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

合集下载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利率比货币供给量更有效一、货币供给量1. 货币供应量(Money Supply)是指:世界各国中央银行货币估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但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流动性大小。

所谓流动性,是指一种资产随时可以变为现金或商品,而对持款人又不带来任何损失,货币的流动性程度不同,在流通中的周转次数就不同,形成的货币购买力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也不一样。

2.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广义来所就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3.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

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

调控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1. 通过调控货币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2. 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 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4. 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利率1. 利息率的高低,影响利息率的因素,主要有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资本的供求关系。

此外还有承诺交付货币的时间长度以及所承担风险的程度。

利息率政策是西方宏观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政府为了干预经济,可通过变动利息率的办法来间接调节通货。

在萧条时期,降低利息率,扩大货币供应,刺激经济发展。

在膨胀时期,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抑制经济的恶性发展。

2、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

2、货币供给第一章、定义、分类和度量1.1.定义一、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二、它有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两个层次,其中基础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创造的负债,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总和。

三、其投放的渠道包括,1.直接发行通货;2.变动黄金、外汇储备;3.实行货币政策。

四、原始存款是基础货币的转化形式。

而货币供应量是指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持有的,由银行体系所供应的债务总量。

它是在商业银行与社会公众的参与下形成的。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数量和货币乘数的大小,即货币供应量M 1 = 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k。

五、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应总量与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基础货币供应增加后,由于存款机构的信用创造,货币存量的增加量会以基础货币增量的若干倍数扩张。

即货币乘数k =M1 / B或k =ΔM 1 /ΔB。

存款乘数是存款机构的存款变动和准备金变动之间存在一种乘数或倍数关系。

在货币供应的理论模式中,则第一个括号中的数即为活期存款的存款乘数;第二个括号中的数是货币乘数。

1.2.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一、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现金和中央银行的支票所形成的存款,其中后者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购入证券的途径注入商业银行体系的。

二、原始存款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它不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三、派生存款是通过银行转帐方式发放贷款而创造的存款。

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资产业务创造的,它会增加货币供应量。

四、创造派生存款要有两个前提,1.一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必须小于100%。

准备比率越大,信用创造的规模就越小;2.二是非现金结算制度。

1.3.通货比率一、通货比率也称现金漏损率,是指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这一比率主要决定于社会公众的资产选择行为。

第八章 货 币 供 给

第八章 货 币 供 给

第八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形成第二节货币供给的决定第三节货币供给的调控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形成一、货币供给的含义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量是指一国各经济主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

它包括两个主要部分:现金和存款货币。

几点说明:(1)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需要量是一个预测量)。

(2) 货币供给是银行的负债,反映在一定时点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

(3)货币供给量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关于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又称政策性变量,是指由经济体系中的外部因素决定的变量。

典型的外生变量是税率.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也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经济体系内部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

这种变量通常不为政策所左右。

典型的内生变量是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变量。

二、货币量的层次划分1. 货币量层次划分的涵义●所谓货币量层次划分,即是把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按照其流动性的大小进行相含排列,分成若干层次并用符号代表的一种方法。

●西方国家对货币量层次指标系列的认识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各国均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公布了各自的“货币供给量层次指标系列,并根据理论进展状况和实际操作经验作适当调整。

美联储公布的“货币层次系列”(1984年3月)●M1= 通货+旅行支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可转让提单+自动转帐的储蓄存款+信贷协会股份存款帐户+互助储蓄银行活期存款●M2= M1+货币市场存款帐户+储蓄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即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美M3= M2+大额定期存款+中期回购证券协议存款+金融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存款+美国公民持有的中期欧洲美元存款●国居民持有的即期欧洲美元存款+货币市场互助资金●L = M3+其他流动资产(包括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财政部债券、美国储蓄公债等)德意志联邦银行的货币层次划分●M1= 现金+银行同业以外的活期存款●M2= M1+银行同业以外的四年内定期存款●M3= M2+有法定通知期的储蓄存款中国货币量层次划分我国从1994 年三季度起由中国人民银行按季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

货币供给理论

货币供给理论

第十章货币供给理论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应该包括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货币供给影响经济的理论及控制货币供给的理论,但一般所谓的货币供给理论主要是指货币供给的决定理论,这也是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第一节货币供给与供给体系全社会的流动性增加还是减少以中央银行为核心金融体系信用创造的结果,同时社会公众的消费、投资行为也对流动性形成产生了影响,因此,货币供给(流动性)的决定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一、货币供给概念货币供给(money supply)可以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来定义。

从动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把所创造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的经济行为及其过程。

从静态角度上看,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经济中的货币性资产的总量。

二、两极银行体系下货币供给主体现代信用货币制度时代,货币供给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所构成的双层银行体系承担的,这已成为当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普遍模式。

1.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源头,即基础货币的创造,以及整个体系货币流量、流速与流向。

2.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调控下,进行信用创造,即存款货币的创造。

三、基于两级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过程由上述货币供给过程可知,现代货币供给是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机构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的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体系。

四、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通常是指一国经济中的货币存量,由货币性资产组成。

货币定义按口径依次加大的顺序可划分为IM。

、M1、M2、M3等几个层次。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创造一、中央银行概念1.央行含义中央银行(Central 82水)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i °中心i±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全国金融机构或组织、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贷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2.央行特征一是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机构,独享货币发行权,履行国家赋予的调节经济、稳定货币的任务。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

三、货币乘数的推导——乔顿模型 三、货币乘数的推导——乔顿模型 (一)简单的乔顿模型 假定活期存款为D,定期存款为T,流通中 则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应量、 的现金为C,则一定时期内的货币供应量、 分别可以表示为: 分别可以表示为:
M1=C + D M1=
由于B= 由于B= C+R 存款准备金R 存款准备金R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R = RR + ER 法定存款备金RR RR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准备金 法定存款备金RR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准备金 rdD+rt )。活期存款为 D+rtT 活期存款为D (rd D+rt T)。活期存款为D,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 准备金率为rd 为定期存款, rd 准备金率为rd T为定期存款,令定期存款与活期存 款之比为t,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t,T=t D t,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t,T= 款之比为t,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t,T=tD ; rdD+rt D D+rtt R = RR + ER= rd D+rt tD+ ER C+R=C+rdD+rt D D+rtt 则:B= C+R=C+rd D+rt tD+ ER
二、基础货币的来源
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再贴现、 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再贴现、再货 款形式提供; 款形式提供; 收购贵金属和外汇等资产投放的货币; 收购贵金属和外汇等资产投放的货币; 公开市场业务上通过买进债券。 公开市场业务上通过买进债券。
三、基础货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货币乘数一定时,若基础货币增加, 货币乘数一定时,若基础货币增加,
五、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第10章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

第10章货币供给《货币银行学》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四、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一)现金漏损率(c)
对于银行制度不发达的国家来说,人们总会将部分 收入以现金形式保留在手中。这样就出现了现金漏 损,即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 中,难免有部分现金会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 的手中而不再流回。由于现金外流,银行可用于放 款部分的资金减少,因而削弱了银行体系创造存款 货币的能力。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专栏10—1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的讨论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二)卡甘(P. Cagan)模型
卡甘的方程式明确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高能 货币成正比,与通货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成反 比。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理论
(三)乔顿模型 1.M1货币乘数模型 模型采用狭义的货币定义M1,即 M1 =D+C。其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形成
二、出自银行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近代银行作为信用媒介机构和信用创造机构的统一, 其本质特征在于信用创造方面,即银行可以在相当 范围内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去增加货币供给量,由 此影响社会各种资源的配置、再生产诸环节的协调、 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发挥以及币值本身的稳定.
与此同时,这一信用创造功能还使银行在国民经济 中的地位有了根本改变,它一方面大大强化了现代 商品经济中的信用经济性质,另一方面促使整个经 济的运转与金融活动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3)现金流通一般主要对应于小宗商品即消费品 的交易。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运行机制
二、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
所谓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 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业银 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所谓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 由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运用转账方式发放贷 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而引申出来超过最初部分存 款的存款。

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
1、价格总水平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的关系式MV=PT(费雪方程式),或:P=MV/T
M-------代表一定时期内货币的供给数量,
V-------代表
货币流通速度,
P-------代表价格总水平,
T-------代表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P的值取决于M V 和T三个因素的相互关系,在这三个因素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决定的,V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T的增
长也相对稳定,所以价格的变动主要取决于M 的变动。

2、运用微分方法推导,可以得出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
y
v
m-
+
=
π
π----代表价格总
水平变动率或通货膨胀率
m-----代表货币
供给量的变动率
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率
y-----代表GDP的变动率
3、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与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成正比,而与总产出的变化成反比。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
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上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总产出增长,价格总水平一般会趋于下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就会促使价格总水平上涨。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有哪些注会七班闫博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

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

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分析解决总需求不足仅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不够的,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即扩大货币供应量。

而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增加基础货币,二是提高货币乘数;同时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1999年以来,中央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需求相对不足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这表明在财政政策积极的同时,有必要让货币政策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就货币政策而言,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货币供应量,因此,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专家学者呼吁2000年要扩大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增长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那么,扩大货币供应量的途径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呢?一、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及分析在现代货币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之积,因此,只有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详细的研究,才能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的趋势。

1.基础货币的决定因素及实证分析货币银行理论表明,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之和构成,它是创造货币供应量的基础。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央行的基础货币还包括非金融部门的存款,因此本文对基础货币的定义是:基础货币=发行货币+对金融机构负债+非金融机构存款(以下所用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根据历史数据,我国的基础货币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货币银行学第六章货币供给

货币银行学第六章货币供给
3.乔顿的分析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发展了弗里德曼一施瓦兹和卡丹的分析,导出了较为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在乔顿的模型中,货币只包括公众手持通货和私人活期存款,即狭义的货币定义M1。其货币乘数形式是:
四、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
所谓“新发展”是指50年代末出现的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之为“新观点”的货币供给理论。这一理论最初在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委员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后来又被格雷和萧在两人合著的《货币金融理论》—书中倡导,最后经美国耶鲁大学托宾教授发展和完善而形成为一种系统的理论。它集中反映了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供应理论。这种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
2、货币供给量的概念: 一国经济中被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持有的可用于各种交易的货币总量。 存量: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实际存在于整个经济中的货币 总量。---货币银行学研究对象 流量:一国在一定时期中货币流通的总量 “金融当局出于管理金融的需要和货币政策的考虑,根据本国货币金融具体情况而公布的货币总量的统计口径。”名义货币供给量M,考虑物价因素影响的实际货币供给量M/P
二、存款货币的创造机制
1、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划分意义在于: 存款货币的创造。 D=R/r=R×1/r,2、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3、存款货币的收缩
三、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概念又称强力货币、高能货币 B=C(公众持有的现金)+R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二是通货(潜在的准备金)。2、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 实质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基础货币是存款货币得以数倍扩大的源泉所在,是支撑整个货币供给过程的基石。现金的增减与准备金的增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M0、M1、M2、M3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国际上大致的划分是:
狭义货币(M1)=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以及转账信用卡存款);
广义货币(M2)=M1+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储蓄存款);
另外还有M3=M2+其他短期流动资产(如国库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是:
M0=流通中现金;
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其中,M2减M1是准货币,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

若M1增速较快,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若M2增速较快,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

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与货币供给曲线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与货币供给曲线

理论经济学中的货币供应与货币供给曲线货币供应和货币供给是理论经济学中的两个关键概念,它们对于经济发展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货币供应曲线描述了经济中的货币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货币供给曲线则描述了货币供给者愿意提供的货币数量与利率的关系。

本文将从理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货币供应与货币供给曲线的相关内容。

货币供应是指整个经济体系中所有货币的总量。

央行是货币供应的主要决定者,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一般来说,货币供应的增加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而货币供应的减少则可能导致经济放缓。

货币供应的变化受到央行政策的影响,如央行可以通过购买或销售债券来控制货币供应量。

尽管货币供应对经济的影响较为直接,但是它并不能完全决定经济的走势,因为货币供应只是一种条件,还需要结合其他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货币供应曲线显示了货币供应总量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

在图表上,横轴表示货币供应量,纵轴表示市场利率。

一般来说,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市场利率会下降。

这是因为增加的货币供应会导致货币的供给过剩,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者被迫降低利率以吸引借款者。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市场利率会上升。

这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货币供给者可以提高利率以增加他们的收益。

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者愿意提供的货币数量。

货币供给曲线显示了货币供给量与货币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货币价格指的是物价水平。

当物价水平上升时,货币供给者会愿意提供更多的货币,因为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相反,当物价水平下降时,货币供给者会减少货币供给,以防止货币的贬值。

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供应曲线密切相关。

货币供给曲线是通过将货币供给量与货币价格和市场利率结合起来得到的。

货币供应曲线和货币供给曲线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由央行决定的,而后者是由货币供给者的行为决定的。

尽管两者之间存在关联,但是货币供给曲线并不完全受货币供应的控制。

总之,货币供应和货币供给是理论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货币供应决定了整个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总量,而货币供给则描述了货币供给者愿意提供的货币数量与利率的关系。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1.货币供给与货币供应量货币供给是指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对现金货币、存款货币等其它形式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应量是指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供给货币所形成的、为社会公众持有的债务总量,它是反映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一定时点上的银行负债总额或资产总额。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存量概念,即某一时点的货币供应量。

2.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名义货币供给是指适应物价增减幅度在名义上增减的货币供给,它是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实际货币供给是指剔除了物价变动影响在一定时点上的货币存量。

在一定的商品、劳务供给和货币供给下,如价格水平出现大幅上升,则意味着既有的货币供给只能媒介部分商品、劳务的流通,会出现明显的货币不足。

反之,价格水平大幅回落,既有的货币供给就会明显过多。

3.适度货币供给适度货币供给是指银行系统通过货币投放与信贷投放而实际注入社会的货币量与社会合理的货币需求相一致。

这个概念内涵了三层意思:一是适度的货币供给反映了适度的货币需求;二是适度的货币供给在于使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适度的货币需求量基本一致;三是如何使货币供给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能否审时度势,把货币需求调整在合理的限度内,从而使货币供给趋于合理。

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货币供给很难取得。

因为:l 银行作为货币供给的唯一闸门,从表面上看它能强制地向社会供给任意数量的币,而事实上,货币供应量是由国民经济各收支主体共同决定的,因而银行在按自己的意图供给货币的同时会受到来自社会各部门强求银行供给货币的抵触;l 适度的货币需要量与适度的货币供给量是相互依存、相互引导的,二者中任何一方因各种因素产生了波动,都会使另一方出现波动。

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又称为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对之进行调控。

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社会各经济主体能够按自身的意图通过货币收付行为左右货币供给量的规模,进而影响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力度及作用。

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各是什么意思

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研究金融市场时,常常提到M0,M1,M2,M3,L货币供应量,它们是什么意思?首先谈谈什么是货币供应量(英文Monetary Aggregates) :它是计算具有不同变现能力的货币数量,表现货币总体结构的指标。

货币供应量构成如下:M0---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非支票性储蓄存款M3---M2+私有机构和公司的大额定期存款L----M3+各种有价证券在这三个层次中?M。

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

;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M3货币供应指标,是一个衡量货币供应的主要指标,它包括钞票,硬币,活期存款和4年期的定期存款,即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欧洲央行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幅度来衡量通胀的压力。

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的影响,以从中选定与经济的变动关系最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有利于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并及时观察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央行对M3每年设一个增长目标范围,高于范围的M3增长引起通胀担忧。

政府是不发放货币的政府是为央行发行的货币提供信用担保相应的获得铸币税收入但是铸币税收入是隐形的他是通过政府指令央行替他偿还国债来冲销的。

央行向社会发放货币大致有:印钞厂印发的现金纸币资本项目下的票据和银行券发行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可交易用存款(支票存款转帐信用卡存款)M2=M1+非交易用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0流通中的现金量作为最窄意义上的货币M1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能力,商品的供应量应和M1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不然经济会过热或萧条.M2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研究M2,特别是掌握其构成的变化,对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分析,预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M2 之差是准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6
貨幣政策的效果(1/2)
貨幣中立性下貨幣政策的效果


貨幣中立性:貨幣供給的增加或減少,僅 引起物價上漲或下跌,對實質產出不發生 任何作用 在貨幣中立性的情況下,中央銀行的貨幣 政策不會發生效果
15-17
貨幣政策的效果(2/2)
電子貨幣對貨幣政策的影響

貨幣數量控制的困難 貨幣政策效力受影響
經濟學 .方文碩、楊永列、葉志權 合著.前程文化 出版
第15 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本章學習目的
瞭解中央銀行的功能 瞭解中央銀行的地位及經營目標 瞭解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研擬與控制 瞭解貨幣量的管制策略
瞭解貨幣質的管制策略
瞭解貨幣政策的效果 瞭解金融自由化
中央銀行的功能
作為貨幣發行的銀行 作為銀行的銀行 作為政府的銀行 控制貨幣供給 經營外匯準備及調節國際收支 監督金融機構服務
15-20
金融自由化(3/6)
金融自由化的三項條件

物價穩定 國內外利率匯率穩定、貿易收支穩定、財 政收支穩定、經濟成長正常 相關法令規章的增修訂及人才的培養
15-21
金融自由化(4/6)
金融自由化的過程有二個步驟

利率、匯率、國內金融市場的自由化 國際資本移動自由化
15-22
15-2
中央銀行的地位及經濟目標(1/2)
中央銀行的地位:中央銀行的主要業務有 下列四項



調節金融之業務 調度外匯之業務 發行貨幣之業務 綜理國庫之業務
15-3
中央銀行的地位及經濟目標(2/2)
中央銀行的四項經營目標



促進金融穩定 健全銀行業務 維護幣值穩定 協助經濟發展
金融自由化(5/6)
我國金融的自由化:1980年代,台灣從下 列十項領域,進行金融自由化




允許十四家新銀行成立 放寬銀行營業項目,允許銀行增設分行 利率自由化 增加外匯市場的業務範圍 放鬆外匯管制 (接下頁)
15-23
金融自由化(6/6)



(承上頁) 推廣國際金融業務 擴大台幣匯率浮動範圍 開放外資投資本國證券市場 建立台北外匯拆款市場 允許本國人設立保險公司,並開放本國保 險市場,允許外國保險業進入本國市場
15-18
金融自由化(1/6)
金融自由化的意義

國內
1.利率管制的解除 2.信用限制的解除 3.金融機構設立障礙之消除

國外
1.匯率管制的解除 2.資金流動管制的解除
15-19
金融自由化(2/6)
金融自由化的兩項功能


可以符合國內投資者金融投資風險分散之 需要 可以吸引外國投資者到本國來投資
15-24
15-13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7/8)
若銀行體系除了保留法定準備金外,尚保 留部份比率的超額準備(E),以求能應付 一些緊急狀況,則貨幣乘數應為1/(R+E)) 若現金流失率為(E),此時貨幣供給量的 計算公式應修正為 1 S M RC E
其中,
MS 為貨幣供給量;H貨幣基數 R 為法定準備率;C 為現金流失率 E 為超額準備率
15-8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2/8)
重貼現政策:經由重貼現率的提高或降低 來影響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意願, 進而減少或增加商業銀行信用創造的政策
15-9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3/8)
15-10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4/8)
存款準備率政策:提高或降低存款準備率, 以減少或增加銀行信用創造,進而降低或 增加貨幣給量 商業銀行將存款的一部分保留下來當作準 備金,其餘皆可用來放款,因而會創造存 款貨幣或信用
15-14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8/8)
外匯操作 對政府融通 郵政儲金轉存政策
15-15
貨幣質的管制策略
選擇性信用管制

保證金比率 消費者信用管制 不動產信用管制 選擇性利率管制
直接管制:對各商業銀行的信用放款活動 直接干預與控制 道德勸說:中央銀行表明立場並運用道義 的力量,勸說商業銀行配合中央銀行的貨 幣政策
91年6月28日調降後
15-11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5/8)
15-12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6/8)
貨幣乘數:貨幣基數(或強力貨幣)增加 一元,所引起貨幣供給量增加的倍數 貨幣乘數為法定準備率(R)的倒數,貨幣 供給量(MS)為貨幣基數(H)乘以貨幣 乘數(Km),可用下列兩式子表示
1 Km = R MS = HKm
15-4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研擬與控制(1/3)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決策過程
15-5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研擬與控制(2/3)
15-6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研擬與控制(3/3)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之研擬與控制
15-7
貨幣量的管制策略(1/8)
公開市供給量, 以遂行其緊縮性或寬鬆性的貨幣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