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珠区人口与社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现状
(《产业规划视角下的广州市人口变动研究》) 综合基于地形起伏度的高丘陵和低山区的人口承载力评价和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低丘陵和平原区人口承载力评价结果,得到广州市基于人居环境适宜性的人口承载力评价结果,并根据人口密度超载情况分为超载、临界和富余三类(人口密度超载界于±100 人/平方公里之间计为临界状态)。
根据2010年统计年鉴数据,广州市人口承载情况中,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属于超载区,海珠区超载人口24万。广州市中心城区人口亟待疏解与控制。
2、人口密度
广州市常住人口密度空间分布(2012年统计年鉴)
从总体上看,广州市常住人口分布呈中心区人口密度高,外围人口密度低的局面。海珠区的密度在全市排名第二,严重超出广州平均密度1735.357人/平方公里,呈现高密度聚集。
根据人口密度等值线分布图来看,广州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加强,2010年已经形成了一个人口分布中心(解放中路附近)以及三个次级中心(海珠区江南中街、白云区景泰街、天河区石牌街)。海珠区的江南中街为其中一个人口次级中心,主要承接了老城区(荔湾区、越秀区)的人口转移。
●海珠区常住人口密度空间分布(2010年六普数据)
海珠区内部人口分布西多东少,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内江南中街形成一个人口中心,同时也是广州市的一个人口次中心。
3、外来人口空间分布
●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
广州外来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中圈层和外圈层内侧比重相对较高。2000到2010年以来,已经形成四个规模较大的外来人口集聚中心。外来人口倾向于聚居于居住在交通便利、居住成本相对较低的城中村里,而海珠区凤阳街辖区内有瑞宝村、沙溪村、康乐村等,城中村面积占80%以上,根据六普数据,外来人口比例占73.3%,成为广州市外来人口集聚中心之一。
海珠区外来人口空间分布
海珠区内部,凤阳街和江海街的外来人口密度最高。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海珠区西部,呈现西多东少的特点。
4、外来人口比例较高
根据六普,2010年海珠区常住人口为人1558663,其中外来人口为789044人,占50.62%。外来人口比例较高,主要为务工人员。全区范围看,凤阳街、江海街、南洲街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最高。外来人口主要分布于区中、南部。区域西部外来人口比例较低。
5、人口增长空间分布趋势
根据前面对于广州市常住人口及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海珠区为核心城区的外围圈层,整体上承载着核心城区的人口扩散和外来人口的集聚两大作用。整体上与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呈现从中心区向近郊区扩散的现象相吻合。
海珠区所有街道中,海幢街和南华西街出现人户分离,人口开始外迁。这两个街道是老城区,与广州市的整体人口迁移情况吻合。其他街道均吸纳了外来人口居住,以凤阳、瑞宝、江海、南洲、华洲、官洲等街道为主。
6、人口年龄组成、老龄化程度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程度
根据2010年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广州的老龄化程度呈现为双中心结构的空间格局,分别为老城核心区(包括荔湾、越秀、海珠)和郊区从化。海珠区属于老年型初期,是广州人口老龄化核心之一。
●海珠区人口年龄组成
根据六普数据,65岁以上人口有136418人,占总人口的8.75%。已进入人口老龄化。
7、人口受教育程度
根据六普,海珠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占85.60%。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人数为25170人,高于全市19228人的平均水平。海珠区15岁以上文盲人口为12402
人,文盲率为0.89 %,低于全市0.95%的平均水平。
从全市来看,海珠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在全市排名第三,次于天河区、越秀区。
8、社会空间分异
广州市社会空间重构模型
广州社会空间分为三大圈层,海珠区位于中圈层。呈现几大特点:
1、滨江沿线、主要道路两侧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导致大规模人口迁入,形成中高收入阶层
社区
2、为数众多的城中村成为典型的中圈层社区空间之一,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成为外来人口
聚集区。
3、海珠区西部老城区为中低收入本地居民聚居区。
人口问题总结
1、海珠区人口高度密集,成为全市一个人口分布中心,亟待疏解
2、海珠区外来人口数量巨大,并大量集聚在城中村内,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3、海珠区主要承担和新老城区的人口扩散以及外来人口集聚的两大作用
4、海珠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较突出
5、海珠区出现不同类型的社会区,有一定的隔离和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