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习中的记忆和思维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信息加工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信息加工

表象的层次结构
(A)
(B)
(C)
(D)
(Reed et al., 1975)
26
陈述性知识表征形式-线性排序
• 对一些元素所作的线性次序的编码。 • 线性排序与命题的区别在于:命题仅保留了命题中所提及
元素(主题)之间的基本语义关系,但不必排定元素的次
序。 • 线性排序与表象的区别在于:表象仅保留了知觉特征之间 的间隔关系(即各个特征之间的相对距离),线性排序则 排定一组元素从头至尾的顺序,不涉及各元素之间的间隔
性。 • 最典型的文本图式是5W图式。即who、when、where、 what、why。 • 文本图式指导我们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与记忆。
• 文本图式影响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图式的改进和形成
• 新图式的形成与原有图式在头脑中的表征有关;表征越深, 知识联结就越丰富,既可能促进新图式的产生,也可能有 阻碍作用。 • 关键在于新图式和旧图式发生冲突,学生可能采取三种行 动:忽视、容忍、解决。新图式学习八步教程: (1)对现有图式进行诊断和探查 (2)正视原有图式,挑战原有观念 (3)探查现象、收集可得出新解释的数据 (4)形成自己的观点 (5)组织系统询问 (6)简要汇报解释和概念 (7)简要描绘认知过程 (8)拓展原有图式,与已有概念联结起来
信息加工视角的发展
• 社会历史背景:二战后知觉研究开始重视需要、动机、情 感和价值取向和过去经验的影响等 • 哲学背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纷争 • 科技背景:心理语言学、控制论和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的
影响
• 心理学背景:行为主义的危机、格式塔心理学学派的影响

信息加工视角的发展
• 语言学研究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行为主义占优势地位,但对人类语言 发展的研究很薄弱,行为主义用“S-R”公式和强化,来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四)适当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 度以后的附加学习。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五)合理进行复习 1.及时复习 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
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
2.分散复习 分散复习是相对亍集中复习而言的。对亍大多 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亍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示范和讲解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丌可缺少 的关键环节。 练习斱式: 练习的量:过度练习。
练习曲线: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虽然丌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 有共同点,表现在: ① 开始进步快;
② 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2.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象应包括两斱面: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 二是对不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戒无关的各种 内外刺激的认识不区分。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操作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斱式戒行
为模式。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
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 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斱面: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3.同化说 奥苏伯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 知识的组细不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学到 了更高级的概念不觃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 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发生遗忘,
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积极
的遗忘。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4.动机说 弗洛伊德:动机说遗忘理论认为,遗忘 是因为丌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 识乊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戒有损自 我的形象。遗忘丌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第七章 神经组织思维导图

第七章 神经组织思维导图

第七章 神经组织总论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把接受的信息加以分析或贮存传递信息给各种肌细胞、腺细胞等效应细胞,以产生效应意识、记忆、思维和行为调节的基础神经胶质细胞支持、保护、营养和绝缘等参与神经递质和活性物质的代谢神经元神经元的结构胞体形态圆形,锥形,梭形和星形等分布位于灰质、皮质和神经节内功能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光镜电镜结构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核被膜明显着色浅,核仁大而圆细胞质特征性结构尼氏体神经原纤维两者不可在同一切片看到尼氏体强嗜碱性,HE染色紫蓝色均匀分布粗块状或小颗粒状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及肽类神经调质但是,不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原纤维(嗜银纤维)HE染色切片无法分辨镀银染色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排列成网构成神经丝由神经丝蛋白构成的中间丝微管微管相关蛋白2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微管参与物质运输有脂褐素一种溶酶体的残余体细胞膜可兴奋膜双层脂质结构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树突每个神经元有一至多个树突内部结构同胞体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功能极大地扩展了神经元接受刺激的表面积轴突每个神经元有一条轴突无尼氏体,有神经原纤维、神经丝、微管、微丝比树突细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神经丝、微管和微丝之间均有横桥连接, 构成轴质中的网架轴突运输(轴突内的物质运输)慢速轴突运输运输新形成的神经丝、微丝和微管快速顺向轴突运输快速逆向轴突运输神经元的分类按神经元的突起数量多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呈T形分为两支,周围突(分布到周围器官,接受刺激,具有树突的功能)和中枢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传出冲动,为轴突)按神经元轴突的长短高尔基Ⅰ型神经元长轴突高尔基Ⅱ型神经元短轴突按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传入)多为假单极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一般为多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主要为多极神经元学习、记忆和思维的基础按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化学性质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碳(CO)也是一种神经递质突触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细胞连接方式轴-体突触轴-树突触轴-棘突触分类化学突触(人体主要)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HE染色不可分辨电突触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内的同类神经元之间化学性突触的结构 (电镜)突触前成分在镀银染色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有线粒体、微丝和微管,无神经丝有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或调质表面附有一种蛋白质,称突触素,将小泡连接干细胞骨架突触前膜较厚突触间隙15~30nm突触后成分突触后膜含有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及离子通道突触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Na+ → 兴奋Cl- → 抑制特点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把信息传递给许多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一个运动神经元可同时支配上千条骨骼肌纤维一个神经元也可以通过突触接受来自许多其他神经元的信息小脑的浦肯野细胞的树突上有数十万个突触神经胶质细胞功能支持、营养、保护和分隔神经元保证信息传递的专一性和不受干扰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HE染色中,除室管膜细胞外,都不易区分星形胶质细胞形态体积最大星形核圆或卵圆形胞质内含胶质丝(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构成的中间丝)有些突起末端扩展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功能支持和绝缘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维持神经元的分化、功能,以及创伤后神 经元的可塑性变化组织损伤时,细胞增生形成胶质瘢痕少突胶质细胞分布神经元胞体附近及轴突周围形态胞体较小突起较少功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与施万细胞一起作用)小胶质细胞形态体积最小核小、染色深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从两端发起突起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转变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作用室管膜细胞分布衬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态呈立方或柱状单层上皮游离面有微绒毛,少数细胞有纤毛功能参与产生脉络丛的脑脊液周围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参与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的构成参与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形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存活及其轴突的再生卫星细胞有突起一层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支持、保护、营养作用神经纤维和神经神经纤维构成神经元的长轴突神经胶质细胞根据神经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神经神经末梢。

心理学导论_记忆

心理学导论_记忆
第七章 记忆
• 现代心理学如何解释记忆? • 现代心理学家如何研究记忆? • 事后的记忆能够符合学习时的事实? • 形成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进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性质
• 记忆
–对因经验所学得并保留的行为,在需要时 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历程。发生 在学习历程之中及其完成之后
– 前摄抑制:先学材料对后学 材料的干扰作用 • 识记者的动机、情绪等 焦虑 考试
遗忘的原因
• 痕迹衰退说:遗忘是由于 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 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 果
•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 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 激的干扰的结果,一旦排 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 复
如何减少遗忘?
• 组织有效的复习
影响记忆的因素
•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首因/近因
• 闪光灯效应(flashbulb effect):引人震撼的事件 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莱斯托夫效应(Restorff effect):学习材料中最 为特殊的容易记忆
第二节 感觉记忆的研究
• 个体如何运用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 • 一次“瞥见”所及,能够收录到多少信 息? • 感觉记忆能保留多长时间?
• 组块(chunk)
– 构成记忆的独立项目
7 + 2
• 记忆广度(memory span)
– 短期记忆的储存数量,也称立即记忆广度 (immediate memory span)
短时记忆的提取
• 可能的信息检索方式
– 系列检索 – 平行检索
• Sternberg的实验(1970)
– 程序:向被试呈现1到6个不同系列的数字,然后再呈现 一个探测数字,让其判断是否为刚才呈现过 – 结果:提取信息的时间随着项目的增加而增长 – 结论:短时记忆对信息的提取是按顺序系列检索

0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七章 思维

0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课件_第七章 思维
2. 概括性 反映事物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是概括化了 的形象。
Cooper & Shepard(1973)的“心理旋转实验”
把倾斜的字母在头脑中旋转到直立,然后 再 做判断。表象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可操作性 。
3.可操作性:可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
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 例如,动物、树、鸟概念的形成。 2.表象是思维的单位之一,有助于思维。 表象是知识的心理表征方式之一。这些形象 是思维活动的感性支柱,帮助思维活动的顺利进 行。
2.启发法策略 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 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
不能保证成功,但有时省时省力。 (1)手段-目的分析法
将总目标分成子目标,运用一定手段,实现子 目标,最终实现总的目标。
2 逆向搜索 从目标状态开始,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方法。 3 爬山法 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 手段-目的分析法的特例,是一种纯粹“向前 进”的策略。
流畅性: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 变通性:发散项目的范围或维度。《非常归 用途测验》 独特性:对问题能提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 颖的见解。《命题测验》来测试人的思维的独特 性。
“一个新的想法是旧的成分的新组合”
3.常规思维与创造思维 ■ 常规思维: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 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 ■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 出新方案,创造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原型在创造想像中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动物 、植物、日常生活中经历等。
想一想:儿童复述故事和编故事,分别是什么 想像?
如何创造出新的形象-想像对表象加工的方式
1.粘合 把事物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结合 在一起。
2.夸张 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或突出、省略某些特 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七章 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一、 学习策略及其结构(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拟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是个体调节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各种认知活动的高级认知技能。

(二) 学习策略的结构1. 丹瑟洛的分类:主策略系统(也称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系统(也称支持策略)。

2. 奥克斯福德的分类:元认知策略:用来帮助学生计划、管理以及评估学习过程的策略;情感策略,用来提高学习兴趣和态度的策略;社会策略,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的策略;记忆与认知策略,用来增强记忆与思考能力的策略;补偿性策略,用来与学习者沟通,帮助学生克服知识上的不足的策略。

3.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二、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一) 注意策略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的注意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吸引注意:①告知目标②实用标示重点的线索(如划出重点内容)③增加材料的情绪性④使用独特的或奇特的刺激。

(二) 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寻求字面背后的深层次意义,或者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有以下几种:①位置记忆法②首字联词法③限定词法④关键词法⑤视觉想象⑥寻找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利用信息的多余性⑦联系实际生活⑧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三)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它是信息由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①排除干扰②抑制和促进③首位和近位效应④及时复习⑤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⑥部分学习和整体学习⑦自问自答或尝试背诵⑧过度学习⑨在实践中学习。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心理学  第七章   思维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思维的间接性
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理 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 知到的事物。
例子: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 等许多种具体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 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认识。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
(二)思维的概括性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 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 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结论(发现规律)。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表象与想象 第四节 概念 第五节 问题解决 第六节 创造性思维
一个不想思考的人是顽固者, 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傻瓜, 一个不敢思考的人是奴隶。
----杜伦孟德
人类与动物的主要区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 不大,身体不够灵活???? 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 深刻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和超越自己。
3.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着理论性质的任 务,并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 这种思维称为逻辑思维。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 活动叫做经验思维。由于知识经验的不 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 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 题。
(四)表象在多种感觉道上发生。 (五)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1、表象思维(形象思维); 2、表象为概念形成提供感性基础,有 利于对事物进行感性认识; 3、表象是词的思维操作的支柱,可以 促进问题解决。
二、想 象
(一)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大学必修课《普通心理学》记忆

大学必修课《普通心理学》记忆

*
*
(四)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 记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指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记忆所保持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鲜明的“直观”性
,它以表象的形式储存。一般人以视觉和听觉的形象记忆 为主,也存在着某些触觉的形象记忆。
*
*
2.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指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并以亲 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
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
*
*
二、记忆类型
(一)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程度) 1.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亦称自动记忆,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
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的记忆。 内隐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提取而并不在
意识记忆信息的过程是否有意识的。
的动作等经验在人脑中的保持。
*
*
(二)记忆环节
“记”主要表现在识记和保持上,“忆”主要表现在再认 和回忆上,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1.识记 识记是个体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Fra bibliotek2.保持
保持:个体通过识记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和存 储过程。
实陈述出来,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内容、状态、事 物的变化发展的原因等。 涉及“是什么”(what)和“为什么”(why)的知识。
*
*
2.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 它是一种对具体事物操作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运动技
能和认知技能等操作过程的信息。它涉及“如何做”( how to do)的知识,需要经过多次尝试和练习才能获得 ,且难用语言描述和言传。 它通常不需要个人意识的参与,当开始知识学习时,将按 一定程序学习,最初比较困难,但经过反复地按程序进行 ,就会逐渐意识不到其存在。

第七章思维——精选推荐

第七章思维——精选推荐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思维:指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主要表现在人们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思维活动不反映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这是思维的间接性。

如:早晨看屋顶潮湿,推知前一天晚上下雨;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生活情景,但是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可以思考古老的过去,复现出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

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各种事物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思维认识的领域要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刻。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如:人们把植物中具有繁殖功能的部位叫种子;把两个氢一个氧原子的化合物叫做水;种子有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水也有不同的形态,人的思维不反映他们的具体形态,而是反映他们的共同特征。

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知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

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

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它的活动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更新和改组。

如:人们过去认为认识世界的最小物质是原子,后来发现原子还可以分裂为质子、中子、电子等。

概括这些新的发现,旧有的知识经验要重建、改组、更新。

人们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景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改组的过程。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07章 思维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 第07章 思维

(四)体系化与具体化
1、体系化——在人脑中根据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按不 同顺序与层次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 2、具体化——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原 理和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 维过程.
第二节
表象与想象
一、什么是表象
(一)定义 ——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 (二)特征 1、形象性 表象来源于感知,也反映事物的外在形象, 因此具有形象性。 2、概括性(外在形象的概括) 表象来源于感知,但经过大脑的加工,提高 了一个档次,有了一定的概括性。
思维是对人脑客观事物的概括的认识
概括为交通工具
又如:不管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 好人坏人都概括为“人”
二、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
1、动作思维 ——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
2、形象思维
——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
有知识推论出新结论的思维活动,是从已知判断出发 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具有两个条件:
1、前提真实
2、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即推理形 式要符合逻辑规律。
(二)推理的种类
1、演绎推理
——是指从一般原理中推出特殊事例结论的推 理要求所给前提为真时得出必然的结论。
演绎推理主要有三种形式:
(二)根据探索问题的答案的方向不同
1、聚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 一 个方向提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2、发散思维 ——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三)根据思维结果是否经过明确思考以及是 否具有清晰意识
1、直觉思维 ——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 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 2、分析思维 ——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 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 结论。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3、通过自我提问来训练元认知
理解问题阶段 拟定计划阶段 执行计划阶段
回顾步骤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关于记忆和理解
同一对象:知识 不同目的:认知加工的不同
本章内容: 1、学习的认知观概述 2、信息储存 3、认知过程 4、元认知
一、学习的认知观概述
• 重视研究学习者处理外部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和 机制,而非外显的刺激与反应。
• 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形成、重组和使用的过程
• 一般的观点是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获得、记忆和使
强调、制定学生回答
(2)知觉---发现刺激的意义
•定义:个体获得知觉的认知过程
•知觉影响哪些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
•知识背景的掌握对知觉的正确与否最为重要,
检验的良好方法是提问
(3)复述
•定义:在学习者的有意控制下,主动地以语 言的方式,出声或不出声地重复先前学过的 材料,以帮助记忆 •注意:区别于Retell的教学方法
分类贮存
2、知识表征
知识的分类
一般知识
陈述性知识 图书馆开放的时间 语法规则
特殊领域知识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定义 诗歌“乌鸦”的诗句
程序性知识
怎样使用你的文字处理软 如何解答氧化还原方程式 件 如何在陶工旋盘子上投罐 如何开车 子 什么时候放弃而去尝试另 如何用公式计算体积 一种方法 在网球运动时什么时候到 什么时候略读,什么时候 网前拦网 精读
活动策略
• 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 有利于记忆信息 • 有利于知识迁移 • 活动并不意味着有效的学习
3、提取
遗忘的原因
痕迹消退 干扰,“舌尖”现象(复习和比较) 动机性遗忘
四、元认知
1、元认知概述 对自己的知识、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的认 识;有意义、有目的地检测和调节自己的知识、 加工以及认知和情感状态。

学前心理学 第七章 幼儿的记忆

学前心理学 第七章 幼儿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不断变化
1、运动记忆——又称动作记忆,是指所识记的内容是人 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2、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儿童 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 表现。 3、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 记忆。比如,婴儿认识自己的奶瓶、认识妈妈、能分清熟悉 的人和陌生人,都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4、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 忆是在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
5
6
5.69
6.10
2、记忆的范围: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 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感觉记忆 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包括短时记忆) 注:信息在感觉记忆和工作记忆中得到最初的编码,然 后转到长时记忆中存储,而信息从长时记忆转到工作记忆就 是提取。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连续进行的复习叫集中复习,复习之间间 隔一定时间的复习,称分散复习。研究表明,学习同一门课程时,分散 复习的记忆效果比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3、利用记忆恢复的规律:幼儿有一种特殊的记忆回涨现象。是说 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 到的保持量要高。这在幼儿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要 注意运用这一规律进行教育。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概念: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无意 记忆;有明确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叫有意记忆。 2、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
3、 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
▼ 客观事物的性质。 ▼ 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 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第七章 学习的认知观
命题是知识的最小单位,用于表述一个事 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 个以上论题组成
共同涉及某些信息的命题能相互联系起来 形成命题网络
10
图7.1 命题网络片段
11
(二)表象和表象系统
表象是对信息的大体轮廓、空间位置的表征,是对 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
双编码理论认为,人的长时记忆系统可以划分为表 象系统和言语系统,表象系统利用意象编码来储存 关于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言语系统以语义编 码,也就是命题编码来储存言语信息
43
调节策略
是根据监视的结果,找出认知偏差,及时调整 或修正目标的策略
44
三、元认知的发展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从外控到内控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 从局部到整体
45
四、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 制定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程序 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鼓励学生监控元认知的运用
人类的头脑能以不同的方式来表征信息, 而信息表征的方式则决定了它对行为的 影响
7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 系的知识,是可以用词语来表达或视觉化的方式来描述 的知识,主要用于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及 “怎么样”的问题,它使我们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和 事件
遗忘的系列位置效应
识记材料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比中 间部分好
23
(三)提取 激活扩散 重构
24
四、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活原有知识 促进选择性知觉 促进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促进认知结构改组与重建 有效测量和评价陈述性知识的掌握状况
25

第七章 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第三节 学习策略

第七章 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第三节 学习策略

第三节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等名词的定义,了解学习策略的不同成分及其层次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策略学会在自己的学习中使用一些有效的学习策略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

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兴起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元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学习条件学习策略的培养生成性学习几种常见学习策略的应用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有的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和领会监控等;有的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术语的含义相互重叠。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1.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的划分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六个因素:①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②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③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④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⑤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⑥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知识要点1.学习的定义和过程:学习是指通过获取新知识、技能或经验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能力和态度。

学习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操作等环节。

2.记忆的定义和类型:记忆是根据个体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信息的存储和提取。

记忆按照时间分为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按内容分为语义记忆、事实记忆和程序记忆。

3.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暂时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有限。

通过重复暗示、编码等方式可以延长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

4.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在短时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加工和操作的能力。

它包括对信息的分析、整合和转化等过程。

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对工作记忆的发挥起到重要的作用。

5.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持久存储信息的能力,容量较大。

记忆的巩固和存储受到情境和情绪的影响,需要通过重复和归类等方式来加深记忆的印象。

6.记忆的遗忘和提取:遗忘是指信息无法从记忆中检索出来的现象,遗忘的原因有干扰、丢失和干涩等。

提取是指从记忆中获取特定信息的过程。

7.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有效的学习和记忆过程包括注意、编码、加工和提取等步骤。

注意能力和学习策略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8.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因素:学习和记忆受到个体的注意力、情绪和动机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对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

9.学习困难与记忆衰退:学习困难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扰,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等。

记忆衰退是指个体在记忆能力方面的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衰退现象比较常见。

10.学习与记忆的训练策略: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的效果,个体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策略,如分步训练、反复训练和多模式呈现等。

[心理学]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心理学]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一、思维的概念与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思维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具有间接性。

因思维的间接性,人们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可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属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 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此即思维的概括性。

•概括使人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对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性,扩大了认识的范围和深度。

•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 思维与语言•思维和语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也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最本质的区别,人类思维的高度发展与人类语言的高度发展是分不开的。

(有关语言的研究将在下一章讲解)二、思维的过程思维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操作过程实现的,这些思维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分析和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相反相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比较。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从众多选择中找出一个,做出恰当的判断。

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

•概括可以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前者指在感觉、知觉和表象水平上的概括,后者指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
2020/3/9
二、 思维的种类
• (二)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 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这种思维易产生片面性,甚至得出 错误的结论。 • 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 决某个问题。 •
2020/3/9
二、 思维的种类
• (三)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 直觉思维是人们在面临新的问题、新的事物和现象时,
练习:
• 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特征是(
)。
• A.概括性和逻辑性 B.间接性和严密性
• C .概括性和严密性 D.间接性和概括性
2020/3/9
练习
• 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
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
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 )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思维的特征
• 1 概括性 • 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
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 如:透过铅笔、圆珠笔、蜡笔、毛笔… …等许多种具体
的笔,抽取共同本质特征:能书写的专门工具,形成概括 认识。 •
2020/3/9
思维的特征
• 2 间接性 • 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与加工,是当前 的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支持将表 象看作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的观点。
2020/3/9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
• 1.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感性基础 • 既有直观性,又有概括性,直观性使其接近知觉,概括性
使其接近思维。 • 有了表象的支持,孩子更容易形成抽象的概念。
是1000元,一条可以承载这么多牛羊的船只的市场价值期 望为150万元。所以,我们可以得出,总资产(固定资产 加上存货,船长的其他现金什么的暂时不考虑),总计为 198400元。 • 不考虑通货膨胀、折旧等因素,船长的职业工资按照国内 的中等水平为年薪10万(每年的平均收入),在加上受教 育的年龄16年是不会产生现金流的。所以,可以推断,船 长现在36岁。

第七章 长时记忆

第七章 长时记忆





(二)实验研究 1、关于语义记忆的实验: (1)具体词和抽象词的测验。 具体词:是可用一个或多个感觉通道来知觉的客体。 如“收音机”、“歌曲”、“牛”等。 抽象词:是不能用感觉通道来知觉的事物。如“荣誉” 和“忠诚”等。 ①具体词、抽象词都可以由语义编码系统来处理。 ②具体词在有限的范围内由表象编码系统来加工处 理。 ③具体词由两个编码系统来进行加工,抽象词只能 由一个编码系统来加工。具体词在加工过程、存储中都 占有优势。 ④图画比具体词或抽象词更易记住。图像可被表象 编码系统强有力的加工,也能在中等强度上被语义编码 系统加工。





3、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1)情景记忆以个人经历为参照,以时间、空间 为框架;语义记忆以一般知识为参照,有形式结构, 如语法结构。 (2)情景记忆经常处于变化的状态,易受干扰, 贮存的信息常被转换,不易提取。语义记忆较少变化, 不易受干扰,比较稳定,较易提取。 (3)情景记忆贮存特定时间的个人事件,推理能 力小;语义记忆贮存一般知识,推理能力大。语义记 忆与认知和智能活动有密切关系。 (4)一些病例支持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区别。 例如,某些遗忘症患者特别难于回忆特定的情景,但 他们可以对此作一般的言语描述。





③佩维奥推论:如果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都是语义 编码,会对图片进行意义上的解释,对图片的反应时 比对文字的反应时长。因为被试要把图画转换成语义 代码,才能去判断。 如果在长时记忆中,有表象代码对刺激信息项目 进行编码,对图画的反应时就比对文字的反应时快。 ④实验结果:证实了佩维奥的理论假设,长时记 忆中存在独立的表象编码系统。 ⅰ、对图画,在和谐情况下比在不和谐情况下反 应时要短。 ⅱ、对文字,在和谐与不和谐情况下反应时没有 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习中的记忆和思维第一节学习中的记忆学习和记忆是密切相关的,所有的学习都包含着记忆。

像学习识字、背诵外语单词和课文等,明显地需要记忆。

虽然学习数学主要依靠逻辑推理,学习物理主要靠观察和思维,但是像数学和物理之类的学习,也是需要记忆的。

学习数学,九九乘法口诀总应记得吧;学习电学,欧姆定律公式I=U/R总要记一记的,不然到用乘法口诀或电学公式的时候,再去查“九九乘法口诀表”或重新推导欧姆公式,那就太费事了。

由于记忆关系所获学习经验的巩固,记得好才能学得好,因此学会如何记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件大事。

对教师来说,了解有关学习与记忆的理论,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规律,形成相应的记忆策略去科学地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本节着重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分析说明学习中的记忆,探讨有关记忆的特点、规律和方法。

一、两种记忆过程观1.记忆是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一般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具体地说,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练习过的动作,总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成为经验,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再现出来,这一心理过程就是记忆。

例如,昨天学了一篇课文,今天能背出来,这就是通过记忆过程实现的。

记忆包括记和忆两部分,记是指对事物的识记和保持,识记是获得和巩固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

识记和保持虽说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可以说有严格的顺序,识记发生在前,保持产生在后。

忆是指再现已经记住的知识经验,它有再认和重现两种情况。

记是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事物有所识记、保持,才会有再认、重现,记得正确和牢固,才能忆得迅速和准确;反过来,忆是记的结果和证明,忆可以巩固和加强记,经常回忆和再认的对象一定会记得更深刻,保持得更长久,只有再认和重现,记才能得到证明。

总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且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2.记忆是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概念和方法渗透到心理学领域。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趋向于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描述记忆的动态结构,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人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过程。

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的贮存相当于保持,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重现。

二、记忆系统的性质和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把记忆看作是学习者内部的一种信息流程。

一系列有关的实验证明,记忆,这种认知信息加工过程包含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信息加工系统,即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统称为记忆系统。

信息先后进入这三个系统的过程,其实是记忆发展的三个时段。

不同记忆系统的编码形式、贮存时间、信息容量和产生条件各不相同。

为此,心理学家以这三个记忆系统为主体构筑了一个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见图7—1。

图7—1 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1.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外界信息通过感官进入记忆系统,首先要进行感觉登记,当引起感觉的刺激停止作用后,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仍能保持它的映象,这就是瞬时记忆。

大多数感觉后像基本上都属于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短暂,如视觉后像的保持不超过1秒钟,听觉声像为0.252秒钟;记忆容量大,如视觉记忆约为9~20个字母或者物体;信息未经复杂的加工,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保持原刺激的“原型”、“原样”,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为了不断接收新的信息,进人瞬时记忆的信息绝大部分会迅速消失,只有一小部分受到特别注意的信息才会保存下来,经过知觉的模式识别再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是介于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记忆。

它的信息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接受由瞬时记忆选送的信息,并进行加工,然后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另一方面它又接受由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等待调用的信息,使之处于活跃状态。

因此,短时记忆又称工作记忆或活动记忆。

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保持的时间稍长,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能保持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但容量比瞬时记忆小,研究表明,短时记忆仅能驻留7±2个单元的信息。

短时记忆犹如一个狭窄的房间,吹进的新空气会不断挤走旧空气;工作记忆也如同一个操作平台,必须留有适当的空间作为信息加工的场所。

正因如此,在教学中,学生才会出现“听了前句,忘了后句”或者“记住了前句,没听清后句”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讲解复杂问题时,应板书一些关键字词,要求学生记笔记、做记号,尽可能将短时记忆转换成有形记录,这既可防止初始信息的丢失,又可防止信息的走样。

此时的信息主要是以听觉和视觉形式编码的。

言语符号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记忆中保持的是刺激的名称或刺激的言语描述的声音,即使接受视刺激,如看一张熟悉的图画,看一些拼音字母,也会把视刺激转化为内部发音形式。

但也有形状的视觉编码,如回忆一下刚才完成的某种动作或物体轮廓,就不见得有声音的形式。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它是信息在头脑中保存1分钟以上,直至几年甚至终身的记忆。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长时记忆犹如一个贮存信息的巨大库房,其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

加拿大心理学家E.图尔文(E.Tulving)提出,可将长时记忆分为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两种类型,它们均有比较复杂的编码形式。

情节记忆是人对以往经历中的某些特殊事件或情节的记忆,其信息是以某种时空关系和知觉属性形式贮存的。

例如,上学期举行的一次难忘的文艺晚会,虽然去日已多,但仍记忆犹新,其中某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段子还历历在目。

语义记忆是人对符号、概念的一般知识及其运用规则的记忆,其信息的贮存不依赖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记数学公式、化学符号、英语单词等都属于语义记忆。

语义记忆中的概念往往是以网络结点形式贮存的,概念间按层次、远近等关系相联结。

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信息并不是在长时记忆中时刻都保持激活状态的,而只是定期地变为激活状态,在某一特定时刻只有一小部分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其余都保持潜隐状态。

当人们回忆某个概念时,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这个概念被激活,并沿着网络通路扩散到与这个概念相关的其他概念,例如,“黄色——香蕉——水果——维生素——营养——健康”等,这种现象叫做激活扩散。

激活扩散现象更加有力地说明长时记忆中的语义信息是以网络形式结构的。

上述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其实是记忆发展的三个时段。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记忆的这些阶段特征,尽量使学生的记忆由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

三、遗忘理论遗忘是对所经历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回忆或再认,它使我们失去许多有用的知识信息和技能。

有调查研究指出:人们在中学和大学课程中所“学到的”概念,大约有60%在两年内就被遗忘了。

心理学家们对遗忘原因作出过种种解释,也形成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1.衰退说。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学习时,神经活动引起大脑产生某些变化,并留下痕迹,亦即记忆痕迹。

这些记忆痕迹由于得不到强化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衰减,以至消退。

如同书写在纸上的字迹一样,天长日久自然会淡化消失。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学习所留下的记忆痕迹才能得以保持。

这说明记忆痕迹的衰退也具有“用进废退”的机理。

虽然记忆痕迹衰退说易于为一般人所接受,但是用它来说明别的遗忘现象则有些困难。

如学生有时回忆不起来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或一段往事,但在特定的情境中又能轻易想起来;有时候,人们在清醒状态想不起的事情,在睡眠或催眠之中却很清楚地出现。

显然,只把时间的推移或不定期使用信息作为遗忘的真正原因是不充分的。

’2.干扰说。

此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使记忆痕迹相互重叠、掩盖甚至变形。

干扰有两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遗忘是对所经历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回忆或再认,它使我们失去许多有用的知识信息和技能。

有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实验研究提示了学习材料之间的干扰是遗忘发生的重要原因。

这一点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事实相符,如人在早晨和临睡前学过的内容,比上午学习的内容遗忘得要少而慢些。

这是由于它们分别避开了先前学习的内容和后来学习的内容带来的干扰。

3.线索一依存说。

该理论认为,应根据信息提取失败,而不是根据记忆痕迹消退、干扰或抑制等来解释遗忘。

换句话说,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遗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

例如,学生考试时答不出题,走出考场突然记起来了,这就是暂时的信息提取失败。

而造成提取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知识网络组织不良,使得提取的线索要么不足,要么过多,或者是提取有关信息的线索路径不清楚,造成检索困难。

4.同化说。

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因为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新知识就被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这样,人们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了的较为一般化的观念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

而遗忘的往往是一些被较为高级的观念所替代的低一级观念(零碎的具体的事实性知识)。

此种遗忘是一种积极的遗忘,也就是原有的低级观念(指概念和规则),因为有意义学习的缘故被高级观念所替代,它可以简化认识,减轻记忆的负担。

显然,同化被视为积极遗忘的原因。

与此相反,也有人把泛化视为遗忘的一种原因。

他们认为,如果所学的知识不巩固,新旧知识辨别不清,用表面相同而实质迥异的原有观念代替新的观念,新观念被同化它的原有观念还原,新知识或观念的回忆便发生困难,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准确地说是真正的遗忘。

四、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习与记忆效率认识记忆过程、分析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型、探究遗忘的原因,其目的都在于增进学习与记忆效率。

现代心理学对记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促进学习记忆的方法乃至策略。

本书仅介绍一些具有普遍意义、广泛应用价值又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1.提高加工水平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十分重视学习者对所获信息的加工和组织。

如果学习者在获得信息时能够对它进行深加工,那么这些信息就可以在头脑中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其保持的效果就会提高,而且在提取时也可获得较为深刻的线索,从而有助于回忆。

深加工是指通过关注记忆材料的细节,或者赋予意义并与有关观念形成联想等,来对新材料进行多个方面感知的方法。

如,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组照片,实验时要求两组被试分别按照“性别”和“忠诚水平”进行分类,最后再将一些新照片混入其中,让这些被试找出自己曾经看到过的照片。

结果:要求按“忠诚水平”去分类的那一组的成绩远高于另一组。

主要是因为要求按“忠诚水平”进行分类的被试需要从多个方面对照片进行判断,其加工程度深,因此记忆效果好于另一组。

其他心理学家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均印证了这一结论。

最常见的深加工策略是精细阐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