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信息来源

合集下载

2011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2012年4月1日2011年,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合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提升效益,改善民生,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国函〔2011〕84号)精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新增庐江县和(县级)巢湖市,现辖四区五县(市),土地面积1143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3636.6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563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519美元。

全市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08.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02.2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1426.2亿元,增长11.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7:55.1:39.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2.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指标绝对数比上年增长% 生产总值3636.6 15.4 第一产业208.2 3.5 第二产业2002.2 19.8 工业1560.4 22.4 建筑业441.7 10.8 第三产业1426.2 11.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48.4 10.2 批发和零售业281.6 16.9 住宿和餐饮业48.9 11.3 金融业179.6 5.1 房地产业219.1 9.4 营业性服务业301.0 11.5 非营业性服务业247.6 13.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7%。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9%,烟酒类、居住类价格均上涨5.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上涨5.2%,衣着类价格上涨2.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4%。

阜阳2023经济报告

阜阳2023经济报告

阜阳2023经济报告1. 前言阜阳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阜阳的经济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本报告旨在分析阜阳在2023年的经济状况,并展望未来发展的趋势。

2. 阜阳2023年经济概况阜阳市GDP总量在2023年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阜阳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有:2.1 第一产业阜阳市农业产值达到X亿元,较上年增长X%。

农业是阜阳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油料作物和蔬菜水果。

该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产品市场供需平衡,农民收入有所增加。

2.2 第二产业阜阳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工业是阜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有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

阜阳市注重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积极引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2.3 第三产业阜阳市第三产业产值达到X亿元,同比增长X%。

服务业是阜阳市的重要支撑产业,包括金融、商贸、物流、旅游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为阜阳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3. 阜阳2023年经济特点及成果3.1 创新驱动发展阜阳市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通过政府鼓励企业创新、提供创新支持政策、建设创新平台等措施,吸引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落户阜阳。

创新驱动发展为阜阳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3.2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阜阳市地理位置优势明显,位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紧邻安徽省会合肥市和江苏省苏州市。

阜阳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推动跨地区产业合作和资源共享。

通过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政策的支持,阜阳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3.3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阜阳市注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产品品牌建设、农村旅游推广等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4年2月19日201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 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4889元/人,比上年增加3553元/人。

人均GDP31684元(折合5116美元),比上年增加2892元。

全年民营经济[3]增加值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6%提高到5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275.9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469.7万人,减少61.5万人;第二产业1169.2万人,增加61.9万人;第三产业1637万人,增加68.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5.1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工总量为17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88万人。

2010年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一系列部署,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心,突出工业经济这一主线,重大项目这一重点,招商引资这一抓手,工业园区这一平台,强化目标管理,落实关键措施,全县经济运行良好,小康建设顺利推进,民生民计继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综合经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2010年,全年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18亿元,同比增长13.9%。

其中一产增加值34.01亿元,增长4.8%;二产增加值67.57亿元,增长17.8%;三产增加值48.6亿元,增长16.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调整为22.6:45.0:32.4,二、三产业占GDP 比重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城市化率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达41.5%,比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2010年末,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民营经济单位数共22671户,同比增长19.5%。

其中民营企业5234户,增长16.6%;个体经营户17437户,增长20.4%。

总注册资本金76.21亿元,同比增长57.1%。

其中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70.46亿元,增长57.1%;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金5.75亿元,增长57.7%。

2010年累计完成民营经济税收总额7.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82%。

纳税超1000万元企业21家、超500万元企业42家。

果业产值超10亿元,稳居全国果品生产前十强。

种鸭存栏量186万只,稳居全国种鸭养殖第一县。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其中省级4家、市级18家,苏鲁豫皖果蔬批发市场、中国电动车城一期、金都国际一期、欢乐买、华润苏果等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建成运营。

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村连锁超市360家。

江苏银行、无锡农商行入驻丰县,信用联社改制组行有序推进,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为省金融生态达标县。

2012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菏泽市统计局(2013年3月)稿件来源:42012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上水平”为主线,全面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五大基地一大产业”建设,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787.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第一产业增加值241.01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974.22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增加值572.13亿元,增长12.3%。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7:54.5:30.8调整为13.5:54.5:32.0,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总水平稳中有降。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比去年回落2.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9%,比去年回落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9%。

表1: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指标名称指标值(上年为100)食品 102.4烟酒及用品 103.7衣着 102.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1.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102.2交通和通讯 99.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98.8居住 103.1二、农林牧渔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喜获“九连增”。

2012年全市粮食作物面积1604.29万亩,比上年增长4.3%;粮食平均亩产796斤,比上年增长4.4%;粮食总产达到638.45万吨,增长8.9%,创历年来最高水平。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New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统计局(2005年2月3日)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大力实施“861”行动计划,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8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 2.5%,增幅较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首次跃上两位数的增长平台。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2.4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169.8亿元,增长13.8%;第三产业增加值1710.5亿元,增长13%。

三次产业比例为19.4∶45.1∶35.5。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768元,比上年增加1313元。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3462元/人,比上年增加2184元。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3605.2万人,比上年增加60.3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833. 1万人,减少42.1万人;第二产业734.1万人,增加53.7万人;第三产业1038万人,增加48.7万人。

年末在岗职工332万人,比上年减少10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397.6万人,减少7. 5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

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4.2%。

企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据对全省1000多家企业景气调查,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36.1,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0.3。

从全年走势看,各季度景气指数均运行在较好景气区间,表明我省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和自身发展趋势持续看好。

2018年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8年舒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2018年,全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优化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一、综合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3393万元,增长6.3%。

其中一产306673万元,增长2.8%;二产824743万元,增长6.4%;三产841977万元,增长7.9%。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6.4:43.2:40.4调整为15.5:41.8:42.7。

一产、二产比重分别下降0.9、1.4个百分点,三产提高2.3个百分点。

按户籍口计算均GDP达到19788元;按常住口计算均GDP为25628元。

二、农业全县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70845万元,增长2.3%。

其中,农业产值210523万元,增长2.4%;林业产值103655万元,增长2.8%;牧业产值164925万元,增长0.7%;渔业产值69659万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083万元,增长8.0%。

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9034万元,增长3.0%。

粮食播种面积62486公顷,下降0.7%;总产364454吨,下降0.8%;其中,谷物播种面积60610公顷,下降0.3%;总产360725吨,下降0.5%。

豆类播种面积1552公顷,下降14.8%;总产2846吨,下降17.1%。

薯类播种面积324公顷,增长11.0%;总产883吨,下降34.5%。

油料播种面积10460公顷,下降1.1%;总产23200吨,下降0.4%。

蔬菜种植面积9783公顷,增长1.4%;总产260635吨,增长1.3%。

茶叶产量2678吨,增长4.6%。

设施农业中蔬菜1719公顷,增长1.9%;瓜果类5.8公顷,下降75.8%;花卉苗木类23公顷,增长43.8%;其他作物74公顷,增长36倍。

肉类总产量48108吨,下降1.5%。

禽蛋产量19932吨,增长0.5%。

猪存栏147606头,下降3.1%;猪出栏250862头,下降3.1%。

承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承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承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承德市统计局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突出“加快发展、加速转型”两大任务,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调度,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呈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显着成就,社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

2011年,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100.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9.2%)和全省(11.3%)平均水平2.9个和0.8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605.4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329.9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5:55:30。

财政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

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增幅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比全国(24.8%)和全省(25.4%)平均增速分别高9.7个和9.1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1亿元,增长29.7%,增幅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

财政各项支出稳定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86.7亿元,增长24.9%。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0.4%、25.5%、27.3%、53.7%、20.5%。

市场价格上行。

据抽样调查,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上涨4.9%和5.1%。

从八大类价格看,呈现出“五升三降”格局。

其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2.1%、1.4%、4.0%、1.4%和5.7%。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07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统计局2008年03月10日)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团结一致,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快、活力强、效益高的良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跨越式发展成果,全市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初步测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1334.2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0.02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651.20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602.98亿元,增长13.8%。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8:47.5:46.7调整为6:48.8:45.2。

人均GDP(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28125元,比上年增加4922元。

市场价格总体上涨。

在食品价格涨势较高的拉动下,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5.6%,涨幅高于上年4.7个百分点。

八大类消费价格五升三降,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3.2%、2.9%、1.8%、1.1%和4.1%;衣着类、交通与通迅工具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降0.6%、1.2%和0.5%(见表一)。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9%,涨幅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3.3%,涨幅上升0.6个百分点。

2015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菏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各项改革,全面加快“转调创”步伐。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向好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水平提高,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综合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00.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3%。

第一产业增加值270.0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267.43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863.44亿元,增长10.1%。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7:53.6:34.7调整为11.2:52.8:36.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价格水平总体平稳。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5.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5%。

表1:居民消费价格分类指数二、农业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市进一步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集约化、市场化进程,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市粮食生产喜获“十二连增”。

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97.15万亩,比上年增加28.58万亩,增长1.7%;粮食平均亩产873斤,比上年增加32斤,增长3.7%;粮食总产达到741.06万吨,比上年增加38.79万吨,增长5.5%,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78.37亿元,增长3.4%,剔除价格因素,可比增长3.0%;林牧渔业实现产值159.85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4%。

2010年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年黑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是“十一五”时期收官之年,也是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的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十大绩效工程”,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一、综合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61.4亿元,同比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3.9亿元,增长15.6%。

第二产业增加值46.7亿元,增长20.2%;在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增长23.3%。

第三产业增加值100.8亿元,增长11.6%。

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为43.6%、17.8%和38.6%。

市场物价水平高位运行。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4.3个百分点。

从商品类别看,呈现“全部上涨”,居住上涨2.8%、烟酒及用品上涨0.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5.1%,食品价格上涨6%、衣着价格上涨4.5%、交通和通信上涨0.8%、文教和娱乐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4.5%、家庭用品及服务上涨2.2%。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7.8%。

二、农业粮食总产增加较多。

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1258244万元,同比增长11.9%。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4.2万公顷,同比增长3.1%。

粮食产量263.4万吨,同比增长20.6%。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绝对值(万吨)比上年增长%粮食 263.4 20.6水稻 5.3 -8.4小麦 66.9 23.6玉米 23.6 174.5大豆 141.7 3.5薯类 14.6 139.1油料 0.1 5.4亚麻 0.1 -38.7甜菜 3.2 85.7蔬菜水果 41.3 87.8林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551公顷,其中人工造林9219公顷,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12332公顷,有林地造林面积2000公顷。

2011年蚌埠统计公报

2011年蚌埠统计公报

2011年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蚌埠市统计局201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生产总值(GDP)780.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4.3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84.88亿元,增长20.2%,其中工业增加值337.58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250.98亿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比例为18.5:49.3:32.2。

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1443元。

2011年生产总值二、农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65.06万公顷。

粮食种植面积47.88万公顷,其中,小麦面积24.54万公顷,稻谷面积11.02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6.65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2.05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6.48万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76.15万吨,比上年增长1.9%,连续八年丰收。

油料产量34.59万吨,增长2.3%。

棉花产量2.87万吨,下降1.1%。

蔬菜产量230.13万吨,增长3.1%。

水果产量6.94万吨,增长6.3%。

全年肉类产量29.14万吨,增长3.9%,禽蛋产量6.08万吨,增长4.9%;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增长4.0%。

2011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增长速度单位:万吨年末,全市常用耕地面积为29.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

其中水田11.05万公顷,增长5.1%。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9.25万吨,增长2.9%。

农用薄膜使用量0.96万吨,增长4.7%。

农药使用量0.56万吨,增长2.6%。

全市有效灌溉面积20.77万公顷,增长1.4%。

最新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

最新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汇总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指标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市生产总值
439.83
15.2
第一产业
112.11
7.2
第二产业
158.86
24.7
工业
125.66
30.7
建筑业
33.20
5.3
第三产业
167.86
12.1
运输邮电、仓储业
21.99
7.1
批发零售业
29.43
11.2
住宿和餐饮业
6.53
6.6
12.7
水果

35037
37.2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91.3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9%。农用拖拉机27.13万台,增长3.9 %;农用运输车20562辆,增长2.0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 35.75万吨,增长10.9 %。农村用电量6.18亿千瓦小时,增长20.7 %。有效灌溉面积达379.42千公顷,新增0.8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3.28千公顷。
200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万吨
444.34
15.8
油料

209669
-7.6
棉花

11643
35.6
黄红麻

11812
22.9
蚕茧

7962
4.4
茶叶

13639
27.7
肉类
万吨
51.38
13.7
禽蛋
万吨
15.62
5.0
水产品
万吨
23.25
6.6
蔬菜
万吨
119.17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正文:---------------------------------------------------------------------------------------------------------------------------------------------------- 201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12年2月28日)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物价涨幅得到有效调控,转方式调结构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不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一、综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454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73.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037.4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7418.0亿元,增长11.3%。

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9.2:54.2:36.6调整为8.8:52.9:38.3。

人均生产总值47260元,增长9.9%,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317美元。

图1 2006-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城镇新增就业118.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9万人,连续8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双过百万。

失业人员再就业55.0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再就业11.8万人,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动态消零。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5%,低于4%的全年控制目标。

物价总水平得到有效调控。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指数呈现“倒V型”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信息来源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2013年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信息来源:阜南县政府网作者:统计局信息员发布时间:2014-05-062013年阜南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省第九次、市第四次、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工业主导、双轮驱动、三产融合、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9731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5866万元,同比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395660万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355793万元,同比增长%。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调整为::,其中工业化率由上年的%上升至%,提高了个百分点。

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 894元,较上年增加456元,同比增长%。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单位:万元年末在岗职工29519人,比上年增加4806人。

全年劳务输出45万人,新增劳务输出万人。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30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178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

二、农业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1291万元,可比价同比增长%,其中:农业产值454918万元,同比下降%;林业产值46665万元,同比增长%;牧业产值265833万元,同比增长%;渔业产值41745万元,同比增长%;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2130万元,同比增长58%。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66292公顷,同比增长2%;油料种植面积876 1公顷,同比下降%;棉花种植面积1173公顷,同比下降%;蔬菜种植面积28356公顷,同比增长2%。

全年粮食总产量855420吨,同比增长%。

油料产量19302吨,同比增长%。

棉花产量1320吨,同比增长%。

年末生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全年生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

肉类总产量97149吨,同比增长%。

禽蛋产量28416吨,同比增长%。

水产品产量14176吨,同比下降%。

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指标单位绝对数增长% 粮食吨855420#夏粮吨498933油料吨19302#花生吨5416油菜籽吨10587棉花吨1320蔬菜吨933873肉类吨97149禽蛋吨28416水产品吨14176全年牛出栏头49593全年猪出栏头882915全年羊出栏只314243全年家禽出栏万只年末牛存栏头49418年末猪存栏头456207年末羊存栏只215361年末家禽存栏万只全年完成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10万亩;完成育苗1995亩。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同比增长%;拖拉机万台,同比增长%;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同比下降%。

自来水受益村105个,通有线电视的村206个。

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6037吨,同比增长%。

农村用电量28084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7037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1个,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30个,比去年多8个。

分行业看,在25个行业分类中,产值上亿元的行业有20个,比上年增加5个,其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两个行业超10亿元。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平均产销率为%。

2013年规模工业产值单位:万元指标2013年增长% 全县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其他#国有控股企业#大中型企业164876#国有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品名单位2013年增长(±%)小麦粉吨140962大米吨21611合成氨(无水氨)吨27405氮肥(折含N100%)吨10181人造板立方米629783柳编万元156905工业锅炉(蒸发量)吨1822电子元件万只6029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收入1131175万元,同比增长%;实现利税总额98536万元,同比增长57%,其中利润62937万元,同比增长48%。

全县资质等级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1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4365万元,同比下降%,实现利润472万元,同比下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52207平方米,同比下降%,房屋竣工面积210912平方米,同比下降%。

资质等级内劳务分包建筑企业5个,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01万元,同比下降%,实现利润万元,同比增长%。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个体投资)完成额671092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5905万元,同比增长%;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187万元,同比增长%。

分产业看,第二产业投资32 3332万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投资295760万元,同比增长%。

全年施工项目个数18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34个。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481057万元,同比增长27%。

全年房地产投资完成83577万元,同比增长132%。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商品房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205%;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全年列入市“6611”工程建设项目有51个,总投资亿元,同比下降%;年度计划投资33亿元,同比增长%;全年实际完成投资亿元,同比增长%,投资完成率为%。

其中续建项目6个,新开工项目22个,储备项目23个。

年度计划开工项目22个,已开工29个,开工率%,计划竣工项目11个,已竣工22个,竣工率200%。

全年列入省“861”计划待选项目库项目有16个,总投资14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亿元。

全年“861”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

五、贸易、招商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369万元,同比增长%,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21563万元,同比增长%,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由上年的%上升到%,提高了个百分点。

全年进出口总额21337万美元,同比增长%。

其中,进口额287万美元,同比增长%;出口额21050万美元,同比增长%。

全年引进县外招商项目309个,比上年增加11个,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同比增长%,其中工业项目180个,到位资金亿元,同比增长%。

中徽动力等重点项目投资兴建,实现1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的历史性突破。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98万美元,同比下降3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85万美元,同比下降42%。

六、财政、金融、保险全年实现财政收入70010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4 107万元,同比增长%。

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58782万元,同比增长%,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4%,其中增值税同比增长%,营业税同比增长%,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

财政支出416746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同比增长%、教育支出同比下降%、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增长%、农林水事务支出同比增长%,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2093074万元,比年初增加323877万元,同比增长%,其中:单位存款535152万元,比年初增加110871万元,居民储蓄存款1504859万元,比年初增加215885万元。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71768万元,比年初增加142087万元,同比增长%,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12894万元,比年初增加36914万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97857万元,比年初增加72123万元。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40861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7612万元,同比增长%,人身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3249万元,同比下降7%。

赔款和给付支出21491万元,同比增长%。

其中,财产保险支出10978万元,同比增长%,人身保险支出10513万元,同比增长%。

七、文教、卫生和环境保护年末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

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藏书量5万册。

全年专利申请量426件,同比下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4件,同比增长%。

年末全县共有小学365所,在校学生125205人,同比下降%,小学专任教师6615人,同比增长%;普通中学90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74430人,同比增长%,普通中学专任教师4183人,同比增长%,普通中学招生数26669人,同比增长%,普通中学毕业生数2175 0人,同比下降%。

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52个(包括公立、私营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会服务中心,不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2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妇幼保健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

卫生机构床位3613个,其中医院2174个,卫生院1 369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0个。

卫生机构人员3445人,其中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06人。

执业(助理)医师867人。

卫生防疫人员218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产妇住院分娩比例%。

全年全县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和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均为10 0%。

全年新增造林面积万亩,同比增长%,林木绿化率为%,同比提高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同比增长22%。

八、交通、运输、邮电全年公路客运周转量228434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942776万吨公里。

全全年邮电业务总量亿元,同比增长%,其中邮政业务总量5358万元,同比增长19%,电信业务总量3亿元,同比增长%。

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万户,同比下降%,移动电话用户万户,同比增长%,年末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同比增长%。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公安年报显示,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万人(其中女性万人),比上年增加万人,总户数万户,比上年增加万户;全年出生人口3588人,人口出生率为2‰;死亡人口8596人,死亡率为‰。

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万元,同比增长%,在岗职工工资年人均353 68元,同比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81元,同比增长%,人均消费性支出9239元,同比增长%,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43 55元,同比增长%。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比上年提高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平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