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合集下载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楚辞渔父人生观

楚辞渔父人生观

楚辞渔父人生观古代诗人《楚辞》中的渔父之作,深刻揭示了一个身处不同生活阶段时,一位父亲对人生深切的理解。

渔父的意象突破了社会角色的局限,让人们看到了拾尘而负累、坚定与不改变的生活态度,和一份不屈于社会枷锁的自主决策,这是渔父“非名气而以为名”的人生哲理。

一、谦虚安定:渔父在处事之前,总是会问自己:“若故物不入乎重,伊何以安定?”渔父让自己拒绝贪婪心态,以安定和谦虚的态度活着,他认为不计较利益,清淡安定的生活更让他“安定之心,归如故曰乐”。

二、坚定不动:渔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不动。

他说:“不见鳏寡,而故物不行,若行则思,而犹不动;坚定而执,其志不移,抱持如故,以待年年,故物不动而安然。

”三、坚持原则:渔父坚定不动的态度,还催生了他坚持原则的决心。

他有着“去虚实之分,事以所志,匡一而律百”的决心。

他执着于不受外界支配,不依从世俗,也不动摇的准则,就像他说的:“吾志比金石,不可动也”。

四、独立判断:渔父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坚守独立自主的判断。

渔父坚信:“有故物者,以尔志办;无故物者,不轻尔语”。

他提倡以判断衡量真理,而不攀比。

渔父自主独立,拒绝权威设定的旧制度,只依靠自己的判断。

五、维护社会责任:渔父也展现出了社会责任感,他说:“若薄则大,而不及者,尔心归于君;若必则小,则剌斢而为之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渔父也明白自己有责任去保护他所属的社会。

通过渔父的精神,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谦虚安定、坚定不动、坚持原则、独立判断以及维护社会责任等人生观。

其中,渔父“无名之士”的态度,激发了人们对“无名之功”的尊敬;以此他最终得以“非名气而以为名”。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渔父的智慧与理想将给我们带来启示,引导我们活出富有气质和不凡的追求。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渔父》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的生活和悲剧,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1. 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渔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他的生命轨迹被命运所支配,缺少自主性和选择的机会。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意味,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渔民有时候就像一个被推着前进的棋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2. 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民间,而渔民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也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

文中渔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参拜神明,并且死后还被封为神,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现。

3. 意象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意象鲜明,如渔民坐在岸边划着小船、深夜中的海鸟鸣叫、渔民与海的互动等,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渔民在乘坐小船出海的情景时,描写了水波涟漪的荡起,借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

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作者的审美语汇,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文学技巧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如对比法、暗示法等。

例如,小说中通过对比大海和小船的大小来表现渔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船上的划得不急的浆声来表现渔民的努力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利用暗示法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例如用“问题”代替了“过错”,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鲁迅的《渔父》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着多元的审美意蕴,包括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

这些审美价值为这篇小说的内在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中渔父的意象,是指一位生活在江边的普通渔民。

他穿着简单朴素,戴着斗笠,手持钓竿,身影孤独独立于江水之旁。

渔父专注地垂钓,眼神中透露出对江水的熟稔和对鱼儿的猎奇。

渔父的身影广泛出现在楚辞中,他经历着江水的变幻和沧桑,与江中鱼儿的欢乐和哀怨相伴。

他在水面上留下浩渺的涟漪,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在楚辞中,渔父不仅是一个形象独特的人物,更象征着勤劳、坚韧、冷静和淡泊。

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选择了与江水相依为命的简朴生活。

渔父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吋£ 切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

渔父文化内涵(完整资料).doc

渔父文化内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其实是作品中的一个衬托,但是本人个人却十分推崇之。

人生在世,有时是要学会适当的妥协,不可过于清高,否则只能是悲壮!由庄屈开创的“渔父”意象,凭借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共鸣。

战国以来,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情结。

而“渔父”意象,恰是最能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因此,“渔父”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传承不绝,屡有佳作出现。

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历历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也有《渔樵问答》、《欹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很有深意,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自信,一种高洁的品格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他在另一名篇《渔翁》中吟道:“欸(ai)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既带着屈原的理想,也带着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逝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

渔父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渔父的定义与含义2.渔父的象征意义3.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4.渔父在现代文化中的影响与传承正文渔父,字面意思是打鱼的老者。

在古代,这个称谓常用来指代那些以捕鱼为生的人。

他们依靠丰富的捕鱼经验和技巧,在江河湖海中捕获各种鱼类,以维持生计。

渔父一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出现,有时也被用来象征一种生活状态或人生态度。

渔父的象征意义多种多样。

首先,渔父代表了一种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然艰辛,却也充实而满足。

其次,渔父也象征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他们在捕鱼的同时,也懂得保护渔业资源,以确保可持续的生计。

再者,渔父的形象也常常被用来寓意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渔父的形象经常出现,且多具有象征意义。

如《庄子·逍遥游》中,庄子以渔父与樵夫的对话,表达了自己追求逍遥自在、超脱尘世的人生理想。

在《庐山谣》中,唐代诗人白居易以“渔父”自比,寓意自己虽处江湖之远,仍心系国家和民生。

此外,《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中也均有渔父形象的出现,有时寓意着世外桃源,有时则象征着艰难困苦中的希望与坚持。

时至今日,渔父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仍然在现代文化中产生影响。

一方面,人们仍然把渔父视为勤劳、朴实、自给自足的象征,强调这种生活态度对于现代社会人们追求物质财富和心灵富足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渔父也常常被用来寓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应保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渔父的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精神品格,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值得追求和学习的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渔父这一概念不仅代表了一种古老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更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新文言文专题一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新文言文专题一古文中的“渔父”意象

新⽂⾔⽂专题⼀古⽂中的“渔⽗”意象2019-07-29淡泊磊落的渔翁形象,是中国⽂化的⼀道独特景观。

“渔⽗”这⼀遗世独⽴的隐逸意象,在中国古诗词中灼灼闪光。

从先秦《诗经》“⽵竿,以钓于淇”到清代郑板桥“写取⼀枝清瘦⽵,两风江上作渔竿”,横亘两千多年,“渔⽗”形象,⼀路郁郁葱葱、浩浩荡荡,其⽣命⼒之蓬勃令⼈感叹。

分析梳理古诗词中“渔⽗”这⼀意象的内涵及其嬗变,对欣赏我国古典诗词很有帮助。

寻根溯源《吕⽒春秋》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王。

” 这是政治意义的渔⽗。

⼤概最早从这⾥开始,渔⽗“垂钓”总和微妙的政治⽬的有关联。

《吴越春秋》记载,伍⼦胥逃到江边时,⼀位等他已久的渔⽗“渡之千浔之津”,不仅为绝其⼼中“掩⼦之盎浆,⽆令其露”的担忧⽽“覆船⾃沉于江⽔之中”,更为坚守内⼼⼈格尊严和精神信仰⽽殉命,这是隐居的侠客义⼠。

他开启了中国传统⽂⼈归隐⼭林,坚守德操,拒绝世俗,追求⾄情⾄性⼈格的精神之门。

“渔⽗”意象根基深厚、沉淀丰富。

⽂学意义上的“渔⽗”意象是由庄⼦、屈原这两位先后⽣活于同⼀时代的⼤家,在各⾃的《渔⽗》篇中不约⽽同创造出的。

屈原在楚辞《渔⽗》中描绘了⼀个与⾃⼰意见不同的渔⽗,这是⼀个随波逐流、和光同尘、善于变通的渔⽗,有着“沧浪之⽔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浊兮,可以濯吾⾜”的爽朗豁达。

⽽庄⼦《渔⽗》⼀⽂中的渔⽗是个懂“道”的⼈,他着了道袍,是圣和道的统⼀体。

他批评了孔⼦的礼乐仁义等主张,指出只有“道”才是为⼈处世、治国安邦之妙⽅。

虽真伪尚有争议,但作为⼀种历史的存在,两篇美⽂,⼀副梗概,两种⽴场,突显出了⼀个形象。

两个故事有着巧妙的相似,不谋⽽合地将“渔⽗”意象塑造为淡泊、超脱、遵循时命、顺应⾃然的隐逸符号,通过“渔⽗”这⼀特殊的中⼼⼈物形象,以独特的视⾓映射出以儒、道⽂化为背景的古代隐⼠风范,使“渔⽗”意象从⼀开始就深⼊⼈⼼,成为了超脱旷达、逍遥隐逸的代名词。

甚⾄连⼀⾔不发、乃⽽去的动作,从古到今都如此相似。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

屈原《渔父》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六、结论正文:一、引言《渔父》是屈原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将对《渔父》的背景、内容、艺术特色、历史价值和影响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二、屈原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忠诚的大臣,他热爱国家,关心民生,主张政治改革。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主张并未得到采纳,反而遭受排挤。

在这样的背景下,屈原创作了《离骚》、《九歌》等诗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渔父》也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诗中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三、渔父诗的内容解析《渔父》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的独白,第二部分是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诗中,屈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政治黑暗的抗议。

在与渔父的对话中,屈原坚定地表示,即使被误解、被排挤,也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四、渔父诗的艺术特色《渔父》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独特的构思:以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形式展开,使诗篇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2.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景象和动物形象,寓意深刻。

3.优美的语言:诗篇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4.寓言性质:诗中渔父的形象寓意着屈原所处的时代环境,象征性地表达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五、渔父诗的历史价值和影响《渔父》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诗篇不仅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还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

这种精神力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六、结论《渔父》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篇,它反映了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坚守信仰的决心。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修改版

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修改版




诗人借用寒江独钓的渔夫表现自己睥睨一切的 阔大胸襟,不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孤傲, 始终保持自我的坚定品格。
失意的渔翁
柳宗元《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 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 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篇作于永州。作者所写的著名散文《永州八 记》,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 愤。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 来的“渔翁”,则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主人 公独来独往,突现出一种孤芳自赏的情绪, “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 几分孤寂情怀。
者的介于“兼济”与“独善”之间。隐者垂钓, 其用意均在“若存若亡,若食若不食”,此一 境界无疑正是隐者所特别追求的。欧阳修说: “醉翁之意不在酒”,钓者之意自然也不在鱼。
古代有两大独钓者,一是姜太公,姜太公年近
古稀,仍垂钓于磻溪,他所用不是弯钩而是直 钩,后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流 传于世,他钓的是周文王,是自己大展鸿图的 机会;二是严子陵,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 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幼时的同窗,私交颇好, 然刘秀多次相请,他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 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他钓的是名,千秋万代的高士 之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 水长。
“渔父”意象构成要素
首先是“渔”,垂钓之风,溯自上古。《诗经》
中说,“箸箸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 莫致之。那时垂钓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但 “岂不尔思”似乎已隐含了某种朦胧的情趣, 这就是渔父的雏形。
自庄屈作《渔父》篇之后,“渔父”已成为一
个经典的文学意象,在文人笔下,打渔已没有 了谋生之苦,而是多了些闲情雅趣:“渔得鱼 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一个罢了钓竿, 一个收了斤斧,林泉下偶然相遇。是两个不识 字渔樵士大夫,他两个笑加加的谈今论古。” ([元]胡绍开《沉醉东风》);“江干多是钓 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 江红树卖鲈鱼。”([清]王士祯《真州绝句》) 因为庄屈二人所创立的渔父意象在前,所以即 使诗句中所描述的是真实的渔樵生活,作者也 已在其中寄寓了对于隐士理想的向往。

屈原列传中渔父的人物形象

屈原列传中渔父的人物形象

屈原列传中渔父的人物形象屈原列传中的渔父,真是个有意思的人物。

他就像那朴实无华的小角色,却往往在关键时刻给人带来启发。

你想啊,渔父常常在江边打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得悠哉游哉。

可他可不是个普通的渔夫,他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智慧和人生哲学,简直是“渔夫中的哲学家”!那种洒脱,仿佛他对这个世界的纷争根本不放在心上,哎,真是让人羡慕。

这位渔父一出现,立刻就让人感觉到一股清新的气息。

他身上那种淡淡的江湖气,让人想起了那些老一辈的传奇故事。

平日里,他或许在水边垂钓,鱼线一甩,心里惦记的不是鱼,而是人生的种种。

他总能看透那些复杂的事情,哪怕是屈原这样的大诗人,他也能给出很朴素的建议。

就像我们常说的,“他人即地狱”,渔父却用他的方式告诉我们,何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呢?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渔父的形象让人觉得特别亲切。

他那种随性,简直像我们身边的邻居大叔,时不时在小道上扯着嗓子聊聊天,心情好了就讲讲笑话。

想想,渔父对屈原说的那些话,多么直接啊。

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全是大白话,听得人心里暖暖的。

生活就是这样,别太复杂,简单点才是王道。

他的智慧就藏在这份简单中,谁说哲学一定要高深莫测呢?渔父的乐观态度真让人佩服。

他似乎永远都在享受生活,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乐趣。

面对屈原的忧伤,他没有劝解,也没有批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洒脱。

这种态度,真是教会了我们很多。

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依然要记得微笑。

大海也好,湖泊也罢,水边总是有无限的可能。

就像“风雨之后见彩虹”,没什么能击垮一个乐观的人。

在屈原的眼中,渔父不仅是个打鱼的人,更是一个智慧的引导者。

他的话语间流露出的生活哲学,往往让人醍醐灌顶。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追求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却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幸福就藏在每一天的点滴里,渔父用他简单的生活方式提醒我们,不要丢失了自己的初心。

就像“无欲则刚”,少一些欲望,人生自然会轻松许多。

而渔父对屈原的态度,真是一种独特的友情。

他没有对屈原的悲伤感同身受,却用自己的生活态度感染了他。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在中国人的心里常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那就是“渔父“形象。

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且具有了某种文化内涵。

这一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成为隐士的象征,影响着中国历代文人群体的仕隐观念。

因此,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以下是笔者一些浅见,以飨大方之家。

一、渔父形象的出处及内涵。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父》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父。

文中具体写了渔父跟孔子的对答,结果孔子对“渔父礼拜有加”。

而最早确立“渔父”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应是屈原的《渔父》篇。

文中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父形象。

纵观两文中的渔父,他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他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

说到底,渔父形象已幻化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二、渔父意向包含的要素。

第一是“渔”。

渔樵耕读,“渔“位于首。

“渔”有捕鱼意,也暗含垂钓之风。

最能体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直钩钓于渭水之滨,结果把周文王这条大鱼钓了上来。

《史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钩奸周西伯”。

可见,姜太公这个渔者,他钓的是另一意义上的“鱼”。

号称“惟巢由乃可并驾”的严子陵,他是汉光武帝的同窗,刘秀多次相请,严子陵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第二是“父”。

“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

老年人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锐意进取,锋芒毕露可比。

古称人老之后,不归禅则归道。

由此可见:“渔父”意象与隐者在年龄因素上也相吻合。

第三是“水”。

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

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关于这首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大致上都是认为此篇乃是作者屈原被放逐时所作,以抒发他忧国伤时和对前途失望之情,“寂寞”、“寥落”等词语正是表现出作者内心孤独凄凉的感受。

不过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还应该从整体把握来看待,因为《渔父》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神话故事来阐述人间的道理。

因而在理解的同时,也应当深入地思考一下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政治与人生哲学思想,进行总结性评价,避免流于肤浅。

那么就让我们走近渔夫,去领略一番“世界第一江山”的风采吧!第一层写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以鱼、鸟入水来比喻君子处世,用泥沙混杂水中比喻小人在朝廷为官,极力赞扬鱼儿无拘无束的快乐自由,实则是借古讽今,揭露庸俗贪婪的小人。

“沧浪”暗示了诗人高洁的节操。

可见渔父与“鱼”、“鸟”一样,均属于隐逸之士。

接下来,再叙渔父之状态:“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紧接“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已经很明显地将渔父置身社会洪流之外。

于是开始将自己推销给“渔父”了:“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他认为圣贤之人如此做并非是沽名钓誉,而是以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化解外部世界带来的烦恼。

最后一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矣。

”点破题旨,留下余味。

“沧浪之水”代指世俗之尘,表达作者鄙弃世俗,洁身自好的意愿。

“可以濯吾缨”比喻其远离污浊官场,追求廉洁清白的节操,而“可以濯吾足”,表达了更为深刻的思想——纵使在恶浊的环境中仍保持洁身自好。

其中包含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对于“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颇有些人把它视为怪诞,但又何尝不合情理呢?因为人洗澡时,热气蒸腾、汗流浃背,必须得打起伞才能防止湿透衣服,所以先弹去帽上灰尘,再拂拭身上尘土,这不仅反映出儒家“事死如事生”的观念,而且还使人联想到古代的贵族往往在沐浴之后戴上高高的帽子,做些繁琐而矫揉造作的动作,完全违背了人体的真实自然。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渔父意象,是一种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

这个意象常常出现在各种古典文学作品中,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传承至今。

从渔父意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深刻的含义和寓意,这篇文章将会探讨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及其蕴含。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渔父的本质。

渔父是一个靠海为生的人,常常在海滨垂钓,静待着大海给他带来的收获。

渔父的生活是非常艰苦和辛劳的,他需要不断地面对着海风和浪涛。

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渔父的生存状况可能并不乐观,但他所追求的目标是深深地映射在他的内心中——从大海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换句话说,渔父的目标是充满动机的,因而有力量推动着他往前走。

在古典文学中,渔父意象传递出的意义是多重的。

首先,渔父通常被视为自然的象征。

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因此他所追求的东西也有着自然的色彩。

渔父的取材来源也是来自大自然——大海中的鱼。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渔父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渔父可以被视为自然界的翻译者或者促进者。

其次,渔父还可以被视为一种寓言意象。

渔父为了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而不断努力,他的行为不是自我追求而是拼搏奋斗的代表。

拼搏的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他的能力,不断地推进了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的发现。

这表明,渔父意象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它以一种有力的方式揭示了人类精神的奋斗。

最后,渔父还代表一种战胜困难的意象。

渔父常年在海上打渔,在恶劣的天气和海况下,渔父需要百折不挠地坚持下去才能得到自己的收获。

这种困难表明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渔父的克服挑战的方式和决心,我们看到了成功与胜利背后的代价和重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蕴含着自然、拼搏、克服挑战等多种意义。

它在文学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代表了人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对人生意义的真实探索。

作为渔父意象的读者,我们需要从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和寓意,希望在寻找过程中也能够启示我们对未来的追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渔父”·竹竿》鱮。

”[2]辞·”渔独醒,自己的“渔父作达超远,顺其自然,远离俗世的渔父于是就用自己的思想对屈原进行引导。

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个人理想不可自拔?既然这样的追求让人痛苦并根本无法在现实中立足,那还不如顺应现实,顺应一切,超乎自然天地之外,人就会在世间闲适自处,无欲无求,也就不会有理想失落后那么多的苦痛与悲愤。

但是屈原没有因渔父的这么一段劝说而做任何动摇,他身体力行着的,是对道,义的追求,是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虽然屈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但他所践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实是与儒家的思想追求相一致的。

屈原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既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无法实现,那就为这样的一个美好理念而殉道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定,信仰是如此的牢固不可动摇。

渔父面对这样的“顽徒”,最后报之无耐的莞尔一笑。

他临走之前大声高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句话唱出了一个出世的智者的感悟与人生态度。

一句大智大慧的话语,透露着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出世却并不是与世俗断绝一切联系,而是和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个体精神达到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渔父踏浪而来,最后又高歌之后倏然而去,留给后世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他的旷达与淡然、精神的自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渔父”精神。

东汉时的严光严子陵,也是一位备受后世文人推崇的渔父形象。

《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令访之。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乃耕于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4]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好友。

当刘秀称帝登基后,严子陵隐姓埋名过期了渔隐生活。

光武帝深慕其贤,得知他过着渔隐生活之后,特地派人去请他出山。

然而严子陵始终不肯接受光武帝赐给他的官职和爵位,坚守自己的志向,过了一辈子的渔隐生活,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出仕。

“士固有志,何至相迫乎?”在“士固有志”的人生信念的支配下,严子陵毅然决然的拒绝出仕为官,拒绝高官厚禄,一直没有违背个人的信念和人生志趣,也。

”《桐明?”[5]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杯》诗云:“嫌哉?”渔者:“”“掩子仇兄恨出逃,遇到一条大河挡住去路,生死命悬一线,情况十分危机。

就在这时,一位渔父驾一叶小舟,飘然而至。

这是伍子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遇到的一颗救命稻草,也许也是唯一的希望。

伍子胥赶紧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呼唤渔父将自己渡至彼岸。

渔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伍子胥迫切的呼救,然而智慧的渔父观察周围的环境时发现有人窥探,于是他两次用渔歌的方式暗示伍子胥。

终于他将伍子胥渡至彼岸,却发现其面有饥色。

本来这个时候作为渔父助伍子胥渡河的行动已经结束,他完全可以马上转身离去。

然而古道热肠的他却忍不住接着去帮伍子胥找食物,而这样做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伍子胥对渔父如此之恩难以为报,便拿出身上价值百金的宝剑以赠之。

渔父拒不接受。

打听其姓名,以图日后再报,渔父也始终不肯透露半字,只说:“得形于默”。

不求任何回报,不留名姓,这是何其的洒脱与超然!渔父一开始就清楚,伍子胥是忠臣贤良之后,背负着国耻家仇,也明白送其过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还有楚国法令“得伍胥者,赐栗五万石,爵执圭”这样的功名富贵的诱惑,然而他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样做,并且最后他的结局是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用生命来完成了人生追求的大义,以身殉道,杀身成仁。

他虽然隐迹于山水,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义无反顾,身隐心却不隐,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关怀。

陶渊明笔下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也是一个颇具韵味的渔父形象。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陶渊明借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夫作为贯穿整个桃花源故事的主线,通过他的行踪及见闻给我们展示了一派美好的桃花源理想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理想中的生存世界,只能由渔夫才能在无意中发现、找到、并于最后失落,而其他人根本无法访其踪迹。

渔夫作为一个与水打交道的职业,活动的范围一般远离人群,受到俗世的影响相对较少,因而他会在无意中觅得这片净土。

陶渊明为什么会这样虚构了一个渔父的形象和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世界呢?联系他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我们也不难理解他有这样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不安定的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封长沙郡公,但因“望非世族”求。

期。

”[12]他这种淡泊宁静,顺其自然的人生价值选择,应该从道家思想那里去寻根溯源。

在肯定自我的道家思想体系中,“隐”乃是出于对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重视。

道家思想一贯主张素朴本真是人性、道德之根本。

人在自然社会中生存就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之道,保持自我本真的状态,保持人的本性的淳朴和自然。

如果对“仁义声名”不断追求,人的自然本真将会一步步失落,最终失去自我。

尤其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之下,人对“仁义名声”“权势”的追求将会直接导致失去自我,失去独立自由的人格,被权利所奴役,且具有丧生的危险。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这一方面为后世人树立了典范。

庄子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他以编草鞋为生。

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甘于贫贱,淡泊功名富贵,并断然拒绝出仕的邀请。

《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4]庄子的断然拒绝出仕,秉承着老子的无为思想。

在他看来,事物不分彼此,没有是非,只要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本性就可以了。

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彻底自由之境。

于是在道家这种超然物外,追求独立与自由人生的思想影响下,后世许多人自觉追求返璞归真,终生不仕,宁愿浪迹于江湖,作一介钓叟,于渔隐生活中觅得愉悦的精神体验,实现人生自由的追求。

在古代,渔隐生活在众多隐居方式中也最受文人仕子欢迎。

古时候归隐的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渔、樵、耕、读”。

读书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

并且如果光读书不作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耕,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虽然偶尔有人躬耕垄亩,比如陶渊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比较艰辛的体力劳动的付出是比较难以承受的,樵亦是如此。

于是,渔隐自然而然的成为众多隐士的最佳选择。

一片江水,一支钓竿,一壶浊酒,一卷诗书,一颗淡泊而又闲适的心。

如此生活,又有几多人不向往的呢?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其八·浪打轻船》就这样的描写渔翁生活的逸趣:“浪打轻船雨打蓬,遥看蓬下有渔翁。

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

即问渔翁和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

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

”[15]一幅多么闲静优雅的大自然水墨画,它师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渔翁雨中垂钓的情景中。

任一叶扁舟,在遥远的湖面漂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他追求隐逸、自由的志向。

“一壶清酒”,体现了该渔翁性情的洒脱,品德的清高。

“一竿风““““渔父”形象。

这种贴近生活的人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闲适而自由的风姿、快乐而超逸的心,沙·其九(捲却诗书)》即表现了文人的这种思想心态:“捲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

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

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

所以身将岩□下,不朝天。

”[18]这是一首表达对仕途不满,弃官归隐的诗。

用一幅幅不同但彼此又有联系的艺术画面,勾勒了一个卷起诗书披蓑垂钓的渔父形象。

他抛弃了自己喜爱的诗书,披起了蓑衣,戴上了斗笠,手上拿的不再是笔,而是鱼竿。

在他的心中,积压着难以言说的愤懑。

心中的痛苦是很深的,他那颗随棹而动的痛苦的心,那碧波般的宁静澄澈的灵魂,只能在江水之上抒发心中深深的郁闷。

这是被压制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腐败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掩捲诗书,披起蓑衣,远离是非之地,消隐于大自然。

他是身在江湖心却犹未死的志士,被黑暗的现实迫不得已才来此隐居,借着渔隐生活来排遣心中的忧郁和悲愤。

柳宗元的一生也与这样的情况很相符。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发配到柳州做刺史,在此之前,他已有十年的政治流放生涯。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在当时是个很荒僻的地方,人烟稀少、满目萧条。

作者处于心理和身理的双重低谷之中,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江雪》这样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一个没有鸟飞,只有孤舟的清静旷远的世界,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一人在江上垂钓。

他垂钓的不是鱼,而是满腔的孤独和寂寞。

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在仕途中接连遭受打击。

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渔翁,在一个孤独、冷漠、超绝的环境之下,一个人静静的垂钓,闲情,还是悲愤?他卓然无畏,孤独傲岸,在那样冷酷决绝的环境之下毅然坚强挺立,在黑暗的现实的被迫无耐之下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遣散心中的悲愤和表达个人的理想。

他的《渔翁》一诗却是他在现实失意之下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愿望:“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9]诗中描绘的这位渔翁,是一个隐居的渔夫形象,生活愉快恬静。

可见柳宗元在接连受到现实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做一个隐居的渔翁,过娴静的隐居生活的想法油然而生。

比起刚贬谪时的激愤、执着,这时候他多了一份悠闲、淡然和平和。

诗中的渔翁,寄托着柳宗元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

他以“醉则为直率,从他无论是追求个人自由、超然于世外的智者,或者是在现实无耐的孤独苦闷下选择隐居江滨的贤者,还是身居庙堂、心存江湖的闲雅之士,他们都选择了将渔隐作为个人一生精神生活的现实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