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酿造工艺课件.pptx
合集下载
酱油生产工艺教材PPT(共 44张)
![酱油生产工艺教材PPT(共 44张)](https://img.taocdn.com/s3/m/c464cab7aeaad1f347933f15.png)
淀粉质原料
1 作用 (1)提供碳源: (2) 供发酵: (3) 提供香味: (4) 形成体态: (5)形成色素:
2 种类 (1)小麦;(2)麸皮;(3)其他淀粉质原料。
食盐
1 作用 (1) 它使酱油具有适当的咸味,并与氨基酸共同给予 酱油鲜味,起到调味的作用。 (2) 在酱醅发酵时食盐有抑制杂菌的作用,在成品中 有防止酱油变质的功用。
成熟。
1 制曲和发酵 制曲:种曲在处理后的原料中进行生长繁殖同时
向外分泌大量酶的过程。 发酵:物料在制曲中产生的酶和微生物的作用下
,进行分解转化,形成酱油特有的色、香、味、体的 过程。 2 制曲的方法
天 然 曲:自然界微生物富集制成。 纯菌种制曲:利用单一米曲霉种曲进行制曲。 多菌种制曲:在制曲时还接入木霉、黑曲霉、酵母。
三角瓶倒置→再培养1d →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即可使用。
3 种曲的培养 ①曲料配比(两种):麸皮:面粉:水=80:20:70;
麸皮:水=100:100 ②种曲室和制造种曲用具:曲盘,拌和台,筛子,木铲,草帘 ③种曲培养 a.接种:曲料品温降至40℃左右接种,接种量0.5~1%,将三角瓶 种曲撒在曲料中拌匀。 b.孢子萌发:温度偏低,室温28~30℃,孢子吸水萌发。 c.菌丝旺盛生长阶段:曲料结块发白,温度上升至34℃时进行翻曲 。后控制品温28~30℃。4~6h后上升至36℃,进行第二次翻曲。 d.孢子生成阶段:在36℃下培养30法酿造酱油图例
高温蒸煮
发酵期内,定期翻扒 大缸内的酱醅
放置在大 缸内发酵
酱醪发酵成熟后,经装袋待榨抽
4 酱油发酵的方法 根据发酵加水量的不同,可以分为稀醪发酵、固态
发酵及固稀发酵; 根据加盐量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盐发酵、低盐发酵
酿造学酱油PPT课件
![酿造学酱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0ea13749649b6649d74777.png)
种霉菌的蛋白酶的不足 以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为曲成熟的依据。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与醇结合生成酯; 合成酒精,产香; 制醅用盐水要求底少面多。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试管斜面→ 三角瓶培养→接种→曲料发白结饼→摇瓶 一次→至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 酱油四联球菌(Tetracoccus sojae)、 原料混合→蒸料→过筛、摊冷→接种→装盒→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揭纱布或草帘→种曲 (2)Blended soy sauce
7) 了⑥解培酱 养油24生h左产右所,需曲原呈料淡及黄预绿处色理,此时应及时出曲。
制(曲P1时2间6的-长1短2应7根)据所应用菌种、制曲工艺及发酵工艺而定。 米Sa曲lt:霉赋生予长咸的味最、适抑温菌度作是用32~35℃,适宜pH为6.
制曲 固体曲使用广泛,制曲方法有厚层通风制
曲、曲盘制曲、圆盘式机械制曲等。
日本学者坂口在20世纪30年代从酱油中分 离出来的,其分生孢子表面有小突起,多聚半 从酱醅中淋出的头油称生酱油,还需经过加热、配制等工序才能成为各个等级的酱油成品。 乳糖醛酸酶活性较高。 2 Soy sauc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④制曲时的品温控制在30~35℃之间。 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和风压,满足米曲霉的好氧要求。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①毕赤酵母 ②醭酵母 ③圆酵母
蒸料方法:常压蒸料和高压蒸汽蒸料
蒸煮条件与蛋白质变性
故在酱油生产中, 工厂常采用“长、高、 短”蒸料法,所谓 “长、高、短”蒸料 法即加长润料时间、 提高蒸煮压力、缩短 蒸煮和脱压时间。
(2)冷却、接种及入池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与醇结合生成酯; 合成酒精,产香; 制醅用盐水要求底少面多。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试管斜面→ 三角瓶培养→接种→曲料发白结饼→摇瓶 一次→至全部长满黄绿色孢子 酱油四联球菌(Tetracoccus sojae)、 原料混合→蒸料→过筛、摊冷→接种→装盒→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揭纱布或草帘→种曲 (2)Blended soy sauce
7) 了⑥解培酱 养油24生h左产右所,需曲原呈料淡及黄预绿处色理,此时应及时出曲。
制(曲P1时2间6的-长1短2应7根)据所应用菌种、制曲工艺及发酵工艺而定。 米Sa曲lt:霉赋生予长咸的味最、适抑温菌度作是用32~35℃,适宜pH为6.
制曲 固体曲使用广泛,制曲方法有厚层通风制
曲、曲盘制曲、圆盘式机械制曲等。
日本学者坂口在20世纪30年代从酱油中分 离出来的,其分生孢子表面有小突起,多聚半 从酱醅中淋出的头油称生酱油,还需经过加热、配制等工序才能成为各个等级的酱油成品。 乳糖醛酸酶活性较高。 2 Soy sauce classification and definition
米曲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2~35℃,适宜pH为6. ④制曲时的品温控制在30~35℃之间。 ③必须有足够的风量和风压,满足米曲霉的好氧要求。 (也称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①毕赤酵母 ②醭酵母 ③圆酵母
蒸料方法:常压蒸料和高压蒸汽蒸料
蒸煮条件与蛋白质变性
故在酱油生产中, 工厂常采用“长、高、 短”蒸料法,所谓 “长、高、短”蒸料 法即加长润料时间、 提高蒸煮压力、缩短 蒸煮和脱压时间。
(2)冷却、接种及入池
酱油的酿造工艺 (3)PPT讲稿
![酱油的酿造工艺 (3)PPT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e470e7a9a8114431b80dd835.png)
•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 48%-50%,pH约6.5-6.8,好氧。
•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 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 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六、其他辅助原料
•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 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 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六、其他辅助原料
•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传统调味品-酱油ppt课件
![传统调味品-酱油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bf709790c69ec3d5bb7590.png)
❖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 ≤5×104 cfu/ml。
№
25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26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7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
28
3、有机酸生成
❖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 醋酸居多。
❖ 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呈香、增香均有重要 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24
四、有害微生物
❖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酶、半纤维素酶等。
21
2、酱油曲霉
❖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22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
25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26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7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
28
3、有机酸生成
❖ 酱油中含有多种有机酸,其中以乳酸、琥珀酸、 醋酸居多。
❖ 适量的有机酸生成,对酱油呈香、增香均有重要 作用。乳酸具鲜、香味;琥珀酸适量较爽口。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24
四、有害微生物
❖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酶、半纤维素酶等。
21
2、酱油曲霉
❖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22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酱油生产工艺课件(PPT66张)
![酱油生产工艺课件(PPT66张)](https://img.taocdn.com/s3/m/eab52fc04afe04a1b171de23.png)
5.其他工艺法 在我国北方有些省份的农村地区,尚有无盐固态发 酵工艺。其特点是制酱醅时不加或加少量食盐。为 了防腐,发酵温度维持在55−60℃,发酵时间只需 72h左右。由于产品质量差,基本上处于被淘汰之 列。
第三节 酱油生产的原料与辅料
原料是酱油生产中的物质基础,合理选择原料是降 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酱油生产的原料 可分为基本原料(如蛋白质原料、淀粉质原料、食盐 和水等)和辅助原料(如增色剂、助鲜剂、防腐剂等 )。选择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应具有:蛋白质含 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利于制曲和发酵,无霉变 、无异味,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特点。
3.红枣糖色:利用大枣所含糖分、酶和含氮物 质,进行酶褐变和迈拉德反应,经过红枣→蒸煮 →分离→浓缩→熬炒制成成品。枣糖色率高,香 气正,无毒害并含有还原糖、氨基酸态氮等营养 成分,是一种安全的天然食用色素。也可用于酱 油增色。
(二) 助鲜剂 1.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酱油中一种主要的鲜味 成分,一船在发酵中自然产生。 2.呈味核苷酸盐:呈味核苷酸盐有肌苷酸盐、乌 苷酸盐等。均能溶解于水,一般用量在0.01%−0.03 %时就有明显的增鲜效果。为了防止米曲霉分泌的磷 酸单酯酶分解核苷酸,通常将酱油灭菌后加入。
酱油的味觉是咸而鲜,稍带甜昧,且有醇和的酸味而不 苦。而其成分中则包括咸、鲜、甜、酸、苦五味。作为调 味料.以鲜味为最主要。
酱油鲜味来源由米曲霉分泌的蛋白酶、肋酶及谷氨酰胺 酶的作用后水解生成氨基酸,其中以谷氨酸含量最多,鲜 味浓厚,赋予酱油特殊的调味作用。
三、酱油酿造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
酱油具有独特的风味,其风味的来源是在酿造过程 中,由微生物引起的一系列生化变化而形成的。
组成酱油香气的另一类主要物质为酚类化合物,其中 4−乙基愈创木酚(4−EG)和4−乙基苯酚(4−EP) 是酱油香气的代表性物质。它们主要是由小麦,特别 是小麦种皮中木质索,经曲霉及球拟酵母的作用,将 小麦在加热处理后制曲过程中产生的酚类物质(香草 酸、阿魏酸等)转化而得的。因此,在原料配比中应 适当增加小麦用量。其次采用多菌种制曲也是提高酱 油风味的措施之一。
酱油酿造(课件)
![酱油酿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61e04c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e.png)
202X
同学们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酿造学》
第二章 酱油生产
本章目的要求:
了解酱油生产主要的原辅材料及要求、主要 微生物、酱油生产工艺;
2. 掌握“固态低盐发酵法”、“天然晒露法” 酱油生产技术及操作方法。
[重点、难点]:
酱油的概念、生产状况、分类、酱油生产工艺、技术。
二. 当盐用于治疗低血压等病时,用量不受 此限。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酿造酱油用水量大, 酱油中80%是水分,
但水质没有酿酒用 水要求严格,一般 井水、自来水、清 洁卫生的江水、河
水、湖水均可。
水:
要求:要符合国家 生活饮用水标准。
作业与思考
什么叫酱油?我国酱油的起源与发展状况如何? 酱油的分类与营养价值如何? 简述酱油的主要原料种类与要求。 为什么北方产的大豆要优于南方产的大豆呢?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生产酱油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原料、淀粉质 原料、水和食盐等。
作用:他给酱油带来 营养、鲜味、风味和 色泽等,它是酿造酱 油的主要原料。
大豆
蛋白质原料:
大豆是黄豆、黑豆、 青豆的总称。各地均 有栽培,其中以我国 的东北大豆质量最好。
酱油原料
黄豆 麸 皮
酱油原料
黑豆 青豆
01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二.麸皮:又称麦皮,它是小麦制面粉后的副产物。 成分:
1. 粗淀粉(13~17%),其中戊糖占20~24% ,它能改善色泽、增加香气、提高 质量(戊糖+氨基酸产生)。
2. 含有多量的维生素及钙、铁等元素。
另外,麸皮可促进米曲霉的生长,促进酶的分泌,提高酶的活性,从而,有利 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它是目前我国酱油厂广泛使用的淀粉质原料。
同学们好!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酿造学》
第二章 酱油生产
本章目的要求:
了解酱油生产主要的原辅材料及要求、主要 微生物、酱油生产工艺;
2. 掌握“固态低盐发酵法”、“天然晒露法” 酱油生产技术及操作方法。
[重点、难点]:
酱油的概念、生产状况、分类、酱油生产工艺、技术。
二. 当盐用于治疗低血压等病时,用量不受 此限。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酿造酱油用水量大, 酱油中80%是水分,
但水质没有酿酒用 水要求严格,一般 井水、自来水、清 洁卫生的江水、河
水、湖水均可。
水:
要求:要符合国家 生活饮用水标准。
作业与思考
什么叫酱油?我国酱油的起源与发展状况如何? 酱油的分类与营养价值如何? 简述酱油的主要原料种类与要求。 为什么北方产的大豆要优于南方产的大豆呢?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生产酱油的主要原料:
蛋白质原料、淀粉质 原料、水和食盐等。
作用:他给酱油带来 营养、鲜味、风味和 色泽等,它是酿造酱 油的主要原料。
大豆
蛋白质原料:
大豆是黄豆、黑豆、 青豆的总称。各地均 有栽培,其中以我国 的东北大豆质量最好。
酱油原料
黄豆 麸 皮
酱油原料
黑豆 青豆
01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第一节 酱油原料与要求
二.麸皮:又称麦皮,它是小麦制面粉后的副产物。 成分:
1. 粗淀粉(13~17%),其中戊糖占20~24% ,它能改善色泽、增加香气、提高 质量(戊糖+氨基酸产生)。
2. 含有多量的维生素及钙、铁等元素。
另外,麸皮可促进米曲霉的生长,促进酶的分泌,提高酶的活性,从而,有利 于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它是目前我国酱油厂广泛使用的淀粉质原料。
传统调味品酱油课堂PPT
![传统调味品酱油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b09ab6bf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62.png)
5
3、化学酱油
❖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 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 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安全问题:氯丙醇。
6
生抽和老抽
❖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 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 二级和三级。
❖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 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使拌曲后酱醅开始的发酵温度达到42-44℃之间。 ❖ ③拌水量必须恰当:在制曲总重量的65%左右。 ❖ ④上部加盐水量较下部稍多(有挥发)。
38
保温发酵和管理
❖ 发酵前期 :控制在40-45℃的发酵温度,一般维持 15 d左右,
❖ 后期发酵 :温度可以控制在33℃左右 ;
❖ 整个发酵周期 :25-30 d范围。
40
移池浸出工艺流程
配制盐水:一般把二淋油(或三淋油)作为盐水使用,加热至 90℃以上,盐度要求达到13-16.5°Be'。 浸提液温度提高到80℃-90℃,以保证浸泡温度能够达到65℃左右。
41
浸泡酱醅的时间控制
❖ 在发酵过程中,原料中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 质受蛋白酶系和淀粉酶系的作用,其最终产物为 氨基酸和葡萄糖,也生成了大量的中间产物如胨、 肽、糊精等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种曲 ↓
熟料→冷却→接种→入池培养→
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铲曲)→成曲
№
33
二、工艺流程
❖ 入池料层:30 cm
❖ 曲料入池:应保持料层松、匀、平,利于通风,使湿度和温度一 致。
❖ 温度管理:及时掌握翻曲的时间。 ——静止培养6-8 h,升温到35 -37℃,应及时通风降温,保持 35℃ 。 ——入池12 h后,料层上下表层温差加大,表层温度继续升高,第 一次翻曲,使曲料疏松,保持35℃ 。
3、化学酱油
❖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 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 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安全问题:氯丙醇。
6
生抽和老抽
❖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 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 二级和三级。
❖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 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使拌曲后酱醅开始的发酵温度达到42-44℃之间。 ❖ ③拌水量必须恰当:在制曲总重量的65%左右。 ❖ ④上部加盐水量较下部稍多(有挥发)。
38
保温发酵和管理
❖ 发酵前期 :控制在40-45℃的发酵温度,一般维持 15 d左右,
❖ 后期发酵 :温度可以控制在33℃左右 ;
❖ 整个发酵周期 :25-30 d范围。
40
移池浸出工艺流程
配制盐水:一般把二淋油(或三淋油)作为盐水使用,加热至 90℃以上,盐度要求达到13-16.5°Be'。 浸提液温度提高到80℃-90℃,以保证浸泡温度能够达到65℃左右。
41
浸泡酱醅的时间控制
❖ 在发酵过程中,原料中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物 质受蛋白酶系和淀粉酶系的作用,其最终产物为 氨基酸和葡萄糖,也生成了大量的中间产物如胨、 肽、糊精等分子量较大的物质。
种曲 ↓
熟料→冷却→接种→入池培养→
第一次翻曲→第二次翻曲→(铲曲)→成曲
№
33
二、工艺流程
❖ 入池料层:30 cm
❖ 曲料入池:应保持料层松、匀、平,利于通风,使湿度和温度一 致。
❖ 温度管理:及时掌握翻曲的时间。 ——静止培养6-8 h,升温到35 -37℃,应及时通风降温,保持 35℃ 。 ——入池12 h后,料层上下表层温差加大,表层温度继续升高,第 一次翻曲,使曲料疏松,保持35℃ 。
酱油的生产工艺.pptx
![酱油的生产工艺.pptx](https://img.taocdn.com/s3/m/b202700ea58da0116d174907.png)
酱油的分类
• (一)按生产工艺分类 • 1 酿造酱油 • 2配置酱油 • (二)按色泽分 • 1浓色酱油 • 2淡色酱油 • (三)按成品物理状态分 • 1液体酱油 • 2固体酱油 • 3粉末酱油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2、豆粕 3、豆饼 4、其他蛋白质原料
二淀粉原料
酱油发酵是将成曲拌上一定的水和 盐水,装入发酵容器中,保持一定的 温度,利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酶,将 成曲中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 机物质的过程。
一、 酱油生产各种发酵工艺比较
• 1.天然晒露发酵工艺 • 是传统的发酵工艺,即经过长期日晒酿造
出具有浓厚酱香, 风 • 味美好的产品。如“龙牌酱油”,“生抽
曲池是固体厚层通风制曲的主要设备, 一般呈长方形,通用规格为长8~10m,宽 1.5~2.5m,用钢筋、混凝土、砖1-曲床 2-风道 3-鼓风机 4-电动机 5-入风口 6-天窗 7-帘子 8-曲料 9-曲池罩
• 通风是为好气性的曲霉菌生长发育提供氧, 促进曲霉生长;又将代谢后产生的二氧化 碳气体从曲料中排出;同时控制因曲霉菌 的呼吸产热所引起的品温上升,保持适宜 的产酶温度,以提高酶活力,有利于原料 的氮利用率和酱油质量的提高,所以循环 使用的湿热空气中要适时掺入新鲜空气。
• 制曲是种曲在酱油曲料上扩大培养的过程。 制曲过程的实质是创造曲霉菌适宜的生长 条件,促使曲霉充分发育繁殖,分泌酱油 酿造需要的各种酶类,如蛋白酶、淀粉酶、 氧化酶、脂肪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转 氨酶等。
• 曲子的好坏不仅决定着酱油的质量,而且 还影响原料的利用率。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设备
厚层机械通风制曲是将曲料置于曲池内,其 厚度一般为25~30cm,利用风机强制通风, 使空气从曲池假底的孔眼通过曲料层,散 发至空间,再被吸入风机内循环使用。
《酱油的生产工艺》课件
![《酱油的生产工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3b538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82.png)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设备运行噪声,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废弃物分类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分别处理。
资源化利用
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 资源浪费。
无害化处理
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对环境造成危害。
《酱油的生产工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酱油的简介 • 酱油的生产原料 • 酱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 酱油的质量检测与鉴别 • 酱油的生产设备与设施 • 酱油的生产安全与环保
01 酱油的简介
酱油的定义
01
酱油是一种由大豆为主要原料, 经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调味品, 具有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色泽。
05 酱油的生产设备与设施
制曲设备
曲料混合机
制曲机
将原料与曲霉菌种混合均匀,为制曲提供 基础。
利用曲霉菌种发酵,形成曲料,为后续发 酵提供必要的酶和菌种。
通风设备
温度控制设备
为曲料提供必要的氧气,促进曲霉菌的繁 殖。
保持曲料适宜的温度,促进曲霉菌的生长 和发酵。
发酵设备
发酵罐
用于存放曲料和发酵液,进行发酵反应。
温度控制设备
保持发酵罐内适宜的温度,促进发酵反应的进行。
通风设备
为发酵液提供必要的氧气,促进酵母菌的繁殖。
搅拌设备
使发酵液充分混合,促进发酵反应的均匀进行。
提取和精制设备
提取设备
将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提 取出来。
精制设备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提 取液进行精制,提高其质 量和纯度。
过滤设备
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质和残 渣,提高提取液的纯度。
主要原料。
麸皮
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废弃物分类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 分别处理。
资源化利用
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 资源浪费。
无害化处理
对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防止对环境造成危害。
《酱油的生产工艺》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酱油的简介 • 酱油的生产原料 • 酱油的生产工艺流程 • 酱油的质量检测与鉴别 • 酱油的生产设备与设施 • 酱油的生产安全与环保
01 酱油的简介
酱油的定义
01
酱油是一种由大豆为主要原料, 经过微生物发酵而成的调味品, 具有浓郁的香味和独特的色泽。
05 酱油的生产设备与设施
制曲设备
曲料混合机
制曲机
将原料与曲霉菌种混合均匀,为制曲提供 基础。
利用曲霉菌种发酵,形成曲料,为后续发 酵提供必要的酶和菌种。
通风设备
温度控制设备
为曲料提供必要的氧气,促进曲霉菌的繁 殖。
保持曲料适宜的温度,促进曲霉菌的生长 和发酵。
发酵设备
发酵罐
用于存放曲料和发酵液,进行发酵反应。
温度控制设备
保持发酵罐内适宜的温度,促进发酵反应的进行。
通风设备
为发酵液提供必要的氧气,促进酵母菌的繁殖。
搅拌设备
使发酵液充分混合,促进发酵反应的均匀进行。
提取和精制设备
提取设备
将发酵液中的有效成分提 取出来。
精制设备
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提 取液进行精制,提高其质 量和纯度。
过滤设备
去除发酵液中的杂质和残 渣,提高提取液的纯度。
主要原料。
麸皮
酱油生产工艺课件(PPT44页)
![酱油生产工艺课件(PPT44页)](https://img.taocdn.com/s3/m/31582f94a5e9856a5712601f.png)
2 .乳酸菌 有酱油片球菌,嗜盐片球菌,植物乳杆菌,革兰氏阳性菌,无 运动性,是酱油酿造中的乳酸菌致意。最适宜温度为30—35℃ , PH7.0—7.2。主要作用是产生大量的乳酸,使酱缪PH降至5.5 以下,利于鲁氏酵母迅速繁殖,导致酒精发酵。 3. 酱油 链球菌 在酱醅发酵前期生长繁殖并产生乳酸,调节了酱醅的PH值, 促进了酵母的生长。
第二节 原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为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内含蛋白质和脂肪,常 用作酿造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产品的主要原料。 要求:颗粒饱满、干燥、杂质少、蛋白质含量高、皮薄、新鲜 2..豆饼 是大豆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由于压榨方式不同, 有方车饼、圆车饼和红车饼(瓦片状饼)之分。 在压榨过程中大 豆经轧片并加热蒸炒处理,然后榨右所制作的称为热榨豆饼。将 生大豆软化轧扁后,直接榨油所做的豆饼称为冷榨豆饼。 热榨豆饼是经过高温处理而成,质地较软,易于破碎,适于酿造 酱油。而冷榨豆饼出油率较低,蛋白质基本未变性,故适宜做腐 乳。
②酱缪结合酵母 在麦汁中培养形成沉淀及酵母环,细胞呈卵 圆形。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生长较多。③日本结合酵母 俗称 白菌,是好气性的产膜酵母,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 生于表面,先为白色,后变为黄褐色,使酱缪变臭,是有害菌。 防治:在菌膜初形成时,立即搅拌,可防止继续产膜。
三、细菌 1. 枯草芽孢杆菌 在酱油和酱的高温制油时中,勿污染此菌,使曲发粘,恶臭, 造成制曲失败,是制曲的有害菌。
优点:方便 快捷 开启即食、省时省事 增加食欲和享受感。
二、酱油的种类 1.按色泽分 浓色酱油——呈棕红色或棕褐色,为我国酱油之大宗。 淡色酱油——又称白酱油,呈淡黄褐色,产量较少。
2.按体态分 液体酱油——为大宗产品 固体酱油——在液体酱油中加入蔗糖、精盐等,真空浓缩、加
第二节 原料
一、蛋白质原料 1.大豆 为黄豆、青豆、黑豆的统称。内含蛋白质和脂肪,常 用作酿造酱油、豆豉和豆腐乳等产品的主要原料。 要求:颗粒饱满、干燥、杂质少、蛋白质含量高、皮薄、新鲜 2..豆饼 是大豆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由于压榨方式不同, 有方车饼、圆车饼和红车饼(瓦片状饼)之分。 在压榨过程中大 豆经轧片并加热蒸炒处理,然后榨右所制作的称为热榨豆饼。将 生大豆软化轧扁后,直接榨油所做的豆饼称为冷榨豆饼。 热榨豆饼是经过高温处理而成,质地较软,易于破碎,适于酿造 酱油。而冷榨豆饼出油率较低,蛋白质基本未变性,故适宜做腐 乳。
②酱缪结合酵母 在麦汁中培养形成沉淀及酵母环,细胞呈卵 圆形。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生长较多。③日本结合酵母 俗称 白菌,是好气性的产膜酵母,在酱缪发酵接近成熟时, 生于表面,先为白色,后变为黄褐色,使酱缪变臭,是有害菌。 防治:在菌膜初形成时,立即搅拌,可防止继续产膜。
三、细菌 1. 枯草芽孢杆菌 在酱油和酱的高温制油时中,勿污染此菌,使曲发粘,恶臭, 造成制曲失败,是制曲的有害菌。
优点:方便 快捷 开启即食、省时省事 增加食欲和享受感。
二、酱油的种类 1.按色泽分 浓色酱油——呈棕红色或棕褐色,为我国酱油之大宗。 淡色酱油——又称白酱油,呈淡黄褐色,产量较少。
2.按体态分 液体酱油——为大宗产品 固体酱油——在液体酱油中加入蔗糖、精盐等,真空浓缩、加
酱油生产技术教材(PPT 42张)
![酱油生产技术教材(PPT 42张)](https://img.taocdn.com/s3/m/3edb7d38c5da50e2524d7fb6.png)
目录
上页
下页
结束
项目三 酱油的生产技术
一、发酵原理
酱油发酵主要利用微生物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各种酶类,对 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还有少量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进 行多种发酵作用,逐步使复杂物质分解为较简单的物质,又 把较简单的物质合成为一种复合食品调料。 酱油的发酵除了利用在制曲中培养的米曲霉在原料上生长 繁殖,分泌多种酶,还利用在制曲和发酵过程中,从空气中 落入的酵母和细菌进行繁殖并分泌多种酶。所以酱油是曲霉、 酵母和细菌等微生物综合发酵的产物,其机理如下:
曲重(酱醅要求水分 -曲的水分)
( 1-氯化钠 % ) -酱醅要求水分 %
盐水浓度可用波美比重计直接测定,波美 度的标准温度为20℃。测定时,盐水温度高 于或低于20℃,应于校正。
目录
上页
下页
结束
项目三 酱油的生产技术
通常在醅料入池的最初15~25cm,醅层控 制水量略小,以后逐渐加大水量。最后将剩余 盐水均匀淋于醅面,待盐水全部吸入料内。再 在醅面封盐,盐层厚度约3~5cm,并在池面上 加盖。
目录
上页
下页
结束
项目三 酱油的生产技术
制曲后的原料中,还留有部分碳水化合物尚 未彻底糖化,在发酵过程中,利用米曲霉中淀粉 酶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等。糖化作用 后产生的单糖中,除葡萄糖外,还有果糖及五碳 糖。果糖主要来源于豆粕(或豆饼)中的蔗糖水解, 五碳糖来源于麸皮中的多缩戊糖。
目录
上页
下页
目录 上页 下页 结束
项目三 酱油的生产技术
(2)酒精发酵作用和高级醇的生产 酒精主要是酵母菌对还原糖(葡萄糖)进行酒精发 酵而来。 通式如下: C6H12O6 2CH3CH2OH+2CO2 酵母菌的生长适宜温度25-28℃,发酵适宜温度 30℃ ,温度低于10℃ ,发酵困难;高于40℃ ,酵母 不能生存和发酵。 所以,低温,发酵周期长;高温,无盐固态发酵, 酱油香气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目前来讲自来水比较理想,但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今后对水质的要求必将予以更多重视。如果水中 含有大量的铁、镁、钙等物质,不仅不符合卫生 要求,而且影响酱油的香气和风味。
六、其他辅助原料
❖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 定义: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 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 态的调味液。
❖ 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②固稀发酵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2、配制酱油
❖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粗淀粉(%) 25以上 50以上 40以上
水 份(%) 10以下 13以下 12以下
二、蛋白质原料
❖ 大豆:黄豆、青豆及黑豆。 ❖ 豆粕:用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 豆饼: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 豌豆、蚕豆 ❖ 其他蛋白质原料 :花生饼、菜籽饼等。
豆粕
蚕豆
青大豆
小白豌豆
三、淀粉质原料
二、近代酱油工业发展和现状
❖ 二十世纪30年代,从天然发酵逐步改为保温发酵 。 ❖ 对传统工艺进行总结、选育优良菌种,在保证产
品风味基础上提高原料利用率,缩短发酵周期, 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 提高生产操作机械化程度。
三、酱油的分类和定义
❖ 酿造酱油 ❖ 配制酱油 ❖ 化学酱油
1、酿造酱油
第九章 酱油的酿造工艺
目的要求
❖ 掌握酱油发酵中主要微生物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 作用。
❖ 掌握固态低盐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 掌握酱油颜色与风味等的形成机理。 ❖ 重点与难点:酱油的颜色与风味的形成机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一、酱油生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
❖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 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 酱油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有清酱、豆酱、酱汁、 豉油、淋油、晒油等。最早使用“酱油”这一名 称是在宋代至明代万历年间,
❖ 公元八世纪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入日本,后逐 渐扩大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 不生产真菌毒素; ❖ 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 ❖ 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 ❖ 不产生异味。
一、曲霉
1、米曲霉
❖ 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 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白质、酰胺等都 可以利用。
1、原料选择的依据
❖ 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 发酵。
❖ 无毒无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好。 ❖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
2、酱油生产主要原料质量指标
名称 成分
豆粕
小麦
麸皮
粗蛋白(%) 43以上 12以上 12以上
❖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 48%-50%,pH约6.5-6.8,好氧。
❖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 小麦、麸皮、面粉、碎米、玉米、薯干等,主要 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别 是Asp含量高,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四、食盐
作用:
❖ 酱油咸味的来源; ❖ 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 减少杂菌的污染。
五、酱油酿造用水
❖ 水是酿造酱油的原料,一般生产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 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 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 二级和三级。
❖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 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
❖ 蛋白质原料 ❖ 淀粉质原料 ❖ 食盐 ❖水 ❖ 其他辅助原料
一、原料的选择
四、有害微生物
❖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 ≤5×104 cfu/ml。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2、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 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 ❖ 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3、化学酱油
❖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 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 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安全问题:氯丙醇。
生抽和老抽
六、其他辅助原料
❖ 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等。 ❖ 大蒜、生姜、草菇等。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 酱油酿造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第一个阶段是制 曲,主要微生物是霉菌;第二个阶段是发酵,主 要微生物是酵母菌和乳酸菌。
❖ 定义:以蛋白质原料和淀粉质原料为主料,经微 生物发酵制成的具有特殊色泽、香气、滋味和体 态的调味液。
❖ 按发酵工艺分为两类: (1)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①高盐稀态发酵酱油 ②固稀发酵酱油 (2)低盐固态发酵酱油
2、配制酱油
❖ 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与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 食品添加剂等配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粗淀粉(%) 25以上 50以上 40以上
水 份(%) 10以下 13以下 12以下
二、蛋白质原料
❖ 大豆:黄豆、青豆及黑豆。 ❖ 豆粕:用有机溶剂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 豆饼:用压榨法提取油脂后的产物。 ❖ 豌豆、蚕豆 ❖ 其他蛋白质原料 :花生饼、菜籽饼等。
豆粕
蚕豆
青大豆
小白豌豆
三、淀粉质原料
二、近代酱油工业发展和现状
❖ 二十世纪30年代,从天然发酵逐步改为保温发酵 。 ❖ 对传统工艺进行总结、选育优良菌种,在保证产
品风味基础上提高原料利用率,缩短发酵周期, 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 提高生产操作机械化程度。
三、酱油的分类和定义
❖ 酿造酱油 ❖ 配制酱油 ❖ 化学酱油
1、酿造酱油
第九章 酱油的酿造工艺
目的要求
❖ 掌握酱油发酵中主要微生物及其在酱油酿造中的 作用。
❖ 掌握固态低盐法酿造酱油的工艺流程及关键步骤。 ❖ 掌握酱油颜色与风味等的形成机理。 ❖ 重点与难点:酱油的颜色与风味的形成机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第三节 酿造酱油的主要微生物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第一节 概述
一、酱油生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
❖ 酱油及酱类酿造调味品生产最早发明于我国,至 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
❖ 酱油在历史上名称很多,有清酱、豆酱、酱汁、 豉油、淋油、晒油等。最早使用“酱油”这一名 称是在宋代至明代万历年间,
❖ 公元八世纪著名的鉴真和尚将其传入日本,后逐 渐扩大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地。
一、酱油酿造原理
1、蛋白质的水解
❖ 原料中的蛋白质经过米曲霉所分泌的蛋白酶作用, 分解成多肽、氨基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使酱油呈鲜味。 ——甘氨酸、丙氨酸、色氨酸使酱油呈甜味。 ——酪氨酸使酱油呈苦味。
2、淀粉的水解
❖ 原料中的淀粉质经米曲霉分泌的淀粉酶的糖化作 用,水解成糊精和葡萄糖。 ——为微生物提供碳源。 ——是发酵的基础物质。 ——与氨基酸化合成有色物质,赋予酱油甜味。
用于酱油酿造的霉菌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 不生产真菌毒素; ❖ 有较高的产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 ❖ 生长快、培养条件粗放、抗杂菌能力强; ❖ 不产生异味。
一、曲霉
1、米曲霉
❖ 是生产酱油的主发酵菌。
❖ 碳源:单糖、双糖、有机酸、醇类、淀粉。
❖ 氮源:如铵盐、硝酸盐、尿素、蛋白质、酰胺等都 可以利用。
1、原料选择的依据
❖ 蛋白质含量较高,碳水化合物适量,有利于制曲和 发酵。
❖ 无毒无异味,酿制出的酱油质量好。 ❖ 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 容易收集,便于运输和保管。 ❖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争取综合利用。
2、酱油生产主要原料质量指标
名称 成分
豆粕
小麦
麸皮
粗蛋白(%) 43以上 12以上 12以上
❖ 基本生长条件:最适生长温度32-35℃,曲含水 48%-50%,pH约6.5-6.8,好氧。
❖ 主要酶系:蛋白酶、淀粉酶、谷氨酰胺酶、果胶 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
❖ 蛋白酶分为3类: ——酸性蛋白酶(最适pH3.0) ——中性蛋白酶(最适pH7.0) ——碱性蛋白酶(最适pH9.0-10.0)
❖ 小麦、麸皮、面粉、碎米、玉米、薯干等,主要 提供碳水化合物,同时提供酱油中1/4氮素,特别 是Asp含量高,是酱油鲜味的主要来源。
四、食盐
作用:
❖ 酱油咸味的来源; ❖ 与氨基酸共同呈鲜味,增加酱油的风味; ❖ 减少杂菌的污染。
五、酱油酿造用水
❖ 水是酿造酱油的原料,一般生产一吨酱油需用水67吨。凡是符合卫生标准能供饮用的水如自来水、 深井水、清洁的江水河水湖水等均可使用。
❖ 生抽——是以优质的黄豆和面粉为原料,经发酵 成熟后提取而成,并按提取次数的多少分为一级、 二级和三级。
❖ 老抽——是在生抽中加入焦糖,经特别工艺制成 浓色酱油,适合肉类增色之用。
第二节 酱油生产的主要原料
酱油酿造的原料包括:
❖ 蛋白质原料 ❖ 淀粉质原料 ❖ 食盐 ❖水 ❖ 其他辅助原料
一、原料的选择
四、有害微生物
❖ 毛霉、青霉、根酶、产膜酵母、枯草芽孢杆菌、 微球菌等,这些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降低成曲的酶 活,影响原料的利用率,产生异味,使酱油浑浊。
❖ 细菌污染——酱油中卫生指标规定,细菌数 ≤5×104 cfu/ml。
第四节 酱油的生产工艺
一、酱油酿造原理 二、工艺流程 三、操作要点 四、酱油色香味体的形成
Hale Waihona Puke 2、酱油曲霉❖ 酱油曲霉分生孢子表面有突起,多聚半乳糖羧酸 酶活性较高。
3、黑曲霉
❖ 含有较高的酸性蛋白酶。
二、酵母
❖ 鲁氏酵母——发酵型酵母,发酵葡萄 糖和麦芽糖生成酱油的风味物质,随 糖浓度降低和pH降低开始自溶。
❖ 球拟酵母——酯香型酵母,参与了酱 醪的成熟。
三、乳酸菌
❖ 适当的乳酸是酱油的风味物质之一;乳酸还可以 和醇类结合生成酯;降低酱醅的pH值,有利于酵 母菌的生长,同时抑制杂菌的生长;和酵母菌共 同作用产生糠醛,赋予酱油特别的风味。
❖ 配制酱油中的酿造酱油比例不得少于50%。 ❖ 配制酱油中不得添加味精废液、胱氨酸废液以及
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氨基酸液。
3、化学酱油
❖ 也叫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是以含有食用植物蛋 白的脱脂大豆、花生粕、小麦蛋白或玉米蛋白为原 料,经盐酸水解,碱中和制成的液体调味品。
❖ 安全问题:氯丙醇。
生抽和老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