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安石与曾巩散文的比较
宋代文豪王安石曾巩的文学赏析
宋代文豪王安石曾巩的文学赏析宋朝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中。
也是一位匆匆过客、转眼即逝。
宋初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对政治、经济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调动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经济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交子的广泛使用,为宋朝工商业的繁荣、经济和文化的超常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动力。
经济基础的坚实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带动了宋代文化事业的超常发展,宋代的文学艺术盛况空前,宋词更是独具魅力、独领风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支优秀的文学家队伍异军突起,这支队伍以唐宋八大家的优秀代表为首,他们不仅文采出众,而且个个精通会计,善于理财,这是宋代文豪与其他历代文人不同的地方,在历史上留下了优美、动人、奇特的篇章。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中国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世称临川先生。
庆历二年进士第四名及第。
王安石担任官吏后,力主变法革新,深得宋神宗和封建士大夫的信任。
熙宁二年,他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从此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改革。
王安石认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只有发展生产、节约支出,才能做好国家财政经济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在实施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当务之急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
在发展经济和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实施了《均输法》,减轻了纳税户的许多额外负担;建立了《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行为,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实行了《青苗法》,使广大农民能够“赴时趋事”,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采用了《农田水利法》使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良田,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王安石的变法图强措施的实施,宋朝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繁荣景象,正当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初见成效、逐渐走向成功之时,他的经济改革也开始面临厄运。
由于变法触及了当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开始施加压力,最后变法不得不停止,王安石也不得不辞去宰相职务,闲居江宁府。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学术与政治:浅析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赵倩 08历史学 08504022摘要: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从变法开始至今900多年,人们对变法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制度与国情的变化,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南宋20世纪评价自元佑初年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废除新法迄今,王安石变法已经过了九百多个年,在这九百多年来,有关评议和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一千年来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好像一个谜似的,为人们所不理解。
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①”;而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②”;80年代又出现了“抑王扬马”的观点③。
纵观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迭荡起伏、毁誉不一,也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九百多年的“社会气候”④,从中也可分析出对其不同评价的原因。
一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这位年轻的皇帝急于求治,希望出现国富兵强的局势,而主张变法的王安石在这时上书神宗,于是就有了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就遭到众人的反对——无论是主张变法的还是不主张变法的。
赵汝愚辑录的《宋诸臣奏议》集中荟萃了熙丰至元祐时期反变法派的奏议。
仅就司马光一人的奏议就达146篇,约占1630 篇总数的9%,其他人如韩琦32篇、王岩叟45 篇、吕诲45 篇、范祖禹42篇、刘挚34 篇、吕公著36 篇、苏辙26①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0页。
②邓广铭:《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8页。
③王家范:《评近几年来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得失》,《光明日报》1986—06—04。
④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上)》,《河北学刊》2004年第2期。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散文浅析摘要: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洵、苏轼、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
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来概括。
关键词:唐宋八大家散文影响成就(一):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的领袖、宋代散文的奠基人。
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以散文为最高。
欧阳修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各体兼备,有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深入浅出,精炼流畅,叙事说理,娓娓动听,抒情写景,引人入胜,寓奇于平,一新文坛面目。
他的许多政论作品,如《本论》《原弊》《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张,紧密联系当时政治斗争,指摘时弊,思想尖锐,语言明快,表现了一种匡时救世的怀抱。
他还写了不少抒情、叙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摇曳多姿。
他的《释秘演诗集序》《祭石曼卿文》《苏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怀往事,情深意挚,极为动人;他的《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诸作,徐徐写来,委婉曲折,言辞优美,风格清新。
总之,不论是讽世刺政,还是悼亡忆旧,乃至登临游览之作,无不充分体现出他那种从容宽厚、真率自然的艺术个性。
(二):苏洵北宋散文家。
代表作品:《权书》、《衡论》、《嘉祐集》。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
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
曾巩作品中体现的人生思考作者:杨懿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曾巩在仕途和名声上都不如”八大家”中的其他几位,他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注入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文章和诗歌平实有力,本文通过对曾巩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他的人生态度有一定的了解。
关键词:曾巩;八大家;人生思考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03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05-02一、综述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仕途上和名声上都似乎不如其他几个文学家,但他的文章依旧凭借着严谨的论述和文章中体现出的人生哲学为后来的人所称道学习。
关于曾巩文章中体现的人生哲学,有论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唐亚飞的《曾巩对陶渊明的接受探析》认为陶渊明对曾巩有着重要的影响[1],但他仅从有关饮酒的诗进行分析就得出这是曾巩对陶的接受与模仿,证据不够有力;喻进芳的《曾巩面对不遇人生的思考》认为曾巩从儒家的心性理论中获得精神的支撑点,藉立言来弥补功业不著的遗憾[2],虽然曾巩认为立言是大贤的自我要求之一,但和“功业不著”之间的关系不够有说服力,即曾巩立言可能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不一定是为了弥补内心的遗憾。
本文对曾巩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按作品体现的人生哲学来进行分类,认为他各个时期的作品情感虽然都随着处境不同而变化,但他都能通过儒家的理想使自己内心平静,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
二、曾巩散文中体现的人生哲学曾巩与王安石不同,即使有欧阳修这样的文坛领袖赏识他,他的官运也没有飞黄腾达过。
好友王安石官至宰相,而他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王安石也没有提拔自己的旧友。
《宋史》中也记载:“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3],他本人的墓志也说:“公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仕既晚,其大者未及试”[4]。
“不遇”是很难通过所谓主观意愿去改变的事实,那么曾巩是如何解决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与不被重用的冲突?接下来通过分析曾巩作品来分析曾巩的具体措施。
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
曾巩散文的端正与巧妙作者:樊小雪来源:《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06期【摘要】曾巩位于唐宋八大家之末,其文章也如人一般深厚典雅、温和节制。
本文通过对曾巩散文的分析,从理论、行文特点、语言修辞三个方面,探究曾巩散文理论端正、纡徐委备、语言简洁、巧用设问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理论端正;纡徐委备;简洁流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王安石《赠曾子固》:“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曾巩的散文不同于苏轼散文的生动活泼、行云流水、姿态各异,洒脱和自由的风度跃然纸上;不同于韩愈散文的气势雄奇、波荡往复,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恣意;也不同于柳宗元散文传达着信任人性和契合自然为特征的性善论。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存在感最弱的人之一,他的散文也如他的存在感一样,无激扬振奋之情,其散文的风格是他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和生命体验的外化,体现了相同的特征:平静、节制、中和。
一、理论:端正典雅“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
”曾巩精于儒学,虽39岁才考中进士,以文才进入仕途,相比其他七位唐宋八大家进士及第时年纪最小的苏辙,多了整整21年。
但是,曾巩绝不是才学和修养难以企及其他几位,从他教导其弟、妹夫并使得他们成功考上进士可窥见一斑。
因此,曾巩不仅自身的学识广博深厚,同时也是一名非常成功的教育家。
曾巩因家世窘迫,苦读儒学,做到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患,回也不改其乐”。
在初次科举未中的情况下,曾巩也可以坦然平和,不含有一丝抱怨,甚至“因窃自感,幸生长四方无事时,与此民均被朝廷德泽涵养,而独不识不袯襫锄耒辛苦之事,旦暮有衣食之给”。
可以看到,曾巩平正温雅的文章风格并不是孤立形成的,因为文章是其生命的有机构成,其创作风格与曾巩的人生态度有着很强的联系。
文章于他来说早已是自身情感的注入和外显。
刘熙载云:“曾文穷尽事理,其气味尔雅深厚,令人想见‘硕人之宽’。
试论王安石与曾巩不同的散文风格
试论王安石与曾巩不同的散文艺术风格宋代是江西古典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涌现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作家和文学流派。
王安石与曾巩就是这群英中有着独树一帜艺术风格的两位作家。
他们同为唐宋八大家,同是宋代诗文革新的中间力量,同出自人文荟萃的江西,同蒙欧阳修教诲提携,同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他们都熟读经史,涉猎百家,有深厚的儒学与文学修养。
但他们却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本文就他们的散文艺术风格进行粗略比较。
一、王安石散文特点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人,后世称王临川。
是北宋著名政治改革家。
少亦就致力于学习,怀有“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的抱负。
登第后做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万言书,力主变法。
后来官至宰相,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推行新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的散文雄健劲峭,峻洁奇倔,直接为变法服务。
尤其是政论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
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了有关政治改革的初步想法,规模宏大,议论风发,谋篇布局紧密。
再如《答司马谏议书》中,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攻击,紧紧扣住对方所谓“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点,寸步不让,斩钉截铁,典型的体现了王氏政论遒劲犀利的风格。
《读孟尝君传》分析历史事实,驳斥了孟尝君养士的传统观念,畅谈如何才算“得士”的问题。
即使象《伤仲永》这样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现文思上,其实际的用意是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
在游记这一最具辞采和情趣的文体里,王安石也常将极富哲理的主题引入,如《游褒禅山记》中用了近一半篇幅来议论这样一个理性的问题: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达到超越常规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强的意志,此外,别无捷径可寻。
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性居多。
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
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王安石的三位朋友
王安石的三位朋友◆Fra bibliotek远王安石一生交过很多朋 友 ,其中有三位非常独特 ,他 们之间的友情到现在依然让人 津津乐道 。
和而不同的曾巩
王安石和曾巩是亲戚 ,两 人都欣赏对方的才学和人品 , 惺惺相惜 。曾巩因为多次参加 科举而没有考中 ,被人嘲笑 , 王安石主动站出来安慰他 、鼓 励他 。王安石个性鲜明 ,有一 段时间一再拒绝朝廷的征召 , 遭到了一些人的攻击 ,曾巩坚 定地支持王安石 ,替王安石说 话 。然而他们在一起 ,从不无 原则地奉承对方 ,而是敢于直 言 ,正 如 曾 巩 诗 中 所 写 :“ 绸 缪指疵病 ,攻砭甚针石 。”后 来 ,王安石推行变法 ,曾巩却 认为王安石操之过急 ,不认同 他的变法 。王安石希望曾巩帮 自己 ,曾巩主动提出到地方上 去做官 ,远离了王安石 。但是 他们并没有因为政见不同而影 响了彼此的友情 ,经常有书信 往来 。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 , 逐渐淡出了政坛 ,曾巩和他恢 复了昔日的密切往来 。
从王安石与三位朋友的相 处当中 ,我们能看到他们之间 真挚的友情 ,也能看到他们对 他人 、对自己的尊重 ,这样的 友情如水般清淡 ,却令人甘之 如饴 。
语言是科学的工具 ,词汇是思想的符号 。
15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和而不同 ,意思是两个人 可以和睦地相处 ,却不会无原 则地附和对方 。当两个人观点 相同时 ,可以相互唱和 、彻夜 长谈 。当两个人观点不同时 ,我 绝不会因为彼此之间的感情 ,
曾巩王安石散文之比较
作者: 洪本健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2-159页
主题词: 曾巩;王安石;欧阳修;散文;“迂”;道德文章;文风;南丰;孟尝君;简劲
摘要: <正> 宋文六大家中,三苏为蜀人,而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均出自人文荟萃的江西。
作为门生、晚辈,曾巩与王安石皆蒙欧阳修教诲提携,为其道德文章所薰蒸浸渍。
他们熟读经史,涉猎百家,有深厚的儒学与文学修养,这种修养,对他们的散文创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产生了巨大而相近的影响。
景祜三年(1036),曾、王即相识于京师,巩有《寄王介卿》云:“君材信魁崛,议论恣排辟。
……寥寥孟韩后,斯文大难得。
”对安石不胜倾慕。
庆历二年。
评价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
评价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评价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篇一》嘿,说起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成就,那可真是一个超级“大瓜”,值得好好唠唠。
咱先说说韩愈吧。
韩愈的散文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宝剑,一下子就能刺中问题的要害。
他那篇《师说》,简直就是古代教育界的“吐槽大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句话就像一个定海神针,把老师的职责说得明明白白。
我就想啊,韩愈当年肯定也是被那些不好好对待老师的现象给气到了,才写出这么犀利的文章。
他的文章风格,可能有点像现在那种很直爽的人,有啥说啥,绝不藏着掖着。
再看看柳宗元。
他的散文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山水画卷,充满了诗意。
就说《小石潭记》吧,“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这描写,仿佛我自己就跟着他走在那竹林边,听到那清脆的水声,心里那个美啊。
不过呢,我有时候又觉得他的文章有点太“凄美”了。
也许是他自己被贬谪的遭遇让他的文章总是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
他的散文就像是一个在角落里默默哭泣的美人,虽然美,但是让人有点心疼。
欧阳修的散文呢,感觉就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讲故事。
他的《醉翁亭记》,读起来那叫一个顺溜,“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这开头简单直接,就像我们平常说话一样。
我觉得他的文章就特别适合在午后,泡一杯茶,慢慢悠悠地读。
可是呢,有人说他的文章有点太“四平八稳”了,缺乏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感。
但我觉得吧,这也许就是他的风格,像温水一样,虽然不烫嘴,但是喝着舒服。
苏洵、苏轼和苏辙这父子三人呢,那可真是各有千秋。
苏洵的文章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布局谋篇特别严谨,猎物(主题)一旦被他盯上,就别想跑。
苏轼的散文就像是一个百变魔术师,风格多变。
他的《赤壁赋》,一会儿谈古论今,一会儿又充满了哲理,就像一个朋友在跟你聊天,一会儿讲个历史故事,一会儿又跟你探讨人生。
苏辙呢,他的文章可能相对比较低调,就像一个默默努力的学霸,虽然没有哥哥那么耀眼,但是实力也不容小觑。
曾巩写给王安石的诗
曾巩写给王安石的诗
哎呀,你知道吗?曾巩和王安石这俩大文人之间的故事可有意思啦!曾巩还专门给王安石写过诗呢!
曾巩和王安石,那可都是北宋文坛上响当当的人物。
就好像两颗璀
璨的星星,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曾巩的文字,犹如山间清泉,清
澈又甘甜;王安石的作品,则像狂风骤雨,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曾巩写给王安石的诗里,满满都是对王安石才华的赞赏和对他们友
情的珍视。
比如说,在某一首诗中,曾巩写道:“……”(这里假设具
体的诗句),这难道不是他发自内心的对王安石的肯定吗?这就好比
我们看到好友取得了巨大成就,忍不住为他欢呼喝彩一样。
他们之间的交流,可不是那种平平淡淡的。
想象一下,两人相聚一堂,谈古论今,激烈争论着对世事的看法,那场面得多热闹啊!曾巩
写诗给王安石,不就是在说:“兄弟,我懂你的抱负,我支持你!”吗?
在我看来,曾巩写给王安石的诗,不仅仅是文字的交流,更是心灵
的契合,是真挚友情的见证。
它们就像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我们能感
受到古人之间那份深厚的情谊。
你说,这样的情谊难道不值得我们羡
慕和传颂吗?。
曾巩荐人中王安石的优点
曾巩是王安石的好友和同僚,他对王安石的优点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认可。
在曾巩看来,王安石具有多方面的优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才华横溢:王安石在文学、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才华和成就。
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经济学理论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品德高尚:王安石一生为人正直,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他注重个人修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勇于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之一,他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不仅改善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胸怀天下:王安石具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志向,他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政治主张和改革措施都是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他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感。
总之,在曾巩看来,王安石是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勇于改革、胸怀天下的杰出人物,他的优点和贡献不仅体现在个人成就上,更体现在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深远影响上。
唐宋八大家之散文及其风格
唐宋八大家之散文及其风格─以现行中学语文课文为例谈到唐宋散文,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以革新六朝以来骈俪雕饰、专事浮华的文弊,建立崭新的文风为号召,在文坛上蔚为一股风潮。
宋代的欧、曾、王、苏等文家,继承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更拓展了散文创作的领域,因此可说“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
目前高中国文各家版本所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颇多,综计有二十七篇,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且篇篇皆具特色,值得细心赏读。
以下即分别择要说明八大家的散文风格,并一一举例,以略明其梗概。
一、韩愈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健将,毕生以发扬儒家学说,排拒佛、老思想为己任,主张文道并重的散文。
他的散文气势雄奇,语言精鍊,笔力遒劲,条理明畅。
如为了阐述从师问学及尊师重道之理而作的《师说》,文中反覆议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独特的见解,其结构谨严、脉络通贯,句型骈散兼用,笔法亦错综而变化多端,是论说文中的典范。
另《原毁》也是韩愈极有名的论说体散文,旨在探究毁谤恶习的根源。
文章以古之君子和今之君子的修养作对比,从而析出今之君子的“怠”与“忌”,实为“毁”的根源。
全篇逐层阐析,说理透彻,富于逻辑,遣词用字虽平浅,却颇有古劲之风。
《送董邵南序》是一篇为朋友送行而写的“赠序”,但韩愈意在言外,旨在劝阻朋友远行,因不便直说,故含蓄委婉地于文章中旁敲侧击,或以“古”“今”对比,或从“有合”之意转折至“不合”。
文虽不长,却富于情理,极尽曲折跌宕之能事,可见得韩愈高奇的文才及风格。
《张中丞传后叙》则是为了阐发和补充李翰所作的《张巡传》而写的史传文章。
韩愈以侧面方式描写,透过遗闻轶事,表达出张巡、许远及南霁云等人的爱国形象与坚强性格。
全篇于叙中带议,议论处理直气壮,记叙处生动逼真,充分掌握了人物的精神,使原本琐碎的材料能杂而不乱,读来也能一气呵成,是韩愈传记文的力作。
唐宋八大家的创作风格比较
唐宋八大家的创作风格比较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许多文学巨匠,其中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曾巩、王仁裕和晁补之都是当时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这八位文人各自有着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将对他们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
1. 韩愈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中最早活跃于文坛上的一位,他主张纠正时弊,提倡治理社会。
在文学创作上,他注重文字的规范性和内容表达的真实性。
他以直白明快的笔触描绘现实问题,采用严肃庄重的表达方式。
2. 柳宗元柳宗元强调思想深度和意境抒发,在文章中常以寓言和警世之意来浓缩思想。
他写作风格优雅、清新,注重文字质朴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3. 苏轼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具才华的一位,他擅长于写作诗词、散文和骈文。
苏轼的创作风格多样,既能写豪放浑厚的山水田园,又能写抒情细腻的人物形象。
他语言犀利而富有张力,富于幽默感和智慧。
4. 王安石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政治家,《新法》改革是他的代表作。
在文学创作上,他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主张将当时社会问题与文学紧密结合。
他的作品更注重实用性和对社会问题的直接触及。
5. 欧阳修欧阳修善于描绘生活琐事中的细节,并运用夸张手法渲染形象。
他的文字流畅、含意丰富,常用调侃讽刺之语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和人情冷暖的看法。
6. 曾巩曾巩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在文章中多以道德教化为目标。
他的风格庄重、深沉,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
他常用典故、古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给人以深度思考的空间。
7. 王仁裕王仁裕是唐宋八大家中最为少见的一位,对于王仁裕的作品和创作风格了解相对较少。
据传述,王仁裕的作品主要涉及政治和军事方面,但具体风格不详。
8. 晁补之晁补之是唐宋八大家中也比较少为人所熟知的一位。
据了解,晁补之以史传文学才情高峻闻名于世。
他善于写作骈文,并强调文字修饰和华美。
在总结上述八位唐宋八大家的创作风格时,可以看出他们各有特点:韩愈注重真实性;柳宗元精于抒发思想意境;苏轼多才多艺;王安石关注社会实际问题;欧阳修善用讽刺手法;曾巩强调道德教化;王仁裕较为少见并未详细了解;晁补之以史传文学才情高峻而著名。
曾巩和王安石交游疏密考辨
曾巩和王安石交游疏密考辨好吧,我们来聊聊曾巩和王安石的交情,别看这两位大人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要说他们交游的“疏密”吧,简直就像是那种时不时见一面,偶尔给点消息,搞得旁人还以为他们是“朋友”呢。
曾巩和王安石之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亲密,甚至可以说他们的交情有点“若即若离”,这俩人真要坐下来聊天,估计会有点尴尬。
你说,王安石那时风头正劲,政治上是个“大佬”,而曾巩嘛,看似文人雅士,心思细腻,但在王安石眼里,他不过是个远远观望的“旁观者”罢了。
说实话,曾巩和王安石的交情,就像是那个偶尔发个微信问候的同学,聊得也很愉快,但也没那么深。
你得想啊,王安石那个时候推行变法,搞得整个朝堂风云变幻,他一心想改变社会,改变国家。
你说他能跟曾巩这位老实本分的书生成深交吗?真不是那么容易的。
王安石的变法不是单纯的“好事”,他推行的措施,很多人都不买账。
曾巩就属于那种“脑袋不太喜欢动”的人,做事谨慎,做人的方式也是“能不说话就不说话”。
所以你要说这两个人有什么深厚的友情,恐怕不太可能。
王安石每次来找曾巩,估计也只是为了找个“知音”,说几句“我才是真正的改革者”的话,心里默默想着:“你就当是听个故事吧。
”反正曾巩见了,点点头,说几句赞美的客套话,也就算了。
说起他们交游的“疏密”,就好像是你跟朋友之间有点默契,但不是真的天天腻在一起。
王安石时不时给曾巩写点书信,偶尔会叫他一起喝茶。
曾巩倒是挺客气的,每回都接受,但你能看出来,他并不是真的很热衷。
这就像你去参加同学聚会,大家说说笑笑,但心里其实想早点回家看剧。
你说,这两人算是朋友吗?勉强算吧。
关系再密,也有点“空气”感,淡淡的,不太让人察觉。
实际上,曾巩早就对王安石的那些政治理念心生芥蒂,虽然嘴上说着“好好好”,但心里肯定是觉得“你这么搞,能行吗?”你看王安石,他那时可是风头无两的“新锐人物”,搞得国家上上下下都在研究他的变法。
曾巩倒是个“后知后觉”的角色,虽然有才华,但始终没有像王安石那样当个重要人物。
曾巩王安石异同论
1 0 1 9 一一 1 0 5 3
)
,
字子 固
,
,
江西
情
。
两 人 相见 恨 晚
一见 如 故
,
。
后来
曾巩
王安 石 (
。
1 0 2 1 一一 1 0 8 6 )
字介
,
又 写 了 《 怀 友 》 一 首寄 王 安 石
,
追述 了 自 己
。
,
,
江 西 临川人
,
曾
,
、
王两 人 年岁 相若
南
。
和 王 安 石 的结 交 情形 渴落
,
之 江汉 星 之 斗 均一 口
挟 才乘气 不 媚 柔
,
群 儿铸 伤
。
吾 语群 儿 勿谤伤 岂有 曾子终 皇 皇 ? 后 日犹 为班 与扬
”
早 沙时 世
,
其间虽 也 回 临川 多年
1041
,
,
却未
借 令不幸 残且 死 价很 高 曾
。
王安
能与 曾次 结 识 娜试
,
。
石 在 诗 中将 曾巩 比 作汉 代 的班 固 与杨 梅
.
但 这并 不 能 说 明 两
,
相来往 唱 酬 扬
。 ,
同时
,
曾
、
王 两 人还 相 互 榆
,
王 安 石 为 人 固执 刚 惶
王 安 石 青年 时鲜 为人 知
,
“
勇 于 毛为 吝 于 改 过 ” ( 《 宋
。
不 第 却 因 深 得欧 阳 修 的 奖 掖而 声 誉 鹊 起 庆 历 四年 曾巩 多 次上 书欧 阳 修 等 当 世 名人
曾巩和王安石的交往与友谊
曾巩和王安石是同乡,两家还有姻亲关系。
王安石夫人吴氏的祖母曾氏,是曾巩祖父曾致尧的女儿。
曾、王两家有着密切来往,曾巩的父亲曾易占曾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研习学问。
但两人童年、少年并无接触。
直至景佑三年〔1036〕,曾巩赴京赶考,才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彼此倾慕,结成挚友。
这年曾巩18岁,王安石才16岁。
庆历元年〔1041〕,曾巩入太学。
写信给欧阳修,受到欧阳修的赏识。
但他科场并不顺利。
转年,王安石先登进士第。
庆历四年,曾巩祖母卒,就州学。
作?上欧阳舍人书?推荐王安石。
庆历六年,曾巩作?再与欧阳舍人书?,言:“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
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王安石者上少也。
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
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
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
〞再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
这期间,王安石在?同学一首别子固?和?答段缝书?,也高度评价曾巩的文章,说:“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这一时期,王安石已在地方任职。
庆历七年起知鄞县,很有政绩。
皇佑二年,30岁的王安石知鄞三年,秩满离任。
皇佑五年、通判舒州。
至和元年,王安石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而曾巩那么屡次参加科考都不顺利,感慨自己“多难而贫且贱,学与众违,而言行少合于世。
公卿大臣之门,无可藉以进,而亦不敢辄有意于求闻〞,但这也是他也“用心于载籍之文,以求古人之绪言余旨,以自乐于环堵之内〞,在学业上大有进展。
而且文章名气也越来越大。
总之,这段时间王安石作为一个成功的地方官员,积累了行政经验,名声也越来越响,而曾巩科场、仕途不如意,但却得以潜心于儒家经典的研习,两个人各有收获。
王安石长期的官员经历,让他对当代政治现实有更深刻的了解。
而曾巩那么缺乏这种了解。
此间,王安石作?赠曾巩?:“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后日犹为班与扬。
浅谈王安石与曾巩散文的比较
浅谈王安石与曾巩散文的比较说起唐宋八大家,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这样一个群英荟萃的群体中,每个人的成就都不容小觑。
自然,王安石与曾巩也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大家。
就其散文来说,同处于宋文稳定繁荣的时代,两人的作品必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由于同受欧阳修散文变革的影响,他们的散文均以议论文居多,在议论中阐明自己的主张,以文学的形式阐述道义。
另一方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虽处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还是存在许多的不同点。
身份的不同导致了两人创作侧重点的不同。
在文学观方面,王安石与曾巩显示出了政治家与学术家的差异。
王安石作为北宋王朝的改革家,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他的政治变革服务的。
这类文章直接涉及变法,如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王安石主要阐述了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间政治措施的得失,如“指挥托付,必尽其才;变置施设,必当其务”,“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等。
他对朝政及时弊进行深刻分析,提出明确的变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抨击,逐条进行批驳,作出是非分明的果断答复。
又如他的学术论文《周礼仪序》、《诗义序》等,也都是为了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
而曾巩则认为“畜道德而能文章”,他的作品更多地以阐释生活学习等道理为主,往往因事而发,借事立论,善于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领悟非一般的境界,生发出令人深省的议论。
如《墨池记》借墨池故迹,指出王羲之书法的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自立自致”,并非处于“天成”;因而推明学之不可以少,要深造道德,尤其不可废学。
不得不说,文章表现内容的差异同样与他们的文学主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安石的文章直接贯彻了他的“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主张,散文是他宣传政治改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而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竭力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温厚平和含蓄深沉_论曾巩散文的情感特征
第11卷第4期V ol.11,N o.4 2012年8月A ug.2012文章编号:1671-7041(2012)04-0113-05温厚平和含蓄深沉)))论曾巩散文的情感特征喻进芳(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心,武汉430056)摘要:在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由于其散文的平正温雅而别具一格。
曾巩在散文中表现出温厚平和、含蓄深沉的情感特征,既不同于欧阳修的深情绵邈、感慨淋漓,也不同于王安石的果敢斩截、刚直峭激。
这种散文风格的形成与他在散文中表现的感情有很大关系。
曾巩散文的情感主流是温和含蓄,很少激情洋溢,这是形成其散文平正温雅风格的重要物质前提。
淡化情感、注重平衡式抒情或说理是他化解不平情感的具体手段。
关键词:曾巩;散文;情感;温厚平和;含蓄深沉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志码:A X曾巩一生相对平淡,对于人生的穷达成败、升沉起落都没有显出大喜大悲,他以对道德的持守从容于俗世,整个人生现出一种淡静泊如的状态。
其散文的风格正是他应世观物的情感态度和生命体验方式的外化,体现了相同的特征:平静、节制、中和。
这种情感体验以及表现这种体验的特点,就是温厚平和、含蓄深沉。
这种情感特征使他很少走向偏执,而是适时地把握住自己的情感力度,表现出在任何人生情节中的淡定平静。
一、曾巩散文的情感主流是温和含蓄,很少激情洋溢,这是形成其散文平正温雅风格的重要物质前提由于古文运动把/载道0的重任加在散文身上,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个人情感在散文中的表现空间,因而个人情感淡退而道学气息增浓,这一点构成唐宋散文精神气质的主流,曾巩与这一主流精神相当契合,而且表现得特别突出。
曾巩散文的情感基调在庆历前后有所不同,黄震就对其前后文风有明确的说明,但是,即使是写于年轻时期的散文,其实也谈不上像韩愈那样的愤激慷慨,或像欧阳修那样感慨淋漓。
试拿写于庆历年间的5上欧蔡书6[1]¹为例来分析此书写于庆历新政时期,正是范仲淹提倡士节、大胆改革朝政之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王安石与曾巩散文的比较
说起唐宋八大家,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名号。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这样一个群英荟萃的群体中,每个人的成就都不容小觑。
自然,王安石与曾巩也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大家。
就其散文来说,同处于宋文稳定繁荣的时代,两人的作品必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由于同受欧阳修散文变革的影响,他们的散文均以议论文居多,在议论中阐明自己的主张,以文学的形式阐述道义。
另一方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虽处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王安石与曾巩的散文还是存在许多的不同点。
身份的不同导致了两人创作侧重点的不同。
在文学观方面,王安石与曾巩显示出了政治家与学术家的差异。
王安石作为北宋王朝的改革家,他的散文紧贴社会、政治和人生的实际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他的政治变革服务的。
这类文章直接涉及变法,如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王安石主要阐述了仁宗在位四十一年间政治措施的得失,如“指挥托付,必尽其才;变置施设,必当其务”,“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等。
他对朝政及时弊进行深刻分析,提出明确的变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抨击,逐条进行批驳,作出是非分明的果断答复。
又如他的学术论文《周礼仪序》、《诗义序》等,也都是为了配合新法而推行的新学而作。
而曾巩则认为“畜道德而能文章”,他的作品更多地以阐释生活学习等道理为主,往往因事而发,借事立论,善于从生活中遇到的现象领悟非一般的境界,生发出令人深省的议论。
如《墨池记》借墨池故迹,指出王羲之书法的达于精妙的境界是“以自立自致”,并非处于“天成”;因而推明学之不可以少,要深造道德,尤其不可废学。
不得不说,文章表现内容的差异同样与他们的文学主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安石的文章直接贯彻了他的“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主张,散文是他宣传政治改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而曾巩有浓厚的儒家思想,主张先道后文,极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竭力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在文章的风格上,王安石刚健峭拔而曾巩平正周详。
果于任事,勇于决断,坚毅倔强的个性不仅造就了王安石改革家政治家的身份,同时也形成了他刚健峭拔的文风。
他的散文口吻坚定,语气斩绝,文势充沛,明显带有傲岸倔强、睥睨凡众的个性,和其思想修养相应,尤其善于驳论。
作风雷厉风行的王安石,行文简劲无匹,异常峭厉,不用缓笔,更不拖沓。
司马光在责难和回答他的反驳时,洋洋万言。
王安石的回答虽寥寥数语,但简而劲。
他分析了“天下怨谤”的根本原因是“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化,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可以说独踹流俗,刚毅果敢,表现出了简捷悍厉、劲峭雄健的风格。
而曾巩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
他的散文周密婉曲,藏锋不露,节奏舒缓,形成古雅平和的风格特点。
在《战国策目录序》中,曾巩驳斥了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所论该书是“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一点,进而阐说儒家所尊先王之道的因时适变,无疵无弊,远胜于游士之说。
整篇文章议论委实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温醇典重,雍容平易,娓娓道来,穷尽事理。
王安石与曾巩在散文创作上行文简洁,有相同之处,但他们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
王安石通常直抒己见,不蔓不枝,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瘦硬通神”。
这一特点最好地体现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面对政敌司马光长篇大论的指责,王安石仅以380字的短书作出反驳,集中笔力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
文章简明严整,语约义丰,针针见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再如《祭欧阳文忠公文》,王安石以简练的语言称颂了欧阳修文章的光辉成就和在政治上所表现的气
节与风格,并抒发了王安石个人的仰慕之情。
文章简洁明了,而气势豪健,深得诸文家的赞叹。
曾巩的创作受欧阳修“简而有法”理论的指导,典雅洁净,简练平正。
如《墨池记》巧借王羲之墨池遗迹的传说来阐明道理,论证勤学对于学问、道德的重要性。
文章因事生发,题小意宏,而开拓深宏,多做诘问唱叹,写得委婉自然,从容不迫。
由于曾巩散文正统儒学气味浓厚,行文雍容平和,而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一定法则,显得规矩严密,易于效法并适合统治者的要求,故在当代及后世曾文颇受推崇,成为明清古文家、桐城派心追手摹的榜样。
在另一方面,就其文章的构思立意等方面来看,王安石则显得更为出众。
他立意超卓,布局谨严,思路清晰,总是站在一个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以深刻的思想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统率材料。
同时,他立论精绝,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见地深刻,语言富有穿透力,概括性很强。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的一种高于众人的正确见解,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处在一个不容易成功的寡不敌众的境地,他仍义无反顾的坚持着自己。
面对司马光的异议,他揭露出在高端所见识到的社会弊端,并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层层深入,议论说理无懈可击,令人读后顿生醍醐灌顶之感。
而在《本朝百年无事劄子》一文中,王安石更是见解深刻,从北宋百年政治的得与失两面出发,面面俱到地进行分析,滴水不漏。
而曾巩多将着眼点放在日常小事中,从平常显而易见的事物中发掘其深层的内涵,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与王安石的高度相媲美。
王安石的散文更多地是政治家的散文,他较少注意文章气氛的酝酿,从感情上打动人,而是多针砭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主张。
因此,他的散文一般以议论说理见长,具有较强的概括力与逻辑性,语言简炼、朴素,立意非凡。
较曾巩而言,王安石的有些文章尤其给人以一种形象性、艺术感染力较弱的感觉,但以服人称胜。
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政治有紧密关系,而且见解精辟,往往能发人所未发,显示了王安石非同寻常的眼光与思想。
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他数量最多的政论性散文中。
例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
这些散文,或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或绵里藏针,说理充分,都表现了无可辩驳、真理在握的高度自信。
而曾巩则是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典雅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布局完整,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规矩严密。
总的来说,王安石散文简洁峻切,曾巩散文平正周詳。
王安石对文学的看法,特别强调其实用功能。
和其文学主张相符,王安石的散文也以政论性的为多。
这些作品,大都针对时弊,根据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确的主张,语言简炼明快。
笔力雄健,文风峭刻,具有极强的说明力量。
曾巩的文章大多是议论文,他的散文长于说理,他的文章与苏询、苏轼的汪洋态肆、雄健奔放,王安石的拗折哨刻的文风大异其趣,而与欧阳修的文风相似偏于柔美,其文大致纤徐平和,谧辞典重。
万紫千红总是春,正是每个人特殊的风格才构成了斑斓色彩,共同创造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