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农杆菌介导的西瓜NPR1基因遗传转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的西瓜枯萎病菌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西瓜枯萎病菌遗传转化任俊杰;王丽霞;高洪波;吕桂云【摘要】为获得带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转化株,用于后期观察病原菌侵染过程,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对西瓜枯萎病菌1号生理小种进行了遗传转化.结果表明:共培养时间为36 h,枯萎病菌孢子和农杆菌AGL1比例为1∶1时该菌株的遗传转化效率最高,可以达到117.33个转化子/107个孢子.转化株的孢子、菌丝体及萌发的孢子均能发出稳定而强的绿色荧光.转化株的致病力检测显示其致病力与转化前的野生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本研究获得的带GFP标记的西瓜枯萎病菌转化株可用于观察病菌在西瓜根系的侵染过程.【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5(041)001【总页数】5页(P93-97)【关键词】枯萎病菌;西瓜;遗传转化;绿色荧光蛋白【作者】任俊杰;王丽霞;高洪波;吕桂云【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1;河北农业大学,保定07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6.5西瓜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niveum)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真菌病害,在世界范围广泛发生,该病害在我国的发生面积约占西瓜总栽培面积的42%,是危害最为严重,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西瓜病害之一[1-3]。
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共有4个生理小种,分别为0号、1号、2号和3号,目前在世界生产中造成危害的主要是1号生理小种[4-6]。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最早是从水母中分离出来的,在紫外或蓝光激发下发出绿色荧光,是目前能在活细胞中表达的发光蛋白之一[7]。
GFP检测方便,荧光稳定,且可以进行活体无损伤检测。
Skadsen等用GFP转化F.graminearum详细研究了其对大麦和拟南芥的侵染模式[8]。
转基因西瓜研究进展
转基因西瓜研究进展作者:李金超马三梅王永飞孙小武来源:《中国瓜菜》2014年第05期摘要:综述了西瓜转基因常用的方法、目前已获得的转基因西瓜性状以及转基因西瓜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西瓜转基因常用方法为叶盘转化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西瓜基因组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常采用PCR、Southern和Western等方法来检测和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成功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西瓜性状主要集中在培育抗病毒、抗枯萎病和耐旱、耐盐碱等方面;对转基因西瓜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2个方面。
今后应利用转基因技术进一步提高西瓜营养品质、耐贮性和抗冻性等性状,并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西瓜安全性的研究。
关键词:西瓜;转基因;安全性西瓜[Citrullus lanatus(Thunb.)Mansfeld]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经济水果,属于葫芦科植物。
西瓜不但汁多味甜、清凉解暑,而且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1],在夏季,世界各地对西瓜都有极大的消费量。
然而,西瓜的遗传基础狭窄,种质资源有限,难以通过传统的育种手段来培育出优良性状的品种[2]。
近年来,西瓜的病毒病、土壤病菌感染病等日益严重,给世界各地的瓜农带来巨大的损失[3]。
另外,西瓜的抗旱能力弱也是西瓜向干旱地区推广种植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转基因技术作为农作物改良的有效手段,已被成功地应用到西瓜的品种改良上。
世界各国的育种者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许多品质优良的西瓜品系,丰富了西瓜的种质资源,提高了西瓜对众多病害的抗性。
同时,转基因西瓜对种植地的环境安全性和作为食品的安全性也得到重视。
本文对国内外西瓜育种者通常使用的西瓜转基因方法、已获得的转基因西瓜,以及转基因西瓜的安全性3方面进行了综合归纳,旨在为西瓜的转基因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 西瓜转基因的方法随着各种转基因农作物的层出不穷,植物转基因技术日趋成熟。
农杆菌介导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突变体筛选
农杆菌介导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突变体筛选梁慎;薛保国;常高正;赵卫星;杨丽荣;孙虎;李晓慧;杨帆;全鑫;徐小利【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2(041)001【摘要】以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FO-11-06菌株为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实现了农杆菌AGL1(含pATMT1)介导的西瓜枯萎病菌的转化,并研究了转化介质和pH值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下,采用乙酰丁香酮(AS)浓度为200 μmol/L、农杆菌OD600=0.15、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含量为1×106个/mL、pH值为5.1~5.8时可实现T-DNA的插入转化.当转化体系pH值为5.3时,转化效率最高,达到每106个分生孢子产生553个转化子.不同共转化介质对转化效率影响明显,玻璃纸和硝酸纤维素滤膜转化效率较高,每106个分生孢子获得551个和549个转化子,显著高于滤纸.通过转化,获得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转化子1 989个,对生长速度、菌落颜色和产孢量等性状进行分析,发现有46个性状特异的突变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的生长发育、致病机制和相关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总页数】5页(P82-86)【作者】梁慎;薛保国;常高正;赵卫星;杨丽荣;孙虎;李晓慧;杨帆;全鑫;徐小利【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76【相关文献】1.西瓜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onSIX6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J], 唐宁安;牛晓伟;张跃建;寿伟松;范敏2.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 [J], 毛超;戴青冬;汪军;刘一贤;杨腊英;郭立佳;黄俊生3.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T—DNA插入突变体的筛选 [J], 毛超;戴青冬;汪军;刘一贤;杨腊英;郭立佳;黄俊生;4.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J], 郑肖兰;崔昌华;刘文波;郑服丛5.农杆菌介导球孢白僵菌转化体系的建立及突变体筛选 [J], 杨丽荣;全鑫;黄莹;梁慎;薛保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杆菌介导NPR1基因对百合遗传转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NPR1基因对百合遗传转化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
农杆菌介导NPR1基因对百合遗传转化的研究
【研究背景】
百合(Lilium spp.)是重要的花卉观赏植物。
然而,由于百合具有多倍体性、自交困难等特殊性状,因此其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一直是瓶颈问题。
遗传
转化技术可以为百合育种提供有效途径。
NPR1基因是拟南芥中的一个重要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NPR1是主宰拟南芥对
于病原菌感染时SA(水杨酸)信号转导的关键基因。
研究表明,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方式将拟南芥中的NPR1基因导入其他植物,可以显著提高这些植物的抗病性。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将拟南芥中的NPR1基因导入百合中,探究其对百合抗逆性、抗病
性以及其他表型性状的影响,以期为百合遗传改良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
1. 构建农杆菌介导转化的载体,将拟南芥中的NPR1基因导入百合中。
2. 确定NPR1基因在百合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南方杂交、PCR等方法进行基因检测。
3. 对转化后的百合进行生理指标(如叶片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SOD等抗氧化
酶等)和表型性状的测定,分析NPR1基因对百合抗逆性、抗病性和其他性状的影响,并与野生型百合进行比较。
【研究意义】
1. 探究NPR1基因在百合中的表达情况,可以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新的模式植物。
2. 研究NPR1基因对百合抗逆性和抗病性的影响,有助于提高百合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为百合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提供新的原材料。
3. 将拟南芥中的NPR1基因导入百合,有助于拓展NPR1基因的应用领域,并为其他植物的遗传转化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农杆菌介导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农杆菌介导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的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花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传统育种方法遇到瓶颈,基因工程技术成为改良花生的可行途径。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改良中,成为最常用的基因转导工具。
然而,花生的遗传转化技术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开展农杆菌介导花生遗传转化条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1. 选取不同幼苗期的花生为材料进行转化试验,比较不同幼苗期的花生受体细胞的易感性。
2. 筛选不同菌株的农杆菌,比较其转化效率。
3. 探究不同基因表达载体的转化效果,比较不同载体的影响。
4. 探讨外源基因的最适表达条件,比较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情况。
5. 存储和筛选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验证外源基因在转化后能否被稳定遗传下去。
研究方法:1. 选取花生不同幼苗期作为材料进行预试,筛选出适合转化的品种和季节。
2. 通过农杆菌介导花生遗传转化实验,比较不同菌株的转化效率。
3. 设计不同基因表达载体,将外源基因插入到载体中进行转化,比较不同载体的表达效果。
4. 调控转化后的花生植株外源基因表达的最适条件,并利用PCR或者荧光定量PCR等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
5. 采用南方杂交、PCR等方法:筛选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
预计结果:1. 筛选出合适的花生品种和季节进行转化,提高转化率。
2. 比较不同菌株的转化效率,筛选出最适合花生的农杆菌菌株。
3. 探讨不同基因表达载体的转化效果,优化外源基因的转化效率。
4. 确定外源基因的最适表达条件,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
5. 验证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确保外源基因在花生中可以稳定遗传下去。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花生遗传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结果将为农杆菌介导花生遗传转化提供可靠的条件,推动花生基因改良和育种实践。
同时,为其他植物的转基因研究提供经验和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农杆菌介导的西瓜NPR1基因遗传转化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广西师范大学2006 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院(系):专业:注:本表分选题填写,每题一页,由院(系)存档。
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院(系):专业:答辩内容摘要:一、论文题目:农村中学校本课程中“三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二、陈述:研究背景、选题的意义研究方法: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文献法,叙事研究法,写作思路:危机——批判、反思——建构。
论文框架:条件分析,现状调查,策略,创新之处。
三、问答:1、体现叙事研究法在哪一部分?(老师)答:涉及到叙事研究法主要体现在第三部分“策略”中第四小标题“‘三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模式”里,大多数模式都有小案例,但由于论文篇幅有限,不能深入论述。
2、(老师):你的论文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调查法、有硕士论文的风格、比较正式结构规范。
3、(老师):你的论文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后期工作游刃有余。
4、(老师):由于内容太多、结构严谨,我只发现个别错别字,如“三农”中,最后一个是“农民”,你误打成“农村”。
记录人签名:年月日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理工类,指导教师用)注:如属于论文形式,无设计图纸的,将评分项目的第11项分值加到13项中。
此页不够可加页。
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文史类,指导教师用)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评阅人用)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评阅人用)广西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总表。
农杆菌介导的草菇遗传转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的草菇遗传转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和意义草菇是一种在全球广泛种植的食用菌类,具有蛋白质丰富、口感好、味道鲜美等特点,深受人们的欢迎。
然而传统的人工选育方式效率低下,时间长而且费力。
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草菇进行遗传改良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农杆菌介导的草菇遗传转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快速、高效地将外源基因导入草菇。
该技术可以为草菇的快速育种和功能基因发掘提供技术平台。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草菇的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并通过该技术导入外源基因,进一步研究草菇的遗传特点、育种方式和功能基因的发掘等方面。
二、研究内容和步骤1. 草菇的基本生物学性质研究介绍草菇的基本形态、生长习性、生理生化过程等方面的内容,为后面的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基础知识。
2. 农杆菌介导草菇遗传转化研究探究农杆菌介导草菇遗传转化的技术条件,如耐受杀菌剂的能力、温度和湿度等条件,确定最适化的转化条件。
3. 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外源基因导入草菇设计外源基因并将其导入草菇中,通过RT-PCR和Southern blot等方法鉴定是否成功导入。
同时,利用Western blot等分析方法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对草菇产生的影响。
4. 遗传改良研究对转化后的草菇进行遗传改良,如抗病、提高产量等,通过组织培养、基因克隆等手段进一步研究草菇的遗传特点和功能基因的发掘。
三、研究预期成果1. 确定农杆菌介导草菇遗传转化最适化条件,为草菇的遗传改良提供技术保障。
2. 确定外源基因能够快速、高效地引入草菇,并能够成功表达,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和育种思路。
3. 通过遗传改良,实现草菇的高产、抗病等方面的性状改良,为草菇的优化育种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研究的可行性1. 目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技术手段,研究的可行性得到了保证。
2. 草菇作为一种生产价值较高的菌种,其遗传改良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
农杆菌介导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了解农杆菌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3. 通过实验验证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的可行性。
二、实验原理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细菌,其Ti质粒(肿瘤诱导质粒)能够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
Ti质粒上的T-DNA(转移DNA)片段能够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从而实现外源基因在植物中的稳定遗传和表达。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拟转化植物的外植体(如叶片、茎段等);2. 农杆菌菌株:含有T-DNA的农杆菌菌株(如LBA4404);3. 转化载体: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如质粒);4. 培养基:MS培养基、诱导培养基、选择培养基等;5. 试剂:抗生素、酶、DNA标记物等。
四、实验步骤1. 构建转化载体:将目的基因克隆到载体上,构建含有T-DNA片段的转化载体。
2. 农杆菌活化:将农杆菌菌株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3. 外植体消毒:将外植体在70%乙醇中浸泡30秒,然后在无菌水中清洗3次,最后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刀片切取适当大小的外植体。
4. 农杆菌转化:将活化后的农杆菌与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共培养,使农杆菌感染外植体。
5. 诱导再生:将转化后的外植体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上,诱导再生丛生芽。
6. 选择转化植株:将再生丛生芽在含有抗生素的选择培养基上培养,筛选出转化植株。
7. 鉴定转化植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Southern blot等)鉴定转化植株。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农杆菌转化频率:实验结果表明,农杆菌转化频率较高,转化植株数量较多。
2. 转化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转化植株,发现转化植株的遗传稳定性较好,目的基因在植物基因组中的插入位置和拷贝数稳定。
3. 转化植株的表达:转化植株中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较高,达到预期效果。
六、实验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实验,成功地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实现了植物遗传改良。
农杆菌介导的西瓜枯萎病菌遗传转化
关键词 枯萎 病 菌 ; 西瓜 ; 遗传转化 ; 绿 色 荧光 蛋 白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0 5 2 9—1 5 4 2 . 2 0 1 5 . 0 1 . 0 1 8 中图 分 类 号 : S 4 3 6 . 5
枯萎 病菌 1号生理小种进行 了遗传 转化 。结果表 明 : 共培 养时间为 3 6 h , 枯萎病 菌孢子和农杆 菌 AG L1比例 为 1 : 1
时该 菌株 的遗传转化效率最 高, 可 以达到 1 1 7 . 3 3个转化子/ l O 个孢 子。转化株 的孢 子 、 茵丝体及 萌发的孢子 均能 发 出稳 定而强的绿 色荧光 。转化株 的致病 力检 测显示其致病力与转化前 的野 生菌株致病 力无 明显差异 。结果表 明
AGL1 .Th e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g r e e n f l u o r e s c e n t p r o t e i n i n t h e h y p h a e,c o n i d i a a n d g e r mi n a t i n g s p o r e s o f t h e t r a n s f o r — ma n t s we r e s t a b l e wi t h s t r o n g g r e e n f l u o r e s c e n t s i g n a 1 .Pa t h o g e n i c i t y t e s t s c o n f i r me d t h a t t h e me a n d i s e a s e s e v e r i — t y c a u s e d b y t h e i s o l a t e F ON— s GF P wa s n o t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a t o f t h e wi l d — t y p e i s o l a t e F ON1 .FON1 一 s GFP mi g h t e b a se u f u l t o o l f o r v i s u a l i z i n g c o l o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o f wa t e r me l o n r o o t s b y F. o x y s p o r u m f . s p .n i v e 一
做遗传转化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目的:1. 掌握遗传转化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习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并观察转化效果。
3. 了解转化频率、表达效率等遗传转化相关指标。
实验原理:遗传转化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一定的方法导入受体细胞,使其在细胞内表达的过程。
植物细胞遗传转化通常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利用农杆菌的Ti质粒将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本实验以拟南芥为受体植物,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其中,观察转化效果。
实验材料:1. 拟南芥种子2. 农杆菌菌株:E. coli DH5α3. 农杆菌菌株: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4. GFP基因质粒:pBI1215. 抗生素:卡那霉素、氯霉素6. 实验器材:超净工作台、离心机、移液器、消毒液、培养皿、培养箱等实验步骤:1. 种子消毒:将拟南芥种子用70%乙醇消毒30秒,再用无菌水清洗3次。
2. 农杆菌活化:将E. coli DH5α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分别接种于含有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37℃培养过夜。
3. 质粒提取: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提取pBI121质粒。
4. 农杆菌转化:将活化后的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与pBI121质粒混合,37℃培养3小时。
5. 拟南芥接种:将消毒后的拟南芥种子接种于含有农杆菌的培养基中,28℃暗培养3天。
6. 转化植株筛选:将接种后的拟南芥转移到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筛选转化植株。
7. GFP表达检测:将转化植株置于紫外灯下观察GFP表达情况。
实验结果:1. 成功转化拟南芥植株,转化频率约为10%。
2. 转化植株中,GFP表达率为100%。
讨论与分析:1. 本实验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成功将GFP基因导入拟南芥细胞,转化频率较高。
2. 转化植株中GFP表达率为100%,说明外源基因在拟南芥细胞中得到了有效表达。
西瓜NPR1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
西瓜NPR1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
西瓜NPR1抗病基因的遗传转化
比较了不同预培养时间、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农杆菌转化西瓜的影响.西瓜遗传转化的适宜条件:3 d苗龄的子叶,预培养1 d,农杆菌侵染10~15 min,共培养3 d;不定芽与根的潮霉素(Hyg)筛选浓度分别为20 mg·L-1和6 mg·L-1.对20株西瓜转化苗进行DNA提取,PCR检测,其中5株呈阳性,初步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
作者:秦新民张丽珍李文兰阳晶秦峰 QIN Xin-min ZHANG Li-zhen LI Wen-lan YANG Jing QIN Feng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刊名: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6 24(2) 分类号:Q943 关键词:植物学西瓜子叶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
农杆菌介导仙客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农杆菌介导仙客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朱艳玲;马锋旺
【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
【年(卷),期】2009(018)003
【摘要】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仙客来叶片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影响仙客来转化的若干因素,建立一套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2 d的预培养,OD600值约为0.8的工程菌液浓度,侵染时间15 min,4 d的共培养,延迟筛选10 d有利于获得较高的转化效率.PCR检测表明,APX基因已整合到仙客来基因组中,共获得4株转基因植株,转化率为9.3%.
【总页数】5页(P240-244)
【作者】朱艳玲;马锋旺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2.2+62
【相关文献】
1.农杆菌介导仙客来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周连霞;陈莉;吴颖;张志东
2.发根农杆菌介导的箭筈豌豆毛状根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梅错;刘志鹏
3.农杆菌介导的冷诱导基因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崔永祯;赵红;黄格;郑爱清;李社萍;李鸣
4.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建立园林植物的遗传转化体系 [J], 刘恺媛;王茂良;辛海波;张
华;丛日晨
5.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J], 殷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西瓜组织培养开题报告表
济宁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立题依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或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等 )(一)、文献综述西瓜(Citullus Ian a ntus )属葫芦科,原产热带非洲。
素有世界水果之王"之称(刘德先,1998 )。
西瓜栽培的地域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并在世界水果市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果汁多味甜,营养 丰富,是盛夏季节消暑、解渴的佳品。
我国西瓜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之冠,2002年的总产量占全世界的68%,堪称世界第一西瓜栽培大国(郑高飞, 2003)而我省的西瓜生产规模最大,年播种面积 在20万公顷以上,年产量 7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22%。
近几年栽培技术不断提高,西瓜基本可 以达到周年上市,但其遗传基础十分狭窄,野生种及近缘物种的相关收集整理工作较少 [1]。
通过常规育种方法已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但对某些性状的改良较为困难 ,利用基因工程对西瓜进行改良 ,使之更符合生产的要求实属必要。
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高效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技术是转基因技术的先决条件。
西瓜组织培养的研 究于20世纪70年代,Andrus [2]于1971年首次报道其成功地建立了无籽西瓜的无性繁殖体系。
在我国,许智宏等[3]以西瓜顶芽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并成功地获得了试管苗。
随后,许多学者相继做了大量的 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4- 6]。
笔者现就有关西瓜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研究现状作一评述。
1、繁殖研究 1.1有性生殖栽培季节小型西瓜适应性较强,气温在 14C 以上均能正常生长。
采用不同栽 月中旬至夏季 7月下旬播种,5— 10月均可收获。
早春保护地栽 培:2月中下旬播 种育苗,苗龄 35 — 40天,采用加温方式育苗, 于温室内,6月初上市。
春季裸地栽培:3月下旬至5月下旬播种,苗龄 30天左右。
保护地育苗,终霜或加盖小拱棚。
夏季保护地延 后栽培:7月下旬播种,苗龄20天左右。
9月上旬加 盖棚膜,上旬加 盖保温草帘,10月前后上市 1.2无性繁殖由于西瓜的分枝性很强,利用西瓜茎蔓切段扦插繁殖瓜苗,扦插方法简便易行,管理方法易于掌握。
农杆菌介导哈茨木霉转化系统优化及突变体分析的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哈茨木霉转化系统优化及突变体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系统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之一。
利用农杆菌介导系统,可以将外源DNA导入到受体细胞内,并在接受者细胞内表达。
该系统在植物、真菌、细菌等广泛应用,为研究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哈茨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真菌,具有高分解能力和高生产能力。
它是木质素分解酶制备的常用工业菌株之一。
哈茨木霉的基因组已经被测序,同时也开展了基因编辑研究。
通过优化农杆菌介导的哈茨木霉转化系统,可以进一步提高外源基因在哈茨木霉中的整合效率,为哈茨木霉基因工程的实践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1)优化哈茨木霉基因转化系统的条件,探究最佳转化条件;(2)筛选高效的哈茨木霉基因转化突变体,分析这些突变体的比较基因组学特征;(3)研究哈茨木霉中重要基因的功能,探索在原生基因组编辑和转基因改造过程中基因的功能与作用。
2.研究方法:(1)构建高表达egfp序列的质粒;(2)通过控制转化细胞的生长条件、酵母提取DNA等方法,优化哈茨木霉转化条件;(3)利用遗传分析、比较基因组学、遗传逆向等技术筛选、分析突变体;(4)结合基因组编辑技术,研究重要基因的功能及作用。
三、预期结果通过开展本次研究,预期可以达到以下预期结果:(1)筛选得到哈茨木霉高效的基因转化突变体,并对比这些突变体的基因组和表达谱进行分析,为哈茨木霉基因工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优化哈茨木霉基因转化系统,提高目标基因在哈茨木霉中的整合效率,并寻找最适合转化的条件,为哈茨木霉基因改造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3)通过研究哈茨木霉重要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探索哈茨木霉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机制。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王景雪;孙毅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通报》
【年(卷),期】1999(15)1
【摘要】农杆菌介导的植物基因转化是当今植物基因转化的主要方法之一,因而深受关注.本文从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机理,植物对农杆菌侵染的反应,转基因植物的遗传表达,以及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的转化等方面论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页数】7页(P7-13)
【作者】王景雪;孙毅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太原,030031;山西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太原,0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3
【相关文献】
1.农杆菌介导高等植物基因转化的影响因素 [J], 刘石泉;余沛涛
2.根瘤农杆菌介导的芸苔属植物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J], 谢建坤;熊焕金;万勇;肖叶青
3.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J], 罗红梅;李琦;姜丹;李洪艳
4.农杆菌介导法与基因枪轰击法结合在植物遗传转化上的应用 [J], 耿立召;刘传亮;
李付广
5.农杆菌介导单子叶植物基因转化研究进展 [J], 贺晨霞;夏光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杆菌介导的NPK1基因转化辣椒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农杆菌介导的NPK1基因转化辣椒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农杆菌介导的NPK1基因转化辣椒的研究【摘要】辣椒是我国常见的蔬菜之一,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
但由于土壤养分缺乏、病虫害的影响等因素,辣椒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辣椒的基因转化技术,尤其是对于关键基因的转化,对于辣椒的培育和防治病虫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将NPK1基因导入辣椒,分析该基因对于辣椒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影响,为辣椒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辣椒;基因转化;NPK1基因;农杆菌【介绍】辣椒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是我国传统的蔬菜之一。
然而,辣椒在生长过程中受到了土壤中养分的限制,导致辣椒产量和品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基因转化技术是目前研究植物基因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通过将关键基因导入植物体内,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吸收能力、防治病虫害等,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利用基因转化技术研究辣椒的关键基因,可为辣椒的培育和防治病虫害等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将NPK1基因导入辣椒,分析该基因对辣椒养分吸收等方面的影响,为辣椒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1. 构建NPK1基因表达载体2. 初步筛选辣椒适宜的组织培养基和转化条件3. 将构建好的NPK1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辣椒4. 对转化的辣椒进行表型和基因水平的分析5. 培育NPK1基因转化辣椒的苗,并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将NPK1基因导入辣椒中,提高辣椒的养分吸收能力,同时加强辣椒的抗病能力,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为辣椒的基因转化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进我国辣椒的种质创新和生产提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研究方法】1. 手工制备载体并表达NPK1基因2. 筛选适宜的组织培养基和转化条件3.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将构建好的NPK1基因表达载体导入辣椒4. 对转化的辣椒进行表型和基因水平的分析5. 培育NPK1基因转化辣椒的苗,并进行田间试验【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可构建出NPK1基因表达载体,并成功将其导入辣椒中,进而提高辣椒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从而提高辣椒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院(系):专业:
注:本表分选题填写,每题一页,由院(系)存档。
广西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广西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
院(系):专业:
广西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
(理工类,指导教师用)
注:如属于论文形式,无设计图纸的,将评分项目的第11项分值加到13项中。
此页不够可加页。
广西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文史类,指导教师用)
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评阅人用)
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评阅人用)
广西师范大学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