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能够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掌握混合、溶解、沉淀等基础知识。

3. 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 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

2. 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物质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感知物质的存在状态,并理解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3. 探究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物质的存在状态1. 导入:观察一杯水,用手触摸,感知水的状态,引发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存在状态?”2. 学习物质的存在状态及其特征:(1)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通常不易流动,分子运动缓慢。

(2)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分子运动较快。

(3)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分子运动非常快。

3. 练习区分物质的存在状态,完成练习册P64页有关题目。

第二课:混合物和纯物质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存在状态,提出混合物和纯物质的概念。

2. 学习混合物和纯物质:(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不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分离困难。

(2)纯物质:由同种物质按一定比例组成,具备固定的成分和比例,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3. 实验操作:混合红色砂糖和白色盐,观察混合物的变化,了解纯物质的概念。

4. 练习区分混合物和纯物质,完成练习册P68页有关题目。

第三课:溶解和沉淀1. 导入: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混合物和纯物质,提出溶解和沉淀的概念。

2. 学习溶解和沉淀:(1)溶解:将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透明的溶液。

(2)沉淀:将一种物质加入另一种物质中,能够形成杂质,使溶液变浑浊,称为沉淀。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 热 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 热 第5课 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 热第5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教案一. 教材分析《热在水中的传递》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教材以实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热在水中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规律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2.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和总结。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热在水中的传递。

2.呈现(5分钟)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热在水中的传递规律。

5.拓展(10分钟)讲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本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和热传递基本原理的理解。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并撰写观察日记。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总计:50分钟教学情境和教学活动分析:在《热在水中的传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和活动:1.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热在水中的传递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2.2用浮的材料造船》优质教案

《用浮的材料造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到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2.认识到生产生活需求推动了造船技术的进步。

二、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设计与制作竹筏(木排)模型的过程。

2.根据设计目标对制作的竹筏(木排)的性能进行测评,并不断改进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

3.通过探究认识到船的结构与载重量和稳定性有关。

三、科学态度目标
能利用新的材料,完成设计和制作竹筏(木排)的任务,培养创新精神。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点】
设计并制作竹筏。

【教学过程】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认真学习使自己进步,只有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前行,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热》单元的第三课,前面两课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水的变化,也已经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这一课时是进一步研究不同温度的水之间的变化,这也是在上面两课时中隐含的信息,水的温度可以由外界温度的变化(酒精灯加热)而发生变化,而使水温度变化还有其他的方式。

课堂引入就是从生活中的情景给冰箱中的牛奶加热开始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热传导是下一课时中进行的,那么这一课时就先不提出这个概念,仅仅是让孩子们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会发生高温物体降温,低温物体升温的现象,并且不是无限的上升和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了一个平衡点,温度就相对稳定了。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时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水的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形态发生变化,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温度计。

这节课用平时生活中热水加热牛奶现象来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这是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

然后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这是透过现象探索本质的研究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也为下面几课研究热的传递方式作了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实验发现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热通常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

[科学思维]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证据,并制作成折线图,比较发现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探究实践]能用对比实验进行研究,通过实验数据制作折线图,能通过数据分析描述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接触后发生的变化规律。

[态度责任]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难点]理解两个物体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能趋向于热平衡。

【教学准备】[教师]大烧杯、60摄氏度热水、凉水、大试管、两支温度计、温度变化记录表、折线统计图、数字温度计、教学课件等。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用沉的材料造船》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体沉浮的基本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而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向下的力。了解这些力的作用是造船的关键。它们决定了船只能否在水面上稳定行驶。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不同材料的船只设计,了解浮力在造船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平衡浮力和重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沉的材料在造船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些船只设计成空心?”“如何通过改变形状增加浮力?”来启发学生的思考。
-沉材料的选择与运用: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沉材料来造船。
-突破方法: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比较,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学习如何选择和应用。
-实践操作中的技术难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
-突破方法:教师现场演示关键步骤,提供技术指导,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实验数据分析:学生可能难以从实验结果中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比如如何通过改变船只的形状来增加浮力。这让我感到很惊喜,也证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不够自信。以后,我需要更多地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原理特别感兴趣。当他们看到不同材料的小船在水中浮沉时,那种好奇和兴奋的表情让我深感欣慰。我意识到,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3-4《解决 垃圾问题》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3-4《解决 垃圾问题》教案

教科版五下第三单元第4课《解决垃圾问题》课件教学设计……2.产生了哪些垃圾?A:家里的垃圾有菜叶、剩饭、各种塑料瓶、酸奶盒、包装袋等。

B:学校的垃圾有废纸、纸壳、用过的笔等。

C:饭店的垃圾多是剩饭剩菜,还有酒瓶等;工厂的垃圾有包装塑料袋、废弃的建筑砖瓦、石块等。

D:商场里有各种垃圾,医院有一些废弃的药品包装袋和注射器等。

……3.这些垃圾质量有多少?我国人口众多,也是垃圾产生大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城市垃圾统计数据,每年我国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大于两亿吨;还有1500多个县城产生了接近0.7亿吨的垃圾;至于村镇垃圾方面,由于村镇数量太分散,暂无准确统计数据。

总体来看,每年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在四亿吨以上。

4.这些垃圾到哪里去了?A:我猜运到垃圾站。

B:可能埋到土里去了。

C:我猜用火烧掉了。

D:也可能被回收再利用了。

……家庭生活垃圾统计。

1.统计家庭生活垃圾。

我家一天的垃圾统计学生小组讨论垃圾的源头、种类、质量和最终去向。

学生整理有关信息。

学生汇报这一周内所记录的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质量。

全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交流,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

2.如果一个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为3千克。

(1)估算全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

如果每个班有40人,一个班所有同学的家庭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为120千克。

(2)估算全校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

如果全校有30个班,全校所有同学的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为3600千克,即3.6吨。

(3)估算我们所在的城市(地区)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

如果我们所在的城市(地区)人口为400万人,每人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按1千克计算,那么我们所在的城市(地区)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总质量为4000000千克,即4000吨。

据统计,我国各城市人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是 1.0~1.2千克。

2020年,北京人口达2100万人,北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为2万多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课程概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主要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三个科学学科的内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学生将对生物结构与功能、物体运动、天地万物等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程,提供课堂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物理原理解析物体的运动。

3.了解并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

4.学会并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总结。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本教案按照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内容,将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六个单元,并给出了每个单元的教学安排。

单元一:动物的结构和功能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一课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第二课动物的生存环境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第三课动物的运动和觅食行为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和觅食行为,理解其适应环境的原理单元二:生物的生长发育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四课动植物的生长发育理解生长与发育的概念,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第五课植物的光合作用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第六课植物的繁殖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总结能力单元三:力和运动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七课力和运动了解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效果第八课物体的运动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变化第九课利用力使物体运动运用力推动物体的运动,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索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特性单元四:能量与物质的转化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课能量与物质的转化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第十一课电能与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能的特点和电能转化的方式,理解灯的工作原理第十二课合理使用电能和水资源了解节约能源的重要性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单元五:地球与宇宙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三课地球和月球了解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第十四课太阳对地球的照射了解太阳对地球的照射方式和效果,探究地球的季节变化第十五课星星和星座了解星星和星座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提高对宇宙的兴趣和认识单元六:人类与地球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第十六课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与保护了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保护的影响第十七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第十八课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本教案提供了各个单元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4.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源的种类与特点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3. 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增强资源节约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层次、环境保护的意义与措施、能源的种类与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4. 例题讲解: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例,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6. 知识拓展: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利用,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与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层次、价值、保护2. 生态系统:组成、功能、人类活动的影响3. 自然资源:分类、利用、我国资源特点4. 环境保护:意义、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及其价值。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13节。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简单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砝码、橡皮筋、滑块、小车等。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思考: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大小如何测量?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4. 实验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力的合成与分解现象。

6.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及应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并说明其特点和应用。

答案:如推力、拉力、摩擦力等,分别应用于推动物体、拉动物体、阻止物体滑动等。

答案:两个力的合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大小等于两个力的大小之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作用方式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理解不深,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力的作用,尝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1.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风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

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比照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缺乏,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探究,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认识到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思维]用比照实验对变量进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够使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态度责任]在探索种子发芽实验中,能意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比照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在水中,砖块沉入水底,木块则浮在水面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砖块会沉入水底,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呢?这和物体的什么性质有关?4、教师给出“密度”的概念,并解释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二、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1、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入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改变,它的沉浮状态会发生变化吗?3、小组实验一:学生在水槽中放入不同的物体,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通过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改变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4、小组实验二:学生在水槽中放入萝卜和橡皮,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用小刀将萝卜切成小块,将橡皮切成小片,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再次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掌握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沉浮状态不改变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堂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课。

首先,教师将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并出示砖块和木块,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沉”和“浮”两个字。

然后,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浮”字。

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面,教师从小袋子里取出了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

教师以小石块为例,让学生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两行“预测”和“理由”的填写,并建议用箭头符号表示沉浮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表格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和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具体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2. 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滑轮、小车、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等。

学具:每组一个滑轮、一辆小车、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条毛巾、一块木板。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2. 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3. 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5. 课堂练习:分组讨论,思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6. 例题讲解:讲解摩擦力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作用效果2.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3. 摩擦力:概念、生活中的应用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并简要解释原因。

答案示例:走路时,鞋底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使我们不易滑倒。

2. 作业题目: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制作。

答案示例:制作一个简易的刹车系统,通过增大摩擦力使小车减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新教科版五班级下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教科版五班级下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集中话题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6、学生选择讨论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沟通、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沟通、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教学反思新教科版五班级下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讨论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沟通:获奖小组沟通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⑴为什么要这样做?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4、沟通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讨论作用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讨论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⑴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⑴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⑴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老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沟通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

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讨论: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⑴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

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⑴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轮轴的作用: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新教科版五班级下册科学教案3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⑴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沟通,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

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

(画示意图)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沟通、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

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

(板书:斜面)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

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讨论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沟通: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舞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

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沟通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四、认识变形的斜面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

你发现了什么?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

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

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

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

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板书:斜坡的启示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斜面省力课后小节:新教科版五班级下册科学教案4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讨论。

教学重难点: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讨论主题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

你们谁能帮助我?【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

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