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合集下载

养鱼调节渗透压原理

养鱼调节渗透压原理

养鱼调节渗透压原理
调节渗透压是鱼类适应不同盐度环境的重要生理机制。

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分别栖息于不同盐度的水域中,但它们都能通过调节体内外的渗透压来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对于淡水鱼类来说,由于它们体内的盐分浓度高于外界环境,所以面临着从外界环境中不断摄入过多水分的风险。

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淡水鱼类的肾脏具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

它们的肾小球非常发达,能够产生大量的尿液,通过尿液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此外,肾小管还具有重吸收作用,能够将滤过的尿液中的盐分重新吸收回血液中,从而减少盐分的流失。

对于海洋鱼类来说,由于它们体内的盐分浓度低于海水,所以面临着从海水中摄入过多盐分的风险。

为了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海洋鱼类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它们的鳃上具有排盐细胞,这些细胞能够将多余的盐分从血液中排除,并通过鳃将盐分排出体外,同时将水分截留下来。

此外,海洋鱼类的肾脏中的肾小体数量相对较少,以减少泌尿量和水分消耗。

软骨鱼类如鲨鱼则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调节渗透压。

它们的血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使得血液浓度高于海水,从而减少了失水现象。

当血液内尿素含量偏高时,从鳃区进入的水分就多,这可以稀释血液的浓度;而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进水就会自动减少,排尿量也相应减少,从而使得尿素含量逐渐升高。

总之,无论是淡水鱼类还是海洋鱼类,它们都能通过调节体内外的渗透压来适应不同的盐度环境。

这种调节机制使得鱼类能够在各种水域中生存和繁衍。

脊椎动物部分简答题

脊椎动物部分简答题

第十六章鱼纲复习题1、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2、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3、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海洋鱼类维持渗透压的机制

海洋鱼类维持渗透压的机制

海洋鱼类维持渗透压的机制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海洋鱼类维持渗透压的重要性和机制的综合简介。

鱼类作为海洋生物界中的重要群体之一,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生活并面临着不断变化的渗透压环境。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对溶剂的渗透能力,而渗透浓度是影响生物体细胞内外溶液平衡的重要因素。

对于海洋鱼类来说,维持渗透压的稳定对其生存至关重要。

海洋鱼类在环境渗透压发生变化时能够调节自身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以保持渗透压的平衡。

其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水平衡和盐平衡。

水平衡是通过调节鱼体之间和鱼体与环境之间的水分交换实现的。

鱼类通过吸收和排泄水分,通过鳃和皮肤进行气体和溶质交换,以维持水分的平衡。

当环境中的渗透压变化时,鱼类能够通过调节摄水量和尿液浓度,来保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盐平衡是通过调节盐分的吸收和排泄实现的。

海洋鱼类生活在高盐度的海水中,通过鳃上的特殊细胞结构,可以主动吸收盐分,同时排泄体内多余的盐分。

这种机制使得鱼类能够在高盐度环境下维持自身体液的盐浓度,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渗透平衡。

综上所述,海洋鱼类能够通过调节水平衡和盐平衡的机制,来维持自身体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平衡。

这种适应性机制对于它们在海洋环境中的生存至关重要。

研究海洋鱼类维持渗透压机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深入了解海洋生物的适应性进化,还可以为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1.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海洋鱼类维持渗透压的机制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目的,并阐述渗透压对鱼类生存的重要性。

2. 正文正文部分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渗透压的重要性和鱼类维持渗透压的机制。

2.1 渗透压的重要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详细讨论渗透压的定义以及其在海洋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浓度差异引起的水分子的净移动方向,它对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及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及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节模式 不 同 , 掌握 鱼类 的 渗透 压 调 节 方式 与 机 理
对 于在 人工 养殖 过 程 中 , 控制 适 宜 的 水体 盐 度 与
采用合 理 的盐 度 调节模 式具有 重要 的经 济意义 和 科 学指 导意 义 。 因此 , 年来 对 于 盐 度这 一 环 境 近
因子对 于鱼类 的影 响 以及鱼类 的渗 透压 调节方 式 和过程 逐渐成 为 国 内外 研究 的热点 之一 。
《 北渔业  ̄0 0年 第 8期( 河 21 总第 2 0期 ) 0
o专论与 综述
d i1 . 9 9 ji n 1 0 —6 5 .0 0 0 . 1 o :0 3 6 /. s . 0 4 7 5 2 1 .8 0 9 s
盐 度 对 鱼 类 的 影 响 及 鱼 类 的 渗 透 压 调 节 机 制
1 盐 度 对 鱼 类 的 影 响
盐 度作为 一种 生 态 因 子 , 鱼类 具 有 一 系 列 对 的生态 生理学 作用 。盐度 对鱼类 影 响机制 的研究
主要集 中在生 态效 率 、 呼吸代谢 、 、 素 等方 面 , 酶 激
部 分 阐 明 了盐 度 对 鱼 类 生 长 发 育 的 影 响 机 理 , 所
并 有较 好的 摄食率 、 收率 、 吸 转化 效率 、 长率 , 生 但 不 同 鱼类 的 最佳 生 长盐 度 却 有 所 不 同 , 且 鱼类 而 对 食 物 的摄人 、 收 、 化 、 长 效 率对 盐 度 的反 吸 转 生 应 差异 , 鱼 种发 育 阶 段 、 物 消耗 量 和 温度 、 与 食 环 境 等 因素 密切 相关 。如溯 河广 盐 性鱼类 暗纹 东方
胡 俊 恒 , 红 琴 班
( 三师 小 海 子 渔业 技 术 推 广 站 , 疆 图 木 舒 克 8 4 0 ) 农 新 4 0 0

生长激素及其基因转移对鱼类生长和渗透压的调节作用

生长激素及其基因转移对鱼类生长和渗透压的调节作用

动物学报 46(4):407~415,2000A cta Zoologica S i nica 生长激素及其基因转移对鱼类生长和渗透压的调节作用3傅萃长 朱作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和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2)摘 要 生长激素及其基因转移对鱼类生长和渗透压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转生长激素基因鱼表现出明显的快速生长效应。

生长激素促进了鲑科鱼类对海水的适应能力。

本文对此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生长激素及其基因转移对鱼类生长和渗透压调节作用的生理机制、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关键词 鱼 生长激素 转基因 生长因子 甲状腺激素鱼类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间叶的α细胞合成分泌的一段单链多肽,由173到18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0000~22000道尔顿。

它在调节鱼类的生长和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Donaldson et al.,1979)。

天然的或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生长激素通过注射、浸泡、埋植、灌喂和投喂等方式都能促进鱼类生长(Peter et al.,1995)。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转生长激素基因鱼亦显示了快速生长效应(Zhu et al.,1986;朱作言等,1989)。

同时,生长激素在鱼类渗透压调节中也具有重要作用(Hirano,1991)。

1 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的研究111 转生长激素基因鱼研究的进展60年代,童第周等应用细胞核移植技术研究鱼类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核质关系,在世界上首次得到了核移植鱼(童第周等,1963),并在70年代研制成功属间“核质杂种鱼”(童第周等,1980;童第周,1973),这一结果说明了脊椎动物远缘物种间的核质可配性。

研究者们力图利用细胞质对细胞核的影响,或者说可能产生的某种“核质杂种优势”培育鱼类的新品种。

在鱼类细胞核移植研究的影响下,外源遗传物质转移研究在70年代末期现端倪。

把鲤鱼基因组DNA显微注射到广东鲮鱼受精卵内,由此发育的成鱼中,约8%的个体表现出抗寒能力提高2~3℃。

浅谈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

浅谈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

浅谈水生生物的渗透压调节水生生物都生活在具有一定盐度的水环境中,对盐度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耐受极限。

水生生物对盐度的反应,主要靠渗透压的调节来完成。

水生生物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之间的关系有2种:一种是体液的渗透压随着水环境的渗透压而变化,这类生物叫变压性生物。

它们调节渗透压的作用不完善,体液渗透压与水环境渗透压相接近,并且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

水环境的盐度升高时,它们的体重由于失水而减少;盐度降低时,其体重由于水分渗入而增加。

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都是变渗压性的,它们体液的渗透压与海水近于一致,其中棘皮动物、环节动物和腔肠动物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的接近;甲壳动物、腹足类和头足类的体液渗透压与海水的相比稍低;其它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则稍高。

另一类生物能调节体液的渗透压,保持其稳定性而不受水环境渗透压的影响,这类生物叫恒渗压性生物,包括在淡水和半咸淡水中的无脊椎动物、全部水生脊椎动物以及在高盐度水体中生活的动物。

它们主要是通过3种方式调节渗透压:(1)控制体表细胞膜的透水性和对盐类及其它溶质的通透性;(2)排出水分或盐分以抵消体内与体外之间渗透压的差别;(3)在体内贮存水分或溶质。

由于淡水和海水的差别很大,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的动物面临的渗透关系不同,调节方式也就不同。

(1)淡水无脊椎动物、淡水鱼类和两栖类:体液的渗透压高于水环境的渗透压,因此,外界的水通过可渗透的鳃、口腔粘膜、体表等大量渗入体内;体内过多的水分则随时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海洋鱼类:海洋软骨鱼类体液中含有较高浓度的尿素和三甲胺,体液渗透压比海水的略高,这样,海水能通过鳃和口腔粘膜渗入体内,而体内过多的水分由肾脏排出体外。

海洋硬骨鱼类并无类似保护机制,体液中尿素的含量甚微,体液渗透压低于海水,因此体内水分通过鳃和其他体表不断渗出体外。

它们保持体内水分的途径有2种:一方面不断吞食海水以及从食物摄取水分,如美洲的鳗鲡的吞水量达50~200ml/d. kg. bw;另一方面肾脏的肾小球数量少,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强,使排尿量减少;同时,通过鳃的泌氯细胞把过多的盐分排出体外,以免因吞饮海水而使盐分在体内大量积累。

提高鱼类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进展

提高鱼类渗透压调节能力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2o o 2年




第 3期
提高鱼类渗透压调节 能力研究进展
孕 加 儿
r 海 水 产研 究所 , 30 南 500 1
刘 匆
上 海 水 产 大学 . 0 00 2 09 )


( 川畜 牧 兽 医 学 院 0 4 0 四 4 2 6
摘 要 鱼娄 生 活 在 高于 体 渗 透 压 海 水 环境
或低 亍件 内渗 透 压 的渍 水 环境
不 同的 方 式 适 应 环 境
渗透压 在 变动的环境渗透压 中, 其渗透压调 节功能也发生 改变. 适应变动的环境 淳连 压: 提高鱼类谬适压调
节 能力 ,可 缩 短 生产 中 的 调 节渗 透 压 时 间,降低 生产 成 本 为研 现 阶段 能海 水 驯 养 或 渍 水9 化 的 童 娄提 r
通 过不 透水 的外壳 和鳃上 皮细胞 适 应不 同 的
为 泌盐 细胞 . 具 有 明显 的特 征 : 其 细胞 个体 大 于普 通的鳃 细胞 ; 具有 大量 的线 粒体 , 可为离 子 逆 浓度 梯度 的跨 膜 主 动转动 提供 能量 ;除 顶 端 很窄 的 区域外 .胞质 充满 发 达 的分枝 状
的微 小管 系统 , 上具 有大 量 N 一 k 其 a / 一A P T
酶 ,这 些 特 点使 泌 盐 细 胞 具 有 离 子 调 节 功
能。
渗 透压 ;软骨 鱼类通 过 提 高体 内 的尿素浓 度 维 持较 高 的渗 透压平 衡 ( 因本 文 限于硬骨 鱼 类, 园此 对软 骨 鱼类不再 讨论 )硬 骨 鱼类 中 , ;
射有 助 于鱼对海 水 的适应 2 利用水温 改善 鱼 类的渗 透压调 节 功能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有效滤过压
滤过率(GFR)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㈡ 动力
有效滤过压 从入球端→
出球端 渐变
储备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㈢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
❖ 滤过膜的通透性 ❖ 滤过压
• 毛细血管血压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囊内压
第二节、尿的生成
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 ㈠重吸收的方式 极似小肠吸 收
肾小管、集合管不同节段的重吸 收特点
㈡几种物质的重吸收(图1、2)
钠离子--泵-漏模式 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肾糖阈
钾离子--主动,分泌 水--近曲小管、髓袢、远曲小管
㈢影响重吸收的因素
第二节、尿的生成
三、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
分泌、排泄的含义 ㈠H+与HCO3的重吸收 ㈡NH3(图) ㈢K+ ㈣其他物质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肌源学说) (二)神经-体液调节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二)抗利尿激素(ADH)
1、晶体渗透压 2、循环血量
产 生 分 泌
作用机理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水利尿
第三节、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三)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 系统(RAAS)(图)
1.大量吞饮海水 2.肾机能发生变化 3.鳃上皮吸盐细胞转为排盐细胞 4.内分泌的变化
第四节、鱼类渗透压的调节
四、广盐性鱼类
(二)从海水到淡水 溯河洄游
1.立即停止吞饮水 2.肾小球开放数量增多 3.鳃上皮排盐细胞转为吸盐细胞 4.内分泌的变化
放映结束
返回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球 肾小囊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名词解释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名词解释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名词解释1. 渗透压概述好吧,大家先来聊聊什么是渗透压。

简单来说,渗透压就是水分子穿透半透膜的“努力程度”。

你想啊,就像你在沙滩上打水漂,水总是想流动的,对吧?水分子总是想往浓度低的地方跑,想要平衡一下。

鱼类在水中生活,周围的环境水分浓度和它们身体里的水分浓度可能大相径庭,这就引出了渗透压调节这个话题。

可以说,渗透压就像鱼类的“水分控制室”,要是管理不好,可就麻烦了。

1.1 渗透压的作用那么,渗透压对鱼类来说有啥重要性呢?首先,它决定了鱼体内水分的平衡。

想象一下,如果你喝了太多水,肚子胀得跟气球似的,鱼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外面的水太咸,鱼可能就会失水;如果外面水又太淡,那鱼就会吸水,结果就是身体里的盐分会被稀释。

太多或太少,鱼可不想成为“水中舞者”,这种失衡可是会要命的!1.2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鱼类在身体里有一套高效的渗透压调节机制。

首先,淡水鱼和海水鱼的策略完全不同。

淡水鱼就像是个“水壶”,不停地吸水,得通过肾脏排出多余的水分。

而海水鱼则是“水分侦察兵”,它们要努力保持身体里的水分,因此会喝水,同时也通过肾脏将盐分排出。

哎呀,这种调节真是复杂得让人头疼,但鱼可不能让自己变成“干巴巴的咸鱼”!2. 不同鱼类的调节策略接下来,咱们再深入聊聊不同鱼类的渗透压调节策略。

就像人类有不同的饮食习惯,鱼类在面对不同水环境时也有各自的应对之道。

2.1 淡水鱼的应对淡水鱼在面对低盐环境时,简直是“水中小超人”。

它们的体内盐分比周围水要高,因此总是吸水。

为了防止“肚子胀”,它们的肾脏可谓是“高效率工作者”,不停地把多余的水排出去。

你想啊,喝水之后不能一直让自己变成“水中泡泡”,是吧?2.2 海水鱼的调节再说说海水鱼。

这些家伙生活在高盐环境里,可得小心翼翼。

为了保持身体里的水分,它们就像“喝水机”,不停地饮水,但同时要把盐分也排出去。

肾脏在这里扮演了“清道夫”的角色,帮助它们把多余的盐分排掉。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

淡水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淡水鱼类是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它们需要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浓度的高低,而调节渗透压则是指生物体通过各种生理机制来维持体内的渗透压稳定。

淡水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主要包括渗透调节和离子调节两个方面。

渗透调节是指淡水鱼类通过调节体内溶液的浓度来适应不同的渗透压环境。

淡水鱼类体内的渗透物质主要是无机盐和有机溶质,其中无机盐包括钠离子、氯离子和钙离子等,有机溶质包括蛋白质、糖类和氨基酸等。

在淡水环境中,由于外界水的渗透压低于鱼体内的渗透压,淡水鱼类会面临水分大量流失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淡水鱼类通过吸收水分和排泄尿液的方式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通过吸收水分来增加体内溶液的浓度,从而提高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的鳃上覆盖着一层粘液,这层粘液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减少水分的流失。

同时,淡水鱼类的肾脏具有浓缩尿液的能力,通过将尿液中的水分重新吸收,可以减少尿液的排出,进而减少水分的流失。

淡水鱼类通过排泄过多的尿液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

淡水鱼类的肾脏可以分泌大量的尿液,其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溶质。

通过排出尿液,淡水鱼类可以将体内的溶质浓度降低,从而降低体内的渗透压。

除了渗透调节,淡水鱼类还需要进行离子调节,以维持体内离子平衡。

在淡水环境中,淡水鱼类会面临离子浓度稀释的问题,尤其是钠和氯离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淡水鱼类通过主动吸收和被动排出的方式来调节体内离子浓度。

淡水鱼类通过鳃上的特殊细胞来主动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

这些细胞具有高度的选择性通透性,可以选择性地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从而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

另外,淡水鱼类还通过尿液的排泄来被动地排出多余的离子,以维持体内离子的稳定。

总结起来,淡水鱼类通过渗透压调节机制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渗透调节主要通过吸收水分和排泄尿液来调节体内的渗透压,而离子调节则通过吸收和排出离子来维持体内的离子平衡。

淡水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使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淡水环境中存活和繁衍。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向 、 群性的迁移括动。 集 其生 殖 捆 游 可分 近 海 洄 游 、 江
通 过大 量地 排 泄 浓 度 很 低 , 近乎 清 水 的 屎液 来 排 除 体 内 多余 水 分 , 大流 量 尿 液 丢 失 的部 分 盐 类 主 要 通 过 食 物 随 摄取 和 鳃 的主 动 吸 收 来 平 衡 。
透浓度 , 而海水种类的体液 比它们生活的海水渗透浓度
低 , 以 鱼 类 必 须 进 行 对 其 来 说 非 常 重 要 的渗 透 调 节 , 所 以 维 持组 织 内 特 定 的水 分 和盐 类平 衡 。 类 渗 透 浓度 的 鱼 调 节 主要 是 通 过 肾脏 、 等 器 官 来 完 成 的 。 鳃
小 于 5mom/ g , 淡 水 鱼 类 体 液 来 说 是 低 渗 的 , s k )对 因此 就 有通 过 渗 透 吸水 的 倾 向 。 果水 分 不 受 限制 或 无 补 偿 如 地 向 内扩 散 就会 把 体 液 稀 释 到不 再 具 有 必 要 的 生 理 功 能 的 状 态 , ^ 称 这 种 状 态 为 内 溺 死 (nen l 有 i ra t do ig 。 此时 . 类 主 要 由 肾 脏 来 完 成 渗 透 调 节 作 rwnn ) 鱼 用 淡 水 鱼 类 肾脏 内 肾 小 球 的数 量 远 远 多 于海 水 鱼 类 , 通 过 窳 多 数 量 肾小 球 的 滤 过 作用 , 大 泌 尿 量 来 排 除 体 增 内多 余 水 分 , 如鲤 鱼 的 肾小 球 数 量 多 达 2 1 430个 。 萄 葡 糖 和一 些 无 机 盐 分 别 在 近端 小 管 和 远端 小 管 被 重 新 吸 收 , 胱也能吸收部分离子 , 膀 这样 生 成 的尿 很 稀 ( 透浓 渗 度 约 为 3 ~ 4 slk ) 由尿 排 泄 所 丧 失 的盐 分 很 0 0mo ̄/g . 少 。尿 流量 随 种 类 、 度 而 不 同 . 测 定 . 般 在 加 ~ 温 据 一

《鱼类生理学》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鱼类生理学》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

《鱼类生理学》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第十章排泄与渗透调节第一节概述一排泄的概念与排泄的途径排泄的概念: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或机体不需要的、多余的水分、盐分及进入体内的某些药物、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排泄途径:1(呼吸器官(肺、鳃):氨、水、二氧化碳和某些离子; 2+2+2(消化道:胆色素;一些无机盐,如Ca、Mg、硫酸盐等;3(皮肤:哺乳类主要是汗液,其中包括一部分水份和少量尿素和盐类,鱼类主要为粘液,其中主要为水分几多种盐分;4(肾:尿,最主要的排泄途径,肾脏可以根据机体情况调节尿的质和量,从而调节水的平衡、酸碱平衡,保证机体适应所处的环境。

排遗:由消化管排除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因为参加与机体细胞消化和血液循环,不属于排泄。

二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肾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由肾小球和包围肾小球的肾小囊组成;肾小管由近球小管、髓袢和远球小管组成。

肾小球实际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两端分别与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球的包囊称为肾小囊。

许多肾单位的远球小管汇集于一条集合管,许多集合管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汇合形成膀胱,从膀胱发出管开口于泻殖孔。

三鱼类的肾脏(较高等脊椎动物简单、原始)1 肾分两部分:头肾(造血器官)、体肾(泌尿和渗透调节)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

鱼类的中肾块状,无髓质和皮质之分。

有泌尿和渗透调节作用的是肾的后部。

硬骨鱼类的肾小管较简单,典型的肾小管可分为颈节、近节、远节和集合管等部分。

许多集合管最后汇集到中肾管,左右中肾管回合形成膀胱,从膀胱发出的管开口与泄殖孔。

2 肾血液供给的特点:经过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和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

肾小球处在入球小动脉与出球小动脉之间,且入球小动脉的口径大于出球小动脉,所以不仅有较大的表面积,且有较高毛细血管血压,二者都有利于血浆在肾小球中滤过,血液经肾小球虑过后,胶体渗透压有所升高,从出球小动脉流入肾小管毛细血管网时,滤过的血浆处于低压系统,血流减慢,有利于小管液与血液之间的物质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3鱼类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是各种各样的。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动物生理学实验时,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这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鱼类的生理特性,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进行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的注意事项。

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使用到一些特殊的器材,比如鱼缸、水泵、过滤器等等。

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鱼类和鱼食。

在选择鱼类时,我们应该选择那些生长迅速、健康状况良好的品种,以便更好地观察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我们还需要注意鱼食的质量和数量,以免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在进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好水温和水质。

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比较高,一般要求在20°C~30°C 之间。

水质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定期更换水并加入适量的盐分和矿物质。

二是控制好鱼缸内的水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向鱼缸中加水或抽水,以保持鱼缸内的水量稳定。

三是控制好实验时间和频率。

一般来说,我们每次实验的时间不宜过长,每周进行一次即可。

我们需要做好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工作。

在进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准确记录每条鱼的数量、体重、活动情况等基本信息。

二是定期测量每条鱼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

三是观察每条鱼的行为变化和反应情况。

通过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是一项非常关键的研究工作。

只有通过认真细致的操作和精确的数据记录,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希望以上的建议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排 盐 保 水
肾比较退化,肾小球小,甚至消 失,几乎没有滤过作用;肾小管 短,重吸收作用强,以尽可能降 低丢失水。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吞饮海水以补充丢 失水,同时大量离 子也被吞饮。
Ca2+、Mg2+、 SO42形成不溶性盐类,随粪 便排出,一价离子被消 化道吸收经鳃上皮泌盐 细胞排出多出盐(NaCl、 NH4+和HCO3-)一个别 二价离子由肾小管分泌 于是带出一个别水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6页
作业
1 肾血液供给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尿 形成有何关系?
2 简述尿形成过程。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7页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5页
(2) 由海水进入淡水
由排盐保水状态转入排水保盐状态,海水中渗透压调 整机制受到抑制,而淡水中渗透压调整机制被激活, 从而维持体内高渗透压。
① 停 顿 吞 饮 水 , Ca2+、Mg2+、SO42- 吸 收 和 排 出 降 低 , ②神经垂体激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大,肾小管对水吸收降低, 吸盐加强,排出大量稀薄尿。 ③肾上腺素、催乳素分泌增加显著降低鳃对Na+ 、Cl-排出量 ④ 开 启 了 离 子 主 动 转 运 系 统 ( Na+/NH4+,Na+/H+ 和 Cl/HCO3-转运交换)从低渗水环境中吸收Na+-Cl-。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动物生理学鱼类渗透压调节
第1页
海水板鳃类渗透压调整
(血液中高)

(在原尿中大个别

被肾小管重吸收)


靠尿素和氧化三甲胺在血液中积累,→进入体内水分 增加,尿量增加→尿素丢失→进入体内水降低,尿量 也降低不停循环维持渗透压平衡。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

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注意事项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

这个实验听起来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呢,它就是让我们看看鱼儿是如何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的。

那么,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别着急,我马上就给大家一一道来。

我们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比如说,我们需要一条健康的金鱼、一个透明的玻璃容器、一些食盐和一些水。

这些材料都是非常简单的,大家应该都能轻松找到。

接下来,我们就要开始进行实验了。

我们要把金鱼放进透明的玻璃容器里。

这时候,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紧张,因为毕竟是在观察活生生的小生命。

不过没关系,我们要保持冷静,慢慢地进行实验。

接下来,我们要在容器里加入一些食盐。

大家知道吗,食盐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渗透压调节剂。

当我们往容器里加盐的时候,会让水的渗透压变高,从而促使鱼儿排出多余的水分。

这样一来,鱼儿就能更好地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了。

然后,我们要观察鱼儿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当盐放进去之后,鱼儿可能会变得有些不安分,不停地在水里游来游去。

这是因为它们正在努力地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

而且,你还会看到一些白色的小泡沫出现在水面上。

这就是因为鱼儿排出来的多余的水分被食盐吸收了,形成了这些小小的泡沫。

我们在进行这个实验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安全事项。

比如说,不要把盐直接撒在鱼儿身上,以免对它们造成伤害。

还有就是,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把容器里的水倒掉,清洗干净,以免对下一次实验造成影响。

总的来说,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是一个非常有趣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鱼儿是如何调节体内的水分平衡的,也可以培养我们对待生命的敬畏之心。

所以呢,大家不妨在课余时间尝试一下这个实验,相信一定会收获很多乐趣的哦!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希望大家喜欢这次关于动物生理学实验鱼类渗透压调节实验的探讨。

鱼类的适宜盐度调节海水鱼养殖的基础

鱼类的适宜盐度调节海水鱼养殖的基础

鱼类的适宜盐度调节海水鱼养殖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海水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

而其中,海水鱼的养殖是最为热门和具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然而,要想成功养殖海水鱼,了解和掌握鱼类的适宜盐度调节是至关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就鱼类的盐度调节机制及其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鱼类的盐度调节机制海水鱼类与淡水鱼类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它们对盐度的适应能力。

海水鱼类能够在高盐度的海水中生活,而淡水鱼类则需要在低盐度的水域中生存。

鱼类的盐度调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体液渗透调节:鱼类通过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调节来实现对盐度的适应。

在高盐度水域中,鱼类的体内的盐分浓度较低,为了避免体液的过度脱水,它们通过增加体液渗透压来保持体内外的渗透平衡。

2. 盐腺功能:海水鱼类具备盐腺功能,能够通过盐腺排除体内过量的盐分。

盐腺位于鱼类的鳃腔或口腔内,它们通过特殊的细胞结构和排泄机制将盐分排除体外,从而维持体内盐度的稳定。

3. 尿液排泄:鱼类通过尿液排泄来调节体内的盐分浓度。

在高盐度水域中,鱼体需要排出较为浓缩的尿液,以减少体内过多的盐分含量。

二、适宜盐度对海水鱼的养殖意义了解适宜盐度对海水鱼养殖的意义,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掌握养殖技巧。

适宜的盐度环境对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疾病防控:适宜的盐度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高盐度环境下,鱼类的免疫系统会得到增强,有利于抵御病原菌的侵袭,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2. 生长发育:适宜的盐度有助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盐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鱼类的养殖产生不利影响,可能导致生长迟缓、体质不健壮等问题。

因此,保持适宜的盐度是鱼类养殖中重要的管理措施。

3. 饲料利用效率:适宜的盐度有助于鱼类的饲料利用效率提高。

在适宜的盐度环境下,鱼类的饲料消化吸收能力较强,食物转化率较高,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饲料的营养成分。

三、如何调节盐度实现海水鱼养殖为了实现海水鱼的养殖,养殖者需要掌握合适的盐度调节方法。

简述鸟类的双重呼吸过程等几条小习题(1)

简述鸟类的双重呼吸过程等几条小习题(1)

一、简述鸟类的双重呼吸过程。

1、由于鸟肺结构特殊和具有气囊,在飞翔时能进行双重呼吸。

(2 分)2、飞翔中,扬翼时气囊扩张,吸气;翼下降时气囊压缩,呼气。

(2 分)3、吸气时,新鲜空气部分在肺进行气体交换,部分直接进入后气囊;呼气时,后气囊中新鲜空气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

(2 分)4、在吸气和呼气时都进行气体交换,即双重呼吸。

(2 分)二、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方式有哪些?1、淡水鱼类肾脏泌尿能力强,不断排出进入体内的多余水分。

(3 分)2、海产硬骨鱼靠吞饮海水补充水分、泌盐细胞泌盐,减少排尿调节。

(3 分)3、海产软骨鱼在血液中保持较高的尿素,调节方式同淡水鱼类。

(2 分)三、列举五种爬行动物新出现的结构及其进化或适应意义①出现了胸廓,利于呼吸和保护。

(2 分)②心室出现不完全的分隔,为两心室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 2 分)③脑神经数目12 对,增强了适应能力。

( 2 分)④出现了新脑皮,为大脑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提。

( 2 分)⑤羊膜卵解决了陆地繁殖问题。

( 2 分)1. 鱼鳞的类型(盾鳞)(硬鳞)(骨鳞)2. 鸭嘴兽有哪些特征与爬行纲相似(卵生)(有泄殖腔)大脑皮层不发达3. 家兔的子宫类型(双体子宫)4. 哺乳纲肌肉系统首次出现了(膈肌)5. 半索动物门、尾索动物门、头索动物门各自的代表(柱头虫)(海鞘)(文昌鱼)名词解释裂齿--- 食肉目动物上颌的最后一个前白齿与下颌第一个白齿特别发达,适于撕裂肉食,这种牙齿称为裂齿。

颊窝--- 长在管牙类毒蛇(如蝮蛇亚科、响尾蛇科)的鼻孔和眼之间的一个陷窝,是一个热敏器官。

双重调节---鸟类的眼不仅能改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而且还能改变角膜的屈度,称之为双重调节早成雏--- 稚鸟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密绒羽,眼睛睁开,腿脚有力,待羽毛干后即可随亲鸟走动与觅食。

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等实角 ---某些哺乳动物(如鹿)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更换一次。

M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M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Q:为什么海水鱼的肉吃起来不咸,而海蜇皮吃起来是咸的?海洋动物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能、构造或者器官平衡、稀释甚至排出海水所带来的盐分,举例来说:海洋鱼类。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都有各自的“海水淡化器”,能将喝进去的咸水中的盐分及时排出体外,真正进入体内的却是淡水,它们的肉当然就不咸了。

这种“海水淡化器”,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又有所不同。

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有专门排盐的器官,这些器官长在鱼的鳃片中,由“泌氯细胞”组成。

“泌氯细胞”能够分泌出氯化物,好比是鱼身上的一个“淡水车间”,能使进入鱼体的海水淡化,而且效率相当高,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器”也望尘莫及。

它们为了弥补水分的流失,就采取多喝水、少泌尿的办法来维持体内的低渗压。

海洋中的软骨鱼类(如鲨鱼)的“海水淡化器”又是另一个样子,它没有“泌氯细胞”,而是利用体内尿素的作用来排除盐分。

它们体内尿素的含量比其他水生动物几乎高出100倍以上,这些尿素不仅能使软骨鱼类保持体液的高渗压,减少盐分的渗透,而且还可以加速体内盐分的排泄。

所以尿素堪称软骨鱼类的“救命良药”。

海鱼是通过“电渗膜法”淡化海水。

海鱼的表皮粘膜、口腔粘膜和内腔粘膜,都是一种半渗透膜,当鱼喝进海水时,被口腔粘膜和内腔粘膜隔离在腔内,通过呼吸时的压差使分子渗透过粘膜进入体内,而盐水分无法通过,被排出体外。

如果有少量盐分进入体内时,鱼体还可通过自身的生物电作用,将水分子中的氯化钠电离,形成正负离子后渗出粘膜外。

现在人类生产的海水淡化器就是科学家根据海洋鱼类的“电渗膜法”原理研究出来的。

淡水鱼类通常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体液的含盐浓度相差不大,均约以7mosm/kg[渗透毫摩尔/公斤(升)水=22.4十大气压]表示淡水鱼血液的渗透压范围是265 ~325 mosm/kg.而淡水的盐水浓度在3 一以下(渗透压小于5 mosm/kg),对淡水鱼类体液来说是低渗的,因此就有通过渗透吸水的倾向。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鱼类生理学课件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海水真骨鱼类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肾小管集合管的集合管的重吸收重吸收肾小管肾小管集合管的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分泌排泄作用结构基础滤过膜机械屏障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有效滤过压滤过率gfr动力有效滤过压从入球端出球端渐变储备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二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重吸收的方式极似小肠吸肾小管集合管不同节段的重吸收特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图12钠离子泵漏模式葡萄糖协同转运载体肾糖阈钾离子主动分泌影响重吸收的因素三肾小管集合管的分泌排泄作用分泌排泄的含义h与hco3的重吸收nh其他物质一肾血流量的调节一自身调节肌源学说二神经体液调节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二抗利尿激素adh作用机理1晶体渗透压2循环血量水利尿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图浓度球管平衡及其他心房利尿钠肽pthct一鱼类渗透压调节分类1
第七章 排泄与渗透调节
目的要求:掌握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 对稳定的意义、肾脏的结构、尿生成的 过程、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水生动物渗 透压调节过程及机理。
第一节、概述
一、排泄的概念 二、排泄的途径 三、肾的组织结构
(一)肾脏的结构
1.胚胎期为前肾,成体期发育为中肾。 2.鱼类成体的肾为块状,一般分为头肾和体肾,头肾含淋巴
近球小管 髓袢细段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远球小管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返回
肾小球旁器
❖ 球旁细胞 (肾素) ❖ 系膜细胞 ❖ 致密斑
• (感受小管液中[Na+])
肾小球旁器(肾小球旁复合体)
→肾小球旁细胞 入球小球A近肾小球
处,产生分泌肾素
→系膜(间质)细胞 入出球小动A和致
密斑三角地带,感受[Na+]
一、肾血流量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肌源学说) (二)神经-体液调节 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Q:为什么海水鱼的肉吃起来不咸,而海蜇皮吃起来是咸的?海洋动物有着自己特殊的性能、构造或者器官平衡、稀释甚至排出海水所带来的盐分,举例来说:海洋鱼类。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都有各自的“海水淡化器”,能将喝进去的咸水中的盐分及时排出体外,真正进入体内的却是淡水,它们的肉当然就不咸了。

这种“海水淡化器”,硬骨鱼类和软骨鱼类又有所不同。

海洋中的硬骨鱼类具有很强的排盐能力,有专门排盐的器官,这些器官长在鱼的鳃片中,由“泌氯细胞”组成。

“泌氯细胞”能够分泌出氯化物,好比是鱼身上的一个“淡水车间”,能使进入鱼体的海水淡化,而且效率相当高,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器”也望尘莫及。

它们为了弥补水分的流失,就采取多喝水、少泌尿的办法来维持体内的低渗压。

海洋中的软骨鱼类(如鲨鱼)的“海水淡化器”又是另一个样子,它没有“泌氯细胞”,而是利用体内尿素的作用来排除盐分。

它们体内尿素的含量比其他水生动物几乎高出100倍以上,这些尿素不仅能使软骨鱼类保持体液的高渗压,减少盐分的渗透,而且还可以加速体内盐分的排泄。

所以尿素堪称软骨鱼类的“救命良药”。

海鱼是通过“电渗膜法”淡化海水。

海鱼的表皮粘膜、口腔粘膜和内腔粘膜,都是一种半渗透膜,当鱼喝进海水时,被口腔粘膜和内腔粘膜隔离在腔内,通过呼吸时的压差使分子渗透过粘膜进入体内,而盐水分无法通过,被排出体外。

如果有少量盐分进入体内时,鱼体还可通过自身的生物电作用,将水分子中的氯化钠电离,形成正负离子后渗出粘膜外。

现在人类生产的海水淡化器就是科学家根据海洋鱼类的“电渗膜法”原理研究出来的。

淡水鱼类通常淡水鱼类和海水鱼类体液的含盐浓度相差不大,均约以7mosm/kg[渗透毫摩尔/公斤(升)水=22.4十大气压]表示淡水鱼血液的渗透压范围是265 ~325 mosm/kg.而淡水的盐水浓度在3 一以下(渗透压小于5 mosm/kg),对淡水鱼类体液来说是低渗的,因此就有通过渗透吸水的倾向。

如果水分不受限制或无补偿地向内扩散就会把体液稀释到不再具有必要的生理功能的状态,有^称这种状态为内溺死(internal drowning)。

此时,鱼类主要由肾脏来完成渗透调节作用淡水鱼类肾脏内肾小球的数量远远多于海水鱼类,通过窳多数量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增大泌尿量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如鲤鱼的肾小球数量多达24 310个。

葡萄糖和一些无机盐分别在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被重新吸收,膀胱也能吸收部分离子,这样生成的尿很稀(渗透浓度约为30~40 mos~l/kg).由尿排泄所丧失的盐分很少。

尿流量随种类、温度而不同。

据测定,一般在加~150mI /kg。

如鲤鱼为5mI /kg.h、鲫鱼达330mL /kg。

通过大量地排泄浓度很低,近乎清水的尿液来排除体内多余水分,随大流量尿液丢失的部分盐类主要通过食物摄取和鳃的主动吸收来平衡。

2海水鱼类一般海水鱼类的渗透浓度维持在380-470 mosm/kg,小于海水的渗透浓度(含盐浓度约为40‰.渗透浓度高选800~1 200 mosm/kg)。

海水对于海洋鱼类的体液来说是高渗的,因此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和盐类平衡。

海洋鱼类需要不同于淡水鱼类的渗透调节机制,板鳃鱼类的渗透调节通过保留尿素和少量其它含氮化台物来保持血液的渗透浓度。

典型海洋板鳃鱼类的血液中约含2 ~2 5 的尿素,三甲胺氧化物(TMAO)是另一种含氨代谢物,血液中的含量约为70 mmol/L,对血液摩尔渗透压浓度来说仅次于尿素。

这样,板螅鱼类总摩尔渗透压浓度要高于海水,倾向于通过体表扩散暧水。

水分主要通过鳃进人,进水量增加后稀释了血液的浓度,排尿量随之增加,因而尿素流失也多当血液内尿素含量降低列一定程度时,进水量又减少.排尿量相应递减,尿素含量叉逐渐升高所以尿素是海洋板鳃鱼类保持体内水盐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

海洋板鳃鱼类的体液比介质的盐浓度低,所以盐类主要通过扩散进入和食物摄^,其排泄主要通过二条途径:二价离子(如镁、磷酸盐)主要通过尿排泄,钠、少量的钾和钙、镁通过直肠腺排出,另外鳃也能排出少量的钠,对于盐度较低水域或淡水中的板鳃鱼类(如锯鳐、亚马逊河的江虹),主要是通过降低血液中氯化物、尿素和TMAO的含量来进行渗透调节。

海水硬骨鱼类由于体液渗透压浓度低于介质渗透压浓度,所以倾向于不断地从鱼体内向外扩散而大量失水,大多数种类除了从食物内莸取水分外,主要通过大量地吞饮海水来进行补偿。

补偿量随种类的不同而异,对于同一种类则随水体台盐度的增高而增大。

据测定,海水硬骨鱼类每天吞饮的海水量可达到体重的7 ~35 ,吞饮的海水大部分通过肠道吸收并渗人血液中。

随海水一同吸^的多亲盐分(主要为Na 、K 和cl等一价离子)则由鳃上的泌盐细胞排出。

另外,海洋硬骨鱼类肾脏内肾小球的数量要远少于淡水鱼类,有些海水种类甚至完全消失。

这样,肾脏的珏尿量大大减少,肾脏失水降至最低。

肾小球的滤出液中,太部分水分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海洋硬骨鱼类的尿流量较小.一般每天约为体重的1 ~2 。

如杜父鱼由肾脏分泌的屎液量仅为0 13~0.96 ml /kg。

淡水鱼在海水中是脱水而死的。

而海水鱼在淡水中是被撑死的。

盐度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盐类,主要通过水的渗透压影响鱼类的生活,这关系到鱼类的分布、洄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很多方面。

1、按照生活于不同盐度的水域对鱼类的划分从纯淡水直到盐度为47‰的海水,都有鱼类的分布。

按生活水域的盐度,可将鱼类划分成四类。

* 海水鱼类它们适应于盐度较高的海水水域。

通常海水的盐度为16‰—47‰之间,如黑线银鲛。

* 咸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河口咸淡水水域,水的盐度在0.5‰—16‰之间。

* 淡水鱼类它们适应于淡水水域,水的盐度低而稳定,在0.02‰—0.5‰之间。

* 过河口鱼类它们对盐度的适应有阶段性,属这一类型的鱼类又可分为两种情况:▲溯河鱼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高盐度的海水中生活,在生殖时期由海水经过河口区进入淡水水域产卵,如大麻哈鱼、鲥鱼等。

▲降海鱼类: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淡水中生活,至生殖时期由江河下游至河口区,而后进入海中产卵,如鳗鲡。

2、按照对盐度幅度的忍受能力对鱼类的划分* 狭盐性鱼类对于水的盐度要求较严格,只能耐受有限范围的盐度变化。

海水鱼和淡水鱼都属狭盐性鱼类。

* 广盐性鱼类对于水中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能忍受的盐度幅度较广。

咸淡水和过河口鱼类属广盐性鱼类。

当盐度缓慢变化时,广盐性鱼类表现出很高的耐性。

如凤鲚。

一般说来,地球上海水的含盐浓度为16—47(一般为35),而淡水的含盐浓度只有0.01-0.5,两者相差悬殊。

海水硬骨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海水的含盐浓度要低得多,由于海水中有大量盐分,故比重高、密度大。

根据渗透压原理,海水鱼鱼体组织中的水力,将不断地从鳃和体表向外渗出。

为了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海水鱼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弥补体内的失水。

然而,由于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进入鱼体内的盐分也大大增加了,这样,海水鱼除了从肾脏排除掉一部分盐分外,主要还是依靠鳃组织中的“泌氯细胞”来完成排盐任务。

鲨鱼、鳐等软骨鱼类采用的方式则有所不同。

它们不像硬骨鱼那样喝海水,而是有一套保持体内外渗透压平衡的高超本领。

在它们的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因此体内液体的浓度反而比海水高,这样就迫使它们以排尿的方式排除渗入体内多余的水分。

有时我们在吃鲨鱼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般刺鼻的怪味,其原因就是鲨鱼的体内含有尿素。

尿素不仅能维持软骨鱼内体液的高渗压,减少盐分的渗入,而且还能起到加速盐分排出的作用。

淡水鱼与海水鱼大不一样,淡水鱼鱼体组织的含盐浓度比外界谈水的含盐浓度要高,也就是说,淡水的含盐浓度低、比重低、密度小,根据渗透压原理,外界淡水将不断地大量进入鱼体,为此,淡水鱼只有通过肾脏,将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

洄游鱼类的渗透压调节(1)由淡水进入海水鱼类由淡水进入海水后由排水保盐状态转入排盐保水状态。

因此,在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启动。

①大量饮水。

②鳃主动向海水排出离子。

③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吸水能力增大,尿量减少。

④血浆的皮质醇浓度升高,提高了鳃上ATP酶活性和由鳃排出的Na+增加(2) 由海水进入淡水:由排盐保水状态转入排水保盐状态,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激活,从而维持体内高的渗透压。

①停止吞饮水,Ca2+、Mg2+、SO42-吸收和排出减少,②神经垂体激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大,肾小管对水的吸收降低,吸盐加强,排出大量稀薄的尿。

③肾上腺素、催乳素分泌增加明显减少鳃对Na+ 、Cl-的排出量④启动了离子主动转运系统包括Na+/NH4+,Na+/H+和Cl-/HCO3-的转运交换,从低渗水环境中吸收Na+和Cl-。

谷冈教授的渗透压发电原理图:主要利用浓缩海水与处理后污水的渗透压进行发电。

使用透水但不透盐分的“半透膜”隔开淡水和盐水后,高浓度的盐水将向淡水一侧渗透。

渗透压是指此时产生的水压。

渗透压发电就是利用这种水压产生水流,通过带动涡轮转动进行发电的方式。

海水淡化时产生的浓缩海水的盐浓度大约是普通海水2倍。

直接将之排入海中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现在是将之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污水产生的淡水混合,使其浓度与海水达到一致后排入大海。

与有效利用浓缩海水相比,谷冈教授更为关注的是“混合”。

谷冈教授说:“单是把浓缩海水与淡水混合在一起实在可惜。

我想利用半透膜把二者隔开,使之产生渗透压,这样一来就能够获得电能。

”当然,存在着效率转化的问题。

1、单纯利用半透膜隔开浓缩海水和淡水并不能使渗透压保持恒定。

因为随着淡水流入浓缩海水的水槽,浓缩海水的盐浓度将随之降低,导致渗透压降低。

要保持渗透压恒定,就需要像水电站不断通水一样,持续供应浓缩海水和淡水。

而此时的重点是应该以多大的压力供应浓缩海水。

按照谷冈教授的计算,随着浓缩海水一侧压力的增大,发电量将持续增加,刚好在30个大气压时达到最大发电量。

研究表明,如果继续提高压力,发电量将转为减少,当浓缩海水的压力达到60个大气压后,发电量将归零。

因为浓缩海水的压力一旦高于渗透压,流入浓缩海水水槽中的淡水量就会受到抑制,带动涡轮的水量就会减少。

这意味着,如果能够以30个大气压持续供应浓缩海水,就能实现发电量的最大化。

2、提高发电量的课题还是在于半透膜。

3、而且,该发电系统利用的是淡水和污水处理水。

因此,污水处理水中含有的微小垃圾、浮游生物、细菌、藻类会附着在半透膜上,导致渗透压降低。

但去除污水处理水的杂质需要耗费电能。

这难免成为本末倒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