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合集下载

评述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

评述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

评述王安石的学校制度改革
(1)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了“熙宁新学”,是他主要的教育改革。

改革措施: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a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b.朝廷为地方学校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式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诗经》《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结果:“照宁兴学”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折,但是它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1)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了“熙宁新学”,是他主要的教育改革。

改革措施: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三舍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依据成绩依次升舍的制度。

②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a设置学官全权负责管理当地教育,地方当局不得随意干预学校事务b.朝廷为地方学校充学田,从而在物质条件上为州县学校的维持提供了保障。

③恢复与创立式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经学,宁六年设经义局王安石亲自修《诗经》《书》《周礼》三经义,由朝廷正式行成为官方考试、讲经所依据的标准教材。

(3)结果:“照宁兴学”因为王安石被逐出朝廷而半途折,但是它将北宋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并对后来的兴学运动产生了深刻影响。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

浅谈王安石人才改革给当代教育的思考论文摘要:如今,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观点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教育不仅受益的是受教育者,同时也关乎到国家的未来。

王安石在人才改革中提出了诸多的改革方案,当时虽然没有起到什么明显的作用,可是现在仍能给我们不少的思考和启发。

关键词:王安石、教、养、取、任、教育、思考。

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北宋的王安石认识到变法图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尤其是教育的作用。

他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就是一篇完整的古典人才学培养著作。

他在里面提出“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

”意思就是,今天的那些教育者们,不但不能使人成材,反而使人才困顿劳苦乃至毁损衰败,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但凡人的才干,成就于专一而毁损于混杂。

所以贤明的先世君王们对待民间之才的方法是,安排工匠于官府的作坊里,安排农民于田间,安排商人于集市,安排读书人于学校里,使他们各自专于其本业而看不到另类的东西,担心另类的东西足以伤害、影响他们本身的专业。

这就是王安石的人才论之一。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系统的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理论,简言之,就是教、养、取、任四个方面。

所谓“教”便是“教之之道”,既是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王安石认为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从中央到地方普遍设立学校,并严格淘选学官。

第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准则,凡是对国家有实际用处的知识,“则无不在于学”;反之,凡是对国家没有实际用处的内容,则一律“不教也”。

第三,以造就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为培养目标。

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所谓“养”便是“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

王安石提出三条具体措施。

第一,“饶之以财”,就是各级官吏应该有较高的俸禄,“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1. 引言1.1 概述宋代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试图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不仅仅涉及经济改革,还包括教育和政治体制等多个领域。

他的改革思想对于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反对和争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展开评析。

首先,我们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背景介绍,了解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王安石实施的具体变法内容与措施,并分析该变法所遭到的反对与争议。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王安石在经济、教育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并剖析其理论和实践。

最后,我们将对这次变法与改革进行全面评价,并分析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进行深入评析,旨在全面了解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我们将阐述该变法的成果与影响,以及失败和教训。

同时也会探讨这次变法对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个目的,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变法和改革思想,探索其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请您参考。

如需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2. 王安石变法:2.1 背景介绍: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宋代时期重要的一次改革运动。

发生在北宋孝宗皇帝在位期间,即公元1069年至1076年。

背景是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土地兼并、赋税制度不合理、军队编制过于庞大等等。

2.2 变法内容与措施: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问题,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措施。

他推行的主要变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王安石提倡"均输法"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通过统一评估土地,并且向贫苦农民分配土地,以达到减轻赋税负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其次,他进行了财政改革。

王安石提出了多项措施来加强中央财政收入,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实行“青苗法”,即对种植水稻或小麦的农户征收税收;同时也取消了私营盐业和对商贸活动征税的做法。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王安石,这位千古明君,真的是搞教育改革的高手。

他的改革不仅是当时的“爆款”,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说他做了哪些重要的改革,那可真是话题丰富,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

首先,咱们得从“整顿科举制度”说起。

那时候,科举考试就像是当下的高考一样,能决定一个人的仕途。

然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却有点儿老套。

王安石看到这一点,就决定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推行了一种新的考试方式,叫做“试帖”,就是让考生写一些实用的文书,不再只是背古文、填空题。

这么一来,考试不光考文采,还要看能力,真是让那些只会抄书的人慌了神儿。

王安石的这个改革,虽然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他可是下了大决心,要让考试真正体现出考生的才干,而不是单纯的记忆力。

接着,我们得聊聊“推广义务教育”。

在王安石之前,读书那可是富人的专利。

穷孩子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样一来,不仅拉大了贫富差距,也让社会人才浪费了不少。

王安石可是看不下去,他提议让国家出钱修建学校,还规定了各地必须设立义务教育。

这一改革不仅让更多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还提高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孩子们能够背上书包去上学,心里肯定是乐开了花。

这种改变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让大家都能享受教育的滋润。

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改革,就是“设立保甲制度”。

这可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措施。

王安石为了增强地方治理和安定社会,推出了“保甲制度”,也就是把村庄划分成若干个小的单位,由村里的长老负责治理。

这样一来,不仅让管理变得更细致,而且地方上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邻居是你的“保甲长”,那生活中遇到点小麻烦,可能立刻就有人来帮忙。

这种制度虽然有点儿繁琐,但在当时却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是脑洞大开。

再来说说“改革财政制度”。

王安石上任后,发现国家财政非常紧张,经济状况也不如人意。

他决定进行一番财政大整顿,推出了“青苗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措施。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_王安石资料介绍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_王安石资料介绍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_王安石资料介绍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王安石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封建社会,所有人都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可谓是纸上谈兵,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们学文学武,全方面发展,对学习内容上也有实用性的规定,让学者们将来能学以致用。

王安石资料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改革家。

王安石还与韩愈、柳宗元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跟父亲游历各地,目睹了宋朝的民生疾苦,立下改变世道的志向。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身份前往淮南上任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府,任职四年时间,注重水利建设,并扩建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1501年,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王安石辞不前往,后来欧阳修又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以侍养老母回绝。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认识周敦颐并成为知己。

1058年,王安石被调往京城,此次进京,王安石以《上仁宗黄寺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内容,但宋仁宗并不采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评价总结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化名臣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推动当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人民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下是对王安石教育思想的评价总结。

首先,王安石强调教育的普及与平等。

在当时社会,教育资源分配极为不平等,只有少数富裕人家的子弟才能够接受到教育。

然而,王安石主张要解决这一不公平现象,提出人人皆可受教育的理念。

他推行了均田制和裁撤私学的政策,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广大人民拥有了获取教育的机会。

这一政策的实施,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王安石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不仅仅体现在学业成绩上,更应该注重德、智、体、群四个方面的培养。

他提倡“格物致知”,主张通过实践来增加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反对只重视书本知识。

此外,他还提出了“逐言而寻”、“贵法而不哀乐之”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这些思想和实践对于培养有创造力、有才能的人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王安石注重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

他主张学术与社会经验相结合,追求知行合一。

他认为教育应该更贴近生活,关注解决实际问题。

他提倡科学治学,注重实践探究,推崇经世致用。

这一思想表现在他提倡地方志编纂、修筑治河工程等实践中,尤其是他推行的经义学,将经典融入到实际的治理中去,使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这种实用主义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最后,王安石注重教育的规范与标准。

他主张教育要以准确的知识和明确的规则为基础,提倡严格的学科分类和学科教学安排。

他提出了“以正治学”、“制礼法”等教学原则,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来学习和行动。

这种重规范的教育观念,对于提升教育的质量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来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普及与平等的教育机会,推动了社会公平与进步;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了个人素质的提升;强调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教育的规范与标准,提升了教育的质量和规范性。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论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是我国宋朝重要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崇实尚用,系统的人才理论,以及其教育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历史影响。

一教育思想
㈠崇实尚用的教育思想
⒈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
王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⒉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
王安石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以是否“为天下国家之用”为标准所谓,“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精术,朝廷礼乐行政知识,武事。

㈡系统人才理论
⒈“教之之道”
所谓“教之之道”,即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⒉“养之之道”
所谓“养之之道”,即人才的管理问题。

⒊“取之之道”
所谓“取之之道”,即人才的选拔问题。

⒋“任之之道”
所谓“任之之道”,即人才的使用问题。

二历史影响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他所提出的关于人才培养的主张,其中含有不少合理因素。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作者:周立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8期摘要: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他所推动的“熙丰新政”是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本文着重探讨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他的一些传世著作和其改革措施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教育思想王安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推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施改革措施,史称“熙丰新政”。

下面,探讨王安石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及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一、王安石的教育改革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一,扩增太学校舍。

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

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

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

第三,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肆业,为外舍生,初不限员,后定额700人,元丰二年增至2000人。

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肆业,为内舍生。

内舍初定学额200人,元丰二年增为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肆业,为上舍生。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王安石是明朝最有威望的宰相,在教育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安石坚持“兼取各家之长”的诸子教育思想,把儒家、佛家、道家的学说融合起来,开创了我国以“兼容繁简”为特点的学术传统,打破了儒家学说的垄断地位,实现了道家思想的辉煌,为后来诸子百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王安石也推行节俭教育,把培养劳动技术技能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特别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廉价便利的政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民族专家。

此外,王安石以宋明理学为基础,并受到欧洲、中亚阿拉伯启蒙思想的影响,提出“津津乐道,清谈多彩,毋断古今”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术民主化,使读书阶层排外观念得以瓦解,并发表“教育必以平等温故、识得公内权私外务、见法国理、比徽调、知古学新、晓反应、有无慎终身、处处遵循而方可精进”的教育思想,把倡导五色之义作为新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学术多样性的发展,也为文化多元化的进程开辟了道路。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特别是他推行的“新法”,在当时可是大刀阔斧地做了很多改变。

可是,别看他在政治上搞得风生水起,教育改革这块,他也是下了不少功夫。

说实话,他的改革措施,既有高瞻远瞩的一面,也有一些当时人一时没法接受的“激进”。

要是我们站在他的立场上看,教育改革其实就是他改变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

不改教育,国家怎么进步?不过,王安石的这些改革举措啊,真不是简单的口号,背后可是有一番深思熟虑的。

王安石最为人熟知的一项教育改革措施就是“青苗法”下的“募学法”。

你别看这个名字挺官方的,其实就是王安石想让那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也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你想,当时的社会,想要读书的孩子,往往是要看家庭条件的。

没有钱,不但读不起书,还得干活养家。

王安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振兴,百姓怎么能富裕?所以,他推行募学法,就是通过国家资助的形式,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去读书。

说实话,这个举措在当时真的不容易。

大家都知道,当时的教育资源本就稀缺,且富家子弟几乎是学霸的代名词,贫穷孩子读书,那几乎成了奢望。

光有这个法子也不行,还得有地方、教师,这些可都不是随便搞的。

于是,王安石推动了很多地方的学校建设,让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至少有个书馆可以去。

他不仅是让这些学校存在,还特别注重教育内容的质量。

你想啊,光有书读还不够,得有个好老师才行。

他提倡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人加入教育行业,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能从事教学工作,不拘一格,只要你有真本事,谁都能当老师。

说实话,这个想法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是很有远见的。

不过,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也不是完美无缺,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方面。

他提倡的“科举改革”,你看,那时候的科举考试主要还是以儒家经典为主,王安石就觉得光念死书,没啥用。

于是,他开始推行新的考试科目,比如历史、法律、军事等,想要选拔一些实用人才。

这种思路放到今天就是,我们不仅要考试语文数学,还得考生活技能,甚至有些国家现在考试都开始关注心理素质了!他那时候就是想通过这些新的考试项目,发现一些能实际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不是那些只会背诵四书五经的“书呆子”。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 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 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一时期, 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这些措施使北宋的专科教 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谈经者人人殊”的局面,熙宁六年 三月,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 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熙宁八年六 月书成,“随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自此,在 “熙宁兴学”期间,《三经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 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 案。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根 据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 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王安石对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 现了转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崇尚实用的教育管理观 (二)系统的人才理论
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在 《慈溪县学记》中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 一日而亡于天下。”他在《乞改科条例》中又说“古之取 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成于下,其人才足 以有为于世。”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 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是“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厉害得,治国而国 安利”。就是说,应该能够承担起治国安民的重任,即具 有实际的治国才能。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不能承担起培 养治国安民的实用人才的重任,主要存在几大弊端:其一 是学校徒具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培养人才的作用;其二是 教官选择不当,滥竽充数;其三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其四是文武脱节,轻武重文。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总结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总结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岳麓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教育家,也是宋代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以“格物致知”和“以经世主义教育民众”为核心,强调实用主义和伦理道德教育,并提倡学以致用、实际应用为导向的教育理念。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格物致知,注重实践教育。

王安石主张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社会和造福人民,因此,强调实践应用是教育的核心。

他提倡在校园内设置实践基地,建立实验室和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了解和应用知识。

他还特别注重发扬学以致用的思想,强调学生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注重人文教育,强调伦理道德教育。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他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维护社会公德。

他主张学生应该明辨是非,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念,提倡孝道、忠诚、勇敢等传统美德,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行和道德素质。

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学艺术,了解历史文化,丰富自己的人文情怀。

他提倡学生要有文化底蕴,懂得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重视经世致用,强调实际应用。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他主张学生要具备适应社会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提倡学生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四、推崇教育普及,注重教育公平。

王安石主张教育应该是全民教育,不分男女、贫富、贵贱、士庶,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他提倡建立起一个公平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普及,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学是为了用,就向我们学生物的,虽然目前我们生物系的学生出去找工作很难。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知识是最实用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常识。我们学动物学和植物学,即可以认识很多动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又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它们会有如此特性。在和好友去公园或者外出旅行时,我常常很骄傲我是生物系的学生。因为每看到一些漂亮的植物时,我能很轻松的认识它们。还能对它的特性侃一通,让好友对我赞叹不已。
第三,他主张加强对人才的管理:在王安石看来,对人才的管理同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须加强。王安石提出了三点建议,即“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
其次,他强调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宋代学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病,“朝廷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未尝在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故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而近世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这样的教育内容。即使学成了,也是“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这种教育非但不能成人之才,而且毁坏人才。针对这种状况。王安石提出国家兴办学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实用人才。围绕这个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特别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专门”、“尚实用”、“兼文武”,使“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J一旦国家需要他们为之出谋划策,则随时可拿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来。
不管与他同时代的人怎么评价他,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一些教育观点在现在,在提倡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还是有很多参考价值的。
首先他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荣辱,“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但是当时的社会,人才太少而不才太多,“方今天下之不足故也”,“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因此,王安石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民富国强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已而衰,古今之道义,流俗所共知耳”他在指出:“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王 安石的教 育改革思想
刘 墨
( 海南省行政 学院 海南 海 口 5 7 1 1 0 1 )
【 摘要 】 本文论 述 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远 见卓识 的教育改革 家王安石的教 育改革思想“ 崇 实” 和“ 尚变” , 新形势 下研 究和探 讨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为十八届 三 中全会提 出的“ 要 深化教 育领域 综合 改革 ” 提供 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 【 关键词 】 王安石 教 育改革 崇实 尚变
【 中图分类号】 G 5 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0 2 — 0 0 5 2 — 0 1
王安 石( 1 0 2 1 — 1 0 8 6 ) , 字介 甫, 号半 山, 北宋抚 州临川县盐埠 些无才无学之辈捞取 高官显位 那些具有真才 实学之 士却 因 岭人 他 不仅是 中国十一世 纪的改革 家, 而且是 集政治 家、 哲 终 日受 困于无 用的文藻、诗赋之 中.十有八九是不得尽 其才 王安石早就 看到这种只重文辞 、 诗赋 的科举考试制度 的弊 学家、文 学家、教 育家于一 身的震动北宋社会 的重要 历史人 的 . 物 端. 他认 为这是 不能选拔 真正有 用的人 才 , 他 建议废罢 经试科 王安 石从 小就爱好读 书. 二十二岁 中进士后 . 作 过十 多年 而增进士额。 进士考试 , 废除诗赋、 帖 经及墨义 。 经义考试须有 的判 官、 县令等地方 官吏 . 对 当时的腐朽政 治和 王朝 危机 有进 文采方能及格 。同时又设新科明法 . 以当时 学者耻 于学习的律 步的认识 , 他 留心 民生疾苦 . 努力 实践他 改革政 治的理 想 . 令刑法 大义 为考试项 目.这实际上是考核 实际能力的现 场公 在局部地 区进行 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宋仁 宗嘉佐 五年 ( 1 O 6 O ) . 开考试方法 二是改革教 育体制 首先是扩充太学规模 . 改革 王安石奉 召入 京 . 宋仁 宗熙宁二年( 1 0 6 9 ) Y - 安石 任参知政 事 , 太学教 育 . 增加生 员名额并 实行“ 三舍 法” 所谓 “ 三舍法” 就是 翌 日任宰相 。 他在农 民起 义的影响和推动下 . 顺应历 史发展 的 按照 学生的程度 , 进行 分舍分级教 育 . 学生升 舍 . 必须 经过严 潮流 , 以理财 、 整军为 中心 实行 变法 。 对 内限制大地主 、 大官僚 格的月考、 岁考 , 成绩优 良的才能以次升舍 。 优 等直接 受官 。 中 兼并势力 . 对外反抗辽和西夏的侵扰 。这次变法的 目的是 富国 等也可 直接推荐 。层 层 筛选 . 逐级提 升 。 以此广泛地吸 收 多层 强兵 , 缓和 阶级 矛盾 , 维护北 宋的封建统 治。当然也在一定程 次 、 多规格的人 才。到元丰二年 ( 1 0 7 9 ) , 又增置太 学生 员。 总共 度 上起 到 了减轻农 民的 负担 的作 用。新 法的实施 . 抑制 兼并 , 超过三 千人 。 如此宏大规模 的高等学校 . 不仅在我 国古代 教 育 奖励 耕战 . 有效推动 了社会 生产的发展 . 增 强 了抵御 外来侵略 史上 高峰 突起 . 就是在 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它在一定 的能力 . 使 北宋王朝 一度 出事兴盛的气 象。从此 。 王安石 以著 程度上排 除了门第观 念 . 使 有真才 实学的庶族 士子 有上升 的 名的改革家而载入 中国史册 机会 “ 三舍法” 使办学正规化、 标准化. 把培养人才与选拔人 王安石的教育 思想是创新 的、 改革的 . 他称得 上是 中国历 才结合在一起 。 合二为一, 统由学校来完成。学校既是培养人 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虽未从事过职 才 的场所 . 又是选拔人 才的机构 , 大大提 高了学校 的地位 。其 业的教育 实践 活动 , 但 他从 实行 变法的 需要 出发 。 高度重视教 次是开设武学、 律学、 医学等专科学校, 培养种类专门人才。同 育的作用 。他的先进教 育思想。大大超过他 同时代的许 多人 时又兴各级地方学校.从而形成一个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学校 物。他把 改革教 育。兴 办学校作 为整 个社会政 治改革的一 方 教 育体 系。 三是统一太 学用 书 王安石认为 : 读经 而已. 则不足 只有无所 不读 . 无所 不 问。 才能 于经为能知 其大体 而 面。他的一 系列教 育主 张和措施 , 充满 了创新精神 。 其 中特 别 以知经 . 引人 注 目的是他“ 崇 实” 和“ 尚变” 的教 育思想 . 直到今 天 . 对我 无疑 。为 了使 更 多的人才纳入信奉科 学. 推行新 法的轨 道 . 王 们的教 育事业 . 还有一定的借鉴 意义 安石 用他所训 释的《 诗》 、 《 书》 、 《 周礼》 , 即《 三 经新 义》 颁为学 代替 了唐朝钦 定 . 已经沿 用 了三百 多年 的《 五经 正 崇实. 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一大突 出特征 。 他 主张教 育必 校教科 书 . 须具 有鲜明的社会 实用性和政 治功利性 他要 求培养经世致 义》 , 废弃“ 先儒 旧说” . 独创新义 。 以达到统一道德 统一思想 的 用、 文武兼备、 学有专长、 学用一致、 能推行新法、 理财整军、 富 目的。 这在 经学史上是一种创造 . 在教 学 内容上也是 一次大胆 国强兵的有 用人 才。他 常说 没有人 才 . 不能 变法革新 . 有 了法 革新 。由此可见王安石的“ 尚变” 从 实质上来说 . 仍然是 为 了达 令. 要 靠人来执行 . 否则便是一纸空文 。 毫无作 用 他 看到 了 政 到 “ 崇实” 的 目的 . 即把教 育 引上 为 国家和社 会培养 有 用之 才 治要 改革 , 教育必须先行 , 培养人才是政治革新的关键 。 的道路 . 使之成 为推行新 法 . 实现其政 治思想的重要 手段 。这 当时人 才相 3缺 - 乏. " 里外 才荒 。 上 下无人 . 所 以王安石猛 无疑给 当时那种以死记硬 背.学用脱 节为特征 的僵 化教 育注 烈地抨击 当时教 育的根本弊 病在 于只能造就大则不足 以用天 入 了新 的生机 。 封 建时代反抗传统 的旧教 育思想 .改革传 统的 旧教 育制 下 国家。 小则不足以为天下 国家之 用。为贯彻其教 育 目的 。 王 安石提 出一 系列改革教 育 内容的措施 他反对学校讲授 专 门 度. 摒 弃传统 的旧教育 内容 . 是被认 为 离经叛 道 . 违反祖 宗成 分析儒 家经典著作 的章 节句读 . 他认为 用古人 的陈言 旧说 . 过 法的 改革者是要 冒极 大风 险的. 非有大无畏精神 的人 . 决不 时文章 , 束缚今人的手脚 , 禁锢活人的思想 , 极 不合理 。 他还反 敢搏风 击浪 , 独树 一帜 , 倡言 改革 的。王安 石正是这样 勇敢 的 对用儒 家的经典 内 容 来考试 .他认 为是 浪费 宝贵的 时间和精 弄 潮儿。在 中国古代教 育史上 , 教 育改革 家这顶桂 冠 , 只有他 力, 学懂 了也毫无用处 . 因为它既不能让你成为治理天 下国家 才戴之无愧 王安石对旧的教 育思想、 教育制度 、 教 育 内容 、 教 大事 , 做制 定法令制度的决策人 . 也 不能提 高办理具体事务 的 育方法等都 进行 了全 面而深刻 的揭露 和批 判 .同时提 出 了 自 能力 , 做 推行政 令的执行 人 . 结果 变成 腐儒废物 . 做 什 么也 不 己一整套 的切 实可行的改革 方案 . 有破有 立. 切 中时弊 。其 目 行。王安石注重 实学的精神 . 更为可贵的是他敢 于冲破 那种 死 的就是要 通过改革教育 .培养人 才,来为 当时的变化革新服 板的拘泥 于儒 学经典的传统教 学模 式 , 提倡走联 系实 际, 博 学 务 . 使积贫积弱的北宋 变成富强的王朝。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 广 闻, 不耻 下 问的治学道路。对儒 家以外 的书. 包括被儒 家视 和 方法培养 出来的人 只能是唯 书 . 唯上 . 缺 乏创造性和进取 精 为异端 的各种 学说 . 以及政治 、 法律 、 道德这 些从政 的知识 。 还 神 .而在 历史上凡对人 民做 出 较 大贡献的政治 家思 想家 多少 包括 自 然科 学、 民间文学 . 以及 生产实践知识这些历来 为一般 都 突破 了这种教育 思想 .王安石 正是 历史上敢 于突破这 种教 封建士大 夫所轻视 的“ 旁 门” “ 杂学” 也 必须无所不读 只有 这 育思想的政治 家思 想家 中的一个姣姣 者 他那种 坚持创 新改 样才能成 为有 用之人 . 他这种 开放 眼光 .恢宏气度和务 实精 革的执 着 态度 .在封建 的政 治家、教 育家 中则尤其是难 能可 神. 在 当时不能不说是卓然不群的 贵. 值得赞扬的。当然从其顺应时代潮流。 推动历史发展, 有利 尚变. 是王安石教育思想 的又一大 突出特征。为 了使教 育 于社会 进步这方 面而言 .前代 的改革是可 以为后代 的改革提 党的十八届 三 中全会提 出“ 要深化 合 于" 3世之需 - . 王安石主要从三个方面采�

王安石变法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

王安石变法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

王安石变法家的改革尝试与思想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其改革尝试而被称为“变法家”。

王安石的变法尝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和改革方法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背景与动机王安石在位时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种种问题,如土地兼并、财政困难、民众负担过重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他认为,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国家重新恢复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二、政治改革在政治方面,王安石提出了“新法”来推动政府机构的改革。

他建议设立“三司”,即:“地方官制”、“农田水利司”和“均输司”。

“地方官制”改革旨在加强地方官员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提高地方行政效能;“农田水利司”改革通过修筑水利工程来改善农田的灌溉条件;而“均输司”改革则是通过购买和储备粮食来调控市场,保证物价的稳定。

三、经济改革王安石的经济改革主要集中在财政和农田方面。

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他推行了“青苗法”和“免役法”。

青苗法规定,在税收上以田地的耕种面积和产量为基准进行计算,而不再以人头计税,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免役法则取消了农民的义务劳动,转而通过纳税来满足军粮和徭役的需求。

四、教育改革王安石意识到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

他提倡实际教学和实用主义,注重培养人才的能力和技巧。

他也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倡寓教于乐,使教育更加普及。

五、思想与影响王安石的变法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

他尝试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果。

尽管王安石的改革在当时受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但他的改革尝试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一些政策和观点在后世的改革思想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王安石被称为“变法家”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改革尝试,更是因为他的改革思想和方法对于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论王安石对教育的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论王安石对教育的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论王安石对教育的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王安石是唐朝末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他对中国古代社会改革、政治制度及实践乃至教育制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充分认识到,只有教育改革,才能彻底改变当时的状况并实现社会繁荣昌盛。

王安石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教育制度的发展。

他通过设立新的学校,将学术研究集中在新学科上,吸收更多外来文化,并提升一般教育水平。

同时,他还历久不衰地关注百姓素质的提高,实行农业和工业教育,着力培养辉煌的文明,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

王安石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无法忽视。

他实施的改革有效地开拓了唐朝教育的发展空间,使中国古代学术的生机焕发,大大促进了贤良者的水平和特定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

总之,王安石对当时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他改进了古代教育体制和制度,促进了国家发展,建立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基础,受到后人普遍称赞。

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措施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的一项重要改革,其教育方面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崇儒学。

王安石在变法中强调儒学的地位和作用,倡导“新学”,即程颐、朱熹的“理学”,并通过推广“经义通解”和“义理讲求”等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具有儒学思想的人才。

2. 重视实用教育。

王安石认为,教育应该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因此,他创设了经义馆、诸生监、书院等机构,提供了一系列实用教育课程,如商贸、农业、艺术、工程等方面的学习,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3. 官学制度改革。

王安石变法推行了官学制度改革,将县学和州学分别改为州府学和县学,将科举考试分为两个阶段,即乡试和会试,同时增设了礼部试,使科举考试更加公正、合理、严谨。

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科举制度的效率和质量,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人才。

4. 普及教育。

王安石变法还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建立了庶民书院、村学、夜学等教育机构,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王安石变法教育方面的措施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

- 1 -。

关于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刍议

关于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刍议

关于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刍议论文关键词:王安石改革思想现实价值论文摘要:本文从理财、整军、育才三个方面阐述了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对我国当前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价值。

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北宋着名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为“富国强兵”,挽救社会危机,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提出了规模宏大且对我国当前改革和建设仍具借鉴意义的一系列改革主张,本文将从理财、整军、育才三个方面,对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及现实价值进行阐述。

一、王安石的思想致现实价值(一)基本理财思想王安石生活的时代,地主官僚兼并土地之风盛行,农民生活疾苦,财政入不敷出,国家积弱积贫。

于是王安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富国强民的理财思想。

1广开财源的生财之道。

理财是王安石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其理财思想的重点在于生财,即“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主张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坚持将发展农业生产,向大自然索取财富作为生财的根本途径,反对通过横征暴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为此,在农业方面王安石制定推行了系列新法:1069年 9月推行青苗法,由国家统一在正月、五月贷放粮食给百姓,解决豪强地主在青黄不接时用高利贷大肆剥削农民的问题;1069年十一月颁布农田水利法,修建各项农业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力;1070年10月推行免役法,使农户在缴纳一定役钱后不受徭的影响而安心耕作;1072年8月颁布方田均税法,解决豪强地主占田逃税问题。

王安石重视商业在生财中的作用。

1069年7月推行均输法,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则,选择财赋贮存备用,节省转运费用,如此可在不增加税赋情况下,提高国家输送财赋的数量和效用。

1072年3月实施市易法,加强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收取市易息钱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2.以义理财。

王安石深刻认识到豪右势力兼并土地、盘剥细民,与君争利,造成社会贫富对立严重,关乎君权社稷安危。

论述王安石熙宁兴学期间的教育思想和人才理论,谈谈你的认识

论述王安石熙宁兴学期间的教育思想和人才理论,谈谈你的认识

论述王安石熙宁兴学期间的教育思想和人才理论,谈谈你的认识我们都知道,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作为“唐宋八大家”代表人物的他,其文学作品可谓是脍炙人口,在政治上的变法改革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广为后世所研究、评论。

但你知道吗,王安石除了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其实他还是一个有名的教育家。

首先聊一聊王安石在教育改革方面所作出的成就。

在宋神宗的支持和鼓励下,王安石开始了他的教育变革,被称为“熙宁兴学”。

“熙宁兴学”包含几个方面的内容,用通俗点的话来概括,主要有:01扩增太学校舍,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创立了“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02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03推动北宋专科教育的兴起,恢复了废除近30年的武学,创立了律学,并对医学进行了整顿;04编撰《三经新义》特别是第四条,什么叫“三经新义”呢?就是对儒家的三部经典书籍《诗经》、《尚书》和《周礼》重新进行修撰,类似于我们现在为学生们统一编制教材,这本编好的《三经新义》就是官方指定用书,并且还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案。

原来我们现在考各种升学试、职业资格考试等必须买的各种官方指定教材,早在900多年前,王安石已经在着手实行了,是不是很厉害。

再说到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理念十分之鲜明,崇尚实用。

想想我们现在很多学校开设的很多专业,看似花里胡哨,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到了实际应用操作层面,却是非常尴尬。

而王安石早在北宋时期,就提出了“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的观点。

教育,永远不能脱离实际。

他指出当时学者所传授的经常是“课试之文章”,像那些繁文缛节、形式大于内容的“八股文”,王安石想必是嗤之以鼻的。

这是王安石站在家国层面对教育所提出的期许,而在家庭层面,我们可以从一首他赠与外孙的一首诗中一探王安石对教育子女的想法。

这首诗标题极简,就叫《赠外孙》:南山新长凤凰雏,眉目分明画不如。

年小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看来王安石虽然平素在政治上如此严肃,但在对外孙的喜爱上,和一般慈爱的老人也没什么差别。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简述王安石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说起古代的“教育家”,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他的“有教无类”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但今天咱们不讲孔夫子,而是来聊聊北宋时期的另一位教育改革大咖——王安石。

这位大文豪不光在政治上大放异彩,还特别在意教育这块儿,搞出了一堆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改革措施。

说到王安石的教育改革,那可真是五花八门,既有创新又有挑战,简直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雏形!先说说“三舍法”。

这个办法啊,就是按照学生的成绩分班,成绩好的上最好的班级,中等的上中等的班级,成绩差的就上最差的班级。

这样一来,学生们都铆足了劲儿往前冲,争取早日摆脱“差生”的标签。

还有那个“科举改革”。

王安石觉得当时的科举考试太死板,不利于人才的发掘。

于是他提议取消诗赋,改为策论。

这下子,考生们就得动脑筋,好好思考问题了。

这种改革虽然让考试更公平,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因为取消了诗赋,一些擅长写诗作文的考生就吃亏了,这可怎么办呢?再说说“兴办学校”。

王安石大力支持各地建立学校,让孩子们都能接受教育。

这可是个大手笔,要知道那时候可是没有现在这么方便的学习工具和资源。

王安石为了推广教育,可谓是四处奔波,努力宣传。

当然啦,王安石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推行“三舍法”的时候,就有不少人抱怨说:“哎呀,这下子大家都往好班里挤,好班的资源不就被占了嘛?”不过,好在王安石坚持自己的理念,最终这些改革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要说王安石的教育改革,那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他不仅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想法,还亲自下场推动实施。

虽然有时候做法有点激进,但总的来说,他的改革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王安石这个人还挺幽默的,他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常常开一些玩笑,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的来说,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他的思想和做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相当成熟,但王安石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教育的热爱,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历史上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崇实”和“尚变”,新形势下研究和探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崇实尚变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2-01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县盐埠岭人。

他不仅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而且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震动北宋社会的重要历史人物。

王安石从小就爱好读书,二十二岁中进士后,作过十多年的判官、县令等地方官吏,对当时的腐朽政治和王朝危机有进一步的认识,他留心民生疾苦,努力实践他改革政治的理想,在局部地区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

宋仁宗嘉佐五年(1060),王安石奉召入京,宋仁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翌日任宰相。

他在农民起义的影响和推动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实行变法,对内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势力,对外反抗辽和西夏的侵
扰。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北宋的封建统治。

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农民的负担的作用。

新法的实施,抑制兼并,奖励耕战,有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使北宋王朝一度出事兴盛的气象。

从此,王安石以著名的改革家而载入中国史册。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创新的、改革的,他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改革家。

他一生虽未从事过职业的教育实践活动,但他从实行变法的需要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的先进教育思想,大大超过他同时代的许多人物。

他把改革教育,兴办学校作为整个社会政治改革的一方面。

他的一系列教育主张和措施,充满了创新精神,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他“崇实”和“尚变”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对我们的教育事业,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崇实,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特征。

他主张教育必须具有鲜明的社会实用性和政治功利性。

他要求培养经世致用、文武兼备、学有专长、学用一致、能推行新法、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有用人才。

他常说没有人才,不能变法革新,有了法令,要靠人来执行,否则便是一纸空文,毫无作用。

他看到了政治要改革,教育必须先行,培养人才是政治革新的关键。

当时人才相当缺乏,里外才荒,上下无人,所以王
安石猛烈地抨击当时教育的根本弊病在于只能造就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

为贯彻其教育目的,王安石提出一系列改革教育内容的措施。

他反对学校讲授专门分析儒家经典著作的章节句读,他认为用古人的陈言旧说,过时文章,束缚今人的手脚,禁锢活人的思想,极不合理。

他还反对用儒家的经典内容来考试,他认为是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学懂了也毫无用处,因为它既不能让你成为治理天下国家大事,做制定法令制度的决策人,也不能提高办理具体事务的能力,做推行政令的执行人,结果变成腐儒废物,做什么也不行。

王安石注重实学的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敢于冲破那种死板的拘泥于儒学经典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走联系实际,博学广闻,不耻下问的治学道路。

对儒家以外的书,包括被儒家视为异端的各种学说,以及政治、法律、道德这些从政的知识,还包括自然科学、民间文学,以及生产实践知识这些历来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轻视的“旁门”“杂学”也必须无所不读。

只有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他这种开放眼光,恢宏气度和务实精神,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卓然不群的。

尚变,是王安石教育思想的又一大突出特征。

为了使教育合于当世之需,王安石主要从三个方面采取了改革的措施。

一是改造科举考试制度。

北宋中叶以前,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大体上仍沿袭隋唐之旧,因而弊病越来越多,内
容空疏无用,只重文辞、诗赋,不看实际才能。

考试方法死记硬背,往往使那些无才无学之辈捞取高官显位。

那些具有真才实学之士却因终日受困于无用的文藻、诗赋之中,十有八九是不得尽其才的,王安石早就看到这种只重文辞、诗赋的科举考试制度的弊端,他认为这是不能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他建议废罢经试科而增进士额。

进士考试,废除诗赋、帖经及墨义。

经义考试须有文采方能及格。

同时又设新科明法,以当时学者耻于学习的律令刑法大义为考试项目,这实际上是考核实际能力的现场公开考试方法。

二是改革教育体制。

首先是扩充太学规模,改革太学教育,增加生员名额并实行“三舍法”。

所谓“三舍法”就是按照学生的程度,进行分舍分级教育,学生升舍,必须经过严格的月考、岁考,成绩优良的才能以次升舍。

优等直接受官,中等也可直接推荐。

层层筛选,逐级提升,以此广泛地吸收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

到元丰二年(1079),又增置太学生员,总共超过三千人,如此宏大规模的高等学校,不仅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高峰突起,就是在当时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它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门第观念,使有真才实学的庶族士子有上升的机会。

“三舍法”使办学正规化、标准化,把培养人才与选拔人才结合在一起,合二为一,统由学校来完成。

学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又是选拔人才的机构,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地位。

其次是开设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培养种类
专门人才。

同时又兴各级地方学校,从而形成一个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

三是统一太学用书。

王安石认为: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只有无所不读,无所不问,才能于经为能知其大体而无疑。

为了使更多的人才纳入信奉科学,推行新法的轨道,王安石用他所训释的《诗》、《书》、《周礼》,即《三经新义》颁为学校教科书,代替了唐朝钦定,已经沿用了三百多年的《五经正义》,废弃“先儒旧说”,独创新义,以达到统一道德统一思想的目的。

这在经学史上是一种创造,在教学内容上也是一次大胆革新。

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尚变”从实质上来说,仍然是为了达到“崇实”的目的,即把教育引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道路,使之成为推行新法,实现其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

这无疑给当时那种以死记硬背,学用脱节为特征的僵化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

封建时代反抗传统的旧教育思想,改革传统的旧教育制度,摒弃传统的旧教育内容,是被认为离经叛道,违反祖宗成法的。

改革者是要冒极大风险的,非有大无畏精神的人,决不敢搏风击浪,独树一帜,倡言改革的。

王安石正是这样勇敢的弄潮儿。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教育改革家这顶桂冠,只有他才戴之无愧。

王安石对旧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有破有
立,切中时弊。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改革教育,培养人才,来为当时的变化革新服务,使积贫积弱的北宋变成富强的王朝。

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唯书,唯上,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而在历史上凡对人民做出较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多少都突破了这种教育思想,王安石正是历史上敢于突破这种教育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中的一个姣姣者。

他那种坚持创新改革的执着态度,在封建的政治家、教育家中则尤其是难能可贵,值得赞扬的。

当然从其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这方面而言,前代的改革是可以为后代的改革提供或多或少的有益借鉴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在全国人民正在抓住这个有利契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利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的今天,研究和探讨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