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合集下载

中国建国30年后的运动

中国建国30年后的运动

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间运动知多少何谓“运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5月版)的解释就是“政治、文化、生产等有组织、有目的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

从1950年至1978年间的运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间,涉及千家万户,波及男女老少。

我在读本地方志中,让我有了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1950年——1、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2、与此同时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此项运动一直到1953年结束)。

《南溪县志》(1992年版)记,在全县开展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中共清出土匪19名,土匪骨干18名,匪兵1551名;全县有19465户佃户收回了押金,有22877户佃农免交或少交了租谷。

《高县县志》载,清匪时,共歼匪军近5000人,俘获1500多名;解放战士牺牲40人,土改工作队员牺牲近20名。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三篇文章谈及此运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1951/2/18)、《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1951/5)、《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很》(1951/9)。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有《关于镇压反革命》(1950/12—1951/10)等文稿。

1951年——3、爱国捐献运动。

两月之内,《南溪县志》载,南溪县各界捐赠10.85万元(按币制改制的折算—笔者注),支援抗美援朝。

《高县志》载,高县各界是年捐赠8.6万元,招收540名青年参加工作或加入军队。

《长宁县志》载,4.8人订立爱国公约,捐献人民币16.1万元购卖飞机,至1953年,长宁自愿原子名参军者有2549名,1881名录取入伍。

4、“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1952年结束)运动。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一篇文章谈及“三反”、“五反”:《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1951/11—1952/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亦有此文。

5、“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至迟1951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底至1953年春对“土改”进行了复查)。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1964年7月5日)王光美一九六三年冬天,我到河北省参加了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

经过五个月的革命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这次社会主义教育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一次比上地改革更为复杂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它涉及的问题很多,牵连的面很广,斗争也很尖锐。

的确是这样,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确实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尖锐、更复杂、更艰巨的阶级斗争。

我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底下乡,一九六四年四月底回北京的。

地点是唐山专区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

从我所接触到的地方看,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大好;其他的好事情也很多。

但是,今天我专门讲农村阶级斗争的情况。

怎样讲呢?我们那里怎么做的,我就怎么讲。

碰见什么矛盾,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按过程来讲。

主要讲一个人队的事,也涉及到公社、区、县的一些干部和那里的某些工作问题。

先说一些基本情况。

我参加的是河北省委组织的省、地、县“四清”工作队(在河北,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为“四清”)。

为了有利于工作,我改了名字,以河北省公安厅秘书的身份,在工作队里作一个普通队员,在桃园大队工作组做副组长。

这样办,确实是好。

既决心下去,主要是多做直接工作,尽量摆脱领导事务。

卢王庄公社在北戴河车站西面,离休养胜地海滨不远。

这个公社有十四个大队,六十九个生产队,二千五百户左右。

这个公社的大部分村庄是一九四八年底解放的。

因为在铁路沿线,比县城还解放得晚。

县城是一九四七年解放的。

我们整个工作队,有二百二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省属各机关的干部,另一半是县属各级的干部:有县的、有区的、也有由其他公社调来的公社干部。

有少数地委的干部,还有中国青年报的少数同志参加。

工作队由省委林铁同志挂帅。

队长是抚宁县委第一书记强华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肖风。

我们工作组分配到桃园大队。

这个大队有二百一十七户,四个生产队(小的队四十八户,大的队六十五户),一千零八十多人,二千多亩地。

如何正确认识及评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如何正确认识及评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如何正确认识及评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极大影响的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虽然解决了一些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把性质不同的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或者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因而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了打击;特别是运动后期又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走资派”,终于使这场运动走上了完全错误的道路。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尽管它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左”的错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57年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形势,对我国的阶级、阶级斗争和主要矛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正确的估价。

大会认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力,尽快把农业国建设成为工业国。

但是,中国共产党未能把这些正确观点坚持下来,而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逐步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指导下开展起来的,这一运动的开展,是195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阶级、阶级斗争、主要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的结果,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产物。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58年以后对基层干部缺点错误的性质估计得过于严重的结果.从1958年以后,党在农村领导了时断时续的整风整社运动,这一运动(尤其是1960年冬以前),基本上达到了整顿基层干部作风、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经济管理体制、密切干群关系等预定目的,但在运动中,党对基层干部问题的估计和对产生问题的根源的分析越来越偏颇。

由于整风整社的中心已转移到政治上,对基层干部和基层政权的怀疑在增长,“夺权”斗争的提法开始出现,后来又与所谓“单干风”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终于演成了社教运动的爆发。

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性 . 为社 会 主义 国 家 的 资本 主 义 复辟 , 认 并
不 一 定 通 过 反 革 命 政 变 , 不 一 定 通 过 帝 也 国 主义 的武 装 侵 略 , 还 可 以 通 过 社 会 主 它
义 国家 领 导集体 的蜕 化 变质来 实现 。因 此 ,
波及 到两 国关 系 , 论战 也逐 渐公 开化 。l6 92 年 和 16 年 , 党 的 论 战 发 展 到 完全 公 开 93 两 化、 白热 化 的程 度 。在论 战 中 , 们 不 仅 反 我 对 国际 上的 “ 正 主义” 而 且把 国 内的反 修 修 , 任 务也 提 了 出来 。毛泽 东 、 中央 一再强 调 党
活 极端 困难 , 会 秩 序 混乱 等 社会 现 象 . 社 因 此 .人 们 对 中央 决策 的失 误 表现 出一定 的
社全 论坛
I , 8 3 维普资讯 Nhomakorabea文 学 ・ 史 历
不 满 和 责难 。 为克 服 困 难 、 过 难 关 、 复 渡 恢
15 年 中共 八 大 指 出 :我 国无产 阶级 96 “
的、 比较 完 善 的工 业 体 系 和 国 民经 济体 系 。
同资产 阶级 的矛盾 已基 本上 解决 . 千年 来 但 是 , 年 的调 整 时 期 。 左 ” 错 误 在 经 济 几 5 “ 倾
的剥削制 度 的历史 已基 本 上结 束 , 会 主义 工 作 的指 导 思 想 上 并 未 得 到彻 底 纠 正 , 社 而
反修 防修 和 防止 “ 和平演 变” 的必 要性 、 紧迫
和 开 展社 会 主 义教 , 的 原 因 分析 及 思考 又采 中央 毛 泽东发展 国 民经 济育减 少社 会 矛盾 , 运动

当代史名词解释真题

当代史名词解释真题

当代史名词解释:1.863计划:198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国家科技事业的计划,全称《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20世纪80年代,国际先进国家与地区相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发展高新科技。

为紧跟世界先进科技水平,1986年3月,中国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实施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863计划。

该计划提出了生物科技、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奋斗目标,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科技的进步。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繁荣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艺术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十大关系时,把双百方针作为我国发展科学,文化,艺术的重要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外国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工作的基本,长期的正确方针。

3.一国两制:为实现国家统一,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984年2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第一次公开使用“一国两制”的说法。

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开始在农村实行的联产到人,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跟以前生产管理方式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显著的特点是明确划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有效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5.《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党史问题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该决议,该决议对共和国建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官方的全面总结和基本评价。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摘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兴起并发展的。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影响以及体制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启示不仅在于对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和意识形态的牢固树立,还在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未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当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事业,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背景、意义、发起、组织、实施、影响、体制性分析、启示、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教育体制也面临重重挑战。

在国内政治动荡和外部侵略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急需一场彻底的教育改革来提升国民素质、激发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界开始探索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和体制。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因此得以迅速兴起并获得政府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教育体制和内容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逐渐融入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理念的传播和深入人心。

通过教育运动,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和信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可以加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导下,中央部署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战略。

为实施这个战略,从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在全国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四清”运动。

这场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错误更加严重。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偏差,特别是随着大跃进影响的显现和经济严重困难的出现,广大农民普遍产生了不满情绪。

为了克服困难,统一思想,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1961年11月13日,中央发出《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在农村普遍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但后来开展的四清运动,同上面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很大不同。

它是与重提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1963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多次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为了“反修防修”。

会议决定,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

会后,运动逐步展开。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

毛泽东连续四次发表讲话,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作为指导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认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有些社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地主富农分子手里。

其他机关的有些环节也有他们的代理人。

“进行阶级斗争,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是决定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

“四清”运动的方针是:“说服群众、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

杭州会议后,各地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按照《决定》的要求部署运动,进行试点。

试点情况大多较好。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地方发生乱斗、打人等情况。

中央在9月工作会议上,由邓小平、谭震林主持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仍明确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回忆亲历的社教运动

回忆亲历的社教运动

回忆亲历的社教运动“文革”爆发之前的那三年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全国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

我先后参加了三个县的农村社教,在办公室做动态收集、情况综合和总结调研工作,有机会了解所在地区运动的全貌。

那时,从上到下,大家对社教运动都慎重其事,严肃认真;现在回想起来,真有戏台表演滑稽可笑之感。

(一)最先是参加自已工作所在的湖南资兴县社教试点。

试点选在地处县城四周的城厢公社。

县委抽调206名干部组成工作队,县委书记和一名副书记挂帅,农村部长和一批科局长参加,进驻全公社12个大队、96个生产队和社属各单位。

地委由秘书长和一名部办领导率工作队37人前来参与办点。

从1964年1月28日进队,到6月5日结束,历时四个多月。

按照中央指示,社教是一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中央1963年5月制定的《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称前十条),断言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尖锐的阶级斗争情况。

如果不搞农村社教,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全国性的反革命复辟,共产党就一定会变成修正主义的、法西斯的党,整个中国就要改变颜色。

要求重新组织革命的阶级队伍,打退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势力的猖狂进攻。

重点是通过清账目、清仓库、清财物、清工分,解决基层干部"四不清"问题,所以"社教"也叫"四清"。

运动有严格的步骤。

先是集训工作队员,学习社教文件,明确运动作法。

所有工作队员都必须住进农村和基层单位去,实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工作队队部设在公社,距我所在的县委机关不到两百米。

我虽不用住队,但也不得回家吃、睡,把被盖搬到公社,在公社用餐和办公。

大队有工作组,组长是科局长。

每个生产队都驻有工作队员,有的生产队驻有几个队员。

一个大队的具体作法分五步。

第一步,宣讲中央社教文件,发动干部群众,组织阶级队伍。

用土改办法扎根串连诉苦,建立贫下中农协会,揭发干部“四不清”问题。

国史名词解释

国史名词解释

1.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初步经验,明确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调动这是大关系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这篇文章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2. 四马分肥: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中,对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采取了“四马分肥”的办法,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税、股金红利进行分配,将企业利润的20%左右分给资本家。

3. 七千人会议:1962年1-2间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达七千多人,故又称“七”,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 抗美援朝战争:20c50s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

原因是美军越过“三八线”入侵朝鲜,轰炸中国丹东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而且美国DT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对中国的国家统一进行武力干涉,这只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要原因,最终以中朝军队的胜利而结束,这次战争保卫了朝鲜独立和新中国的安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提高了那个,维护新中国的声望,维护了世界和平。

5. 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冬-1953年春,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是在中国已经建议新的社会主义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在政策上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处于中立地位,保证土地改革顺利进行。

采取了分期分批进行的方式。

这次土改运动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的社会改造创造了条件。

该运动分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土地、复查总结四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一、名词解释题: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抗美援朝。

4、建国初期土地革命。

5、建国初期镇压反革命运动。

6、三反五反运动。

7、文坛三公案。

8、过渡时期总路线。

9、第一个五年计划。

10、统购统销。

1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高岗饶漱石事件。

1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中国与日内瓦会议。

15、中国与万隆会议。

16、计划经济体制。

17、《论十大关系》。

18、《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中共八大。

20、整风和反右派运动。

2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2、社会主义建议总路线。

23、大跃进运动。

24、人民公社化运动。

25、中印边界战争。

26、反右倾运动。

27、七千人大会。

28、西楼会议。

29、中苏十年论战。

30、援越抗美。

31、中共八届十中全会。

32、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3、对《海瑞罢官》的批判。

34、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

35、五一六通知。

36、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37、红卫兵运动。

38、全面夺权。

39、二月抗争。

40、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41、中共九大。

42、林彪事件。

43、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44、批林整风。

45、批林批孔运动。

46、四五运动。

47、两个凡是方针。

4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50、平反冤假错案。

51、《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2、一国两制构想。

5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4、经济体制改革。

55、香港澳门回归。

56、邓小平南巡讲话。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简答和论述题: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哪些建国方针?2、中国新民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如何向社会主义社会逐步过渡的?3、概述建国初为恢复国民经济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

4、概述我国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5、中共八大确定的路线是怎样被中共九大确定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逐步取代的。

中国建国30年后的运动

中国建国30年后的运动

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年间运动知多少何谓“运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5月版)的解释就是“政治、文化、生产等有组织、有目的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

从1950年至1978年间的运动,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间,涉及千家万户,波及男女老少。

我在读本地方志中,让我有了对此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1950年——1、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

2、与此同时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此项运动一直到1953年结束)。

《南溪县志》(1992年版)记,在全县开展的清匪、反霸、减租、退押运动中共清出土匪19名,土匪骨干18名,匪兵1551名;全县有19465户佃户收回了押金,有22877户佃农免交或少交了租谷。

《高县县志》载,清匪时,共歼匪军近5000人,俘获1500多名;解放战士牺牲40人,土改工作队员牺牲近20名。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三篇文章谈及此运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1951/2/18)、《镇压反革命必须实行党的群众路线》(1951/5)、《镇压反革命必须打得稳、打得准,打得很》(1951/9)。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有《关于镇压反革命》(1950/12—1951/10)等文稿。

1951年——3、爱国捐献运动。

两月之内,《南溪县志》载,南溪县各界捐赠10.85万元(按币制改制的折算—笔者注),支援抗美援朝。

《高县志》载,高县各界是年捐赠8.6万元,招收540名青年参加工作或加入军队。

《长宁县志》载,4.8人订立爱国公约,捐献人民币16.1万元购卖飞机,至1953年,长宁自愿原子名参军者有2549名,1881名录取入伍。

4、“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1952年结束)运动。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一篇文章谈及“三反”、“五反”:《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1951/11—1952/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亦有此文。

5、“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至迟1951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底至1953年春对“土改”进行了复查)。

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活动有哪些?

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活动有哪些?

五六十年代的社会活动有哪些?一、文化革命运动1. 高潮阶段的红卫兵运动- 红卫兵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以红卫兵为代表的工农兵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 红卫兵的革命行动,包括上山下乡、批判资本主义思想、打砸抢等。

-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群众运动,展示了人民的力量和对旧制度的不满。

2. 大串联和造反派斗争- 大串联运动的组织和形式,包括大字报、海报、墙报等形式的宣传和交流。

- 造反派的斗争和争夺权力,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运转和秩序。

-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动荡,使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状态。

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发起和实施-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由党中央发起和组织的,旨在普及社会主义思想和知识。

- 教育运动的内容和方式,包括读书、开展辩论、组织劳动等。

- 教育运动的影响和效果,使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2. 乡村医疗卫生运动的开展- 农村医疗卫生运动的目标和重点,以提高乡村医疗卫生水平为核心。

- 运动的组织和实施,包括派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开展医疗卫生工作。

- 运动对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推动和改革,使得农民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三、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1. 钢铁、机械等重工业的发展-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实行的重工业化计划和政策,使得钢铁、机械等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 工业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

- 重工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机械化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推进,提高了农村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

- 农村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交通便利。

- 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水平趋于提高,助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体育运动和群众文化活动1.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国际赛场的取得成果- 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中国体育代表团在亚运会、奥运会等比赛中取得了傲人成绩。

- 中国运动员为国家赢得荣誉和声望,提高了整个民族的自豪感。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夺权斗争问题的指示——转发天津市委《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党委、党组,各人民团体党组,军委总政治部:现将天津市委《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1〕 发给你们,请你们转发给县以上各级党委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队员阅读。

这个报告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好的。

由于小站地区的领导权长期被反革命集团所操纵,又得到天津南郊区委和公社一些领导人的支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是从“四清”入手,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清不出什么来。

后来转入夺权的政治斗争,并处分了区委和公社的一些领导人,才打开了局面,充分发动了群众,首先解决领导权问题,然后再解决经济上的“四不清”问题。

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参考。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当是先搞“四清”,还是先搞对敌斗争,过去各地是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作法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当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看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当地贫、下中农和多数群众要求先解决什么问题,就先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要被预先规定的一些框框所束缚。

小站地区的敌我矛盾,主要的在形式上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是以党内矛盾出现的,这就迷惑了一些人,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对党对人民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但是当地的多数群众是清楚的。

只有我们党脱离了当地多数群众的情况下,这些敌人的阴谋才能得逞。

当着我们党同当地多数群众结合起来了,这些敌人就立即被揭露,并且受到了失败。

由此可以看到,当前我们国内的敌我矛盾有一部分在形式上是以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甚至是以党内矛盾出现的。

敌我矛盾同人民内部矛盾、同党内矛盾交织在一起。

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党内矛盾中,包含着一部分很危险的敌我矛盾。

必须把这一部分敌我矛盾清查出来。

当前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负责干部下去蹲点,注意了当前阶级斗争的这种特点,提高了警惕性,又充分地发动了群众,这一部分隐藏在人民内部和党内的敌我矛盾,是能够清查出来的,并且也不是很难清查出来的。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社教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8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农村政治、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

广义的社教运动,可以包括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前在农村开展的多数政治运动。

当时,这种教育被看成是清除“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影响、改进干部作风的重要手段,是推进我国农业集体化、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政治保证。

扩展资料:
第一次社教运动大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底。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发扬民主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围绕当时的中心任务,以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持续、广泛的教育活动。

1953年,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迅速地、大规模地展开农业合作化运动后,这种教育被提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核心,以推进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为主线,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重点,以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活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宗旨是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教育改革,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改革教育经费分配,改革教育组织管理,改革教育考评制度,改革教育科学研究,改革教育社会服务,改革教育社会化管理等;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技术创新,推动文化艺术发展,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推动文化传播发展,推动文化市场发展,推动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文化政策制定,推动文化社会化管理等;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推动教育公平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质量提高,推动教育技术创新,推动教育社会化管理,推动教育政策制定,推动教育社会化服务等。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它不仅是改革教育,推动文化发展,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提高全民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成功实施,必将为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谢昌余
【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4)003
【摘要】从七千人大会到八届十中全会,存在着一个毛泽东认为他一开始就看出的问题(“修正主义要推翻我们”)和随后他与中央一线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的严重分歧,由此毛泽东提出要解决“跟中国的修正主义的矛盾”这个观点.联系这一特定
历史背景,思考毛泽东发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目的,很显然,他是在寻找一种防止和反对党内甚至是中央领导层出修正主义的有效途径.但随着运动的开展,毛泽东日益
认为修正主义就在党内,不但农村、城市,连意识形态领域也被修正主义统治,全国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自己手中,甚至断言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基于这种对阶级斗争形势、党内干部队伍状况的过于严重估计,毛泽东终于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目标直接指
向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直至指向刘少奇.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谢昌余
【作者单位】合肥行政学院,安徽巢湖2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相关文献】
1.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2.观影经验的局限——毛泽东发动《武训传》批判运动的个人内因分析
3.论毛泽东与两个“彻底决裂”——兼析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
4.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5.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毛泽东同志兩类社会矛盾学说的点滴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
陈昊
【期刊名称】《党史博采(纪实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毛泽东亲自倡导,并在中央政治局一致同意的情况下,于上世纪60年代上半期搞的一场特殊的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轰轰烈烈,牵涉面也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广,用毛泽东的话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只是"洗温水澡"。

但是,这一搞数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人们对它仍然是毁誉参半。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虽然在当时并未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和打倒一大批干部等不良后果,但从历史事实来看,它确实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搞的一次反修防修实验,从这个意义上,把它比喻为"文化大革命"的前奏,是比较客观的。

【总页数】5页(P4-8)
【作者】陈昊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下)
2.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3.重温毛泽东讲话,把握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理论精髓——在“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
致辞4.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上)5.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毛泽东同志兩类社会矛盾学说的点滴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导下,中央部署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战略。

为实施这个战略,从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在全国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四清”运动。

这场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错误更加严重。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偏差,特别是随着大跃进影响的显现和经济严重困难的出现,广大农民普遍产生了不满情绪。

为了克服困难,统一思想,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1961年11月13日,中央发出《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在农村普遍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但后来开展的四清运动,同上面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很大不同。

它是与重提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1963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多次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为了“反修防修”。

会议决定,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

会后,运动逐步展开。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

毛泽东连续四次发表讲话,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作为指导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认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有些社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地主富农分子手里。

其他机关的有些环节也有他们的代理人。

“进行阶级斗争,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是决定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

“四清”运动的方针是:“说服群众、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

杭州会议后,各地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按照《决定》的要求部署运动,进行试点。

试点情况大多较好。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地方发生乱斗、打人等情况。

中央在9月工作会议上,由邓小平、谭震林主持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仍明确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但其中具有些体政策的规定,对于防止运动中出现打击面扩大的现象是有必要的。

1963年11月14日,中央发出通知,认为运动“点、面结合去做最为有利”,决定向群众宣传两个文件。

于是,从这年冬季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机关、解放军各地委抽调大批干部,组成工作队,下乡搞“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较大规模开展起来。

这个阶段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务、清理工分”。

但由于以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打击面扩大。

由于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和受中苏论战的影响,196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讨论了《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的指示》和条例草案。

会上,许多人的发言都表现出“左”倾过火情绪。

刘少奇讲:“和平演变”已经演变到高级机关中的某些人了,要想办法
摆脱他们。

毛泽东讲:国家有三分之一的权力不拿在我们手里,认为中国出了修正主义。

这表明中央主要领导对各级干部的不信任加强。

鉴于这样严重估计,毛泽东从防止党内出“赫鲁晓夫”的忧虑出发,提出了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

这也对运动中“左”倾扩大化的发展产生相当的影响。

8月15日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刘少奇负责的“四清五反指挥部”,依据三分之一的政权不在我们手里的估计,经刘少奇提议,毛泽东同意,领导干部下去蹲点。

全国下去搞“四清”“五反”的干部,有一百五六十万之多。

9月中央工作会议,对形势作出了更加严重的估计,其指导方针严重扩大了打击面。

这次会议部署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解决“四清”问题和对敌斗争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是进行组织建设。

之后,中央连续转发了几个经验报告作为运动的参考。

这些典型经验影响很大,进一步促进了“左”的错误的发展。

从1964年下半年开始,运动中左倾错误更严重地泛滥起来,不少基层干部受到错误打击。

1964年12月15日,中央工作会议将运动性质统一认定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规定城乡社会主义运动一律简称“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取消城市“五反”运动的名称。

规定运动进行七年。

就如何确定主要矛盾和运动性质,毛泽东与刘少奇发生了严重分歧。

刘少奇对运动“重点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提法保留了意见,与会人员对运动性质也意见不一致。

会议第二阶段,毛泽东不点名批评刘少奇。

并且修改了会议制定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
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

从其中具体政策的规定看,有利于稳定当时的形势,但在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有了新发展,从而更加系统化、理论化了。

1966年上半年全国结束“四清”运动的有694个县市。

从1965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认为“四清”运动不能充分发动群众,解决根本问题需寻找新的方法。

于是,“四清”运动被“文化大革命”所取代。

总的看,历时四年的四清运动是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指导思想的,运动的基本方面是错误的。

它夸大了敌情,过分估计了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加剧了“左”倾错误的发展,实际上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预演。

高晓林编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