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词作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宋词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背景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词牌、艺术手法等。
难点:理解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鉴赏宋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及习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词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词牌、词意,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作的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宋词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辛弃疾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① 辛弃疾② 元夕③ 词牌:青玉案④ 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抒情⑤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点,结合词作背景,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2. 答案提示:注意从词牌、词意、艺术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二、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三、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课前探究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
词作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了观灯女子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但这一切仅仅是陪衬而已,作者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
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些笑语盈盈的女子,是衬托“那人”的孤独寂寞。
全篇反衬手法的使用,可谓别具一格。
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梁启超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二、新课导入1、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展示课外查询结果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2024年《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青玉案·元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的全文解析以及相关文学技巧的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宋词欣赏”,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词作品。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
2. 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诗词全文解析:逐句分析词句,讲解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词中的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创作或赏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内容:辛弃疾简介、词作背景、词句解析、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艺术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诗词创作比赛,激发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背景知识介绍2. 诗词全文解析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一、背景知识介绍1. 辛弃疾生平简介:南宋著名词人,生平经历丰富,参加过抗金斗争,词作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5篇教案:《青玉案·元夕》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青玉案·元夕》这首古诗进行教学。
该诗是唐代诗人辛弃疾的作品,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学生能够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阅读技巧。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情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青玉案·元夕》,理解诗文内容,教师进行提问和解答。
3. 词语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解释其含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翻译与朗读:学生翻译诗句,并进行朗读练习,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5. 欣赏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讨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6. 实践与创作: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诗人向往美好生活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根据《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创作一首描述自己喜欢的节日的古诗。
答案示例:《端午佳节》粽子香飘端午节,艾叶悬门驱疫邪。
江水悠悠赛龙舟,欢声笑语乐淘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教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理解程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华古诗词鉴赏》教材第四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律,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分析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3. 诗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意境,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5. 例题讲解: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词鉴赏练习,提高审美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作者:辛弃疾3. 诗句解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境,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诗句,从景物的描绘、氛围的渲染等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最新-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
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优秀9篇译文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有的插满蛾儿,有的戴着雪柳……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2、诵读并赏析《青玉案元夕》,体会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3、分析词中“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诵读诗词,品味语言,感受意境。
理解“那人”的形象及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词人寄托在词中的复杂情感。
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播放一段元宵节热闹场景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氛围。
提问学生:“提到元宵节,你们会想到什么?”引出课题《青玉案元夕》。
2、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
讲解本词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3、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0分钟)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请学生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精读赏析,品味意境(15分钟)“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那人”的形象有何特点?“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句话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赏析上阕:赏析下阕:5、探究“那人”的象征意义(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那人”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如理想、追求、高尚品质等。
2024年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
2024年高中语文《青玉案·元夕》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课文为《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涉及辛弃疾生平简介、宋词基础知识、词牌《青玉案》的格律特点,以及《元夕》词的具体内容解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作品《青玉案·元夕》的背景知识,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词牌、词意的理解和分析。
3.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感悟词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牌的格律特点及其对词意表达的作用。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生平背景、《青玉案·元夕》的词意解读、词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节日的联想,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讲解背景: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环境。
3.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
4. 内容解析: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牌的格律特点。
5. 例题讲解:以词中重要句子为例,分析词人的情感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诗词鉴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青玉案·元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板书设计1. 《青玉案·元夕》2. 辛弃疾生平简介3. 《青玉案》词牌特点4. 《元夕》词意解读5. 重点句子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青玉案·元夕》中所表达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内容及词人的情感表达,但部分学生对词牌知识掌握不足,需要加强指导。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诗国漫步”中的《青玉案元夕》。
本诗为辛弃疾创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诗的背景,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品味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
2. 分析《青玉案元夕》的结构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品味词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作铺垫。
3. 诗词朗读:全班同学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讲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5. 例题讲解:以诗歌中的某一联为例,分析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诗中的其他词句,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青玉案元夕》2. 结构:起、承、转、合3. 意境: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4. 重点词句:灯火阑珊处、一夜鱼龙舞5. 作者情感:向往美好生活,忧虑国家命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诗歌通过描绘元宵佳节的繁华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作者在诗中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值得我们深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位于教材古诗文单元第二章。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诗的全文解读,逐句解析诗句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体会辛弃疾的词风及艺术特色。
2. 分析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掌握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教学重点: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引发对《青玉案·元夕》的兴趣。
2. 诵读:让学生齐读全文,感受词的韵律美,初步了解词的内容。
3. 讲解:逐句解析诗句,分析意境、用词特点及作者情感表达。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的典型例子,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当堂进行诗句解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中的难点,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诗句解析:标注关键字词,用不同颜色粉笔标出修辞手法。
2. 情感分析:用表格形式列出作者情感变化,突出重点。
3. 词风特点:简要列出辛弃疾的词风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句诗句进行深入解读。
2. 答案要求:包括诗句的意思、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及个人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生平及创作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中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
2. 关键字词解析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深入解读及答案要求。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及作者情感的准确把握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别是一家》,教学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章节内容为:深入解读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学习《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提高学生对古代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对词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及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情景。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作欣赏: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词牌格律、词意,分析艺术特色。
4.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元夕的认识和感受。
5. 例题讲解: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仿写一首词。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词意。
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艺术特色、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以《元夕》为题,仿写一首词。
2. 答案示例:《元夕》灯火辉煌照夜空,团圆喜庆映人脸。
鞭炮声声迎新春,家家户户乐团圆。
舞龙舞狮欢腾跃,载歌载舞共欢庆。
元宵佳节人欢笑,共度良辰美景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词作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的艺术特色及其表现手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 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2.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导入(1)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引入《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
2.诗歌解析(1)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解释生僻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第一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解析:诗人以“东风夜放花千树”形容元宵节的繁华景象,接着以“更吹落、星如雨”描绘烟花绽放的美景。
第二句:“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解析:诗人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场景,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形象地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第三句:“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解析:诗人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美女形象,她们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充满了青春活力。
第四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解析:诗人表达了在繁华热闹的元宵节夜晚,自己在人群中寻找意中人的焦急心情。
蓦然回首,发现意中人就在灯火阑珊之处。
3.情感分析(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元宵节夜晚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人的孤独、惆怅、失落等情感。
4.艺术手法分析(1)对比手法:诗歌中使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如“东风夜放花千树”与“更吹落、星如雨”的对比,展现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与美丽。
(2)动静结合:诗歌中既有动态的描绘,如“宝马雕车香满路”,又有静态的描绘,如“蛾儿雪柳黄金缕”,形成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3)意象运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东风”、“花千树”、“星如雨”等,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
5.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完整版《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三章《宋词》中的《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包括:词牌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简介、词作背景解析、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及诗词意境体会。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感受诗词中的意境美。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作背景的解析、诗词意境的体会。
教学重点:全文逐句解读、语言特色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辛弃疾生平,解析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特点。
3. 逐句解读:带领学生细读词作,分析词句,理解词意。
4. 语言特色分析:指导学生从用词、句式、韵律等方面分析词作的语言特色。
5.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意境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6. 实践情景引入:设计相关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
7. 例题讲解:结合诗词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8.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板书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词牌:青玉案c. 诗词意境:元宵佳节、离愁别绪d. 语言特色:用词精练、句式优美、韵律和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译文填空:根据原文,填写相应的译文。
b. 创作诗词:以元宵节为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诗词。
c. 分析题目:从例题中选取一道,分析解题思路和答案。
2. 答案:a. 译文填空答案略。
b. 创作诗词答案略。
c. 分析题目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诗词作品,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曲”中的《青玉案·元夕》。
具体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介绍、全文解读、意境分析、词牌格律讲解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掌握词牌《青玉案》的格律特点,学会品味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3. 通过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牌格律的讲解和词中意境的分析。
重点: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特点,《青玉案·元夕》的全文解读和艺术手法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代元夕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特点,为学生理解《青玉案·元夕》打下基础。
3. 全文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词的内容,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4. 意境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探讨词中的意境美。
5. 词牌格律讲解:介绍《青玉案》的格律特点,让学生学会欣赏词的韵律美。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赏析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辛弃疾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以元夕为主题的词。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格律:上片+下片,共98字3. 意境分析:烟花、元夕、离别、思乡4. 重点词汇: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笑语盈盈、离别、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赏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词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
《青玉案》(元夕)最终版5篇第一篇:《青玉案》(元夕)最终版《青玉案•元夕》教案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经典,品读经典。
二、了解相关知识,初步感知文意: 1.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他是南宋著名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3.诗词注解: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唐代,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章《诗歌欣赏》的第一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一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意境和主题。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欣赏的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理解和欣赏,词中典故的解读。
教学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青玉案·元夕》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节日的氛围,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特点。
3. 诗词背景:讲解《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词的主题。
4. 诗词欣赏:(1)朗读诗词,感受词的韵律美。
(2)解析词中的典故,深入理解词的意境。
(3)分析词的主题思想,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词作,进行欣赏解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另一首辛弃疾的词作。
六、板书设计1. 作者:辛弃疾2. 词牌:青玉案3. 元夕背景4. 词作意境5.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另一首词作,分析其异同。
2. 答案提示:从词牌、主题、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其词风。
(2)组织一次古诗词欣赏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青玉案﹒元夕》教案
《青玉案﹒元夕》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愉快的寒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那些幸福美好的瞬间却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就像昨晚的焰火晚会,那些花灯、焰火美吗?说说你们看到了哪些让你“惊艳”的焰火?(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眼中的烟火花灯之美。
)
师:元宵焰火狂欢是古往今来朝廷民间都甚为重视的,文人墨客们也为此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诗词佳句。
宋代词人辛弃疾也曾经为元宵夜留下墨宝,他眼中的元宵焰火是怎样的热闹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千古名句又是如何在元宵夜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一起走进宋朝的元宵之夜。
二、释题
①青玉案,词牌名
②元夕,题目。
即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互联网查询,查找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腊八节三、初读诗歌,批文入情
①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由朗读整首词。
初步感知重要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②2名学生试读,教师适当指导集体朗读、体会情感。
③互联网上听示范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语速。
四、研读诗歌,体悟诗情
1、二读诗歌,赏析诗人笔下元宵盛况。
思考:诗人在元宵之夜看到了哪些景象?诗人是如何描写元宵节盛况的?(学生思考,自由发言,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适当点拨,尽量使用文学语言)
明确:①焰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
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②车马、音乐、花灯:“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里既写了夜里的场面还描写出人的活动。
有人吹萧,箫声悠扬;明月清光在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
——焰火璀璨、车水马龙、张灯结彩。
③仕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盛妆艳服,欢声笑语
2、三读诗歌,鉴赏“那人形象”。
思考1:诗人笔下的元宵节可谓热闹非凡,男男女女都在节日中尽情地欢乐。
在大家都在欢乐时候,我们的作者却是独特的,他到底在干什么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人所寻找的”那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明确:她是词人的意中人。
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
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
思考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利用互联网,了解辛弃疾生平遭遇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①起义南归时期。
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辗转任职时期。
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
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