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郑愁予《雨说》赏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雨说》重点难点及难点解析
《雨说》重点难点及难点解析
重点难点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体会这首诗的清新的情味。
3.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的作用。
难点解析
师:请同学说说作者的情况。
生:郑愁予,1933年生,中国台湾诗人,诗集有《梦土上》《衣钵》《郑愁予诗选》《雪的可能》《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
这篇课文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写在1979年。
师:第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写的是春雨到来的时间、环境。
四月,初春,还有淡淡的余寒。
田圃冷冻,牧场枯黄,雨塘寒浅,小溪暗哑。
师:这首诗采用第几人称?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生:这首诗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样写让小读者感到亲切、生动,从而被春雨的温柔的爱意深深地打动。
师:第一段和第五段是怎样相互照应的?
生:第一段的3-6句和1、2两句相照应。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照应第一句“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子”照应第二句“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第五段和第一段相互照应。
这样写便使内容联系紧密,结构紧凑。
师: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表达了怎样的心意?
生:诗人通过春雨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表达了温柔、亲切的爱,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的祝福;祝福他们自由、快乐、勇敢地生活,充满希望地生活。
九上语文第8课笔记
九上语文第8课笔记
以下是一个关于九年级语文课本第8课《雨说》的笔记。
这可能是现代诗歌的一课,由诗人郑愁予所写。
笔记内容:
1. 作者介绍:郑愁予,台湾诗人,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深情而著称。
2. 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春雨的赞美,以及对儿童和生命的热爱。
春雨被描绘为一个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它滋润大地,唤醒生命。
3. 诗歌分析:
开头:“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 当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这些句子描绘了一个严冬过后的场景,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中间:“我来了,我走得很轻 / 而且在每一阵微笑过后 / 在你洗净万物后 / 听你每一个深深的愿望 / 我知道,我是从天上来的 / 泥土和石头都是我的驿站” 这里诗人自我介绍,表达了他的谦逊和温和。
结尾:“而我 / 将被快乐围绕 / 温暖每一个灵动的生命 / 在它们的心里织一个永恒的春天 / 只要它们笑”。
这里诗人表达了他的使命和愿望,即带给人们快乐和温暖。
4. 诗歌风格: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流畅,用词精炼,形象生动。
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深深热爱。
5. 课后问题:
你如何理解“雨说”这个角色?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主题?
你认为这首诗对现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6. 推荐阅读:《现代诗歌选》或其他相关诗歌作品,以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是一个关于九年级语文课本第8课《雨说》的笔记。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
《雨说》读后感
《雨说》读后感《雨说》是郑愁予的一首深情诗歌作品,以细腻而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雨水的声音和意义。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界的思考和共鸣。
诗中,郑愁予以细腻而生动的语言,将雨水与音乐相比拟,形容其如琴弦般悦耳动听。
他用“雨点像一个个小提琴家”来形容雨滴敲打着大地,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
这种比喻让人们在阅读中不仅能够感受到雨水带来的清新和滋润,更能够体验到一种美妙的音乐之感。
诗中,郑愁予还以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展示了雨水对于大地和生命的滋养之力。
他用“它把小草打湿”、“它把大地洗净”来形容雨水给予大自然的滋润和清洁。
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雨水对于自然界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意识到自然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共同保护和珍惜。
整首诗以其细腻而感人的描写,勾勒出了雨水的美丽与意义。
郑愁予通过对雨水的赞美和思考,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伟大和神奇。
这种对于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也引发了读者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
《雨说》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诗歌作品。
它以其细腻而真实的描写方式,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雨水带来的清新和滋润。
这首诗唤起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界的思考和敬畏,在喧嚣都市生活中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雨说》,我也被郑愁予细腻而真挚的文字所打动。
我开始重新关注起身边的自然环境,感悟到雨水对于大地和生命的重要性。
这首诗唤起了我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并努力呵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总之,《雨说》以其细腻而感人的笔触,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它让人们在阅读中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唤起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了自然界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唤起了我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责任感和行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雨说》
怎样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 明确:“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 对春雨的渴盼。
• 雨在大地万物的企盼中及时到来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内涵丰富的 那份“甜”,化为“祝福的心意”,虽卒章显志,却不 露声色,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不乏新 诗自由的风格
思考感悟
读一读第7、8两节,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 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柳 条儿”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这 拟明是雨水呀,风雨中石狮也多 了一种乐趣;雨中的飞燕,倾斜那 灵巧的躯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种 喜庆、勇敢的身姿,可见诗人透过 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 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 才能幸福成长。
(雨说》这首诗的副标题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 童而歌”它提示了读者,诗 人写作本首诗歌的出 发点是为中国的广大儿童们。
诗人想借“春雨”告诉中国的 儿童们,中国人传统的人文 思想是“一切为了孩子”“一 切为了下一代”,儿童们应 该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体 会长者的爱抚,在无忧无虑 中幸福成长。
思考感悟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 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诗歌赏析
《雨说》赏析《雨说》一诗以四月温柔多情的雨为主体意象,构筑了一份充满画意美与诗情美,流淌着视觉美与音韵美的境界,通过田圃、牧场、鱼塘、小溪,还有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鲜明的意象,给读者以心灵和精神上无尽的愉悦与美感。
下面就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饱含希望的写作背景郑愁予,现代诗人。
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49年随父至台湾。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
他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错误》也是他流传最广的作品,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同时,他也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后不久,诗人身在台湾而关注中国大陆。
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
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形成从展示(第一节)到发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
二、安排得当的诗歌结构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雨说》赏析
《雨说》赏析《雨说》是郑愁予写“雨”题裁中的一篇出色的新诗作品。
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贯通全文,作者灵活地赋予“雨”以人的说话能力,使全文洋溢着轻松愉快,清新活泼的气息。
《雨说》一诗段落清晰,全文可根据每章开头的“雨说”两字分为三个大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急着戴斗笠”,描述了春雨来前大地枯旱的景象和春雨来时轻柔的姿态。
第二段从“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到“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这一段写春雨给大地和人们带来生机和希望。
第三段就是“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一段,这是文章的总结,诗人赞颂了春雨为大地,为人们为而牺牲自己的无私精神,这亦是诗人的创作动机。
《雨说》为郑愁予在八十年代描写歌颂春雨的新诗,以下将结合“五A”之说中的“具体生动”,“结构性”,“音乐性”来分析之。
《雨说》将“五A”中的“具体生动”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例如在描写春雨来前大地枯旱的景象时,作者这样来形容:“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了牛羊的踪迹”,“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瘖哑歌不成调子”,这几句话无不曲尽其妙,具体生动地写描绘出枯旱时的情景:田圃因为没有雨水,种子被“禁锢”难以生长;而牛羊不再出现则反映了牧场的牧草因为得不到雨水的滋润而枯死;另外作者用“鱼塘寒浅”显示了冬天时鱼塘“水落石出”,尚未有雨水来补足以救助游鱼的现象;而小溪“瘖哑歌不成调子”更巧妙地从侧面写出由于缺乏雨水的补足,小溪的溪水流量不够,难以发出响亮的声音。
由此可见作者使用全新的笔触来描绘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的枯涸,使这种景象以另类的新颖而活泼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又如在写春雨来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景时,作者说“柳条儿”“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笑得哗啦啦地响”,这系列的拟人将各种景物在雨中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低垂的柳条儿在雨中颤抖着;石狮子因被雨水冲刷而出现水珠一滴滴往下掉;燕子在雨中斜飞;旗子被斜风细雨刮刷得哗啦啦地……结构性方面,诗人拟人的手法紧扣着“雨水”来展开描写,将全文分为三个主要的段落,每一段落前都有雨“雨说……”这样一句话来作提纲挈领之用,如第一段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头,接着展开铺叙,描写大地在等待中的情况;又如第二段以“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接着细腻地描绘万物得到雨水滋润的而充满生机的情形;第三段则是“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来去”这一句话就暗示了春雨为了孕育万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的精神。
9上2《雨说》
3、第八节中的“旗子”“春天”象征着什么?
“旗子”象征国家,“春天”象征青少年
4、第八节中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
只要孩子们能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祖国 就有希望了。
读最后一节,讨论问题: 1、最后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春雨交待它的归宿。 2、这一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赏析:捕捉孩童吃苹果这一细节,撷取 内涵丰富的那份“甜”,化为“祝福的 心意”,卒章显志而又不露声色,体现 了中国传统诗歌的含蓄美,又有新诗自 由的风格。
2、春雨有什么特Βιβλιοθήκη 呢?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的特点 春雨到来
3、描写春雨,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法?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本小节运用的修辞有哪些呢?有什么作用? 比喻、拟人; 形象生动、温柔可亲,像爱的使者。
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 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1、本小节写了什么? 春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
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 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快乐 的安息”让你联想起龚自珍的哪两句诗?
写春雨希望孩子们 自由快乐地生活,为 此她甘心奉献自己的 一切;“快乐的安息” 可让我们联想到龚自 珍的“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
这首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 诗分段并归纳段意。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第 六 节
思考: 本小节写了什么?
雨告诉孩子们它来自哪里
思考: 1、第七、八小节写什么?
春雨两次鼓励孩子们要勇敢的笑
2、“勇敢的笑”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郑愁予《雨说》原文及赏析
郑愁予《雨说》原文及赏析导语:《雨说》,本诗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Ⅰ》,作者郑愁予。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雨说原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原文第一节(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二节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第三节当我临近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第四节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第五节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第六节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第七节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第八节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第九节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赏析《雨说》是一篇雨的絮语,更是一曲春的赞歌。
首先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干旱严冬的景象。
田圃在严寒和干旱中,种子被禁锢; 牧场在严寒和干旱中,枯黄了,牛羊无法放牧; 鱼塘在严寒和干旱中,水越来越浅了,鱼儿已不能自由游动; 小溪在严寒和干旱中,已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
四月,按农历算,应是阳春三月了,而冬寒不去,春温不来,不见雨的踪影,真是让人久等了啊!真是“群情尽望春”啊!真是“大旱之望云霓”啊! “久旱逢甘雨”,过去曾被称为人生四大乐事之一。
雨说
雨说一、《雨说》选自《郑愁予诗的自选》,作者是郑愁予本名是郑文韬他的诗名是愁予。
《雨说》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
以雨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为内在线索。
外在语言形式上则五次以雨说示语,从而结构全诗。
二、《雨说》全诗洋溢着音乐美,如果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大地万物对雨的期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柔;以示雨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主旨。
三、1、“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表达作用是:把雨描绘成一个可爱的、通情达理的人,使诗句更生动、更形象。
2、“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表达作用是:这句话把柳条写活了。
写出了它的表情和内心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雨带来的欢乐。
仿写:A、河水见了我唱起了歌啊B、花骨朵见了我笑开了颜啊C、笋芽儿见了我钻出了地面啊3、太阳倦了,自有暮云遮着;山倦了,自有暮烟凝着。
人倦了呢?我倦了呢?仿写:柳树乏了,自有微风吹着;舟乏了,自有碧波托着。
人乏了呢?我乏了呢?4、“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与像爱的使者一样温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
“丝缕”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雨之密、之细、之柔的特点。
“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
5、作者用这个副标题的用意旨在说明: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们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呵护,幸福地生活着。
6、(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这句话的作用是:暗示时代背景(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
7、“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了”一句从侧面表现了雨的轻盈、绵绵不断、温柔等特点。
8、你还学过哪些赞美雨的诗歌?举例(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雨说》背景资料
《雨说》背景资料
《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进展,形成从展现(第一节)到进展(第二至第七节)到概括(第八节)的充满欢乐气氛的“春雨交响曲”。
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给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奇异、有情有义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爽朗轻巧、充满乐趣。
这首诗清新奇艳,节奏轻巧,融典雅的词句与爽朗的口语于一体,专门适合于朗诵。
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加强诵读,以切合的语气和语调,专门好地表现“雨”的形象。
学习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教学中运用评析观赏法,充分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深入情境,把握诗的内涵和特点。
活动探究内容可渗透单元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以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小孩们不要拒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点;她曾在幸运的笑中长大。
“雨”说她来了,就不再回去,当小孩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欢乐地安息。
这些话表达了中国的长者们为了让儿童们能够无忧无虑、健康幸福的长大,他们情愿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价。
《雨说》郑愁予
(三)现在,请你从修辞、语言或内 容等角度,选择最喜爱的一句或一节进行赏 析。(限时3分钟,适当在书上做好标记。 )
四、合作探究(独立思考2分钟后,小组讨论1分 钟)
1、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对我 们理解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帮助? 2、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明确1:
表明了对象,是诗人借春雨的口气,向生活 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唱出的一曲“爱之歌”。
(二)诗中突出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 “雨”的形象,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作者 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明确1: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这种 手法拓深了“雨”这个形象的深层含义, 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 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能形象生 动表达思想。 明确2:
除了拟人外,作者还用了比较、排比、 反复的修辞手法。
学习目标 1、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征 的描写方法。 2、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作者塑造博大、宽广的胸怀, 以造福于人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的精神。
一、听读课文。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节奏。 二、自读课文。 要求:读清字音,读准节奏并思考用 什么样的感情基调朗读本诗?
温馨提示:
感情基调是作者写 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 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 或乐,或思念,或痛恨……
雨说
郑 愁 予
80年代曾被选为台湾最受 欢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话说: 约莫每120名居民中就会有一 人持有《郑愁予诗集》”在香 港、台湾的高中课本里都选有 他的诗。他的诗作以优美、潇 洒、富有抒情韵味而著称。 代表作有《错误》《水手 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 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 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人从小在炮 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 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 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 诚的祝福。 。
语文九年级《雨说》知识讲解(2021年下学期)
2021《雨说》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省。
台湾当代诗人。
1949年自费印刷了第一本诗集《草鞋与筏子》。
1954年考入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并在《现代诗》季刊发表大量诗体,成为“现代派”的中坚。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在“中国也很有些外国诗人,用生疏恶劣的中国文字写他们的现代感觉”时,郑愁予始终坚持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现代的。
他的诗表现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现代的,可在诗的感情深处,则是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他把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相结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国传统的意识中,使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浑然一体。
作为现代派的一员,郑愁予以其对中国传统精神和艺术品味的继承,迥然有别于西化的“现代”。
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内地。
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
知识积累1.田圃.(pǔ):种粮食、蔬菜等的园子或园地。
2.禁锢..(jìn gù):束缚,强力限制。
3.留滞.(zhì):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4.温声细语:声音温柔而细小。
5.喧嚷:大声地叫或说。
6.知悉:知道。
7.洗礼:基督教接受入教者举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主持者把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让受洗人身体浸在水里,表示洗净过去的罪恶。
8.忍冬:这里指能够忍受冬寒的意思。
9.襁褓..(qiǎng bǎo):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10.耸立:高高直立。
11.润如油膏.(gāo):像油脂般润滑,本诗特指被春雨滋润的土地肥沃。
12.喑哑..(yīn yǎ):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考题例析1.(2016•湖南长沙中考)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红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芳馨(xīng)禁锢众目睽睽(kuí)相形见拙B.阴霾(mái)感概广袤无垠(mào)无与纶比C.匀称(chèn)消释相得益彰(zhāng)持之以恒D.绮丽(qǐ)沉吟孜孜不倦(zhī)格物至知2.(2015•湖南衡阳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2.雨说
扫除字词障碍 读准下列字的音:
圃( pǔ ) 锢( gù ) 蓑( suō ) 耸( sǒng ) 滞(zhì )
嚷( rǎng)
膏(gāo )
笠( lì
)
绕( rào )
喑哑( yīn )( yǎ ) 襁褓(qiǎng )( bǎo )
扫除字词障碍
解释下列词语: ⑴禁锢: 束缚,强力限制。 ⑵寒浅: 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⑶留滞: 停滞,不流通。
文 题 探 究
1、这首诗文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好在哪里?
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 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儿童读者。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 歌”? 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 解诗的主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此诗的写作目的。
内 容 探 究
1968年赴美,在爱 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 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 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 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 左右再度出山,“宝刀 未老”,勤耕不辍,代 表作有《错误》《水手 刀》等,他的作品大多 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 被称为“浪子诗人”。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
。
找一找诗中“雨”说了什么话?
“雨”说她来了;她是温柔亲切的爱 的使者;她,静悄悄地走来,孩子们不要拒 绝她的来到;她,来自遥远的地方;她曾在 幸运的笑中长大。“雨”说她来了,就不再 回去,当孩子们学会了自由地笑,她快乐地 安息。
春雨的话集中表达了什么意思?
诗人期望生活在中国大地上 的儿童们无忧无虑、幸福成长, 为此“爱的使者”:愿意做出一 切努力,付出一切代价。 由此赞美中国传统的“一切 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结 构 探 究
*请按雨的行踪:“雨前----雨中----雨教----雨息”
《雨说》
词语:
田圃 留滞 襁褓 喧嚷 pǔ 禁锢 gù zhì 喑哑 yīn yǎ qiǎng bǎo xuān rǎng
思考题:
1、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请以此理 出诗作结构,并给每个部分起个题 目。 2、整首诗歌的寓意是什么?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的?是什么修 辞手法?
课文结构示意:
• • • • • • • 雨的到来---景物对比:田圃 牧场 鱼塘 小溪 雨的邀请----亲一亲、跟着走 雨的来意----勇敢地笑 雨的祝福----孩子们嘴里苹果的甜味
资料助读:
本文是作者在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 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 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 象,灵活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 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 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 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 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 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雨
说
郑愁予
资料助读: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 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 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 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复 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 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杨 牧曾说他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现旅居美国, 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写赋予 雨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使雨的形象更 加生动,使雨直接与儿童对话交流,更 亲切,使诗歌充满了清新的情味。
注意: 本文运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的一 种艺术手法而不是修辞方法。区别在于:前者 用于整体艺术形象,后者只用于语句的修饰。
2《雨说》
⑹蓑衣: 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 的防雨用具。 ⑺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 涂抹的一样。 ⑻安息: 安静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长眠。 ⑼祝福: 原指祈求上帝赐福,后来指祝 人平安和幸福。
需要更完整的资源请到 新世纪教 育网 -
郑愁予,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 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 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 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 右再度出山,《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 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 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 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 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 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 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 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雨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郑愁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 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亲辗转大江南北。抗战胜利后到北京上学,49年随家 人去台湾1953年大学毕业,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学习, 现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郑愁予本名文韬,愁予是他的诗名,源自于辛弃疾的《菩 萨 蛮· 书江西造口壁》末句:“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这里的 “愁”已是“西北望长安”的政治情怀了。作为台湾 “现代派”诗人 的杰出代表,郑愁予一生创作饱含了对国家、 民族的深切关怀和 理性思考,动荡的年代给他的诗情打下了 “沉郁顿挫”的精神烙 印,西风古雨又使得他的诗风熔铸在变 幻无穷的浑然天成中.
《雨说》题解
《雨说》题解
吟咏春雨,人们往往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而在诗人郑愁予的笔下,雨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她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脚步。
这首诗有一个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透过这个副标题,我们就可看出诗歌所要揭示的主旨,即主要为了表达儿童在春雨到来之际的欢悦、欣喜之情。
副标题起了一个揭示主旨的作用,给了读者一把解读这首诗歌深刻含义的钥匙,使人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深刻内涵。
《雨说》
雨 说
联想想像 丰富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台湾当 代诗人。
在台湾诗坛郑愁予被称为“中 国的中国诗人”。他的诗的感情深 处,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郑愁予诗集》被评为“影响 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多 次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作家”榜 首,多次获各种奖励,作品被译为 多种文字,现任教于耶鲁大学。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
示例: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赏析:“爱心”点明“雨”之所指, 而“丝缕”则形象描绘出爱之细之柔, “天地”包括田园、牧场、山峰、白云等, 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博大,使人读后 如沐春雨。把这样一个丰富深刻的内涵寓 于形象贴切的比喻之中,境界全出。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 化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无私 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生活在中 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由衷祝福及 热切期望,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 曲动人的爱之歌。
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 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 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有什么 作用,含义?
作用:让我们明白此诗的写作目的,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
含义:此时,文革十年浩劫后的中国,百废待兴,
经历过苦难的儿童正需要爱的滋润和鼓励。诗 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动乱的苦 难和贫穷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 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 “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 人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 真诚的祝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郑愁予《雨说》赏析雨说
郑愁予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和牧场
等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滞留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
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
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
我来了,雷电步宣嚷,风也不拥挤
当我来临的时候你们也许知悉了
可别打开油伞将我拒绝
可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
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
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
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
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
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
跟着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
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
绕着池塘跟鱼儿说声好
去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
雨说:我来了,我来的地方很遥远
那儿山峰耸立,白云满天
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地爱玩
可是,我是幸运的
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First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
Secord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哗哗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雨说: 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
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
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
1979年
《雨说》赏析
《雨说──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首诗刊于1980年4月28日的台北《联合报》,它清新活泼,明朗而耐读,是老少咸宜的童歌,是郑愁予──也是新诗──的最佳作品之一。
愁予诗风,一向轻美如轻音乐。
从前的诗轻柔得有时带点消极,这首《雨说》则轻快而富积极意义,其气象已不限于轻音乐了。
全诗共有八节,First和第七节各长八行,第六节长五行,其余每节四行。
First节说春天四月之际,大地等待雨的降临。
Secord节写雨轻轻地来。
第三、四节说雨希望地上的人不要抗拒它,而要迎接它、亲近它。
第五节写大地得到雨的滋润。
第六节说雨在笑中长大,因此第七节中,雨希望大家也笑,勇敢地笑。
第八节说雨降落在大地上,大地结出了果实。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Bob Dylan)的《苦雨》(hard rain),而是甜甜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
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
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
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
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
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
傅莱那“典型春天”的美好事物和气氛,这里都有了。
郑愁予笔下这雨,为人带来了希望和幸福,最后为此捐躯,在土地里“快乐地安息”。
此诗的主题,非常光明、积极,可以说是“健康”的。
这种主题的作品,有益世道人心,当然值得提倡。
不过,我欣赏这首诗,着眼点与其说在诗教,毋宁说在诗艺。
《雨说》一诗,固然标志郑愁予在主题意识上的转变,更显示他在艺术技巧上的执著。
满篇诗教,了无诗艺的东西太多了。
《雨说》做到两者合一,而其成功的关键,显然在诗艺。
拟人法的运用,使此诗洋溢着活泼的生命力。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都有生命,因为都会等待。
雨是诗的主角,当然更活泼了。
我们看到雨走着、呼唤着,是多么可爱的春之使者!雨引领人“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他教万物“勇敢地笑”:“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这语句巧妙极了。
在和风细雨中,柳条轻轻摆动,真像笑弯了腰。
雨从石狮子的面部滴下来,真像笑出了泪。
华兹华斯《初春走笔》(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一诗,写春天的景象,有以下两行:
初生的枝条伸出扇子
去捕捉微风
我认为这两行就不如“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那么新鲜有趣。
愁予这一句,和贺知章的《咏柳》一样别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优秀的诗人,总有丰富的想像力,郑愁予自然没有例外。
他把白云比喻为雨的襁褓,这是很好的想像,而这个说法又是合乎科学的:水气(云)
遇冷凝结成雨,雨从云孕育而来,所以说云是雨的襁褓。
“云”而云“白”,则为了说明雨童年生活的美好幸福。
诗人又说雨“不再回去”天上,而安息在土地上,因为大家都知道雨一落下来,就消失了,就入土为安了。
Sec ord节Secord行的“织”字用得好,这表现了诗人炼字的功夫,也表现了他的想像力。
雨丝条条,天地变成白茫茫的一片,这不正是“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吗?
《雨说》的呼应也极佳。
全诗以雨为中心意象,开阖发展,正如刘勰所说的“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自不待言。
First节的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四样东西(它们都需要雨,由此可见诗人的精心安排)出现后,First 节本身马上呼应了一次,至第五节又呼应了一次。
这首诗的结构,紧密而井然。
First节以等待雨的降临开始;Secord至七节写雨如何滋润大地,如何给万物带来欢笑;第八节以雨完成使命而安息终结。
(植物得到滋润而开花结果,那苹果是甜甜的,当然没有黄春明笔下小说的那股涩味。
)万物的欢笑,是圆舞曲般的春之声、春之舞,而雨的完成使命,则是春之祭了。
整首诗,从展示(exposition,First节)、到发展(development,Secord至七节)、到概括(recapitulation,第八节),是一阕充满快乐气氛的“春雨交响乐”乐章。
《雨说》的副题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
这首诗清新活泼,积极有生气,明朗而耐读,口语化的文字又精练流丽,应该编入教科书,让所有中国的儿童阅读和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