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讲课讲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章《青玉案·元夕》。
详细内容:本课主要教学宋代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通过对诗中描绘的元宵节场景的分析,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诗词的美。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3. 通过对诗句的品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难点: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
学具: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词语解释:解释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4.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火树银花”、“宝马雕车”等。
5.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等。
6. 诗句品味:品味诗中的佳句,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板书设计:将诗文的和关键意象、情感标注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背诵《青玉案·元夕》。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感悟。
答案:1.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诗中通过描绘元宵节夜晚的繁荣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人用“火树银花”、“宝马雕车”等意象描绘了节日的热闹,而“东风夜放花千树”则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期待。
两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简约生活的向往和对繁华世界的淡然。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课选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作为教学内容,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古代诗歌单元。
诗中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繁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
教学时,需详细解读诗文内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并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播放元宵节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引出本课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文背景,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现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7.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青玉案·元夕》意象:元宵节夜晚、繁华景象、灯火辉煌情感: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感叹艺术特色:描绘细腻、对比鲜明、寓意深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生活实际,描述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节场景。
2. 分析《青玉案·元夕》中诗人使用的主要意象,阐述其作用。
3. 请举例说明《青玉案·元夕》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青玉案·元夕》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任务,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十五章,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把握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放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青玉案·元夕》词意的理解,实践情景的引入和例题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词作风格,引导学生关注《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
3. 诗词解读:详细讲解《青玉案·元夕》的词意,分析词作的结构、韵律、意象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与《青玉案·元夕》风格相近的诗词,指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辛弃疾生平简介2. 黑板右侧:《青玉案·元夕》词意解读3. 黑板中间:诗词鉴赏方法及例题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诗词作品,深入了解其词作风格,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豪放派诗人,如苏轼、陆游等,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对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重点:诗词解读、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一、辛弃疾词作风格的把握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属于豪放派,其特点如下:1. 意象丰富:辛弃疾的词作中,常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其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情感。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该词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教学内容包括词的背景知识、词牌介绍、词文赏析以及词中意象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背景、词牌、词意及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词人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词中意象的解读,作者情感的理解。
重点:词牌、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习俗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 新课导入: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3. 词牌介绍:讲解《青玉案》的词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词的结构。
4.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青玉案·元夕》,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5. 词意解读:分析词中的关键词语,讲解词意,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
6. 意象分析: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词中的意象,分享讨论成果。
7.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8.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解答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青玉案·元夕》2. 内容:a. 作者:辛弃疾b. 背景知识c. 词牌介绍d. 词意解读e. 意象分析f. 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青玉案·元夕》b. 分析词中的意象,并解释其作用。
c. 选取词中的一个艺术特色,举例分析。
2. 答案:a. 略b. 意象:如“灯火阑珊”,表现了元宵节热闹的场面,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独。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辛弃疾诗词选》,具体内容为《青玉案·元夕》。
该诗词为辛弃疾描写我国古代元宵节盛况的名篇,寓意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词的背景介绍、字词解析、诗句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弃疾及其诗词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寓意和意境。
2. 掌握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解析、诗句赏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青玉案·元夕》解析笔记、诗词鉴赏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元宵节民俗活动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奠定基础。
3. 字词解析:详细讲解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和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赏析:逐句解析诗句,分析诗词的寓意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他辛弃疾的诗词,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重点词语、诗句寓意、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辛弃疾的另一首诗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字词解析、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诗词寓意和意境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朗诵比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句的寓意理解和意境把握。
2. 字词解析的教学方法。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精彩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宋词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读并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典故、意象的理解,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词作,体会作者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元宵节的相关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新课导入:让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初步感知词的意境。
3. 诗词鉴赏:a. 分析词的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此词的动机。
b. 逐句解读词意,分析典故、意象,理解表达技巧。
c. 举例说明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其他宋词,分析其与《青玉案·元夕》的异同,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创作一首以元宵节为主题的现代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创作心得,互相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a. 作者介绍b. 词的背景c. 典故、意象、表达技巧d. 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分析两位词人的风格特点。
2. 答案提示:a. 辛弃疾:豪放、激昂,关注社会现实,善于用典故。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宋词》,具体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学习这首词,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感受词人通过对比手法表达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牌、词律、词的内容等;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词作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辛弃疾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的格律知识,对比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词作内容的理解,词人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宵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元宵节的习俗,进而引入本课《青玉案·元夕》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作,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事迹,理解词作内容。
3. 课堂讲解:a. 分析词牌、词律知识。
b. 讲解词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情感。
c. 对比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如“花市灯火”与“灯火阑珊”,体会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其他宋词作品。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词作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牌:青玉案2. 词人:辛弃疾3. 情感:忧国忧民4. 对比手法:花市灯火——灯火阑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对比分析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和李清照的《如梦令》,谈谈你对两位词人情感表达的理解。
2. 答案提示:从词作内容、情感表达、对比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情感体验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2024年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背诵《青玉案元夕》全诗,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诗歌魅力。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理解和赏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3.解读诗歌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3.全班分享,交流赏析心得。
第四课时: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默写,检查记忆效果。
第五课时:课后拓展1.让学生查找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分享。
2.鼓励学生创作以《青玉案元夕》为主题的诗歌,提升创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情感。
2.互动教学: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3.激励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互动效果。
2.作业完成: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默写和课后拓展作业。
3.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或问答,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程度。
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辛弃疾画像和《青玉案元夕》原文,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及其作品。
2.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解读1.让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
《青玉案元夕》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青玉案(元夕)公开课课件一、课程简介《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著名词作,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程以《青玉案·元夕》为载体,旨在通过对这首词的深入解读,让学员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节日习俗,感受词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课程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青玉案·元夕》的全文及注释。
3.领悟词中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4.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课程内容1.辛弃疾生平及创作背景介绍1.1辛弃疾生平简介1.2辛弃疾的创作特点及影响1.3《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2.《青玉案·元夕》全文及注释解读2.1词牌、词题解析2.2词句解析2.3意境分析3.词中情感表达及鉴赏3.1词中人物形象分析3.2词人情感分析3.3词作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4.《青玉案·元夕》在宋代节日文化中的地位4.1宋代元宵节的习俗4.2《青玉案·元夕》与宋代节日文化的关系4.3《青玉案·元夕》对后世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弃疾生平、创作背景、词作全文及注释。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词中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员围绕词作的艺术特色、节日文化等进行讨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员感受词中的意境,提升审美情趣。
五、课程安排1.导入:介绍辛弃疾及《青玉案·元夕》的创作背景,引发学员兴趣。
2.全文解读:详细讲解词作全文及注释,帮助学员理解词意。
3.情感分析:分析词中人物形象、情感表达,提高学员的文学鉴赏能力。
4.艺术特色鉴赏:讨论《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色,提升学员的审美情趣。
5.节日文化探讨:介绍宋代元宵节的习俗,让学员了解节日文化背景。
6.课程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深入剖析《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以及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元夕佳节所抒发的情感。
2. 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诗歌的修辞手法。
重点:《青玉案·元夕》的诗意、思想感情以及诗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朗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玉案·元夕》,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诗意,讲解修辞手法。
4. 实践情景引入:以元夕佳节为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节日的体验和感受。
5.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与《青玉案·元夕》主题相近的诗歌,分析其修辞手法及思想感情。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并鉴赏其他辛弃疾的诗词作品。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作者:辛弃疾背景:元夕佳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等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壮志未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修辞手法,并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辛弃疾及其诗歌的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辛弃疾的诗词,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掌握《青玉案·元夕》的诗意、修辞手法,提高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质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该诗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对词背景、词牌、作者情感分析,以及具体诗句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内容及其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宋词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词中所表达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弃疾词风独特性,诗句中意象和隐喻。
教学重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青玉案·元夕》全文、词牌介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夕民间习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青玉案·元夕》背景。
3. 诗句解读:逐句解读诗句,分析词牌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词意境。
4. 例题讲解:选取诗句中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加深对诗句理解。
6. 情感分析:讨论作者在词中表达情感,分享个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2. 词牌:青玉案3. 诗句解读:“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作者情感:对美好生活向往,对现实不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理解。
答案要求:包括对诗句解读,作者情感分析以及个人感悟。
2. 作业示例: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作者通过对元夕盛况描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向往。
诗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流露出作者对爱情执着追求。
同时,诗中意象和隐喻也体现作者对现实不满。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学习教案
青玉案元夕公开课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章《宋词》,详细内容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掌握词的基本知识,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背诵《青玉案·元夕》,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词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词的朗读、背诵,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青玉案·元夕》,学生跟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知识讲解: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讲解词的基本知识。
4.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等,讲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课堂讨论。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分析其意境和情感,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全文2. 黑板右侧: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意象:东风、花、星情感:怀古、忧国、思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首词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
《青玉案·元夕》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宋词选读》第二章《青玉案·元夕》。
内容包括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词的背景解读,词牌知识介绍,以及词本身的语言、意境、情感等赏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青玉案·元夕》的历史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 引导学生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重点:词的语言、意境、情感赏析,以及词牌知识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青玉案·元夕》。
2. 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词牌知识讲解:介绍《青玉案》的词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牌知识。
4. 诗词解读:详细解读《青玉案·元夕》的语言、意境、情感,指导学生品味词的美。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宋词,进行赏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宋词,巩固课堂所学。
8.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作品,互相评价。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全文2. 黑板右侧:辛弃疾生平词牌知识赏析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青玉案·元夕》的语言、意境、情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赏析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其词风,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
2. 教学难点中的词的意境和情感理解。
3. 教学过程中的诗词解读和例题讲解。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讲课讲稿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作品介绍】《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原文】青玉案⑴;元夕⑵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⑴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元夕鉴赏演讲稿
青玉案元夕鉴赏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篇古文《青玉案·元夕》,这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作。
这首词以元夕为背景,描绘了一对相思的情侣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分隔两地,彼此思念的心情。
通过对这首词的鉴赏,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爱情的真挚表达,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厚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词的整体结构。
《青玉案·元夕》共分为三首,每首四句。
整首词以元夕为背景,通过描绘元夕夜晚的景色和人们的欢乐气氛,突出了词中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描写景色方面,辛弃疾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等细腻的笔墨勾勒出元夕夜晚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独特表达。
在表现情感方面,词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等句,通过对环境和情感的交融,更加深了男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凄美。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辛弃疾在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
例如“银烛秋光冷画屏”中的“银烛”和“秋光”通过排比的手法,表现了夜晚的寂静和清冷,从而烘托出男女主人公相思的孤寂之情。
又如“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轻罗”和“小扇”通过拟人的手法,使得流萤仿佛成了女子的心思,用以映衬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苦。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词的意境,也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生动。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青玉案·元夕》以元夕为背景,通过对夜晚景色和男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向往和对离别的忧伤之情。
在古代,元夕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们都会欢聚一堂,共度这个美好的夜晚。
然而,词中男女主人公却因为分隔两地而无法共度元夕,彼此相思之情更加凄美动人。
这种对爱情的真挚表达和对离别的忧伤之情,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也使得这首词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宋词二首》中的《青玉案元夕》。
该课文为辛弃疾的名篇,描绘了元宵佳节繁华景象背后词人的孤独与哀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词作的背景了解,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青玉案元夕》的背景及词牌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 鉴赏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品味其词意及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辛弃疾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鉴赏。
教学重点:词牌、词意的分析,以及对词作的整体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元宵节的习俗,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关注,进而引入本课。
2. 背景介绍:介绍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情感。
3. 诗词朗读:全班齐读《青玉案元夕》,感受词的韵律美。
4. 词牌分析:讲解词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词的结构。
5. 词意解读:逐句解析词句,分析词人的情感,体会词意。
6. 艺术特色鉴赏:分析辛弃疾的用词、意象等艺术特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7.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检测学生对词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青玉案元夕》词牌结构2. 黑板右侧:辛弃疾艺术特色及情感分析3. 中间部分:词作全文,标注重点词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分析《青玉案元夕》中的意象和情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牌分析2. 词意解读3. 艺术特色鉴赏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详细补充和说明:一、词牌分析《青玉案》是宋代词牌,其结构为上片三句、下片四句,共七句,平仄韵脚相对自由。
《青玉案·元夕》-用的备课讲稿
讨论一: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暗喻)
作用: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 表现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 喜庆景象。
2.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 去”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 达作用?
蛾儿雪柳黄金缕:指代女子。(借代)
• 星:指焰火。形容 满天的烟花。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 上阕(第一句)
译文: 元宵节的晚上,春风轻拂,到处张灯 结彩,焰火璀璨,像千树的繁花怒放, 落时又如漫天的星斗被春风吹落,化 作流星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玉壶:比喻明月。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 上阕(第二句)
• 译文: • 游玩的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骏
马、彩车来来往往,路上弥漫着一种 让人兴奋不已的香味。 •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 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 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初读诗词,理解句意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 暗香:本指 花香,此指 女性们身上 散发出来的 香气。
作家介绍
辛弃疾(07)
字:幼安 别号:稼轩居士
风格:豪放沉雄 慷慨悲壮 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评价:与苏轼齐名,并称“苏 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 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解题
·青玉案是词牌名
·元夕是词的标题,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 元节,也称元宵节。
元宵夜称元夕或元夜。自古为中国重要佳节。人 们庆贺元夕的方式很多,比如:观灯、放焰火、 猜字谜等
第五单元 古代诗词欣赏
语文教研室 谢敏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
青玉案元夕说课稿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此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庆祝新年的到来,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
而《青玉案·元夕》这首古文诗,通过描写元夕夜晚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思念之情。
本文将以《青玉案·元夕》为题,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课堂讲解。
一、导入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一首古文诗《青玉案·元夕》。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家庭团聚的思念之情。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我们将从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以及意象等方面来解析这首诗的内涵。
二、结构分析《青玉案·元夕》共分为五节,每节七言绝句。
整首诗以静态的描写贯穿始终,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以青玉案为象征,突出了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三、语言特点辛弃疾是宋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豪放、激越的语言风格闻名。
《青玉案·元夕》也不例外,诗中以独特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生动地描绘了元夕夜景的律动之美。
四、意象解读1. “纤云四卷玉搔头”:纤云四卷是指层云的形状,如同卷曲的纤细云状物。
玉搔头则是指月亮被云朵遮挡的样子,这一景象为整首诗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2. “卧听岳阳楼上声”:岳阳楼是一座古建筑,作者通过听楼上的声音,意味着他远离家乡,思念家人,希望有人能够告诉他家中的消息。
3. “五月桐风夜渡汉”:五月桐风暑热而凉爽,夜渡汉则指作者将要进入陌生的环境。
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聚的心情。
五、主题分析《青玉案·元夕》以婉约形式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之情,突出了家庭团聚的重要性。
通过对元夕夜晚景象的描绘,作者以此寄托了自己情感上对家人的思念,同时也对社会不稳定、个人命运多舛的现实寄予了希望。
六、表达方式辛弃疾通过独特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表达,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外在景象相融合。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思想的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宋词赏析
【作品介绍】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原文】
青玉案⑴;元夕⑵
东风夜放花千树⑶,更吹落,星如雨⑷。
宝马雕车香满路⑸。
凤箫声动⑹,玉壶光转⑺,一夜鱼龙舞⑻。
蛾儿雪柳黄金缕⑼,笑语盈盈暗香去⑽。
众里寻他千百度⑾,蓦然回首⑿,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⒀。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
“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星,指焰火。
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
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
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
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
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白话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
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174年或1175年(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
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稼轩的这一首,却谁也不能视为可有可无,即此亦可谓豪杰了。
然究其实际,上片也不过渲染那一片热闹景况,并无特异独出之处。
看他写火树,固定的灯彩也。
写星雨,流动的烟火也。
若说好,就好在想象:是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
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
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
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给。
其间“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总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盖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
总之,稼轩此词,前半实无独到之胜可以大书特书。
其精彩之笔,全在后半始见。
后片之笔,专门写人。
他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
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这么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
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
;;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为“寻他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得下片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早呼而后遥应,可见词人笔墨之细,文心之苦。
王静安《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之境界为第三即最终最高境。
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
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
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