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合集下载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王安石与苏东坡怼了一辈子,临死却......王安石最爱解字,他曾解“波”字,说波就是水的皮啊。

苏东坡说那“滑”岂不就是水的骨头?因此老王最烦老苏,你这不是抬杠嘛,可是老苏却最爱迎烦而上,没事就问他:“牛比鹿长得壮,鹿比牛跑的快。

但为什么三个牛的'犇’字,意思是跑得快,而三鹿的'麤’字意思却是粗壮?整个反了嘛!”老王解字水平和算卦先生一样,纯粹胡说八道,他哪里答得上来,恨得想用“三鹿”灌老苏。

可是苏东坡偏偏要继续逗他:“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老王答不上来,但比较好学,赶紧反向苏东坡请教。

说你能不能帮我解“鸠”,为什么写成九鸟?苏说《诗经》云“鳲鸠在桑,其子七兮。

”儿子有七只,再加上爸妈,刚好九个。

老王一拍大腿说:哎呀你真牛逼!但是,解字本事雅事,被人利用了,就成了砍头的坑。

沈括跟王安石鼓吹变法,失败后倒打一耙处处说王安石傻逼,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王复出后大骂沈括王八犊子。

沈括除了坑王,他还折腾苏东坡,看苏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后告密说:皇上是天上龙,苏却要到九泉下去找,实在“不臣”。

又搜了一批证据上奏后,“乌台诗案”就爆发了。

皇上脑袋被门夹了,看着一个大大的“苏”字,叱道:“艹,办!”于是东坡就被四处劳教,苏家被解散了。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发现蚝好吃,写信给儿子嘱托,“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

”这老头子太好玩了!王安石也还是称赞苏东坡道: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1086年5月21日(元祐元年四月癸巳)荆国公王安石离世,年六十有六。

宋笔记说王死于惊吓,王死前一天还骑驴遇见一农妇,给了他一张诉状后突然消失不见,再摸衣袋,诉状也不见了,越想越怕,第二天死了。

吊诡的是,王安石死后,亲信门生无一人来送葬,反倒是政治对手司马光、苏东坡为他申请了谥号:文。

来源:网络。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关系究竟如何?苏轼与王安石同为“唐宋八大家”,但是他们的关系却错综复杂,时而抨击对方,时而又像知己相处。

自然就有人问他们的关系是好还是坏呢?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政见不同,还是文人相轻?王安石是苏东坡的学生,北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这引起了新旧党派的明争暗斗。

苏东坡与王安石恰在此上持相反观点。

于是两人似争似和,若即若离,让后世开始猜疑这对师生的关系究竟是好是坏。

从政治立场上看,苏轼最初从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又变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被贬。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王安石的新政。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想要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对新法提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以致又被一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难以说清。

一些人分析:苏轼对待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

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

这是在讽刺王安石的新法科举。

然而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不得好的事实,有人认为苏东坡不是趋炎附势之人。

他可能是从政治角度出发,而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从私交上看,苏东坡曾途经金陵,与赋闲在家的王安石相会,共同游历了一些江山美景。

据朱弁《曲洧旧闻》载:“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

东坡不冠而迎揖日:‘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日:‘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着。

’荆公无语,乃相招游蒋山。

”《宋史》也有类似的记载,二人一见,谈笑风生,乐而忘返。

以致东坡之后有“从公已觉十年迟”的慨叹。

但王安石去世后,苏轼替哲宗小皇帝撰写了一首《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南宋初年的郎晔说:“此虽褒词,然其言皆有微意”。

苏轼又作有《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的“制词”,其中除两句以外,“都是把王安石包括在内加以指斥的”,据此,二人之间的政治对立似乎并未消除。

被吾吞食之王安石苏轼小故事

被吾吞食之王安石苏轼小故事

被吾吞食之王安石苏轼小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坛上,王安石和苏轼被视为两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子。

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和谐。

据说,有一次,王安石和苏轼一起参加了一个文学饭局。

在这个饭局上,王安石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政治改革方案,认为通过改变官僚体制和推行新政策,可以解决国家面临的困境。

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新法”,成为了当时政治改革的核心。

然而,苏轼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这种改革会带来更多问题。

于是,饭局上的气氛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苏轼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批评了王安石的新政。

两人之间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一次口角。

王安石因为自己的新政得到了皇帝的青睐,所以自信满满。

他不屑于苏轼的批评,反而开始责备苏轼过于独断独行。

苏轼则认为王安石太过于自信,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随着争论的升级,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最终,王安石怒不可遏地向苏轼宣称:“你以为你是什么吗?我是吞食之王!”这句话无疑是对苏轼的嘲讽和蔑视。

然而,苏轼并未被王安石的言辞所激怒。

相反,他微笑着回答:“是的,你是吞食之王,但请记住,吞食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你可以吞食所有的物质财富,但你无法吞食每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

”王安石停下了话语,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他渐渐意识到,一个真正的领导者不仅要有决策的能力,还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声音和意见。

王安石开始反思自己的新政,也开始更加尊重苏轼的观点。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不能因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而对别人嗤之以鼻。

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倾听不同的声音。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明智和公正的决策,使国家和社会充满和谐与进步。

王安石与苏轼是同时代文学家,他们的关系如何,有哪些逸闻轶事?

王安石与苏轼是同时代文学家,他们的关系如何,有哪些逸闻轶事?

王安石与苏轼是同时代文学家,他们的关系如何,有哪些逸闻轶事?王安石与苏轼是同一时期的文学家,他们因杰出的文学成就而同时入选“唐宋八大家”名录。

他们作为同一时代熠熠生辉的文学家,在生活与工作上有一定的交集,自然也会有许多逸闻轶事。

首先说一下苏轼,苏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被誉为“有李太白之风流,胜曹子建之敏捷”;再看王安石,苏轼与王安石同朝为官,王安石也是时代的佼佼者,他文史一流,著作等身,他和苏轼都是同一时期的杰出文学家。

苏轼官拜翰林学士,与王安石同朝为官,而且王安石时任参知政事,位在苏轼之上,王安石很器重苏轼的才能。

然而,苏轼恃才放旷,自恃学识渊博,对王安石制定的一些政策多持反对意见,且语多讥诮。

他们两人对变法一事存在不同的看法,经常意见相左。

所以,两人的交往和相处中,经常是暗中较劲,单从学识方面来说,两人就经常对对方很是不服气。

关于他们的交往,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的演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的文章生动地记载了两人交往中的逸闻趣事。

从这些逸闻轶事中,也不难看出两人在政见、思想上的差异,也能看出两人在学术、学术上的各有所长。

王安石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他在宋神宗年间推行的变法,新学是王安石变法思想的哲学基础,自宋英宗治平年间,王安石在金陵讲学时,一大批要求改革现状与科举制度的年轻士子就聚集在王安石门下,俨然形成了新学学派。

与此同时,王安石“一道德以同俗”的思想也逐渐成熟并固定化。

到了宋神宗熙宁时期,王安石主政,他便把这一思想付诸行动,跟科举改革结合起来,而不只停留在口头宣传上了。

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编撰的《三经新义》一变而为官方科举考试大纲,作为取士的标准答案。

尤其是王安石编撰的《字说》,又称《熙宁字说》,是王安石推行其有名的新法中的“新学”一环的重要角色。

“诸生一切以王氏经为师”,“独行于世者六十年”,在这样的环境下,王安石运用行政权力求得了学术见解的统一。

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

苏轼与王安石苏轼与王安石导语:苏轼年轻时自恃聪明博学,有些狂妄自大。

大文学家、当朝宰相王安石给他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难题,使他得到教育,终于改正了自己的缺点,成为真正有作为的一代才子、文士。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苏轼与王安石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欢迎阅读!东坡一生境遇与那位刚强执拗的宰相王安石(1021~1086年)关系很密切,两人皆是当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两人同朝为官之时,不仅在文学上互相匹敌,在政治上更是各持己见,一度曾为政敌。

二人皆才华出众,年少得志。

王安石22岁(1042年)中进士,初入仕途时,好诗佳文已经传遍朝野,众人都把他看作奇才,前辈富弼、欧阳修对他颇有好评。

东坡,更是自幼博览群书,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21岁的苏轼,倍受老前辈欧阳修的赏识,进士及第,开始了他一生的仕宦生涯。

《西清诗话》中记载王安石对苏轼评价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而苏轼在读到王安石的词作《桂枝香·金陵怀古》后,更是由衷佩服,赞叹到“此老乃野狐精也”。

由此可知看,二人在文学上彼此非常的赏识,以苏轼的豁达和王安石的正直,两人极有可能成为难得的文友。

遗憾的是,他们的政治见解有着太大的不同,同朝为官,也就注定了两人之间的亦敌亦友恩怨难明。

苏轼的父亲苏洵对王安石一直有看法,他写了一篇《辨奸论》,将王安石说成阴险狡诈的小人。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同朝官员只有苏洵没有到场哀悼,这件事对二人关系多少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苏轼入仕不久,即回乡丁父忧,回朝时正值王安石变法。

可以说,苏轼前半身与王安石的纠葛恰恰在两人对变法的态度上。

王安石时任副宰相,是坚定不移的变法派领袖;而苏轼对变法的态度则是动摇不定的,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剧烈变动的条件下施行,并主要通过社会各阶层的自觉努力调整与道德完善来改变社会的衰败。

因此,当王安石推行新法,从变更政治、经济制度入手实行改革时,他便随反对新法的领衔人物司马光一同,站在反对派的立场上,与王安石成为政敌。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北宋文坛的两大巨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北宋文坛的两大巨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北宋文坛的两大巨星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唐宋八大家,他们同朝为官,都是宋朝大才子。

苏东坡天资高妙,过目成诵,出口成章。

有李太白之风流,曹子建之敏捷。

官拜翰林学士之后,在宰相王安石门下任职。

王安石爱慕其才,十分器重。

苏东坡却自恃聪明,颇多讥诮。

王安石因作《字说》,一字解作一义,偶然谈到东坡的“坡”字,王安石说“‘坡’字从土从皮,所以坡仍土之皮也。

”苏东坡取笑道:“按您老的说法,‘滑’字乃水之骨也。

”王安石接着说:“‘鲵’字从鱼从儿,合为鱼子。

四马为驷,天虫为蚕。

古人制字,并非没有意义的。

”苏东坡拱手道:“鸠字九鸟,你老是否知道可有典故?”王安石以为真,欣然请教。

苏东坡得意地笑道:“《毛诗》云:鸣鸠在桑,其子七兮。

连娘带爷,共是九个。

”王安石听罢,十分讨厌他的轻薄,于是将苏东坡贬到湖洲当剌史。

苏东坡在湖州三年,三年期满,回到京城。

他想到当初因为得罪王安石而遭贬,这次回京必须先去拜访王太师。

然后再去朝见天子。

于是,骑马朝王丞相府走去。

当苏东坡来到相府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

徐伦走后,苏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

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

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

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

苏东坡暗笑:士别三日,换眼相待。

昔年我曾在京为官时,老太师下笔数千言,不假思索。

三年后,也就不同了。

这首诗才写两句,不曾终韵,看来已是江郎才尽。

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笑这两句诗是乱道,他认为一年四季,风各有名:春天为和风,夏天为薰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

这诗首句说西风,西方属金,金风行秋令也。

那金风一起,梧叶飘黄,群芳零落。

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

此花开于深秋,其性属火,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

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与苏轼都是著名的诗人,大家之间有哪些联系?关系是如何的?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政治交往、私人交往和学术交往三个方面。

在政治关系上,苏轼起先反对王安石变科举,继而反对王安石变法,因而被贬。

被贬之后,他又写了不少政治诗来讽刺新政。

而后王安石失势,司马光当权,欲全部废除新法,而苏东坡又主张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以致又被―贬再贬,流落岭南海南。

对于王安石―苏东坡是“对立”的,还是“持平‘’的?是政治上的对立,还是个人之间的思想?有人认为,苏轼之于王安石,“不在法而在人”苏轼有一首题为《山村》的诗,其中有两句:“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意思是说,由于王安石的“均输法,食盐买卖由国家统一经营,山村之民,由于供应不上,吃不上盐了,这便是讽刺“均输法”。

邓之诚先生在《中华二千年史》中说:“按均输法,于物价调节最有关系,且为刘晏成法,论者亦攻之不已;以为扰民,其意不在法而在人可知。

其攻击最力者,为苏轼兄弟。

”然而有人综合考察了苏东坡的为人,根据他在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两头挨打的事实,认为苏东坡“非随时上下人也”。

(刘安世《元城语录》这倒是说苏东坡在政治上是以“持平”态度出现的,并不是个人之间的恩怨。

据1962年在湖北对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问题的讨论会看来,少数人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苏轼却替统治阶级说话,反对变法;大部分人则认为,苏王之争是属于“认识和方法上的分歧”。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

苏东坡的政敌——王安石,两大诗人的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同年,东坡为国子监举人考官,策题以历史上君主独断或兴或亡之事为问,王安石大为不悦。

神宗又想让东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却说东坡不是“可奖之人”。

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

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还说1066年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然而王安石却绝非奸佞小人,他与苏东坡的矛盾仅仅是政治观念的不同,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当然要打击,排斥清洗反对派,但也仅仅是将其降职或外放,从不罗络罪名陷害对手,也从未企图将对方置于死地。

苏东坡与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

苏东坡与王安石苏少瑛读宋朝的历史,总也绕不过苏东坡与王安石两人。

王安石与苏东坡都是世人皆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早年苏东坡和王安石同朝为官,因政治见解和主张不同,两人逐渐疏远,曾一度为各自的政见闹得水火不相容,以致于王安石的新法改革每推进一步,苏东坡都要写诗文相讥讽并力加阻碍,弄得王安石十分恼怒,苏东坡也因此备受变法派的打击排挤。

此后,苏东坡在政治生涯上的跌宕起伏也都似乎与王安石联系在一起。

然而,尽管他们在政治上水火不相容,但他们却相互钦服各自的人品和文才,能够为此而冰释前嫌,尤其是晚年双方相处得甚欢,感情相当融洽,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富有兴味的文坛佳话。

实际上,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既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又是可以冒死相救的朋友。

而想要详细了解他们的这种关系,则要具体联系相关的历史事件了。

宋神宗时,北宋内有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剥削越来越严重,造成民不聊生,农业凋敝,田赋税收没有保证;外有辽和西夏均要北宋割地献金,财政危机已经威胁到了宋王朝的生存,因而北宋政权内忧外患严重,几乎国无宁日。

幸好当时神宗皇帝英年即位,孜孜以求变法图新,富国强兵。

于是他重用王安石为宰相,在全国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岂料改革命令一出,朝野即刻大哗,反对声四起,就连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宗皇后也站出来表示支持反对派。

在这种局势下,神宗皇帝变得有些动摇,先后将王安石两次罢相,以平息反对之声。

因此,王安石主持的变法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反对变法的人当中,时任监官诰院(官诰院,指主管颁发官吏凭证文书的机关)的苏东坡曾是最激烈的一个。

1070年夏天,王安石提出要废除诗赋明经考试,而以经义、论策取士,进行科举改革。

神宗当时拿不定主意,只好听取朝臣的意见。

苏东坡呈上《议学校贡举状》,全面论述选拔人才的问题,坚决反对进行科举改革。

他认为根本问题不在于改革考试制度,而在于朝廷用人是否得当。

他说:“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神宗看了东坡的上书,猛然醒悟说:“我本来对此就有些怀疑,如今才算彻底明白了。

苏东坡,王安石,男人之间的那份“相爱相杀”

苏东坡,王安石,男人之间的那份“相爱相杀”

苏东坡,王安石,男人之间的那份“相爱相杀”当年,着手打压苏东坡的,是王安石;最后,出手相救苏东坡的,也是王安石。

当年,苏东坡一生的困顿潦倒流浪他乡,据说,都是王安石一手造成。

俩人都活了65岁,虽然他们出生年月日不同,年龄相差了16岁。

但依然挡不住他们之间的那份——相爱相杀。

当然了,是男人份的,请别误会哦。

一、苏东坡,生于1037年1月8日。

王安石,生于1021年12月18日。

俩人如果按实际年份算,其实也就只差15年零1个月,而已。

60多年后,苏东坡死于1101年8月24日,享年64岁零7个月又16天,虚岁65。

而王安石死于1086年5月21日,享年64岁零5个月又3天,虚岁65。

有意思的是,一开始王安石比苏轼早生了15年,然后又早走了15年。

这一头一尾掐去,正好都是15年,所以他俩“同岁”。

也是一桩奇事。

1061年,嘉祐六年。

24岁的苏轼,和小自己2岁的弟弟苏辙,举制科时,被40岁的王安石“制约”了一把。

王安石拒绝为苏辙撰写任命制书。

因为他看不惯“三苏”主动结交大人物的做法,甚至相当反感。

在他的观念里,“君子”要不屑于跟权贵们交结。

要自己有一套主张,直接去说服“明君”,然后改造世界。

从此,在苏轼和他弟弟的笔下,经常“暗讽”王安石这个权贵对自己的压制。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策划和实施“新法”。

结果,朝臣们议论纷纷,竟然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的“新”、“旧”两党,形成“党争”局面。

而这一年,32岁的苏轼正好为父亲苏洵服丧完毕,与弟苏辙一起回到朝廷。

正面遭遇此事。

一向“爆”脾气的苏轼,率先独立发表对“新法”的不同意见,奏上一份《议学校贡举状》。

原来,“进士科”可根据其考试内容,以王安石变法为界,区分为“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两段。

二苏轼则大胆奏议,反对“经义取士”,而为“诗赋取士”辩护。

1071年,熙宁四年,34岁的苏轼,上书万言批评王安石新法的各种弊端。

用词酷烈,指摘尖锐。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爱恨情仇

王安石:与苏轼的恩怨情仇去年12月,本是四六级考试的日子。

但一位1000岁的古人却上了热搜。

十几所学校的学生们,不但为他张贴生日快乐启事,还希望这位“考神”能够保佑考试通过。

而这个能够跨越巨大的时间鸿沟,依然被年轻人推崇的古人,就是王安石。

这位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不只有一连串头衔,他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是毋庸置疑的。

王安石是名副其实的“考神”。

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后,仕途便一帆风顺。

他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并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在地方上扎扎实实干出的政绩。

在鄞县当知县的时候,王安石已经成为东南这个地方自治的典范性人物,整个东南地区都要以他作为模范。

而王安石在文学方面,也很早就崭露头角,名扬文坛,受到许多前辈的称赞。

连欧阳修都专门写诗夸赞他: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你们做佛系青年我来过硬核人生王安石大半生的主题,大概八个字可以概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

你乍一听觉得,这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啊,家长眼中的三好学生,领导眼中的栋梁之材!是的没错,但是为了能把这八个字做到极致;你知道王安石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吗?大概可以这么形容,如果你有一个像王安石一样的孩子,他跑来跟你说:爸妈,读书就是我的一切!吃什么,不重要!穿什么,不重要!谈恋爱,更是不重要!读书的时候好好读书可以理解,王安石是参加了工作后也疯狂读书,甚至常常读到通宵。

他当年在基层当公务员,每天通宵达旦地读书,困了就坐着打个盹。

常常是上班要迟到了,连洗漱都来不及,蓬头垢面地就去了。

他的上司韩琦看他天天一副不修边幅的样子,以为他沉迷酒楼夜生活,还劝解道:“年轻人要好好读书,不要自暴自弃啊!”王安石连解释都懒得解释。

他完全专注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其他事情,能少则少。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了一个王安石的故事,说他脸黑得不像话了,他学生都以为他病了,赶紧找医生来看。

医生把脉问诊看了半天,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不是病,脸太脏了!他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形象,甚至可以一年不洗澡。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导语:王安石出生于宋代,是政治家家,文学家,改革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历史名人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与王安石是一对仇敌说到苏东坡的敌人,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苏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

苏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

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

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东坡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七年以后,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说他“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外示朴野,中藏巧诈”,并断言:“误天下苍生者必是人也!”吕诲的话与《辨奸论》如出一辙,可见苏洵事实上是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

苏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苏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苏东坡与王安石,是政敌还是文友?

苏东坡与王安石,是政敌还是文友?

苏东坡与王安石,是政敌还是文友? iiiiiiiiiimiiiiiiiiiil inTnitliuiiii提起文质彬彬的大宋王朝,苏东坡与王安石是两座绕都绕不开的丰碑。

苏东坡,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王安石,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苏东坡诙谐幽默笑对人生;王安石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苏东坡一肚子不合时宜,王安石浑身拗骨。

苏东坡基本以高大全形象示后人,有点阴暗面, 就是高俅与梁师成都出自苏门,高俅本是苏东坡的书童,梁师成据说是苏东坡的私生子,可信度还挺高,不过这两奸贼祸国殃民的滔天罪恶都是利欲熏心咎由自取,苏老先生不负连带责任。

王安石的道德学问备受推崇,他那叱咤风云的变法可就毁多于誉,朝廷深陷党争,四海民不聊生,最严重的罪名就是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二人同殿为臣,同列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生之年、卒之年、考取进士之年都早苏东坡十五年,二人有过惺惺相惜的倾慕,也有过针锋相对的较量。

苏明允的《辨奸论》代表旧党发出了攻击王安石的第一声,称其‘衣夷狄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并危言耸听地断言’则其为天下患, 必然而无疑者’。

要问苏明允何许人也?苏东坡的亲爹老子。

1071年,变法轰轰烈烈进行中。

司马光、富弼、韩琦是王安石的强劲对手, 吕惠卿、章淳、曾布为王安石的得力助手,苏东坡站队站在了旧党阵营中,多次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雷厉风行毫不手软,对手贬官外放助手青云直上。

苏东坡出京为杭州通判,西湖风月乐逍遥。

1079年,苏东坡遭遇了著名的〃乌台诗案〃几个奸邪小人李定、舒王珪等磨刀霍霍必欲置苏东坡于死地而后快。

苏东坡身陷囹圄心如死灰,写下绝命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慷然上书〃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桩平地风波起的公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入狱一百零三日的苏东坡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当地官员监督。

1084年7月,苏东坡从黄州赴汝州途经金陵,专程拜望王安石。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王安石与苏轼之间的故事
一、苏轼对王安石的敬重
1.在苏轼的诗歌中,他景仰过王安石,歌颂过他的名号。

2.据记载,苏轼尊重王安石,他曾经引用过王安石的句子,表达他对这位开国元勋的敬意。

3.苏轼对王安石的尊崇之情甚至溢于诗歌,他经常在社交活动中谈起王安石的事迹,以此来表达他的赞赏之情。

二、苏轼与王安石的相识
1.据记载,苏轼与王安石曾有过接触。

2.苏轼曾经参加过王安石推行的开明改革的讲学会,在那里他并不仅仅是听众,而是与王安石进行了有效对话。

3.王安石推行改革时,苏轼成为了他的支持者,这也是他敬重王安石、为王安石着想的原因之一。

三、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
1.苏轼被王安石明里评定为“聪慧有理”的人。

2.因为苏轼的才能而受到王安石的看重,并被王安石委派去执任重要的官职,这也是王安石对苏轼的一种赏识之情。

3.苏轼也会在许多宴会上,与王安石一起坐一桌,向王安石请教诗词,用以赞礼他,可见这是一种友谊之情。

四、王安石与苏轼的因果关系
1.因为苏轼的聪慧有理,使得他赢得了王安石的赏识,从而改变了苏轼后来一生的命运,使他成为一位有名的官员。

2.苏轼也因为其才能“不可没有”而主动给王安石写诗,以表达他的敬意。

3.此外,
苏轼的关心也深深的感染了王安石,使王安石不再孤单,乃至于一心奉公,助力明朝改革。

总结:苏轼对王安石极为尊敬,把他当做自己的偶像。

他们之间有机会接触,苏轼也得到王安石的赏识,为他效劳。

苏轼的聪慧有理、才能无可没有,也深深触动了王安石。

最终,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有益的友情,为明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恩怨人生王安石与苏东坡是一对“政敌”,王安石出于政治需要贬谪过苏东坡,也出于道义责任援救过苏东坡。

苏东坡从生命的谷底黄州屹立成伟大文学家后,到南京拜访早已“裸退”的宰相王安石。

伟人相会,飘逸潇洒,友谊超迈,人品风流,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的节点。

公元1084年7月7日,骄阳似火、四野蒸腾,长江从天际流至江宁,就是今天的南京,苏东坡的官船终于顺江而来,靠近江宁码头。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湖北黄州“安置”4年,然后“蒙恩量移”河南汝州,在与其弟苏辙同游了一趟庐山之后,他特地绕道江宁,拜访已于8年前隐居钟山的退休宰相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震古铄今,在完成“天下己任”之后,王安石毅然“裸退”隐居钟山,以一生清白向历史证明了一位政治领袖的完美品格。

民族的两位巅峰伟人,终于在江宁相会了。

王安石穿一身与钟山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迎接苏东坡。

来不及冠带的苏东坡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拱手而笑:“礼岂是为我辈设?!”这一对原来的“政敌”旋即超越政治藩篱,还原成潇洒飘逸、风流千古的“唐宋八大家”———我们民族的精神姿态与风流人品,就这样体现在两位优秀儿子身上。

一42年前,22岁的王安石从江宁出发到汴京参加科举考试,自此走上从政道路。

王安石16岁时随父进京述职认识了曾巩,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推荐给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得到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王安石18岁时其父突然病逝于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在为父守孝期间,决定放弃恃才傲物的文人生活,据其《忆昨诗》记载,他决心以两位古代圣贤“契”和“稷”为榜样,承担自己的“天下己任”。

王安石以全国第4名的成绩高中进士,他的第一个公务员职务是“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公事”,他一头扎进帝国的基层政权部门,一边积累基层政治经验,一边撰写《淮南杂记》,奠定自己日后改革的思想基础。

第二年,范仲淹和韩琦、富弼等人领导推行“庆历新政”,然而,仅仅1年多便宣告流产失败,韩琦也被贬到扬州,成为王安石的顶头上司。

苏轼如何化“敌”为友

苏轼如何化“敌”为友

苏轼如何化“敌”为友作者:朱刚来源:《领导文萃》2019年第16期在诗人这个身份之外,苏轼的社会身份是通过科举考试而出仕的士大夫。

在他所处的时代,由于变法的发生,朝廷分为两派——改革派与保守派,苏轼因反对新法,与朝廷中很多人在政治上处于敌对态势。

他是如何处理与这些“敌人”的关系的呢?苏轼的“敌人”,从政治上说,最大的政敌自然非王安石莫属。

王安石和苏轼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关于“新法”的争论,但政治斗争中难免用到一些手段。

苏轼的同年林希写过一部笔记叫作《野史》,里面写道:“恨怒苏轼,欲害之,未有以发”,说王安石很恼火,苏轼总是反驳他的“新法”,想害他,但是又没有办法。

不久机会就来了。

苏轼的同乡长辈范镇,推荐苏轼担任谏官。

然后王安石的亲家谢景温马上调查苏轼,发现有问题了。

据说,以前苏洵去世的时候,苏氏兄弟运送苏洵的灵柩回家,在四川和开封之间,来回带了很多的货物,贩卖私盐。

于是王安石在熙宁三年(1070)八月五日奏上,第二天就“事下八路案问”(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查下来的结果,没有带盐,但是坐了官家的船。

坐了公船,这个罪名很小。

但因为这一场风波,苏轼不能再待在朝廷里面了,只好申请到外面当地方官。

苏轼本来应该留在京城继续争论“新法”的,但是有一次司马光见宋神宗的时候谈到苏轼,司马光讲到苏轼怎么好,神宗却冒出一句“苏轼非佳士,卿误知之”。

苏轼通过司马光知道皇帝对他的印象已经坏了,留在京城没什么意思,就到外面当地方官去了。

当时按照苏轼的资历是可以做知州的,但却让他去做杭州的通判。

王安石用这么一个办法把苏轼赶出了首都。

王、苏的和解发生在元丰七年(1084)苏轼从庐山下来,继续坐船经过石钟山以后到现在的南京,当时王安石退居在那里,两个人见了面。

有许多笔记描绘这两大政敌相见的情形。

我们看陈师道《后山谈丛》的记载,他是苏轼的学生。

他说:“苏公自黄移汝,过金陵,见王荆公。

公曰:‘好个翰林学士,某久以此奉公。

’”好一个翰林学士,我早就想你适合当翰林学士。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

诗人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王安石是北宋年间著名的诗人,那么王安石与苏轼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和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人物,两人均是大文豪,很有才气,在文学上造诣颇高。

王安石与苏轼可以从两块内容介绍。

第一块就是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第二块指的是一本连环画。

一:王安石与苏轼的关系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宋神宗的器重与信任,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而苏轼呢则任开封府主考官,出题的时候出了一道题,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批判了王安石的引导皇上专断的事实。

王安石看完后心中不悦,从此也就记恨上了苏轼。

苏轼的弟弟苏澈也公然提出青苗法的弊处,兄弟两人可谓是对王安石当头一棒,王安石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推行新法时期党同伐异,他认为苏轼兄弟反对其变法,于是就制定了一些列的章程来针对难为苏轼,双方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不仅如此,苏轼曾多次抨击王安石,不仅是在文学上,在其政治上,两人多有争端,争抢斗胜之事常有,两人常唇枪舌战。

二:《王安石与苏轼》这是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王安石与苏轼》,作者是于文与冯梦龙,于2011年6月1号由朝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64页,主要讲述的是北宋年间大文豪苏轼的传奇故事。

书中的苏轼颇有才气,但是他有点狂妄自大,这种狂妄来自于他的聪明博学。

当朝宰相兼文学家王安石则给苏轼好好的上了一课,王安石给苏轼出了很多难题,通过这种形式来教育苏轼。

苏轼受益一改自己的缺点与性格,最终成为了一个大文豪。

苏轼凭借这自己的才学惜才,爱才,识才,在苏轼的培养下,很多有理想有抱负的文学者均受到了重用,实现了抱负。

北宋王安石是什么家一:政治家1042年,王安石参加科举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之路,先后任职地方官吏,当过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知常州事,知制诰等多个职位,在为官这段期间王安石关注民生,大力兴修水利,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政敌之间

政敌之间

在 不 引 起 剧 烈 变 动 的 条 件 下
层 的 自觉 努 力调 整 与 道 德 完 《 再 上神 宗皇 帝书 》 ,直 言 反 句 。 历史上 , 太 多 的 政 敌 之 间 善 来 改 变 社 会 的衰 败 。 因此 , 对 新 法 。苏 轼 的《 拟 进 士 对御
为 当 王 安 石 推 行 新 法 从 变 革 政 试 策 》 , 含 沙 射 影 地 批 判 王 安 拼 得你 死 我 活 。 为 了上 位 , 治、 经济 制度 入手 时 , 苏 轼 便 石 的 变 法 独 断 专 行 ,令 王 安 了获 得 利 益 最 大 化 ,尔 虞 我
但是 , 当后 来 苏轼 遭 到 陷 害 时 ,王 安 石 却 毅 然 出 手 相
助 。元 丰 二年 ( 1 0 7 9) , 苏轼 因 “ 乌 台诗 案 ” 被 捕入 狱 , 形 势 凶 险。而此时 , 已经 罢 相 三 年 的
王 安 石 却 向 神 宗 提 笔 写 下 一 封 为 苏 轼 求 情 的 奏 表 , 以 一
句“ 安 有盛世 而杀 才子乎 ” 彻
底打动皇帝 , 保 住 了苏 轼 。
王 安 石 与 苏 东 坡 是 一 对
王 安 石 和 苏 轼 都 是 北 宋 举 之 法 行 之 百 年 不 可 轻 改 , 政 敌 ,王 安 石 出于 政 治 需 要 宋 贬 谪 过 苏 东 坡 ,也 出于 道 义 有 名 的 文 学 家 ,两 人 同 朝 为 得 到 宋 神 宗 的召 见 。 之 后 ,

残忍 冷血 , 手 段 无 所 不 用 站 在 反 对 派 的 立 场 上 ,与 王 石怒 不 可遏 。他 向神 宗 谏 言 : 诈 ,
“ 轼 才亦 高 , 但 所 学 不 正 … … 其 极 。 但 是 王 安 石 和 苏 轼 尽 王 安 石 准 备 变 革 科 举 制 请 黜 之 。 ” 几 天后 , 他 又 对 神 管 政 见 不 同 ,却 从 未成 为 私 他 们 以平 静 豁 达 的 心 态 、 度, 请 求兴 办学校 , 在 科 举 考 宗 说 : “ 如 轼 者 ,不 困 之 使 自 敌, 试 中废 除诗 、 赋 等科 目, 专 以 悔 而 绌 其 不 逞 之 心 ,安 肯 为 正 直 坦 荡 的 心 胸 对 待 彼 此 , 安石成为政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苏轼和王安石亦敌亦友的关系
王安石和苏轼,是中国历史名人,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在后世和当时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大多数人熟知二人,应当是在文学方面。

两人才华横溢,文笔出众,特别是苏轼,可以说是北宋文坛文宗级人物。

《庄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苏轼和王安石两人之间的关系,大地就像庄子写的这样。

王安石虽然文学上成就没有苏轼高,但却是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对于北宋的政治有着直接而深入的影响。

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是由王安石主持的,所以这场变革又叫王安石变法。

国家法度不是小事,牵连甚广,一旦确立就少有更改。

这期间也不是没有改革之事,但波动都很大。

熙宁变法,也是一场改革国家各领域的变法,自然受到同等对待,朝内外反对声音无数。

当王安石开始推行变法之后,朝廷官员纷纷作出选择,自发的形成了新党和保守党。

王安石和苏轼,这两位同样才华出众的人,站在了对立阵营。

苏轼一家都是保守派,其父还曾作《辨奸论》,大肆批判过王安石,说他“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毫不客气的指责王安石,“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

受到家庭的影响,苏轼一进入仕途就站在了王安石的对立面,成为反对王安石的保守党新秀。

在政治上两人站在对立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主张,自然会相互攻讦。

苏轼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他写《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苏轼在当时虽然官位不高,但是在文坛上却占据极大地位。

所以苏轼所作的文章,对于王安石的新党和改革都阻碍极大。

后来苏轼当上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这就触怒了王安石。

王安石当时深受宋神宗信任,在他的推动下,苏轼最终被贬。

虽然政治上两人不和,但是却并不妨碍两人互相欣赏。

当脱去政治外衣之后,却是最好的朋友。

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

被贬的苏轼,加自己的挫败情绪加入到文章中。

他到任之后上呈谢恩表,被新党人氏抓住漏洞,当即斥责他对皇帝不敬,不服皇帝处置。

“至于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谩骂,而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


苏轼因此被捕下狱,陷入文字狱中。

当时宋神宗想将苏轼处死,众人纷纷与苏轼划清界限,最后是王安石上书言:“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加之宋太祖开国之后,就立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

宋神宗听进王安石的劝告,苏轼于是改杀为贬。

苏轼被贬之后,有一年来到江宁与王安石相会。

当时的苏轼经乌台诗案一事心灰,而王安石也从朝堂急流勇退,褪去朝衫。

两人进行了一次友好会面,谈天说地,毫不掩饰对彼此的欣赏。

两人游蒋山,苏东坡写:“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王安石附和赞叹:“老夫平生作诗,无及此之二句!”
此次见面之后几个月,苏轼还写诗夸赞王安石“骑驴渺渺入荒坡,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王安石则说苏轼:“不知更年几百,方有如此人物!”
这才是真君子真名士,政治上是一回事儿,私下里是另一回事儿。

不因为政治立场的敌对,而失去公正目光。

也不因站在对立面,而相互厌烦憎恶!苏轼和王安石,都是值得钦佩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