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合集下载

人物介绍:王安石

人物介绍:王安石

主要影响
PART 02
MAIN IMPACT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
历史评价—路九渊
历史评价
PART 04
HISTORICAL EVALUATION
①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②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历史评价
PART 04
HISTORICAL EVALUATION
公畴昔之学问,熙甯之事业,举不遁乎使还之书。而排公者,或谓容悦,或谓迎合,或谓变其所守,或谓乖其所学,是尚得为知公者乎?英迈特往,不屑于流俗声色利达之习,介然无毫毛得以入于其心,洁白之操,寒于冰霜,公之质也。 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道术必为孔孟,勋绩必为伊周,公之志也。不期人之知,而声光烨奕,一时钜公名贤,为之左次,公之得此,岂偶然哉。
主要影响
PART 02
MAIN IMPACT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散文
主要影响

王安石的古诗大全

王安石的古诗大全

《元日》王安石〔宋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王安石〔宋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王安石〔宋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宋代〕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王安石〔宋代〕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北陂杏花》王安石〔宋代〕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夜直》王安石〔宋代〕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明妃曲二首·其二》王安石〔宋代〕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江上》王安石〔宋代〕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王安石〔宋代〕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叠题乌江亭》王安石〔宋代〕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王安石〔宋代〕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

茅屋数间窗窈窕。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

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关于王安石的一生,你仔细了解过吗?下面是的我整理的“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欢迎大家查阅!王安石生平个人简历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封为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江右民系,古代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生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今(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着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着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舒州(今安徽安庆)通判、江南东路(在今江浙一带)刑狱。

王安石生平介绍

王安石生平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被誉为“新法改革”的倡导者。

他的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学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安石出生于河南商丘,祖籍江西临川。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王益曾任监察御史。

王安石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王安石的一生经历了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苏轼、黄庭坚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理念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新法”上。

他认为,北宋社会存在许多弊端,如官僚腐败、土地兼并、农民贫困等,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如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等,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虽然新法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也引起了一些反对声音,最终在王安石离任后被废除。

王安石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元日》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泊船瓜洲》以描绘江南水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登飞来峰》则以抒发壮志豪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元日》以描写新年景象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中之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王安石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北宋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王安石简介及作品

王安石简介及作品

王安石简介及作品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

他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以改革制度和思想为核心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以其深厚的学问和执政手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王安石的简介和其代表作品为主线,逐一介绍他的贡献和成就。

王安石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今保定市),尽管家境贫寒,却自小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他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胜,第一次考中举人,第二次更是一举考中进士。

考取进士后,他进入司门员外郎衙门工作,后来得到宰相张载的赏识,被任命为河南、陕西两地的知府。

在此期间,他深入了解到国家内外的形势,并开始思考如何改革国家以应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

王安石的政治改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改革制度来提升官员素质和治理效能,二是提出新的经济政策来解决财政问题。

在制度改革方面,他实行了新法,强调以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选拔官员,废除了传统的举荐制度。

他还建立了学校来培养人才,推行了科举制度的改革,开发新的考试科目,注重实用性和实践能力。

此外,他还实行了农田水利、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国家的能源和水利管理水平。

在经济政策方面,王安石主张通过放贷来解决当时国家的财政问题。

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均输法,通过向地主征收土地税来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使用这些税收来发放低息贷款,鼓励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和生产工具。

这些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当时的经济状况,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此外,他还提倡节俭和抑制奢侈,以降低社会消费水平,增加国家的内外汇储备。

王安石的重要作品主要有《新论》、《变法通议》等。

其中,《新论》是他的一篇重要思想著作,该书中王安石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方案。

他主张以人才为本,通过制度改革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

他批判了当时的党争和政治腐败,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制度不完善和官员素质低下。

因此,他以科举制度改革为切入点,通过实用性考试和培训机构的建立,来解决这些问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王安石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生而有异材,少好读书,不乐为章句之学。

既长,益研精经术,至议论时政,必先考诸经。

与其父兄游,皆以经术相切磋。

元丰二年,诏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安石言:“陛下以经术即位,宜以经术立国。

”上悦,乃命为崇政殿说书,进太子舍人。

安石居相位,锐意改革,务去积弊。

始以言事被黜,后以母丧去位。

复出,进为参知政事。

是时,天下承平日久,风俗奢侈,财用不足。

安石乃建议行新法,以富国强兵。

新法之行,天下骚然,议论纷纷。

然安石不顾,力行不已。

卒以新法败,退居江宁,杜门谢客。

元祐元年,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

安石闻之,叹曰:“吾日夜思虑,所行新法,今皆废矣。

吾虽死,后必有知我者。

”遂不复出。

元祐四年,卒于江宁。

翻译: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他天生异禀,年少时便喜欢读书,不喜欢做那种只注重文字形式的学问。

长大后,更加深入研究经典,讨论时政问题时,必定先从经典中寻找依据。

他与父亲、兄弟交往,都以研究经术相互切磋。

元丰二年,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

王安石进言:“陛下以经术登基,应该以经术来立国。

”皇帝很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崇政殿说书,后晋升为太子舍人。

王安石担任相位后,决心改革,致力于去除积弊。

最初因上书言事被贬谪,后来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复出后,晋升为参知政事。

当时,天下长期太平,风俗奢侈,财政困难。

王安石于是提出实行新法,以富国强兵。

新法的实施,使得天下动荡不安,议论纷纷。

然而王安石不顾一切,坚持推行。

最终因新法失败,被贬退居江宁,闭门谢客。

元祐元年,司马光担任宰相,全部废除新法。

王安石得知此事后,叹息道:“我日夜思考,所实行的这些新法,现在都被废除了。

我虽然死了,以后一定有人了解我。

”于是不再复出。

元祐四年,王安石在江宁去世。

诗人王安石简介

诗人王安石简介

诗人王安石简介诗人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汉族。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世人又称王安石为王荆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遗》等存世。

其亦擅长诗词,流传最著名的莫过于〈泊船瓜洲〉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其诗“学杜得其瘦”,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深刻独到,还在于其诗歌形象的理性概括和见解的独到深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吴氏的母亲即王安石的外婆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且兼喜阴阳数术之学。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多子女家庭,上有两个哥哥安仁、安道,下有四个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

两个哥哥为父亲前妻徐氏所生,后都在30多岁时英年早逝。

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年经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

2.地方官经历:在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曾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宋初以来的法度提出全面批评和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在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上担任地方官,表现出色。

3.推行新法:在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他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

这些新法的实施,旨在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改变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的局面。

4.担任宰相:熙宁二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入京,升任参知政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简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是政治家,也是改革家和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本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安石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公元1021年,王安石在临川出生,自幼聪慧,喜爱读书,且能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王安石幼时随父亲到各地出游,因此对民生疾苦深有感触。

十七岁时,王安石跟随父亲来到京师,结识了曾巩与欧阳修等人。

公元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任职,政绩显著。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了其赏识,被召入京城,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变法。

但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变法之路并不顺利,多次被罢免。

公元1086年,王安石在钟山病逝,终年六十六岁,被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但因各种元素还是存在一系列的弊端。

王安石变法虽然并不顺利,但他在文学上却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其诗词、短文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于世的作品有《桂枝香·金陵怀古》、《读孟尝君传》等。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先来看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精髓所在。

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王安石的典故

王安石的典故

王安石的典故说起王安石,那可是咱们历史课本上的常客,也是民间故事里的大名人。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变法先驱”的典故,用咱老百姓的话,让这历史故事活灵活现起来。

一、早年勤学,志在四方王安石打小就是个书虫,家里书堆得跟小山似的,他啊,是翻了一本又一本,眼睛都快看成了“书虫眼”。

那时候,村里人都说:“王家那小子,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

”王安石心里头也憋着股劲儿,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他常说:“学问嘛,就得像吃饭一样,一天不吃饿得慌。

”这话说得朴素,道理却深刻得很。

1.1 挑灯夜读每到夜深人静时,王安石的小屋里总是灯火通明。

他一边啃着干馒头,一边埋头苦读,那模样,比谁都认真。

有时候,连窗外月亮都换了好几轮,他还不肯歇下。

村里老人见了,都夸他:“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1.2 立志改革随着年岁渐长,王安石不仅学问见长,心中的抱负也越来越大。

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暗暗发誓:“我王安石,定要改变这世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二、变法风云,波澜壮阔终于,王安石等来了机会,他成了朝廷的重臣,开始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

这一变,可不得了,整个朝廷都震动了。

2.1 青苗法王安石推出的第一个大招就是“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借钱给农民,让他们春耕时有种子、有肥料。

这样一来,农民们再也不用为借钱发愁了,大伙儿都拍手叫好。

可也有人不乐意,说这是“与民争利”,王安石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心里头自有计较。

2.2 整顿吏治除了经济上的改革,王安石还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他铁面无私,把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一个个揪了出来,老百姓看了,心里头那个痛快啊,都说:“王安石真是咱们的救星!”2.3 遭遇阻力然而,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些既得利益者,一个个跳出来阻挠,甚至有人暗中使绊子。

王安石呢,就像那暴风雨中的海燕,任凭风吹浪打,依然勇往直前。

他常说:“改革嘛,哪有不流血不流泪的?”三、晚年归隐,留名青史虽然变法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王安石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上。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使天下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且提高了当时北宋的军事实力与经济实力,有一定成效。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王安石生平简介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享年65岁。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老家是抚州临川,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王安石从小就表现的与一般人不一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不仅天赋好后天也很努力,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塑造的王安石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此后也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王安石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没有好的职位他宁愿做地方官吏,直到被宋神宗任用后,期间他一直都在当一个小官吏,当过鄞县知县,当过舒州通判,当周常州知州等等多个地方官吏。

直到1067年,新皇登基,王安石才得以重用,短短2年时间,王安石从一个知江宁府升到翰林学士再升到参知政事,最后升到宰相一职。

1069年,王安石提出变法,并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开始,王安石推行了数十项新法来解决一些列问题,其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经济改革,改善”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但是王安石变法最大程度的损害了官僚集团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强烈的反对,最终变法失败。

熙宁九年,王安石辞去宰相之位,开始了隐居生活,纵情于山水间,写诗作画安享晚年,最后病死于江苏南京。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的积贫积弱问题,北宋财政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与改善,但是由于诸多因素造成了变法失败。

但是我们不得不否认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政绩。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王安石自推行新法到变法失败,历时16年,这段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他不畏艰难,毅然推行新法,但是王安石的努力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与成效,劳心费神,最终变法失败,还给自己捞了个千古骂名。

王安石著名诗词10首

王安石著名诗词10首

王安石著名诗词10首
王安石著名诗词10首:
1.《元日》
宋·王安石春节励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春天思乡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登高励志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梅花》
唐·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5.《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6.《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乡村赞美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7.《春夜》
宋·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8.《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9.《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

10.《飞雁》
雁飞冥冥时下泊,稻粱虽少江湖乐。

人生何必慕轻肥,辛苦将身到沙漠。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文学大家,为北宋王朝的经济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

北宋抚州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封荆国公,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宋仁宗嘉佑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70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

保守派反对,新法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生平简介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去世于1086年,享年65岁。

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老家是抚州临川,出生于一个小官吏家庭,王安石从小就表现的与一般人不一样,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不仅天赋好后天也很努力,在良好的教育模式下,塑造的王安石可以称的上是一个天才。

王安石于1042年考中进士,此后也开启了他的仕途之路,王安石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所以没有好的职位他宁愿做地方官吏,直到被宋神宗任用后,期间他一直都在当一个小官吏,当过鄞县知县,当过舒州通判,当周常州知州等等多个地方官吏。

直到1067年,新皇登基,王安石才得以重用,短短2年时间,王安石从一个知江宁府升到翰林学士再升到参知政事,最后升到宰相一职。

1069年,王安石提出变法,并得到了宋神宗的支持,变法开始,王安石推行了数十项新法来解决一些列问题,其变法的最终目的就是经济改革,改善”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王安石的最著名的10首诗

王安石的最著名的10首诗

王安石的最著名的10首诗1、《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5、《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春夜》宋·王安石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7、《梅花》唐·崔道融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8、《叠题乌江亭》宋·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9、《出塞》宋·王安石涿州沙上饮盘桓,看舞春风小契丹。

塞雨巧催燕泪落,蒙蒙吹湿汉衣冠。

10、《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有名的作品

王安石有名的作品

夏天的柿子叶作文
夏天到啦,哎呀呀,那可真是热得够呛!但夏天也有好多好玩的呀,就比如那一片片的柿子叶。

我家附近有棵柿子树,一到夏天,那柿子叶就长得特别茂盛。

那叶子绿油油的,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好像会发光一样,可漂亮啦!
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在树下玩耍。

我看着那柿子叶,突然就想到,这柿子叶好像一把把小扇子呀,风一吹,它们就摇摇摆摆的,好像在给我们扇风呢!我就对小伙伴们说:“你们看,这柿子叶像不像小扇子呀?”小伙伴们都点头说像。

我们就开始玩起了用柿子叶当扇子的游戏。

我们拿着柿子叶,在树下跑来跑去,嘴里还喊着:“扇呀扇呀,好凉快呀!”哎呀,别提多开心啦!
然后我们又想到了一个新玩法。

我们把柿子叶摘下来一些,做成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

我做了个小兔子,把叶子摆一摆,嘿,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呢!小伙伴们也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了好多有趣的东西。

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作品,哈哈大笑起来。

“这夏天的柿子叶可真是太好玩啦!”我高兴地说。

小伙伴们也都纷纷点头。

夏天的柿子叶呀,给我们带来了好多好多的欢乐,它就是我们夏天的好朋友呀!它让我们的夏天变得更加有趣,更加难忘!我真的好喜欢夏天的柿子叶呀!。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

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

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王安石,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世称“王荆公体”。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王安石的简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人物生平少年英才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于临川(今抚州市临川区)。

他的父亲王益,时任临川军判官。

王安石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

稍长,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

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

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

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资料

王安石资料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经学家,字介甫,号硅溪,汉族,山东曲阜人。

王安石为宋代韩愈、柳宗元之后,岳麓书院四大家之一。

他在宋仁宗时担任官职,是著名的变法家,倡导了新法变法,主导了北宋中期政治经济变革。

王安石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

他早年游学考取进士,并在江西任职,后调职到河南,曾出任庐阳知府,辅佐时任江西观察使徐敬业。

他在任期间勤政爱民,推行了许多改革举措,如提倡勤俭节约、兴修水利、整顿军队等,使庐阳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有效改善。

北宋初期,由于腐败内忧和辽国外患的影响,国家陷入困境。

而在1043年,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成为改革运动的主要推动者。

他针对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法政策,被后世称为“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理念是以强国之策为中心,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加强国家实力,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并改善人民生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措施是实行青苗法和均输法。

青苗法是通过增加赋税的方式,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水利设施的兴修,以促进农业发展。

均输法则是通过对各地官员进行考核奖惩,实现权力下放和反腐败,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负责和效率。

变法之初,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税收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情况好转,农田水利设施得以改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然而,王安石的改革政策也引起了一些反对声音。

尤其是一些保守势力对新法持观望态度或反对态度,争议不断。

加之灾荒等因素的影响,新法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其后期的变法遭到了批评和质疑。

在政治改革之外,王安石还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现实需要。

此外,他还注重培养人才,提倡教育,大力推动经学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文化遗产。

王安石晚年退居山居,专心著述和广交文人墨客。

他在此期间撰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包括《岳阳楼记》、《陈州庐陵寄陈使君书》等,被后世视为豪放派文学的代表之作。

宋朝诗人王安石个人介绍

宋朝诗人王安石个人介绍

宋朝诗人王安石个人介绍相信大家都读过不少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创作的诗作吧!如果你想深入的了解这位诗人,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所帮助!基本信息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历史评价【《宋史》评价】《宋史·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

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距今996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

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汉族江右民系。

江西抚州临川县(今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王安石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

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

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

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

”(《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他的文章雄健宏肆,揭露时弊,简练有力。

诗歌险峭奇拔、颇多佳作。

词则风格高峻,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字说》《易言》等。

今存《临川集》、《唐百家诗选》及《周官新义》残卷等。

庆历二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签书淮南东路(治所在今江苏扬州)节度判官公事、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知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汉书·西域传》云: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犂,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

《汉书·樊哙传》云:黥布反时,高帝尝病,恶见人。

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

群臣绦、灌等莫敢入十余日。

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上独枕一宦者卧。

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

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石林诗话》云:荆公诗用法甚严,尤精於对偶。

尝云:“用汉人语,止可以汉人语对。

若叅以异代语,便不相类。

”如此句护田、排闼之类,皆汉人语也。

此法惟公用之,不觉拘窘。

凡如“周颙宅在阿兰若,娄约身随窣堵波”,皆以梵语对梵语,亦此意。

尝有人向公称“自喜田园安五柳,但嫌尸祝扰庚桑”之句,以为的对。

公笑曰:“伊但知柳对桑为的,然庚亦自是数,盖以十干数之也。


群汉书卷四十一樊郦滕灌傅靳周传第十一:
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b][u]排闼[/u][/b]直入,师古曰:「闼,宫中小门也,一曰门屏也,音土曷反。

」大臣随之。

排闼当出此
护田则史记卷123大宛列传第63有:
而汉发使十馀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

而敦煌置集解徐广曰:“一本无…置‟字。

”酒泉都尉;◇集解徐广曰:“一云…置都尉‟。

又云敦煌有渊泉县,或者…酒‟字当为…渊‟字。

”西至盐水,往往有亭。

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护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护田或由此出,陋见!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

“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

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

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

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

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

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

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

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

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

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

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

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

“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

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

“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

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荆公体或“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写景抒情的小诗。

诗歌载体次要是以绝句为主,艺术作风上则寓悲壮于闲淡,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锤炼精巧。

其特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复归唐人清雅,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僵硬奇崛处,普通以为,“荆公体”是针对王安石前期的诗歌作风而言。

它的诗歌载体次要是以绝句为主,艺术作风上则
寓悲壮于闲淡,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锤炼精巧等等。

近些年来,也有学者从王安石的诗艺开展、政治生涯、晚年心态、思想转变等等方面追溯“荆公体”构成的缘由。

一些盛行的文学史著作也承受了他们的结论,如“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系列中的《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三章第四节《王安石的诗歌》便说:“前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正是这些诗使王安石在事先诗坛上享有盛誉。

……从宋人的这些言论来看,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次要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

”其实,所谓的“(王)荆公体”也好,“介甫体”也罢,它们最初指称的都不是王安石前期的诗歌作风,其载体也不是他晚期的绝句或古体,它指的仅仅是集句创作。

集句创作,向来被以为是一种游戏之举,并无多大文学价值。

先人之所以对“荆公体”发作误读,除了望文生义外,还由于遭到了传统诗论的影响所致。

以下笔者将对“荆公体”的外延略加考辨。

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王荆公体”的特点是:重炼意,又重修辞。

在用事、造语、炼字等方面煞费苦心,既新奇工巧又委婉深婉,次要载体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其优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其长处在于作诗主见求工,主见之过流为谈论,好求工而伤与巧;故“王荆公体”有深婉不迫处,也有僵硬奇崛处。

这既体现了宋诗面貌的局部特征,又有向唐诗复归的倾向,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开展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