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

合集下载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庄子·杂篇·渔父》是庄子所著的《庄子》中的其中一篇。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

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的言论。

庄子杂篇渔父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子贡还,报孔子。

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

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

子之所以者,人事也。

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

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

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延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匿,人伦不饬,百姓**,天子有司之忧也。

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值得探讨的知识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

首先,从文学体裁来看,《渔父》属于辞赋一类。

辞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常常通过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结构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作者方面,一般认为《渔父》的作者是屈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理想的坚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文章的内容。

《渔父》以屈原被流放后与渔父的对话为主要情节。

屈原在江边徘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到他,询问他为何如此。

屈原回答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屈原坚守自己的高尚品德和政治理想,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而渔父则提出了另一种处世观点:“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渔父认为,圣人应该顺应时势,不固执拘泥,能够灵活变通。

既然整个世界都浑浊不清,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为什么不跟着一起享受呢?屈原坚决地回应:“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屈原表明自己要保持自身的高洁,不愿意受到世俗的玷污,宁愿投身江流,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人物形象塑造上来看,屈原的形象高大而坚定,他的坚守和不屈体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追求。

渔父则代表了一种世俗的、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

在语言表达上,《渔父》简洁而有力,通过对话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碰撞。

文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屈原的坚守与渔父的变通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屈原精神的可贵。

对于文章的主题,《渔父》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处世选择,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它反映了在混乱的世道中,人们对于道德、理想和现实的不同态度和抉择。

在文学影响方面,《渔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渔父

渔父


苏轼《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 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 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屈原所创。来源于楚国民歌。 代表作家:屈原、宋玉 “楚辞”之名,始见于汉武帝时代,并成为 一门专门的学问,非常受重视。 “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 可谓之‘楚辞’”。——宋黄伯思《翼骚序》
(一)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二)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明.杨慎《临江仙》)
励志与闲情:中国文人的两面 励志,就是经世济民,追求功名。 为儒家所推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闲情,就是逍遥自在,超脱功名。 为道家所提倡。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楚辞· 渔父》
屈 原
父:fǔ。 1、对老年男人的尊称。 2、对男子的美称。例:尚父。即吕尚,姜 太公。 3、对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称呼。例:田父, 渔父。
《渔父》现存的两大疑问
1、关于作者
古人——屈原所作;(东汉王逸《楚辞章 句》)
今人——和屈原关系密切,熟悉屈原生活和 思想的楚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 宾客,应对诸侯。” ——《史记 屈原列传》

屈原《渔父》

屈原《渔父》

屈原《渔父》《渔父》的写作背景,按司马迁本传和东汉文学家王逸的说法,大约是在楚顷襄王执政时期,屈原遭到流放,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个人和楚国面临着厄运的情况下,诗人心情忧愤苦闷,来到汨罗江畔,边行边吟而成的。

那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屈原《渔父》的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渔父先秦:佚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赏析

《楚辞-渔父》原文及译文赏析

渔父屈原〔先秦〕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

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

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

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

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

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

”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赏析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章句》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

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

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

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但此说漏洞颇多。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翻译赏析
《渔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煜。

其古诗全文如下: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翻译】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一壶美酒在手上,一根钓杆在身边,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

【鉴赏】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开篇选取两个场景来表现渔父的生活玩境,一是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一望无际,境界阔大。

浪花翻滚,本是“无意”,而词人说“有意”,就写出了渔父与大自然的亲和感。

江涛有意卷起雪浪来娱乐渔父的身心,衬托出渔父心情的快乐轻松。

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

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

接着写渔父的装束和生活,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这世上像我这样的自由人,能有几个。

结句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实是作者对渔父的羡慕,就像王维《渭川田家》诗里所说的“即此羡闲逸。

”。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渔父》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全词的辞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渔父宋代: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浣溪沙·渔父》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浣溪沙·渔父》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浣溪沙·渔父》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浣溪沙·渔父》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最著名的十首渔父词

最著名的十首渔父词

最著名的十首渔父词
以下是最著名的十首渔父词,用中文写:
1. 《渔父》
渔父寒照影,舟子夜辞岳。

一曲三十六拍,回声伴远月。

2. 《渔父曲》
采莲船上渔父,声声催晚风。

江畔闻钟声,思妇泪满胸。

3. 《渔父叙》
巨鳌横江一叶舟,渔父垂钓忧愁。

碧波无垠天地合,回首渡船如云飞。

4. 《渔父之歌》
渔父临江忆故乡,岸上风景万重阳。

波光粼粼捕鱼艇,采莲歌舞满船舫。

5. 《渔父怀古》
渔父乘舟东下,顺风泛浪行。

远望故乡山色,忆起故人情。

6. 《渔父悲歌》
江湖无限风波深,渔父独自泪如霖。

家园遥望凄凉处,寒山寻梦春风吟。

7. 《渔父命运》
渔父其家贫苦,东藩入海为渔。

努力捕鱼无富贵,唯愿子孙能够。

8. 《渔父眼泪》
渔父独立江边立,眼泪滴落天涯水。

黄河之水天上来,万里长江泪洒世。

9. 《渔父之梦》
渔父钓鱼江畔暖,入梦村庄伴妻孩。

忽闻鱼饵呼唤声,迎来财富一家开。

10. 《渔父寄语》
渔父生涯像波浪,勤劳捕鱼守渔村。

愿乐循环如水流,快乐幸福一生伴。

汪遵的渔父翻译

汪遵的渔父翻译

汪遵的渔父翻译一、文本解读渔父《渔父》唐,汪遵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二。

汪遵,字不详,宣州泾县人。

有《咸池编》十卷。

这首诗写了春天时的景色。

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乘着小船行驶在西塞山下,却见群山巍峨起伏,水光潋滟,两岸青草丛生,碧绿的枝条相互交错,发出浓密的绿叶。

翠绿的丛林之中,鸥鸟展翅高飞,云彩游移,船儿将要驶入深远的芦花荡。

渔父仰面躺在船舱之中,悠闲地驾驭着船只。

忽然间水面上刮过一阵寒冷的风,吹得人毛骨悚然,原来是渔夫用破旧的蓑衣做成的衣服飘动。

面对这样凄凉的景色,诗人感慨万千:若有人问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就请你顺着江水逆流而上吧!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夜晚泛舟西塞山下时所看到的情景。

诗歌一开头就先描绘了那夕阳照耀下的一片江边红树,迷蒙的水雾萦绕着两岸的青山,动静结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美丽、柔和的境界之中。

再加上渔夫荡桨轻快,这种舒畅的心情感染了他,使他忘记了四周的一切,“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于是,人们听到了悠然的橹声,看到了这幅奇妙的图画。

二、作者介绍汪遵《渔父》的名句“水路疑霜雪,沙行有暗冰”,还被收录在了《唐诗三百首》里面,这里分享一下: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极其简练,也很自然,好像是随口吟成的,但仔细玩味,却别有一番滋味。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白描手法,抓住西塞山下夕阳映照红树,白雾罩着两岸青山的有特色的景物,反映了傍晚时分西塞山的美丽景色。

然后以“日暮”点题,不说自己观察景物有多认真,却赞美太阳落得很晚,这也给接下来的事件作了铺垫。

而“惊波”一词更是别致,既表现了风浪的可怕,又为后文写“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了铺垫。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夜晚泛舟西塞山下时所看到的情景。

诗歌一开头就先描绘了那夕阳照耀下的一片江边红树,迷蒙的水雾萦绕着两岸的青山,动静结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美丽、柔和的境界之中。

再加上渔夫荡桨轻快,这种舒畅的心情感染了他,使他忘记了四周的一切,“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渔父的定义与含义2.渔父的象征意义3.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4.渔父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与传承正文渔父,字面意思是打鱼的老者。

在古代,这个称谓常用来指代那些以捕鱼为生的人。

他们依靠丰富的捕鱼经验和技巧,在江河湖海中捕获各种鱼类,以维持生计。

渔父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有时也被用来象征一种生活状态或人生态度。

渔父的象征意义多种多样。

首先,渔父代表了一种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实而满足。

其次,渔父也象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他们在捕鱼的同时,也懂得保护渔业资源,以确保可持续的生计。

再者,渔父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寓意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的形象经常出现,且多具有象征意义。

如《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渔父与樵夫的对话,表达了自己追求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人生理想。

在《庐山谣》中,唐代诗人白居易以“渔父”自比,寓意自己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国家和民生。

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中也均有渔父形象的出现,有时寓意着世外桃源,有时则象征着艰难困苦中的希望与坚持。

时至今日,渔父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仍然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影响。

一方面,人们仍然把渔父视为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象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心灵富足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渔父也常常被用来寓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渔父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值得追求和学习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渔父这一概念不仅代表了一种古老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

《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渔父》是南唐李煜创作的一组杂言古诗。

此词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父》诗词原文及译文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渔父五代李煜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⑴此词调名亦作《渔父词》,《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另《古今诗话》中亦云:“张文懿家有《春江钓叟图》,上有李煜《渔父词》二首。

”又,《花草粹编》中此词有题作“题供奉卫贤《春江钓叟图》,并注云:“金索书,不知书名抑书法也。

”据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引陶谷《清异录》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

”依王仲闻解,“金索书”即“金错刀书”,也就是李煜的书法。

⑵棹(zhào):摇船的工具。

短的叫楫,长的叫棹。

⑶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茧缕(lǚ):丝线,这里指渔弦。

茧,茧丝。

⑷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⑸瓯(ōu):装酒的器具,即盅,一种平底深碗。

⑹顷:土地面积单位。

一百亩为一顷。

译文: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这是《春江钓叟图》的题画词。

全词借景寓意,突出了渔父的独立自由,表达了作者追求闲适、向往自由、隐逸遁世的思想情趣。

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这首词短而不丽,工而不奢,四个“一”字连用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不但不显重复,反而有一气呵成、悠然不断之感。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 渔父知识点总结

楚辞渔父知识点总结1. 诗歌背景《渔父》是屈原所作的楚辞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父在垂钓的过程中内心的感受和对世俗之事的淡然态度。

屈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在楚国被贬后,写下了大量的楚辞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理想和情感。

这首《渔父》正是其中的一篇,它反映了屈原在离乱之际对清静、超脱的向往和追求。

2. 主题和意境《渔父》一诗通过描绘渔父垂钓的情景,表达了对安逸、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以渔父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反感和呼唤清净心灵的向往。

整首诗以渔父的形象作比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烦恼和世俗的束缚的回避,同时又对自然的向往和规律的追求,诗歌亦以渔父之态度,对人生价值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尤其凸显了屈原对悲愤、苦痛的情感和对理想化、神化幻想的心理诉求。

3. 内容分析《渔父》一诗共分为四节,每节都以渔父的身影为主线,展开渔父的心理变化与对世俗的态度。

首节描写了渔父出海垂钓的情景,二、三节主要突出了渔父在垂钓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对世俗烦恼的回避,最后一节则是渔父的态度和心境得到进一步揭示,表现出诗人对超然境界的向往和对清静人生的追求。

4. 语言表达屈原的《渔父》一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较强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整首诗借助排比、对偶、反复、含蓄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凝练、含蓄,语言简洁、流畅、朗读起来倍感悠远、抒情,给人以宁静、深沉的感受。

5. 经典之处《渔父》一诗通过对渔父的描绘,反映了屈原对世俗的看法与心灵追求。

整首诗以渔父的心情为基调,以垂钓的情景为背景,表现了屈原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渔父的形象在诗中得到了艺术化处理,成为了一个超脱世俗的典型形象,抒发了屈原自己对世俗的鄙夷与对理想的向往,尤其在最后一节“夫子既已成名,仕途复可明。

架舟而漕航,毋乃望风行。

”一句中,更是对时政的不满和对自己理想化的幻想。

这些笼统的描写又应用了具体的一案,密切结合,既增强了个性化的传神力,又能表现出主观态度。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李煜(五代)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虽无言,却竞相怒放,春意浓浓。

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là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桃花:一作“桃李”。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

一竿身:一根钓竿。

身,一作“纶”,一作“鳞”。

快活:一作“世上”。

侬(nóng):我,江南口语。

创作背景这是一首题画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是词人为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的《春江钓叟图》所题。

赏析这首词是题《春江钓叟图》画之词。

据《南唐书·后主纪》载:“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后主避祸,惟覃思经籍。

”由此,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后主为情势所迫,沈潜避祸,隐遁世尘并写词表露自己的遁世之心,以释文献太子的疑嫉”(蒲仁、梅龙《南唐二主词全集》辑注),也有道理。

词史上最早写《渔父》词的,是唐代的张志和。

李煜这首词,继承的就是张志和的“渔父家风”,写渔父的快乐逍遥。

从词意上看,此词耽于隐逸、格调不高,当是李煜前期意念消沉的作品。

此词开篇入画,将画中意境以言辞写出,以画境言心境。

“浪花”成“千里雪”,“桃花”作“一队春”,写春江浪涌,春光明媚。

一队”后着一“春”字,不仅显示出桃李的生机,而且又透出别样的俏皮,绘出明畅绚丽的意境。

这两句寥寥数字便将画中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画中的主人公渔父,趁着春江水涨,驾一叶小舟,随水顺风而下;好风推舟行进,轻舟分浪飞驶,浪花迎面而来,如溅起千里雪;渔父心中开怀,而浪花也似有意;船行浪中,两岸桃红李白,列队相随,花树多情,渔父恬畅。

余下三句描写了渔父的装束,是点睛之笔,写出了渔父淡泊潇洒的人生境界。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摘要:
1.渔父的定义和含义
2.渔父的象征意义
3.渔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4.渔父的现实意义
正文:
渔父,字面意义上是指捕鱼的父亲,即渔民。

但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象征。

首先,渔父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常常象征着一种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们生活在江湖之间,与鱼虾为伴,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使得渔父成为了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同时,渔父也常常被用来比喻隐士,他们远离纷扰的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渔父在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象征意义。

其次,渔父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在《庄子》中,有一则著名的“渔父教子”的故事,故事中的渔父用他的智慧和哲理,让子桑读懂了人生的真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以渔父的形象出现在刘备面前,帮助他规划天下大计。

在《水浒传》中,有一位名叫“渔翁”的好汉,他以捕鱼为生,但却有着一颗行侠仗义的心。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容,也使得渔父这一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渔父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渔父依然是一种重要的职业,他们
为我们提供新鲜的鱼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同时,渔父的生活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这也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绿色生活理念。

总的来说,渔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的象征。

渔父屈原赏析

渔父屈原赏析

渔父屈原赏析渔父屈原赏析《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

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渔父屈原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最早认定为屈原作的,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章旬》是在西汉末年刘向编的《楚辞》的基础上作注。

在《楚辞》中,《渔父》已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

据此,则认定屈原作《渔父》,又可上推至刘向时。

后世认同屈原作《渔父》,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但此说漏洞颇多。

从外证来说,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引述《渔父》文字时,只是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

王逸《楚辞章句》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则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

从内证来说,《渔父》中的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下当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莞尔而笑”的渔父。

何况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

故近人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

郭沫若说:“《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屈原赋今译》)按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还是比较可信的。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接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

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一、概述渔父(Fisherman)是指从事捕鱼活动的人,通常是指以捕捞渔业为职业的人。

渔父是渔业生产的主体,他们通过各种捕捞技术和工具,从水域中捕捞各种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

渔父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同时也面临着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二、渔父的历史渔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在早期社会中,渔父通常使用简单的工具,如鱼叉、渔网等进行捕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渔父的捕鱼工具也不断改进,如渔网的制作材料、渔船的设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渔父的职业地位并不高,经常被视为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然而,随着渔业的发展和渔业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到,渔父的地位也逐渐提升。

在一些沿海地区,渔业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支柱,渔父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三、渔父的工作内容渔父的主要工作是进行捕鱼活动,他们需要根据不同的鱼类特点和季节变化选择合适的捕捞方式和工具。

常见的捕捞方式包括拖网、围网、刺网、钓鱼等。

渔父需要了解鱼类的生态习性、洄游规律等,以便选择最佳的捕捞时机和地点。

在进行捕捞活动时,渔父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如恶劣的天气、海洋环境的变化、渔业资源的减少等。

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耐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以应对各种情况。

除了捕鱼活动,渔父还需要进行鱼类的加工和销售。

他们需要将捕获的鱼类进行清洗、去鳞、去内脏等处理,然后进行分级和包装,最后将其销售给市场或其他渠道。

四、渔父的生活和文化渔父的生活通常与海洋紧密相连,他们居住在沿海地区或渔村。

渔父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的变化密切相关,他们需要根据潮汐、季节等因素来安排捕捞活动,同时也需要面对海上风浪的影响。

渔父的文化与海洋相关的元素也十分丰富。

在一些地方,渔父会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祭祀活动,以祈求海洋的丰收和安全。

此外,渔父还有自己的民间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通常以渔业为主题,反映了渔父的生活和情感。

屈原的经典诗词《渔父》

屈原的经典诗词《渔父》

【导语】《渔⽗》出⾃《楚辞》,东汉⽂学家王逸认为《渔⽗》是屈原在被流放后,政治上被迫害,个⼈⼈⽣遇到了⼀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

那关于这⾸诗词的详细知识就和⼀起来了解下,欢迎阅读! 《渔夫》 战国•屈原 渔⽗见⽽问之⽈:“⼦⾮三闾⼤夫与?何故⾄于斯?”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赏析】 渔⽗是⼀位避世隐⾝、钓鱼江滨的隐⼠,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举,⽽诗⼈则强调“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要保持⾃⼰清⽩的节操,这种精神与《离骚》中“虽体解吾犹未变”的精神是⼀致的。

全⽂采⽤对⽐的⼿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结尾,中间两个⾃然段则是两⼈的对答,处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其中“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的思想对后世道家道教影响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两句,是《渔⽗》中的名句,交代了屈原⾃⼰被流放的原因:天下都是浑浊不堪的,只有我清澈透明,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世⼈都是迷醉的,唯独我清醒,坚持⾃⼰的政治主张。

那么多⼈都在同流合污或随波逐流,那么多⼈都能做到视⽽不见听⽽不闻,为什么屈原就做不到?因为他的理想是⾄⾼⾄洁的,不允许沾有⼀丝的污浊思想;况且,他是⼀个纯粹之⼈,更不懂俗世庸⼈的“装糊涂”。

然⽽,正是由于⾃⼰的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的性格,他才遭⼈妒忌诽谤,以⾄离⾃⼰的理想越来越远。

⽽屈原恰恰⼜是⼀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取义的⼈,“亦余⼼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因此,屈原没有听从渔夫的忠告,⽢愿“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

这两句显⽰出屈原的忠君爱国的崇⾼品质。

扩展阅读:屈原的⽂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学于世的作家。

他创⽴了“楚辞”这种⽂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被词⼈,⾮⼀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居》《渔⽗》各1篇。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摘要:一、渔父名词解释的背景与意义二、渔父的词义演变三、渔父在文学、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四、渔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正文:【渔父名词解释的背景与意义】渔父,作为一个名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源于对捕鱼者的称呼,逐渐演变为一个寓意丰富的文化符号。

渔父一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劳动者的象征,也是诗人、画家、文学家等艺术家表达理想、抒发情感的意象。

【渔父的词义演变】1.原始意义:渔父最初是指从事捕鱼工作的劳动者,是古代社会中一个重要的职业。

2.文学意象:随着文学的发展,渔父逐渐演变为一个象征性的文学形象。

在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渔父常常被用来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归隐之志,或是寓意人生的哲理。

3.文化符号:渔父在文化领域中也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绘画、园林、音乐等方面,渔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

【渔父在文学、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道家思想:渔父形象与道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渔父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被塑造成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悠闲自得的形象,体现了道家思想的价值观。

2.隐逸情怀:渔父也是诗人表达隐逸情怀的意象。

许多诗人通过渔父形象传达自己对纷繁世界的厌倦,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3.智慧与哲理:渔父在文学作品中还具有智慧与哲理的象征意义。

捕鱼需要技巧、耐心和智慧,渔父形象往往代表了人们在劳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人生哲理。

【渔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演变】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现代社会,渔父形象依然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许多作家、诗人、画家通过渔父形象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赋予它新的生命。

2.现代文化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渔父形象也在逐渐发生演变。

在现代文学、艺术作品中,渔父被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元素,成为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符号。

总之,渔父一词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最初的职业称呼到丰富的文化象征,渔父形象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全词翻译赏析《渔父》出自《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认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父》全词翻译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渔父》全词翻译赏析篇1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译文] 浪花仿佛是有意地欢迎我,卷起了千万重的飞雪。

桃花李花默默地站成了一队,让我感受到了春天。

[出自] 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注释:①此词调名亦作《渔父》,《历代诗余》中作《渔歌子》。

据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曰:‘浪花有意千里雪,……’其二曰:‘一棹春风一叶舟,……’”。

②浪花:《词谱》、《花草粹编》中均作“阆(láng)苑”。

阆苑,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有本作“有情”。

千重雪:《词谱》、《花草粹编》、《历代诗余》中均作“千里雪”。

千重,千层,层层叠叠。

③桃李:《历代诗余》、《全唐诗》、《诗话总龟》中均作“桃花”。

一队春:指桃李盛开,由近及远,好像队列有序一样排列着,言春色正浓,春意盎然。

④身:《南唐二主词汇笺》中作“轮”;《诗话总龟》中作“鳞”。

一竿身:一根钓竿。

⑤侬(nóng):指我,江南口语。

快活:《诗话总龟》中作“世上”。

⑥纶:《五代名画补遗》中作“轮”。

纶,钓鱼用的粗丝线。

句解: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这两句诗写渔父所处的生活环境——船头浪花翻滚如白雪般一望千里;岸上桃林里的桃花,默默地竞相开放,点缀得春日美景如画,万紫千红。

“有意”、“无言”二词用得妙,使“千里雪”、“一队春”成为有意识的活动,给人以新鲜、动感,增强了感染力,读来韵味深长。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①侬:江南一带称自己为“侬”。

②渔父:词牌名,此处亦实指。

这两句是说,渔父孤身一人,生活在船上端来一壶酒自斟自饮,只有一竿竹篙陪伴,还在自我安慰:世上像我这样乐哉优哉能有几人?俨然一幅图画,画面简洁、明朗、素描韵味很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

死,也可以明志。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3、展示重点字词: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î)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ï)其醨(lí)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1)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②被动句是以见放③倒装句式: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5、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6、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四、分析课文【自主质疑】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写到了几个人?明确:屈原、渔父2、找出他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翻译(1)屈原①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重点字词:举,全。

是以,因此。

见,被。

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重点字词:沐,洗头。

振,抖衣服。

安,哪里。

以,用。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肮脏的样子。

(2)渔父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重点字词:与,“欤”。

至于,到。

斯,这,这种地步。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

于,对。

推移,推移改变。

淈,搅浑。

激扬,激荡。

餔,吃。

歠,饮。

深思,认识清醒。

高举:志行高洁。

为:呢。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

鼓:名作动,敲打。

濯:洗。

去:离开。

复:再。

3、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对屈原进行描绘的,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屈原形象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4、渔父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5、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交流展示】1、在我们阅读的范围内有关“渔父”的形象我们还知道那些明确: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分析﹞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

他们时而出没于茫茫雪江之上,时而出没于斜风细雨之中,时而坐忘于渭水之滨。

他们有的劝诫人生,出世隐居;有的潇洒出尘,恬淡闲适;有的清高孤傲,愤世嫉俗;有的蔑视功名,全身远祸;有的待时而动,用世立功。

但不管怎样,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一个隐者。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但是其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从而使我国的隐逸文学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总结: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实很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

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所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扞卫。

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布置作业】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附板书: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宁不随与不凝滞於物众人皆醉我独醒为为遇世能与世推移安能以身之察察玉瓦而推水清濯吾缨受物之汶汶者乎碎全安移水浊濯吾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