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主题图阅读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主题图”是指借助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吸引学生眼球的是一幅幅色彩鲜艳的主题图,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这不仅给枯燥、单调的数学赋予了生机,让数学变得可爱亲切,拉近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距离,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特别对“教学材料的丰富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的关系处理上,给教师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创造性地利用主题图,使得主题图更加亮丽,是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来看,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策略.一、适当调整教材主题图案例1“猜数游戏”(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的那幅主题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加法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从而比较出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对教材的重新认识后,觉得教材的主题图虽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开放度,但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该主题图对计算有过多的暗示.在之后自己的教学中,我对主题图进行了改编,设计了一个小猴爬树摘桃的主题图.教学过程如下:多媒体呈现主题图:一棵桃树下,一群猴子在玩耍,数一数总共有几只?生:6只.师: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师:小猴子可调皮了,你看———(出示课件)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1:树上有几只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2:因为2+4=6,所以6-2=4.(播放:树上的猴子在树上与大家打招呼)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列出两加两减算式,并明确其内涵)问题呈现后进行小结: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就是另一个加数.主题图改编后有两方面的优势:(1)问题呈现有了现实意义.6只猴子在地面上做游戏,其中一部分猴子爬上了树,现在地面上还剩下2只,请思考“树上有几只猴子?”表述很自然,于是让学生对数学的题意理解更深入,接着灵活地来计算,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2)避免学生的思维定式,减法是依照加法来的,而并不是根据特定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其实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认识要建立在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上,并不仅仅让学生想加法算减法,对算式的理解很重要.如果运用上述主题图,学生在求一部分的时候,能够算出那一部分为多少,但在列式的时候总会列成加法算式,主要因为学生把算式和计算完全混为一团,原主题图过多地强调看加算减,强调了计算.二、合理把握呈现方式案例2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前后”的那幅主题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森林运动会”,让学生充分地来表达“前后”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当中马上出示整张主题图,那么学生就错失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儿童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就无法激发出来.显然课堂上的生成也就没有了,学生的表述也过于固定.其实主题图的呈现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修改主题图,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师:今天,森林里在开运动会呢,参赛选手知道是谁吗?(出示小白兔、松鼠、乌龟、长颈鹿、蜗牛)在比赛前你最想对它们说什么?学生自由说.师: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小动物们肯定会在比赛中表现得更加出色,他们已经站在最前面,你能来预测一下他们的结果吗?(二)呈现材料,引导探究学生交流,反馈:(教师把结果排在黑板上)师:你为什么觉得是这个结果?生1:长颈鹿最高所以在最前面,……师:这时候长颈鹿在———生1:最前面.师:小松鼠在———生1:长颈鹿的后面.师:他的后面又是———……师:还有不同的结果吗?(教学过程同上)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完成主题情境的导入后,便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呈现学习材料.这些结果既是原有教材主题材图内涵的体现,又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更是学生原有思维的现实呈现.真正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课堂教学上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的”的意图.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数学活动的体验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华林雅(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盱江小学344700)137.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像解读小学数学教案

图像解读小学数学教案

图像解读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能够理解和解释数学概念。

2. 学生能够利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和论证。

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通过图像的方式来解读和理解数学概念,包括几何图形、数据统计和数学运算等
方面。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图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图像所代表的数学概念。

2. 讲解:解读图像中的数学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图像中的规律和特点。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其他图像来练习解读数学概念,并进行相应的操作和计算。

4.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图像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方法:
1. 导学法:通过展示图像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引入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让学生通过图像解读和计算得出结论。

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以及课堂讨论和总结的内容,评估学生对图像解读数学概
念的理解和能力。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有趣的数学图像,并尝试解读和理解其中的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
观察和分析能力。

总结反思:
图像解读是数学学习中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图像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在教学中应多利用图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
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借助主题图,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借助主题图,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借助主题图,有效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一、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小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借助主题图来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使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1. 激发学生的兴趣主题图是以某一主题为中心,以图画、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材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主题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精美的数学图表、生动的数学故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难以理解和掌握。

借助主题图,可以将这些抽象概念通过形象化的图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用图表和图像展示几何形状、数列规律等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像,逐步理解和掌握这些抽象概念。

3. 拓展数学教学内容主题图可以作为数学教学的拓展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通过主题图展示数学领域的应用案例、历史故事、发展趋势等,可以引发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和探索,拓展数学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1. 精心选择主题图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精心选择主题图,确保主题图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主题图的形式和风格也要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审美习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借助主题图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种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图像展示、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分析数据、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3. 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通过主题图,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可以通过图像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自然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与开发的研究》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与开发的研究》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与开发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提出1、课题研究背景小学数学(北师版)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确是一本让孩子们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主题图的意图主要在于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也只停留在表面与浅层上,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加工,比如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仅此而已;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仍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

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

从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教师存在着机械使用教材主题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第一、简单定位为情景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第二、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的内涵,只会简单照做。

第三、模式固定,少有突破。

2、课题研究的意义今天的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还应是主题图资源价值的开发和运用者。

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感悟、探究教材主题图,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2、教师: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不求花样繁多,但求切合实际,使之有效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小学数学“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小学数学"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王诗澜摘 要:处于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小学数学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增添了许多趣味性、新颖性的项目。

相较于传统型的数学教材而言,引入了大量颜色鲜艳、内容生动活泼的主题图、情景图等,为数学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资料,同时可以创建出更多的教学方法。

这些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主题图具备趣味十足、色彩鲜艳的特征,充分满足了小学生的认知需求,既能够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数学题目。

所以,本文针对小学数学中如何应用主题图进行展开讨论,希望可以促进小学数学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策略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小学生的思维一直相对跳跃。

但是,由于小学生年纪较小,缺少足够的社会阅历及知识积累。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教师应该重点发掘学生的形象思维,运用主题图图画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

事实上,主题图大多来源于实际生活,与小学生的实践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若想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保证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应该遵循开放性、表达性、自由性的教学原则,活学活用,赋予主题图一定的灵魂,使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拔高,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完成。

一、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一)在教与学之间建立有效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主题图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同时为学生学习数学拓展学习渠道与路径。

总之,主题图既为教师提供了教学便利,同时为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举例来说,在学习到小学数学《位置》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将班级中同学坐的位置重现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个关于位置关系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位置,加强观察,掌握位置的具体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认识,树立正确学习态度 小学生,在一年级时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往往停留于对数学运算的层面,缺少对数学抽象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数学之美阅读指导课教案及反思

数学之美阅读指导课教案及反思

数学之美阅读指导课教案及反思
一、引言
数学之美阅读指导课是一次旨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提升数学素养的课程。

通过这次课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教案概述
1.教学目标
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数学阅读的基本方法、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运用、数学公式的读写等。

3.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示例、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4.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解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讲解:详细讲解数学阅读的方法,如如何理解数学符号、如何读写数学公式等。

(3)示例:给出具体的数学阅读实例,让学生了解数学阅读的步骤和技巧。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数学阅读经验,互相学习。

(5)实践:布置一些数学阅读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数学阅读能力。

三、反思总结
1.教学效果
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们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掌握了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

2.学生反馈
学生们表示,通过这次课程,他们对数学阅读有了更浓厚的兴趣,认为数学阅读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3.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加大实践力度,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四、结论
数学之美阅读指导课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学生们在课程中收获颇丰。

通过本次课程,我们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定的数学阅读方法。

将数学知识融入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

将数学知识融入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

将数学知识融入主题式教学设计案例题目:以“校园环保行动”为主题,设计一个包含数学知识(至少涉及到百分数、统计图表)的主题式教学案例。

要求阐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知识,并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解析: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计算有关百分数的简单问题。

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并能根据数据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校园环保行动的调查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校园中不环保的现象图片(如垃圾桶周围垃圾散落、纸张浪费等),引发学生对校园环保问题的关注,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改善校园环境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校园环保行动的方案,如垃圾分类宣传、节约用纸活动等。

2. 数据收集(1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调查校园内一种不环保行为的现状。

例如,一个小组调查纸张浪费情况,他们需要统计一周内各个班级废纸产生的重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学会准确地收集数据,这是后续数学分析的基础。

3. 数据整理与分析(15分钟)各小组汇报收集到的数据。

如调查纸张浪费的小组可能得到的数据是:一年级平均每周产生废纸2千克,二年级3千克,三年级2.5千克等。

全班一起计算每个年级废纸产生量占全校废纸产生总量的百分数。

例如,假设全校一周废纸总量是20千克,一年级占比为2÷20×100% = 10%。

根据这些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如条形统计图),横坐标为年级,纵坐标为废纸产生量(千克)或者废纸产生量占比(百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百分数和统计图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例如,哪个年级的废纸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等。

活用“主题图” 让课堂更精彩

活用“主题图”  让课堂更精彩
呢?
师 ( 出示主题 图)图上有些什 么? :
生: 有人 、 桌子、 椅子 、 黑板等 。 师 : 小朋友数一数 , 请 图上有几个人?( 学生 自由数后报 结
果1
生 : 以表示 6把椅子。 可 生 : 以表示 6张桌子。 可
( ) 展 四 拓
师 : 是 怎样 数 人 数 的 ? 你
分 理 解 和 把 握 主 题 图 的 基 础 上 ,以 教 材 所 提 供 的 主 题 图 为 蓝
教 师 B: ( ) 察 主题 图 , 出 6 7 一 观 引 、
师( 出示主题 图)你看到 了什 么? 让学生 自由说 出看到的 : (
事物 , 当学生说 出具体数量 时, 师适 时提 问“ 教 你是 怎样数 的” ,
生 :因为我数的是 6 有 6位 小朋友。 : ,
师 : 也是 摆 小 朋友 的人 数 的?你 们 摆 了几 个 圆片 ?( 小 谁 摆
朋友 的学生纷纷表 示也摆 了 6个 )
( ) 解点子 图 三 理
师: 有几只小兔跑进 了小树 林里?( 的学生说 2只 , 有 有的
说 5只 )
自由数 出 6根 小棒 )
B则 比较 准 确 地 理 解 主 题 图 的 内涵 , 分 利 用 主 题 图 所 提 供 的 充 学 习 材 料 , 过 “ 图 中 的 内容 ” 摆 图中 的 内 容 ” 说 图 中 的 内 通 数 “ “ 容 ” 环 节 , 层 次 地 引导 学 生 深 入 学 习 67的数 学 内 涵 , 而 等 有 、 从 很 好 地 引导 学 生 经 历 了 数 6 7从 具 体 到 抽 象 、 抽 象 到 具 体 的 、 从
与 图 形 , 学 生 动 手 比 一 比 、 一 摸 它 们 的 周长 。 助 学 生 直观 让 摸 帮 感知 一 周 的长 度 。 后 组 织 学 生 在 白纸 上 用 水 彩 笔 把 某 个 图形 然

二年级数学阅读教案大全

二年级数学阅读教案大全

二年级数学阅读教案大全
教案一:认识数字0-100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数字0-100,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读出这些数字。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100,正确书写和读出这些数字。

教学难点:认识数字70-100。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数字图表、练习册。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学生认识数字0-100,并带领学生一起读出这些数字。

2. 教学新知:教师通过数字图表向学生展示数字0-100的排列顺序,并让学生跟读。

3. 操练与巩固:教师让学生用数字卡片组合出不同的数字,并让学生互相读出组合出的数字。

4. 拓展练习:教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数字0-100的认识和书写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案二:认识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加法和减法,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认识加法和减法,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教学准备:加法和减法的示意图、练习册。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加法和减法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教学新知:教师向学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规则,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进位和借位的概念。

3. 操练与巩固:教师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的加减法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加减法运算,并找出答案。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阅读教案的两个例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shuxue/2007/15609.html翻开一年级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变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为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课程资源。

基于以上认识,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用好“主题图”,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两年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对主题图的再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重新认真地去认识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想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容。

通过细细的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内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

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

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所提供的校园全景图,“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造房子”图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

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数学乐园”、“图形的拼组”等主题图,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

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

简言之,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探索图形世界》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探索图形世界》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案例:《探索图形世界》一、项目主题简介主题名称:探索图形世界简介:通过本项目,学生将深入探索图形的世界,从基础的形状识别到复杂的几何图形计算,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二、学习目标设定1.能够识别和分类基本的二维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等)。

2.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如边长、周长、面积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图形变换(如平移、旋转、对称等)的理解。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详解1.基础图形认知: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教授学生识别各种基础图形。

2.图形属性学习:引导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计算图形的边长、周长和面积。

3.图形变换实践:通过拼图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图形的变换。

四、活动流程规划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图形概念。

2.理论学习:讲解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变换。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图形制作和变换实验。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发现。

5.总结反思:回顾学习过程,分享心得体会。

五、资源准备清单1.教学用具:图形卡片、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彩色笔等。

2.实践材料:纸板、剪刀、胶水等制作图形的材料。

3.展示工具:投影仪、展示板等。

六、实施步骤指导1.分组与分工:根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分成若干小组,并分配不同任务。

2.理论指导:通过PPT或实物展示,向学生介绍图形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方法。

3.实践操作:小组内成员根据任务制作不同的图形,并进行变换实验。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制作过程和发现的知识点。

5.总结与反思: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七、评价方式设计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作品评价:根据学生的作品质量和创意程度进行评价。

3.知识测试: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

数学连环画综合实践案例教学课件(3篇)

数学连环画综合实践案例教学课件(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连环画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对象本课件适用于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学生。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绘画工具(如彩色铅笔、水彩笔等)3. 白纸或彩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数学连环画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数学连环画的概念和特点。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数学连环画吗?它有什么特点?2.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一个数学连环画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2)提问:这个数学连环画案例中出现了哪些数学问题?作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3. 案例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数学问题进行创作。

(2)要求:每组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设计一个数学连环画故事,并绘制成连环画形式。

(3)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连环画作品,讲解作品中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

(2)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数学连环画的创作过程。

(2)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数学连环画有了哪些认识?(3)教师总结:数学连环画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数学连环画的概念和特点。

2. 评价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巧。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连环画综合实践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模块教案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模块教案

初中数学阅读理解模块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1. 数学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3.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个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尝试阅读并解决。

2. 引导学生讨论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数学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理解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含义,掌握解题步骤等。

2. 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练习数学阅读,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技巧和方法。

三、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如分析问题、制定解题计划、执行解题计划等。

2. 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练习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策略。

四、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如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自我评估等。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解题心得,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检查答案,共同解决问题。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2.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3. 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练习数学阅读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阅读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阅读教案设计

高中数学阅读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本次阅读教案的内容为《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
程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本次课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

2. 阅读文章(20分钟)
让学生阅读一篇有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可以是实例分析、新闻报道等形式。

鼓励学生理解并思考文章中提到的数学知识在实际情境中是如何应用的。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文章中的问题和观点,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老师
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总结讨论的结果,并向全班展示。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补充,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反馈(5分钟)
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次阅读教学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同时收集学生
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做准备。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能培养其
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
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单元主题图”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单元主题图”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单元主题图”情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者:田奇述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2006年第09期(一)人教版新教材在单元的前面,以半页、整页、两页合并的形式安排了主题图,或在一节教材前面出现一幅与数个例题有关的主题图。

这种现象在以往的教材中尚未出现过,是新教材的一个特色。

既然新教材编设了单元主题图,那么,我们就要去研究它。

笔者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课本中多幅的单元主题图进行了研读,认为它的作用是:1.整体性。

单元主题图与例题主题图、习题主题图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整体性。

单元主题图中的信息,通常覆盖了整个单元的内容或部分内容,这一特点从许多例题主题图是单元主题图的一个局部或有关情节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来。

2.思想性。

新教材处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许多单元主题图都具有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统一的特点。

3.资源性。

单元主题图无论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特定数学信息为背景的精彩镜头,还是以童话为背景的卡通情境,都是为学习这个单元内容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

4.指向性。

新教材改变过去用文字表述例题的编写形式,采取以“主题图”告诉教师教学的活动方式:是以实践操作来学习还是以小组合作来学习。

上述列举四种单元主题图的功能,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整体或几种功能联合起来发挥作用。

(二)当前许多教师对单元主题图的使用存在着弃之不用或过分铺展等问题,这样教学会使“单元主题图”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单元主题图该如何使用,现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案例,介绍如下。

[案例1]“整体——局部——整体”的模式案例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单元主题图教学这幅单元主题图是学生去博物馆参观的乘车情境,其例题主题图是单元主题图的一部分。

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后提问:“两个班乘一辆车,有几种组合方式?”根据学生汇报,教师一一板书出来,这些算式包含例1、例2、例3的全部内容。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一、导入出示主题图: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呀?她买了多少苹果呢?(师板书:千克)你还发现了哪些标有质量单位的物品?(板书:克)表示物体的轻重要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都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主题图上的生活事例紧扣教学内容克和千克,导入直接]二、感受1克1、猜1克的物体(1)猜你认为是1克的物体小朋友,那一克到底有多重呢,(板书:1克)你觉得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可能会是一克呢?请5—6人猜(2)掂一角的硬币那你们猜的物体到底会不会是一克呢?今天老师就为你们准备了一个质量大约是一克的物品,请小朋友拿出一角硬币掂掂看,(3)说感受并判断同学猜出的物品是否是1克你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自己的感觉。

现在让我们来判断一下你们猜的物品中哪些物体是1克,哪些物体不会是1克,你是怎么想的?(4)再次估计生活中一克重的物体2、感受10克那你觉得这一袋沙子的质量会是1克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认为的?那小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它可能会是几克呢?请3-4人说一说.这一小袋沙子的质量正好是10克,现在再来掂掂看,感受一下10克的质量。

……案例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应该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数学课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创设的情境生活化后,还必须进行一番数学化的深加工,使生活情境具备清晰而生动的数学教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主题图阅读教学案例
《小数加减法》
教材画面呈现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例题将故事、表格、数据、计算、思考融为一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

怎样让学生读懂这丰富的画面、理解其中的数学意义呢?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阅读。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

如例1中上面一部内容,教学时应让学生有序的陈述自己理解的信息:①例题中的事情(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②表格的意思,特别说出我国和加拿大运动员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第一轮得分的情况;③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

(父:中国队领先3.6分,子:差距还不到4分。


(2)学生读懂题意后,设计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教学过程,突出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一知识经验,设计好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

①先教学减法。

出示例1中上面一部分内容时,不出现小数减法的竖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两个数据发问:“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或者根据父子二人的对话“中国队领先3.6分”提出问题:“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小数减法,同时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

学生计算后,应引导说一说:
●如何列竖式?(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如何计算?(突出退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有区别吗?(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简化。


②再教学加法,并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1中下面一部分内容的情境是上面一部分的继续,是故事往下发展的一个过程。

教学时,同样不要出现加、减法竖式,而是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或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111.6分和12.6分是怎么得来的?”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
●怎样求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用加法笔算)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为什么?
●要求中国队第二轮后领先多少分,怎么解答?
学生中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如:
方法一:53.40 +58.20=111.60
49.80 +49.20=99
111.60 -99=12.60
方法二:53.40-49.80=3.6(利用前面的结果)
58.20-49.20=9
3.6+9=12.6
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简洁性。

显然,方法二从计算数据来看,更简单,且充分应用了已获取的相关条件(3.6)。

●对比两种解法的结果:12.60与12.6,突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