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初兴起的一场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运动。
这场运动由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领导,并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原因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新青年》杂志创刊。
这个杂志由陈独秀等人主办,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标志。
新青年杂志倡导新思想、新知识,批判封建文化,主张科学、民主和现代化。
这个杂志的出现引起了一片轰动,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行列中来。
那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首先,中国经过了一系列失败的政治和社会改革,社会危机加深,民众激发起了对旧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怀疑。
其次,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传入中国,给当时的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启示。
这些思想包括了民主、科学、人权等,对于一个封建社会来说是全新的观念。
最后,中国社会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农民起义和学生运动不断涌现,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传统格局,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供新文化运动茁壮成长。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思维、现代知识,打破了封建礼教束缚,鼓励个人自由和个性发展。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在对封建政治制度的批判中,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政治,并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方案。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为中国后来的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教育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传统文化教育的限制下,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大众教育的重要性,并推动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
然而,新文化运动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批评。
一些保守派和传统文化人士认为,新文化运动批判传统文化过于激进,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而且引发了社会动荡。
此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激进主义思潮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比如国粹危机和社会道德崩溃等。
这些问题使得一些人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怀疑和批评。
总结起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在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场反传统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与影响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爆发了一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场文化运动的发展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没落,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兴起的。
在清朝末年,西方列强以极不平等的条约侵占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屡屡遭到挫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虽然推翻了清朝,但却并没有摆脱列强的控制。
这种压迫带来的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也影响了社会的心态。
同时,传统文化的僵化和束缚,也使得社会上充满了不满和不安。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从1915年开始发起“白话文运动”,开始推崇白话文化,反对文言文和旧文化。
继而发起“五四运动”,提出了“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科学文化”等口号,引起了整个中国的震动。
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新文化运动发展至高峰期。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正是体现在它的理论和作品上。
胡适提出的“白话文学”理论,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对思想解放的呼吁。
同时,他的“文学为人民”的口号,强调文学要与人民相连,为人民服务,也化解了文学与社会的矛盾。
陈独秀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则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制度架构开辟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对于文化界人士的自由思考和创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推动了白话文学的兴起,促进了文学的多样化。
这也带来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这些作品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里程碑。
其次,新文化运动也对中国政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续运动,不仅对封建制度进行了批判,而且提出了符合中国民族特点和国际形势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
最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上。
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和思想,中国人开始了解更广泛的世界,开拓了思维的眼界,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解
知识点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2)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 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 新运动。
2.兴起的时间和标志
时间:1915年 标志:《青年杂志》的创刊(后改名为《新青年》
元培也不成其为蔡元培。
“对于学说,信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 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
宗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实质:鼓励资产阶级新文化占领封建旧文化的阵地
陈
独 秀
胡 适
鲁 蔡李 迅 元大 培钊
辜鸿铭
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 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
陈独秀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3.代表
终身以新青年自居
陈独秀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 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胡适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红楼(20世纪初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阵地)
没有蔡元培,北大就不成其为北大;没有北大,蔡
陈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独
新思想 重内容 好理解
秀
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 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姑娘不错, 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晕过去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历史趣谈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结束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新文化运动兴起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时候结束
的
导语: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年~1923年。
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大概于20年代结束,通常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结束
新文化运动的起止时间是1915年~1923年。
前期是从1915到1919年,后期是从1919年开始,大概于20年代结束,通常没有明确的结束时间。
结束的原因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思想潮流,新文化运动宣传的资本主义思想已经落伍。
我们通常将新文化运动分成前期和后期两个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线。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出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为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由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革新运动。
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
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但是新文化运动在大陆的影响一直及于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围上,打破了封建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以改良过的欧美新文化替代了旧文化,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在思想上,进一步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
生活常识分享。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它的兴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影响等方面,简要探讨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贡献。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倒退、文化停滞的时代。
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满目疮痍,辛亥革命后,民主、科学、人权等西方价值观在中国开始传播。
然而,当时的中国不仅政治上软弱无能,而且文化上也处于一种低潮期。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思潮的回应十分平庸,出现了一些思想倒退的派别,如保守主义、儒教传统主义、道教复古主义等。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反对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实现思想解放和文化革新。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缺陷,还拘泥于迷信和封建思想。
因此,为了现代化,需要推翻旧文化的根基,建立新的思想体系。
2. 倡导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强调民主与科学,提倡以人为本,反对家族与宗族观念的束缚。
他们认为,在一个真正的现代国家中,人们必须有平等的自由权利和权力,在这样的国家中,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必不可少。
3. 推广白话文新文化运动在文学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们推广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应该贴近人民,让普通百姓也能够理解和使用文学作品。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萌芽阶段。
三、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它成为中国两千年文化历程的分水岭,开启了一段崭新的历史。
旧传统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新文化运动的狂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以下简单介绍一下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
1. 促进了新思想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舞台是在传统文化面前,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面前,强调的现代性以及新思想,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
他们开创了新的观念,并且提出了能引导中国向现代社会演进的思想体系。
新文化运动时间
新文化运动时间总结精选(1):新文化运动起止时间前期:1915-1919后期:1919-1920修改本段兴起背景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务必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务必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透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
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总结精选(2):新文化运动结束时间是在什么时候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理解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其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和等,他们以“反传统、反孔教以及反文言”为口号的思想文化的革新运动,那么新文化结束时间是什么时候呢?这一活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当时作为《新青年》主编的陈独秀在报纸上开始发表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
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启发了广大民众,使得更过的人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从而为主义的宣传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运动ppt
3、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 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的先声的是(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
4、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 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 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这表 明当时文学革命( )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这份新闻与前面那份新闻对比反映的婚 姻观有何变化?与哪一思想运动有关? 说明了什么? 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促进思想解放
促进民众觉醒 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动员
2 进步性:
新文化运动局 (1)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 限在知识分子的圈 (2)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动员。 子内,新思想没有 普及到工农群众中 (3)又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 去。 ----李时岳
2、主要撰稿人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3、指导思想 4、主要阵地 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新青年》
5、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1、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为什么北京大学成 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 2、主要撰稿人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动基地?谁起了关键作 用呢? 3、指导思想 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3 局限性:
⑴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⑵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 或肯定
他们对于现状对 于历史,所谓坏的就 是绝对的坏;所谓好 的就是绝对的好。 ----毛泽东
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华 与 糟 粕
精华:刚健自强、刻苦勤劳 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己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天人和谐、“民本”与“德 治” 、 尊老爱幼 糟粕:纲常礼教 “存天理、灭人欲” “三从四德” “八股取士” 迷信思想、奴才意识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 C )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毛泽东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 A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是一次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 C、 民主、科学思想的普及教育运动 D、 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运动
《青年杂志》和《新青年》
陈独秀
3.代表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4.重要阵地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北京大学红楼 蔡元培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北大为什么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办 学方针的实质是 什么?
“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
实质:鼓励和倡导资 产阶级新文化、新思 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 阵地。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方资产阶级民 主政治。
自然科学法则和科 学精神、科学方法。
1.新文化运动内容
积极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新文化运动“新”的声音Fra bibliotek提倡民主 反对专制
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 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意义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 材料一:《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 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 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 虽然存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 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作用。 材料三:《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 新文化运动仍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 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仍是一次 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 讲义
《新文化运动》讲义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尊严受损。
传统的封建制度和思想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显得腐朽不堪。
政治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割地赔款,对内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
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发展缓慢且畸形。
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思想束缚严重,广大民众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认识到中国要想摆脱困境,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思想解放。
新文化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
《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它宣传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思想,对封建礼教和旧传统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这些知识分子主张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倡导文学革命。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他们认为民主是现代社会的基石,只有实现民主,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
他们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和旧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他们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必须加以打破,建立新的道德规范。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主张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②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前,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1、前期的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主要指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①、意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知识分子受到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②、局限性: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的看法也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点播引导
解疑答惑
导学三: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以孔
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材料一:“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孔子者,历代帝 王专制之护符也…… ” ——李大钊 材料二:打倒“孔家店”——吴虞
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 支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 象征,“打倒孔家店”其实就是反对复辟。
旗帜 主要 阵地
“民主” 《新青 “科 学”
年》杂 志
1915年 9月
陈独秀在 上海创办 《青年杂 志》
1、提 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 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 倡新道德 , 反对旧道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 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 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 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的一切黑暗。”
1921年金陵女子大学毕 业生
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出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 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资 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向往社会主义的苏俄,并以苏俄 为榜样改造中国。 攻占冬宫(俄国十月革命)
《每周评论》 1918年12月22日,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思想鼓动和指导 作用。
自主学习 梳理新知
一、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 1.表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 来了 马克思主义 。 2.人物: 李大钊 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3.意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穿起祭祀服在北京天坛祭天(1914.12.23)
新文化运动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华 与 糟 粕
精华: 精华: • 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 崇尚刚健自强、 •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 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 •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 强调天人和谐、 • 提倡“民本”与“德治” 提倡“民本” 德治” • 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 • 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优秀的文学、艺术、 糟粕: 糟粕: • 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 • 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 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 •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 •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 • 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宣扬迷信思想、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 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 他毫不犹豫地举起尊孔大旗, 他毫不犹豫地举起尊孔大旗, 试图以此消除辛亥革命前后在 中国大地上迅速传播的西方资 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 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为实现 自己独裁专制的政治目的大造 舆论。 舆论。
一、运动背景
选举总统那天, 选举总统那天,袁世凯雇用了三 四千个流氓, 四千个流氓,手持大棒把会场围 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票, 了个水泄不通。议员准两次投票, 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 都没有达到法定人数,总统迟迟 选不出来, 选不出来,选举从早晨到夜间十 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叫。 点,很多议员饿得肚子辘辘叫。 在第三次投票时, 在第三次投票时,袁世凯才勉强 当选。 当选。
——胡适 胡适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意义 性质: 1、性质: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2、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新思想开辟了道路。 促进了民众的觉新, 3、促进了民众的觉新, 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4、一场全面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深刻 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影响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局限: 局限: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思考:什么是新道德?
什么是旧道德?
旧道德: 指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三 纲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新道德:指资产阶级的道德,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
NEWS 1915年 中国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横眉冷对千夫指”
(2)提倡民主与科学
终身以“新青年”自 居
陈独秀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 同,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新 文化运动的先驱,文艺理论家、教授。
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2月发表《文学革 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以后几年陆续在 《新青年》上发表《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等 著名文章。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 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 文化运动的奠基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留学学医,后来 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 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 课。
(2)积极性::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 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做了 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3)局限性: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有一定的片面性。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
魏源
李鸿章
师孙夷中长山技
“自
以制夷 强”、
先进“求富”
技术
康有为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政治 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以激进的思想观念和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为特征,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辛亥革命后,清朝政权被推翻,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
然而,中国仍然处于封建社会的桎梏之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束缚着人们的思维。
此外,近代西方大量的先进科学、哲学和文化思潮也开始涌入中国,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解放、文学革命和社会改革。
首先,新文化运动呼吁进行思想解放,对儒家传统观念进行批判和推翻,主张以科学、理性的思维代替封建迷信和迂腐的思维方式。
其次,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试图打破旧有文学形式的束缚,追求自由、真实、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最后,新文化运动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主张,包括民主、平等、科学、女权等。
这些内容使得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中国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空间。
通过对传统观念的解构和批判,新文化运动拓宽了人们的思维边界,使得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锋、碰撞,推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进步。
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现实为基础,以自由、个性为追求,这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社会结构的改变。
新文化运动呼吁民主、平等,对封建等级制度提出质疑,对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最终为中国的社会进步铺平了道路。
四、新文化运动的不足和局限尽管新文化运动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
首先,新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价值,而过分追求西方文化的导入和模仿。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和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文化运动。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在1915年左右,由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新文化运动的青年代表们开始尝试颠覆传统文化,并崇尚西方文化和思想。
在这段时期,许多知名的文化人物出现,如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
这些人以杂志、报纸等形式进行宣传,倡导解放思想,反对封建文化和旧思想,提倡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等进步思想。
通过他们的努力,一批新文学、新思想和新思潮涌现出来,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新时代。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1)解放思想新文化运动倡导解放思想,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追求真理和自由。
在这个时期,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走向文明和进步,才能摆脱封建王朝的束缚。
(2)反对封建制度新文化运动强烈反对封建制度,认为封建王朝的崩溃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积极参与反封建运动。
(3)推动科学文化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倡导学习现代科技和知识,以此来改变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束缚。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通过文字、小说等文艺形式,将现代化和科学的思想传播给更广大的民众。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开启了现代文化与思想的先声新文化运动不仅推动了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现代文化与思想的先声。
通过新文化运动,人们开始意识到,民主、自由、科学等观念和思想,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核心力量。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尽管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 一定的片面性,但它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 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课堂小结
新 文 化 运 动
开始: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口号:民主与科学 内容:思想革命、文学革命 影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动 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的地位和作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
中,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 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2.时间和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4.重要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北京等、个性解放。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 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人物扫描:
蔡元培在1916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使 得北京大学不仅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 国最高学府,也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随堂练习
1.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 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 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
的政府和社会”。在状此元成才路 背景下( C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A.义和团运动兴起 C.新文化运动兴起
B.辛亥革命兴起 D.国民大革命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新课导入
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
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文化运动,从1915年至1923年间兴起和发展,是中国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中国的封建国家和封建传统文化已日益落后于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地位也日益较落在西方国家之后。
西方的现代化文明,特别是科学、文学、艺术、社会理论等思想和文化等的传入,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观念和制度不满的声音愈来愈高。
同时,外来侵略和内部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了人们的文化转型。
二、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民主性。
新文化运动主张反对封建主义、拜物主义,提倡民主思想,为中国民主转型提供了思想支持。
2、科学性。
新文化运动强调科学文化的重要性,并主张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实现现代化发展。
3、人性化。
新文化运动主张人权、个性、自由,反封建、反教条,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后来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影响1、思想启示作用。
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一个批判传统文化、关注现代文明,倡导人性观、自由意识、科学精神的思想潮流,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源头。
2、文学革新作用。
新文学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它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进行了革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政治影响。
新文化运动提倡思想自由,探索现代化新文明,推动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民主思想的兴起,为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启示和思想支持。
4、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文化运动倡导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代化的创新,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通过借鉴外来文化的先进性和探索中国文化的本质,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
综上所述,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思想方面的启示和支持,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和文明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讲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一、背景: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本〕
②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
③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辛亥革命传播的民主共和思想
深入人心;
④政治状况——北洋军阀统治黑暗,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
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
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
二、运动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三、主要内容:
四:总评
1、性质:
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2、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积极性: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现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1)政治上:沉重打击了专制主义;
(2)思想文化上:①沉痛打击了传统礼教;②启发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民主主义觉悟;③推动了文化平民化;④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3)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局限性:(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
3、意义:
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岳麓版认为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一场伟大的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人民版认为:为新思想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总结: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点析】
(1)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反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前期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2)前期内容是倡导民主和科学(核心),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3)其积极影响是:①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
②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政治思想伦理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白话文开始使用,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比较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
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①领导不同:前期新文化运动的领导力量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后期是马克思主义者。
②指导思想不同:前期指导思想是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③主要内容不同:前期以“科学”“民主”,反对专制迷信与封建道德、旧文学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④性质不同:前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后期是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⑤作用不同:前期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后期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为中共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
(1)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专题总结:
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1)三大特征: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③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角度变化
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
1.一个概念
中国的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也有人称这一过程为现代化。
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即经济领域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操作;政治领域由资本主义整体代替封建专制政体;思想文化领域里逐渐西学东渐;中国外交上的现代化。
2.两大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的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民族、国家独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繁荣富强是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
没有民族、国家独立这个前提,繁荣富强只能是一句空话。
3.三个层次
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第一层次: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器物”层次)
第二层次: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近代化由器物阶段上升到制度阶段)
第三层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道的兴起,中国近代化上到观念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