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4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ppt版本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4课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ppt版本
(3)中国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如清末“新政”、临时政府移 风易俗的措施,推动了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4)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5)西方自由、平等和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 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1)程度不断地加深。 (2)经由被动到主动。 (3)东西方文化融合。 (4)地域发展不平衡。
住: 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建筑在通商口岸增多
社会习俗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 发易服”具有反清革 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 等法令。社交礼仪更 加文明。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更加文
明。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 活方式也逐渐传入中国; (2)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近代化也推动了社会生活习 俗的变化。
1.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受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旗袍、学生装流行 食:鸦片战争后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出现,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建筑在通商口岸增多 社会习俗: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单击近此代处中国编社辑会母生版活习标俗题的样变式化
近代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呈现怎样的变化?
洋装
中山装
西服
学生装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传统社交礼仪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50年• 代“做女套•初性列年宁的轻装人又,留中一着流结时行婚的尚穿一—”句是—顺2布0口世溜纪拉。50年基代

•60和70年代蓝黑

•60-70年代的流行——绿军装



•70年代末的时尚——碎花衣 裳

•流行时装
•改良后的旗袍

•长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三十年代上海女性

•西装革 履

•民国时期的一家人

•清末民初的传统婚 礼





•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
姻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宾贺词,各种答谢。
6.过妆(送嫁妆)7.
娶亲

•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民国旗袍 •清朝旗袍

•中国近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最早“中山装”的式样


•《北大钟声》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 • 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 •

•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 衣服都以蓝灰色为主调,被称为“蓝色的海洋
、监督五权分
•主义

•严谨的修身
态度和治国
理念
•耻
•义
•礼 •廉

鸦片战争前的旗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间
18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1840—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想的传播; (3)先进的中国人的倡导; (4)国民政府的推动。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表现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20C50 —70S
朴素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 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社会风尚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拥挤
社会风尚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 住 社会风尚
简单 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后
食物总类逐渐增多
美丽的家
三、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衣

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四次社会生活变迁
1、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与 以前相比发生显著变化
2、辛亥革命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风俗习惯 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很大 变化
3、新中国成立
一些社会自然现象消失,物质生活出现平均主义
4、改革开放
经济迅速发展,政治环境日趋宽松,人们的生活水平 迅速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正在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
”断发易服“有了反清的色 彩。 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同志、先生
农历--------国际公历
3、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三) 变化的原因: 外因:
①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 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 了西方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②西方 民主思潮 对中国的影响
3、195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 B 工程”,目的是( ) 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理想 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D、开发商品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 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 ⑴衣:服装颜色从 灰蓝---五彩缤纷,单一款式--多样化 。 ⑵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 菜篮子工程 ” “ ⑶住 ①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农民兴建新房。 ②1995年,启动了“ 安居工程 ”,让中低收入的职工 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③目前不仅满足于 住房的宽敞 ,更追求家居内部陈设 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 ⑷风俗习惯 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政府延长 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② 休闲方式 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③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民 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历史必修二复习专题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 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2)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60张PPT)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共60张PPT)

中 西 餐 的 区 别 ? 区别: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
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 要求。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 是味道的载体)
粮食产量提高,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取消票证 倡导“菜篮子工程”,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 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 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 。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 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 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 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 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2、服饰特征: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3、变化原因:西方侵略,服饰传入; 政府在变革服饰方面的作用。
干 部 装
服饰变化: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50年代: 列宁装、布拉吉
中式便服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 联援助中国建设
前苏联女 专家给中 国带来了 布拉吉热
60
——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蒋经国与蒋方良的结婚照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 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满 清社会风尚研究》)可以看出,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 进步之处表现在
•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 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 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 国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对点训练】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 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 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 最具代表性的是( B ) A.西装 B.中山装 C.洋楼 D.四合院
(3)住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嫁仪式变化
戊戌变法时维 新派主张“断 发易服”“废 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 府颁布 “剪辫 易服”和“废 止缠足”等法 令。
断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 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 损。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 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 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 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由来: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 设计 ·含义:四个口袋表示“国之 四维”(礼、义、廉、耻); 门襟五个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 权分立主张;袖口三个纽扣则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上衣袋倒立的笔架代 表要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 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留美的幼童揭开“断发易服”的序幕。

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建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在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倡导婚姻自由。

婚丧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轮船: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但又被列强垄断。

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后,打破了这一垄断局面。

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汽车: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的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拉开了中国民航业的序幕。

电讯: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到甲午战争前夕,已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20世纪初,上海崇明开设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大众传媒的变迁:报刊: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国内创办的报刊。

此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等,发挥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

电影:1905年,国人自己摄制的《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无声电影时代;《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出自电影《风云儿女》。

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

资料整理自网络与教材,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整理者删除。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衣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为各地自产之物2.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渗透洋布,洋装,西餐,洋房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3. 农村依然落后封闭,传统习俗依然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到多样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提倡菜篮子工程住房状况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提高,1995年,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前言:清初,满族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留辫。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融合。

在改良社会风俗上,维新派大胆冲破清朝禁忌,走在时代前面。

总结: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3.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变化表现:1.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2.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3.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4.风俗: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变化原因: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20世纪初,面对社会巨变,中国新女性的思想意识有那些新动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变现: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重视知识,主张男女平等,独立自救,积极投身革命浪潮,这种合群或妇女联合,积极准备参政。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共19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共19张PPT)
学 生 意 识 、 教材意 识。 一 、 课 程 标 准的意 义与价 值
1.国 家 意 志 的 体现 ; 2.反 映 国 家 对 某一 学段学 生所应 达到的 学业水 平的宏 观要求 ;
3.是 教 材 编 写 、教 学、评 估和考 试命题 的依
• 食的变迁:
• 从传统饮食
西餐
营养均衡和健康
讲究饮食的
地 理 教 学 研 修心得 体会: 有效教 研、有 效研学 地 理 教 学 研 修心得 :有效教 研、有 效研学 有 效 教 研 、 有效研 学
研 修 第 二 天 ,上午培 训学习 继续进 行,山西 省学教 师培训 心副主 任,山 西省教 育学会 副 会 长 ,太 原 师范学 院教授 ,师资培 训处副 处长常 学勤教 授给我 们带来《有效地理教
学 与 教 师 应 具备的 意识》 。 报 告 分 两 部 分,第一 部分,如 何理解 课堂教 学的有 效性?常 教授 指出,有 效即为效率、 效 果 和 效 益 。也就 是单位 时间内 ,成绩结 果有进 步,投入 和产出 成正比例。常教授提 出 ,我 们 的 课 堂不能 简单的 关注知 识,更要 渗透学 习方法 和思维 方式,要 有大 视角和 大 尺 度 ,要 培 养学生 的地理 学科素 养。真 正有效 的学习 ,是学生 能抛弃课本、笔记和
琐 碎 的 记 忆 ,将学到 的知识 转化为 智慧的 学习。 ——怀 特海(英 ) 课 堂 从 传 授 知识、 培养能 力走向 为改变 思维而 教(学)。
让 我们的 教学要 成为智 慧的教 学 ,让孩 子们有 快乐的 学习体 验有成 就感的 学习感 受。 第 二 部 分 ,有 效教学 教师应 具备的 意识。 包括课 程标准 意识、 课堂教 学目标 意识、
③住:A: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B:平房向普通楼房转变; C: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D:家用电器的增多。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析:本图所示的是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 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 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答案:B
2.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 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 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 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 方式发生变化。
(6)西方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 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欧美文明传入我国,从方方面面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材料,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 穿中国传统褂子的;30年代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 装,有的则穿长袍。
史论总结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 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 带来了近代文明。
史论要旨·晨读晚记
1._鸦__片__战__争___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 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 着中国社会生活。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 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渐进的历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 _中__西__合__璧___的特征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4课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 第14课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2教案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提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课本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通过学案让同学通过上网、图书馆查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归纳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并展开自由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2)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为根本前提。

高中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的变迁教案二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的变迁教案二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1.变化原因:(1)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政策;(2)西方和的影响(3)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当时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新风尚。

2.表现:(1)衣:中西合璧的、出现。

(2)食:鸦片战争后,在和一些大城市力开始出现了西餐馆,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3)住:和开始出现。

(4)社会习俗: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并改革传统的,辛亥革命后,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社交礼仪采用、,称呼采用平等的、。

民国期间,政府颁布和的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礼仪由繁琐愚昧,改为;历法改用,增加和等节日。

(二)现代1.变化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农民分得土地,城市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党和政府把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表现:(1)衣:衣服数量增多,颜色、款色多样化。

(2)食:解决温饱,实施(年)。

(3)住:改革开放以来,住房状况空前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

(4)社会风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延长了节假日休息时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1、古代传统交通运输工具:(1)表现:①南方——:是主要运输工具;②北方——:以乘坐为主;③平民百姓外出:。

2、近现代铁路交通运输业:(1)近代铁路交通的起步: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3)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2)新中国成立后铁路交通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 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 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 一例说明即可)。 (2)根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 以阐述。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5.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 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20世纪6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 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与这一时 期的政治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答案D
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
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
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 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清代服饰: 2、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 姓3、生辛活亥革命后:

民国初年的流行服饰: 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典型的长袍马褂
身着旗袍的清末满族妇女
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19一世)纪近后代期物经质营生洋活布的的演商变长铺 衫与西服
经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
被打开国门的中国开始向世界文明靠拢
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增加;
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
2、戊戌变法时期:
新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①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 物资比较匮乏;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饮食:
南方:
米饭
海鲜
北方:
面食
肉类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饮食:
地方风味: 软溜鱼贝(天津)
东坡肘子(眉山)
蟹粉狮子头(扬州)
汤包(芜湖)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饮食: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2、戊戌变法时期: 3、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式婚姻情况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 人、主婚人依次入席; 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 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 印章,新郎、新娘交换 饰物;行三鞠躬礼;来 宾贺词,各种答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鸦片战争前:达官贵人长袍马褂、满汉美食、深宅大院;平民粗食布衣,普通民居。

原因:自然经济;封建制度;封闭保守。

2、鸦片战争后(1)服装:“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中山装、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2)饮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

(3)住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住宅在通商口岸大城市出现。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废止缠足:倡导婚姻自由,推动妇女解放。

(1、2也为维新派倡导)3、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4、社交礼仪: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代替“老爷”、“大人”。

5、节日: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农村落后、封闭,沿袭传统风俗习惯。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1949-)(一)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3、中国人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原因:计划经济。

(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底-)1、服装:从单调走向五彩缤纷和款式多样化。

2、饮食:从温饱到小康,“菜篮子工程”。

3、住房:住房状况空前改善,“安居工程”。

4、风尚:体育、旅游等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环保、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

原因:1、政治: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3、文化: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

【思维拓展】一、P65读图:北京传统四合院和新建的小洋楼,分析特点与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2、戊戌变法时期: 3、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式婚姻情况 1.自由恋爱 2.订婚 3.婚礼:证婚人、介绍 人、主婚人依次入席; 证婚人宣读婚书;证婚 人、介绍人与新人各盖 印章,新郎、新娘交换 饰物;行三鞠躬礼;来 宾贺词,各种答谢。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饮食:
2、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
买办“和一他品们香的”洋旅老社板(一上起海吃)西餐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民居:
北 京上 四海 合弄 院堂
马 头 墙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建筑: 2、西方建筑: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的西式建筑
民国初年的西式婚礼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2、戊戌变法时期: 3、辛亥革命前后: 4、民国时期:①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 (大城市) ③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等礼仪和平等的 “先生”
“同志”等称谓
哪些因素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
典型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饮食:
南方:
米饭
海鲜
北方:
面食
肉类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传统饮食:
地方风味: 软溜鱼贝(天津)
东坡肘子(眉山)
蟹粉狮子头(扬州)
汤包(芜湖)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礼”“恭迎娶”) 6.过妆(送嫁妆) 7.娶亲 8.回门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2、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 制度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 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中 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进步人士的引领效应; 政治变革的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0世纪50年代:
列宁装
“文革”时期:
流行装扮:剪短发、戴军帽、手捧语录 本
思考:为什么在这一阶段人们的 服饰会有这些特点?
①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 物资比较匮乏;
②政治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明显。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清代服饰: 2、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 姓3、生辛活亥革命后:

民国初年的流行服饰: 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典型的长袍马褂
身着旗袍的清末满族妇女
自驾游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三.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 入中国; 在现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对我 国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内因: 政治:社会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 经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 思想:思想解放,观念更新。

质 生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俗的变Leabharlann 迁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被打开国门的中 国开始向世界文明 靠拢
只有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中国 才能实现民富国强
课后作业: 1、通过访问长辈或实地调查的方式,进一步 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并谈谈自己 的感受。 2、我国的社会生活在变迁过程中,避免不了 与西方文明发生碰撞,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
改革开放以前
改革开放以来
衣着朴素;服装颜 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走 衣 色以灰蓝色调为主;向多样化
单一款式
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比较简单
“菜篮子工程”丰富了百姓
的餐桌
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

城市住房比较拥挤
面积增加;农民兴建新房,楼 房比比皆是;1995年“安居工
程”
社会 勤俭节约、无私 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
中山装
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近代物质生活的演变
1、清代服饰: 2、鸦片战争后:
衣 3、辛亥革命后:
4、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五花八门
长衫与西服
改良后的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穿着
学生装
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
服饰的这些变化反映出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 迁有着怎样的特征?
风尚 奉献
一部分;新的社会风尚在逐步 形成
问题: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 主要因素是什么?
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 品增加。 ②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 ③科学技术发展。 ④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休闲 娱乐
新的 社会 风尚
广场舞 注重环保
2012年5月12日,范 冰冰亮相第63届戛纳电 影节开幕式红地毯。她 的礼服上绣有两条高高 跃起的飞龙和许多翻滚 的波浪。在龙纹之间, 绣以五彩云纹的吉祥图 案寓意祥瑞之兆。范冰 冰借戛纳这个国际舞台 向全世界展示了华美的 东方神韵。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感谢听讲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二)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
1、陈规陋习: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
旧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 3.会亲(即订婚) 4.请期(男家备糕点、请 柬、说明迎娶日期
及各种注 意事项) 5.纳采(男家备礼纳之女 家,俗称“过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