荷塘月色的思路清晰图片优美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56张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
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
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
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代表性作品有《背影》《桨声灯
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
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Fra bibliotek,其散文写景委婉细腻,语言清新秀丽,
感情真挚朴实。有《朱自清文集》. 1948年6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
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 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8月12日于北 平病逝。
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5.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 的那边去了。
比喻,写出“叶子与花”迅速颤动的情态
6.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拟人,写出荷叶的茂盛
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 更见风致了。
拟人,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描绘出淡月辉映下荷花的晶莹剔透、忽明忽暗以 及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 激发读者的想象。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
个本体的比喻句。
例如: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朱自清《春》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爱国知识分子。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 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 州人。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1924年 出版诗文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 文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 创作。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 名的散文家。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ppt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 填空题:鉴赏景物特色及语言技巧。
• ◆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 广度
• ◆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 密度
•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 比喻手法,以动写静,写出了 高而圆的风姿
◆荷花:
• 袅娜,用 拟人手法,写出了
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 羞涩,用 拟人手法,写出了
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 明珠,用 比喻手法,写出了
生平
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 “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 名。
6月19日平津各大报纸刊登朱自清 等一百一十名教师签名的严正声明。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医治 无效不幸逝世。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 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 自清全集》 、长诗《毁灭》、诗集 《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 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 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②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 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自然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 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 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生平
朱自清
故居
朱自清与家人,自
1903年定居扬州
后,曾居住过多处。
开始住天宁门街,
后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保
朱自清
全下来的为安乐巷 27号故居。图为 故居门口。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 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 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以流水比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 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 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静静”“泻”“薄薄”“浮”等 字的妙用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 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 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 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 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 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 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 这样的雾才像“轻纱”。“薄薄”与“浮” 字呼应,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 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 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w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 创作新诗,为早期文学 研究会成员。 w 1922年与俞平伯等创办 最早的新诗刊物《诗》。 w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w 1924年出版了诗歌散文 集《踪迹》。 w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 授,创作转向散文,同 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 影》,成了著名的散文

转 合
联想 塘边回忆 江南采莲 借酒浇愁 呼应 推门进去 自家门前 仍不宁静 主宾 路线清晰 分明 圆和完整
虚实结合 借酒浇愁 跌宕圆转 主次清晰 愁更愁
情景关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 要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 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1、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先看第4节, ①写了什么?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作者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 什么手法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 么特点?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忽草
陷剔
忽透

分 析 ·荷塘美景
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 博 的角度,多方面描绘、说明
同 一 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
排渲染,突出其不同特点。
如如
刚碧 出天粒
浴 里粒
的 的的
美 星明
。星 珠
o
分 析 ·荷塘美景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 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 感官上。又称“移觉”。
分析 ·荷塘美景
暂得宁静
观荷塘
整体感知
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
●父子 矛 盾
由于朱先生和父亲的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 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夫妻矛盾
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 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政治 原 因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 了解。但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国人。


滑 寻宽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
乘凉 蒲蒲郁郁 独处 袅娜 要时 脉脉 梵婀玲
chéng
wěng
chǔ niǎo nuó shà mò fàn ē
先学检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 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 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
情感:暂忘忧愁得喜悦 (淡淡的喜悦)
特点:幽美宁静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色。




和 影

上 的 月
分析 ·塘上月色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作者描写月光周围的景色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照应了上文“月 光如流水一般”的描写; “浮”字表现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 “洗过”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纯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 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第5段也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①在内容上,作者写蝉声和蛙声,反衬自己的苦闷、哀愁、孤寂,表现了 自己对大自然中生命拥有的自由的向往。 ②在结构上,此句将前文的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的古 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1. 《西洲曲》本是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作者在此引述有何用意?
意象“莲”的寓意
①这里的“莲子”即“怜子”的谐音,“怜”译为“怜爱、喜爱”,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怜子”即喜爱意中人。 ②由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莲”被视为处 于浊世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 水
青雾、叶子、花
树色、树姿、远山、路灯 光、蝉声、蛙声。
1.作者描写荷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亭亭”照应了“出水很高”,“舞女的裙”照应了“叶 子”,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 荷叶勃勃的生机,画面感十足。
导入新课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拒受美援面粉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百业萧 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贫病交加的清华大学中文系 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果腹。当 局为缓和教授们的不满,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 ”, 他们凭证可购买美国援助的平价面粉。美国驻华大 使等人大放厥词,攻击中国人民不识好歹、恩将仇报。 据此,吴晗等著名学者起草声明书反击美国政府的诬 蔑与侮辱,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1948年6月18日, 吴晗先生拿了声明书来到朱自清家中征求签名。此 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朱自

《荷塘月色》(51张PPT)

《荷塘月色》(51张PPT)
塘周景色图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幽 热闹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文章的画面美

本文的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凝练,请完成下列表格,赏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2.析“语言之美”
原文美句
手法
效果
叠词
博喻
通感
动词
文章的语言美——叠词美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
再读课文,梳理段落大意
自读全文,思考:
2、本文作者的行踪路线是什么?

小路
荷塘
( )( )
月光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月色图
文章的画面美




赏析第六段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情感归结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荷塘月色 》ppt课件23张


的 四
树梢

树缝
树上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整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作者在赏荷塘时什么样的心境?此时的作者内 心还是宁静的吗?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虽然置身于热 闹的氛围中,内心却依然是孤独的,可见 作者的无奈,那种想要找寻让自己不孤 独的方式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无奈。
修辞手法——通感
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第六段荷塘四周描写的景物有哪些?
杨柳

总结主旨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 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 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 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唯美的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所 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中幽美宁静诗意朦胧的荷塘月色体现了作 者淡淡的喜悦心情,但他却无法摆脱黑暗现实带给自己的苦闷与孤独之 感。夜赏荷塘月色正是作者想要摆脱现实苦闷获得片刻喜悦宁静心情最 好的方式。读到此处,我们应该明白,文中荷塘的美景正是作者超脱现 实走进梦幻世界的美好写照。从中可可以看出朱自清将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之情通过唯美的荷塘月色很好地展示出来。
字词积累
酣( hān)眠
煤屑(xiè )
幽僻( pì )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PPT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PPT

任务四:总结全文 探究主题
探究分析,了解作者为什么不宁静?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 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和时代抗争,但是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 学的“象牙之塔”。
南海卷栏楼鸿忆置低采开树日西单忆
风水帘杆高飞郎莲头莲门下暮洲衫梅
知梦天十望满郎怀弄南郎即伯在杏下
西 我 悠 自 二 不 西 不 袖 莲 塘 不 门 劳 何 子 西 洲 意 悠 高 曲 见 洲 至 中 子 秋 至 前 飞 处 红 洲
,,,,,,,,,,,,,?,, 吹君海垂尽望仰莲莲莲出门风双双折 梦愁水手日郎首心子花门中吹桨鬓梅 到我摇明栏上望彻清过采露乌桥鸦寄 西亦空如杆青飞底如人红翠桕头雏江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无法平息对黑暗现实 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 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谢谢观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通感
•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觉时,依据 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 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 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 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字 “ 佩 弦 ” , 出自《韩非子.观 行》:“董安 于 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任务一: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2、标画出文章中描写作者心情感受的句子。 3、以作者的方位变换画出路线图。

《荷塘月色》ppt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谢谢观看!
也就是说月光给人以朦胧、柔和的感觉。“酣眠”比喻 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朦 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 了好处”。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写光与影。运用了比喻和通感(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月光与 影的形象,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和影的和谐,与 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的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 的氛围)。
行踪:家中、荷塘、门前
3、作者的情绪变化如何?
作者的情绪变化 不平静 ↓
暂得平静 ↓
稍得缓释
03
课文探究
文中写了几幅画?侧重写月色还是荷 塘?
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侧重写荷塘
荷塘的四周(阴森)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 1、本段的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多音字
薄雾(bó)

厚薄(báo)
薄荷(bò)

荷花(hé) 负荷(hè)

纤腰(xiān) 纤夫(qiàn)

笼罩(lǒng) 笼子(lóng)

脉搏(mài) 脉脉(mò)

安娜(nà) 袅娜(nuó)
3.形近字
曲曲折折(zhé)
拆东补西(chāi)
幽僻(pì)
“清香(嗅觉)”与“歌声(听觉)”,感觉上沟通、交融,这种特殊的 比喻修辞上称为通感,也叫移觉。通感在词语中的表现,如“冷言冷语” “甜言蜜语” “圆润的歌喉”等。比喻的通感,再如: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知识点补充
博喻不但是一个排比句还是一个博喻句。博喻句—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的时候将一个事物比喻成三种 或三种以上的事物的时候我们称为博喻句。

《荷塘月色》ppt课件

《荷塘月色》ppt课件

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
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
阴森瘆人
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
还是淡淡的。
白月光在照耀,一切都是刚刚好
小煤屑路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我”?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悠踱闲 着。这一片天地好
焕然一新
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抑郁不畅。
这种愁闷很浓重吗?
不是。 因为“淡淡”的月光,虽不尽如人意,却让作者觉得这“很好”。 这样的话语表明,作者心中笼罩的是一层淡淡的愁云。
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蜿蜒小曲折煤屑路。这是一条
幽僻寂静
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
根本原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 该另有一番直样接原子因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
条件成熟(静)
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
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带
上门出去。
不宁静——寻找宁静

作者为什么要“月夜出门”去荷塘?
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 (斑驳)、柳影(如画)、光影(似曲)。 写月光、薄雾、花叶、柳影时,哪 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泻、浮、洗、笼、画。
写景句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 叶子和花上。
动词赏析
“泻”字,以流水比喻月光,化 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 的流动感,极富情趣。
行踪
句子
心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第14课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树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 \ 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 态.
“画”——含有人为的动 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挥 墨描绘倩影一般,富有情 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 情。
荷塘的四周
( 杨柳 )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四 周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整 体 的 风 光
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 教书。 这年,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蒋介石叛变革命,
独裁代替了民主,黑暗代替了光明。朱自清也陷
入了彷徨苦闷之中。他自己知道,“ 只有参加革 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 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朱自清《哪里走》)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 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 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 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 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披 文 入 情
第4段: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正面描写(月光)\侧面烘托 (月影) 第6段:月光下的荷塘四周 由静到动
披 文 入 情
第7段: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 风俗。 第8段:回到现实,一切照旧。
课 文 分 析
请快速找出文中能表现出作者情感变化 的语句。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bó qiàn zhuì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shāo xì hān
敛裾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披 文 入 情
1、每段在写什么? 2、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 说说作者的感情变化。
披 文 入 情
第1段:写去荷塘缘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2段:漫步小路。描写去荷塘的 小路 (曲折、幽僻、寂寞 ) 第3段:漫步小路——抒情: (像超出平常的自己\觉是个 自由的人 \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
花上。薄薄的青雾___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 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 “漂”替代“浮”呢?
解 析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 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 景象,使月光有了有动态美,显 得生动活泼。 “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 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 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第六段叠词的运用
叠词的运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 约 音乐美、准确性、情感性
写作特点
1、形象美——手法多样(鲜明的比 喻、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生动自然, 描述传神,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零星 袅娜 ( 荷花 ) 星星 美人
明珠
静 幽 雅 宁 静

缕缕 ( 荷香 ) 渺茫的歌声似的 ( 荷波 )凝碧的波痕 ( 荷韵 )叶子更见风 致
重 点 赏 析
分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的修辞手法?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叶子 亭亭的舞女的裙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 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晶莹剔透
忽隐忽现
按照作者的描写绘制月下荷塘
第5段
塘上月色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 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叶子和花 青雾
灌木
杨柳
( 月光 )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塘 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明线:空间变化(游踪)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情感)
阅读文章(第4、5、6段)
感受文章
体味美
1、第四段描绘了哪些景物? 2、如果把第四段的修饰词 都去了,第四段变成什么样 子? 3、本段写景运用了哪些写 景技巧?

田田 出水很高 像 ( 荷叶 ) 婷婷舞女的裙
月 光 下 的 荷 塘
刚出浴的美人
清香 渺茫的歌声
纤尘不染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重 点 赏 析
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 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 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分析时一 定要留意两种感情的相同之处。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 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她笑得很甜。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 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 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 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朗读课文 课文字词
xiè sè fàn pì duó wěng mí yuàn niǎo nuó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实 虚
第五段在动词的运用上特别讲究, 找出相关动词并赏析。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 叶上。
“泻”“浮”二字的审美情 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在这一片叶子和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颇不宁静 寻求宁静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得宁静 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失去宁静 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小径 求静
淡淡的喜悦
出门 不静 归来(联想) 出静
荷塘 得静 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 原籍浙江绍兴。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 《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 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 《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 我》。著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秀散文。 1948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