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12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12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9章科举制度一、填空题1.提倡“唯才是举”,颁布“求贤令”的是汉魏六朝时期的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曹操【解析】汉代选拔人才实行“察举”和“征辟”制,但是这些制度很快就暴露出它的弊端。

首先是被选的范围有限,都为官僚和富豪子弟;其次是以财产为入选标准,因此所选人才未必都是贤才,财富钻营者大有人在。

曹操看到了这种弊端,提倡“唯才是举”,并直接颁布了“求贤令”,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推荐、任用,这种用人制度也被后世所提倡和学习。

2.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始于______代。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1)科举制度始于______朝,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中山大学2010年研](2)中国的科举制产生于______代。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隋【解析】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和“清平干济”两科,以选拔人才。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

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

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3.古代实行科举制度时,将殿试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始自于______朝。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宋【解析】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科举制,并做了一些重要的改革。

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到宋太宗时,把殿试录取的进士按三等发榜,称为“三甲”。

北宋时,殿试第一名称“榜首”,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以称“状元”。

南宋以后,专以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其后历代成为定制。

4.在科举考试中,如果一个人在乡试、会试、______中都考取第一名,就叫“连中三元”。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殿试【解析】乡试及格者都称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取中后,通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取三名,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1)夏商时期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

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

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

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复习或打印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复习或打印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_》。[北京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周礼 【解析】“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书中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东汉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 “造字之本”。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次序、 名称与班固等人又有所不同,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将六书确定为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 4 版)章节题库
第 5 章 汉字
一、填空题 1.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汉字。[华中师 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仓颉 【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 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 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4.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据说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______等首先发 现的。[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王懿荣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 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3.______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且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南 开大学 2010 年研]
1 / 83
圣才电子书

【答案】甲骨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的《__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风俗通义》【解析】应劭,东汉学者,其著作《风俗通义》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2.皇帝用的印章称为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玉玺【解析】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称为“玉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着权力的象征。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3.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司母毋【解析】司母毋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毋”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4.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毛公鼎【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

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

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5.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唐三彩【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6.__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第4章姓氏与名、字、号1.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答:(1)中国姓氏的产生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

如鲁、卫、晋、虞等。

(3)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

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

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

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

如西门、东郭、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

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

如李、林、昃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1复习笔记一、文化与中国文化1.中国古代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但“文化”二字还没有连在一起。

它的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2)对“文化”概念的这种规定性从汉唐时代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汉代出现“文化”一词,但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

如汉代刘向、晋人都认为它是与国家的军事手段(即武功)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即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的孔颖达则认为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那些东西。

(3)顾炎武认为,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指的是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2.西方对“文化”一词的认识(1)西方“文化”的含义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等。

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

这里就包含了人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领域。

(2)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下了定义:“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这一观点在文化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开先河的作用,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参考。

后来人们理解和认识,有的侧重于历史性,有的侧重于规范性,有的侧重于心理性,有的侧重于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

(3)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隘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我国l979年出版的《辞海》基本上采用了这个说法。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 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 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1.为什么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答:之所以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原因在于:(1)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发展、壮大的,即文化的发展,需要多元因子的相互碰撞和借鉴,需要借助他种文化的积极成分,以培植文化发展的新基因。

(2)单因子的文化发展,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了无生气和自我消亡的文化。

中国文化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种多元融合与交汇的态势;发展到今天,更是多元融合与交汇的结果,直到现在也还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因此,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就是与他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扬清弃浊,取长补短,以达到发展进程中的良性状态。

2.举例说明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

答:文化交流实质上是相互影响的,这主要表现在:(1)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总是相互的、双向的即使是两种文化有先进和后进之分,也是一种相互间的影响关系,并不是某一方总是影响者,只是某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可能大一些或小一些而已。

成熟的或发达的文化,可能对尚未成熟或较不发达的文化影响大一些,反之可能小一些。

但这也不是一种规律。

后者对前者在特定阶段影响大一些的现象,也是可以在文化史上寻找到的。

我们说,文化的品格应该是虚怀若谷,胸襟博大,能容纳异质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而不是居高自傲,颐指气使,总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

(2)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元文化,具有一种厚度、强度和融化力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外来文化,如犹太文化及其他周边民族的文化,都被中国文化逐渐吸收甚至同化的缘故。

从另一方面来说,外来的异质文化要想在中国文化的氛围里生根与发展,它也必须适应中国文化,必须按照中国文化的生存机制逐步地改造自己,如同印度的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样。

即使是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化,它也必须像利玛窦那样先学习中国文化,而后才能站稳脚跟。

若是以强势压人,甚至明火执仗,蛮横无理,都是不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存在久远的。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课后习题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模拟试题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壹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共8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

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者就是意大利人______。

【答案】利玛窦【解析】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东方的殖民扩张,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

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

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便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2.隋唐以后,许多僧人赴印度求法,如妇孺皆知的_______和义净等,是唐代僧人西行求法的代表。

【答案】玄奘【解析】隋唐以后,仍有许多僧人赴印度求法,如妇孺皆知的玄奘和义净等,是唐代僧人西行求法的代表。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私出玉门关,到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七年载誉归国,主持佛经翻译。

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朽的杰作。

3.腊八节是受______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答案】佛【解析】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佛家称之为“成道节”。

4.仰韶文化又称_______。

【答案】彩陶文化【解析】全国现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而以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

遗址出土的陶器很多,上面多半绘着彩色花纹,称为“彩陶”,故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

5._______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

【答案】对偶【解析】对偶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

我国的“婚姻”概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

6.战国时期的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被称作_______。

【答案】战国七雄【解析】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

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表述最早由《______》所提出。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礼记·大学【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大意是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进而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这是孔子从自身伦理道德修养联系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观念的理论,是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的结合。

2.“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______》一书中。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庄子【解析】“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是两汉思想的主流,其研究是从“六经”开始。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

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

3.提出“知行合一”主张的是明代思想家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王阳明【解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即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良知”表现于行动就是“良能”。

“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

这便是“知行合一”。

一个人如能不断发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道。

4.旧时童蒙教材中由南朝周兴嗣所编的是《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千字文【解析】周兴嗣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撰有《皇帝实录》《起居注》《职仪》等专著百余卷,文集十卷传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是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圣才出品】

程裕祯主编的《中国文化要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汉字【圣才出品】

第5章汉字5.1复习笔记一、汉字的产生1.文字(1)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2)人类文明的进化过程,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这是因为口头的语言已经无法满足人们交往和记事的需要,于是产生了一种信息符号体系,用以记录口头语言的内容。

(3)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积成为精神财富。

文字的演变发展规律是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复杂到简单。

2.汉字的产生(1)八卦演变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2)结绳记事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3)仓颉造字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3.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

二、现存最早的汉字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出土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到1910年,著名学者罗振玉肯定了安阳小屯村为商代故都——殷墟,此后这些甲骨文即称为“殷墟甲骨文”,定为“商代甲骨文”。

2.金文甲骨文之后便是金文,又称“钟鼎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为多。

三、石鼓文1.汉字的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行书和楷书。

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

由于其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作中国最早的文字。

2.石鼓文石鼓文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内容为歌颂国君田猎事迹。

其字体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汉字的结构——六书1.《史籀篇》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典籍藏书)【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典籍藏书)【圣才出品】

第10章典籍藏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且《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2.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学类别可以有两种分法: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3.司马光的《__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资治通鉴【解析】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4.中国最早的类书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皇览》【解析】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它最早出现于魏文帝曹丕时期,那时的大臣把“五经”等书分类编排,供皇帝阅览,故名《皇览》,原书已失传,现只有辑本。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

5.《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________朝。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清【解析】清代的大类书称为《古今图书集成》,成于康熙、雍正年间,初由陈梦雷主持编撰,雍正时改为蒋廷锡,是现存规模最浩大、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泛的一部类书。

6.如果要查找古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四库全书》的________部。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集【解析】《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编撰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部”包括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古典文学1.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答: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

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

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答: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

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

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

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

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13-15章)【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13-15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古典文学一、填空题1.《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赋、比、__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兴【解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2.《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大雅》、《小雅》【解析】《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少陵野老”是指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杜甫【解析】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少陵,取自少陵原,是西安地名,萧选注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哀江头》曾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中国文学中常说的“韩柳文、李杜诗、苏辛词”中的“辛”指的是________。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辛弃疾【解析】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志,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5.《爱莲说》的作者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周敦颐【解析】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我们道德品格的追求。

6.南洪北孔是指__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洪昇、孔尚任【解析】洪昇和孔尚任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世称“南洪北孔”。

洪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海上丝绸之路【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张骞【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

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

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3.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遣唐使【解析】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

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来华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公元834年的两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

4.唐朝僧人玄奘赴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回国后口述成书的________是当时中国了解西域和印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历时19年,曾著《________》详述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力作。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大唐西域记》【解析】玄奘出家后在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为了了解佛学底蕴,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关,取道西域,经葱岭,到达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周游印度,历时l9年,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载誉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简论
一、填空题
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
【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
【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
【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
【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自治”指国家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进行的一种民族行政自治管理模式。

二、判断题
1.汉语“文化”一词是从日本借来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文化”按照文献,最早出现在《周易·贲》里,书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应当是中国人论述“文化”的开始。

2.文化是人的文化,包括个人文化和群体文化两种。

【答案】错误
【解析】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因此,文化具有超个人性,即文化不可能是个人创造出来的。

3.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天道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

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和而不同”,就是讲各种不同质的事物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出新的事物。

4.中国文化是封闭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答案】错误
【解析】任何能够称之为传统的文化,都没有性格上的封闭和开放之分。

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既有封闭的一面,也有开放的一面,只是各自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5.孟子第一个深入探讨人的本性,提出“性善”论。

[北京大学2010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孟子是主张“性善”的,按他的原意,“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属于“人”的四种“善端”,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6.硬文化对现代社会没有直接的影响。

【答案】正确
【解析】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它仅仅反映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是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的标志。

7.中西文化应该趋同。

【答案】错误
【解析】文化“趋同”意味着各地文化不再能够互相补充、互相制约,文化的进化就会停止。

8.汉文化是古老的华夏文化与其他周边文化混血而成。

【答案】正确
【解析】汉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历代人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的总和,又称为华夏文化。

它由早期华夏大地上的各个部族文化融合而成。

三、单选题
1.一般来说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属于文化核心部分的是()。

[南开大学2010年研]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心态文化
D.行为文化
【答案】C
【解析】一般把文化分为四个层次:①物态文化层;②制度文化层;③行为文化层;④心态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

2.()是中国形成辽阔版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A.五河流域文化融合
B.黄河文化向各地辐射
C.长江文化向各地辐射
D.南方文化向各地迁徙
【答案】A
【解析】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的文化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而最终融为一体。

这体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3.中国文化被誉为“乐感文化”,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传统习惯于用()的眼光看问题。

A.以悲为乐
B.排恶崇善
C.生命发展
D.绝对差异
【答案】C
【解析】“乐感文化”一词是李泽厚先生于1985年在一次题为《中国的智慧》讲演中提出来的。

“乐感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实用理性和乐天知命。

人们乐于眺望未来,相信只要诉诸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的实践,就终有一天会“时来运转”,柳暗花明。

同时中国人最讲实用、实际与实惠,这使中国人具有灵活变通的性格,不会死板固执。

“生命发展”中的发展性与前进性正是“乐感文化”的体现。

4.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在()以前,主要表现在()的不断扩大上,其后则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上。

A.周;思想
B.魏晋;思想
C.唐;疆域
D.汉;疆域
【答案】D
【解析】文景之治后,汉武帝时期,武功鼎盛,国土大幅扩展。

汉朝时期,疆域鼎盛,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

唐朝的疆域较汉代更加辽阔,并且其对外交流也进一步扩大,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少数民族都建立了联系,并且分别设立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

5.()是宗族对中国古代政治最重要的影响。

A.儒家治理
B.家国同构
C.宗族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