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酒文化

合集下载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作者三粮液来源三粮液工会办日期2009-8-19 点击547--------------------------------------------------------------------------------三国时期,饮酒之风大盛,见诸史籍的可谓不胜枚举。

相传在那时候,作为蜀、魏纷争重要战场的古沔阳,很多当地人已经在大量使用高粱、糯米、小麦三种粮食和山泉水酿造三粮液酒,除满足自己生活所需外,还供应交战双方的军士,以此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

以酒谋事,是酒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大功能,尤其在诸侯并起、群雄争霸的三国时期,严酷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反映那段历史的著名小说《三国演义》中,不少政治、军事指挥者借酒相助,达到摧毁、消灭敌人之目的,收到兵力难以解决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妙效果。

由此可见,作为饮料的酒已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国演义》中,写到饮酒及与酒有关的情节很多,比如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写曹操横槊赋诗,诗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其实,《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里就写到酒与饮酒。

张飞当时的职业就是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接着写刘备与张飞同入村店中饮酒,恰遇关羽。

于是刘、关、张得以初相会聚,成就了“桃园结义”。

《三国演义》中写到的酒宴,有的用于会盟,有的用于议事,有的用于庆功、作乐,有的用于消愁、解闷。

酒可用于友善,亦可用于阴谋;接风、送别,亦皆以酒;仰慕与杀人,亦皆可以酒。

《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中,写董卓命李儒带武士入宫弑帝,写到帝与后、妃正在楼上,宫女报李儒至,“帝大惊,儒以鸩酒奉帝,帝问何故。

儒曰:‘春日融和,董相国特上寿酒。

‘太后曰:‘既云寿酒,汝可先饮。

’儒怒曰:‘汝不饮耶?’呼左右持短刀、白练于前曰:‘寿酒不饮,可领此二物!’唐妃跪告曰:‘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

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

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

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被广泛认为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

然而,除了这些战乱和政治纷争,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充满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的时期。

本文将探讨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背景三国时期,即公元220年至280年,中国分裂为三个国家:魏、蜀、吴。

由于战乱和政治动荡,人们生活在贫困和不安定之中,但饮食文化和酒文化仍然发展繁荣。

二、饮食文化1. 食材多样性: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基于中国传统食材,如谷类、蔬菜、水果、鱼类、禽肉等。

各地区的食材也因地理和气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 烹饪技艺:在三国时期,人们对烹饪技艺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炖、烤、蒸和炸等,为食物赋予了多种口味和口感。

3. 饮食习惯:与现代相比,三国时期的饮食习惯有一些不同之处。

人们倾向于吃简单的家常菜,如米饭、炒菜和煮肉。

饭量适中,不过度饱食。

4. 养生观念:在三国时期,人们开始注意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例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很多关于食物与身体健康的知识,如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三、酒文化1. 酿酒技艺:在三国时期,酿酒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使用面食发酵来酿制酒精饮料,如黄酒和醪糟酒。

酒的酿造过程讲究时间,温度和比例,以获得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2. 社交聚会:酒在三国时期的社交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常常在宴会上饮酒,互相交流感情和友谊。

酒宴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合。

3. 酒文化的体现: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了酒文化的方方面面,如《三国演义》中的酒宴桃园结义、刘备和诸葛亮的对饮等。

酒的品尝和鉴赏也成为一门艺术。

四、影响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传统延续:三国时期的饮食文化与酒文化对后世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许多传统的食物和酒类依然保持着相似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2. 文化交流:饮食文化和酒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作者:叶武鑫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9期内容摘要: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情节发展中充当了在酒宴时击杀的暗号和鸩酒杀人这两种重要的道具,其次是某些情节发生转折的必要因素,最后是一些紧张情节中的舒缓剂。

关键词:三国演义酒情节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不仅从酒自身出发——酒的酿造、品类、饮用礼仪、酒器等,都形成了颇为深厚的酒文化,而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国家祭祀,下至市井生活,酒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且毋庸置疑,在文学中,从《诗经》开始,酒便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其以独特的意象内涵,为中国传统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在明清小说中,酒以其八面玲珑的特性,受到了各种题材小说的青睐。

在以绿林好汉为主的《水浒传》中,酒烘托出英雄的豪迈;在描述家庭生活的《红楼梦》中,酒则点缀出日常生活的安逸。

而在《三国演义》中,酒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物形象,更在情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即从以下三点予以论述。

一.情节发展的重要道具在《三国演义》中,酒常常在某些情节发展中充当较为重要的道具,辅助情节的发展,而其作为道具的作用可大致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1.“饮酒间,掷盏为号”——酒(盏)作为饮宴间击杀的暗号。

估计自鸿门宴起,酒宴在中国政治活动中就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三国演义》作为一本政治军事的教科书,自然将这一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于是在书中看到了很多与酒宴相关的政治活动。

比如以下几例:相见毕,玄德献上首级二颗。

操惊曰:“此是何人首级?”玄德曰:“此韩暹、杨奉之首级也。

”操曰:“何以得之?”玄德曰:“……因此备乃说一宴,诈请议事:“饮酒间,掷盏为号,使关、张二弟杀之,尽降其众。

今特来请罪。

”——《第十七回袁公路大起七军曹孟德会合三将》[1]瑜曰:“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

吾今乘机诱至杀之,实为国家除一后患。

”……遂传密令:“如玄德至,先埋伏刀斧手五十人于壁衣中,看吾掷杯为号,便出下手。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三国的酒事儿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三国的酒事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的酒事儿
导语: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

汉末三国,酒在社会生活中已渐为普遍。

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

汉末三国,酒在社会生活中已渐为普遍。

无论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新旧两版的“三国”电视剧;无论是温酒斩华雄,还是煮酒论英雄,酒都是三国英雄故事的重要道具。

禁酒与好酒
古时生产力不高,而酿酒又意味着粮食的消耗,因此官方并不鼓励酿酒。

传说商末因为出了“酒池肉林”的纣王,酒更是被口诛笔伐,这虽很可能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诬蔑,但入周以后禁酒就成了政府行为。

到了东汉末年,各地战乱频繁,大量人口逃散死亡,生产力更不能保证,粮用不足一直困扰着各路英豪,禁酒也就成了维持政权和节约军队开支的权宜之计。

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前,就有人开始禁酒,先有汉中的张鲁,后有徐州的吕布,等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后,禁酒被他搬上了法令。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袁绍父子及其余部不久,面对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残蔽的社会经济,他颁布了禁酒令。

《后汉书·孔融传》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

”显然,尽管当时曹操已经采取屯田等方式以增加生产,但连年征战的曹军恐怕还是饿着肚子的,只有靠禁酒来保证粮草的供应。

曹操很清楚酿酒不仅耗费粮食,而且如果饮酒成风也必然贻误军机,因此他并不怎么好酒。

不过由于曹操的文人形象与艺术渲染的需要,《三国演义》里边的曹操就大变样儿了。

比如第十六回“曹孟德兵败清。

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酒在《三国演义》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 第 二 回 张 翼 德 怒 鞭 督 邮 何 国舅 谋诛 宦竖 》 I 帝 与后 、 妃 正 在楼 上 , 宫 女报 李
— —
儒至 , 帝大 惊 。 儒 以鸩酒奉 帝 。—— 《 第 四 回 废 汉 帝 陈 留践 位 谋 董 贼 孟德 献 刀》 操 骂日: “ 吾 以诚 心待 汝等 , 汝 等 反 欲 害我 耶 !吾不 杀 汝 ,汝 必杀 我! ” 喝左右 乱棒 打死 。 随 即人 宫 , 将 伏 后 所 生二 子 , 皆鸩杀 之 。—— 《 第 六 十 六 回 关 云 长单 刀赴会 伏 皇

四十 五 回 二 三 江 口曹 操 折 兵 群英 会 蒋干 中计 》 I 却 说玄 德 归 到寨 中。庞 统人 见 日: “ 主公 今 日席 上 见 刘 季 玉 动 静 乎 ? …… 以统之 计 , 莫 若 来 日设 宴 , 请季 玉赴席 ;于壁 衣 中埋 伏 刀 斧手 百 人 ,主公 掷 杯为 号 ,就 筵 上 杀 之; 一 拥 入 成都 , 刀不出鞘 , 弓不 I 二 弦, 可 坐而定 也 。 ” —— 《 第六十回 张 永 年 反 难 杨 修 庞 士 元 议 取 西
至, 先 埋伏 刀 斧手 五 十人 于壁 衣 中 , 看吾 掷 杯为 号 , 便 出下手 。 ” —— 《 第
酒 ,在 中 国文 化 中有 着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不 仅从 酒 自身 出发— — 酒 的酿 造 、 品类 、 饮 用 礼仪 、 酒器等,
都形 成 了颇 为 深厚 的酒 文 化 ,而且 在社 会 的各 个方 面 , 上 至 国家 祭祀 , 下 至市 井 生活 ,酒 都起 学 中 , 从 《 诗经 》 开始 , 酒 便 是 不 可 或 缺 的一 份子 。 其 以独 特 的意象 内涵 , 为中国 传统 文学 添上 了浓 墨 重彩 的一 笔 。 同样 , 在 明 清小 说 中, 酒 以其 八 面 玲珑 的特 性 , 受 到 了各 种题 材 小

三国演义关于酒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酒的故事

三国演义关于酒的故事
先说“煮酒论英雄”吧。

曹操请刘备喝酒,这可不是普通的酒局。

当时啊,曹操那是大权在握,刘备呢,还在韬光养晦。

两人坐在那儿,摆上酒,就开始边喝边聊。

曹操那眼睛可毒了,他想试探刘备,就问刘备天下谁是英雄。

刘备心里一惊啊,可不敢暴露自己的野心,就说了些什么袁绍、刘表之类的。

曹操听了直摇头,最后来了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吓得刘备筷子都掉了。

还好当时打了个雷,刘备就借口说是被雷吓到了,这才糊弄过去。

这酒喝得,那是暗藏玄机,就像平静的湖面下藏着汹涌的波涛,全是心眼子。

还有“温酒斩华雄”。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董卓的大将华雄可厉害啦,在阵前连斩好几员大将。

这时候关羽站出来了,可诸侯们都看不起他,觉得他就是个小喽啰。

曹操却很有眼光,他让人为关羽倒了杯热酒,说喝了酒再去杀敌。

关羽呢,那叫一个霸气,说等我斩了华雄再喝这酒。

然后提着大刀就出去了,没一会儿,就提着华雄的脑袋回来了,这时候酒还是温的呢。

这酒就像是关羽英勇的见证者,在旁边默默等着英雄凯旋。

另外,张飞喝酒也有故事。

张飞守徐州的时候,刘备出去打仗了。

他这人啊,爱喝酒,结果喝醉了就出事儿了。

吕布趁着他喝醉,就带兵把徐州给夺了。

张飞醒来,那叫一个懊悔啊,酒这东西在这儿就成了坏事的导火索。

这就告诉咱啊,喝酒可不能误事,不然就像张飞一样,丢了大城池,还得被大哥责怪呢。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系列报道第一节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系列报道第一节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系列报道第一节作者三粮液来源三粮液工会办日期2009-8-19 点击1027--------------------------------------------------------------------------------源远流长历久弥香——“三粮液”与中国早期酒文化探微据史料记载,三粮液酒最早可追溯到秦末汉初,兴盛于东汉,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汉高祖刘邦曾以此酒铭志,一统华夏大地,并将此酒封为“御酒”。

东汉末年,张鲁割据汉中,大小官员统称三粮液酒为“祭酒”。

三国时期,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以此酒祭天。

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沔阳定军山,以此酒犒赏三军。

在沔县,“定军山三粮液美酒壮乾坤,诸葛亮醉酒抚琴退司马”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人筮、种植之书外皆烧之。

酒的制造与使用属于医药书类,自然也就保存了下来。

由于秦王朝的苛暴,只统治短短的十五年,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

汉王朝汲取秦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

东汉的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不仅对“酒”字作了解释,而且对与酒有关的文字,如“酉”共解释了七十五个。

说明汉代时对酒的认识加宽了,运用广泛了,制作复杂了,分类具体了,一句话,酒向前发展了,酒的应用更广泛了。

东汉名医张仲景,被尊为我国的医圣。

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在治疗伤寒少阴病时,用苦酒汤主之。

这是我国典籍中较早以酒入药的记载,可见当时汉代名医用酒疗病的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加上北方人民带着先进生产技术南迁,促进了南北大融合,生产力发展较快,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养蚕一年四、五熟,手工业发展也较为迅速。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之程昱与酒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之程昱与酒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之程昱与酒三国时代诸侯争霸,达官显贵各显神通。

惟其乱世,方显英雄本色。

而主导历史走向的,往往除了君王,就是顶尖谋士,勇夫只配冲锋陷阵。

在三国众多谋士中,若论寿命,程昱无疑是三国一流谋士的冠军,享年80岁,在那个人均寿命不足30岁的年代,绝对极为罕见;亚军是贾诩,77岁;第三位司马懿,75岁;第四位徐庶,60多岁;接下来依次是诸葛亮、荀攸、荀彧,50多岁;其余如戏志才、郭嘉、庞统、周瑜、田丰、沮授、许攸等均未活过40岁,可谓英年早逝,令人叹息。

论完寿命,再来说酒量。

两汉三国时期,酒风炽烈,文臣武将莫不豪饮善饮。

曹操自己就是一个大酒鬼,其手下若论嗜酒程度和酒量,武将首推典韦、许褚,文臣则非郭嘉、荀彧、程昱莫属,看起来他们的文治武功与其酒量相当匹配。

今天不说其他,单论程昱与酒。

据野史记载,曹操有一次大胜而归,非常高兴,遂摆下隆重的庆功宴,犒赏三军将士。

夺得头功的夏侯淳豪兴大发,频频举杯劝饮,还主动向程昱挑战,酒酣耳热的曹操也自告奋勇当裁判,提供赌注十匹绢。

一向温文尔雅的程昱岂敢推辞?唯有硬着头皮应战。

比赛的规则也很简单:每人美酒两大坛,一旦见底即领先。

战幕拉开,好似龟兔赛跑,一快一慢:程昱用盏,夏侯用碗;程昱一口一口吞咽,夏侯一碗一碗猛灌;第二坛刚喝一半,夏侯已面红耳赤,头晕目眩;程昱仍自斟自饮,稳如泰山;待到酒坛见底,程昱上台领绢,夏侯伏案入眠。

比赛胜负一目了然,程昱酒量可见一斑。

其实程昱性格比较内向,喝酒向来节制,轻易不会豪饮,极少沉醉;而且酒风端正,从不投机取巧,颇似荀彧;不像郭嘉张扬桀骜,嗜酒如命,因酒伤身。

曹操曾这样评价:“程昱的胆量,超过贲、育!”即战国时期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那是在袁绍欲南下与曹操争天下之时,程昱镇守的鄄城当着袁绍行进大军的要冲,守军却只有700人,在袁绍十万大军面前,似乎不堪一击。

曹操本想再增拨2000人加强守卫鄄城的力量,谁知程昱竭力阻止,理由是:袁绍见我只有700人,胜之不武,便不会来攻城,一旦增兵,反而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三国时期的宴会与娱乐活动

三国时期的宴会与娱乐活动

三国时期的宴会与娱乐活动宴会和娱乐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而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多事之秋。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宴会和娱乐活动不仅仅是人们娱乐身心的方式,更是展示政治力量、区分地位和社交交际的重要场合。

本文将就三国时期的宴会和娱乐活动进行探讨。

一、不同背景下的宴会1. 君主宴请三国时期,各位君主经常举办宴会以展示自己的威仪和权力。

这些宴会往往在宫殿或寺庙内举行,场面盛大。

君主用以邀请高级政要、将领以及其他重要宾客。

宴会之中常有歌舞伎乐以及各种娱乐项目,如骑马、射箭和棋类游戏等。

君主通过宴会展示自己的统治力和荣耀,同时也是交际和外交的重要途径。

2. 普通民众的宴会除了君主的宴会外,普通百姓也会在特定场合举办宴会。

这些宴会往往在乡村的庄园或者家庭内举行,规模较小但同样充满着快乐和热闹的气氛。

村民们会一起准备食物和饮品,邀请家人、亲友等共同享受美味和欢声笑语。

在宴会上,人们会进行一些传统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诗词对唱等。

二、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1. 赛马活动在三国时期,赛马被视作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不仅仅是国君们和贵族们喜欢的项目,也是普通百姓热爱的运动。

赛马活动往往举办在宴会和节庆之际,人们会一起观赛、厮杀和下注。

在赛马场上,选手们驾驭着马匹飞驰而过,观众们欢呼雀跃,激情四溢。

2. 棋类游戏棋类游戏在三国时期非常流行,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智慧的较量。

人们会在宴会和闲暇时刻摆出棋盘,进行象棋和围棋等游戏。

棋局之间的你追我赶、思考对策让人充分发挥智慧,增进友谊。

3. 文学艺术表演三国时期有许多文学艺术家,他们的表演和创作是宴会和娱乐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学艺术表演形式多样,如吟诗、诗词对唱、演讲等。

这种演出不仅让人们领略到当时的艺术氛围,也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媒介。

4. 歌舞伎乐歌舞伎乐是三国时期宴会和娱乐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歌舞伎乐包括舞蹈、音乐、戏剧和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着精湛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之赵云与酒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之赵云与酒

三粮液与三国酒文化之赵云与酒作者三粮液人来源三粮液日期2010-6-10 点击473--------------------------------------------------------------------------------说过了关羽、张飞与酒的故事,接下来自然该轮到赵云了。

作为与关、张并驾齐驱的一代名将,“一身都是胆”的赵云赵子龙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五虎将”中的时间最久,而且鲜有败绩,可谓居功至伟,不像关、张虽然屡立殊勋,威震寰宇,最终却毁在酒上,弄得自己身首异处不说,还连带葬送了刘备性命。

纵有绝世奇才诸葛亮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难挽颓势,实现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历史使命,至今令人扼腕叹息。

三国时期酒风炽烈,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借酒助兴,驰骋疆场的武士们更需要酒壮英雄胆。

赵云喝酒虽不及关、张海量,但也远远超乎常人。

其忠诚、讲义气、勇敢无畏和独有的凛然正气,使他在将星如云的三国时代愈显卓尔不凡。

“常山赵子龙,不惧独闯曹营,不惧乱军斩将,惟恐宴席饮酒醉。

”这个见诸史料的说法由来已久,在当时的蜀军中流传甚广。

但凡庆宴上关、张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时,赵云向来是随和低调,忝列末席,主动向他敬酒的将领少之又少,赵云倒也乐得清闲。

每每看到醉者丑态,竟更生一丝侥幸之情。

作为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赵云,死尚不怕,岂惧饮酒?非不能饮,是不嗜也。

大家若不信,且待在下一一道来。

赵云饮酒见诸史料记载最典型的是他与马超的对饮。

有次刘备大摆酒宴,文臣武将悉数参与,开席之初,众皆踊跃劝饮,推杯换盏,不亦乐乎。

唯独赵云、马超不知所踪。

原来二人各怀心事,半途离席,结果不期而遇。

“子龙将军是否一起来赏月共饮?”既然马超已经发出邀请,赵云也不是善于拂他人好意的人。

褪去战场上杀戮的痕迹,军帐中的肃穆,骁勇善战的西凉世子也只是个被纷乱战事所伤的人。

马超见赵云迟迟未见答复,倒也不太在意,竟自斟自饮起来。

其实赵云是不喜欢刚才喧嚣的场景,“既然主公与文臣武将们正在畅饮,不曾发觉云已离席。

关于酒文化的诗词并赏析

关于酒文化的诗词并赏析

关于酒文化的诗词并赏析
三国•魏•曹植
置酒高殿上,亲友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赏析]
这是一首独具特色的游宴诗。

它通过歌舞酒宴上乐极悲来的感情变化,深刻地展示了建安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

人生短促的苦闷和建立不朽功业的渴求交织成这首诗的主题,表现出“雅好慷慨”的时代风格。

这首诗的章法巧妙,很见匠心。

诗歌在以较多的笔墨描写美酒丰膳、轻歌曼舞、主客相酬的情景之后,笔锋一转,
吐露出欲求亲友忧患相济、共成大业的心愿,再转为对人生短促的喟叹,清醒地指出“盛时不再来”。

至此,酒宴的欢乐气氛已扫荡一尽,乐极而悲来的心理历程完整地表达出来了,引人回忆起开篇的浓艳之笔、富贵之景,更添几分悲怆之情。

如此立意谋篇,称得上是思健功圆了。

诗中两个意蕴含蓄的设问句:“谦谦君子德,磐折欲何求”“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展示心理波澜的关键,透露了诗人对于人生意义、生死大关的思考。

“欲何求”“复何忧”,寓答于问,大有意在言外之妙。

关于三国演义的酒语料库

关于三国演义的酒语料库

关于三国演义的酒语料库《<三国演义>里的那些酒事儿》嘿,小伙伴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的书啊!里面不光有英雄豪杰的征战沙场,还有好多和酒有关的有趣故事呢!就说曹操和刘备那次著名的“煮酒论英雄”吧!那一天,天气还算不错,曹操请刘备到家里喝酒。

他们坐在亭子里,面前摆着美酒佳肴。

曹操一边倒酒,一边问刘备:“你觉得当今天下,谁能称得上是英雄?”刘备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可不好回答呀,万一答错了,曹操不得收拾我?于是,他就开始支支吾吾地说一些不太重要的人物。

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这些人也算英雄?真正的英雄,就咱俩!”刘备吓得筷子都掉地上了,正巧这时天上打了个雷。

刘备赶忙说:“哎呀,这雷吓得我。

”曹操这才没起疑心。

你说这酒局惊险不惊险?还有关羽温酒斩华雄那一段,简直太酷啦!华雄在外面叫阵,诸侯们派出的大将一个接一个地被打败。

这时候关羽站了出来,说他能去斩了华雄。

曹操给他倒了一杯热酒,让他喝了再去。

关羽却说:“等我斩了华雄回来再喝!”说完就提着刀出去了。

没一会儿,关羽就提着华雄的脑袋回来了,那杯酒还是温热的呢!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关羽的勇猛,酒的温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照亮了整个战场吗?再说说张飞。

这家伙,一喝酒就容易误事。

有一次,他让手下的士兵喝酒,士兵不喝,他就打骂人家。

结果,那些士兵气不过,趁他喝醉了,就把他给害了。

你说这酒是不是有时候也害人不浅呀?《三国演义》里的这些酒事儿,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人感慨万分。

酒能壮英雄胆,也能让英雄误事。

这就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杀敌,用不好就会伤到自己。

所以啊,我觉得酒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在《三国演义》里,它见证了英雄的豪情壮志,也见证了他们的兴衰成败。

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旁观者,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

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呢?。

关于酒的典故

关于酒的典故

-
关于酒的典故
酒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来回顾下古代那些关于酒的典故吧!
关羽温酒斩华雄:
十八路诸侯前去讨伐董卓,董卓派华雄为先锋。

华雄凶悍,先后斩了几员诸
侯的大将。

眼看快杀至诸侯大营前,盟主袁绍问谁敢去迎敌,关羽主动请缨,当
时他只是个马弓手,众人不屑,只有曹操看好关羽,端酒为关羽壮行,关羽没喝,提刀便出,不一会提着华雄人头回来,其酒尚温。

曹刘青梅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

刘备恐曹操生疑,每天浇水种菜;曹操
闻知后,以青梅绽开,煮酒邀刘备宴饮,议论天下英雄。

当曹操说“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刘备闻之大惊失箸。

时雷雨大作,刘备以胆小、怕雷掩饰而使
曹操释疑,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鸿门宴:
公元前 206 年刘邦先入关灭秦进驻咸阳,并派兵守函谷关,以拒项羽西进。

项羽率大军至,破函谷关,进驻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准备袭击刘邦。

刘邦
因势力悬殊,采纳张良建议,结交项羽叔父项伯,请予调解,以作缓兵计,并亲
至鸿门会见项羽。

在宴会上,项羽谋士范增令项庄舞剑,欲刺杀刘邦。

项伯急拔
剑起舞,以身掩护,后刘邦部将樊哙带剑执盾闯入卫扩,刘邦得以脱险
由此看来,酒在历史大事件中的作用非同寻常。

如今随着酒进入工作和生活
的饭桌上,反映出的了人们对酒的喜爱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

《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中的酒文化词汇翻译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中的酒文化词汇翻译对比分析

《三国演义》三个英译本中的酒文化词汇翻译对比分析作者:高朝阳来源:《速读·中旬》2020年第05期◆摘要: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酒文化词汇三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分析,发现邓罗译本和虞苏美译文最为接近,且都是采用直接翻译的策略,而罗慕士的译文往往另辟新径,多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从译文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来看,罗慕士的译文内涵更为丰富,更能传达中华酒文化词汇的内涵。

◆关键词:三国演义;英译本;酒文化;翻译一、引言酒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的谷物酿酒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酒文化的历史甚至比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还要悠久。

古代文学作品四大古典名著中每一部都离不开对饮酒的描写,由此可见酒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位置,古人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酒,了解中国的酒文化,对于了解中国的历史、人文习俗和人们的做事风格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中酒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饮酒场景的描写、还是各种各样的酒都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对小说中的酒文化词汇的英译进行分析,探究三位英译本的译者是如何将不同类型的中华酒文化词汇翻译成英文的,同时对译文的文化传播效果、可理解性等进行分析。

二、三国演义英文译本介绍截至目前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共有三个完整的英译本。

分别是英国人邓罗于1925年翻译出版的三国全译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美国汉学家罗慕士于1992年完成的全译本Three Kingdom;中国学者虞苏美于2014年完成的全译本The Three Kingdoms。

三个英文全译本前后相差九十多年,译者来自不同的国家,翻译目的也不尽相同,有必要对三个全译本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邓罗(Brewitt-Taylor, 1857-1938)是最早将三国演义完整翻译成英文的。

1925年邓罗的三国演义英文全译本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由别发央行发行出版。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小议《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小议《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议《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作者:马新召学校:平顶山广播电视大学年级:2007春学号:071120150指导教师:郑淑芳职称:中级答辩组成员:(主持人)职称:教授职称:高讲职称:讲师答辩日期: 年月日论文提纲题目小议《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论点《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酒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思想内容一、从“酒与人类的关系、酒的作用、酒在小说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二、用引证法、对比法、例证法等从五方面论述《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1.酒能成事,也能败事2.酒能谋事3.酒能烘托人物,展现人物风采4.酒能揭示人物性格5.酒还能折射出手足情、君臣义、英雄相惜之慨三、总结全文,指出《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酒在小说中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思想内容小议《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马新召2008年12月摘要:《三国演义》中的酒文化,是一部蕴涵丰饶的百科全书,显示了那个时代酒文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的三国时代酒文化全卷,已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酒在小说中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关于酒的描写,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思想内容,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反映了生活。

关键词:三国演义酒酒文化酒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自从有了酒,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头百姓,每个阶层人士和酒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酒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酒中积淀了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蕴涵的古人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也非常丰富。

酒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相伴而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从王侯将相到黎民百姓,相见之后最重要的风俗礼仪习惯就是摆酒设宴。

饮酒的名目众多,有祝寿酒、接风酒、喜酒、贺岁酒、叙事酒、壮行酒、庆功酒、祭奠酒;有以酒喻志抒怀的,打发苦闷忧愁的,有以酒联络情感,消遣寂寞时光的,也有以酒缓和紧张压力的。

可以说,酒与人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关系至为密切。

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传统礼仪

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传统礼仪

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传统礼仪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作为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其中的宴会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宴会不仅是人物交流和互动的场所,也是传统礼仪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宴会的准备、座次礼仪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传统礼仪。

首先,三国演义中的宴会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在小说中,宴会前的准备工作往往是由主人公或者宴会的主持人亲自操办。

他们会事先派人准备宴席,布置宴会场所。

同时,还会安排乐队演奏音乐,以增添宴会的气氛。

这种准备工作体现了古代宴会的讲究和繁琐程度,宴会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准备的周到与精细。

其次,三国演义中的宴会座次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宴会上,宾主之间的座次排列是按照尊卑地位来决定的。

主人通常会坐在主位,而客人则根据地位高低而有所区别。

座次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此外,宴会座次的安排还可以体现主人的善意和亲近之情,例如在小说中,刘备常常将关羽、张飞等亲信放在自己身边,以示亲近之意。

最后,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还体现在饮食方面。

古代宴会讲究的是酒食丰盛,且种类繁多。

在小说中,宴会上往往有各种珍馐美味,如烤全猪、烧鸡、鱼翅等。

同时,酒也是宴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三国演义中,宴会上的饮酒往往伴随着诗词歌赋和音乐演奏,增加了宴会的娱乐性和艺术性。

饮食文化不仅是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媒介。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传统礼仪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宴会的准备工作、座次礼仪以及饮食文化等方面都体现了古代宴会的讲究和繁琐程度。

通过描绘这些宴会场景,作者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通过宴会文化传递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这些宴会场景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代宴会文化与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涉及的礼仪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涉及的礼仪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涉及的礼仪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中,涉及到的礼仪主要有:
1. 礼仪的应对方式:诸葛亮端坐主位,黄承彦应邀上座,其余宾客就座,宾主坐定,主人先行敬酒,其余宾客依次敬酒。

这体现了主人应该率先向来宾饮酒,而来宾则应该顺应主人的姿态,不独自开席。

2. 餐桌的摆设:散发着清香的美酒摆在案上,鲜美可口的鲤鱼和肉类点缀着桌案,宴席非常丰盛。

在宴会时,摆设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表现主人的丰盛和热情。

3. 就座次序:主人应让客人坐在离自己最近的座位,对于客人的职位和地位也要做好心理区分,根据长辈、贵宾等的身份安排座次,以示尊重。

4. 言谈举止:主人应该以友好、礼貌的语言对待来宾,不仅是对话,更需要展示自己的内在真诚。

在饮酒时,也应该节制饮量,不失态度,体现出自己的风度。

总之,在宴席上,礼仪和酒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表现方式,更是展现自己个性特质的良好机会。

人们应该根据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按照礼节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和谐的共处之道。

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

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精彩的战争场景而闻名于世。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描写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宴会文化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性。

在三国演义中,宴会被描绘得非常细致入微,无论是各种场合的宴会还是各种人物的宴会,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宴会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展示身份和地位的重要场所。

在宴会中,人们可以通过品味美食、饮酒作乐来增进友谊,也可以通过表演才艺、赠送礼物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财富。

宴会的规模和盛况往往与主办者的地位和身份息息相关,宴会的成功与否也往往关系到人们对主办者的评价。

在三国演义中,烹饪艺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宴会上的美食丰盛多样,不仅有各种珍馐美味,还有精心制作的菜肴和点心。

例如,在刘备入川之时,刘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为了迎接来宾,他特地准备了川菜中的名菜,如夫妻肺片、水煮鱼等。

这些菜肴不仅口味独特,而且制作精细,体现了川菜的独特魅力。

同时,宴会上还有各种甜点和饮品,如蜜饯、果汁等,为宴会增添了一份甜蜜与清凉。

除了烹饪艺术,酒文化也是三国演义中宴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酒是人们交流感情、庆祝喜事的重要饮品。

在三国演义中,宴会上的酒常常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例如,在曹操的宴会上,他以酒来试探刘备的忠诚度,通过刘备的不同反应来判断他是否可用。

在刘备的宴会上,他酒醉后误将自己的妻子赠予了曹操,这一幕不仅展示了刘备的豪情壮志,也揭示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宴会的重视和对烹饪艺术的追求。

通过宴会,人们可以增进友谊、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地位,也可以通过美食和酒来表达情感和欢庆喜事。

同时,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和娱乐方式。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宴会文化与烹饪艺术是该作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酒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先民就已会酿酒。

汉末三国,酒在社会生活中已渐为普遍。

禁酒与好酒并存古时生产力不高,而酿酒又意味着粮食的消耗,因此官方并不鼓励酿酒。

传说商末因为出了“酒池肉林”的纣王,酒更是被口诛笔伐,这虽很可能是成者王败者寇的诬蔑,但入周以后禁酒就成了政府行为。

到了东汉末年,各地战乱频繁,大量人口逃散死亡,生产力更不能保证,粮用不足一直困扰着各路英豪,禁酒也就成了维持政权和节约军队开支的权宜之计。

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前,就有人开始禁酒,先有汉中的张鲁,后有徐州的吕布,等曹操统一了中国北方后,禁酒被他搬上了法令。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袁绍父子及其余部不久,面对黄巾之乱后中原地区残蔽的社会经济,他颁布了禁酒令。

《后汉书?孔融传》载:“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

”显然,尽管当时曹操已经采取屯田等方式以增加生产,但连年征战的曹军恐怕还是饿着肚子的,只有靠禁酒来保证粮草的供应。

曹操很清楚酿酒不仅耗费粮食,而且如果饮酒成风也必然贻误军机,因此他并不怎么好酒。

不过由于曹操的文人形象与艺术渲染的需要,《三国演义》比如第十六回“曹孟德兵败清水”,吃了败仗的曹操有一日“酒醉”,想到城中嫖妓,左右心腹使之与张绣的婶婶邹氏私通,于是曹操每日与邹氏饮酒作乐,好不快活。

事情败露后,引起张绣的不满,曹操为此损兵折将。

曹操不一定好酒,却挡不住他周围的人对酒的偏好,其子曹植就是一位。

史称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被关羽困于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准备派遣他去援救曹仁,结果曹植“醉不能受命”。

和我们宁愿相信曹操好酒一样,人们也同情曹植后来的境遇。

曹丕即位后,将曹植打压得很惨,其中固然有曹丕“相煎太急”的政治手腕,但也不乏曹植喝酒误事、不堪重用的自毁前程。

酒风与酒器三国有不少酒风剽悍之人,张飞就是最典型的。

《三国演义》第二回就是他“醉酒鞭督邮”,开了整部小说的“酒气”。

张飞醉酒之后,总是要闹出些事来,如醉酒打了吕布岳父曹豹,失了徐州不说,还把刘备的老婆孩子给搞丢了。

后来,为给二哥关羽报仇,心急却无处使劲的张飞醉酒打了范疆、张达,最后遭到报复,命丧黄泉。

三国人酒量、酒风如何,曹丕在《典论·酒诲》里给出了答案。

他写道:“荆州牧刘表跨有南土,并好酒,为三爵,大曰伯雅,次曰中雅,小曰季雅。

伯雅受七胜,中雅受六胜,季雅受五胜。

”就是说荆州牧刘表喜欢喝酒,专门让人做成了大、中、小三个酒杯,大酒杯取名“伯雅”,能盛七升酒;中酒杯取名“中雅”,能盛六升酒;小酒杯取名“季雅”,能盛五升酒。

据《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一书,汉末及三国时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2升,所以“伯雅”能盛两斤八两,“中雅”能盛两斤四两,“季雅”刚好盛两斤。

汉魏时没有蒸馏酒,只有酿造酒,而且酿造方法较为粗放。

《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一壶浊酒喜相逢”,蒸馏酒直到罗贯中所在的明代才出现,因此“浊酒”是符合汉魏时代状况的。

所谓“浊酒”,就是没有过滤的、酒水混合着酒渣的酒,因此显得浑浊。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关三国的影视剧中,但凡出现清冽的酒水,都是穿帮的。

山东诸城凉台出土的一幅汉代的画像石有一幅庖厨图,图中的一部分为酿酒情形的描绘,把当时酿酒的全过程都表现出来了。

共包括酿酒原料→蒸熟→冷却→加入经捣碎、浸曲、过滤的曲汁→入大口缸发酵→提取酒醪→继续发酵→入小口酒瓶等10道工序。

这一酿酒工艺路线,可以说是汉魏时期酿酒的主要操作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也有8例制曲法,40余例酿酒法。

酿酒技术路线与汉代大致相同。

《齐民要术》里还载有曹操酿酒的故事。

有一年,他发现家乡亳州已故县令的家酿法(九酝春酒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遂将此方献给汉献帝。

按现代发酵工程的角度,它被归为“补料发酵法”,这在我国酿酒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它也是后来我国黄酒酿造的最主要的加料方法。

这个方法水和米的比例是一比一或者更低,即使经过二次发酵,成品酒一般不会超过10度,很像现在江浙一带的江米甜酒。

即便这样的低度酒,常人也不会论斤喝,而刘表一口气把三大杯干完,将近七斤酒进肚了。

跟张飞强劝不能喝酒的曹豹一样,刘表自己狂喝,也请客人狂喝,谁不喝,他就强劝。

曹丕在《典论·酒诲》里还这么写道:“(刘表)又设大针于杖端,客有醉酒寝地者,辄以针刺之。

”你喝醉了,我就把你扎醒,让你接着再喝。

相比张飞,刘表的酒风也相当剽悍。

曹操本人并不怎么喜欢喝酒,执政以后还一度禁酒来着,但他劝起酒来却很猛。

《三国志.魏书》第十八卷有云:“太祖征荆州,至宛,张绣迎降。

太祖甚悦,延绣及其将帅,置酒高会。

太祖行酒,韦持大斧立后,刃径尺,太祖所至之前,韦辄举斧目之。

”曹操在前面敬酒,典韦拿着大斧子在后面紧跟着,曹操向谁敬酒,典韦就用斧子向谁敬礼。

那意思很明显:敢不喝?劈死你!孙权比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志.吴志.张昭传》记载:“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使人以水洒重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

”当时的场景想必是这样的:孙权在高台上大宴文武,要求大伙一醉方休,某宾客不喝,孙权就让人往他身上泼水,下命令道:“快点儿喝,今儿个必须喝到迷迷糊糊掉下去为止!”这已经不是一“醉”方休了,是一“摔”方休。

关于孙权劝酒之猛,还有一例可作左证。

《三国志.吴志.虞翻传》记载:“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

”孙权劝酒,臣子虞翻装醉,被孙权发现了,孙权大怒,竟然要砍死他!至于当时的酒器,之前就有学者指出过,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用爵喝酒是错的。

爵虽在商周时期并用于礼器和酒器,但两汉以后,它只出现在祭祀之中。

回头看新版《三国》也有这个硬伤,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就有用爵喝酒的特写。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关羽被杀,一直惜之为英雄的曹操专门给他办了场很盛大的丧事,剧中曹操用爵盛酒祭奠关羽,算是误打误撞。

但考虑当时的工艺,三国时的爵应该是漆器而非青铜,道具应用并未尽善尽美。

那么三国人到底用什么器皿喝酒?大概除了张飞这样的莽汉,稍微文雅点的人一般用觞。

离三国不远的东晋,当年的会稽内史王羲之邀集友朋在兰亭搞过一次“曲水流觞”的聚会,少不了喝酒。

酒令是觞在小溪中流淌,如果它在某人面前打转或停下,就叫这人赋诗,作不出诗就罚酒,一次罚三觥。

这说明那个时期觞和觥分别是主要的饮酒器和盛酒器。

而觞较爵扁平、敞口,也符合酒器作为“祀戎二礼”的庄重到进入普通社会生活的轻松这一发展趋势。

英雄与美酒“三国”是谱写英雄的,而三国英雄们与酒的故事,也是流光溢彩,为后世讴歌。

《三国演义》第五回“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此回的高潮无疑是“关羽温酒斩华雄”。

当然这个情节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只算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精心安排,罗贯中想让读者对第一次走进大场面的关羽保持深刻印象。

当十八路诸侯在阵前连折大将,袁绍、曹操无可奈何时,关羽应声而出,“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之后,关公的这一英雄形象,在《三国演义》后面章节中反复出现,甚至千百年后也难以磨灭。

新版《三国》中,这一段戏也是开篇以来的浓墨重彩。

无名马弓手关羽提着华雄的项上人头得胜归营,曹操惊诧之余不忘战前诺言,亲手接过一爵酒给关羽庆功。

剧中曹操有意探视一下爵的温度,其手一伸一缩,凸显了《三国演义》所记“其酒尚温”这个情节,映衬出关羽的绝世武艺。

其实关羽斩华雄和喝不喝酒无关,更和酒温不温没有干系,除了作者有意为之的伏笔外,这里面也有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写照。

东晋的左思在《魏都赋》中写过:“冻醴流澌,温酎跃波。

”温酎,就是指温热的酒。

古人历来喜饮温酒,考古发现中就有许多此类文物,不但有温酒炉出土,而且还有铜温酒樽现世,由此可见,两汉魏晋时期饮用温酒也是一种时尚。

先前讲曹操因喝酒出过糗,当然他也有喝了酒意气风发的时候。

就在颁布禁酒令的那一年七月,曹操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描写,一天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宴中,曹操感怀自己的半生戎马和不世功业即将告成,赋诗一首: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首《短歌行》成了曹操不朽的名篇,事实上,《短歌行》虽确系曹操所作,但“横槊赋诗”不见《三国志》记载,作为赤壁之战的战前动员,它属于小说家的发挥。

八百多年后,另一个真正好酒的文人苏东坡,在他的《前赤壁赋》中写到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曹操这般诗酒文人形象,在后世愈加巩固。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曾说,三国宛如一段小春秋,其中的君臣信义、朋友情怀,在政治和社会的大动荡中,仍未失去本身的光辉。

可以说,这样的英雄故事在中国以前的历史中不曾发生,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中也不曾再有。

曹刘的“煮酒论英雄”就是这一精神和气质的终极反映。

《三国演义》里英雄无数,但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的长歌当啸,豪气冲天,指点江山;刘备的寄人篱下,一味谦恭,隐忍不发,这些铺垫出了三国故事的后续发展。

复原小说中的情景,曹刘问答之际,“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聚雨将至”,这不仅是变天的前奏,也是三国英雄们风起云涌的序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酒花淘尽英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