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1《杠杆》课件
等臂杠杆
如天平、定滑轮等,特点 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02
杠杆分类与特点
第一类杠杆:省力杠杆
特点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 阻力。虽然省力,但是费了距离。
实例
钢丝钳、铡刀、动滑轮、轮轴、撬棒、 油桶扳手、剪铁皮和钢材的剪刀等。
第二类杠杆:费力杠杆
特点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虽然费力,但是省 了距离。
实验器材:滑轮组、重物、弹簧测力 计、刻度尺、细绳等。
实验步骤
1. 组装滑轮组,将重物悬挂在滑轮组 下方。
2.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物的重力。
3. 缓慢拉动细绳,使重物上升一定高 度,并记录下重物上升的高度和拉力 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4. 重复进行多次实验,获取多组数据。
数据记录、处理及结果分析
数据记录
06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重点知识点回顾总结
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由支点、 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组成。 杠杆原理是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杠杆的分类
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和等臂杠杆三类。
杠杆的应用
杠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如天平、剪刀、镊子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21《杠杆》 课件
目录
• 杠杆基本概念与原理 • 杠杆分类与特点 • 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探究实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 • 杠杆与滑轮组合系统分析 • 课堂小结与拓展延伸
01
杠杆基本概念与原理
杠杆定义及组成部分
杠杆定义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固定点转动 的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组成部分
中有哪些优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同步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同步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1课时授课教师XXX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实物展示,小组讨论归纳出杠杆的概念,明确杠杆五要素。
2.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讲授,掌握力臂的作图方法。
3.通过分组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归纳出杠杆平衡条件。
4.根据杠杆力臂关系,能对生活中常见杠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
难点:力臂的画法、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使用各种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类工具开始,进而体会分析、认识什么是杠杆,抓住杠杆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分析现象、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力臂概念相当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学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基础,因此在这里安排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以突破这一难点,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羊角锤、带钉子的木板、杠杆、支架、钩码、细线、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播放皮划艇的视频。
提出问题:船桨在皮划艇比赛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你知道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吗?过渡语:运动员使用的船桨,本质上是一个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杠杆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杠杆实验演示:如图所示,来看一下羊角锤的工作特点。
交流讨论:羊角锤比较硬,且能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点转动。
教师总结:杠杆的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让学生再举一些杠杆的实例(如活塞式抽水机、跷跷板)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支点,用字母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字母F2表示。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归纳总结:力臂的画法如图所示,请画出下图的力臂。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馈点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44张ppt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
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一___组__实___验__数__据___太__少___,__具__有___偶__然 ____性___,__不___便__找__出___普__遍___规__律___。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
【解析】横梁对轨道 A 的压力 F 和轨道 A 对横梁的支持力是 一对相互作用力,把 MN 看成一根杠杆,B 为支点,A 对横梁的 支持力为动力,零件的重力为阻力(其他重力和摩擦力不计);由 v =st可得,t 时间内 AD 段的长度 LAD=vt,则零件重力的力臂 LG =L-LAD=L-vt,轨道 A 对横梁支持力的力臂为 L,由杠杆的平 衡条件可得 F·L=G·(L-vt),则 F=G(LL-vt)=G-GLvt=mg- mLgvt。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丙的实验,此实验 _能___(选填“能”或“不
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丙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 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动力臂 __等__于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L1
L2
F1
F2
L2 O L1
F2 F1
例题解析
例题解析
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
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D )
L
o
o
L o
L o
G
FG
L
F
G
FG
F
A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课件
图是( A)
6.某人用力F抬起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匀质杠杆AB的B端, F方向始终竖直向上,如图所示,则在抬起的过程中( C ) A.F逐渐变大 B.F逐渐变小 C.F保持不变 D.无法确定 7.当用镊子夹取物体时,镊子就相当于杠杆(选填“杠 杆”、“滑轮”或“斜面”) ,它是一个 费力(选填 “省力”或“费力”)的机械。 8.省力杠杆的动力臂 大于阻力臂。(选填“大于”、“小 于”或“等于”) 9.在①钳子;②起子;③镊子;④钓鱼竿;⑤筷子。属于 省力杠杆的是 ①② (填序号);天平是等臂杠杆。
9.(2019·邵阳)小斌同学在做物理实验时,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镊子是 费力 杠杆。(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 10.(2019·湖州)生活中我们常用开瓶器打开瓶盖,如图 所示使用开瓶器能省力的原因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11.(2019·南京)如图所示为一拉杆旅行箱的示意图将 其视为杠杆,O为支点,B为重心,BC为竖直方向,A为拉 杆端点,已知箱重为250N,OA为120cm,OC为24cm。 (1)图中在A点沿图示方向施加动力F,箱子静止则动力F 的力臂为 60 cm,大小为 100 N。 (2)使拉杆箱在图示位置静止的最小 动力为 50 N。 (3)生活中,常把箱内较重物品靠近O 点摆放,这样使拉杆箱在图示位置静止 的最小动力将变小(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方向转动,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
“右”)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重力均为0.5N的钩码,在B点用弹簧 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为 2 N;若在第(1)小题所描述的情形中未调节平衡螺母而直接 开展上述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会 偏小(选填“偏大”、“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12-1 第2课时 生活中的杠杆
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等臂杠杆。
l1= l2
F1 =F2
o
F2
F1
三类杠杆的对比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概念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 杆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
特点
省了力,但费了距离
费了力,但省了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
例题 1.如图所示的工具中,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B )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第2课时 生活中的杠杆
新课导入
托盘天平
老虎钳
使用这三种杠杆的目的相同吗?
钓鱼竿
学习目标
1.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2.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杠杆的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3.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是省力杠杆。
F A
●OLeabharlann 4.画出把圆桶滚上台阶所用的最小动力 F 。
F
●
O G
二、生活中的杠杆
生活中的一些省力杠杆
核桃夹
羊角锤
起子
生活中的一些费力杠杆
镊子
扫把
船桨
人体中的杠杆
F1 O F2
杠杆的支 点在脊柱 顶端。
抬头
课堂小结
省力杠杆
杠杆的 类别与 应用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l1 >l2 ,F1< F2 l1 <l2 ,F1> F2 l1 =l2 , F1= F2
A.瓶盖起子
B.食品夹
C.起钉
D.核桃夹
2.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杠杆。下列剪刀,最适合剪开较硬物体的是( B )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案(人教版)第一节杠杆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如果有一天,你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起玩。
小朋友想跟你一起跷跷板,但他的体重比你的体重小得多,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他能够和你一起玩跷跷板吗?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学生自学教材第76页至第79页,完成学生用书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1.杠杆仔细观察如下所示的几幅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教师点拨】(1)如图所示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的手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一根硬棒,在__力的作用__下能绕着固定点__转动__,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为了了解杠杆的作用,我们先对照图来熟悉几个名词。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图中的__O__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F__;有时也用符号F1(或F动表示);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图中的__G__;有时也用符号F2(或F阻表示);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1__表示;有时也用符号l动表示;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图中用__l2__表示。
有时也用符号l阻表示。
(3)通常我们把杠杆的__支点__、__动力__、__阻力__、__动力臂__和__阻力臂__称作为杠杆的五要素。
2.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阅读】课本中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的课文。
【学生思考讨论】步骤1,为什么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步骤2,为什么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教师点拨】(1)杠杆的平衡是指杠杆静止不转动或杠杆匀速转动。
杠杆只有在水平位置平衡,从支点到动(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即力臂的长度,才可从杠杆上的刻度值直接读出(如右图所示)。
(2)对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对它们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__动力臂__=阻力×__阻力臂__(或写作F1l1=F2l2)。
12.1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L1
O
L2
F1 F2
观察支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任意一因素的改变都可
通过哪一个因素反映出来。
观察支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任意一因素的改变
都可通过哪一个因素反映出来
观察支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任意一因素的改变 都可通过哪一个因素反映出来
力臂的画法 1.根据杠杆的使用特点找支点。 2.过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
阅读教材第一框“杠杆”思考: 1,什么叫杠杆? 一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 杠杆。 2,有关杠杆的名词: 支点:杠杆可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的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的作用线的距离l2 3,什么叫杠杆平衡?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就说标杆平衡我了 4,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杠杆优点
省力 省距离
杠杆缺点
费距离
应 用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都是硬棒,工作过程中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以, 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使之转动,另一个阻 碍它转动。 1,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叫杠杆。 硬棒的含义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或基本不发 生形变。 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要有力 作用,能绕着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可以是方的, 也可以是圆的,即杠杆的形状是任意的,但必须
(3)再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 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大 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 动力臂或阻力臂。 画出下图的杠杆示意图,(杠杆示意图包括五要 素)
一找点,二划线,三作垂线段,四标长和短。 其中“找点”就是找出杠杆的支点,具体的方 法是“转一转”:不管杠杆是在静止时,还是在 匀速转动时,设想杠杆在动力的作用下转动一个 较小的角度,杠杆上瞬时不动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划线”就是画力的作用线,在表示动力或阻力 的线段上,根据实际需要,把线段正向或反向延 长。“作垂线段”就是过支点作动力作用线或阻 力作用线的垂线,支点和垂足的线段就是动力臂 或阻力臂,并把它们用实线表示。“标长短”就 是用大括号把动力臂或阻力臂括上,在大括号的 旁边标上动力臂的符号l1或阻力臂的符号l2。 画出了动力臂和阻力臂,一幅完整的杠杆示意 图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单元教学课件
(2)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表,请将表 头栏目、实验所记录的数据补充完整.
阻力 阻力臂 F2/N l2/m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或写为 F1l1=F2l2
例 据《杭州日报》报道2001年6
月 22 日 , 在 杭 州 动 物 园 内 , 一 位 物
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
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
量(如右图)。测量时利用了一根
【实验步骤】
③ 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动力和动力臂的大 小,再做几次实验。
④ 在杠杆的一侧挂上钩码作为阻力,通过在其他位置上用 弹簧测力计拉住杠杆的办法使杠杆平衡。将动力F1、阻 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数据】
次数
1 2 3 …
动力 动力臂 F1/N l1/m
所谓平衡状态 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绕支点匀速 转动的状态都叫平衡状态。
思考
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 时才会平衡?
实验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猜想假设】 假设一: F1 F2
l1 l2
假设二:F1 ·l1=F2 ·l2
【所需器材】
3.找出下列各图中动力和阻力,并画出杠杆力臂。l2 O源自l1F1F2
4.请画出下图中杠杆的力臂。
F
l1
O
l2 B A
l1
O
l2
BA
图1
图2
课堂教学展示 课堂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教学设计
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教学设计(以上教学方法及相应内容由多媒体课件配合完成!)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杠杆、钩码||,撬棒||,泡沫块(大小各1块)||,细线||,弹簧测力计||,钓鱼竿||,钳子||,剪刀等多种杠杆实物||。
教学过程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课件展示:“分胡萝卜”情景问题:到底谁划得来?观看、聆听、判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进入“杠杆”主题||。
新课讲授1、图片展示||,介绍常见杠杆:布置自学任务1:(1)76页的“杠杆”内容||。
(2)感受、认识桌上实物杠杆||。
1、学生自学||,认识杠杆基本概念||。
2、对照实物找出五要素||。
感性到理性认识杠杆||。
2、教师“灌输式”教学:介绍“力臂”及画法||。
★方法:先找支点||,再画作用线(有时可不画)||,最后画垂线段!★技巧:做到眼中有(点和线)和无(实物)!展示图片||,并用泡沫块、撬棒模拟演示||,帮助学生认知||,然后按下图4步引导||,理解||。
①②③④布置作图练习||,展示学生答案、标准答案||,并做相关评价||。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并做杠杆“画力臂”练习!小组自评、互评及纠错!突破“力臂”难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力臂”||,为后面知识做准备!3、教师引导:如何从实物中“抽象”出“物理模型——杠杆”?★技巧:做到眼中有(杠杆及五要素)和无(杂物||,避干扰)!布置练习:画“钓鱼竿”杠杆★教师指导:(1)提供钓鱼竿实物||,请学生演示、感受||,认清“支点”为“后手”位置!(2)利用“绳子拉杆”的办法||,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力的方向”||。
1、学生代表上台体验“钓鱼”过程||,其他同学观察||,画“钓鱼竿”杠杆模型||。
2、学生代表展示、小组互评、纠错!培养学生能够迅速从生活实例中识别杠杆的能力||。
4、教师介绍“杠杆平衡”的定义||,请学生回顾“坐跷跷板”经历||。
学生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引入、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本章概述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2.五要素:一点、二力、两力臂.(1)“一点”即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2)“二力”即动力和阻力,它们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1”表示,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一般用“F2”表示.(3)“两力臂”即动力臂和阻力臂,动力臂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1”表示,阻力臂即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一般用“l2”表示.3.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公式:F1l1=F2l2.(1)省力杠杆:l1>l2,F1<F2(省力费距离,如撬棒、铡刀、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手推车、花枝剪刀).(2)费力杠杆:l1<l2,F1>F2(费力省距离,如人的前臂、理发剪刀、钓鱼竿).(3)等臂杠杆:l1=l2,F1=F2(不省力、不省距离,能改变力的方向.等臂杠杆的具体应用:天平.许多称质量的秤,如杆秤、案秤,都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二、滑轮1.滑轮是变形的杠杆.(1)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2)实质:等臂杠杆.(3)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4)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物.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速度v F)=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速度v G)(1)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2)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3)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4)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F=G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1)定义:定滑轮、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3)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G物.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G物+G 动).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F(或v F)=n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 G(或v G).(4)组装滑轮组方法:首先根据公式n=“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三、机械效率定义:对人们有用的功.公式:W有=Gh(提升重物)=W总-W额=ηW总.斜面:W有=Gh.定义:并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公式:W额=W总-W有=G动h(忽略轮轴摩擦的动滑轮、滑轮组)斜面:W额=fL.定义:有用功加额外功或动力所做的功.公式:W总=W有+W额=Fs=.斜面:W总=fL+Gh=FL.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η=斜面:η=定滑轮:η===动滑轮:η===滑轮组:η===5.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某滑轮组机械效率为6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60%.减小机械自重、减小机件间的摩擦.(1)原理:η==.(2)应测物理量:钩码重力G、钩码提升的高度h、拉力F、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器材:除钩码、铁架台、滑轮、细线外还需刻度尺、弹簧测力计.(4)步骤: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5)结论: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①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②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③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8.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第1节杠杆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一、情境导入拔图钉:让班内力气最大的一名男生和班内力气最小的一名女生上台分别拔图钉. 男生:空手拔图钉,结果没拔出.女生:使用羊角锤拔图钉,结果图钉很容易拔出.二、新课教学讨论:下列工具工作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共同特征: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绕着固定点转动、硬棒.硬棒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即硬棒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提问:在现实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杠杆的实例呢?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提问:什么是力臂?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1)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答:不是.(2)杠杆是否都是直的?答: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3)若一力作用在杠杆上,作用点不变,但作用方向改变,力臂是否改变? 答:要改变.画力臂的方法是:(1)辨认杠杆,找出支点、动力和阻力;(2)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作出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线;(4)用大括号将力臂括上,并标上符号.画出图中杠杆各力的力臂讨论:体重不同的两人能不能让跷跷板稳定下来?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 问题:杠杆在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提出问题: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假设一:=.假设二:F1l1=F2l2.(3)测量的物理量:力、力臂.(4)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5)实验操作①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保证力臂沿杠杆,便于测量;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②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③改变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相应调节动力和动力臂的大小,再做几次实验.④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记录在表格中.(1)省力杠杆:由F1l1=F2l2,因为l1>l2,所以F1<F2这是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的特点:省力、费距离.生活中的省力杠杆(2)费力杠杆:由F1l1=F2l2,l1<l2,得F1>F2,这是费力杠杆.费力杠杆的特点:费力、省距离.生活中的费力杠杆(3)等臂杠杆的特点:不省力、也不省距离.由F1l1=F2l2,l1=l2,得F1=F2,这是等臂杠杆.(4)三类杠杆的对比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概念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特点省了力,但费了距离费了力,但省了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实例撬棒、铡刀、瓶起子、镊子、理发剪刀天平【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1节杠杆一、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二、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三、生活中的杠杆四、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1.下列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A )2.下列杠杆平衡的是(杆重和摩擦均不计)( C )3.如图所示,在杠杆的a处悬挂两个相同的钩码,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D )4.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在这个过程中,力F的大小将( C )5.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a,b两种方法挑着同一个物体行走,a图中肩受到的压力小于b图中肩受到的压力;a图中手施加的动力小于b图中手施加的动力.(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筷子,被外国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的使用,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的进步.美国哈佛大学一位人类学家认为,中国最古老的筷子的出现,大约是在公元前1 200多年以前,比西方人使用刀叉要早几百年.2.我国古代的简单机械(杠杆)我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建筑业和运输业是比较发达的,因此简单机械的成就也是辉煌的,杠杆的应用非常广泛.对于杠杆,在《墨经》中科学地叙述了其平衡原理,“相衡,则本短标长”.这里的“本”是指靠近支点一边的杆,“标”是指靠近重锤一边的杆.如果两边平衡,杠杆一定是水平的,被测重物一边杆短,重锤一边杆长.又说:“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这就是说杠杆平衡后,两边加相等的重物,平衡会破坏,标这一边必然下降,这叫做“标得权”.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墨家用确切的语言阐述了不等臂杠杆的科学原理.第2节滑轮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教学重点】探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及实质,滑轮组省力情况的判断.【教学难点】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变形的杠杆.一、新课导入这个故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哪个部件?你见到过吗?我们用力向下拉绳子,国旗上升,你知道旗杆的顶部有什么装置吗?以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滑轮:主要部分是能绕轴转动的轮子.滑轮结构,如图所示.想想议议:(1)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2)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滑轮的分类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播放多媒体视频定滑轮特点:(1)可以改变用力方向.(2)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也不省距离.(3)本质上,相当于一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特点:(1)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2)力的关系:F=.(3)距离关系:s=2h.(4)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思考1:动滑轮中,若拉力F沿斜上方拉,F=G吗?因为动力臂l1减小,所以动力F增大要使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省力最多),必须使绳子沿竖直方向拉.思考2:使用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那我们能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组成滑轮组,使其既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用以下的动滑轮和定滑轮,可以组成怎样的滑轮组呢?播放滑轮组实验视频展示滑轮组动画(1)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起物体.将物体提升的力等于物重的几分之一,即F=.(2)手拉绳子通过的距离等于物体上升的距离的n倍,即s=nh.(忽略绳重与摩擦)滑轮组小结:①有几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n就为几;②重物上升h高度,绳子自由端要移动nh距离s=nh;③力的关系:F=G物(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重).F=(G物+G动)(不计摩擦、绳重).(3)轮轴与斜面几种轮轴①井上的辘轳从右边看过去,可画成下图: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②汽车方向盘③水龙头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省力杠杆.(4)其他轮轴轮轴:省力、费距离.(5)斜面也是一种省力机械斜面:省力、费距离.【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2节滑轮1.定滑轮:转轴固定不动的滑轮.特点:不能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实质:等臂杠杆.2.动滑轮:转动轴与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特点:能省力一半,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特点: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被几股绳子吊起,所用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的几分之一.1.如图所示的是利用定滑轮匀速提升物体的三种方法,所用拉力分别是F1,F2和F3,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C )1>F2>F31<F2<F31=F2=F32>F1>F32.如图所示,不考虑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米袋总重为800 N,而绳上吊着的静止的“绅士”重500 N,则米袋对地面的压力为( C )A.500 NB.250 NC.300 ND.800 N3.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C )4.小汉同学在“研究动滑轮特点”的实验时,进行了正确操作,并记录数据如下表,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B ) 实验次数物重G/N 拉力F/N123B.实验失败,停止实验C.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D.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1.我国古代的简单机械——辘轳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我国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就发明了辘轳,根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 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解放前在我国的北方缺水地区,仍在使用辘轳提水灌溉小片土地.汽车起重机是装在普通汽车底盘或特制汽车底盘上的一种起重机,其行驶驾驶室与起重操纵室分开设置.这种起重机的优点是机动性好,转移迅速.缺点是工作时须支腿,不能负荷行驶,也不适合在松软或泥泞的场地上工作.汽车起重机的底盘性能等同于同样整车总重的载重汽车,符合公路车辆的技术要求,因而可在各类公路上通行无阻.此种起重机一般备有上、下车两个操纵室,作业时必需伸出支腿保持稳定.起重量的X围很大,可从8吨~1 000吨,底盘的车轴数,可从2~10根.是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起重机类型.在起重臂里面的下面有一个转动卷筒,上面绕钢丝绳,钢丝绳通过在下一节臂顶端上的滑轮,将上一节起重臂拉出去,依此类推.缩回时,卷筒倒转回收钢丝绳,起重臂在自重作用下回缩.这个转动卷筒采用液压马达驱动,因此能看到两根油管,但不是油缸.第3节机械效率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一、新课导入直接提升物体做功,与使用机械提升物体做功相同吗?二、新课教学实验演示: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1)如图(甲),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计算拉力所做的功.(2)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这两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甲)图中拉力所做的功:W甲=F甲s甲=2 N×h(乙)图中拉力所做的功:W乙=F乙s乙=1.2 N×2h所以W甲<W乙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在两次实验中钩码被提升了相同的高度,但第二次拉力做功反而多一些.这说明,使用动滑轮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多做功.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人们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总=W有+W额.思考一: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提水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桶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思考二: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捞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水做的功是额外功.(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2)公式:η==.讨论:W额>0,W总>W有,所以η<1.W额=0,W总=W有所以η=1(理想状态).注: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来表示.×104 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g取10 N/kg.解析:重物的重力×103 kg×10 N/kg=5×103 N起重机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W有=Gh=5×103 N××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η===44%.答案:44%【巩固练习】一台起重机将重3 600 N的货物提高4 m.如果额外功是9 600 J,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解析: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总功为W有=Gh=3 600 N××104JW总=W有+W额×104×104 J机械效率η===60%.×104×104 J 60%小资料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40%~50%;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一般为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为60%~80%.【实验目的】(1)学习安装滑轮组.(2)学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3)分析得出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实验原理】η==.讨论: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钩码重G,拉力F,钩码上升的高度h,拉力通过的距离s.【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测力计、滑轮组两个、铁架台、长约2 m的细绳.播放测量滑轮组实验视频,播放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视频.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1)减小机械间的摩擦力.例如加强机械运动部位的润滑.(2)改进机械的结构,减小机械自重,例如动滑轮太重,使滑轮组机械效率很低,换用较轻滑轮就可提高其机械效率.(3)增加物重.【知识拓展】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和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实验器材】长木板、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实验装置】【实验过程】(1)测量小车的重量,记录数据.(2)把小车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匀速向上拉;分别记录拉力F、小车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小车上升的高度h.(3)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步骤(2).注意事项要匀速拉动物体;拉力要与斜面平行;及时记录数据.记录表格斜面倾斜程度小车质量G/N斜面高度h/m拉力F/N斜面长s/m有用功W有/J总功W总/J机械效率η%较缓较陡很陡结论:光滑程度相同的斜面,斜面越倾斜,越费力,机械效率越高.分析:当斜面长度、高度、物重都相同时,斜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总功越大,有用功不变,机械效率越低.结论: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低.【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第3节机械效率一、有用功:对人们有用的功额外功:人们不需要而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二、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公式:η==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四、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1.某同学不小心把水桶掉进井里,当他把桶从井里捞上来时,桶里带了一些水,下列有关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2.小文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将同一货物搬运到同一辆汽车上,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C )C.两种情况下,小文做的有用功一样多3.如图所示,用拉力F使物体竖直匀速上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word4.如图所示,X伟同学通过斜面用平行于斜面F=200 N的推力,将质量为30 kg的物体在5 s时间内匀速推到1 m高的平台上,斜面长s=2 m.则(g取10 N/kg)( B )A.推力的功率为40 WB.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C.推力做的总功300 J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100 N5.一斜面长4.8 m、高1.2 m,把重为1 200 N的物体沿斜面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沿斜面的拉力为400 N,则总功为 1 920 J,有用功为 1 440 J,额外功为480 J.力(填“力”“功”或“距离”).用重为2 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一个重物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75%;若改用重为1.5 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同一重物,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 .(不计绳重和摩擦)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的联系和区别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是两个比较类同的概念,使用时稍不留心就要混淆.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1)机械效率是描写机械做功本领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研究机械做功情况时引出;机械效益是描述机械省力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它研究机械省力情况时引出.(2)机械效率与机械效益都是一个无单位的纯数,机械效率η总是小于1,而机械效益A可以小于1,也可以等于1或大于1.21 / 2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件 12-1 第1课时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在杠杆的使用中,杠杠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 杠杆满足什么条件时才会平衡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
探究实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步骤: (1)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思考:怎么调?调到水平平衡的目的是什么?
调节方法:杠杆哪端高,就向哪端调节平衡螺母。 目的: (1)保证力臂沿杠杆,便于测量;
例题
1.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的杠杆、 细线、弹簧测力计、若干钩码(每个钩码重均为 0.5 N ) 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实验前,杠杆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则此时杠杆处于 平衡 (填“平衡”或 “不平衡”)状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节,这样做的 目的是消除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 (2)将杠杆调整好后,如图乙所示,在A点挂3个钩码,则应在B点挂 2 个钩码, 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如图丙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替代钩码,先在B点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平衡,然后 将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要使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逐 渐___变__大____(填“变大”或“变小”),原因是______拉__力__力__臂___变__小_________。 (4)在实验中,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组数据的目的是____C____。(填序号) A. 使测量数据更准确 B.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C.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动力
F1 /N
1 2 3 2
动力臂
l1 /cm
15 10 10 20
阻力
F2 /N
3 2 2 4
人教版 物理 八年级下册 第十二章 第1节 第1课时认识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习题课件(共18张PPT)
易错点专练
易错点 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也不一定是水平方向或者竖直方向的 12.如图所示,有一杠杆可绕O点转动,在其中点挂一重物,现在A处施加 动力FA。 (1)若FA沿F1方向,则动力臂是___O_C___。 (2)若FA沿F2方向,则动力臂是___O_A___。 (3)若FA沿F3方向,则动力臂是___O_B___。 (4)若FA沿F4方向,则动力臂是___0___。
F的变化情况是( A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一直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11.(2020·柳州中考)小杰用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所用杠杆刻度均匀, 各钩码相同。
(1)静止于支架上的杠杆如图甲所示,应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___右____(选填“左” 或“右”)调节,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测量___力__臂____ (选填“力”或“力臂”),杠杆平衡后,在实验过程中,__不__可__以_____(选填“可以” 或“不可以”)再调节螺母。
第十二章 简 单 机 械 第1节 杠 杆
第1课时 认识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典题精研析
类型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典题】(2021·桂林中考)以下是小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
(1)实验前,杠杆静止时如图所示。接下来小桂应将平衡螺母向___左____端调节, 使杠杆处于水平平衡状态。 (2)调节好后,小桂在杠杆两边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不断调节悬挂位置直至 杠杆在___水__平____位置平衡,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 件:___F_1_l1_=__F_2_l_2 __。
于是,小红同学协助小明同学按图丙方式进行实验,获得表中后两组数据。综 合分析表中数据可验证猜想___二____是错误的。若要验证另一种猜想是否正确, 必须添加的测量工具是___刻__度__尺____。通过以上探究,小明同学真正理解了力臂 是支点到___力__的__作__用__线____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杠杆》选自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
1知识内容杠杆是一种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简单机械||,涉及力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杠杆》一节从内容设计上看||,既是前几章力学知识的总结和巩固||,又是力学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扩展||。
本节课主要研究杠杆的基本概念及杠杆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理论结合实践||,讲述杠杆的应用||。
2知识地位《杠杆》一节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节课的学习安排在力和运动以及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内容之后||,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力学概念的基础上对力及二力平衡的应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通过对杠杆的学习||,能够为后面学习滑轮等其它机械运动及功和能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杠杆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简单机械之一||,是力的一种基本应用||,教材后面讲述的其他机械均可以由杠杆引出||,从内容安排上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讲解起来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二)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九年级的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杂志、电视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接触过杠杆||,对于杠杆现象有比较充分的生活感性认识||,但可能描述不够科学严谨||,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画面||,加深体验||,强调观察||,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对物理现象有基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能加以正确引导||,能够相对正确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
3 情感方面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水平使他们对操作实验和趣味故事情有独钟||,课堂上结合生活中的趣事或是带有一定神秘色彩的故事或魔术||,极易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知欲||,使他们更快地进入课堂||。
(三)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力臂的定义及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初三学生要记住杠杆的定义并不难||,难的是真正的理解||。
他们对杠杆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对动力杠杆、阻力杠杆往往混淆不清||。
有时找不到动力和阻力||,有时画不出力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杠杆理解不够透彻||。
所以||,在教学当中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杠杆及其五要素||,包括力及力臂的正确画法||,就是该节课设计和讲授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解中||,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做严格标准的画图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耐心细致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用逐步启发的办法让学生自己理解“力的作用线”、“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等概念及画法||。
通过例题||,习题||,讲练结合||,层层深入||。
二教学目标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适应社会对新一代人才的需求||,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的挖掘||,我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杠杆||,了解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②能识别常见的工具及简单机械中应用的杠杆及其类型||。
③理解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通过动手参与小实验||,体验杠杆的惊奇效果||,培养学生把复杂的物理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物理模型的能力;通过实际生活场景的再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交流所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辨析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体会拨开迷雾发现真理的喜悦;培养看待事物一分为二的科学态度;通过学习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及其应用||,增加学生对物理学格物致知、学以致用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探究实验活动||,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加强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亲身感受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教法和学法(一)教法:采用分---总---分---总的形式||,从观察现象到分析问题||,再讨论归纳||,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以目标为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课堂教学“三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练为主线)的原则||,充分利用实验电教手段启发学生思维||,通过观察分析规律让学生从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让每一位学生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吸收别人的方法、学会交流与合作||。
然后分组实验再讨论||,最后总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现象并由他们发现总结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探究式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基本规律||,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发现各种杠杆||,善于利用杠杆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中实用的工具||,真正体验知识带给我们的便利与乐趣||。
通过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中必须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强调数据规律分析方法的重要性||。
四、学习过程模块一: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如:老虎钳、剪子、核桃夹、跷跷板等得出杠杆的概念及五要素的学习||。
小组交流有疑问的问题||,合作解决||。
预设问题:力臂的概念可能会提出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重点讲解力臂的画法||。
解决措施:先让学生讨论||,实在解决不了的||,就用实验说明||,在杠杆一段固定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另一侧竖直向下拉和斜拉||,发现示数改变||,从而引发认知冲突||,教师在这时在引入力臂的概念||。
板书:杠杆的概念和五要素||。
设计意图:初步介绍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模块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进行实验之前||,引导学生思考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解决措施:大部分同学会想到静止时平衡||,想不到水平位置||,在学习完力臂后再告诉他们||。
这样方便读出力臂||,便于读数||。
2、什么时候我们说杠杆平衡?如果实验探究的话||,在什么情况最好读数?解决措施:杠杆平衡应该能想到静止||,这里联系复习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受二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二力平衡||。
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再说杠杆匀速直线转动时不好读数||,所以用静止状态||。
然后请同学们按照探究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并且边实验||,边完成实验数据表格||,然后小组内交流||,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让学生代表先说出实验方案||,全班交流||,确定之后再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有问题及时解决||,并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要做好几步||,所以把实验分成很多小步||,要理清思路||,不要忘了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的||。
模块三:杠杆的分类通过对生活中物品的实际作用||,对杠杆进行分类||,引导得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设计意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反思总结:师:同学们整理、反思刚才的学习内容||,用简短的语言完成下列知识网络||,然后小组内交流完善||。
并提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还有什么疑惑?生:学生先进行整理||,不会的问题可以老师讲解||。
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画力臂要注意的问题:(1)辨认杠杆;(2)先找支点O;(3)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出力的作用线.(4)过O点画出力臂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 ×L1 =F2×L2分类:省力杠杆:L1 > L2 ||,F1 < F2||,省力费距离A.增大了动力B.减小了阻力C.减小了阻力臂D.增大了动力臂4、人的肱二头肌收缩使人曲臂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人的前臂是一个_____力的杠杆||,这种结构给人带来的好处是_____||。
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工具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求证、运用等研究活动||。
实际教学中力图突出两点:第一||,通过我精心引导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据的记录分析能力;第二||,绘制杠杆示意图||。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理念||。
实验中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的条件”||,对于“倾斜位置平衡”留在实验评估中结合课件进行研究||,以确保实验顺利、成功进行||。
数据的采集使用投影一至两组学生成果引导分析||,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可由教师事先准备大幅表格挂在黑板上||,学生实验中教师选取有代表性数据由学生填入大表格中||,实验结束师生共同分析数据||,这样数据多、有代表性||,可以有效避免部分学生由于实验失败造成无数据可分析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