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
王安石晚年的这首词: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
王安石晚年的这首词:历经一生沉浮,方知功名误身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一生轰轰烈烈,在中国历史上威名远扬。
宋神宗熙宁(1068-1076)年间,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次变法运动涉及到财政,军事,科举等方方面面。
目的在于富国强兵,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
然而任何新生事物必然受到旧传统的阻碍,这次变法当然也不会例外。
在变法期间,王安石曾经两度拜相,又两度辞去丞相。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形势有多么艰难。
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心爱的富有才华的长子王雱病故,他极度悲痛,再次辞去宰相,外调到江宁,不久辞去全部职务,归隐钟山。
十几年的权力中枢,一生的宦海沉浮,晚年的王安石在钟山,徜徉山水,表面是沉静的,内心却时起时伏。
每每回想起过往,心中感慨万千,他一定会有遗憾,因为在他归隐后,不时地听到新法中的方田均税法、保甲诸法、免役法等被一一废除。
尽管,他胸怀天下,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为国为民,而不是为了自己。
然而他一生的付出,最终却付诸东流,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他归隐后写下的这首词,就道出了他的心声。
千秋岁引·秋景宋代:王安石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这首词并没有流传下确切的创作年代,但是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可以明确看出是王安石后期的作品,后世普遍认为是变法失败、退居金陵后写的。
上阙描写了一副寥廓悠远的秋景开头三句“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从人为的两种声音写起,一是捣衣砧,二是吹号角,这两种声音在古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秋声。
每当响起这两种声音,就表示空旷悠长的秋天来临了。
下两句“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有归家的感觉。
词人为国操劳半生,如今辞官归隐,就如同这东归的燕子,南飞的大雁一样,到了季节,不应该再留恋以前的风景,该回归的时候就应该回归了。
王安石《北陂杏花》及赏析
王安石《北陂杏花》及赏析北陂杏花宋代: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译文围绕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鲜艳动人。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澈的水中,胜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注释陂(bēi):池塘。
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纵:即使。
绝胜:远远胜过。
南陌:指道路边上。
赏析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读书人,到晚年,他的绝句尤好。
曾有人言,唐代以后无诗,此论太极端了点。
王安石晚年的绝句有很多是直追唐人的,在议论入诗上,他的议论与描叙结合得很紧,而且议论不浅白直切,而是含蕴有味。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
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
“陂”,此处是指池塘。
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
“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
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
“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体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
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
宋人许顗《彦周诗话》说:“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
”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
这两句对偶精工,如陈衍《宋诗精华录》说:“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
王安石晚年绝句特点
王安石晚年绝句特点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的诗歌前后期的诗风有很大不同。
他的作品,大致可以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主要学习杜甫关心政治,同情人民疾苦的精神,这一时期的诗歌,内容丰富,热情饱满。
王安石后期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
是我们全面研究王安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王安石晚年诗歌主要有以下特点:一、追求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它是解开中国古典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通过对王安石诗歌意象的透视,我们可以真实地探索其创作审美的情感历程。
王安石晚期绝句意象主要有如下特色:纵观王安石晚年绝句会很容易地发现,复现率最高的是自然意象,而极少出现社会意象,这与前期绝句迥异,在诗人晚年诗的自然意象世界里,“水、云、山”的出现频率为最高,王安石有意或无意地将它们大量摄人自己的绝句里,如“亦欲心如秋水静,应须身似岭云闲”(《赠僧》),正表明他内心深处努力追求的境界,即所谓“闲澹”。
在色彩意象中,以“绿”为多,有二十多处,其诗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堪为千古绝唱。
可以说在诗人晚期绝句的色彩世界里,以“绿”为主色调,“绿”不仅充满生趣,而且给人以宁静美,闲适之趣又可见一斑。
意象是诗人内心观照,“梅”“菊”“松”“竹”等高洁性格且在民族心理积淀中占重要位置的意象,在王安石绝句中出现不少。
就以咏梅诗为例,梅是王安石吟咏最多的花,咏梅诗约占其全部咏花诗的三分之一,其中咏梅绝句有十多首,其他一些诗中也出现“梅”的意象。
透过诗人对梅花知己般的赏爱之情,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高洁的品格。
《梅花》诗是诗人咏梅绝句中的佼佼者。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七言绝句《江上》注释及赏析
七言绝句《江上》注释及赏析七言绝句《江上》注释及赏析《江上》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
全诗悠远淡雅,情趣横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言绝句《江上》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原文】《江上》宋·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注释】漾:吹过。
脱:脱下。
被:让。
横笛:横吹的笛子,这里指笛声。
【译文】江上秋风阵阵,水波荡漾连绵,江岸上的红花也脱下红妆,渐渐凋谢。
离别之情让远去的笛声吹送,蓦然发现船只已到乱山的东面,再不见分别的渡口。
【赏析】诗描写诗人泛舟长江所见景物。
起句写雨过天晴,阴云半开,天空呈现出晴朗的景象。
次句写黄昏时的云霞,暮云低垂,在空中缓慢地移动。
作者写景,静中有动,幽远淡雅,情趣横生,寥寥几笔便勾勒了一幅朦胧而略显暗淡的秋江暮云图。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两句从写云转写江边的青山。
青山是“缭绕”的',它曲折萦回,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正当诗人迷茫之时,却看到点点白帆缓缓驶来。
正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心中的愉悦之感可以想见。
这两句写江行所见所感,描绘的画面中不仅有山水、白帆,还有人物。
那回环曲折之青山、时隐时现之帆影,都为画面增添了一种闲淡构悠远的意境,与前两句所描绘的秋江暮云图浑然一体。
这首诗还蕴含了深邃的哲理,诗人在晦暗的环境中,不断追寻探索,最终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并找到了一种闲淡之美。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追求心境的宁静,创作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以表达自己闲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一个典型。
【拓展】王安石的简介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
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
简析王安石晚年山水诗风格
简析王安石晚年山水诗风格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二次罢相,退居江宁。
退隐闲适的生活与渐趋平淡的心境,使他的诗歌从早年的关注社会现实、以诗论政转向了赋情山水的写景咏物诗。
其晚年诗歌以绝句为主,重炼意与修辞,多描绘山水自然,意境优美含蓄,精深华妙。
一、诗歌语言:王安石晚年极为注重对诗歌艺术的研究,以王安石晚年五言律诗《即事》一诗为例:“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诗歌描写了诗人闲游一处山村,足踩暖径,目览山花,耳闻鸡鸣犬吠,仿佛置身于在世外桃源之中,从而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
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全诗气势连贯,张弛有道,平缓有度,进退有法,作者似乎在不经意地吟咏,细处看却是淡静有味,虽诗名《即事》,但决不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诗人在景物的摄取、题材的剪裁上早已胸有成竹,虽以平易语言写来,却可见到遣字造句、构思谋篇的精心安排。
同时,王安石晚年诗歌的另一大特点——诗歌炼字、炼句之举突出,仍以《即事》诗为例,其颔联以开始以“纵横”与“高下”两词为对,“纵”与“横”、“高”与“下”,形成工整的对仗形式,而颈联两句更是通过语言的特殊建构,以区区十字之数道尽丰富的内容。
二、表达技巧:王安石的山水诗基本上即是写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怀、或情景交融,赋闲的生活使得他寄情于山水,自然界的美景也就成为了他诗作的常客。
“荆公晚年绝句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闲澹”,“闲澹”体现在意境的空灵,诗画一体和情感的淡定。
” 此处又与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境颇有相通之处。
以其诗作《江上》为例,诗说:“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诗人紧紧扣住“秋天”这一特定的时令特点,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对江上景物的进行了生动地描绘,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
浩浩荡荡的江水衬着江畔鲜艳的红花,属于秋的西风吹皱起江面波浪,终于,江花也渐次落幕,水上的小舟突然传来了悠悠的横笛声,勾起了诗人的思绪,秋风吹过,离愁万里。
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
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摘要: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其在熙宁第二次罢相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
这两期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有别,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异。
在晚年罢相赋闲熙宁时,他全心全意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诗歌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绝句,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经常运用绝句写景、抒情,而且精工语言、讲究技巧、重视艺术特色,这使其晚年绝句自成一派。
关键词:王安石、晚年绝句、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一、王安石是诗人,亦是政治家。
他早年的诗歌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强调诗歌为现实服务的功利性。
但是,熙宁罢相后,他的诗歌发生了变化。
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关。
特别他好佛道,到晚年更是如此。
他认为世人被世俗之事所扰乱不是由于佛道的“无思无为”所致,而是人们沉浸于利欲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王安石在赋闲金陵以后,好佛、道的思想感情与之前相比是又增无减,以至于听讲佛法,读经,研习佛道义理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
这在他晚年的诗作里,多有反映。
如《定林院三首》其一云:穷谷经春不识花,新松老柏自欹斜。
殷勤更上山头望,白下城中有几家。
定林寺是王安石去的最经常的地方,也是他最感眷恋的地方,他在定林有一间僧房作为读书处。
很显然,这正迎合了他佛家修行,处世养心的要求,以达到不为世俗尘埃所染的境界。
又如《题半山亭壁二首》其二云: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其诗作里随处可见禅宗的语言,禅宗的智慧,禅宗的气息。
同时,王安石晚年不仅在佛学里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而且在老庄哲学里也同样找到慰藉,尤其是道教主张避世的思想,对于当时政治上失意的王安石似乎是势所必至的。
如《谢郏亶秘校见访于钟山之庐》云:误有声名只自惭~烦君跋马过茅檐。
已知原宪贫非病~更许庄周知养恬。
其诗表现了他对庄生梦蝶和修生养性的愿望。
总之,佛、道教义和老庄思想对其晚年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由于王安石晚年被迫归隐,脱离了现实斗争,转而赋闲山林,这使其诗歌由早年的以诗论事议政,咏史抒情,怀古砭今,转变为晚年的以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伤今为主。
佛学诗歌王安石晚年诗歌禅趣
佛学诗歌王安石晚年诗歌禅趣王安石(1021年-1086年)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出色的诗人,尤其在晚年,他的诗歌充满了佛学的智慧和禅趣。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禅宗的吸引,展现了他对佛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洞察力。
王安石的晚年诗歌中体现了佛学的思想和禅宗的禅意,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探索和对自然的体悟。
其中一首诗《秋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慨:“铭感欵担痕, 囻山远不分。
听来世声失,》,老之殁谁闻.”在这首诗中,王安石通过对秋天的描写,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短暂性的感慨。
他以恬淡的心境面对生活,以佛学的智慧思考人生的意义,让人感受到了禅宗的禅趣。
另一首诗《山雨夜行舟》中,王安石以山雨夜行舟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生命的脆弱和对人生的领悟。
诗中写道:“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几句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修行的向往。
他用禅宗的思维方式,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切思考和对禅修的渴求。
王安石的晚年诗歌还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深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他赞美了自然界的美丽和万物的生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感动。
在《题西林壁》中,王安石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慨。
他以佛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他认识到打破尘世的束缚和追求内心的自由是达到禅宗境地的关键。
总之,王安石晚年的诗歌中流淌着佛学的智慧和禅趣,他以卓越的诗才和独到的眼光,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领悟。
通过对禅宗的吸引和对佛学的理解,他创作了许多富有禅意和哲思的诗歌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王安石深厚的文学造诣,还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禅宗的智慧和对生命的独特体验。
对于喜爱王安石诗歌和佛学禅宗的读者来说,这些作品无疑是一次智慧之旅,能够带领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意义,感悟人生的真谛。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
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解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原文】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书:书写,题诗。
茅檐长扫静无苔:庭院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长扫,即常扫。
静,同“净”,干净的意思。
苔,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手自栽:亲手栽培。
一水护田:一条弯弯的河水环绕着田地。
水,河流。
护,这里指保护、环绕。
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送靑来:为庭院送上自己的一片青绿。
【翻译】庭院由于经常打扫,一尘不染,连一丝青苔都没有,屋前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主人自己亲手栽种的。
一条曲折的小溪紧紧围绕着绿油油的田地,两座青山仿佛推门而入,为小院送来了青翠的山色。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
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但由于受保护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
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
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
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
作品有《临川文集》。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在金陵(今南京市)时的邻居,也是他晚年闲居江宁钟山时的`好友。
本题下共写诗两首,本篇是题写在杨德逢屋壁上的,是第一首。
作品描写了湖-阴-先生的庭院和环境之美,赞扬了湖-阴-先生的勤劳洁净、崇尚创造美好生活环境与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这前两句诗是通过庭院的干净和美观来写人的。
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
论王安石后期诗风转变的原因
答案:
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
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
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
”(《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延伸:
王安石前期的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其咏史诗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来抒发志向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
后期王安石由重教化重议论转为重审美,诗风趋于含蓄深沉,此时最具代表作为写景抒情的绝句,后期诗风雅丽清绝。
王安石晚年诗歌
王安石晚年诗歌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晚年诗歌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之情。
以下是王安石晚年的一些诗歌作品:
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庐山景色的描述,暗喻了他的晚年在政治和社会上所经历的变化和困境。
2.《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诗显示了王安石在政治和社会逆境中的坚定心志和顽强精神。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游子归家、重返家乡的渴望和思念。
4.《七月十九日夜过庐山》:青楼朝拂行云霞,水岸浮光暗玉霞。
日夜至今无好故,只堪携酒过山家。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腐败政治现象的不满和对自己庶民身份的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家庭和平的向往。
总的来说,王安石晚年的诗歌更多地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王安石《定林》古诗鉴赏
王安石《定林》古诗鉴赏王安石《定林》古诗鉴赏《定林》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展现了作者退归后的生活情形及精神上物我两忘的境界,若不用意,实则在恬淡闲适之中寓含有悲慨惆怅之意。
现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定林①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翻译: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
坐在空旷的地方,烦躁的心情顿时宁静了。
脱掉鞋子,在岩石上铺上被褥,躺在上面。
只留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寻来。
真正的快乐不是不能寄托,悲鸣的虫声同样是悦耳的声音。
赏析: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
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
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一生都摆脱不掉疾病的纠缠,去能成为伟大的'政治诗人,实在令人钦佩。
他的诗中提及患病的至少40余首。
所患有眼疾、腰疾、昏眩、齿病等。
因此,《定林》开篇便言:“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漱甘,即用泉水漱口。
甘,指泉水。
这句语出《世说》孙楚“枕石漱流”之典。
坐旷,坐在空旷的地方。
烦襟,烦躁的心情。
襟,指胸怀、心怀。
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口齿(病齿)生凉,坐在幽寂、空旷的地方,顿感烦躁的心情都宁静下来了。
这两句,抒写感受。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脱掉鞋子(“因脱水边屦”),在岩石上铺上被褥(“就敷岩上衾”),躺在岩石之上。
诗人闲适自得之状,呼之欲出。
颈联“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为人称道。
诗人欲留流白云对宿,恰好又逢明月相寻,两情相契,其乐融融!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白云、明月人格化,因此,这里的自然之景,已打上了诗人的烙印,是“人化的自然”。
尾联“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突出“真乐”之意趣。
王安石晚年诗歌
王安石晚年诗歌【原创实用版】目录一、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背景与特点1.晚年时期的背景与心境2.诗歌创作的风格与主题变化二、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1.诗歌的表现手法2.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三、王安石晚年诗歌的价值与意义1.对个人思想的反映与总结2.对时代背景的记录与呈现正文一、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背景与特点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晚年诗歌是他在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个人遭遇中的心灵写照。
王安石晚年诗歌的创作背景与他的政治生涯紧密相连,这一时期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忧郁色彩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王安石的晚年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风格与主题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早年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而晚年的诗歌则更加内敛、深沉,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同时,他的诗歌主题也从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民生转向对个人心境的抒发,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二、王安石晚年诗歌的艺术成就王安石晚年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王安石的诗歌表现手法独特,他擅长运用细腻的描绘、深刻的抒情和丰富的想象,将个人心境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优美的诗意。
其次,王安石晚年诗歌的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言简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韵律和谐,抒情性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王安石晚年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他的诗歌既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成为了研究北宋历史、文化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三、王安石晚年诗歌的价值与意义王安石晚年诗歌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王安石晚年诗歌是对他个人思想的反映与总结。
通过诗歌,我们可以了解他晚年的心境、思想和价值观,进一步认识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
其次,王安石晚年诗歌对时代背景的记录与呈现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诗歌描绘了北宋晚期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我们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王安石的晚年绝句欣赏
王安石的晚年绝句欣赏王安石的绝句历来评价甚高,尤其是其晚年绝句。
关于王安石晚年绝句的技巧,学界已多有论述。
本文则重点从对王安石晚年心境的观照出发,结合其创作态度的变化对王安石晚年绝句“深婉不迫”、“寓悲壮于闲淡”、“雅丽精绝,脱去流俗”等风格面貌的形成原因进行了一番探询。
作为宋代的一位大诗人,王安石真正专心于诗歌创作是在他退隐江宁的最后十年,而且是以绝句为主。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以人而论”的诗体中列有“王荆公体”,并说:“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陈之上,而与唐人尚隔一关。
” 可见,严羽所谓“王荆公体”是就王安石绝句的独特风格而言的。
王安石的绝句历来评价甚高,尤其是其晚年绝句,可谓达到了精深华妙的艺术境界。
王安石的绝句,若以退居江宁的熙宁九年(1076)为界,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原因有二:首先,从数量看,王安石是在退居江宁之后开始大量创作绝句的。
王安石现存绝句约570多首,大多作于晚年,占他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强,与退居江宁之前形成鲜明对照;其次,从风格来看,王安石绝句在退居江宁之前和之后的确有较大差异,前期多直抒胸臆之作,后期则变为深婉含蓄。
因此,从王安石退居金陵的熙宁九年到他去世的元佑元年(1086)这十年,是王安石绝句创作的晚期。
本文将专门探讨其晚年绝句。
王安石晚年绝句的深婉不迫相对于早年的逋峭雄直,已是化百炼钢为绕指柔矣,但是我们也不能把王安石前期和后期诗风的转变过于夸大,其晚年绝句如“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题何氏宅园亭》)、“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杏花》)等诗句,倔傲劲健之气,仍不减当年。
所以,无论是早年的“不复更为含蓄”,还是晚年的“深婉不迫”,都是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的。
就生活而论,王安石在退隐之前是政治家的生活,退隐之后则是诗人、隐士的生活。
王安石晚年诗风的转变与其生活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故以退居江宁的熙宁九年为界,自有其合理之处——虽然,王安石绝句本身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截然的前期和后期的时间界限。
王安石晚年的诗
王安石晚年的诗
嘿,朋友!你知道王安石晚年的诗有多特别吗?就好像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旅途,他的诗风也有了极大的转变。
他早年的诗,那叫一个壮志满怀,充满了改革的激情与抱负。
可到了晚年,却像是一个看透世事的老者,笔触间多了几分平和与淡然。
比如说他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难道不像是他在对着江南的美景轻声诉说着自己的归心似箭吗?
再看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几句诗,不就像他在借梅花的坚韧,表达自己虽处困境却依然坚守的心境吗?这时候的王安石,就如同一位远离喧嚣的隐士,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抒发着情感。
想想我们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也会有类似的心态变化吗?年轻时候的冲劲,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变得沉稳和内敛。
王安石晚年的诗,没有了年轻时的锋芒毕露,却多了一份深邃与宁静。
这不正说明,人生的阅历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和深沉吗?他用诗歌记录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我觉得,王安石晚年的诗,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和珍藏!。
王安石晚年这首词《清平乐·云垂平野》,只有短短几句,却看透了人生的迷茫
王安石晚年这首词《清平乐·云垂平野》,只有短短几句,却看透了人生的迷茫王安石,北宋著名的“工具人”,为人古板,不修边幅,生活单调,不爱钱财,不爱美女,一心为皇帝打工,却屡遭弹劾。
但王安石依旧很“牛”。
即是今天的学者们坐在一起,谈起“王安石变法”,依旧会吵闹起来,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不好。
但是没关系,他是知名的“拗相公”,20几岁就写下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诗句,还会怕谁呢?关于王安石的“轴”是有史可查的,他这个人太认死理,比如: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他只爱吃鹿肉丝,吃饭的时候不吃别的菜,只吃这个。
他的夫人听后哈哈大笑,告诉他们说,下次再一起吃饭的时候,把菜换个位置试试。
于是人们发现,王安石只吃眼前这道菜。
对了,王安石还是宋朝少有的,“一生只爱一个人”的专情男子,另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他的好友加政敌,司马光。
两个人都是只结一次婚,拒不纳妾,要知道,北宋纳妾是一种时尚,比如苏东坡、张先、秦观等。
有一天,王安石的妻子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了,就为他安排了一个“妾室”,没想到王安石很生硬地问那女子:“你是谁?”后来得知女子是因“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还送了她钱财,使得她和自己的恋人重逢,成为一段佳话。
不仅如此,王安石还很讲义气(认死理的人都这样),他主张改革,而司马光、苏轼都反对,为此他们之间还结下了恩怨。
可是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时,是王安石上书替他求情,苏轼才捡回一条命。
最重要的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王安石的“死敌”,王安石母亲病逝时,只有苏洵没有去吊唁,并且还写下了《辨奸论》暗讽他和背后的势力。
后来苏轼升官后,也几番上书弹劾了他的变法。
当然,苏轼也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他复官后,亲自去看望了王安石,两个人一笑泯恩仇。
包括司马光,虽然是王安石最大的政敌,但私下他们俩,还有包拯,都是非常要好的。
尽管如此,世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依然是褒贬不一,不止他的政敌们反对他,连他的“自己人”也会坑他。
王安石南浦古诗鉴赏
王安石南浦古诗鉴赏《南浦》王安石南浦东岗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南京)钟山时写的。
南浦是城郊的小河。
诗人晚年诗中多次提到南浦,如“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等。
东岗一名白上岗,也在城郊。
王安石在《道人北来》五言诗就提到“道入北山来,间松我东岗。
”《南浦》是七言绝句,它以三、四两句写得色彩明丽,对偶精严,已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王安石在这首绝句小诗里,正如他晚年所写的别的绝句一样,克服了“掉书袋”的毛病,采取白描手法,直直落落写来,浅显易懂。
但又不全是明白如话。
诗人是异常讲究诗歌语言的艺术性的。
这首诗一开头就写诗人站在南浦、东岗的河边看到春风吹过河面,碧绿的水流泛起清澈的涟漪。
沿着河边的嫩黄的柳丝映着阳光,依依低垂。
这春光明媚的风景挑拨了诗人的诗兴,便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了。
三、四两句是经过诗人苦心锻炼才写出来的。
叶梦得说:“荆公晚年,诗律尤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
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牵率排比处。
如‘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而字字细考之,皆经櫽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
”(《石林诗话》)惠洪甚至说:“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
此法惟荆公、东坡、山谷三老知之。
荆公曰:‘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此言水、柳之名也。
”(《冷斋夜话》)叶梦得或惠洪的话对我们理解这首诗仍是有帮助的。
王安石可以说是非常善于驾驭绘画视觉与音乐听觉的符号语言的。
鸭绿即鸭头绿,形容水色; 鹅黄即鹅儿黄,嫩黄色,形容初春的杨柳颜色。
这两个词语多么形象,色彩多么鲜丽! 再配合以“含风起”“弄日垂”的动态,以及富于音韵美的“粼粼”“袅袅”两个叠词,把他所感知的春日河边的明媚风光既具体又概括地描绘出来,导致读者心灵的共鸣。
中国古语云:“万物静观皆自得”,诗人在静中求动,可以说已进入庄子提倡的虚静境界。
可见庄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影响之大了。
王安石晚年诗歌
王安石晚年诗歌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晚年创作了一系列富有思想性和感情深度的诗歌。
以下是几首晚年代表作品:
《登飞来峰》
登高望远的题材是王安石晚年创作的常见主题之一。
这首诗以陡峭的峰峦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并抒发了自己对历史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思考。
《泊船瓜洲》
这首诗以描写船只泊在瓜洲的场景为主题,通过描绘江边的秋景,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个人遭遇的思索。
诗中融入了王安石晚年特有的忧思和哀愁,展现了他对人生经历和命运的感慨。
《明妃曲》
这首诗表达了王安石对明妃(指明皇后)的哀思和思念。
诗中既表现了对明皇后的正直贤淑之赞美,也流露出对历史波折和个人遭遇的担忧,以及对自己退隐山居生活的思考。
《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苏洵而创作的。
通过赞美苏洵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智,诗人表达了对老师的景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晚年对理学思想的反思与坚守。
以上这些晚年作品展示了王安石在晚年时对人生、历史以及自我价值的思索和反思。
这些诗歌既有对大自然的描绘和对个人感受
的表达,又融入了王安石独特的政治、社会和哲学观点,呈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别鄞女原文、翻译及赏析
别鄞女原文、翻译及赏析别鄞女原文、翻译及赏析别鄞女宋朝王安石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
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
《别鄞女》注释鄞yín《别鄞女》鉴赏细读此诗,完全可以想象出,有这样一幅晚秋肃杀、凄凉的图画摆在我们的面前:一个晚秋的夜晚,秋风飒飒的吹着,天上挂有一弯残月,稀疏的星星在眨着眼。
在凋枯变黄的草木丛中,是一片坟冈荒冢。
一位低垂着头的孤独的老者背朝着我们,站在一座孤坟前沉思默想。
我们还可以想象出来这样一种意境:痛失爱女的作者,整日为忧伤所困,面容凸显苍老,头上也生出些许的白发。
实际年龄才刚过三十的他,但看上去却像五十多岁。
皇书已下达,明日将离任知县,奔赴新职。
就要与逝去长眠于此地的的小女分别了,今后何时才能再来到这个地方呢?思绪萦绕,夜不能寐,不免心生一念:今夜无论如何也要与女儿作最后的诀别。
于是,他连夜泛舟,在秋夜的月色朦胧之中,飘流而下,前往小河下游的爱女墓前诀别。
他有些步履蹒跚的踏上河岸,四处找寻自己爱女的坟墓。
一座孤坟前,他泪流满面,默默的自言自语。
心里诉说着对爱女的思念。
想起小女的天真和烂漫、活泼和可爱,绕膝时的欢乐愉快,心中油然生出一种难以名状的苦痛和悲哀!然而,作者又是理智、清醒和豁达的。
悲伤之余,对人生又有着十分透彻而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人生,看待生命。
于是乎,作者吟出了这首《别鄞女》诗,透过人间的生离死别,来诠释人生的沧桑真谛。
他认为:亲人离去后的过于痛苦和忧伤,只能造成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的折磨和摧残。
小女既去,黄鹤难返。
再多的痛苦和忧伤,也于事无补,对自己的身心而言,徒添新的精神伤害。
《别鄞女》创作背景这首《别鄞女》七言绝句,是王安石在皇佑二年(1050)所作。
他时任鄞县知县,期满准备西归都城。
鄞女,是诗人的夫人在鄞县生的一个女儿,一年后此幼女就不幸夭折。
作者特地为她写了《鄞女墓志铭》。
上面这首诗,就是他与不到两岁就夭折入土的幼女辞别时,其悲哀心境的写实,表达了作者为人父的缅怀爱女之情。
王安石《州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全诗翻译赏析
王安石《州桥》“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全诗翻译赏析一、原文州桥①王安石州桥踏月想山椒①,回首哀湍①未觉遥。
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
【注】①州桥:位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本诗为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回想旧游汴京所作。
①山椒:山顶。
指在王安石金陵住宅不远处的钟山。
①哀湍:指山间发出凄切声音流得很快的溪流。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
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后辞官退居南京。
他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文学成就颇高,影响甚巨。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
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
有《临川集》。
三、参考赏析译文:当年我在州桥上散步赏月,遥想金陵的钟山;山中凄切急速的泉水声,似乎近在耳畔。
今天我在金陵,听着呜咽的泉水潺潺;看着明月,又想起在州桥赏月的那晚。
赏析:王安石的《州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是他晚年退居金陵时,回想旧游汴京所作。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回忆往昔的作品,抒写了州桥夜景和自己的感受,表面上是消遣之作,其实抒发的是深沉、含蓄的爱国之情。
前两句是写当年在州桥踏月,想念自己在金陵的家;后两句写在金陵赏月,又因听到当年想象中的凄切而急速的溪声,忆及汴京。
前者的州桥是实写,溪流是虚写;后者的州桥是虚写,溪流是实写。
所写的虚实的不同,也就是时空的不同,如此交叉渲染,人事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也就都包含融会了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安石晚年绝句
摘要: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以其在熙宁第二次罢相为界,大致分为前后两期。
这两期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有别,在艺术特色上也有异。
在晚年罢相赋闲熙宁时,他全心全意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诗歌取得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绝句,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经常运用绝句写景、抒情,而且精工语言、讲究技巧、重视艺术特色,这使其晚年绝句自成一派。
关键词:王安石、晚年绝句、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一、
王安石是诗人,亦是政治家。
他早年的诗歌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强调诗歌为现实服务的功利性。
但是,熙宁罢相后,他的诗歌发生了变化。
这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有关。
特别他好佛道,到晚年更是如此。
他认为世人被世俗之事所扰乱不是由于佛道的“无思无为”所致,而是人们沉浸于利欲之中,不能自拔。
所以,王安石在赋闲金陵以后,好佛、道的思想感情与之前相比是又增无减,以至于听讲佛法,读经,研习佛道义理成了他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
这在他晚年的诗作里,多有反映。
如《定林院三首》其一云:
穷谷经春不识花,新松老柏自欹斜。
殷勤更上山头望,白下城中有几家。
定林寺是王安石去的最经常的地方,也是他最感眷恋的地方,他在定林有一间僧房作为读书处。
很显然,这正迎合了他佛家修行,处世养心的要求,以达到不为世俗尘埃所染的境界。
又如《题半山亭壁二首》其二云:
寒时暖处坐,热时凉处行。
众生不异佛,佛即是众生。
其诗作里随处可见禅宗的语言,禅宗的智慧,禅宗的气息。
同时,王安石晚年不仅在佛学里找到了精神的慰藉,而且在老庄哲学里也同样找到慰藉,尤其是道教主张避世的思想,对于当时政治上失意的王安石似乎是势所必至的。
如《谢郏亶秘校见访于钟山之庐》云:
误有声名只自惭,烦君跋马过茅檐。
已知原宪贫非病,更许庄周知养恬。
其诗表现了他对庄生梦蝶和修生养性的愿望。
总之,佛、道教义和老庄思想对其晚年的诗歌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
在诗歌的思想内容上,由于王安石晚年被迫归隐,脱离了现实斗争,转而赋闲山林,这使其诗歌由早年的以诗论事议政,咏史抒情,怀古砭今,转变为晚年的以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伤今为主。
首先,写景抒情。
赋闲的生活使得他寄情于山水,自然界的美景也就随之流露到他的诗作里。
如《书湖阴先生壁》云: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首诗从近处的青苔,花木,到远处的绿水,青山,由近及远的描写了胡阴先生的庭院及四周恬静而幽雅的环境,通过对景物的赞美来表现主人的高雅人品。
这种写景抒情的诗作与以往是有别的。
其次,咏物。
咏物可以言志,可以寄兴,可以抒情。
与早年的咏史诗不同,
早年的大都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人,事,物的独特见解。
特别是在一些歌咏历史人物的七言绝句里,从不同的角度写出对某些史实和人物的新的看法,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如《孟子》,《商鞅》,《贾生》等。
而晚年的咏物诗则是比较单一的借物抒怀。
如《梅花》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借梅花的高洁表现人格的高洁
此外还有怀古。
荆公晚年隐居金陵,金陵毕竟是六朝古都,历史遗迹甚多,文化底蕴丰厚,这难免使文人产生一种怀古的情思,这种思绪在其诗作里也可以见到。
如《金陵绝句四首》其二云:
结绮临春歌舞地,荒蹊狭巷两三家。
东风漫漫吹桃李,非复当时仗外花。
这首诗将六朝歌舞升平之地与眼下的荒凉狭巷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东风依旧,但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朝代更替之感、黍离之悲不禁涌上心头,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又如《谢安墩二首》其二云:
谢公陈迹自难追,山月淮云只往时。
一去可怜终不返,暮年垂泪对桓伊。
此诗首句表达了对谢公丰功伟业的羡慕和钦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而末句则表现得十分的无奈,“暮年垂泪对桓伊”说的是谢安呢?还是对自己现状的真实写照,感叹身世?我们不得而知。
三、
熙宁变法的失败使王安石那种希望通过政治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理想破灭,也消减了他济世的热情。
心情渐趋平淡了,诗风也随之趋于含蓄深沉了。
既然不能在创作内容上超越前期,他就专注于追求语言技巧的突破,以此来掩盖内容的贫乏,这使其晚年的诗作在技巧上颇有造诣。
尤其是描写自然的小诗颇具特色。
黄庭坚说:“荆公暮年做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变觉沆瀣生齿间”。
这些绝句小诗经过王安石的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风格特色。
一方面,在语言技巧上,讲究炼字、炼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论王安石晚年诗“诗律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由此可见荆公晚年诗歌语言技巧的成就。
炼字上,好用动词;钱钟书先生《谈艺录》说道:“唐人诗好用名词,宋人诗好用动词”。
王安石是充分地将这一特色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如《歌元丰五首》其五云:
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一个“献”字将深秋时节,树林中树叶纷纷摇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的萧瑟的景象一览无遗的呈现出来。
又如《题齐安笔》云:
日净山如染,风暄草欲薰。
梅残数点雪,麦涨一溪云。
首句一“净”字准确传神地描绘出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景象,“染”字写出了山川被染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的感觉;第二句“暄”字将风赋予了人的特性,风吹过的大地,青草被渲染得暖洋洋的;末句的“麦”字将初春麦苗强烈生长的态势形象的表现出来了。
整首诗每句的第二字、第五字都是传神点睛之笔,使得
诗句精巧而别致。
另一方面,色彩词的使用也十分到位。
流传广泛的名篇《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相传一“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才炼定的。
这一字把春风吹来使万物复苏的情态淋漓尽致地都表现出来了。
炼句上,善于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如《晚春》云: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斜倚屏风搔首坐,满簪华发一床书。
“密”对“多”,“少”对“疏”,使用了交股对,新奇别致,让人耳目一新。
荆公晚年绝句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闲澹”,“闲澹”体现在意境的空灵,诗画一体和情感的淡定。
我们知道荆公好佛教,特别是禅宗里所崇尚的“空”对其影响极大,这都渗透到其诗作里。
如《即事二首》其二云: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
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
全诗以禅语入诗。
又如《钟山即事》云: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啼山更幽。
诗中“一鸟不啼山更幽”是“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反意,但是二者皆表现出深山的静和空,也正是因为山静,才能衬托出鸟鸣。
唐代王维的诗被称作“诗中有画”可能是众所皆知的。
其实,王安石晚年的绝句小诗也大都带有画意。
如《江上》云: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前两句写江北的天空笼罩着秋天的阴云,半阴半晴,暮云含雨在低空中徘徊。
后两句写云雾缭绕着青山,朦朦胧胧的,只能隐隐约约的看见远处江面的千帆。
整首诗就似一幅秋江暮云图,明暗相间,动静相生,不能不说是“诗中有画”。
荆公晚年远离政治官场,置身自然。
早年的锋芒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被磨平了,体现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也淡定了。
如《北陂杏花》云: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隐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血,绝胜南陌碾成尘。
唐代的杏花诗大部分都很伤感,而王安石的这一首却打破常规,表现得十分旷达。
这和他晚年寄情于山水,过着闲淡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纵观荆公一生的诗歌创作,其晚年的绝句的思想内容,语言技巧和艺术特色是卓有成就的,且影响甚远。
参考文献:
《两宋文学》程千帆吴新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2
《王安石》张白山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8
《两宋文学思想史》张毅中华书局 1995
《王安石评传》张祥浩魏福明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