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展示了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本课是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社会变迁现象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历史素养。
同时,学生对于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存在认知上的模糊地带,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了解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我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以及人民群众在变迁过程中的奋斗与贡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我国社会变迁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分别从、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
2024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社会生活的变化》是2024年初二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人类社会生活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并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通过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深入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改变。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社会的进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影响,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我采用了教法:引导探究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讨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工业革命的意义。
同时,学法是:启发式学习法和问题导向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图表、图片和视频等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历史文献和案例,以便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准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我将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的特点,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同时,我也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以及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
环节二、探究新知我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过程,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影响。
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
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说教材《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说目标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课标”)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与能力: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在社会的转型期,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改变是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性产物,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有力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
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
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
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
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认识到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生活习惯的改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展示了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我还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文字、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
通过引导探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年代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发他们对社会变迁的兴趣。
2.讲授新课: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021年整理〗《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首先是教材分析。
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
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重点课。
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
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
小编准备了初二历史说课稿社会生活的变化,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各位专家、同仁: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汇报《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的教学尝试。
一、教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本课从社会生活的角度展示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
作为社会生活史的主题教学,本课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内容庞杂、内涵深刻。
内容庞杂是指本课中社会生活”涉及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等方面,内容多,空间广,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图卷。
内涵深刻在于作为本册书的收尾篇,本课是中国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回归生活的表现,体现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透视出历史的变迁。
因此,本课的主旨就是在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感受文明的演进。
二、学情分析。
第十一课说客稿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出自北师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
通过生活习俗的角度让学生来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已对近代中国史有所了解,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会使他们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的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教学目标】基于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并以此来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收集老照片、旧服饰等,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2、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照相、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内容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进步性。
2、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难点】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将本课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具选择】多媒体平台【课前准备】基于新课改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及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我将本课确定为自主学习与交流学习相结合的课堂形式。
1、教师将本课划分为三个兴趣小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2、根据不同的兴趣将全班同学分派到三个兴趣小组各组,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对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课件)这种分工落实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X,今天给大家介绍本课题为《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社会结构。
2.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俗的变化。
3.了解明清时期的商业贸易和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中国商业贸易发展。
难点:掌握明清时期文化风俗的变化和商业贸易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明清时期的物品、环境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结合案例分析。
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的基本历史背景和社会结构,同时配合具体案例评价并探究商业贸易发展。
3.教师提问。
提出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变迁和文化风俗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4.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类讨论影响明清时期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
5.知识归纳。
采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历史知识的方法使其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复习预习(5分钟)。
让学生快速回答“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历史”,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2.情境导入(10分钟)。
通过趣味图片展现明清时期的物品、环境、人物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3.讲授+案例分析(20分钟)。
通过电子书、视频等形式向学生讲解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等。
然后,以工商业发展为例,结合商品流通路径分析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情况,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商业贸易影响社会生活的原理。
4.教师提问+小组讨论(15分钟)。
提出有关明清时期社会生活变迁和文化风俗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表意见。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分类列举明清时期各方面的社会变化,扩大学生视野。
5.知识归纳(10分钟)。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由教师归纳总结明清时期的社会变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提高知识形成能力。
6.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贸易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或根据自己的发现和分析,写一篇关于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历程的论文。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doc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指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就业观念的转变,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其核心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目标: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的史实、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分析: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和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能力,了解分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人民带来的好处,也是我国政府对就业、医疗和社保等方面的一次重大改革。
三、教学过程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和表现。
师生互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问题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因有哪些?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随之不断提高。
问题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如何?具体表现在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
问题3: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的今天,还要不要提倡艰苦朴素的精神?要提倡。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为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乃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问题二:就业观念的转变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我国就业制度转变是人们就业观念转变的根源。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此目教材内容进行了解,然后教师适当补充相关的历知识讲述清楚,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问题1:改革开放以前的就业制度状况如何?计划经济时代,劳动用工的管理权高度集中,从中专毕业生到大学毕业生,以及退伍军人,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分配,长期以来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陈旧观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说教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新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科学文化与社会生活》第2课的内容。
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
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重点课。
此外,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说学情: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通过课前预习,完成知识层面的掌握,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师生互动,进一步理解本课的重难点问题。
同时初中学生感性认识多于理性认识,学习中兴趣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音像资料,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
培养学生用视频、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20世纪50年代: 社会保障制度形 成 : 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 ③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 建立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④到目前为止,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 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
请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 你认为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体会改 革开放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 3、了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情况,了解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的对比。 难点: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①改革开放; ②科技改变生活; ③党的优惠政策等
1949
1956
1966
1976 197。 改革之前极落后, 物资匮乏凭票购。 穿衣主流蓝灰黑, 食物匮乏缺营养。 居住条件相当差, 土坯茅草面积小。 步行公交自行车, 交通落后出行难。 开放以来大变样, 生活水平提高快。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蓝、黑、灰、绿是主旋律!
追求颜色、花色、款式、个性、时尚、舒适
食物匮乏、单调,凭票供 应。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 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 基本的温饱问题。 吃饱 吃好, 讲究 营养 均衡, 粗细 搭配
面积小、 条件差, 茅草房、 土坯房
面积大,居 住环境有了 明显改善
1995年,国家在 城镇启动了“安 居工程”,让中 低收入的职工能 以成本价买到合 适的住房。
2、“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 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六单元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为线索,通过展示我国人民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以时间为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变迁中的重大事件、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历程、原因及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感知多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相关历史事实和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生活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影响。
2.教学难点:社会生活变迁背后的历史规律,以及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对比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生活变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影响及背后的历史规律。
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说课稿)
高一历史说课稿时间:2011年3月10日内容: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人:李文娟专题分三块内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个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是第三阶段,衣食住行、邮电通讯、大众传媒的变化迅速,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便捷的联络方式。
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现代化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
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3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本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是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通过三个子目展开论述:变迁中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的演变、科技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教材以丰富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学生在感受历史发展的同时,认识到社会进步的艰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他们对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生活变迁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到了社会变迁,但对变迁的原因和过程缺乏系统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变迁的原因和主要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主要原因。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理解社会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过去的生活,激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新时期社会生活变迁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程标准](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改革开放前后的系列照片,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片展示讲解二、就业和社会保障1、就业观念的转变[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八年级下册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法说课
“时光流转岁月有情”——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课标内容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本课从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两方面来讲述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会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既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带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计划经济时期的历史不太熟悉。
又由于他们的祖辈或父辈亲历过那一历史时期,部分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他们所熟悉的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另一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对于本课内容的学习也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
学生已学习过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有了前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师可以设计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切身体会这种变化,进而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实施。
四、基于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今天,我国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及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2.通过课前“社会生活的变迁调查作业”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教师结合调查情况结合视频、图片等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3.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变化的原因六、说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
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22课_《社会生活的变迁》_华东师大版.ppt说课稿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3分钟) 展示图片
提问: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
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 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 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 了哪些变化呢?
二、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
活的变化等知识。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 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 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 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 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
通讯发展 生活指数提升
联 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 生哪些变化及原因
国内政治变动 社会经济发展 西方文化的传入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动
改 革 开 放
……
消费观念的变化:
特点----多样性与个性化 观念----乐于消费 敢于消费 超前消费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这种消费观念的?
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大手大脚;提倡健康消费,反对大吃大喝;提倡绿色消 费,反对污染环境;提倡品味消费,反对低级趣味。
但物质不能主宰灵魂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 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 ,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 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 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 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中提 高自己的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5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到了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认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变迁,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从多角度去研究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2.教学难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研究问题。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活图片,引发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思考。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成果展示:各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讨论成果。
5.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6.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
首先是教材分析。
说本课在此册书中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册书的最后一课,因为不涉及本册书如外交事业、国防、科技等专题性内容,容易被忽略,但从本课所要表达的主题: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带来了中国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方式的极大改变这一角度而言,本课对于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来讲又尤为重要。
因此,将本课作为一个重点课。
说本课的作用:总结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变化,让学生从现实生活角度列举实例去切身体会这种变化既是本课的特色也是本课的作用。
二说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实行能者上岗,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并不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而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人才竞争的需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为使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实现再就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国家尽最大努力保障国有企业和职工双重利益、是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是改革开放使人们在社会生活方式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培养学生用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客观地评价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从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是介绍在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显著不同,从中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重点:在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难点: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针对授课对象是我市学生,以自己所制作的新中国成
立后乌鲁木齐地区具体变化的真实照片为主,由点到面,也选取了北京及祖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变化的纪实影像来展示这种生活的变化。
提出问题:你看完短片有何感想。
设计意图:给课堂增亮点,瞬间拉近学生与历史课堂的距离,有亲切感,减轻大赛课给学生的压力感,引发学生兴趣,避开乏味的导课并创设历史情境、直接进入课堂。
展示一组照片,学生活动:你来猜猜看这些照片分别反映什么时期人们服饰的照片。
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设计意图:选取本校学生真实照片,如穿校服在校门口的、在本校艺术节上青春活力的服饰也登上舞台等等照片。
进一步给学生以亲切感、拉近距离,也引导学生得出“服饰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结论。
直观展现人们服饰的变化,视觉教学。
通过这样组一旧时侯的照片和一现在的照片的这样的对比,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了解人们服饰方面的变化。
穿插教材中的照片,不遗漏知识点。
轻松引导出: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着的特点是什么。
填写表格,明确答案。
提出问题:为何有这种变化?促使学生阅读教材找答案,符合现在强调的“回归课本”,这也做到了深入浅出教材,突破了教学重点。
有了对服饰变化的学习过程,学生已经形成了了解掌握人们生活方式变化某一方面的基本思路。
将课堂交给学生: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为“自主学习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居住、出行有哪些变化”的小组。
即食、住、行小组。
分别给每组以调查问卷。
设计意图:挖掘教材,对课本浅白、短少的正文做以贴合实际生活的补充,符合“少教多学”的理念。
让学生自己找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符合本课特色。
而且配合以调查问卷给出的具体题目,避免了学生在分组合作时“找不出什么、没什么可谈”。
同时,加强了学生团队合作、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理念。
在分组合作之后又选出本组中的“小记者”来报道采访内容。
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切实做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互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现场还可采访年长的听课老师,减轻学生在课堂当中的拘谨感,活跃课堂气氛。
小结之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补充以资料图片,让学生产生直观印象,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教师穿插介绍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凭票证购买”的小故事,吸引学生。
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去是“凭票证购买”?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其不光知道“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
同时也做到了不遗漏知识点。
通过孩子的发言、照片的展示、对问题的思考,总结归纳改革开放前后人们饮食方面的变化。
提出问题:喜中有忧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方法来解决?设计意图:实现了让学生阅读课本又具有自己的思考,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畅所欲言,拓宽了思维、培养了辩证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的层面,真正体现了“学习历史从而指导现实生活”这一理念。
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渗透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
以下是和学习人们服饰、饮食方面变化相同的方式。
学生总结、列表格对比、探讨“喜中掺忧”的是什么、你认为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同上。
做总结表格,明确答案。
论从史出。
用具体变化、实际数据说明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充分体现出授课时注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突破重点。
培养学生历史发展观,客观学习历史史实。
过渡语:为了在将来拥有较高幸福指数的美好生活,同学们肯定关心的是自己将来的就业制度是什么样。
自然进入了教材第二个子目的学习。
学生阅读教材给出答案。
设计意图:始终注重“少教多学”,将知识点清晰化、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
深入浅出教学难点:把握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的变化。
针对“铁饭碗要不要打破”来谈自己的想法,从而理解了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便于理解持证上岗、培训、招聘。
适时鼓励学生要发奋学习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达到历史课堂情感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的目的。
立意全课主题:60余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余年,中华大地日新月异。
原因何在?在学生总结归纳后明确: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学生至此已经从现象看到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突破。
过渡语: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应该怎样帮助那些改革过程中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设计意图: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疏理知识点。
2.和曾经学过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相联系,明白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通感”。
3.培养学生爱国意识,必须体现历史课堂情感教育的特殊性。
对比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同,将抽象的名词、概念具体解读给学生,补充以历史数据,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认识到了“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在改革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保制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成熟迈进”!
课堂最终曲。
呼应课堂一开始的视频播放。
播放时事新闻片段:2013年两会讨论最多的是民生问题。
从而升华本堂课的主题:我们可以展望到今后百姓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由百姓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之上,我们也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民的“中国梦”信心满满。
小结全堂课。
全课贯彻一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由诸多实例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极大提高,表现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
在党和政府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的执行下,如逐步建立健全新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制度、社保制度,我们中国百姓的“民生”越来越好。
我们也对终有一天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