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趣味故事大全
少年王安石的故事
人物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轶事典故1、"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
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
”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
”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
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
”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
”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
”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
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
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
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
王安石趣味故事大全
王安石趣味故事大全王安石趣味故事王安石与马屁精王安石博学多识、富有改革精神,他提出变法主张,深受宋神宗信任,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年后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看上其权势想升官发财的人,对王安石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然而由于王安石鄙视这些人,他们都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到头来他们的梦想成了泡影。
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官员,原来政见与王安石不合,等到王安石权势渐大,李师中就在舒州(今徐州)花巨资让能工巧匠建了一座豪华的亭子,取名为“傅宕亭”。
因为王安石曾在舒州做过官,后来又被封为舒国公。
李师中这样做,是把王安石比作商朝国王武丁时期治国有方的良相傅说,对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了。
还有一个叫吴孝宗的官员,曾经极力诋毁新法,可是过了不久,他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写了《巷议》十篇,呈送给王安石,内容是他编造的,说是街巷之间的百姓都在议论新法的好处。
王安石不为所动,根本不理这一套,认为这些人反复无常,对他们极表鄙视。
当时,还有邵阳(今湖南邵阳市)武冈县令郭祥正,为了官职升迁,他向神宗皇帝上奏章,对王安石大加颂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并乞请天下大事听任王安石处理。
一天,宋神宗问王安石:“你认识郭祥正吗?这个人才似乎不错。
”王安石说:“我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口才像纵横家,而行为轻浮浅薄,是个不可委以重任的人。
”王安石接着问神宗:“皇上,是不是有人举荐他?”神宗拿出郭祥正的奏章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后摇摇头笑了,他认为被这样阿谀奉承的人所颂扬,实在是莫大的耻辱。
他态度坚决地向宋神宗表明像郭祥正这样的人万不可重用。
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照理说应该特别富有文人情趣。
事实上,虽然他也很有“闲情逸致”,但他的“闲情轶事”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下棋不动脑子王安石爱下棋,不过他的棋艺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从不思考,总是随手而应,落子极快,发现要输了,便痛快地推秤认输,从未有柳暗花明之想。
有人劝他,每走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起码要想出后几步棋的应对之策……他听得不耐烦,回答说:“下棋本来就是图放松,既然要劳神费力,不如算了。
王安石轶事(13则)
王安石轶事(13则)王安石轶事1、寻求生花笔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
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
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
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
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
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
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
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智胜厨师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
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王安石的典故
王安石的典故说起王安石,那可是咱们历史课本上的常客,也是民间故事里的大名人。
今儿咱们就来聊聊这位“变法先驱”的典故,用咱老百姓的话,让这历史故事活灵活现起来。
一、早年勤学,志在四方王安石打小就是个书虫,家里书堆得跟小山似的,他啊,是翻了一本又一本,眼睛都快看成了“书虫眼”。
那时候,村里人都说:“王家那小子,将来定是个有出息的。
”王安石心里头也憋着股劲儿,想着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他常说:“学问嘛,就得像吃饭一样,一天不吃饿得慌。
”这话说得朴素,道理却深刻得很。
1.1 挑灯夜读每到夜深人静时,王安石的小屋里总是灯火通明。
他一边啃着干馒头,一边埋头苦读,那模样,比谁都认真。
有时候,连窗外月亮都换了好几轮,他还不肯歇下。
村里老人见了,都夸他:“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1.2 立志改革随着年岁渐长,王安石不仅学问见长,心中的抱负也越来越大。
他亲眼目睹了百姓的疾苦,心里头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暗暗发誓:“我王安石,定要改变这世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二、变法风云,波澜壮阔终于,王安石等来了机会,他成了朝廷的重臣,开始推行自己的变法主张。
这一变,可不得了,整个朝廷都震动了。
2.1 青苗法王安石推出的第一个大招就是“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借钱给农民,让他们春耕时有种子、有肥料。
这样一来,农民们再也不用为借钱发愁了,大伙儿都拍手叫好。
可也有人不乐意,说这是“与民争利”,王安石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心里头自有计较。
2.2 整顿吏治除了经济上的改革,王安石还下大力气整顿吏治。
他铁面无私,把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一个个揪了出来,老百姓看了,心里头那个痛快啊,都说:“王安石真是咱们的救星!”2.3 遭遇阻力然而,变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那些既得利益者,一个个跳出来阻挠,甚至有人暗中使绊子。
王安石呢,就像那暴风雨中的海燕,任凭风吹浪打,依然勇往直前。
他常说:“改革嘛,哪有不流血不流泪的?”三、晚年归隐,留名青史虽然变法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王安石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上。
王安石故事三则
王安石故事三则王安石故事三则1.王安石“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一场绵绵春雨,南京便浸润在淡淡的烟云中。
大江东去,钟山巍峨,如一幅静默淡雅的山水画卷。
钟山脚下,王安石静静地伫立在他修葺完毕的半山园内,风吹过,丝丝雨意萦绕着他的白发。
天色渐晚,墙角边疏落的几株梅花,让半山园显得更为孤寂苍凉。
担任宰相,被罢相;再次担任,再一次被罢相。
在一片声讨中,从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经担任江宁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觉到一种宁静和亲切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
回到南京后,王安石在府城东门和钟山之间结庐筑屋,“所居之地,四无人家,其宅但庇风雨,又不设垣墙,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园”。
此后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过着他的半隐居生活,潜心于学术,聚徒讲学。
处江湖之远,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欢的是登高远眺,他的目光总是投向远方,他的心中总在牵挂天下苍生。
半山园边,庭前花开花落,飘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为国担忧的忠诚没有丝毫减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抚州临川人,21岁考中进士,先后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点开封府界诸县镇公事,常州府知府,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职。
虽跻身官场,但从不钻营,王安石更喜欢的是坦荡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
从中第开始,直到46岁位居宰相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的诱惑毫无所动,长期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强国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苍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
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种创新实践也大获成功,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
其间,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学校,对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他实验推行农民贷款之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王安石骨子里有一种高贵精神,他没有别人那种强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严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欲,不以金钱萦心,不为名利牵绊。
王安石轶事典故
王安石轶事典故王安石轶事典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王安石轶事典故,欢迎大家欣赏。
王安石轶事典故一、喜做双喜肉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
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
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
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
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二、一字未稳王安石住在钟山时,有一位客人从黄州来。
王安石问:“近来苏东坡有什么好作品?”客人回答说:“东坡在临皋亭住宿,从醉梦里醒来,作了千字的《宝相藏记》,不过改动一两个字罢了。
有抄写的稿本,刚才留在船里了。
”王安石立即派走得快的人去拿回来。
当时月亮升起在东方,树影映在地上。
王安石在风檐下读起来,高兴得眉开眼笑,说:“苏东坡真是人里的俊杰啊!但还有一个字不稳妥。
”客人请王安石指出来,愿意听听道理。
王安石说:“‘如人善博,日胜日负’,不如‘如人善博,日胜日贫’啊。
”原来,《宝相藏记》写的是佛教藏经记。
佛教教义认为,一切皆“空”,一切皆“幻”因而主张“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
佛教徒要恪守“十戒”,其中之一就是“不蓄金银财宝”。
所以,一个人善于赌博,赢了钱表面上看是富了,但精神世界更贫了。
“如人善博,日胜日负”,就是这个意思。
但仅从字面看,也可以解释为一日胜,一日负,或有胜有负,这就不符合原意了。
王安石的经典故事
王安石的经典故事
《王安石的那些事儿》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来给你们讲讲王安石的一个经典故事。
那时候王安石可是朝廷里的大人物呢。
有一天呀,王安石的夫人吴氏想给王安石纳妾。
这吴氏呢,就找了个机会跟王安石说了这事儿。
吴氏说:“夫君呀,你看你每天那么忙,身边也没个贴心人照顾,我寻思着给你纳个妾吧。
”王安石一听,有点懵,连忙摆手说:“哎呀,夫人,这可使不得呀,咱不需要。
”
吴氏可不干,说:“夫君,你就别推辞啦,这也是为你好呀。
”王安石还是坚决不同意。
这时候旁边的丫环都忍不住说话了:“大人,夫人也是一片好心呢。
”王安石皱着眉头说:“真的不用啦,我有夫人你照顾就够啦。
”
吴氏见王安石这么固执,也没办法了,只好作罢。
但这件事呀,却让大家都知道了王安石对感情的忠贞呢。
你说王安石这人多有意思呀,面对纳妾这种事,坚决不松口,一心就只有他夫人。
哈哈,这就是王安石的一个经典故事啦,是不是挺好玩的呀?我呀,就特别喜欢这种有趣的历史故事,感觉能让人看到那些大人物不一样的一面呢。
好啦,就说到这儿咯,下次再给你们讲别的有趣故事哈!。
王安石小故事
王安石请客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大诗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他出生
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在多个地方的做
官。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法。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顺便拜见王安石。
王安石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公子特意穿了漂亮衣服,高高兴兴地早早跑到王
家。
以为到宰相府不说吃山珍海味,饮琼浆玉液,
肯定少不了尝尝珍禽走兽、美酒佳酿吧。
好不容易等王安石处理完工作,闲聊一会就
到了中午。
萧公子觉得饥肠辘辘,但不敢离去。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
萧公子一看,
这那是请客呀?除了一张空桌和几把椅子,什么
菜肴都没有准备。
干喝了几杯浊酒,仆人才端上
两块胡饼,再上了几块切成小条的猪肉。
一会儿
就上饭了,也没有什么菜,只在旁边搁了盆菜汤。
萧公子那也是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主,在家那吃过这些东西呀。
萧公子耐着性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也不顾宰相的面子,伸手把萧公子剩下的胡饼边取来大嚼起来。
萧公子看得目瞪口呆,自觉的脸上发烧,一散席便逃命似溜跑了,再也不来什么宰相府了……
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却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为官清廉、不主张浪费的精神。
王安石小故事
王安石小故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王安石的小故事吧。
故事一,王安石的坚定信念。
王安石年轻时曾经历过一次严重的疾病,医生都认为他活不过三天。
但王安石却坚信自己会康复,他不断地用意志力支撑着自己,最终奇迹般地康复了。
从那以后,王安石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珍惜每一天。
他告诉自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迎来转机。
故事二,王安石的孝心。
王安石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着。
有一次,父亲生病了,家里的情况变得非常困难。
王安石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亲。
他每天给父亲端茶递水,煮粥煮药,细心照料,直到父亲病愈。
王安石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也让他在政治上更加得到了人们的尊重。
故事三,王安石的勤奋。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但这些成就并非来自于天赋,而是来自于他的勤奋。
他每天凌晨就起床,读书写字,直到深夜才休息。
他常常对自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他的勤奋让他在政治上取得了不少成就,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故事四,王安石的宽容。
王安石在政治上有过很多对手,但他从不记恨。
有一次,他的一位政敌犯了错误,被贬到了一个偏远的地方。
王安石听说后,主动去看望他,给他送去了一些生活用品和书籍。
他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应该得到教育和改正,而不是被放逐。
”这种宽容的胸怀,让人们对他刮目相看。
王安石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感人的故事,这些小故事或许在当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片段,但放在现在,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坚定信念、孝心、勤奋和宽容,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品质。
愿我们都能像王安石一样,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王安石轶事
1、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2、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
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3、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
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
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
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4、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习众所周知。
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
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
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
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5、中国人在结婚办喜事的时候,要在门窗上贴大红"喜喜".传说这与北宋宰相王安石年轻时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那一年,王安石23岁,值大比之年,他赴京赶考.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抵城东马家镇舅舅家住宿.饭后漫步街头,偶见马员外家门楼上悬挂一盏走马灯,细一看,灯上闪出"走马灯,马灯走,灯熄马停步"的对子.不禁拍手称道:"好对呀好对!"这时,旁边站着一位老家人向他作揖:"此上联已贴数月,至今尚无应对,相公既说好对,请略等片刻,待我禀报员外知道,一定求教."王安石因第二日将赴考,无暇思忖下联,不等老家人出来,便回舅舅家了.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上,对答自如,一挥而就.主考大人见其年纪轻轻,才华横溢,十分喜欢,传其面试,手指厅前飞虎旗吟道:"飞虎旗,虎旗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想起昨日的上联,便信口吟道:"走马灯,马灯走,灯熄马停步."主考大人频频点首.王安石辞别主考大人,回到舅舅家.谁知刚坐定,只见昨日那位老家人匆匆赶来:"哎呀!相公,好不容易得知你住此地,快随我走吧!我家员外等着呢!"王安石随老家人来至马家.马员外见了他,一边施礼让座,一边命取文房四宝.请他写下联.王安石即将刚才主考大人的上联挥笔献上:"飞虎旗,虎旗飞,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写得龙飞凤舞,很是满意!"吩咐丫鬟拿与女儿,马小姐一看,对得得体,字体遒劲,含羞点头.马员外大喜,遂与王安石说明:"此上联乃小女为选婿所出,悬挂数月,竟无人能对.现为王相公对出,真是联句成对,姻缘成双啊!"马员外即亲赴王安石舅舅家为女儿求亲,双方定在三日后为王安石和马小姐完婚.第三天,正是吉日良辰,忽听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前来报喜:"王大人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王安石喜上加喜,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新娘粉面含笑,对王安石说道:"王郎才高八斗,考得状元,又与奴家结为连理,真是'大登科'遇'小登科',双喜临门呀!"王安石听后,哈哈大笑,便将此事叙述了一遍,说:"全仗娘子出得好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一个斗大的红双喜,贴于门上.又吟诗一首:"巧对联成红双喜,天媒地证结丝罗;金榜题名洞房夜,'小登科'遇'大登科' ".从此,结婚贴红双喜,就在民间流传,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不仅堂屋当间挂"喜喜" , 大门外贴"喜喜",且窗花也剪"喜喜",被褥,枕头上也要绣"喜喜",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王安石对对联娶妻的故事
王安石对对联娶妻的故事
王安石,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才学在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有关王安石的故事流传甚广,其中就有一个关于他通过对对联娶妻的传说。
下面,就让我为您详细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王安石年轻的时候。
那时,他尚未婚配,但已因其才华横溢而声名远播。
有一天,王安石的一位好友告诉他,有一位名叫韩琦的官员,其女儿聪明伶俐,才华出众,且善于吟诗作对。
王安石听后心动不已,便决定前往韩府一探究竟。
到了韩府,王安石果然见到了这位才女。
为了试探她的才华,王安石便提出要对对联。
韩小姐欣然答应,两人便开始了一场才子佳人之间的对联较量。
王安石首先出了一个上联:“画栋朝飞南浦云。
”韩小姐略加思索,对出了下联:“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安石听后暗自赞叹,觉得这位韩小姐果然才情出众。
接着,王安石又出了一个上联:“沧海月明珠有泪。
”这次,韩小姐稍作思考,便对出了下联:“蓝田日暖玉生烟。
”王安石听后更加惊喜,觉得这位韩小姐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与自己志趣相投。
最后一个对联,王安石出了一个上联:“千山鸟飞绝。
”韩小姐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万径人踪灭。
”王安石听后拍案叫绝,认定这位韩小姐便是自己心仪的佳人。
经过这场对联较量,王安石与韩小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之后,两人便喜结连理,成为一对让人羡慕的夫妻。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通过对对联娶妻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王安石的才华,也感受到了古代才子佳人间的浪漫爱情。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小时候的故事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
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
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
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
”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
”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
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王安石炼字的故事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
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苏省南京市),路过于京口(令江苏省镇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不再走了。
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西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又名紫金山)的亲人来了。
他走进船舶,拿出纸笔,略一思索,就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的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
王安石的小故事
王安石的小故事北宋庆历7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3月一直下到9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127个县。
米价接连上涨,到了10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400文涨到了1500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奸商。
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
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
重则就地斩首。
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500文左右。
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县境内米价每石3000文!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
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
因为米价太贵,不少人家只好举家食粥。
米商们则欢呼雀跃。
发了大财,他们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
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
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
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听说了这事,怒不可遏。
只因碍着王家世代为官,实力强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内名士文人领袖。
这才暂时没有追究。
吕向高心想,等宁波闹得不可收,再去发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贤嫉能不能容人的骂名。
没想到,由于陕西一带连年大早,朝廷已经赈济多年。
如今国库空虚,对江南的雨灾,一时无力救助。
到了第二年3月,江南市面上几乎已经无米可卖。
黑市上。
米价出到5000文一石,还常常有价无市。
大量饥民开始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
每天都有许多人饥饿而死。
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一时哀鸿遍野凄凉一片。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人民生活安定。
原来,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宁渡米价高昂,有利可图,纷纷把米贩到宁波。
宁波的老百姓们,虽然一时间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却几乎没有出现饥民: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就发给银两救助。
后来,宁波的米粮越积越多,渐渐供大于求。
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
王安石取水泡茶的故事
王安石取水泡茶的故事嘿,你知道吗?王安石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呢!话说有一天,王安石看见那泡茶的水啊,就琢磨出了一番别样的乐趣。
王安石这人啊,那可是个大才子,脑袋里的想法就跟那星星似的数都数不过来。
有一次啊,他在那研究怎么泡茶能更好喝。
一般人可能就随便用点水泡泡得了,可他不,他盯着那水就开始寻思了。
你想想,咱平时泡茶不就是把水烧开了一冲就完事儿了嘛。
但王安石可不这么想,他觉得这水里面可有大学问呢!他就像个好奇的小孩子似的,研究这水的温度啦,水质啦。
咱平时喝水可能都不讲究,渴了就大口大口灌。
但王安石不一样啊,他就觉得这水得有讲究。
就好比说,你要是用那冷冰冰的水去泡茶,那能泡出啥味儿来?肯定不香啊!可要是用滚烫滚烫的热水呢,说不定又把茶叶给烫坏了。
这就跟咱过日子似的,得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
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磨蹭。
王安石对这水泡茶的事儿啊,那可是上心得很呢!他就一点点试,就像咱一点点摸索怎么把日子过好一样。
你说这王安石是不是挺有意思的?一个大男人,还对这泡茶的水这么上心。
但这也正是他的可爱之处呀!他能从这么一件小小的事情里找到乐趣,找到思考的点。
咱平时也得学学王安石这股劲儿,别对啥都马马虎虎的。
哪怕是一杯小小的茶,也能从中发现不一样的东西呢!别总是匆匆忙忙地过日子,偶尔也停下来,像王安石那样,研究研究这水怎么泡出好茶来。
你说,咱要是都能像王安石这样,对生活里的小事都这么用心,那咱的生活得有多精彩呀!咱也能从那些别人觉得不起眼的地方发现美好,发现乐趣。
这多好呀!这就是王安石取水泡茶的故事给咱的启示呀,咱可不能小瞧了这小小的故事,这里面的道理可深着呢!你说是不是呀?所以呀,咱可得好好学学王安石,让咱的生活也变得有滋有味的!。
王安石鹿和獐的故事
王安石鹿和獐的故事
王安石鹿和獐的故事,这个典故源自《墨客挥犀》。
“獐鹿之辨”这个典故多用来讽刺那些不解决任何具体问题,而只知敷衍搪塞,不负责任的诡辩之人。
现将详细故事整理汇总如下:
王安石在东京为官时,有一天,一个朋友从南方送给他一个笼子,笼子里放了一头獐、一头鹿,王安石的小儿子王雱(音“滂”)感到好奇,围着笼子观看。
王安石的朋友指着笼子对小王雱说:“人们都说你小小年纪聪明过人,我问你,哪只是獐,哪只是鹿。
”
王雱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物,看了半天,才回答:“獐旁边的那只就是鹿,鹿旁边的那只就是獐。
”
客人听了,感到十分惊奇。
王雱年少聪慧,倒也机智,明明不懂,居然也能回答得振振有词。
表面看来,他的回答并没有错,獐边确是鹿,鹿边确是獐,可是究其实质,完全是一句废话,因为他没有回答任何具体问题。
这种情形人们也时常遇见,有些人讲话写文章洋洋洒洒,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废话连篇,但不接触实质问题,不解决任何具体困难。
严格地说,这种诡辩之术,掩盖着这些人的不学无术、空虚和怯弱。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的那些事儿》
嘿,你们知道王安石不?那可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呀!今天我就来讲讲我知道的关于王安石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呀,王安石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游山玩水。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开心得不得了。
王安石呢,穿着一身朴素的衣裳,头发也有点乱蓬蓬的,但他那眼睛里呀,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走着走着,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小鱼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
这时候,有个朋友就提议:“嘿,我们来玩对对子吧!”大家一听,都觉得这主意不错,立马就来了兴致。
于是,那个朋友就出题了:“上联是‘涓涓溪流’。
”大家都开始苦思冥想起来。
这时候,王安石眼睛一亮,大声说道:“我有了,下联是‘滔滔江河’!”大家一听,都拍手叫好,说王安石对得太妙了。
王安石嘿嘿一笑,说:“这有啥难的呀,我一下子就想到啦!”接着大家又玩了好几轮对对子,王安石都表现得特别出色,把大家都给震住了。
游玩结束后,大家都对王安石佩服得五体投地,都说他真是个大才子
呀。
王安石呢,还是那副乐呵呵的样子,摆摆手说:“哎呀,都是小意思啦!”
哈哈,这就是王安石的一个小故事,从这个故事里呀,就能看出他的聪明才智和幽默风趣呢!怎么样,王安石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王安石的经典小故事
王安石的经典小故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有关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1、王安石改诗王安石的七言绝句《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是王安石乘船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时所作,写好后很快就流传开来,不少人为这首短小精悍、生动形象的诗击节赏叹。
尤其是第三句中的“绿”字,将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春天来到时江南的一派勃勃生机极其巧妙而逼真地勾画出来,使抽象的文字成了一幅极其传神、富有动感的图画,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后来见此首诗的草稿,发现总共只有二十八字的《泊船瓜洲》,竟有很多处进行过修改,其中那个最为人称道的“绿”字,竟然前后修改了五次,先是“到”字,后来在一旁写了“不好”两字,又改“到”为“过”。
大概是觉得“过”仍嫌死板,复又改为“入”字,但“入”字显然也不称心,又再次被改为“满”字,“满”字当然没有“绿”字好,最后还是被改掉了。
可以想见,在这张涂得乱七八糟的诗稿上,王安石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
2、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3、点金成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唐人的名句。
诗人以“噪”衬“静”,益显其静,用“鸣”托“幽”,逾显其幽,这两句诗把静景写活了。
但王安石看后,却不以为然,大笔一挥,改为“一蝉不噪林逾静,一鸟不鸣山更幽。
”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当时的诗人黄庭坚讪笑他“点金成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趣味故事王安石与马屁精王安石博学多识、富有改革精神,他提出变法主张,深受宋神宗信任,先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年后又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看上其权势想升官发财的人,对王安石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然而由于王安石鄙视这些人,他们都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到头来他们的梦想成了泡影。
有一个叫李师中的官员,原来政见与王安石不合,等到王安石权势渐大,李师中就在舒州(今徐州)花巨资让能工巧匠建了一座豪华的亭子,取名为“傅宕亭”。
因为王安石曾在舒州做过官,后来又被封为舒国公。
李师中这样做,是把王安石比作商朝国王武丁时期治国有方的良相傅说,对王安石可谓推崇备至了。
还有一个叫吴孝宗的官员,曾经极力诋毁新法,可是过了不久,他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写了《巷议》十篇,呈送给王安石,内容是他编造的,说是街巷之间的百姓都在议论新法的好处。
王安石不为所动,根本不理这一套,认为这些人反复无常,对他们极表鄙视。
当时,还有邵阳(今湖南邵阳市)武冈县令郭祥正,为了官职升迁,他向神宗皇帝上奏章,对王安石大加颂扬,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并乞请天下大事听任王安石处理。
一天,宋神宗问王安石:“你认识郭祥正吗?这个人才似乎不错。
”王安石说:“我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口才像纵横家,而行为轻浮浅薄,是个不可委以重任的人。
”王安石接着问神宗:“皇上,是不是有人举荐他?”神宗拿出郭祥正的奏章给王安石看,王安石看后摇摇头笑了,他认为被这样阿谀奉承的人所颂扬,实在是莫大的耻辱。
他态度坚决地向宋神宗表明像郭祥正这样的人万不可重用。
王安石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照理说应该特别富有文人情趣。
事实上,虽然他也很有“闲情逸致”,但他的“闲情轶事”却常常让人大跌眼镜——下棋不动脑子王安石爱下棋,不过他的棋艺实在不敢恭维,因为他从不思考,总是随手而应,落子极快,发现要输了,便痛快地推秤认输,从未有柳暗花明之想。
有人劝他,每走一步棋都需深思熟虑,起码要想出后几步棋的应对之策……他听得不耐烦,回答说:“下棋本来就是图放松,既然要劳神费力,不如算了。
”说完起身就走了。
佳茗利于吃药一次,王安石去拜访书法家蔡襄。
蔡襄很高兴,对他盛情接待。
蔡襄是茶道大家,亲自选择了绝品茶叶,清洁了茶器,并亲手烹点。
经过一系列堪称艺术的复杂程序,一杯飘着浓浓香味的茶水终于端到了王安石面前。
然而王安石仔细看了一下茶汤,忽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撮药末,撒入茶杯里,晃了几下,一饮而尽。
蔡襄不禁大惊失色,他从未见过有人竟将佳茗当作服药的凉白开来喝。
王安石却神情自若地说:“茶味很好。
”风流等于行善王安石只有一个老婆,不纳姬妾,从政多年也从未有过绯闻。
夫人看不下去了,便偷偷把一个侍妾送到他的书房,说这是安排来伺侯他起居的,若是看得上就留下,说完就关上门走了。
王安石正在读书,也没在意。
过了很久之后,他才发现一个美貌的女子站在身边,很是吃惊。
再三追问之下才知道,这侍妾本是一个军官的老婆,老公因为弄丢了公粮,不得已把老婆卖了还债。
王安石不仅没有纳这个侍妾,还让女子回到了丈夫身边,并免了他们的债务。
一场本该美妙的风花雪月,变成了行善做好事。
不是只有鱼才吃鱼饵宋仁宗请大臣们到御花园钓鱼,不管谁钓上来鱼,一律交给御厨去做。
大家都觉得这种请客方式很有趣,顿时兴致高涨。
唯独王安石呆坐在一边,不知道在想什么,他一边发呆,一边把手边的鱼饵往嘴里送,没多大会儿就把一盘鱼饵吃光了。
白吃饭需要智慧王安石小时候,经常在离家不远的街口面馆吃面。
一天,老板有心考考他,就让他自己去厨房端面。
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
大师傅笑眯眯地说:“这碗面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如果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并保证不泼一滴汤,我就免费让你吃。
”王安石灵机一动,用筷子轻轻地把面条挑起来,碗内就只剩下半碗汤了。
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着汤碗,右手拿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
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
”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
”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
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
”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
”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
”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晓林整理)对联成婿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
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
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
其中的一道“喜喜字肉”的菜别具特色,不但味道好,而且每块肉上都刻着个喜喜字。
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饪技艺。
智胜厨师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
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
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
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
”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
”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
”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
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寻求生花笔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
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
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
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
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
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
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
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
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拗相公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
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
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
"三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
"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
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
清廉素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
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
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
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
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
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不迩色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
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
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
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