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的《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风俗通义【解析】应劭,东汉学者,其著作《风俗通义》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2.皇帝用的印章称为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玉玺【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3.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司母戊【解析】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4.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毛公鼎【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5.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唐三彩【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6.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景泰蓝【解析】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古代教育)【圣才出品】

第8章古代教育1.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
答: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表现为:(1)夏商时期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
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2)周代周代,随着宗法制度的逐步确立,为巩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学校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学校的结构也更为完备。
西周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
(3)商周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
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都迅速发生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随之而改变,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
(4)汉代封建制度确立以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办学校,招纳士子。
汉代的学校也分官学和私学两类,以官学为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
(5)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太学时兴时废,官学教育有所削弱。
这一阶段教育的变化,是晋武帝于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晋代门阀制度的必然结果。
(6)隋唐时期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复习或打印

•第一章简论1.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辞海》的解释: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2. 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3. 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
中国虽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没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反,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观念才是维系整个社会的根本纽带。
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
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第二章地理概况中国的地理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地形复杂,复杂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1.世界屋脊:青藏高原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3.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南到广西,北到长城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北到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科技成就)【圣才出品】

第11章科技成就一、填空题1.为了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创制了“__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二十四节气【解析】古人创制“二十四节气”的目的是让历法更好地配合天象和自然季节,用以安排农业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是“二分”与“二至”,即春、秋分,冬、夏至。
2.北魏贾思勰所著的《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齐民要术【解析】北魏时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
3.最早详细记述珠算的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数术记遗【解析】“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的《数术记遗》。
书中云:“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该书曾记载了十四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
4.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________》,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厦门大学2010年研)相关试题:(1)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2)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案】黄帝内经【解析】《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全书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联合创作。
《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5.自汉代,我国著名医书有《________》、《金匮要略》、《脉经》、《千金方》。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伤寒杂病论【解析】张仲景(约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南阳人,因当时伤寒流行,死亡者很多,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即今《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一、填空题1.优秀传统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具有______和______等积极作用。
【答案】民族凝聚;民族复兴【解析】优秀传统是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它是民族的魂,是民族的根。
它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2.在国家形成以前,黄河流域分布着两大文化圈,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农牧氏族集团______,一是以______为精神支柱的游猎氏族集团______。
【答案】血缘关系;华夏族;原始宗教;东夷族【解析】华夏族是对汉族先民的称呼,指的是众多氏族部落混糅组合成的以汉人为主的民族融合大家庭,亦称华夏族。
东夷族又称东夷或夷,是华夏民族对东方民族的称呼,并非单指某一族群。
3.宗法制的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继承制;大宗小宗之分【解析】宗法制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对后来的封建王朝影响颇深。
其主要精神为“嫡长子继承制”,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遗产”(包括统治权力、财富、封地)继承法。
以后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4.除了黄河流域之外,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摇篮。
【答案】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解析】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通常位于大江大河流域。
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动植物丰富,所有这些因素都为早期文明和人类的诞生提供了可能。
5.汉唐之际,汉族与其他民族交流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政策。
【答案】开辟贸易之路;和亲;自治【解析】汉武帝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发展,从而加速了汉唐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和亲”指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章节题库(第5~8章)【圣才出品】

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______》。[北京大学 2012 年研] 【答案】周礼 【解析】“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但书中并未指出“六书”是什么。东汉班 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明确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为“六书”,是 “造字之本”。稍后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次序、 名称与班固等人又有所不同,后世文字学家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将六书确定为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 4 版)章节题库
第 5 章 汉字
一、填空题 1.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相传由黄帝的史官______创造了汉字。[华中师 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仓颉 【解析】关于汉字的产生,旧时的说法有三:一是汉字是由伏羲发明的,因为伏羲发明 了八卦,而文字是从八卦演变来的;二是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而据说结绳记事是从神农氏 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最早是由神农创造的;三是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
4.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据说是由清代的金石学家______等首先发 现的。[华中师范大学 2010 年研]
【答案】王懿荣 【解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 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 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 地点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
3.______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且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南 开大学 2010 年研]
1 / 83
圣才电子书
【答案】甲骨文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简论)【圣才出品】

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一、填空题1.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是东汉末年的《__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风俗通义》【解析】应劭,东汉学者,其著作《风俗通义》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俗学著作,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书中记录了大量的神话异闻,作者加上了自己的评议,从而成为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2.皇帝用的印章称为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玉玺【解析】秦始皇称帝以后,皇帝的印章专用名称为“玺”,称为“玉玺”。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确立了号令天下的凭证是“玉玺”。
“六方玉玺”成为最高统治着权力的象征。
除皇帝外,任何人不得使用玉料篆刻印章。
3.河南安阳出土的________鼎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制造的最高成就。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司母毋【解析】司母毋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毋”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4.中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个圆形、两耳、深腹、三足的________。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案】毛公鼎【解析】清代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的“毛公鼎”。
其形状为半球腹,三足两耳。
铭文多达499字,内容为周王为了周室中兴,命其重臣毛公忠心辅佐周王,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意铸鼎记录此事。
5.唐朝用釉子涂染在青铜器上的陶器的名称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案】唐三彩【解析】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它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6.________,又称“铜胎掐丝珐琅”,制作过程很复杂,有三十多道工序。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 精美器物)【圣才出品】

第15章精美器物1.中国文化如何看待玉?玉器的运用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1)中国文化对玉的看法①玉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古老悠久,玉器是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
古代玉器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是中华文明的基石。
②玉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的阴阳二元相辅相成,“阳刚与阴柔”就是它的主要内涵。
玉的本质正是坚利(阳刚)和温润(阴柔)。
因此,玉和玉器的文化内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相一致。
玉的出现和玉器的使用,最早是符合远古先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给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很好的物质载体。
玉最开始除了用作各种佩饰外,还用作部落图腾的标志,雕刻成“玉龙”、“玉凤”、“玉龟”等。
随着奴隶社会的形成,又逐步用来表示等级和权力。
儒学出现后,玉被用来承载儒家的伦理道德,使玉成为人格象征。
这种美玉载徳的思想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结合,逐渐为社会所接受,形成“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社会风尚。
长此以往,玉及玉器就成了高贵、纯洁、友谊、吉祥、平和、美丽的象征,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尊玉、爱玉、佩玉、赏玉、玩玉的文化传统。
(2)玉器运用的变化①中国的玉器发端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已经成熟,成熟的标志是形成了主要的礼器,如圭、璧、琮、璜、璇玑、玉衡等。
这些玉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精细的制作工艺。
②到了夏、商、周三代,用玉制度愈加完备,适用范围愈加广泛,用玉制作的礼器普遍见于各种礼仪场合。
随着西周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社会功能持续加强,体现了当时的政治需要。
③从战国到两汉时期,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由旧日的礼崩乐坏和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发展到秦汉中央集权的确立,商周以来的传统礼制已失去原有的社会基础。
这种社会制度的变化,反映到礼仪制度上来,就是大型礼器向世俗化逐步发展。
由玉制作的礼器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各种玉制佩饰出现在人们的身上,如玉璧、玉环、佩剑、带钩等。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姓氏与名、字、号)【圣才出品】

第4章姓氏与名、字、号1.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答:(1)中国姓氏的产生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
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答:中国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有:(1)最早产生的姓,即原有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
它们多带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赢等。
(2)以国邑为氏。
如鲁、卫、晋、虞等。
(3)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钱、宗、帅等。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这是宗法制的明显特点之一。
如牛、关、柯、丰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这也是宗法制的一种体现。
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为子孙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则可称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号、谥号为氏。
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
谥号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
这一类人没有资格得到封赏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为氏。
如西门、东郭、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为氏。
这类姓氏不多,但却很有意思。
如李、林、昃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
如姬改为周、淳于改为于等。
(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课后习题第1章简论1.如何理解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答: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园圃中一个独具性格且结构完整的系统,它根植于东方的土地,融入了东方的智慧,吸纳了外来的因子,最终形成一种内涵十分丰富、具有自新能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体系。
这个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种文化形态:(1)以纵向的发展形态区分,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化;(2)以产生的地域区分,可以分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部边疆的游牧文化,而农耕文化又可以分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3)以文化的地域类型区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中州文化、两淮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4)以民族的属性区分,包括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又可分为藏文化、蒙文化、满文化、壮文化、纳西文化等;(5)以文化的社会性区分,可以分为皇家文化与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6)以宗教的属性区分,可以分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等;(7)以不同的门类区分,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诸如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车文化、青铜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总之,中国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民族文化,它历经数千年的演化而汇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反映了民族特质和民族风貌,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并不断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
2.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答: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民族特点,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两个方面。
(1)外在特征①统一性。
中国文化在发展中以远古时代的华夏文化(即后来的汉文化)为核心,同时吸收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个统一体。
②连续性。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没有发生中断现象,是一环扣一环向前发展的。
③包容性。
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因子。
“有容乃大”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本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是敞开胸怀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模拟试题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3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壹中外文化及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共80分)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
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者就是意大利人______。
【答案】利玛窦【解析】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东方的殖民扩张,罗马教皇借助葡萄牙、西班牙的炮舰,组织耶稣会,派遣传教士,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
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其思想就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到中国来了。
这些传教士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便是意大利人利玛窦。
2.隋唐以后,许多僧人赴印度求法,如妇孺皆知的_______和义净等,是唐代僧人西行求法的代表。
【答案】玄奘【解析】隋唐以后,仍有许多僧人赴印度求法,如妇孺皆知的玄奘和义净等,是唐代僧人西行求法的代表。
玄奘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私出玉门关,到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历时19年,于贞观十七年载誉归国,主持佛经翻译。
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朽的杰作。
3.腊八节是受______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答案】佛【解析】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
佛家称之为“成道节”。
4.仰韶文化又称_______。
【答案】彩陶文化【解析】全国现已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数以千计,而以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
遗址出土的陶器很多,上面多半绘着彩色花纹,称为“彩陶”,故仰韶文化又称为“彩陶文化”。
5._______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
【答案】对偶【解析】对偶婚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固定的“一夫一妻制”。
我国的“婚姻”概念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
6.战国时期的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被称作_______。
【答案】战国七雄【解析】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
许多小诸侯国都被大国吞并,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七国,称为“战国七雄”。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表述最早由《______》所提出。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礼记·大学【解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礼记·大学》,大意是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进而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好国家,最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这是孔子从自身伦理道德修养联系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政治观念的理论,是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的结合。
2.“六经”一词,最早出现在先秦典籍《______》一书中。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庄子【解析】“经学”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是两汉思想的主流,其研究是从“六经”开始。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
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
3.提出“知行合一”主张的是明代思想家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王阳明【解析】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心学的集大成者。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即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良知”表现于行动就是“良能”。
“知”表现于“行”,而不“行”就是不“知”。
这便是“知行合一”。
一个人如能不断发掘和表现良知,就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达于至道。
4.旧时童蒙教材中由南朝周兴嗣所编的是《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千字文【解析】周兴嗣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撰有《皇帝实录》《起居注》《职仪》等专著百余卷,文集十卷传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是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典籍藏书)【圣才出品】

第10章典籍藏书一、填空题1.司马迁《史记》从________开始记史。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黄帝时代【解析】《史记》共130篇,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且《史记》采用的是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2.史书按照运用的体裁来分分为__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解析】史学类别可以有两种分法:以其运用的体裁来看,史书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三大类;以其记述的内容来看,又可分为“正史”、“实录”、“制度史”、“杂史”和“传记”等类。
3.司马光的《________》是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资治通鉴【解析】编年体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4.中国最早的类书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皇览》【解析】类书是辑录各个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
它最早出现于魏文帝曹丕时期,那时的大臣把“五经”等书分类编排,供皇帝阅览,故名《皇览》,原书已失传,现只有辑本。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
5.《古今图书集成》成书于________朝。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清【解析】清代的大类书称为《古今图书集成》,成于康熙、雍正年间,初由陈梦雷主持编撰,雍正时改为蒋廷锡,是现存规模最浩大、体例最完善、用途最广泛的一部类书。
6.如果要查找古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四库全书》的________部。
(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案】集【解析】《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编撰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经部”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部”包括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部”包括除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13-17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古典文学1.中国文学有哪些鲜明特点?答: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1)中国文学自始至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中国的上古神话中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活跃于先民生活中的英雄,而不是像西方神话那些远离人群的天上神灵。
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教民稼穑的神农氏、怒触不周山的共工等,其实都可能是氏族部落的首领,他们神力非凡的活动与创造,其实也就是先民改造自然环境的斗争和成果,他们的神格其实也就是人格力量的集中和体现。
(2)中国文学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这是由于中国文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其发展中一直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轨道,因而诗词文赋都成为政治教化的手段。
作家们通过著书立说来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大多数以积极参与治乱的态度忧国忧民,时刻不忘自己的人生追求,只有在自己的理想遇到挫折时才“独善其身”。
(3)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戏曲,都是抒发情怀、表现意趣的。
这与中国的其他艺术创作是一样的。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歌赋一直是中国古典文献创作的主要形式。
中国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利用简洁、含蓄、回环的语言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这就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抒情传统。
2.为什么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答:中国是诗的国度,是因为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了突出的地位。
隋唐以后,它还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而这种诗歌考试又促进了诗歌的创作于繁荣。
中国的诗歌贯穿了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伟大的诗人不断涌现。
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说是诗歌的发展史,主要表现在:(1)《楚辞》、《诗经》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构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大源头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我国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代表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
它的内容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光辉起点。
②“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13-15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古典文学一、填空题1.《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一般分为赋、比、________。
(厦门大学2011年研)【答案】兴【解析】《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比、兴、赋三种。
“比”是以客观事物来比喻诗人的思想感情;“兴”是用声音、意义等类比关系引发诗歌内容;“赋”则是直接铺陈和描写客观事物。
2.《诗经》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大雅》、《小雅》【解析】《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3.“少陵野老”是指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答案】杜甫【解析】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少陵,取自少陵原,是西安地名,萧选注杜甫曾在这里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
杜甫的《哀江头》曾写道“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中国文学中常说的“韩柳文、李杜诗、苏辛词”中的“辛”指的是________。
(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案】辛弃疾【解析】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志,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5.《爱莲说》的作者北宋时期的大思想家________。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案】周敦颐【解析】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托物言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我们道德品格的追求。
6.南洪北孔是指________。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研)【答案】洪昇、孔尚任【解析】洪昇和孔尚任是清初杰出的戏剧家,世称“南洪北孔”。
洪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孔尚任的代表作是《桃花扇》。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课后习题详解各类艺术【圣才出品】

第14章各类艺术1.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
答:较之西方艺术,中国的传统艺术有如下四个明显特点:(1)“礼乐一体”的原则“礼乐一体”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是有礼必有乐,乐附于礼。
第二是乐在诸多艺术中独具至尊地位。
历代儒家学者都把“乐”看作是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的手段。
儒家所推崇的周公“制礼作乐”,即是把礼乐一并作为维持西周奴隶主通知的两大支柱,因而一旦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社会变化,孔子就认为是“礼崩乐坏”。
由于儒家的不断提倡和发挥,礼乐并列为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乐也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占有崇高地位。
封建帝王的各种礼仪活动,都有乐曲相配,因此朝廷总是拥有庞大的乐队,并且由“太常寺”负责管理。
(2)融合互通的精神即中国艺术的诸门类不是各自为域,互不相关的,而是彼此相通,融合为一的。
汉唐以后,流行书画,二者结合得难以分家,向来被称为“书画同源”,其理论和技法都是相通的。
中国历史上的画家,往往同时又是书法家。
(3)注重神韵的技法即中国艺术注重表现事物的意趣和人的内在感情,要求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神似。
我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们都非常重视“神似”这个问题。
“神似”就是要求艺术创作要表现对象的典型特征,揭示它们的内在精神。
顾恺之说的“以形写神”以及传说他画人很注意一双传神的眼睛;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等,其含意都是强调艺术创作不能追求形似,而要追求神似。
注重神韵、大笔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
(4)用于教化的目的即传统艺术很重视艺术的目的性和社会功能。
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非常重视《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就是说《诗经》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可以感发人的意志,可以观察兴亡得失,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还可以表现人们的哀怨情绪以批评不良政治。
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为国君效力。
2.怎样欣赏中国的书法艺术?答:(1)书法成为一门艺术,是以汉字的方形结构和线条变化为基础的①古人在创造这种方块字的时候,已经融入了中国人对造型美的基本见解,即结构平衡,线条流畅,整齐而有变化,均匀而有对比,这就给书法家提供了施展艺术才能,驰骋艺术想象的天地。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章节题库(中外文化交流)【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外文化交流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几条主要通道被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海上丝绸之路【解析】“海上丝绸之路”,从海上沟通着中国与外国的交往。
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海上航线,是《汉书·地理志》所记的从西汉帝国的南疆到达印度洋的海路:即从今越南北部、广东、广西港口出发,经东南亚抵达今印度东岸和斯里兰卡。
东汉时,中国人已经知道从波斯到红海的海路。
2.公元前138~前126年________通西域以后,我们的祖先就沿着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答案】张骞【解析】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交通的“丝绸之路”。
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往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的大月氏人,以便与之联合,共同抗击匈奴。
在途中被匈奴扣留达十年之久,逃脱后,经楼兰、龟兹,翻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大月氏,却遭拒绝。
尽管这一次未能与大月氏取得联盟,但却打通了一条由长安通往西域的道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方的存在和文化。
3.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留学的学生被称为________。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案】遣唐使【解析】中日之间的交流,日本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势,先后派出使团、留学生和学问僧到中国来吸取营养。
在隋代,日本共派出遣隋使五次,特使高向玄理等人专程来华学习佛法;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公元834年的两百余年中,日本共派出遣唐使18次,其中有16次到了中国。
4.唐朝僧人玄奘赴印度学习佛教经典,回国后口述成书的________是当时中国了解西域和印度的一个重要窗口。
(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相关试题:唐代僧人玄奘西行求法,历时19年,曾著《________》详述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力作。
(厦门大学2010年研)【答案】《大唐西域记》【解析】玄奘出家后在长安、成都等地遍访名师,为了了解佛学底蕴,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出关,取道西域,经葱岭,到达古印度境内,研习讲学,周游印度,历时l9年,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载誉回国,主持佛经翻译,其所著《大唐西域记》详述亲所历见的各国风土人情,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不朽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古代教育
一、填空题
1.________最先把“教育”二字连用。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答案】孟子
【解析】《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孟子最早将“教、育”两字连用,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2.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________(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北京大学2010年研)
【答案】数
【解析】大体来说,西周的学校分作“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
以国学而论,包括了德、行、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则为六艺:礼(规章仪式)、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大学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则以书、数为重点。
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清代唯一国家最高学府是________。
(北京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
(1)自唐宋以来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为“________”。
(选择题,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2)在清代,________是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国子监
【解析】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
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4.今湖南大学所在地是宋初四大书院之一________的旧址。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岳麓书院
【解析】岳麓书院是毫无争议的宋初四大书院之一,是今湖南大学的校址。
书院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因在长沙岳麓山而得名,朱熹和南宋另一理学家张栻曾在此讲学。
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5.旧时童蒙教材中由南朝周兴嗣所编的是《________》。
(南开大学2012年研)
【答案】《千字文》
【解析】周兴嗣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撰有《皇帝实录》、《起居注》、《职仪》等专著百余卷,文集十卷传世,但流传最广、最久远的,则是《千字文》。
《千字文》是由一千字组成的韵文,是周兴嗣奉梁武帝之命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000个字,编纂成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千字文》。
其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
6.南北朝末年和隋代初年成书的《________》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颜氏家训
【解析】到南北朝末年和隋代初年,出了一位教育家颜之推,他搜集历代家教典故,结合自己的家教实践,写成《颜氏家训》二十篇,其中有“教子”、“勉学”、“兄弟”、“治家”、“风操”、“慕贤”、“涉务”、“杂艺”等篇目,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其精华部分在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家庭教育专著。
7.南宋理学大师________创立的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朱熹
【解析】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
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判断题
1.现存北京的国子监相当于现在的高等学府。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正确
【解析】国子监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
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北京国子监,就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
2.在古代文献中,“庠”是指培养贵族子弟的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有文物佐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因为殷墟甲骨文里记载了殷商学校的名称,如庠、序、学、瞽宗等。
从文献记载来看,大约“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
3.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形式,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与国子监、太学等没有很大的区别。
(厦门大学2011年研)
【答案】错误
【解析】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三、选择题
1.国子监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而非最高学府是在()统治时期。
(南开大学2012年研)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发生了一些变化,晋朝时,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北齐时,改国子学为“国子寺”,南朝的宋文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
隋唐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隋文帝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这样,国子监的职能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唐代承袭隋代的制
度,但学校的体系更加完备,在中央设立“六学二馆”,六学由国子监统一领导,国子监在发展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到清代取代太学,成为国家惟一的最高学府,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2.从()朝起,国子监开始成为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它本身又是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2010年研;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隋
B.唐
C.汉
D.宋
【答案】A
【解析】隋朝一统天下,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隋文帝为了振兴学校教育,以国子寺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
隋炀帝时又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这样,国子监的职能便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到清代时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
3.在以下办学形式中,类似今天私立大学的是()。
(厦门大学2010年研)
A.太学
B.国子监
C.书院
D.私塾
【答案】C
【解析】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
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其实,书院有点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
4.宋初兴起的书院教育中,最大特点是“讲会制度”的实行,它的创立者是()。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年研)
A.陆九渊
B.程颐
C.朱熹
D.周敦颐
【答案】C
【解析】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
宋明理学分作不同学派,书院中的“讲会”,就是不同学派的学术论争。
5.战国时期著名的“下学宫”是当时()的宫学。
(南开大学2010年研)
A.楚国
B.齐国
C.赵国
D.魏国
【答案】B
【解析】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
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