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曾巩《秃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秃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1、曾巩《秃秃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曾巩《秃秃记》原文及翻译曾巩原文:秃秃,高密孙齐儿也。
齐明法,得嘉州司法。
先娶杜氏,留高密。
更鲐娶周氏,与抵蜀。
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
齐赀谢得释。
授歙州体宁县尉,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
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日:“为若出杜氏。
”祝发以誓。
周氏可之。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
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裁之抚州。
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
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①挽置庑下,出伪券日:“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
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
久之,以布衣书里娃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
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
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寿复。
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
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
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
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②其中,生五岁云。
款上更赦,犹停齐官,徒濠州,八月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
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皆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
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
以钱与浮图人升伦,买砖为圹③,。
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注】①捽(zuó):揪。
②瘗(yì):掩埋,埋葬。
③圹(kuàng):墓穴译文:秃秃,是高密县人孙齐的儿子。
孙齐考中明法科,(因此)做了嘉州司法参军。
(孙齐)先前已经娶了妻子杜氏,(将杜氏)留在家乡高密。
(孙齐却将这事隐瞒起来,)用欺骗的手段又另娶周氏,与周氏一起到蜀中(赴任)。
曾巩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姓名:曾巩别名:子固国籍:北宋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019年(己未年)逝世日期:1083年(癸亥年)职业:政治家、散文家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概述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
曾巩—轶事典故
曾巩—轶事典故曾巩这人,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主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严谨、正直的文人形象,但你知道吗?他私底下也有不少让人捧腹的轶事典故,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大文豪也有接地气的一面啊!话说曾巩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个书虫,整天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啃书本,邻居家的小媳妇突然来敲门,说是要借个“针线包”。
曾巩一听,心里头那个纳闷啊,心想:“我一个读书人,家里哪会有针线包这种物件?”但他转念一想,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于是他就把家里能找到的最像针线包的东西——一本书卷了起来,递给那小媳妇。
小媳妇一看,哭笑不得,心想:“这曾巩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后来这事儿传开了,成了邻里间茶余饭后的笑料,曾巩也因此得了个“书呆子”的绰号。
不过,曾巩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呆萌,但他的才华可是不容小觑的。
有一次,他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流畅,考官们看了都赞不绝口。
可等成绩公布的时候,曾巩却名落孙山。
这事儿要是搁一般人身上,早就气炸了,但曾巩却一点也不着急,反而安慰起一同落榜的朋友来:“咱们这次没考好,下次再来嘛!人生就像打麻将,哪有把把都赢的道理?”朋友们一听,都笑了,心想:“这曾巩,真是个豁达的人!”还有一次,曾巩到外地去做官,临行前,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送行。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就开始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曾巩的诗文上。
有人夸他的诗写得好,有人夸他的文章写得妙,曾巩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哪里哪里,我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比起那些真正的大师,我还差得远呢!”朋友们一听,都纷纷摇头,说:“曾巩啊曾巩,你这是太谦虚了!你的诗文要是雕虫小技,那我们这些人的东西岂不是连虫都不如了?”曾巩一听,哈哈大笑,说:“好好好,那我就不客气了,以后我的诗文要是再有什么进步,还得靠各位多多指教呢!”曾巩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还是个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个穷书生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就整天跑到书店里去蹭书看。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西湖纳凉曾巩全文解释
西湖纳凉曾巩全文解释哎呀呀,咱先来说说曾巩的这首诗哈。
“湖面平随苇岸长,碧天垂影入清光。
一川风露荷花晓,六月蓬瀛燕坐凉。
沧海桴浮成旷荡,明河槎上更微茫。
何须辛苦求人外,自有仙乡在水乡。
”你看啊,这第一句“湖面平随苇岸长”,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似的湖面,跟着那长长的苇岸一路延伸呢。
这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有时候看到的那种长长的道路嘛,一直往前看不到头。
“碧天垂影入清光”,哇塞,那蓝天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多美呀!就好比是一块蓝宝石掉进了清泉里,那画面,简直了!“一川风露荷花晓”,一整条河川上都有风有露还有那清晨的荷花,这场景,不就像是一个美丽的梦境嘛!“六月蓬瀛燕坐凉”,六月的蓬瀛之地,燕子坐在那里都感觉凉凉的呢。
哎呀,这让我想起了夏天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的那种惬意呀!“沧海桴浮成旷荡”,沧海之上那漂浮的木筏,让整个画面变得那么空旷而又悠远。
就好像我们在广阔的草原上奔跑,啥烦恼都没有了。
“明河槎上更微茫”,在明亮的银河上那木筏显得更加渺茫。
这感觉就像是我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有时候会觉得目标很遥远,但又充满了希望。
“何须辛苦求人外”,干嘛要那么辛苦地去外面寻找呢,这里不就很好嘛!就像我们有时候总是羡慕别人的生活,却不知道自己拥有的已经很棒啦!“自有仙乡在水乡”,这里本身就像是仙境一般在这水乡之地呀。
可不是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好,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我觉得呀,这首诗就是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美好,不要总是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东西。
就像西湖的美景就在我们眼前,我们要好好去感受,去享受当下的生活。
不要总是忙忙碌碌,却忽略了身边的这些美好。
你们说是不是呀?。
宋代词人曾巩
宋代词人曾巩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
他生于1031年,逝于1088年,人称“曾文正”。
曾巩在文学的创作上,在文学思想上,都有很高的成就。
一、曾巩的生平曾巩是个家世显赫的人,他的祖父曾布是神宗朝的宰相,而他的父亲则是个出色的学者。
曾巩自幼聪慧,成年后年少有为,曾巩的创作颇受当时文坛的注目,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一定的成绩。
二、曾巩的文学功绩1. 词曾巩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承袭了较为自然的唐风,同时又融入了宋代文化的特点。
曾巩的词作中,常常从多角度描绘爱情,抒发留恋和惆怅之情。
其代表作词不多,但既意境优美又寓意深沉,成为了宋代词坛的佼佼者。
2. 散文曾巩的散文作品以文学批评为主,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的批评不同,他的散文注重叙述历史和文学知识,具有浓厚的孔孟之学和气节操行之韵味。
3. 诗曾巩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并不出众,但其《渔家傲》却成为了流传甚广的名篇。
该诗以形象化的手法,抒发了历史时期的艰难和沧桑,赞美了人民智慧的力量。
三、曾巩的文学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他强调诗歌作品要体现生活的真实性,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他在文学批评上尤其注重对古今文学进行对比、评价,积极推崇传统文化精髓,主张克复唐代文学中的优秀传统,弘扬人间正道与人内真诚。
四、曾巩的文学影响曾巩的文学创作,对当代文坛影响深远。
曾巩的文学思想开拓了中国文坛的新思路,他的文化观念对于文学发展的意义与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
曾巩的词歌、散文、诗作结构严谨,意境优美,成就卓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
综上所述,曾巩是中国文学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创作成就和文学思想均对中国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文坛的一面旗帜,曾巩的文化价值和人格风范都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的作品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启迪了我们对于文化价值的理解和把握。
宋史文言文翻译曾巩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也。
曾祖绍兴,仕唐为舒州录事参军。
祖易,仕汉为殿中丞。
父纯,仕宋为秘书省正字。
巩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年十二,能为文。
既长,益务学,通经史,善属文。
举进士,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官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时宰相王安石用事,巩与安石不合,安石欲排挤之,巩不为所动。
后安石罢相,巩乃进言,请罢其新法。
帝纳其言,遂罢新法。
巩在朝,以直言敢谏著称。
尝因上疏,言帝失政,帝怒,欲加罪于巩。
时宰相富弼力救,乃免。
巩以直言敢谏,故人皆敬之。
巩好文学,尤工于诗。
所著《元丰类稿》数十卷,皆当时名士所传诵。
其诗以清丽著称,尤善写景。
有《南丰集》二十卷,亦为后世所重。
巩尝游历四方,所至必访求古迹,考究地理。
归而著《游宦记》一卷,记其所游之地,及所见之人、事。
此书虽简略,然足见其游历之广,学问之博。
巩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病逝,享年五十一岁。
哲宗闻丧,辍朝三日,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宋史称其:“文词清丽,议论正大,为一代之宗。
”后世学者,咸以巩为楷模。
曾巩之文,清丽脱俗,辞藻华美,而义理深邃。
其诗以写景见长,清新自然,颇具画意。
巩虽为宋代文学家,然其作品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今将《宋史·曾巩传》译为白话文如下:曾巩,字子固,是建昌南丰人。
曾祖父曾绍兴,在唐朝担任舒州录事参军。
祖父曾易,在汉朝担任殿中丞。
父亲曾纯,在宋朝担任秘书省正字。
曾巩自幼聪明,好学不倦。
十二岁时,就能写文章。
长大后,更加努力学习,通晓经史,擅长写文章。
参加进士考试,被授予太平州司法参军。
历任官职至集贤殿修撰、知制造。
曾巩为人正直,廉洁自守,不畏权势。
当时宰相王安石当权,曾巩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王安石想要排挤他,但曾巩不为所动。
后来王安石罢相,曾巩进言,请求废除新法。
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废除了新法。
曾巩在朝中,以直言敢谏著称。
他曾因上疏,直言皇帝失政,皇帝大怒,想要加罪于曾巩。
当时宰相富弼竭力救助,才得以免罪。
曾巩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曾巩曰:夫学者所以求道也。
道之道,不可得而见也。
得道之人,必能以道自任,而后能以道教人。
是以师道之立,必先有得道之人,而后有从道之人。
从道之人,必能以道自守,而后能以道传人。
此师道之所以尊,而道之所以行也。
深父子,好学之士也。
闻吾言,而问于吾曰:“子之所谓道者,果何道哉?”吾应之曰:“道者,圣人之道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知天命,尽人道也。
知天命,则能立乎天地之间,而不失其正;尽人道,则能正己以正人,而不失其仁。
此道之大体也。
”深父子曰:“然则道果不可得而见耶?”吾应之曰:“道非目见也,心悟而已。
圣人之所以为圣,以其能心悟道也。
心悟道,则能体道之用,而行道之行。
体道之用,则能以道济世;行道之行,则能以道正俗。
此心悟道之效也。
”深父子又问:“道之在世,果谁主之?”吾应之曰:“道之在世,圣贤主之。
圣贤之所以主道,以其能以道自任,而以道教人也。
是以圣贤之道,必能感化天下,而使天下归仁。
此圣贤之道之所以为尊也。
”深父子曰:“吾闻子言,未尝不欲求道,然吾之未能求道者,以吾未能得师也。
子能为我求师乎?”吾应之曰:“师道之求,非一日之功也。
必先自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求心者,求所以为心之正也;求师者,求所以为师之道也。
心正则师道可求,师道得则道可得。
此求师之道也。
”深父子闻吾言,再拜而退。
吾因叹曰:世之学者,多欲求道,而未知求道之方。
夫求道之方,必先求其心,而后求其师。
心不正则道不真,师不贤则道不明。
此学者之所以难得真师,而道之所以难行也。
【注释】1.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号南丰先生。
2. 深父:人名,不详。
3. 子固:曾巩的字。
4. 天命:指天地间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5. 人道:指人的道德和伦理。
6. 仁:儒家伦理观念之一,指仁爱、善良。
7. 体道之用:体验道的应用。
8. 行道之行:按照道的原则行事。
9. 感化:感召和教化。
10. 求道之方:寻求道的途径。
【翻译】曾巩说:学者之所以学习,是为了寻求道。
道的本质是不可见到的。
曾巩为文章文言文翻译
原文:曾巩《游天台山记》余尝游天台山,登临绝顶,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盖天台山者,乃仙灵所居,烟霞所聚,草木茂盛,鸟兽繁多。
余游其中,如入仙境,不知老之将至。
于是,余顾而乐之,遂留连忘返。
或登山,或涉水,或访仙,或求道,乐此不疲。
尝夜宿山中,闻猿啼鸟鸣,如闻天籁。
晨起,见日出东方,霞光万道,照得大地一片金黄。
余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一日,余与友人共游,见一老翁,须发皆白,步履蹒跚,自言已百岁矣。
余问其何以得寿如此之高,翁曰:“吾年幼时,常游此山,得道于此。
故寿如此之高。
”余心向往之,欲求其道。
翁曰:“道非远求,即在此山中。
汝欲求道,须心无挂碍,方能得道。
”余心悦诚服,遂留山中,苦修苦炼,终得道成仙。
余归,撰此文以记之。
愿天下有志之士,皆能游山问道,求得真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翻译:我曾游览过天台山,登上绝顶,极目远眺,心旷神怡。
天台山,乃是仙灵所居,烟霞所聚,草木茂盛,鸟兽繁多。
我在其中游玩,如入仙境,不知老之将至。
于是,我回头欣赏,乐而忘返。
或登山,或涉水,或访仙,或求道,乐此不疲。
曾夜宿山中,听到猿猴啼叫、鸟儿鸣叫,如闻天籁之音。
清晨起来,见到太阳从东方升起,霞光万道,照亮了大地一片金黄。
我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一日,我与友人一同游玩,见到一位须发皆白、步履蹒跚的老翁,自称已百岁。
我问他何以得寿如此之高,老翁说:“我年幼时,常游此山,得道于此。
故寿如此之高。
”我心向往之,欲求其道。
老翁说:“道非远求,即在此山中。
你欲求道,须心无挂碍,方能得道。
”我心悦诚服,遂留山中,苦修苦炼,终得道成仙。
我返回,撰写此文以记之。
愿天下有志之士,皆能游山问道,求得真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诗人曾巩的诗10篇
诗人曾巩的诗10篇曾巩还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
在抚州居所侧建有“兴鲁书院”,并亲自定学规、执教席,推动抚州学风。
在南丰“子固公园”,有曾巩幼时读书处——读书岩、曾文定公祠、仰风亭、思贤堂,县博物馆亦建在其内。
南昌市有一条子固路,也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命名的。
下面本店铺就和大家分享诗人曾巩的诗,来欣赏一下吧。
九日九日朝代:宋朝|作者:曾巩凄凄风露滋,靡靡尘霭屏。
已忻庐舍清,未苦裘褐冷。
眠食味尤嘉,起坐日尚永。
虚天照积水,精鉴出幽矿。
石莹见山棱,林疏觉窗冏。
黄花宿蕊破,艳艳晨妆靓。
频寻远迳香,每爱苍池影。
为谁佳色鲜,慰我贫斋静。
寒醅出家法,异果得他境。
甘腴馔新兔,丑怪荐修{外疒内卑下两虫}。
幽闲重时节,老大珍物景。
献酬兴未薄,比讽思犹骋。
况同亲戚欢,讵匪田野幸。
俱醉任栖鸦,烛炬尚可秉。
南轩竹朝代:宋朝|作者:曾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孙少述示近诗兼仰高致朝代:宋朝|作者:曾巩大句闳篇久擅场,一函初得胜琳琅。
少陵雅健材孤出,彭泽清闲兴最长。
世外麒麟谁可系,云中鸿雁本高翔。
白头多病襄阳守,展卷临风欲自强。
寄人朝代:宋朝|作者:曾巩懒听诗书散满床,鬓须垂白坐茅堂。
溪山入手何时见,尘土劳心继日忙。
气味向人卑可耻,风波随处险难当。
羡君出处由胸臆,安稳将家水石傍。
晚望朝代:宋朝|作者:曾巩蛮荆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欲问谁。
郑袖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
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时。
落日西楼凭槛久,闲愁唯有唯此心知。
送陈商学士朝代:宋朝|作者:曾巩柳黄半出年将破,溪溜浸苔强万个。
溪头蒲苇各萌芽,山梅最繁花已堕。
物色撩人思易狂,况跻别馆情何那。
城东日晚公将去,纛影未离愁四座。
公于万事不雕镌,心意恢恢无坎坷。
来从奎壁光铓下,笑倚樽筵成郡课。
嗟予龊龊才性下,弃置合守丘樊饿。
公持姓名动人主,祓饰宁嫌笔端挫。
城南曾巩赏析
《城南》曾巩赏析
一、原文
城南
【作者】曾巩【朝代】宋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二、注释
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②横塘:古塘名,在今南京城南秦淮河南岸
③乱山高下:群山高低起伏
三、译文
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四、赏析
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
力却很强大。
《城南》描写了暮春时节大雨过后的山野景象,笔调流畅优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赏心悦目。
特别是“惟有青青草色齐”这一句,沁着水珠的草地鲜亮碧绿,表明雨后的大自然依然充满生机,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格调超逸,清新隽永。
古代诗人名人曾巩人物介绍PPT
完结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 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诗人生平
晚年生涯
元丰三年(1080年),曾巩赴沧州途径京都,受到神宗召见和赏识, 留京任三班院供事、史馆修撰,典五朝史事,后擢拜中书舍人。元丰 五年(1082年),曾巩患病,又逢母亲去世,便离职。第二年,曾巩 卧病在床,当时再次罢相退居钟山的王安石常去探望他。元丰六年 (1083年),曾巩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南宋理宗追谥为“文定”,尊称为曾文定公,世称南丰先生。
气派场面的闳大。
经典作品
《正月六日雪霁》
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第三部分
诗词特点
诗词特点
解决饥荒
熙宁二年(1069年),曾巩受命出任越州(今浙江绍兴市)通判。通过实地考 察民情,禁止官场横征暴敛,免除赋税征收。当时越州暴发饥荒,灾情严重, 他安排人广贴告示,征集各县富户如实申报自家粮食的储量。发布政令,要求 各地富户将粮食以往常略高一点的价格向百姓出售,附近的饥民都能购买粮食。 同时,他还筹集五万钱,借给无钱的农户购买种子。通过这两项措施的施行, 越州百姓平稳度过灾年,也没有耽误农事。来自相关资料人物评价
宋神宗赵顼手诏:“曾巩以文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 说他是以文学著称的士大夫,应当掌管五朝史事。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欧阳修评说:“我最初见到曾巩时,他的文章就是这样。 如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我欧阳修门下学生不少,唯独曾 巩是我的骄傲!北宋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评说:曾子文章众 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在我交往的人中,曾巩的文章“不见 可敌”。
诗词特点
防治瘟疫
曾巩最著名的十首诗
曾巩最著名的十首诗1、《华不注山》宋·曾巩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
翠岭嫩岚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
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
丑父遗忠无处问,空余一掬野泉甘。
2、《晓出》宋·曾巩晓出城南罗卒乘,皂纛朱旗密相映。
貔貅距跃良家子,鹅鹳弥缝司马令。
夺标一一飞步疾,盘槊两两翻身劲。
霸上今朝且儿戏,卫青异日须天幸。
3、《钱神》宋·曾巩击牲酾酒荐明蠲,飣果装香婢仆专。
拣米作糜分糁碗,折莼为箸插芳筵。
儿惊庖下添熏肉,神笑人间用纸钱。
巫祝谓知来岁事,珓杯犹有暂时权。
4、《凝香斋》宋·曾巩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烟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
5、《西亭》宋·曾巩团扇频挥到此亭,他乡愁坐思冥冥。
空羞避俗无高节,转觉逢人恶独醒。
岁月淹留随日老,乾坤狼狈几时宁。
欲知事事今何似,万里波涛一点萍。
6、《甘露寺多景楼》宋·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徒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餐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7、《叹嗟》宋·曾巩夜叹不为絺绤单,昼嗟不为薇蕨少。
天弓不肯射胡星,欃枪久已躔朱鸟。
徐扬复忧羽虫孽,襄汉正病昭回杳。
力能怀畏未足忧,忧在北极群阴绕。
8、《楚泽》宋·曾巩楚泽荒凉白露根,盈虚无处问乾坤。
虫虫早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
盗贼恐多从此始,经纶空健与谁论。
诸公日议云台上,忍使忧民独至尊。
9、《尹师鲁》宋·曾巩众人生死如尘泥,一贤废死千载悲。
汉初董生不大用,厥政自此惭隆姬。
至今董生没虽久,语者为汉常嗟欷。
尹公素志任天下,众亦共望齐皋伊。
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发豪氂。
安知蔓草蔽原野,雪霰先折青松枝。
百身可赎世岂惜,讣告四至人犹疑。
悲公尚至千载后,况复悲者同其时。
非公生平旧相识,跽向北极陈斯诗。
10、《赏南枝》宋·曾巩暮冬天地闭,正柔木冻折,瑞雪飘飞。
历史人物曾巩的简介
历史人物曾巩的简介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人物曾巩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人物曾巩的简介曾巩,生于1019年9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字子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江右民系。
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元丰六年(1083)四月,曾巩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终年65岁。
后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
曾巩的生平简介曾巩出生于一个耕读世家,天资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勤学苦读,在诗文方面有良好的天赋。
曾巩十八岁是入京,以文会友,结识了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但他擅长策论,而进士考试的文字却不太擅长,所以屡次参加进士会试总是落败。
后其父过世,曾巩回到了故里,照顾继母以及下面的四个弟弟、九个妹妹,直到公元1058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并坚持以策论和古文为主命题,以诗赋为辅,曾巩才登进士第。
公元1059年,曾巩在太平州任司法参军,次年得欧阳修举荐到了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公元1069年,曾巩被外放到了越州做通判,其后多年曾任齐州、襄州、福州、明州、毫州等多地的知州,曾巩为官清廉,勤于政事,对民生疾苦非常伤心,故深得民心。
公元1081年,曾巩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次年擢拜中书舍人,同年因继母过世而罢职。
公元1083年,曾巩在江宁府过世,享年六十五岁。
曾巩的小故事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
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
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
曾巩最著名的三首诗
曾巩最著名的三首诗曾巩最有名的诗有《西楼》、《城南》、《咏柳》。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1、西楼1)宋代: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2)译文: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2、城南1)宋代: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2)译文:春雨迅猛,池塘水满,遥望群山,高低不齐,东边西侧,山路崎岖。
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3、咏柳1)宋代: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的变绿了。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4、曾巩人物生平曾巩生于1019年,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
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
任地方长官十二年。
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
曾巩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
齐州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他倡修水利,对内外水位进行彻底治理,修渠道、筑水厅,既解决了城内水患,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美化环境。
他为百姓干了很多好事。
在他离任后,当地人在大明湖畔建了座“南丰祠”来纪念他。
在知襄州时,他发现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宗案件,冤情严重,经他评审,原罪释放了在押的一百多人。
在知洪州时,正遇洪州发生瘟疫,他迅速采取措施,使各县镇备好药物,及时送到患者手中,对患病不能自理的百姓,由官府收养,提供官宿和医药,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把许多人从死亡线上解救出来。
曾巩 的诗词
曾巩的诗词
摘要:
1.曾巩简介
2.曾巩的诗词创作特点
3.曾巩的著名诗词赏析
4.曾巩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一、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宋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和诗词方面,尤其是诗词创作,既有继承前人的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曾巩的诗词创作特点
曾巩的诗词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1.以诗言志,抒发豪放磊落的胸怀。
他的诗词多以咏史为主,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理想抱负。
2.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手法。
在他的诗词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比和夸张的运用,以突出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3.语言简练,韵味悠长。
曾巩的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穷的遐想空间。
三、曾巩的著名诗词赏析
1.《咏柳》:“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中通过对比乱花和浅草,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寓意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
2.《寄柳州薛五使君》:“月明花落悲莺夜,江南江北草萋萋。
”诗句以江南江北草萋萋为背景,展现出诗人离别故人的伤感之情。
四、曾巩诗词对后世的影响
曾巩的诗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作品不仅成为当时文人学者传颂的佳作,而且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后世许多文学家都对曾巩的诗词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给予了高度的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编辑本段]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后来,在《与王介甫第一书》里曾巩又说:"巩至金陵,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王向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由此看来,在这期间曾巩同欧阳修已有相当亲密的交往。
曾巩是在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时考中进士的。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这样的前辈,结交了王安石这样的朋友,而且已经同当代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如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不过,曾巩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同于寻常的"干谒“,不是请求荐引。例如,他在《上杜相公书》中说:"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而并书杂文一编,以为进拜之资。蒙赐之一览焉,则其愿得矣。"这封信大概就写于庆历五年(1045)杜衍、范仲淹等被黜离职之后。曾巩于此时写信并投献文章,正好说明他的为人和政治态度,政治上同杜衍、范仲淹一致,绝不趋炎附势。
[编辑本段]曾巩与应用文
曾巩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於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时代。他在《辞中书舍人状》中论述应用文的历史发展时,断定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时代。在唐、虞、夏、商、周时代。君主一方面创新政事,按百官的实绩赐与爵位和恩惠,另一方面教化治理平民,一定要有诏、号、令、命一类的应用文诏告天下,传达君主的意图。于是君主挑选聪明、才能出众、工於语言的文学大臣载於典册,使君主的意图传布畅达,施行於天下,传於后世,这样就产生了应用文,以作为教化治理的工具。“窃以唐虞三代之君,兴造政事,爵德官能之际,所以播告天下,训齐百工,必有诏号令命之文,达其施为建立之意。皆择当世聪明隽逸、工於言语文学之臣,使之散扬演畅,被於简册。以行之四方,垂之万世,理化所出,其具在此。”(《辞中书舍人状》)应用文起源于尧舜是他根据有圣君就有应用文推断出来的。因为圣君要治理国家,治国的号令要使天下人周知,唯一的途径就是借“能言之士”通过文字传达,应用文是治理国家所必须的。”盖圣君难谕之情,将欲施於号令,得当世能言之士,然后是於文辞”(《谢中书舍人表》最早的应用文见於甲骨卜辞,是现今通行的说法,曾巩认为应用文的起源早于甲骨卜辞。这种说法还是可信的。其一,符合应用文为应用而产生的实际;其二,符合有文字便有文章的基本原理,据近年考古研究的资料表明,汉字历史可远溯到五六千年前。(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期《曾巩应用文论》)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 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 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学士大夫手抄口诵,惟恐得之晚也”(曾肇《亡兄行状》,见《元丰类稿》卷末)。曾巩培养了一批名儒,陈师道、王无咎、曾肇和曾布受业于他。《宋元学案》云:“陈无己(师道)好学苦志.以文谒曾子固,子固为点去百十字,文约而义意加备,无己大服。” 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明史·王慎中传》载:“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之下无可取,已司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曾巩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另外,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杂职》、《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等等。宋朝南渡后,《续稿》、《外集》散佚不传,今仅存《元丰类稿》 50卷。又世传《隆平集》30卷旧题曾巩撰,前人考订系出于伪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