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名师说课

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后,苏俄内有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武装叛乱,外有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尽管这一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相反还激化了工农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符合当时苏俄的国情,列宁找到了一条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上台后,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也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短期内成为一个军事强国,但也产生了消极后果。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理论性较强。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学习过,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初中不重视历史课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并不深刻。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不能过高估计,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点拨启发。

教学方法

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解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探索和创建的艰辛历程。

3.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

学习方法

1.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自主预习,自主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2.课下查阅有关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资料,并对二者作一对比,深

层次理解这两种经济政策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同学间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等方面展开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斯大林经济模式建立的过程。

3.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意义。

4.“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史料,深入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模式。

2.运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2.通过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学习,认识苏联在短期内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增强了国力,为后来战胜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这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分析,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4.比较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评价。

难点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十月》片断):夺取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后所面临的新课题。

教学新课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并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残酷的现实迫使苏维埃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将全国转入战争轨道,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种经济政策为什么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学生:从背景看,处于战争时期(国内战争)。从目的看,一方面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争取战争胜利(一切为了前线);另一方面苏俄领导试图通过这一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政策内容看,实行国有化并以政令取代市场机制的经济规律。它是由战时和共产主义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政策。

教师:看来战时共产主义既是一种经济政策,也是一种道路探索,即探索当时俄国如何立即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种带有共产主义特色的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体现呢?

教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学生填写具体内容:

1.农业方面:

2.工业方面:

3.分配流通:

4.强制劳动:

多媒体课件显示:

材料二(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材料三(列宁)我们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既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一一《苏联的共产主义》请你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什么内容,效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你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有哪些一致性或相悖之处?

3.根据以上分析,总体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怎样的探究?

学生:1.材料一体现了余粮征集制逐年提高,为前线斗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2.材料二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两个关键之处,一个是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一个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苏俄领导人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向公有制直接过渡的设想,但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观点不一致。因为苏俄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十月革命前是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3.对这一政策的评价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积极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成为赢得战争的重要因素。消极方面,这一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特别是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布尔什维克党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这就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

4.列宁的话表明,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应对特殊局面的特殊政策,但是后来布尔什维克党又把它当成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模式,然而由于其超越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列宁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据苏俄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新经济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