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时分秒表格式课时教案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时分秒表格式课时教案

教案课题认识时、分(1) 授课时间课时分析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在观察、操作、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初步培养爱惜时间、按时作息的意识和习惯。

重难点认识钟面上的整时;认识钟面上的大约几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10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激趣导入1、猜谜: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

2、揭示课题:小朋友猜对了。

你想不想看一看钟面是什么样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钟表”。

二、思索探究1、初步认识钟面说明:我们经常看钟面了解时间,大家仔细观察这个钟面,把你知道的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指名说说关与钟面上的知识。

有两根针,一根长一根短,指出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

让学生把分针和时针指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1)出示7时的钟面,让学生猜猜是几时?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再出示5时的钟面,让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分别指着什么数?引导观察钟面上的分针有什么共同点?时针呢?(2)总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教学试一试。

生汇报“闹钟”。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有12个数,让学生从1顺次读到12。

生汇报观察发现。

出示三只整时的钟面图,提问这三只表上又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3.认识大格。

提问:仔细观察钟面,看看你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讲述:我们把每两个数字间的距离叫做1大格(板书:大格),所以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1大格,同样,1到2之间也是1大格。

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呢?4.认识小格。

讲述:钟面上除了大格,还有小格,相邻的两个小点之间是1小格。

(板书:小格)提问:那么,1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学生交流。

(板书:5个)提问:钟面上一共有几个小格?我们一起5个5个数一数。

小结:通过小朋友们的努力探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克的认识》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的认识》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第2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够运用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难点: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单位转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子秤、砝码、实物、课件等。

2.学具:学生电子秤、练习册、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称量比赛”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让学生用电子秤进行称量,感知质量的存在。

学生汇报称量结果,教师总结质量的计量单位——克。

3. 操练(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砝码,让学生亲自动手摆放砝码,感知1千克=1000克。

(2)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电子秤称量1千克物品,体会千克与克的关系。

4.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情境图片,让学生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进行解答。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第2课时 认识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 第2课时 认识克》优质课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认识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认识克,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克,学会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知道1千克=1000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但学生在质量单位方面的认知还为零,需要在本节课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并学会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能运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掌握1千克=1000克。

2.学会用克作为单位进行计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

3.操作练习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质量单位的认识。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子秤、砝码、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电子秤、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称一称”的情境,让学生观察电子秤,引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电子秤上的千克、克是什么意思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质量单位克。

首先,教师用电子秤称出100克砝码,让学生观察并感受100克的重量。

接着,教师将100克砝码与50克砝码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200克的重量。

最后,教师将1000克砝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认识1千克。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电子秤称出不同重量的物体,并记录在练习册上。

(教案)第二单元 认识克-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 认识克-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认识克-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克”这个数学单位。

(2)学会用“克”这个单位来表示物品的重量。

2.技能目标(1)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使用“克”来表示物品的重量。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实际生活中的“克”。

(2)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克”这个数学单位,了解它与重量的关系。

(2)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克”计算物品重量。

2.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让学生知道如何使用“克”来测量物品的重量。

三、教学方法:1.激励性讲解法2.实验课法3.讲解法4.小组合作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向学生出示“克”这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让学生看到“克”这个字应该如何写。

然后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重量小的物品可以使用“克”来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拨和补充。

2.讲解“克”(1)让学生对“克”这个单位进行理解。

教师可以使用从生活中带来的轻质物品,例如棉花、小石子等,让学生手抚它们感受它们的轻重。

(2)教师用例子来说明“克”的概念。

例如,一支铅笔的重量是多少克,一本小说的重量是多少克等等。

(3)让学生自己试着测量一些物品的重量,并用“克”来表示。

3.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教师用实例来说明“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例如1千克=1000克。

(2)让学生自己试着进行换算实践,例如一个苹果的重量是500克,它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4.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在实验室中试着进行不同材质物品的重量测量。

然后让学生讲解各组的测量结果和操作过程。

5.教师点评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6.作业安排(1)在课外时间探究更多实际应用“克”的例子。

(2)完成和巩固课堂上学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此次课程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克”这个数学单位,如何使用“克”来测量物品的重量,以及“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千以内的数,并掌握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积累了对于数的认识经验,而且学生以前已经学过三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因此在对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的学习中,只要教师加以提示、启发,学生完全可以在已有认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探究学习,并通过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对学生总结的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加以概括整理并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指名学生说说彩电的价格和冰箱的价格并对二者的价格做出比较,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判断的依据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两种商品的价格的
学生小组讨论,分小组总结比较四位数大小的方法
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机会,注意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知识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非整千四位数,哪位同学能说说你上节课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题目,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
读出下面的数:
3020 208050046300
7483 90044090 2806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非整千数的读法,那么今天我希望同学们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愿不愿意啊?
学生:好。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第一个例题
1、(课件出示书上的家电价格图)
师:观察一下,你们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课件中出示问题:彩电和空调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知识,积累经验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质量单位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数学现象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理解千克和克的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购物时,商品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吗?”让学生回答,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大小。

同时,介绍千克和克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千克=1000克。

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称量物品,让学生亲身体验千克和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分组进行,互相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解答。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在○里填上“>”或“<” 。 1012○998 二、找规律填数 1887○1878 7980○8795 4800○4080
课堂 练习 设计
2800、2850、2900、2950、 6060、6070、6080、6090、
、 、
必 做 作业 设计 选 做
P22
想想做做 9
P23 想想做做 10
教 案 首 页
二、练习 1: 6782 里面有( )个千、 ( )个百、 ( ) 。 )个十和( )个一。
3004 里面有 3 个(
)和 4 个( ) 。 ) 。 ) 。
5 个千和 4 个百组成的数是( 5 个千和 4 个十组成的数是( 重 难 点 突 破 5 个千和 4 个一组成的数是( 三、练习 2: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学习起 点预测 学情 分析 学习困 难预测
教学 具准备
板书 设计
呈现 现象
归因 分析 教学 反思
改进 措施
教 案 续 页(第
步骤 教学流程

课时)
课堂调 控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 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导入 324( )432 324( )342
2、一件衣服 87 元,一条裤子 218 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 知道的?


判断:对的划“√” ,错的划“×”
1、6278 接近 7000。 教学 拓展 2、用 2、9、3、0 组成的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是 2390。 3、10000 比 9999 大 1。 4、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万位 5、5230 读作五千二百三零。
( ( ( ( (
) ) ) ) )
总结 提升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1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第28~30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秤,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千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使学生体会认识千克是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常见的确1千克的实物有多少,感受1千克的轻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积累数学活动和估计物体有多重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千克,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了解1千克有多重待价而沽测物体重多少千克。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3.知道1千克(kg)=1000克(g)。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

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

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5.知道1千克(kg)=1000克(g)。

千克和克3课时认识千克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课件,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

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

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数学第单元二教学进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认识万以内的数,是学生认数范围又一次扩展。

全单元的内容包括一千到一万间各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相应的口算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本单元教材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一些问题:1.调动学生已有的认数经验,运用学具引导学生主动地认、读、写整千数。

2. 科学地安排非整千数认、读入写的教学。

3. 在开放情境中教学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要求1.使学生通过数数、操作、计算、解决问题等活动,认识万以内的数,知道计数单位“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含义,正确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以及整千数加整百数与相应的减法,能灵活的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2.进一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基本特点,加深对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方法以及数的大小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会计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十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体验万以内这些较大的数的实际含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

课授课时数起止日期备注第 1 课时 授课时间( 9 月 22 日) 总课时:1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五册——p16-17《认数》主备课人执教者教学目标1、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

时安排认数39.22-9.24比较大小2 9.25-9.26整理与练习3 9.27-9.302、掌握个、十、百、千、万的计数单位,能正确读写万以内的数,掌握数位顺序表。

3、探索掌握整千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4、体会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数感。

重点难点 经历数整千数的过程,借助直观材料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和万,直观感受“10个一千是一万。

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整千数和一万,会并结合具体的情景感受较大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知识点落实) 二次修改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第2课时(1)-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第2课时(1)-三年级数学上册 (苏教版)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2课时(1)-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2.学会使用千克和克计量重量,并可以进行换算;3.掌握重量的数字表示方法。

能力目标1.能够进行千克和克的换算,准确计算物品的重量;2.通过练习掌握重量的数字表示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3.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互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2.学会使用千克和克计量重量,并可以进行换算;3.掌握重量的数字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千克和克的换算;2.重量的数字表示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像,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物品的重量,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物品的重量。

2.新课讲解1.通过实际测量,引导学生了解千克和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掌握千克和克计量重量的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练习。

3.教师示范教师用实物来演示计量重量的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完成重量的数字表示方法的学习。

4.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为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2.学生自行选择物品,用千克和克的方法计量物品的重量,并完成换算,同时将实验过程记录在记录表中;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实验过程,及各组计算结果,达到互相帮助、合作共赢的目的。

5.板书梳理板书总结本课所学知识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实验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实时监测。

2.总结性评估在本单元结束时,通过一次小测验或学生小组汇报形式进行教学总结性评估。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导入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形式丰富,设置了小组合作环节,通过小组内互相学习、分享经验,达到了互助合作的目的。

在实验环节中,学生通过操作实际物品,进一步巩固了所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单元分析及所有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主要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计算和换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作用,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千克和克进行质量的计算和换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质量单位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模型、实物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进行质量测量和换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购物时如何称重,引入质量的概念,进而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呈现(10分钟)展示千克和克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

同时,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千克=1000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质量测量和换算的实践活动。

每组选定一个物品,用千克和克进行称重,并记录数据。

然后进行小组间的数据交换和换算,验证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在操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认识千克》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认识千克》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认识千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千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他们对于质量单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千克的概念以及换算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能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难点: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千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天平,砝码,水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天平,砝码,水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然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书包、篮球等,让学生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克和克的使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

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物品,如水果、文具等,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并记录下来。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看、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使不一样的;明白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明白从一个角度观看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看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能依照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使学生经历观看物体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体会直观摸索的价值,进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看物体的爱好,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感和态度。

教学时刻:二课时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教学内容:P86——87教学目标:通过实际观看、比较,能正确指出被观看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在观看活动中,积存数学活动体会,在判定、辨认活动中,进展数学摸索。

在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适应。

教具预备:一个大些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并在其六个面上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

教学过程: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1、认识长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个调查,你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老师讲台上的那个长方体,你能看到它的哪几个面?注意:观看的时候人要坐端正,头不能移动。

学生观看后互相交流。

讲述:观看长方体时,正对着我们的这一面叫做它的正面,它的左侧和右侧的面都叫做侧面,顶上的一面叫上面,请小朋友们介绍一下你观看到哪几个面?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

猜一猜,你明白从老师所站的那个地点观看到了几个面?鼓舞学生大胆猜想,并说说依据。

2、出示图书柜图,问:这两幅图分别时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几个面?学生判定,并说明理由。

3、小结:观看者站的位置不同,观看到物体的面也会不同。

老师的个子高,她站的位置能够看到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而学生个子矮,她只能看到图书柜的正面和侧面,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

二、组织练习1、想想做做1问:你能指出洗衣机和冰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案

江宁区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克》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并能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对于质量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对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克作为质量单位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认识质量单位克,理解1千克=1000克。

2.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克的重要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克作为质量单位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实物(如水果、蔬菜等)。

3.称重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4.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

让学生谈谈对质量单位的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知道1千克=1000克。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场合会用到克作为质量单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称重工具测量实物,并记录数据。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计量,并核对数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克作为质量单位进行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新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教案

新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千克和克 教案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例1】3000克棉花比3千克铁轻。

()(判对错)解析: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1千克=1000克,3千克里面有3个1千克,所以3×1000=3000(克),即3千克=3000克,因此3千克棉花和3千克铁一样重。

解答:×【例2】圈出下面物品的质量。

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对质量单位和数据大小的认识,可知一个桃子大约重200克,一个小孩重30千克,一只小兔重2千克,一个鸡蛋重70克;据此解答。

解答:【例3】4千克和4000千克相等。

()(判对错)解析:由于单位相同,直接比较数的大小即可作出判断。

因为4千克<4000千克,所以4千克和4000千克相等的说法是错误的。

解答:×【例4】按从重到轻排一排。

2千克500克250克2500克解析:题中给出的4个数量单位不统一,要想比较大小,先要统一单位。

2千克=2000克,因为2500>2000>500>250,所以2500克>2000克>500克>250克。

解答:2500克>2千克>500克>250克【例5】甲瓶果汁有600克,乙瓶果汁有400克,要使两瓶果汁一样重,应从甲瓶向乙瓶倒多少果汁?解析:甲瓶有果汁600克,乙瓶有果汁400克,两瓶一共有果汁600+400=1000(克),把1000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500克,600-500=100(克),所以应从甲瓶向乙瓶倒入100克果汁。

解答:600+400=1000(克)1000÷2=500(克)600-500=100(克)答:应从甲瓶向乙瓶倒入100克果汁。

【例6】一杯水,连水杯共重900克,倒出一半水后,剩余的水和水杯共重500克,水杯重多少克?解析:倒出一半水后,质量减轻了900-500=400(克),也就是说一半水的质量是400克,再乘2求出整杯水的质量:400×2=800(克),用900减去一杯水的质量,剩余的就是水杯的质量。

解答:900-500=400(克) 400×2=800(克) 900-800=100(克)答:水杯重100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千克和克第1课时认识千克教学内容:第28~30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秤,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千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质量。

2.使学生体会认识千克是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常见的确1千克的实物有多少,感受1千克的轻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积累数学活动和估计物体有多重的初步经验。

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千克,建立单位质量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了解1千克有多重待价而沽测物体重多少千克。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

(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3.动手试一试(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4.估一估(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三、巩固练习基础训练:1.想想做做1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2.想想做做2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3.想想做做3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我会填(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它又叫做()四、总结延伸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板书设计千克的认识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千克(公斤)KG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2课时认识克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33页,例2和“试一试”、例3、“想想做做”第1——6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小型电子秤,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学会用“克”作单位称简单的物品有多重,会用“克”表示物体的质量,认识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体会称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需要认识克,在感受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现实的1克实物有哪些,感受1克是计量轻重时很小的单位,初步形成单位质量克的观念,能用简单推理说明简单的换算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感知物体有多重的活动中,联系具体的实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认识克,建立单位质量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把握1克的轻重。

课前准备:教师:两袋共重1千克的盐、2分、1角、1元的硬币、羽毛、尺子、小型电子秤。

学生:硬币(2分、1角和1元)、橡皮筋、树叶、水果等。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物品的质量单位千克,称出了1千克的大米(出示:1千克大米)你能说出一粒大米重多少吗?对于很轻的东西,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合不合适呢?二、学习新课(一)认识克1.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来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板书:克g)2.认识小型电子秤。

(1)介绍小型电子秤的使用方法。

1克到底有多重?我们可以先通过小型电子秤称出来。

大家看这就是小型电子秤,使用非常简单,我们只要将要称的物体放在托盘上,电子显示屏就会显示出物体的重量。

(2)用电子秤称不同面值的硬币。

分别称出2分、1角、1元硬币重量。

再让学生分别用手掂一掂,初步感知“克”。

(二)体验克1.教师:1克很轻,大约是一枚2分钱重,那么黄豆大家见过吧!你感觉黄豆大不大?重量怎么样?那你估计下几粒黄豆的重量是1克?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确定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派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称一称,看看是否接近1克。

2.用手掂一掂:1克黄豆、一枚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

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比1克轻?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要用到“克”这个单位?举例说明。

4.估一估一本数学本大约有多少克?先让学生掂一掂,估计出数值,然后用电子秤称一称看看估得准不准。

然后再让学生估一估文具盒的重量。

(数学书约300克)(三)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1.观察一袋盐重多少,(500克)两袋盐呢?(1000克)2.用台秤称一称(师演示)把这两袋盐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台秤上称一称,问:这个台秤上的刻度是以什么为单位的?看一看这两袋盐有多重?你有什么发现?板书:1千克=1000克小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

注意读法:读作“1千克等于1000克”。

3.口答单位换算三、实际运用“克”基础训练1.想想做做1(1)观察包装袋,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说说你是从哪里知道的?(2)你还见过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单位的?有多少克?2.想想做做2先出示一个桔子,让学生估一估大约是多少克?一个哈密瓜呢?然后再让学生完成。

提高训练3.想想做做4单位换算:学生先独立填空再说说每题是如何思考的。

综合训练4.想想做做6活动:“称一杯水的重量”(1)观察“想想做做”第6题图,说一说“杯里的水有多少克?(2)说一说:如果要称出一杯水有多重,该如何称的?(3)全班交流:作业设计:填空()大约重1克()大约重1千克3千克=()克 5000克=()千克7千克500克=()克 23千克-15千克=()千克四、全课总结用“千克”和“克”说一句话或讲一个小故事。

五、课堂作业:练习册第19页认识克。

板书设计:克的认识克——g1千克=1000克第3课时千克和克练习教学内容:第34~35页,练习五第1——7题、思考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建立单位质量千克和克的观念,加深对千克与克间的进率的认识,能解决有关千克和克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计。

2.使学生提高千克和克在生活实际里的简单应用能力,能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正确解答,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合理估计,提高简单的实践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重点重点:千克和克应用。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正确选择质量单位教学准备:称称自己的体重并记住。

教学过程:一、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千克=( )克 4千克=( )克3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2千克○160克 550克○1千克3千克○2500克 10千克○8000克二、完成练习五中的习题。

基础训练1、第1题(1)出示情景图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篮球和乒乓球哪个更重?估一估:篮球大约有多重?乒乓球大约有多重?你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的?(2)根据给定的数据选择适当的计量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2.第2题(1)提问: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估一估:一只小麻雀大约有多重?一只山羊大约有多重?一只母鸡大约有几千克?一头头大约多少千克?(2)用线连一连,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高训练3.第4题(1)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要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你有什么策略?(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4)组织交流汇报。

汇报时主要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解释。

综合训练4.第6题(1)理解题目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你从图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提问:你能算出2号杯里的橙汁重多少克吗?怎样算?(3)学生算出2号杯中橙汁的重量。

(4)提问:你能估计出3号杯和4号杯里的橙汁大约各重多少克吗?(小组讨论)(5)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5.思考题(1)学生自己思考。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因为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

从天平的两侧各拿去相等重量的水果(1个苹果和1个菠萝),发现2个菠萝的重量等于6个苹果的重量,由此推出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苹果重量的3倍。

6.全课总结。

(1)读一读“你知道吗?”(2)小结质量单位有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