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及渗透压调节

合集下载

水在人体内吸收的原理

水在人体内吸收的原理

水在人体内吸收的原理水在人体内被吸收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释:1. 渗透压:水在人体内被吸收的主要机制之一是通过渗透压的调节。

渗透压是指体液内溶质浓度对水分子渗透的力量。

人体内部的细胞和体液中含有溶质,如葡萄糖、无机盐等,而人体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液和组织液。

当细胞外液的渗透浓度比细胞内液低时,水分子会通过细胞膜的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实现水分的吸收。

2. 电解质平衡:根据戈塔斯原理,与渗透压密切相关的还有电解质浓度的平衡。

人体细胞内外的电解质浓度差异,如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等的分布情况,也会影响到水分的吸收。

细胞内外的电解质浓度差异会产生离子梯度,导致水分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和转运体进入细胞内部,从而维持水分的浓度平衡。

3. 渗透调节:人体内的一些器官和组织,如肾脏、消化系统等,还具有渗透调节的功能,能够调控体液的渗透浓度,进一步调节水分的吸收。

例如,肾脏通过尿液的浓缩或稀释来调节水分的排泄和重吸收;胃肠道通过吸收和分泌的调节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4. 血管压力和组织液压差:水在人体内还可以通过血管压力和组织液压差的作用被吸收。

血液循环系统中血液的流动会产生一定的血管压力,这种压力可以推动水分子从毛细血管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进而参与物质代谢和细胞功能的维持。

组织间隙中细胞外的液体和溶质通过血管壁的透过作用,由高浓度的组织液向较低浓度的血管内部移动,从而使水分子进入血管内部。

综上所述,水在人体内被吸收的原理是通过渗透压、电解质平衡、渗透调节、血管压力和组织液压差等多种机制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

这些机制相互配合,使水分子在体内保持相对恒定的浓度,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机体平衡。

渗透压调节机制及其与水分平衡的关系研究

渗透压调节机制及其与水分平衡的关系研究

渗透压调节机制及其与水分平衡的关系研究植物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其生存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然而,水分摄取对植物细胞产生的渗透压进行调节,这是维持水分平衡所必需的。

本文旨在探讨渗透压调节机制及其与水分平衡的关系。

一、渗透压的定义渗透压是指在半透膜的两侧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度不同而形成的压力差。

换句话说,渗透压越高,就意味着水分子越倾向于从低渗透压的区域向高渗透压的区域移动。

渗透压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学中,渗透压被广泛地应用于维护细胞和组织的水分平衡。

二、渗透压调节机制渗透压调节机制与植物细胞中的溶解物有关。

细胞中的溶解物通过扩散作用分散在细胞中的水分子中,从而影响渗透压。

大分子物质(例如蛋白质和多糖)对渗透压的贡献更高。

细胞维护正常的渗透压,首先需要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调节细胞中的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浓度,从而影响渗透压。

细胞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1.水分子的运动。

水分子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来从高渗透压区域向低渗透压区域移动。

纯水的渗透压为零,因此渗透压梯度将促使水分子移动到溶解质浓度较高的区域。

2.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运动。

细胞可以通过离子通道和运输蛋白来调节细胞中的离子浓度,从而影响细胞内外的渗透压。

3.渗透调节蛋白。

渗透调节蛋白(例如非晶质体)是一种与细胞维持水分平衡相关的蛋白质。

它们可以与水分子结合来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

渗透调节蛋白可以通过释放水分子或与水分子结合来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并维持水分平衡。

三、渗透压与水分平衡渗透压可以直接影响植物细胞的水分平衡。

在植物中,水分子从根部向上运输,并通过涡轮运动进入叶片中的气孔,冷凝成水滴并随着空气流动向外散发。

这个过程称为植物的蒸腾作用。

而调节植物细胞的渗透压可以影响细胞摄取和释放水分子的速率。

如果植物细胞渗透压过高,那么水分子将倾向于从植物细胞向外移动,导致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相反,如果植物细胞渗透压过低,那么水分子会从根部向上移动,导致植物不能生长和发育。

体液平衡和渗透压的生理调节

体液平衡和渗透压的生理调节

体液平衡和渗透压的生理调节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是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调节过程,维持这些平衡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人体通过一系列机制来调节体液平衡和渗透压,以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

一、体液平衡的生理调节体液平衡是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之一。

人体是由大约60%的水组成,而水分的平衡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体液平衡主要通过肾脏、汗腺和肺等器官的调节来实现。

1. 肾脏调节体液平衡肾脏是体液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之一。

通过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肾脏能够调节体内的水分含量。

当人体缺水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的排出量,以保留更多的水分。

相反,当人体摄入水分过多时,肾脏会增加尿液的排出量,来排除多余的水分。

此外,肾脏还通过调节尿液的浓度来维持体液平衡。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盐分时,肾脏会增加尿液中的盐分浓度,以排出多余的盐分。

而当人体缺盐时,肾脏会减少尿液中的盐分浓度,以保留更多的盐分。

2. 汗腺调节体液平衡汗腺是另一个重要的体液平衡调节器官。

人体通过汗液的排出来调节体内的水分含量。

当人体处于高温环境或者进行剧烈运动时,汗腺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以散热和防止体温过高,从而调节体液平衡。

3. 肺调节体液平衡肺是呼吸系统的一部分,也参与了体液平衡的调节。

当人体呼气时,一部分水分随着呼出的气体一并排出体外,通过这种方式,肺能够帮助调节体液平衡。

二、渗透压的生理调节渗透压是体液中溶质的浓度对细胞渗透的压力。

细胞内外的渗透压一般是相等的,维持渗透压平衡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正常浓度非常重要。

人体通过多种机制来调节渗透压,包括饮食调节和肾脏调节等。

1. 饮食调节渗透压饮食中的盐分和水分的摄入量可以影响体液的渗透压。

当身体感觉到渗透压过高时,人体会通过渴望和排尿等机制来调节摄入的水分和盐分。

相反,当渗透压过低时,人体会减少尿液的排出量,保留更多的水分。

2. 肾脏调节渗透压肾脏也参与了渗透压的调节。

当渗透压过高时,肾脏会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浓度,来排出多余的溶质,从而降低体液的渗透压。

生物渗透调节和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物渗透调节和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

生物渗透调节和水分平衡的调节机制在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水。

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物质,对于细胞内部的各种生化反应,水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水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不仅仅是载体,同时也涉及到了调节机制。

当人体内的水分失去平衡,生命活动也将受到影响。

因此,生物体有一套复杂的机制来维持水分平衡,即生物渗透调节机制。

一、渗透压和渗透压差渗透压是一种物质浓度的影响,它指的是单位体积下一个溶液中的所有溶质所带来的压力。

浓度越高,渗透压就越大。

而渗透压差,二者浓度差所产生的压力差,是影响渗透现象的重要因素。

假设两杯水,一杯是纯水,另一杯是加了盐的水溶液,放在一起,水会从纯水杯子中流向盐水杯,这是由于成分浓度不同所引起的渗透压差。

二、生物渗透调节机制人体内部满是各种溶质,溶质的分布密度不同,会形成各种浓度梯度,从而产生渗透压差。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生物膜,它具有渗透选择性,使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自由流动,而相对较大的溶质受到较大的阻碍。

在细胞膜的保护下,细胞内的渗透压并不会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大幅度变化。

但面对渗透压差,细胞膜会发挥作用,从而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在机体内部,细胞液是高浓度溶液,血浆就是细胞外液,是低浓度溶液。

当血液中水分大量失去,血浆中的浓度会变得很高,细胞将失去水分,使得细胞失去正常的代谢,因而产生各种病理性现象。

此时,身体就会通过渗透调节机制来进行调节。

当血液中的渗透压上升时,肾脏会分泌一种叫做抗利尿激素(ADH)的激素,它作用于肾脏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使其增加了对水的再吸收,从而增大血管内的容积,维持了血液中的渗透压平衡。

三、其他影响渗透调节机制的因素水分不足,温度、盐度和代谢产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机体内外的渗透压平衡,进而影响生物渗透调节机制的表现。

例如,在夏季且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出汗会使人体大量失水,机体就会通过调节饮水量来补充水分。

当温度过高,人们会喜欢喝凉水,这是因为水温低于体温,可以通过口腔和胃肠道吸收较多水分,进而补充人体内的水分。

渗透压调节方法

渗透压调节方法

渗透压调节方法渗透压是生物体维持稳定内环境的重要参数之一,而渗透压的调节方法则是保持生物体内外水分平衡的关键。

在生物体内部,细胞膜是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它是半透膜,既可以让一些物质以自由的方式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也可以通过活跃的通道对渗透压进行调控。

为了维持渗透压的稳定,生物体会采取各种调节方法来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

渗透压调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细胞内液体浓度调节细胞内液体的离子浓度是细胞内渗透压调节的重要因素。

当细胞外环境浓度变化时,细胞通过运输蛋白等方式,调节细胞内外液体的离子平衡,以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

例如,当细胞外环境高渗时,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将离子排出,减少细胞内液体的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相对平衡。

2. 渗透调节蛋白的表达渗透调节蛋白在生物体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蛋白可以在细胞受到外界压力时发挥作用,例如促进水分的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从而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3. 水分调节除了调节细胞内液体浓度外,水分的调节也是维持渗透压平衡的重要方法。

生物体通过调节水分的吸收和排出,保持体内外水分的平衡,从而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植物体内外水分平衡,维持细胞渗透压的稳定。

4. 渗透压传感器调节生物体内还有一种重要的机制,即渗透压传感器。

这些传感器可以感知细胞内外环境的渗透压变化,从而调节细胞内水分平衡和离子浓度,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这种机制可以帮助生物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总之,渗透压的调节方法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物体内部复杂的调节机制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通过细胞内液体浓度调节、渗透调节蛋白的表达、水分调节和渗透压传感器等方法的有机结合,生物体可以保持渗透压的稳定,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渗透压调节方法的研究对于了解生物体的生理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动物排泄 水、离子及渗透压的调节

动物排泄   水、离子及渗透压的调节

5、 触角腺
甲壳动物所有,由末囊、迷路、(肾管)、膀胱组成, 开口于大触角基部,形成尿的过程是滤过重吸收再加排 泄管的分泌作用。甲壳类的含氮废物通过鳃排出,而不 是排泄器官。
6、肾脏
功能

肾小球

体 肾小囊
肾 单
近端小管


小 髓袢细段 管
近曲小管 袢降粗段
袢降细段 袢升细段
袢升粗段 远端小管 远曲小管
二、含氮废物的排泄
1、含氮食物的代谢 蛋白质→氨基→氨→(尿素或尿酸) 核酸→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尿
酸→尿囊素→尿囊酸→尿素→氨 核酸→嘧啶→氨
各种动物排出的含氮终产物不同,主要 排氨、排尿酸、排尿素,主要与动物的生 活环境有关(能得到水的情况)。
主要含氮废物 氨
特点
主要排此含氮废 物的动物
4、马氏管
存在于节肢动物,是发生在中肠和后肠交界处 的盲管,分布于混合体腔的血淋巴液中。马氏管 主动把钾离子分泌到管腔中,由于渗透作用,水 也被动进入管腔,结果在小管内形成富含钾离子 的液体,从小管流入后肠,在后肠水和溶质大部 分被重吸收,而尿酸沉淀下来,这又促进水的进 一步重吸收,减少了水分的丧失,适应了陆地干 燥环境。
• 1、皮肤潮湿的陆生无脊椎动物保水
蚯蚓:皮肤能从土壤中收水,通过脑的神经分 泌物控制。不能生活在干燥的土壤内,会因脱水 而死亡。
蜗牛:其外面有不透水的壳,本身含水量为80% 以上(不包括壳),不活动时缩入壳内,厣膜盖 住,水的丧失速率极低。
蛞蝓:皮肤是裸露的,容易蒸发,因此蛞蝓通 常在雨后和夜间相对湿度大的时候活动。
• 2、节肢动物的保水
昆虫和蜘蛛:最成功的陆生动物,身体表 面都有角质层,角质层外有蜡质,有防止 水分蒸发的作用。表皮细胞的顶模也是水 的运动屏障。有些还能从空气中吸收水, 但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到一定水平。

渗透压和体液的生理调节

渗透压和体液的生理调节

渗透压和体液的生理调节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指以抵挡溶剂透过一种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的半透膜的压力。

当这种半透膜存在时,其自然趋势是溶剂透过该半透膜以达到在膜的两侧的溶质分子的平衡。

为了阻止这种溶剂的运动则需要一种压力。

水与溶质的正常平衡水的类型及其构成人体是由大量水分子组成的。

一个平均体重的个体大约50%-60%的体重实际上是由水组成(因为脂肪实际上是不含水份的,所以越胖的人所含水份就越少)。

人体内水的出入由以下三方面构成(见表3)。

表3:体液的构成体液类型%总体水份主要阳离子主要阴离子蛋白浓度细胞内液50-65 K+Mg2+ PO43- 很高血管内液10-12 Na+,K+,Ca2+ Cl-,HCO- 高组织间液25-40 Na+,K+,Ca2+ Cl-,HCO- 很低图2:压力差控制了血管内和组织间体液的交换。

在动脉端,高静水压迫使液体通过毛细血管半透膜,使循环的蛋白质浓缩,增加了胶体渗透压.当血液到达静脉端时,低静水压和高胶体渗透压将水吸回血管.静脉的静水压的升高或血浆蛋白的下降以及组织间隙中体液的增多被称为水肿。

体液间的交换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是由细胞膜两侧的蛋白质和电解质数量之差所形成,是调节水分子在细胞和血管之间运动的最重要的因素。

静水压(hydrostatic pressure)从毛细管动脉端推动液体向外流动,导致血管内液体的流失、蛋白浓度的增高和组织间静水压的升高。

因此在毛细管的静脉端,组织间隙的静水压较静脉压略高,由蛋白质产生的一种渗透效应叫胶体渗透压(colloid oncotic pressure)将水分子从细胞间隙吸回到血管内。

如表2所示,低静水压和高毛细管胶体渗透压的结合对于控制血管内和组织间液体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人体对血浆重量渗透摩尔浓度改变的生理反应尽管人体可从水的摄入来获得水的平衡,人体每天都要失去大约2-3升的水分,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尿液丢失。

人体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人体渗透压的调节机制

人体渗透压的调节机制咱们的肾脏就像是一位严厉的管家,专门负责水分和盐分的平衡。

他们不但要过滤血液,还得调节体内的电解质水平。

听上去很复杂吧?其实就是在忙着把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处理掉。

就像我们在打理自己的花园,浇水要适量,太多了花儿可就不高兴了。

肾脏们通过一系列的“指令”,控制水的排泄,确保我们的身体不会像被晒干的海绵一样失去活力。

就算喝了很多水,肾脏也会聪明地调整排出多少,让我们保持最佳状态。

再说说抗利尿激素,听名字就有点吓人,但其实它们是“好朋友”。

当我们体内水分不足时,这些激素就会出来帮忙,告诉肾脏:“嘿,留住水分!”这样一来,尿量就会减少,咱们的身体就能多吸收一点水分。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值大热天,口渴得不行,喝了水又不想频繁跑厕所,这时候抗利尿激素就像是一位知心的朋友,给你默默加油打气,让你在炎热的夏季中保持活力。

而如果水分过多,怎么办呢?那就得靠另一个家伙,利尿激素来登场啦!它们像是强有力的战士,一下子就能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想想看,泡澡的时候水已经快溢出来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利尿激素来“管管”。

它们促使肾脏排出多余的尿液,确保我们身体的水分处于平衡状态。

嘿,要是没有这些小激素的帮忙,咱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说到调节渗透压,咱们的饮食也得提一提。

日常生活中吃的盐、糖、甚至是喝的水都会影响我们的渗透压。

吃得太咸,身体自然会吸收更多的水分,导致渗透压升高。

而吃得太清淡,又容易让渗透压降低。

就像做菜一样,盐加得太多会腻,太少又没味道,得找到个合适的平衡。

这种微妙的调节机制,真是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随时都在进行调节。

有时你会发现,喝水过多时可能会出现水中毒,这可不是开玩笑的,真的是要引起重视。

过多的水分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搞得身体一团糟。

所以说,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真的是一个艺术!就像调音师调音时,得小心翼翼,每一个音符都得完美无瑕。

人体渗透压的调节机制就像是一场精妙的舞蹈,水分、电解质、激素,各种元素都在不断地交替和变化。

浅谈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

浅谈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

浅谈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中,对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极限。

水生生物对盐度的反应,主要靠渗透压的调节来完成。

水生生物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之间的关系有2种:一种是体液的渗透压随着水环境的渗透压而变化,这类生物叫变压性生物。

它们调节渗透压的作用不完善,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相接近,并且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

水环境的盐度升高时,它们的体重由于失水而减少;盐度降低时,其体重由于水分渗入而增加。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都是变渗压性的,它们体液的渗透压与海水近于一致,其中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和腔肠动物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的接近;甲壳动物、腹足类和头足类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的相比稍低;其它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则稍高。

另一类生物能调节体液的渗透压,保持其稳定性而不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这类生物叫恒渗压性生物,包括在淡水和半咸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全部水生脊椎动物以及在高盐度水体中生活的动物。

它们主要是通过3种方式调节渗透压:(1)控制体表细胞膜的透水性和对盐类及其它溶质的通透性;(2)排出水分或盐分以抵消体内与体外之间渗透压的差别;(3)在体内贮存水分或溶质。

由于淡水和海水的差别很大,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动物面临的渗透关系不同,调节方式也就不同。

(1)淡水无脊椎动物、淡水鱼类和两栖类:体液的渗透压高于水环境的渗透压,因此,外界的水通过可渗透的鳃、口腔粘膜、体表等大量渗入体内;体内过多的水分则随时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海洋鱼类:海洋软骨鱼类体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和三甲胺,体液渗透压比海水的略高,这样,海水能通过鳃和口腔粘膜渗入体内,而体内过多的水分由肾脏排出体外。

海洋硬骨鱼类并无类似保护机制,体液中尿素的含量甚微,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因此体内水分通过鳃和其他体表不断渗出体外。

它们保持体内水分的途径有2种:一方面不断吞食海水以及从食物摄取水分,如美洲的鳗鲡的吞水量达50~200ml/d. kg. bw;另一方面肾脏的肾小球数量少,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强,使排尿量减少;同时,通过鳃的泌氯细胞把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以免因吞饮海水而使盐分在体内大量积累。

渗透压调节技术计算题例题

渗透压调节技术计算题例题

渗透压调节技术计算题例题今天和大家聊聊渗透压,在此之前,先说说溶液的依数特性。

将一非挥发性溶质加入到水中时,形成水溶液,这时水溶液具有蒸汽压降低、沸点升高、冰点下降和产生渗透压四种“依数特性”。

所谓“依数特性”即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而只依赖于溶质的颗粒数目,即分子和离子的总数。

根据物理化学溶液理论之拉乌尔冰点下降原理,任何溶液,如果其单位体积中所溶解的颗粒(分子和离子)总数目相同,则引起溶液冰点下降的数值亦相同。

实验表明,1摩尔的任何非电解质溶液(等于6.022×10^23个分子颗粒数)溶解于1kg水中,则使水的冰点由0℃下降至-1.857℃。

而1摩尔的电解质溶液溶解于1kg水中,其冰点下降值与溶质的颗粒数及活度有关。

活度取决于溶质在水中的电离程度,比如强电解质能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则是部分电离。

举例说明。

1个NaCl分子可以电离成1个Na+,1个Cl-,电离时产生2个离子(颗粒数),为方便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电离系数吧,在1个NaCl 分子电离成1个Na+,1个Cl-的过程中,电离系数为2;1个Na2HPO4·12H2O 分子可以电离成2个Na+,1个HPO42-,电离系数为3,当然HPO42-还可以继续电离,因为这部分量很少,实际应用时可忽略不计;1个NaH2PO4·H2O 分子可以电离成1个Na+,1个H2PO4-,电离系数为2,当然H2PO4-还可以继续电离,这部分量少,也忽略不计。

根据上面的原理,只要知道溶质、溶剂的质量或溶液的浓度,就可以计算出理论上的渗透压。

假设溶质质量为m(g),分子量为M(g/mol),电离系数为k,溶剂的质量为n(kg),则理论上的渗透压Os(mOsmol/kg)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得到:从理论上讲,测得了某种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数,就可以得到该溶液的渗透压。

而利用上述任一依数特性都可以完成某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颗粒数测定,但是,由于冰点下降法具有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和对样品无影响,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医药行业广泛采用的渗透压测量仪器大多是按冰点下降原理设计而成的原因。

植物脱水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植物脱水的科学原理有哪些

植物脱水的科学原理有哪些植物脱水是植物体内水分丢失的过程,也是植物最基本的生理现象之一。

植物所处的环境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其水分状态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植物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来调节水分的吸收和丢失。

本文将介绍植物脱水的科学原理,包括气孔调节、根系适应、叶片适应和渗透压调节等方面。

一、气孔调节植物叶片的气孔是植物体内水分丢失的最主要通道之一。

气孔大小和数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以适应植物体内水分的需求。

当植物体内水分供应充足时,气孔会打开,从而使气体和水蒸气可以自由地进出叶片表面。

此时可以保证植物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释放过剩水分。

然而,当环境干旱或温度升高时,植物会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丢失。

这样一来,水蒸气无法自由进出,叶片内部水分浓度增加,形成了内在的负压,使得水分的流动速度放缓,减少水分的丢失。

气孔调节是植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物的脱水状态。

二、根系适应植物的根系是植物吸收和输送水分、养分的重要器官。

根系的形态和结构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以适应其所处环境的要求。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根系会产生较深的根系结构,以便更好地吸收地下水分。

此外,根系表面会形成根毛和根皮毛,这些生物丝状物质可以增加根系的表面积,从而增加水分的吸收和输送效率。

此外,根系还会积累一些适应干旱环境的保护物质,如脂肪酸和植酸等,以帮助植物更好地应对干旱环境的挑战。

三、叶片适应除了气孔调节外,植物叶片也会通过一些适应机制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丢失。

例如,叶片表皮可以形成防水层,阻止水分的流失和外部干扰。

此外,叶片内部的细胞也会对环境变化做出响应。

当环境干旱时,细胞内部会积累一些渗透物质,如蛋白质和糖类等,以增加细胞内部水分的浓度,以抵抗环境干扰。

四、渗透压调节渗透压调节是植物维持水分平衡的重要机制。

植物体内的细胞、组织和器官都是由各种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的浓度差异会导致水分的流动。

水在微生物细胞中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水在微生物细胞中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引言概述:水是生命存在的基础,对于微生物细胞而言,水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在微生物细胞的生理过程中,水扮演着许多重要角色,如溶剂、反应物参与、渗透平衡维持等。

本文将分析水在微生物细胞中的生理功能,并分为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细胞内水的溶剂功能1.1溶解反应物和反应媒介水作为极好的溶剂,能够溶解各种溶质物质,包括离子、气体和有机化合物。

在微生物细胞内部,许多生化反应需要在水中进行,水的溶剂功能使得这些反应能够顺利进行。

1.2维持细胞内各种分子的浓度和稳定性水通过溶剂功能帮助稳定和调节细胞内各种分子的浓度,保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性。

这一功能对于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至关重要。

2.水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2.1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水作为反应物或产物参与细胞内的生物化学反应,如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这些反应对于微生物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转化起着重要作用。

2.2作为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介质在微生物细胞中,水分子能够作为电子和质子的传递介质,在细胞呼吸、光合作用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水的这种功能对于维持细胞内的能量代谢平衡至关重要。

3.水在细胞的结构和形态维持中的作用3.1维持细胞的形态稳定性水在细胞内形成的液体环境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稳定性,使得微生物细胞能够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中保持形态完整。

3.2维持细胞的稳定膜结构水在细胞膜中扮演重要角色,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水分子通过与脂质双层相互作用,使得细胞膜能够有效地分隔和调节细胞内外环境。

4.水在渗透平衡维持中的作用4.1维持细胞内外渗透浓度差异水通过渗透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浓度差异,维持细胞内的渗透平衡,使得细胞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4.2水在渗透调节中的重要性水的渗透性和渗透调节功能对于微生物细胞的生存和适应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微生物细胞可以在不同渗透度环境下存活和繁殖。

5.水在细胞运输和信号传导中的作用5.1作为溶液运输分子的介质水作为生物体内的主要介质,可以帮助细胞内溶质物质的运输和分布,包括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移动。

渗透压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

渗透压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

渗透压的原理及其应用论文1. 引言渗透压是生物体内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生理参数,它对细胞和组织液的体积调节、渗透调节以及体液输送等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论文旨在探讨渗透压的原理以及其在生物学、医学以及工程领域的重要应用。

2. 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压是指溶质分子在溶液中的浓度引起的溶液对溶剂的压力差,通常用osmol/L表示。

渗透压是维持生物体内液体平衡的重要参数,它的稳定性对于细胞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3. 渗透压的调节机制渗透压的调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渗透调节和体积调节。

渗透调节是指通过调节溶质的浓度以及溶液中渗透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而体积调节则是通过水分子的进入和排出来调节细胞的体积,从而维持渗透压的稳定。

3.1 渗透调节渗透调节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渗透物质的选择性通透性来实现的。

渗透物质包括无机盐、有机溶质以及其他渗透物质。

细胞膜上的渗透物质可以选择性地穿越细胞膜,以达到维持渗透压稳定的目的。

3.2 体积调节体积调节是通过进出细胞的水分子来实现的。

当细胞外渗透物质浓度较高时,细胞内的水分子会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部,从而使细胞膨胀;而当细胞外渗透物质浓度较低时,细胞内的水分子会通过渗透作用排出细胞,使细胞收缩。

4. 渗透压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渗透压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包括细胞培养、生物分离与纯化、生物反应器设计等。

4.1 细胞培养在细胞培养中,渗透压的控制是维持细胞生长和代谢活性的重要参数。

适当调节培养基中的渗透物质浓度,可以使细胞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促进细胞分裂和增殖。

4.2 生物分离与纯化生物分离与纯化是生物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步骤。

渗透压可以根据溶液中不同物质的渗透能力来将其分离,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纯化。

4.3 生物反应器设计渗透压的调控在生物反应器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反应器中的渗透物质的浓度和温度等参数,可以调节反应器中的温度和渗透压,从而实现对反应过程的控制。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名词解释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名词解释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名词解释1. 渗透压概述好吧,大家先来聊聊什么是渗透压。

简单来说,渗透压就是水分子穿透半透膜的“努力程度”。

你想啊,就像你在沙滩上打水漂,水总是想流动的,对吧?水分子总是想往浓度低的地方跑,想要平衡一下。

鱼类在水中生活,周围的环境水分浓度和它们身体里的水分浓度可能大相径庭,这就引出了渗透压调节这个话题。

可以说,渗透压就像鱼类的“水分控制室”,要是管理不好,可就麻烦了。

1.1 渗透压的作用那么,渗透压对鱼类来说有啥重要性呢?首先,它决定了鱼体内水分的平衡。

想象一下,如果你喝了太多水,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鱼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外面的水太咸,鱼可能就会失水;如果外面水又太淡,那鱼就会吸水,结果就是身体里的盐分会被稀释。

太多或太少,鱼可不想成为“水中舞者”,这种失衡可是会要命的!1.2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鱼类在身体里有一套高效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首先,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策略完全不同。

淡水鱼就像是个“水壶”,不停地吸水,得通过肾脏排出多余的水分。

而海水鱼则是“水分侦察兵”,它们要努力保持身体里的水分,因此会喝水,同时也通过肾脏将盐分排出。

哎呀,这种调节真是复杂得让人头疼,但鱼可不能让自己变成“干巴巴的咸鱼”!2. 不同鱼类的调节策略接下来,咱们再深入聊聊不同鱼类的渗透压调节策略。

就像人类有不同的饮食习惯,鱼类在面对不同水环境时也有各自的应对之道。

2.1 淡水鱼的应对淡水鱼在面对低盐环境时,简直是“水中小超人”。

它们的体内盐分比周围水要高,因此总是吸水。

为了防止“肚子胀”,它们的肾脏可谓是“高效率工作者”,不停地把多余的水排出去。

你想啊,喝水之后不能一直让自己变成“水中泡泡”,是吧?2.2 海水鱼的调节再说说海水鱼。

这些家伙生活在高盐环境里,可得小心翼翼。

为了保持身体里的水分,它们就像“喝水机”,不停地饮水,但同时要把盐分也排出去。

肾脏在这里扮演了“清道夫”的角色,帮助它们把多余的盐分排掉。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淡水鱼类是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它们需要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浓度的高低,而调节渗透压则是指生物体通过各种生理机制来维持体内的渗透压稳定。

淡水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两个方面。

渗透调节是指淡水鱼类通过调节体内溶液的浓度来适应不同的渗透压环境。

淡水鱼类体内的渗透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有机溶质,其中无机盐包括钠离子、氯离子和钙离子等,有机溶质包括蛋白质、糖类和氨基酸等。

在淡水环境中,由于外界水的渗透压低于鱼体内的渗透压,淡水鱼类会面临水分大量流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淡水鱼类通过吸收水分和排泄尿液的方式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通过吸收水分来增加体内溶液的浓度,从而提高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的鳃上覆盖着一层粘液,这层粘液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减少水分的流失。

同时,淡水鱼类的肾脏具有浓缩尿液的能力,通过将尿液中的水分重新吸收,可以减少尿液的排出,进而减少水分的流失。

淡水鱼类通过排泄过多的尿液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的肾脏可以分泌大量的尿液,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溶质。

通过排出尿液,淡水鱼类可以将体内的溶质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体内的渗透压。

除了渗透调节,淡水鱼类还需要进行离子调节,以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在淡水环境中,淡水鱼类会面临离子浓度稀释的问题,尤其是钠和氯离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淡水鱼类通过主动吸收和被动排出的方式来调节体内离子浓度。

淡水鱼类通过鳃上的特殊细胞来主动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

这些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透性,可以选择性地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从而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

另外,淡水鱼类还通过尿液的排泄来被动地排出多余的离子,以维持体内离子的稳定。

总结起来,淡水鱼类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渗透调节主要通过吸收水分和排泄尿液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而离子调节则通过吸收和排出离子来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

淡水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淡水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体液调节总结知识点归纳

体液调节总结知识点归纳

体液调节总结知识点归纳一、水盐平衡调节1. 概念与重要性水盐平衡是机体内外液体中水和溶质的平衡状态,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维持血压和血容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机体通过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以及盐的摄入和排出来维持水盐平衡。

2. 调节机制(1)肾脏调节:肾脏是体内水盐平衡的主要调节器官,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尿液中水分和溶质的重吸收和排泄来维护体液中水和盐的平衡。

(2)神经调节:神经系统通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来调节肾小球滤过率,影响尿液的排泄量,从而调节水盐平衡。

(3)内分泌调节: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等激素通过调节肾小管水分和盐的重吸收来维持水盐平衡。

二、酸碱平衡调节1. 概念与重要性酸碱平衡是指机体内外液体中酸碱物质的平衡状态,对维持生理功能、细胞代谢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机体通过呼吸系统和肾脏来维持酸碱平衡。

2. 调节机制(1)呼吸调节:呼吸系统通过调节CO2的排出量来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当CO2排出减少时,血液呈碱性;当CO2排出增加时,血液呈酸性。

(2)肾脏调节:肾脏通过调节H+、HCO3-、NH3等物质的排泄和重吸收来维持酸碱平衡。

(3)酸碱平衡指标:包括PH值、pCO2、HCO3-和BE等指标,用来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状态。

三、渗透压调节1. 概念与重要性渗透压是指水分子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移动的趋势,对细胞内外液体平衡和细胞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机体通过渗透压调节来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

2. 调节机制(1)肾脏调节:肾脏通过调节尿液中的渗透压来维持体液中的渗透压平衡。

(2)饮水和尿液排泄:机体通过饮水和尿液排泄来维持体内外液体的渗透压平衡。

(3)渗透压异常:当体液中的渗透压异常时,可能导致细胞水肿或脱水,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总的来说,体液调节是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机制,涉及水盐平衡、酸碱平衡和渗透压的调节。

它通过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协同作用来维持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状态,保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水、离子与渗透压调节

水、离子与渗透压调节

• 两栖类:基本上为淡水动物。其离子平衡 与真骨鱼相同。从淡水中吸收离子(部位--皮肤),排出大量的水(低渗尿)。尿储 存在膀胱中,可再吸收部分离子。无尾两 栖类腹部和大腿两侧是吸收水的主要部位。 • 爬行类:血液渗透压与真骨鱼和两栖类接 近,但皮肤对水的通透性低---减少水渗透。 • 少数研究表明,爬行类肾小球的滤过率低, 尿形成速率低,尿与血液等渗。 • 鸟类和哺乳类:与一般陆生哺乳类相同
二、海水脊椎动物的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
• 现存脊椎动物除盲鳗外血液电解质浓度都低于海水。盲鳗 血液中Na+和K+渗透压与海水基本一致,不存在渗透压调 节。
• 七鳃鳗:与真骨鱼一样,血液渗透压低于海水,面临保水 和排出离子问题。 • 软骨鱼:大多数生活在海洋,血液中无机离子浓度与一般 真骨鱼差不多,但血液中有大量的尿素和氧化三甲基安 (TMAO),是血液渗透压与海水相等或稍高(意义?)。 • 软骨鱼不饮水,但随食物可进入体内,一些离子通过鳃等 体表进出体内----面临排出多余离子。排出主要部位----肾 脏及直肠腺,鳃?尿素含量高---形成高渗透压---保水。
第四节 陆生生活动物的保水问题
• 陆地水分:空气中水分受不同地区、季节和气候条件影响。 • 热带雨林和沙漠、夏季和冬季、温度,温度越高,单位容 积中水蒸气含量? • 液体蒸发受其中溶质影响,海水的水蒸气压与淡水相比, 谁高?---液体的浓度越低则蒸发越快? • 绝对湿度(AH):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含水量(g/m3) • 相对湿度(RH):实际水蒸气压占饱和蒸汽压的百分比。 • 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实际蒸汽压与饱和蒸汽压之差。
三、陆生脊椎动物的保水 (一)、两栖类 • 皮肤湿润---只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 有些排尿酸---保水 • 对环境适应中,生理适应可塑性大于形态上的可 塑性→能否作为演化依据? (二)、爬行类 • 皮肤蒸发大于呼吸道 • 干燥环境中蒸发速率下降---适应 • 周期性蜕皮,蜕皮期蒸发速率升高,随后下降, 在休止阶段和蜕皮早期最低。 • 羊膜卵 • 有些排尿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水及渗透压调节第一节概述一般认为生物起源于海洋,现有的少物都离不开水。

一般动物体内的含水量约占动物体重的50~70%,有的(如水母)甚至达体重的98%。

水是细胞内各种活性物质的溶剂,是原生质内各个生化反应的基础。

原生质是水状液或溶胶状液体,称细胞内液。

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于水环境中,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不与外界接触,但这些细胞仍旧生活于液体中,这些液体称细胞外液(细胞间隙液和血浆)。

细胞通过细胞外液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此,细胞外液就构成机体的内环境。

一、外界水环境地球表面约2/3被水覆盖,其中大部分是海洋,而淡水湖泊和河流的面积不到海洋的1%,其体积只等于海洋的0.01%左右。

无论海水或淡水,其中都含有溶解的物质,这些物质包括盐类、气体、少量的有机化合物及各种污染物。

(一)咸水水中含盐的多少称盐度(salinity),用1,000克水中含盐类的克数表示(‰)。

海洋海水的含盐量(盐度)在32—41‰之间,大多数海水的盐度为34—37‰;平均为35‰。

赤道上的海面由于蒸发强,故盐度最高,但深处的盐度比较恒定。

海水的主要离子是Na+和Cl-,此外还含Ca2+、Mg2+、K+、SO42—和HCO3-(表1—1)。

虽然海洋内各地区的含盐量不完全相同,但所含的离子是大致相同的。

内陆咸水的盐度差异很大,各种离子的比例也各不相同,有的盐湖的盐度可超过200‰中东的死海和美国的大盐湖都为盐类所饱和,大盐湖的岸上有Nacl结晶。

死海中的离子主要是Mg2+和Cl-,也有CaSO4结晶出来。

在死海中除少数微生物外,基本上没有其它生物,美国的大盐湖中还有少数动物,如咸虾及昆虫水蝇的幼虫,但没有鱼类。

(二)淡水淡水内溶质含量的变化很大,盐度的上限为0.5‰,一般湖水和河水的盐度为0.1‰左右。

雨水中也有少量的盐类(这些盐类是由于海水蒸发时带来的),当雨水流过地表面时,其成分又发生了变化。

假苦水流经硬而不溶解的岩石(如花岗岩),不再溶解其它物质,称为软水,反之,水若从多孔的石灰岩中渗出或流过,其中溶解着比较多的钙盐,称为硬水、淡水中所含盐类的总量可以从每升不到0.1毫摩尔(mmol)到超过10毫摩尔,而且各种离子的含量变化很大。

(三)半咸水在江河入海的地方,水内的盐度逐渐变化,水的含盐量在淡水与海水之间,称为半咸水(brackish water)。

因此,半咸水的盐度可以由0.5‰(淡水盐度的上限)至30‰(海水盐度的下限)。

此外,有的内陆海、咸沼泽和经雨水稀释的海岸上的湖水池塘也属于半咸水。

我国青海湖的水是半咸水,其盐度为12—13‰,内有裸鲤、条鳅等鱼类,还有藻类、轮虫、甲壳动物、昆虫等生物。

半咸水是把海产动物与淡水动物隔开的屏障。

大多数动物只能在盐度变化不大的环境中生活,这样的动物称狭盐性动物(stenohaline animals)。

因此,一殷情况下,海洋中的动物不进入淡水,淡水中的动物也不进入海洋。

但有些动物可以经受较大的盐度变化,可以进入半咸水内,甚至可以在淡水和海水之间洄游,这类动物称广盐性动物(euryhaline animals)。

有些动物只生活于半咸水中,属于真正的半咸水动物。

但半咸水动物的种类远比海洋动物和淡水动物少。

二、渗透作用与渗透压假若将一个容器用半透膜隔为两半,其中一侧盛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盛水,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水则通过半透膜而进入另一侧(这种现象称渗透作用),使这侧的液面上升,直到静水压等于渗透压,液面才停止上升。

蔗糖(其它不通透的溶质也如此)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液面上升也越高。

假若两种溶液的渗透压或渗透浓度相等,则这两种溶液为等渗溶液;假苦两种溶液的渗透压或渗透浓度不等。

则渗透浓度较高者称高渗溶液,渗透浓度较低的称低渗溶液。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决定于溶液内粒子数目的多少,而与粒子的性质和大小无关。

按照Avogadro假说,不论溶质如何,等摩尔非电解质溶液所含的粒于数目相等,因此,其渗透压也应相等。

例如,0.1摩尔的葡萄糖和0.1摩尔的尿素的粒子数目和渗透压相等。

因此,渗透压可用摩尔表示,称渗透摩尔浓度(Osmolarity)。

1个摩尔溶液的渗透浓度称1个渗透摩尔(Osm)。

若以毫摩尔表示,则称毫渗摩尔(mOsm)。

0.1摩尔葡萄糖的渗透浓度称0.1渗透摩尔/升,或100毫渗摩尔/升。

电解质的情况比较复杂,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大部分或全部离解为离子,粒子的数目要增加一倍或接近增加一倍(若电解质离解的比例比较小)。

假若Nacl在溶液中全部离解为Na+和Cl-,则粒子的数目增加一倍。

也就是说,0.1摩尔的Nacl的渗透浓度应为200毫渗摩尔,而不是100毫渗摩尔,但实际上NaCI离解并不完全,只是190毫渗摩尔/升。

由于一个摩尔非电解质溶液的冰点降低1.86℃(用△或△FP表示泳点降低),也就是说,一种溶液的冰点降低(△)与溶质的摩尔浓度(说得正确些,与有效粒子浓度)成正比,因此,可以用冰点降低来表示一种溶液的渗透浓度或渗透压。

例如,当一种溶液的△=-1.86℃时,表明其渗透浓度为l渗摩尔/升(或1000毫渗摩尔/升)。

当△=-0.93℃时,则0.93/1.86=0.5渗透摩尔J升(或500毫渗摩尔/升)。

因此,只要测得△的数值,除以1.86,就可求出其渗透浓度。

由于比较容易测定冰点降低,故通常就直接用冰点降低(△)表示其渗透压或渗透浓度。

测定冰点的方法在物理化学实验中,可以直接用Beckman温度汁(这种温度计的刻度精确到几百分之一度)测定,但这种方法至少需要1毫升(ml)样品,在动物上往往得不到这样多的样品。

另一间接测定冰点的方法,用0.01毫升的样品就行了。

这个方法是先用一系列Nacl的标准溶液放在毛细管内,待测样品也放在毛细管内,把这些毛细管封住,并使其冷冻,然后再把已经冷冻的毛细管慢慢加温,记下每支毛细管融化的时间。

把标准管的融化时间作图,再把持测管的融化时间和它比较就可求得其冰点或渗透浓度的数值。

出于溶液的浓度与汽化点(vapor point)有一定的关系,溶液越浓,蒸发越慢。

水的汽化(蒸发)过程吸收热,使周围的温度降低,温度的变化很容易用热电偶测定,因而可通道测定溶液蒸发时的温度变化来计算一种溶液的渗透浓度。

这个方法很精确,所需样品也很少。

海水的△=-2.2℃左右,其渗透浓度约为1.000毫渗摩尔/升(表1—2),淡水的△=-0.02℃左右。

大多数海产无脊椎动物体浓的渗透浓度或渗透压与海水的接近,而大多数海洋脊椎动物和所有淡水动物及陆生动物体液的渗透浓度比海水的低,比淡水的高。

三、离子调节与渗透调节(一)体液的容积和组成体液可分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两部分。

细胞外液包括细胞间隙液和血管内液(血浆),此外,脑脊液、消化液、滑液以及腹膜腔、胸膜腔和心包腔内的液体都属于细胞外液。

人和一般哺乳动物,细胞内的水约占体重的30一40%,细胞外的水约占体重的20%,而血管内液只占体重的4.5%。

共它动物的这些数据有很大出入(表1—3)。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不完全相同的,特别突出的是细胞内液含蛋白质多,细胞外液含蛋白质较少。

细胞外液中,血管内液(血浆)所含蛋白质又比细胞间隙液多。

其它无机离子的分布也不同,Na+和c1-主要在细胞外液内(表1—4),而K+和PO43-主要在细胞内液内,由于蛋门质的分子较大,不易通过细胞膜和血管壁,因此,蛋白质所产生的胶体渗透压对于保持细胞内和血管内的液体含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蛋白质对离子分布(道南氏平衡)也有影响。

假若把一些海产无脊椎动物的体液装在火棉胶囊内,然后放在海水内透析,比较透析前后的离子含量,就可看到有的有差异,有的没有差异或差异很小(表1—5)。

表1—5中的数值是以透析过的体液的离子(也就是道南式平衡所保持的离子)量作为100‰与未透析体液的离子含量比较的的结果。

接近100%者,基本上是道南氏平衡所保持的离子,离子的含量超过或低于100%者,说明是由其它调节机制造成的,例如,棘皮动物和环节动物个的沙蠋可能没有多大的调节。

有许多动物调节硫酸根,使其含量很低。

(二)渗透调节与体积调节前面讲过,细胞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同,这种情况除出于道南内氏平衡所造成的外,主要由于细胞膜上的离子泵主动地吸取或排出某些离子的结果。

由于这些泵的作用,使细胞能够保持一定的离子(或溶质)浓度,从而保持一定的渗透压。

但是,细胞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例如,把红细胞放在比血浆浓度低的溶液中,水渗入红细胞内,而使体积膨胀乃至破碎,这种溶液称低张溶液;把红细胞放在比血浆浓度高的溶液中,则细胞体积缩小,这是出于水渗出细胞(脱水)之故,这种溶液称为高张溶液。

通常,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等或者相近,属于等渗溶液,因为在等渗溶液中细胞体积不变,故一般等渗溶液也就是等张溶液,低渗溶液为低张溶液,高渗溶液为高张溶液,因此等渗与等张,高渗与高张,低渗和低张等术语往往通用:但是等渗、高渗和低渗是理化用语,而等张、高张和低张是生理学上的概念,两者是不同的。

有的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例如,等渗的尿素溶液就不是等张溶液,因为尿素可以进入红细胞,使红细胞内的溶质增多,最后使红细胞因吸收过多的水而破裂,因此,等渗的尿素溶液实际上是低张溶液。

在生理学实验中,要使一种组织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必须把这种组织放在离子浓度适宜的等渗溶液中,各种动物的血浆对该动物的组织是最适宜的液体。

对一般海产无脊椎动物来说,海水就能满足这种要求。

对其它动物来说,血浆的离子浓度较低,故配制生理盐溶液时要求的离子浓度也较低,但对K、Na、Ca、CL、HCO3等离子仍要求一定的比例或浓度,有的需要加葡葫糖供给能量,有的(如板腮鱼类)要求加尿素。

整体动物的渗透调节(包括水和离子的调节)的情况比较复众,有的动物的渗透压可随环境浓度而变化,这类动物称渗压随变动物(osmoconformer)。

例如,当把贻贝放在不同浓度的盐水中,其体液的浓度也随着变化(图l—1)。

可是,有的动物,如小反臂虾在各种浓度的坏境中,其体液的浓度大体保持稳定,不随环境浓度而变化,这类动物称渗压调节动物(osmoreguLator)。

还省些动物征浓度较低的环境中能保持稳定的渗透压,但外界浓度越过一定限度之后,就没有调节能力了,而变为渗透随变动物,岸蟹(青圆蟹)的情况就是如此。

渗压随变动物不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来调节渗透压,但其组织必须适应变化很大的浓度,这也是不容易的,因此,大多数渗压随变动物只能生活在盐度变化不大的海水中,属于狭盐性动物。

渗压调节动物虽然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来调节其体液的渗透压,但却可以进入浓度变化较大的环境,属于广盐性动物。

广盐性动物主要是渗压调节动物。

当把淡水动物放到浓度高的海水或半咸水时,由于水的渗出,引起脱水,不仅体液浓缩,动物的体积也减小,体重减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