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分章节知识点、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整理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研究教育活动规律和教育改革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机构和教育管理等。
二、教育的本质和特点1. 教育的本质:个性发展、社会传承、价值观引导、创造力培养等方面。
2. 教育的特点:个别性、社会性、发展性和适应性。
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1. 教育目标:培养健全人格、提高智力素质、发展创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教育任务:知识传授、道德教育、智力培养、审美教育、体育锻炼等。
四、教育活动的要素1. 教育主体:教师、家长和社会等。
2. 教育客体:学生或被教育者。
3. 教育内容: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学科知识、道德教育、审美教育等。
4. 教育手段:教学方法、学习环境和媒体等。
5. 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
五、教育发展理论1. 达尔文的进化论:教育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2. 多因素理论:教育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体差异等。
3. 社会认知理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认知过程完成的。
4. 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一种行为的改变和形成过程。
5. 构建主义理论:学习是通过主动建构和经验交互实现的。
六、教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的确定:明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目标。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
3. 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评价和反馈改进教学设计和学生学习。
七、学生发展理论1.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生在认知水平上有不同的阶段。
2.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生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3.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探讨个体在不同年龄段面临的心理社会冲突。
八、教育评价与考核1.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综合性、差异性、动态性。
教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
教育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汇总简答题部分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特点主要包括哪几方面?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播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历史性3.教育的继承性4.教育的长期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生产性7.教育的民族性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方面?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四.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1.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和无等级性(平等性)2.教育没有脱离生产劳动3.教育具有原始性五.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哪几方面?1.教育基本上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阶级性3.等级性4.道统性5.专制性6.刻板性7.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六.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公立化)2.教育的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法制化)七.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国际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八.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体制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九.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十.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的变化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方法与手段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十一.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十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2.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十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2.环境3.教育(学校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十四.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十五.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体的功能十六.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理想十七.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1.导向作用(规范作用)2.激励作用3.调控作用4.评价作用5.选择作用十八.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十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十.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人口发展状况5.民族文化传统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二十一.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二十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二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的改革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3.努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二十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二十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1.因材施教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二十六.教师职业素养1.职业道德素养2.知识素养3.能力素养4.职业心理健康二十七.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有哪些?1.对待事业--终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二十八.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语言表达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2.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3.专业能力的提高4.专业自我的形成三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入职培训3.在职培训4.同伴互助5.自我教育三十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阶段三十二.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该做的主观努力1.善于学习2.恒于研究3.勤于反思4.勇于实践三十三.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3.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4.学生是责权主体三十四.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那几个特点?1.可塑性2.依赖性3.向师性三十五.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的表现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形式3.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三十六.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十七.学生是发展的人表现在哪几方面?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三十八.学生是独特的人表现在哪里?1.学生是完整的人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三十九.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表现在哪几方面?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责权主体四十.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四十一.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四十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四十三.课程类型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6.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7.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课程四十四.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四十五.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2.课程标准3.教材四十六.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4.理论与实践统一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7.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四十七.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的趋势2.由“双基”到“四基”的趋势3.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趋势4.加强课程综合化与实践性的趋势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趋势6.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7.课程法制化的趋势四十八.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四十九.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五十.教学的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五十一.教学过程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哪?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引导性5.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五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3.传授知识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五十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五十四.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量力性原则8.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相统一原则五十五.班级授课制的特点1.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2.按课教学3.按时授课五十六.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2.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3.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5.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教育的作用6.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五十七.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过分整齐划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2.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性不强,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3.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5.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五十八.当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2.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个别化教学五十九.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5.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六十.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教学的重难点3.课程性质和特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6.教学时间、设备、条件六十一.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哪些?1.备课2.上课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六十二.写好三种计划包括?1.学期(学年)教学计划2.单元或课题计划3.课时计划,即教案六十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求理论联系实际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六十四.教学评价的功能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六十五.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实施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2.根据运用的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六十六.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1.评价目的2.评价功能3.评价观念4.评价内容5.评价方式6.评价主体7.评价过程六十七.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4.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六十八.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六十九.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性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8.知行统一原则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七十.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员组织的活动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七十一.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1.说服法2.榜样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6.品德修养指导法7.角色扮演法8.合作学习法七十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基本功能)2.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七十三.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2.班级平行管理3.班级民主管理4.班级目标管理七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七十五.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七十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七十七.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建立学生档案5.操行评定6.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7.个别教育工作8.班会活动的组织9.偶发事件的处理10.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11.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知道课余生活七十八.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1.自愿性2.自主性3.灵活性4.实践性5.广泛性七十九.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1.群众性活动2.小组活动3.个人活动八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2.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3.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4.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论述题部分一.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部分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面发展教育不是均衡教育,更不是削弱个性的教育。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二是社会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两个条件相互作用,为学校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不断地得到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不同时期的需求和要求。
家庭教育的特点包括:第一,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第二,家庭教育具有亲情、温馨、和谐的特点。
第三,家庭教育具有个性化、针对性强的特点。
第四,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的特点。
第五,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受到家庭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首先,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体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其次,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
第三,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包括程序教学模式、发现研究教学模式、掌握研究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和合作教育教学模式。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要全面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需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同时个性也获得发展,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动机,教会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养成自我教育的惯。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以及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整体性。
最后,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校教育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方向,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具有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功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同时也可以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起着桥梁作用,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可以使学生能力提高及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开展的规律, 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 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证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5.人的身心开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治理制度.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根底,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根底,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方案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方案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二.简做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升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局部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 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根底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一教师.(2)随着生产力的开展和人们熟悉水平的提升,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内容.(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效劳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2.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教学对象而有所不同.第三,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智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以使学生熟悉到自己的优势与缺乏,从优势获得信心、明确开展方向,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第四,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 并使其在教师有目的、有方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对相关教学教材的接触和运用中得到最大化的开展.第五,注意培养那些优势智力领域不属于传统学校教育重点学科的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不要再以差生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教师应该欣赏、鼓励他们在优势智力领域的表现,使他们也体验到成就感,并由此培养起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成才.第六,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如持久的注意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习的热情等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以提升弱势智力的水平.3.教师职业的特点〔一〕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从教师劳动的对象、教育的任务、教育的影响都表达出教师职业的复杂性〔二〕教师职业的示范性:学生有“向师性〞,喜欢模仿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有明显的示范性.〔三〕教师职业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达在对不同学生的区别对待, 即因材施教上.其次,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的不断创新上.〔四〕教师职业的长期性、长效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的周期很长.教师职业不仅具有周期性,还具有长效性,教师付出的劳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学生一生开展的珍贵财富.4.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赞赏, 才会精神愉快,并产生自信心,上进心,从而努力学习,并且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二〕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 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三〕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开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 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间的态度等.5,培养正确的舆论,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①培养正确的舆论:首先,要进行正面教育,提升熟悉.班主任要通过班集体在各种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第二,表扬先进,树立典范.止匕外,还可以利用社会上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②树立优良的班风和传统:班风是一个班集体的稳定的风气,它反映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气.首先,抓好开端,优良的班风不会一跃而就,而要从某一方面开始,逐渐开展.第二,持之以恒.第三,大造舆论.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分析书面教材、观察、调查研究、建立档案6.班主任在完成所教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做好以下工作: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4,形成优良的学风.三,论述题1.创新素质〔不会直接考,题中会涉及到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根底,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创新精神,包括人的创新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价值观、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对整个创新素质系统起动力与导向作用.创造思维是人们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统一,既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象. 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所谓创新水平指人能够创造既是首创、又有价值的产物的水平.在创新水平中,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想象起重要作用.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激发创新需要和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激情,坚决创新意志.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泼的灵感等武大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向这五个方面努力.③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包括信息加工水平、动手操作水平、运用创新技法的水平、创新成果的表现水平及物化水平等.④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创新的动力, 没有对新事物的满腔热情,就无所谓创新.⑤培养学生的敢于创新的个性. 包括勇敢、坚强、幽默感、自主性、独立性、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敢于冒尖等人格特征.6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原因、作用、条件〕P128看书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开展具有特殊功能.学校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局部,是特殊的环境.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身心开展规律把人的遗传素质与社会影响综合起来, 提出适宜的开展目标,设置适宜的课程体系,采用适宜的教育手段、方法和评价形式,从而促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的最大开展.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开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练习的教师来进行的, 效果更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限制影响学生开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影响、社会开展的状况教育系统内部:教育自身的状况、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根据以人为本的思想,我们要熟悉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独特性、主体性、完整性,并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人3.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教师的知识素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坚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教师的水平素养是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本领.教师的水平素养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水平素养包括教学水平和教育研究水平.教学水平是中小学教师的核心水平,它是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关键水平,也是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主要水平, 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水平.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的教学设计水平、高超的教学实施水平、灵活的教学辅导水平、科学的教学评价水平.教育研究水平是合格教师的根本水平之一,它包括:发现问题的水平、采集资料的水平、科研写作的水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其标准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客观的教育活动对于教师的行为所提出的要求.教师劳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他具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水平,而且取决于他的道德面貌.教师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等方面.教师的身心素养包括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必要的生理根底,表现在教师对繁重的教学、紧张的工作、琐碎的家务具有较强的承受水平,能精力充分、生气勃勃地从事工作;要反响敏捷、体格强壮、对疾病的反抗力强、耳聪目明、声音洪亮.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熟悉的根底上, 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实际状况, 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开展.4,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统一的规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开展学生的智力和水平,包括一般熟悉水平和特殊水平. 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一〕掌握知识是开展水平的根底.学生水平的开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根底,才有可能以知识为根底,进行记忆、思考等熟悉活动,开展记忆力、思维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水平开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一定的认知水平,它不但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三〕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水平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方面:①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②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③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水平,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四〕贯彻掌握知识和开展水平相统一的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形式教育论者和实质教育论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识与开展水平人为地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在教学中,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四,填空题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颍为研究对象,探索数直现在的科学.教育从本质上来说, 是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的根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与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相结合、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现代教育的终身化、现代教育的国际化.4.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升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开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根本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养劳动者和坚持培养全面开展的人.7.教师的职业权利:教育教学权、科研学术活动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待遇权、参与民主治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教育教学权是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8.影响人身心开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教育、积极丰动的实践活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开展的物质前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开展中起主导作用, 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是身心开展的关键〕9.学生的学习特点:组织性、依赖性、间接性、根底性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0.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治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11.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央环节,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原那么.12.教学工作的根本环节,是教学工作的有序步骤,包括备速一上速—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响、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备课要求,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14.课的分类,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可分为传授新知识的课〔新授课〕、稳固新知识的课〔稳固课〕、培养技能技巧的课〔技能课〕、检查知识的课〔检查课〕.15.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楚、教态自如、组织严密、气氛热烈.16.依据评价的不同标准,可将评价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五.判断、选择1.教育学的开展阶段:教育学的萌芽:?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教育学的独立:夸美纽斯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班级授课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强调三个中央教师、教材、课堂,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开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开展2.教育的产生和开展: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而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理论?.3.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不用背〕: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一一学校.2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3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4.教育的社会意义:A.文化意义:传递和保存文化、选择和整理文化、交流和融合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B.政治意义: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以及各种政治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为政府制度效劳.C经济意义: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教育通过再生产和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开展.6.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7.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P32〕: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8.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学说.9.全面开展不是均衡开展10.学校教育制度〔选择题〕: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有三种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11.区别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寅学制虽经公布却未付诸实施,成为新学制的先声.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2.学生的人身权〔判断题P73,懂得区别身体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13.人的身心开展表现出四个根本特征:〔根据例子判断是什么性〕身心开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14.班主任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开展.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工作内容,也是班主任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根底15.活动中央课程论〔理解P181,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16.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测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治理和评价课程的根底.(不用背,看一看)17.课时方案(P211):通常是指教师为某节课而拟定的上课方案,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18.贯彻直观性原那么的要求:(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有关事物的感性熟悉,为学生理性知识奠定根底.(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 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问, 使其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掌握理性知识.(3)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教师用直观性语言进行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描述, 能够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获得感性熟悉.19.贯彻因材施教原那么的要求:(1)要坚持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我国的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对血神德、智、体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是学生实现全面开展的必要根底. (2)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身心开展特点、知识水平、智力优势等,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3)注意培养学生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组织各种校外,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等,为学生创造条件,使他们的特长获得充分的发挥.20.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四种方式(P225进行区别)21.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教育学全题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都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2、遗传素质:是人在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3、环境:指的是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的一切外部世界,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4、教育制度:是批一个国家各级种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义务教育:是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学校、家庭、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6、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发展的教育事业,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9、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首先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称师德。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聘用制度。
12、课程:是在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育人信息载体性能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育人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3、显示课程:是人们精心设计的明确、内容全面、计划周密、结构复杂的课程,又称正式课程。
14、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它是在学校情境中由隐性的校文化组成的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课程。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
教育学原理重点归纳一、教育学中的基本概念1.教育:教育是社会对人进行有意识的修养和培养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3.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培养知识和技能: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知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技能是实现知识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
2.培养道德和人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格,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品德。
道德和人格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的基础。
3.培养创新能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素质,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基础。
三、教育的基本原则1.个别差异原则: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都不同,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进行个别化的教育,促进其个性的充分发展。
2.教育相对独立原则: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有着相对独立的性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该由教育本身的规律来决定,不能被其他领域的规律所左右。
3.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原则:教育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应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4.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原则: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教育的基本关系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依存的,教育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相互促进,教育应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考试知识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
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葛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
中世纪大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
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
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
教育学原理(全章节笔记)第一章教育学概述1.1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它关注教育活动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等方面,旨在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1.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3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
它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既要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1.4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主义等多个阶段。
1.5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教育学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教育现象、掌握教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目的2.1 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
2.2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个体目的和社会目的。
个体目的包括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社会目的包括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3 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考虑社会需求、个体发展需求、教育资源的配置等因素。
同时,教育目的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等特点。
2.4 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手段来实现。
同时,教育目的的实现还需要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三章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3.1 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要素。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docx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08政教内部资料绪论(多出选择题)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刃黑丄弟二那专诊舉頁旳著作《学记》,被称为“教頁学旳雏誓”、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的西方笫丁谭朝亩专苓《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绘:勿缈甲舉络:勿人白.勺芝术”、徳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一一开始尝试班级投课制。
c.:绘施丁丁損述”」•勺第作厦诊述方武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握世了线身朝頁®设想,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舉頁卩、理学的犁娇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舉学白勺舉頁性黒则”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瑞士)、福禄贝尔(徳)、康徳(徳)等。
• • •• ••••• ••••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获頁旳任务悬获号△们唇样牛话,教育方法上多欢审孩学牛学刁的自堂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摩愛丁丁蹩理二「衣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儿車屮心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敎頁即生适,.学枚艮卩社舍,.从做甲学” o(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舍王乂获学理诊的诞生。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教育学: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一)父母的表率作用;(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三)父母的文化修养;(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6、简述指导学生研究方法的基本要求。
1)研究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研究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3)激发学生研究的自觉性、主动性;(4)研究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4)教师应正确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9、中国教师角色行动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
(2)社会本位高于小我本位。
(3)自我涵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的基本要素包孕: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
(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根据。
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
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教育学论述题及答案教育学论述题教育学、教育⼼理学论述题的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论述题题型特点:理论性强,是论述题最突出的特点。
理论要有深度,是论述题主要的质量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论述题最显著的特⾊。
(⼆)、论述题解题技巧论述题要求对所学过的理论(要把握住基本要点)展开论述。
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定要结合本⼈或学校、学区⼯作实践、经验,把它们做为阐述观点的材料。
观点和材料要统⼀,语⾔要精炼。
1、论述题涉及的都是主要理论,其中⼀些问题,需要全⽅位论述,因此,开阔视野,多⾓度看问题,这是解答论述题的⾸要策略,当然这也要求您能对基本的教育学、教育⼼理学的理论有扎实的基本功,能较好的理解,这也是与你同⾏在我的学习经验中⼀再强调的观点,必须要多读,多看,多学,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例如:学校、家庭、社会三⽅⾯如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回答这⼀问题,就要注意到三个⽅⾯,搞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这样论述,在发挥学校教育占主导作⽤的前提下,必须争取家庭和社会的⽀持,通过书⾯或互访的形式,加强相互了解,保持经常性联系,达到对学⽣教育的统⼀要求和统⼀⾏动,形成教育合⼒,共同搞好教育⼯作。
2、“授之以鱼,仅供⼀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受⽤⽆穷”。
在论述题中,常引⽤这样⼀类格⾔,与教育现象联系起来,看你的理解能⼒。
在这⾥,此格⾔表明了智⼒开发的重要意义,涉及的是知识与智⼒的关系问题,由这⼀点展开论述,就抓住了本质。
与这⼀个类似的还是“⽼⼦英雄⼉好汉”等说法的辨析等。
3、能⽤教育学理论指导实践,是论述题考察学⽣知识程度的⼜⼀个⽅⾯。
这⼀点对于在职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是⼀个优势,但对于新毕业的学⽣,难度就较⼤,但任何事情总是⼀分为⼆的,我们新毕业的同学⼀个优势就是记忆能⼒较好,能掌握好知识点,这是⼀个最⼤的优势。
更何况,我们都过了10⼏年的学校⽣活,⽽⼤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与⽼师的接触、交流中度过的,这也给你们对解答这类论述题提供⼀些联系实际的素材,要注意多挖掘⼀些。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于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
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故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
(2)统治阶级对人材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浮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 (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3)内容日益科学化; (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5)形成为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教育学原理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简答题:2、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第一,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第二,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第三,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
第四,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五,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简述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为社会带来重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生产力。
简述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2)入学年龄提前,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3)高等教育多级化,学校类型多样化。
4.简述课外活动的意义。
(1)课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提高。
(2)课外活动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
(3)课外活动有利于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课外活动有利于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社会化进程。
5.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起着奠基作用。
1.简述教育原理的理论功能。
(1)解释教育实践(2)指导教育实践(3)推动教育改革2.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答案要点:(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2)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3)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4)深刻的教育理论素养(5)多方面的教育工作能力(6)优良的身心素质3.简述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5)生产力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是教育学的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的客体和要素、教育的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原理的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由教师引导和组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教育,以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特点:普遍性、社会性、自觉性、需持续性、个性综合性、目的性、规范性等。
3.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科学原理和规律,解决教育实践中困扰人们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
二、教育的基本任务1.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其个性发展。
3.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应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和有用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教育的客体和要素1.教育的客体:教育的客体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智力等方面。
2.教育的要素:教育的要素有师生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
四、教育的规律1.教育发展规律: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对知识、能力和品德发展的要求。
2.教育规律:包括教育目的规律、教育内容规律、教育方法规律和教育评价规律等。
五、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是教师用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方式,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课题研究法等。
2.教育手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设备和技术手段,包括教学材料、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3.教育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一些规范和原则,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等。
六、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的概念: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是对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进行判断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2023年教育学原理分章节知识点论述题整理
很详细旳资料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选择题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旳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多种教育活动旳外在体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旳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旳教育。
(1)社会教育:意在故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旳身心发展旳社会活动。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旳、内在旳、必然旳联络或关系。
5、教育原理旳研究对象是教育中旳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旳各门教育学科旳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旳学科总体。
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旳总称(两者关系)。
7、反应古代教育思想旳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旳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旳论著,被称为“教育学旳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旳书是古罗马昆体良旳《雄辩术原理》。
11、1623年,英国培根初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旳学科划分出来。
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初次对班级讲课制予以系统旳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旳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
13、西方著名旳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旳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14、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康德。
15、赫尔巴特是继康德后,最早系统讲授教育学这门学科旳,于1823年出版旳《一般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旳标志,将其视为老式教育派旳代表。
他是世界上第一种提出“教学旳教育性原则”旳教育家。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性质: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
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起源: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彻底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发展:P16各阶段教育的特征: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1.教育水平低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者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奴隶社会的教育:1.古代学校的浮现2.教育阶级性的浮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校培养奴隶主阶级管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材。
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事教育与道德教育为主.3.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有非正规的教育方式。
封建社会教育:1.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者骑士,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教育学》各章知识点整理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2、“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3、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4、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5、从个人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1、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or教育媒介or教育措施。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中国的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3、心理起源说:(孟禄)认为教育是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没有把握教育目的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有:
1
1 蔡元培:毛泽东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著《对教育方针的意见》; 2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927 年创 办晓 庄师范,实践其生活教育理论;周恩来称“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著《中国教育改造》;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 9、中国战国晚期乐正克《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10、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是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1、1623 年,英国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 12、捷克夸美纽斯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班级上课制,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教育理论 的 独立阶段,《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 13、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和论著有: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爱尔维修《论人及其智力和教育》;裴斯 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等。
2 文献法:是人类用文字、图形、声频、视频等手段记载下来的人类的认识成果。 3 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 某一问 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最早提出“行 动研 究”这一概念的是勒温(1944 年)。
20、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21、前苏联凯洛夫 1951 年出版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
理论的诞生。
22、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 1 实验法:最早倡导教育实验并提出“实验教育法”这个名称的是德国梅伊曼。基本特征:有理论假说、 有控 制、有变革、可重复操作。
23、行动研究的进行步骤:发现问题、计划、实施、观察、反思。 24、终身教育:是一系列很具体的思想、实验和成就,换言之,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 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 的有机联系。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P22)
4、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5、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6、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 科总体。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二者关系)。
7、反映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论语》;它是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 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学习结合;
1 苏霍姆林斯基重视德育,认为道德是和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它包括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还包括培养 学生 的性格、信念、自尊心及爱劳动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杨贤江: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 4 徐特立。 1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的著名教育家及其论著有: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德国瓦·根舍因 1951 年倡导“范例教学”理论;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教育理 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2
3、简述学习教育原理的功能及意义。(P22) 功能: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 意义:
1 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2 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3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4 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 作用 。
三、论述题 1、阐述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P15)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他认为“全面”与 “和谐”是儿童个性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应使“智育、体育、德育、苏动教育和审美教 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 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自己内在本质的表现”。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知识点、论述题整理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功能 一、选择题 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式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 (1)社会教育:旨在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1 用“理性尺度”评价现实; 论力量呼唤社会。 2、行动研究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为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2 强调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合作,行动与研究的结合。 3 重视及时反馈,特别是正反馈。 4 可变性。行动研究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导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