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培优课件_24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板块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就是“泛大陆”。
三、分析“大陆漂移”学说推断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科普短文两篇,看看他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把握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阐释的观点。(重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难点)3.激发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的精神。(重点)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曾获代表科幻世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代表作有《机器人》系列、《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追寻恐龙灭绝原因,写成此文。
恐龙无处不在
1.听读课文,了解并复述课文内容。2.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在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赛课导学案_25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想】《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出自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被压扁的沙子》是通过对斯石英的产生、分布和特性的介绍,证明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这一观点,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两篇短文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的章节里,编者也将它们编在一处,如何将这两篇短文融为一个整体来教学呢?通过分析比较,我发现它们在行文思路上的共同点,都运用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学习《恐龙无处不有》这篇文章时,我将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梳理行文思路,归纳出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观察分析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用已有知识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被压扁的沙子》一文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的。
教学时,我通过寻找文本的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巧妙地设计问题,将两篇短文融合在一起完成了教学。
【教学目标】1.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3.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探寻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圈点勾画重点词句,概括出两篇短文介绍的知识。
2.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和行文思路四方面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
【教学难点】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假说演绎的推理方法。
【教学方法】预习法、跳读法、比较法、探究法【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一)谈话导入在人类出现之前,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为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大争论。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一、内容简介:文章共分为两个小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作者简介: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是出生于俄罗斯的美国犹太人作家是生物化学教授,门萨学会会员,他创作力丰沛,产量惊人,作品以科幻小说和科普丛书最为人称道。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阿西莫夫一生创作和编辑过的书籍超过500册,据估计他至少写过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类别除了哲学类以外,几乎涵盖整个「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
阿西莫夫是公认的科幻大师,与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阿西莫夫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最为人称道,其它的主要著作还有「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笔下产出不少短篇小说,其中〈夜归〉(Nightfall)曾获美国科幻作家协会(Science Fiction Writers of America)票选为1964年前的最佳短篇小说。
他也写推理小说和奇幻小说,以及大量的非文学类作品,并曾用笔名保罗·法兰西(Paul French)为青少年撰写科幻小说「幸运之星系列」。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部编八下语文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二、这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试任选其中一篇,分析其思路。
参考答案:【示例一】《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观点,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恐龙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徙,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的结论。
【示例二】《被压扁的沙子》开篇提出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引起读者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原因的兴趣,然后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接着从地质学的发现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点拨:回答本题首先一定要读懂括号前语句的含义,然后再分析括号内语句的含义,最后分析其对前面语句起什么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
部编八下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解析版)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随着时间的流誓,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 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xié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xié( )带碰撞.( )褶.皱(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
(3)选文中“天衣无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二、单项选择题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方位顺序和逻辑顺序。
B.说明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抒情和描写在说明文中也可以运用。
C.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为总分式和递进式。
事物说明文大都用总分式结构,事理说明文大都用递进式结构。
D.说明文中比较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摹状貌、举例子、作诠释等。
3.下列各项说法未正确的一项是()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D.两篇短文均将难懂的科学知识说得通俗易懂,原因是多用解释说明,还擅于用假设来引导读者去理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替换的一组是()A.大约经历..(经过)了一亿年。
B.随着时间的流逝..(消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
C.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悲壮)得多。
D.以色列对加沙地区发动的防御盾牌行动对平民来说是一场无法躲过的劫难..(灾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明方法(解析版)
0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群文阅读说明方法种类多, 各显神通作用大本课的两篇短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恐龙无处不有》第2段)、列数字(《恐龙无处不有》第14段)、作比较(《被压扁的沙子》第7段)等。
这些说明方法,起到了形象、生动、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的作用。
【考点解读】辨别说明方法,特别是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中考说明文阅读的常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如下:1、第X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指出第X段(句) 运用的说明方法, 并说说其作用?【技法点拨】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 以便读者理解作比较——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一目了然打比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使说明通俗易懂列数字——既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 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引用——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真题演练】(一)《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冯小宝①《流浪地球》是2019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
有的说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
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
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保持稳定的形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
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
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100倍。
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文解读+批注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批注]新观点指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有关恐龙灭绝的假说。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批注]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材料,呈白色,是唯一一种在1600 °C以上的空气中仍保持优良力学性质的金属,也是抗腐蚀性最强的金属之一。
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批注]太阳无法抵达地球表面,为什么会导致恐龙灭绝?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批注]语言严密准确。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④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批注]观点产生。
⑤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批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义!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批注]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⑥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⑦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批注]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说理。
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知识点汇总:1.科普说明文知识2.字词积累3.阿西莫夫生平及主要作品4.层层深入的说明思路5.用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说明深奥的道理6.精练风趣的语言特点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1.科普说明文知识科普说明文属于事理说明文。
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
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科普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学说明文。
科学小品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在说明中兼用文艺性笔调讲述科学道理,介绍科学知识,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的文章。
一般科学说明文是单纯客观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不大讲文艺性笔调。
(1)事例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什么?(2)科学小品有什么特点?(3)一般科学说明文有什么特点?2.字词积累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能准确拼读和书写。
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解释并灵活运用。
(1)下列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zhě)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B.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ké)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朝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
C.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xié)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sù)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流逝:时间消逝;悄悄逝去褶皱: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B.劫难:泛指灾难。
追溯: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C.致密:周密;细致两栖:能在水中或陆上生活或活动D.趋势:事物或局势发展的动向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恐龙无处不有》培优课件_17
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 问题?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 作业:收集资料,请用《我所知道的恐 龙》为题,写一篇小短文,介绍给大家。
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 的化石。” 2、举例子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3、作诠释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 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 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 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4、打比方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3 携带:随身带着。 4 遗骸:遗体、遗骨。 5 致密:细致精密。 6 劫难:灾难、灾祸。
解题
初读课文,独立思考: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阅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有? 2.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全文结构特点:总分总。
合作探究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 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1段的两句话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 点明中心,总领全文。
合作探究
第2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 用?
恐龙并不适 应南极气候
是大陆在漂移而 不是恐龙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 块构造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 分裂
每一块大陆都携带 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南极分析恐龙化石 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合作探究
主旨
这篇事理说明文从在南极洲发现 恐龙化石的事实出发,介绍了“板块 构造”理论,说明不同科学领域的发 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证据 或得出新的结论。
导入新课
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 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 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 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凹 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难道这几块 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 好觉。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 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科学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 假说。那么“恐龙无处不有”与大陆漂移假说有 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 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原文说明这个泛大陆现在仍很牢 固,只是出现一点要破裂的征兆、迹 象,并非已开始破裂。改文不符合科 学实际。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和周密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二单元 阅读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 域产生影响。”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 逻辑基础,起到总 领全文的作用。
科学研究还需要: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 域产生影响。”
请说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 冰箱。( 打比方)
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
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出生在苏联彼得罗 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 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
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
杰克到中国来学习中文,当他学习
说明文的时候遇到了一点儿小麻烦,你
能帮他解决吗?
1、说明文的顺序有(
)、
(
)、(
)。
2、说明方法包括( )、( )、
( )等。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
《恐龙无处不有》
——阿西莫夫
请看一段新闻: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 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 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 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 属于鸟臀目恐龙。
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发现问题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找出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二单元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精读细研
(2)“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中 “大约”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不能。“大约”表示推测,因为所推测的年代久远,不可 能用确定的数字,如果去掉,就是一个很确切的数字了,与事 实不符,用“大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疑难探究
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精读细研
5.现在想一想:作者把这两句话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 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肯定”一词,说明 作者是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的支持。
精读细研
6.下列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结合上下 文,说说它的作用。
精读细研
2.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
恐龙化石的 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
精读细研
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 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 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 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密性。
自然界中的斯石英的形成条件——必须受到巨大压力。
精读细研
(3)严密的推理证明 在6500万年前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发现过斯石英 不可能来自地壳深处
只能来自陨石撞击(那时还没有原子弹) 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年代 结论:恐龙灭绝是因为外星撞击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提9年来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 争论不休?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小品文,通过阅读科普作品,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阿西莫夫是著名的科幻作家和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本课时的两篇短文分别是《被偷走的时间》和《记忆的移植》。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知识,通过对时间的感知和记忆的理解,让学生思考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这些领域的深入了解还需要通过阅读和思考来逐步建立。
此外,学生可能对科幻作品感兴趣,但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和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顺序;2.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3.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1.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2.引导学生品味阿西莫夫科普文的魅力。
教学方法:1.迁移教学法。
中学生都很喜欢读科普文章,比如《百科知识》、《科技博览》等等,课前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然迁移到本文中来。
2.导读教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型,在教师有效的导读引领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能力。
3.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结合课文和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词。
搜集整理自己曾经读过的科普读物,并总结一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查阅有关阿西莫夫的生平,课外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教师:搜集整理阿西莫夫的生平资料及作品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筛选主要信息,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理清说明顺序;2.赏析语言,品味文章的逻辑之美。
教学流程:(一)迁移导入——话科普师:(开场白)据了解,同学们在课外都很喜欢读《科技博览》、《小牛顿》、《十万个为什么》、《有趣的科学》等等,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读过哪些类似的书籍?并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阅读体会和收获。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话科普)以上这些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介绍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而且能够将深奥复杂的知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这样的文章我们称之为“科普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科普文,板书:“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家作品介绍:阿西莫夫背景补充:恐龙灭绝(二)导读探究——理思路由于本文所探讨的不同科学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互相影响的问题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间贯穿着作者的横向联系、纵向对比等逻辑推理,复杂而深刻,所以,教学本文读懂文章是关键。
因此,教学本文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提炼文章的逻辑结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作必要的点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骸(hái ) 蟾(chán)蜍(chú ) 褶(zhě )皱 鸟臀(tún)目 两栖(qī ) 追溯 (Sù) 天衣无缝(fèng)
自主朗读,整体感知
1.作者针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提 出了那些问题?
2.对于这些问题,作者给出什么样的的答 案?
3.作者由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现象,最后 证明了什么样的理论?
⑶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 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 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 天雪地。
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 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说说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 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好冷啊! 冻死我了!
难道是……
或者是……
No!那只能是……
北美洲
欧洲.亚洲
非洲 印度 南美洲
南极洲.澳大利亚
研读赏析 ,品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⑵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 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阿根廷科学家 在南极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由阿根廷的 一支南极探险队发现的这些化石包括部分 颅骨、脊背上的部分骨板和其他骨骼。这 些化石好像属于一种新的食草恐龙,具有 鸟臀目恐龙的特征。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积累字词。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3.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4.增强自己的科学意识,培养自己多角度看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 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 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 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
教师寄语
牛顿曾说:没有大胆的假说,就没 有伟大的发现。 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 在学习中能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实现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