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
咀嚼真味,亦美亦淳
▪ 陆游一生多慷慨豪迈之作,此诗却泛着恬 淡从容的美感,让人心驰神往。你从本诗 中感受到了哪些方面的“美”?并说说其 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要求:1.先独立思考。
▪
2.小组合作讨论。
▪
3.代表发言分享。(+5)
追溯背景,知诗知心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 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 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 (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战败后, 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 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 府通判任上被罢官回乡。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⑤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
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 ⑥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⑦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⑧无时:随时。叩(kòu)门:敲门。
上一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上一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 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 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 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 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 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 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 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 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 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 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 周围山峦重迭、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 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由盛而衰的历史。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 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四、问题归纳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 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 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当然是因为置身在最 高层。现在常用意: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
吓倒。其实,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等各方面,也都需要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峦重叠,溪水曲折,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绿 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现在常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希望。
三、课文翻译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 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 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 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篇目及译文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必背篇目及译文梳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情。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解漫天雪飞。
【译文】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时间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
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悲从中来、潸然泪下呢!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在最高层。
《古代诗歌五首》(解析版)-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举一反三”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找出第二首诗中的两个成语。
2.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比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点。
【答案】1.万马齐喑、不拘一格2.相同点:都针对人才问题,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爱惜;不同点:第一首诗表现作者奉献自己培养人才的崇高献身精神。
第二首诗写作者希望政府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
从他的动作反应,与人交流时的反应,贴心的服务功能三个方面看,大白离我们并不遥远。
【解析】1.理解第二首诗的内容可知,“万马齐喑、不拘一格”是成语。
“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
“不拘一格”意思是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2.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两首诗可知,都表达作者对人才的爱惜。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首诗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作者无私奉献培养人才的精神;第二首诗通过“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作者希望朝廷打破一切陈规旧制,让各种各样的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国家振兴的愿望。
二、古诗文阅读天末怀李白①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②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③,魑魅④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⑤。
【注释】①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
当时李白因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
天末:天边。
②君子:指李白。
③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运多舛。
④魑魅:比喻各种各样的坏人。
⑤汨罗:屈原在汨罗江含冤投水自尽。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翻译: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文本探究
1.诗人写景的立足点在哪? 飞来峰的塔上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特点:极高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侧面衬托古 塔高耸,直入云霄。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向前看不到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境遇:“前不见”、“后不见”表示时间无止无休。这 两句诗写了时间的长河无穷无尽,而诗人的生命短暂, 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就、空老 一生。写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 遇,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孤寂之情。
首联: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远望) 颔联:望到了泰山神奇秀意丽、巍峨高大的景象。(近望) 颈联:望到了泰山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林的景象。(细望) 尾联:想象自己登上泰山顶峰,将四周群山看遍之景。(想象)
由远望到近望,再由细望到想象未来登上泰 山顶峰远望之景,“望”字是本诗线索,贯 穿全诗。
作家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 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 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王安石当过宰 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 做“王安石变法”。有《王临川集》、《临 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创作背景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 和齐、赵 ,期间曾赴洛阳 应举,不第。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 高适,三人同游。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
本诗颔联中用得最传神是哪两个字? 请简 要分析其好在何处。
• 明确“钟” 和“割”
•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 造的如此美丽,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 达出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 “割”是“分割、划开”之意,运用了夸张 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 光切断,形成两种壮丽的自然景观,突出了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颈 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同“层” 眦:眼眶。
翻译:层云生起,是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 望飞鸟归林。 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 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4、尾 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上 会当:终当,终要。 认为……小
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捐细流,
故能就其深。
——司马迁
4、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5、人心齐,泰山移。
谢谢!
期 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
漂 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 泊 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
堂。他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
西 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
南 收河南河北》《蜀相》等就是在 时 这里写就的。 期
我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绝句(4句) 五言、
泰山多松柏,更显 其庄严巍峨葱 郁;又多溪泉,故 而不乏灵秀与缠绵。 缥缈变幻的云雾则 使它凭添了几分神 秘与深奥。
三字经: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五岳
北 岳
恒
山
西 岳 华 山
中 岳 嵩 山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
部编教材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考点梳理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抑郁不平,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理解: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②“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孤独寂寞凄凉)③“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体现了什么?答: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④请赏析该诗句在这泪中包含着什么含义?答:表达的不只是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更有诗人在怆然流涕后的抗争与进取,蕴含着诗人力图为国建功的积极精神。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能引起共鸣?答: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6.“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7.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惆怅、孤寂)。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境辽远;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之后20年左右,爆发了安史之乱。 758年6月,叛军攻下唐朝都城,杜甫在投奔 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回长安。《春望》写 于次年三月,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
启下。“花溅泪”“鸟惊心”小处落笔, 景随情移,以美景写哀情。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指战争。家书,家信。抵:值 战火连绵,延续多月;音讯不通,一
封家信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悲情之笔,“连三月”写战事长久,
“抵万金”写音讯隔绝。此联也是杜诗钟 传诵甚广的名句。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抓,挠。浑:简直。欲:将要。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己亥(1839年),作 者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在南北 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 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 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 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1)背景介绍 李涉,唐朝诗人,流放时做此诗。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 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 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 聊了很久。 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 闲。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 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 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 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 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
本文档旨在对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进行鉴赏,为学生提供相关背景和理解帮助。
诗歌鉴赏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中,古代诗歌的鉴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研究古代诗歌,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古代诗歌概述
在研究古代诗歌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常用对仗、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此外,古代诗歌还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感,所以在朗读时需要注意抑扬顿挫和抑扬格律。
古代诗歌作品
七年级语文下册中,我们将研究一些著名的古代诗歌作品,包括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
别》等。
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的内容、结构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研究方法
在研究古代诗歌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1. 了解背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相关历史、文化等知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结构:学生可以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句式等结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思想表达。
3. 理解修辞手法:学生可以研究和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对仗、比喻、拟人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4. 多次朗读:学生可以多次朗读诗歌,通过朗读来体味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鉴赏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本知识
登幽州台歌一、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二、故事背景《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文翻译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四、问题归纳1.“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2.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课文主题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望岳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课堂笔记古代诗歌五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诗经》中的《关雎》、《卫风》中的《木瓜》、《离骚》中的《大招》、《离骚》中的《主人有酒》和《陶渊明集》中的《桃花源记》。
这五首诗歌各有千秋,它们的风格、内容、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
首先,小学过后开始学习的《诗经》中的《关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首诗,它体现了文化的初生状态和民族精神的萌芽。
《关雎》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发掘了爱情的内在与外在美感,同时也揭示了古代的婚姻观念。
其次,《木瓜》从感情、音韵、形象三方面入手,表现出自然、自由、朴素的山乡风格。
此诗最具代表性的是突出了以木瓜喻女子的形象比喻,大胆描绘了女性的柔美。
而且,《木瓜》也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抒发了家园的珍贵和自然生态的重要意义。
再者,《离骚》是周朝政治大变革后的产物,也是首开先河的一首辞赋。
《大招》是其中一篇优秀之作,它以生命的苍凉和自由的茫然为主题,表现出作者沉迷于权力有所迷失,感到迷茫的心态。
其次,《主人有酒》是《离骚》中的一篇诗,内容诙谐幽默,情感跌宕,通过文字刻画出主人自我放纵,苦盼理性醒悟,表现出对安逸舒适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应有的向往。
最后,《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写的一篇物志。
《桃花源记》属于属于田园诗,风格非常优美,文笔流畅。
以表现静谧、美丽、纯洁的黄金时代为主,既包含了作者对退隐山林的向往和追求自由、追求美好愿望。
总之,古代诗歌五首,各有风流,从中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通过这些古老的诗歌来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科技、民俗、政治等。
这些古代诗歌所展现的文化与时代背景,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比如,从《诗经》中的《关雎》,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爱情观的平等和自由;从《离骚》中的《大招》,我们可以感悟到战国时期诗人的内心世界与思想哲学;从《桃花源记》中,我们可以品味到文人墨客对“林泉曲径”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含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知识点: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 [fǔ]
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láng yá]
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
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缘:因为。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练习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1).飞___来__山__上__千___寻__塔__,__闻__说___鸡__鸣__见__日___升_ 。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shì]
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登高的主体可以是意气风发的得意人,也可以是 失魂落魄的伤心人,也可以是心有千千结的闺阁女子。
登高的地点可以是名山大川,也可以是城池关隘, 也可以是亭台楼阁。
登高可以书写豪情壮志,可以抒发家国忧思,可 以表达个人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
万类霜天竞自由 山登绝顶我为峰
望岳
泰山简介:
“泰山” 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 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最令人震 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 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 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 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 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 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 桥飞瀑、三潭飞瀑等。泰山于1987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 山封禅 。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形式:这首诗前两句……后两句…… 如: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 前两句登高望远,后两句借景抒怀。 前两句意境开阔,后两句哲理美妙。 前两句景语物语,后两句情趣理趣。 前两句高远景物,后两句豪迈气概。
活动一:诗歌诵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活动二:诗歌释义
前不见古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不见来者。
后:未来。 来者: 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诗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 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诗歌释义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闻说鸡鸣见日升。 日升:旭日升起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整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一、《登幽州台歌》1.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2.悠悠怆然涕3.“古人、来者”指能招纳贤士的明主4.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5.后两句写诗人但见天地广阔、时间久远,却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寥、苦闷悲愁。
二、《望岳》(所有课下注释及诗句释义都要背)1.(1)首联用设问、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2)颔联虚实结合、夸张地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景象2.全诗无一处“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望中所愿3.颔联中的“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1)“钟”,聚集(释词),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在泰山(释句)。
(2)用夸张和拟人手法(点手法),赋予大自然人的情感,大自然将灵秀之气全集中于这座山(释手法)。
(3)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效果)。
(1)“割”,分割(释词),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释句)(2)用夸张的手法(点手法)写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释手法)(3)突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形象。
(效果)4.赏析颈联颈联写细望之所见,诗人抓住对云、鸟两个细节的描绘,表达了心胸的震荡和眼界的开阔。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5.赏析尾联(1)手法: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
(2)句意: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
(3)感情: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
(4)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6.写泰山的诗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人心齐,泰山移。
7.有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 《古代诗歌五首》知识点汇总与各首阅读赏析题(含答案)
第20 课《古代诗歌五首》1.文学常识(1)陈子昂,(今属四川射洪)人,唐代文学家,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3)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
(5)龚自珍,清代思想家、史学家、诗人,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后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2.重点字音怆然(chuànɡ)涕(tì)岱宗(dài )决眦(zì)凌(línɡ)吟鞭(y ín )拄杖(zhǔ)叩门(kóu )箫鼓(xiāo )衣冠(ɡuān )3.内容要素(1)《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2)《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阐明了怎样的哲理?答: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4)《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妙在何处答:妙在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且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
上句通过“疑”字把徐行山西村而周围山峦重叠、流水萦绕的迷路之感,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所见的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情于景的关系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情于景的关系
1、《滁州西涧》的是:写诗人有限宁静的心情,诗中有画,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感叹于大自然的美好,想置身其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江南逢李龟年》的是:诗人感慨于世间沧桑,时世之凋零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
3、《送灵澈上人》的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感慨于世间的美好。
4、《约客》的是:表达了作者寂寞的心情。
5、《论诗》的是:要人们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创作时也应求新求变。
情景关系总的来说两种。
一种是情景一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另一种是情景不一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背诵重点练习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朝代】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
1.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3分)
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雄心和气概?
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炼字炼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峻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突出了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
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处。
1、你对“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
“浮云”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诗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这首诗中,诗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自信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
(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
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1.《游山西村》这首诗紧扣一个“”字,按顺序展开叙述,主要描绘农村__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
表现了诗人感情。
这首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主要描绘农村春天(季节)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和淳朴民风的赞美及对农村生活热爱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艺术:采用对比和对偶句的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
(2)意境: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
(3)寓意:它写出了人们有时面对无路可走的境地,但突然事情有了转机,出现了新的希望,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寓意着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哲理。
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感受,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己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自珍【朝代】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
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
诗人以落红自喻,把落红比作辞官,春泥比作平民百姓,花比作朝廷,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离京,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愿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2.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
情:
课文主题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