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及评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合集下载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1964年7月5日)王光美一九六三年冬天,我到河北省参加了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试点。

经过五个月的革命实践,我才真正理解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这次社会主义教育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一次比上地改革更为复杂的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它涉及的问题很多,牵连的面很广,斗争也很尖锐。

的确是这样,这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确实是一次比土地改革运动更尖锐、更复杂、更艰巨的阶级斗争。

我是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底下乡,一九六四年四月底回北京的。

地点是唐山专区抚宁县卢王庄公社桃园大队。

从我所接触到的地方看,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大好;其他的好事情也很多。

但是,今天我专门讲农村阶级斗争的情况。

怎样讲呢?我们那里怎么做的,我就怎么讲。

碰见什么矛盾,存在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按过程来讲。

主要讲一个人队的事,也涉及到公社、区、县的一些干部和那里的某些工作问题。

先说一些基本情况。

我参加的是河北省委组织的省、地、县“四清”工作队(在河北,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为“四清”)。

为了有利于工作,我改了名字,以河北省公安厅秘书的身份,在工作队里作一个普通队员,在桃园大队工作组做副组长。

这样办,确实是好。

既决心下去,主要是多做直接工作,尽量摆脱领导事务。

卢王庄公社在北戴河车站西面,离休养胜地海滨不远。

这个公社有十四个大队,六十九个生产队,二千五百户左右。

这个公社的大部分村庄是一九四八年底解放的。

因为在铁路沿线,比县城还解放得晚。

县城是一九四七年解放的。

我们整个工作队,有二百二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省属各机关的干部,另一半是县属各级的干部:有县的、有区的、也有由其他公社调来的公社干部。

有少数地委的干部,还有中国青年报的少数同志参加。

工作队由省委林铁同志挂帅。

队长是抚宁县委第一书记强华和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肖风。

我们工作组分配到桃园大队。

这个大队有二百一十七户,四个生产队(小的队四十八户,大的队六十五户),一千零八十多人,二千多亩地。

社教运动再析

社教运动再析

2002年5月第9卷第3期当代中国史研究ContemporaryChinaHistoryStudiesMay,2002V01.9NO.3“社教"运动再析金怡顺[摘要]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在一定范围的实践,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波折。

“前十条”、“后十条”及其修正案以及“二十三条”是指导运动开展的重要文件。

由于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理论指导下,把不同性质的问题都当做阶级斗争或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不应有的打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全党搞经济建设的注意力,但总体上看,社教运动的错误还属于局部性质。

[关键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前十条”“后十条”“二十三条”[中图分类号】D65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952(2002)03—0098-06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在一定范围的实践,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波折。

这次运动已成为历史,但其中的经验教训仍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汲取。

本文试图对这一运动的历史过程作进一步深入探讨,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原则下作全面、科学的评析。

1962年1月中共中央扩大工作会议以后,我国国民经济经过进一步调整,形势逐步好转。

但是党的指导思想上“左”倾错误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对形势和政策的许多看法在党内尤其是党的领导层中实际上还存在分歧。

随着国内政策调整的进一步深入,再加上当时中苏争论的进一步激化以及与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紧张关系加剧,党内对形势估量和工作指导上的分歧又逐渐发展起来。

1962年七八月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9月又召开了八届十中全会。

这两次会议上,毛泽东联系对苏联赫鲁晓夫观点的批评和对国内形势的观察,反复地提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于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对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问题,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

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依据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点及其本质,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和鼓舞下,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夺取了社会主义运动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但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

怎样认识当今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变化,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说清楚的一个重大问题。

(1)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的胜利到多国的胜利,在争取、保证人民的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新的思想道德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变自身命运、获得社会解放、建设幸福生活的正确道路。

社会主义的出现是历史必然,它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也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要引导人们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每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都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还是年轻的,特别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较为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更有着特殊的困难,要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尤其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3)要引导人们科学、理性地看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波折与坎坷。

应当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复杂原因,既有资本主义国家长期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实行和平演变政策的原因,又有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模式以及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失误的原因,还有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没搞好自身建设、存在严重腐败的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导论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1.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三次重大飞跃。

P3-7(1) 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到科学的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 社会主义由科学的理论发展到实践,并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诞生了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第一次成为现实,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飞跃;(3) 社会主义从苏联的"一国模式"发展到"本国特色",特别在中国,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必然性和可能性。

P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有时代的必然性。

19世纪中叶,欧洲实现了产业革命,基本上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它推动了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从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30年间,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它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并不像资产阶级理论所鼓吹的那样,是人类理性的体现,相反,它的痼疾已开始暴露。

与此同时,三次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也表明,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工人运动的最后被镇压,既证明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局限性和虚伪性,也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有一个能指引它解放的科学理论来武装。

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出了历史的必要性。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以及它对世界市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把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充分暴露出来。

与此同时,欧洲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和近代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预示着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将诞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孕育了暴露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方法;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则直接包含了科学社会主义某些思想的萌芽。

这一切,都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可能性。

学校三爱主题教导运动总结5篇

学校三爱主题教导运动总结5篇

学校三爱主题教导运动总结5篇篇1一、引言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的号召,开展了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主题的教导运动。

该运动旨在培养学生的“三爱”情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次总结将对我校开展的三爱主题教导运动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运动背景与目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点。

而“三爱”情感的培养,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我校决定开展以“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为主题的教导运动。

该运动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三爱”情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动内容与方法1. 爱学习:通过举办各种学习活动,如读书节、知识竞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同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2. 爱劳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活动,如义务劳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3. 爱祖国:通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国庆庆祝活动、红色文化展览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运动效果与成果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三爱”情感得到了明显的培养和提高。

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和投入,而且在劳动和爱国方面也表现出更加积极和热情的态度。

此外,学生们在各种活动和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表现,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和表彰。

五、反思与建议虽然我校的三爱主题教导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成果,但仍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例如,在劳动教育方面,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内容,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爱国教育方面,可以加强学生的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

在其曲折前进的漫长征程上,随着实践的深入和扩展,先后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由照搬他国模式到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起指导作用。

关键字:社会主义定义内涵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定义从“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历史发展来看,它在科学的意义上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基本途径和根本任务的科学理论和学说体系;二是无产阶级领导广大被压迫阶级和被压迫民族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建设新社会的斗争实践和现实运动;三是胜利的无产阶级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而在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建立的,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为目的的社会制度。

因此,社会主义是科学理论、现实运动和社会制度的统一体。

二、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崭新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以及20世纪社会主义尤其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基本内涵是:政治上: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和团结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用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巩固和发展工农联盟,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
!& " 下 # 社会科学论坛 !"#"$%&%
万方数据
文学 历史 !
新中国成立以后 ! 在政治体制上曾长 期存在的问题是过于集权 " 邓小平在 !"#$ 年 % 月 !% 日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 ! 我国 的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有两个 #$ 就是权力 过分集中和家长制 % & 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 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 !也同共产国际 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 度集权的传统有关 & % 同时 !由于各种历史
!& " 下 # 社会科学论坛 !"#"$%&%
原因又使我们没有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 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 ’ 法律化 ! 或者虽然 制定了法律 !却没有应有的权威 " 这就提供 了一种条件 ! 使党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 ! 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现象滋长起来 " 再 加上毛泽东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不谨慎 ’骄傲 了 ! 他认为自己过去是正确的 ! 现在也是正 确的 " 直到最后 !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和批 评意见 !把持有不同意见者视为异己 " 而后 对他们使用政治手段 ! 开展阶级斗争 ! 甚至 动用专政工具予以镇压 " 在这种错误思想指 导下 ! 以 ( 左 & 倾错误思 想 为 指 导 的 社 会 主 义教育运动的发生成为历史的必然 % 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成以后 ! 根据八 大决议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基本完成之后 ! 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 放生产力转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 发展生产力 % 这就需要稳定刚刚建立起来 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使其不完善的方面 渐臻完善 ! 并且克服在改造过程中的缺点 和偏差 % 然而令人可惜的是 ! 中共在以后的 前进过程中不但没有这样做 ! 反而发展了 那些缺点和偏差 % 表现在 # 从 !"&’ 年至 !"&% 年短短的几年内 ! 农村的经济体制则由一 家一户的农民个体经济 ! 迅速发展到互助 组 ’初 级 社 ’高 级 社 !再 到 小 公 社 ’大 公 社 % 在 !"&% 年 !$ 月 ( 大 跃 进 & 的 高 潮 中 ! 全 国 又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曲折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了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面临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发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百折不挠、勇于探索的执着精神,取得了不容忽视的建设成就,使新生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用积极的探索捍卫了革命果实、积累了建设经验。

另一方面由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了实践中的“教条主义”和急躁冒进的“左”倾错误,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重大失误,经历了严重曲折。

认真反思和总结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一、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初期的十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得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

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针对苏共二十大总结了经验教训,毛泽东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明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进一步指出:“开始我们模仿苏联,因为我们毫无搞社会主义的经验,只好如此,但这也束缚了我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初步实践,又有了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1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3、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的思想指导下,中央部署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战略。

为实施这个战略,从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在全国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称“四清”运动。

这场运动使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和错误更加严重。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由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偏差,特别是随着大跃进影响的显现和经济严重困难的出现,广大农民普遍产生了不满情绪。

为了克服困难,统一思想,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1961年11月13日,中央发出《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要求在农村普遍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但后来开展的四清运动,同上面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很大不同。

它是与重提阶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

1963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工作会议会上,毛泽东多次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为了“反修防修”。

会议决定,在城市开展“五反”运动,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

会后,运动逐步展开。

1963年5月毛泽东在杭州召集部分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大区书记参加的小型会议。

毛泽东连续四次发表讲话,提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会议制定了《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作为指导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认为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阶级斗争,有些社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地主富农分子手里。

其他机关的有些环节也有他们的代理人。

“进行阶级斗争,进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是决定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

“四清”运动的方针是:“说服群众、洗手洗澡、轻装上阵、团结对敌”。

杭州会议后,各地召开三级干部会议,按照《决定》的要求部署运动,进行试点。

试点情况大多较好。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些地方发生乱斗、打人等情况。

中央在9月工作会议上,由邓小平、谭震林主持制定了《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具体政策问题的规定(草案)》,仍明确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原因探析

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原因探析
造成 了中共 中央对 阶级 斗 争形 势 的判 断发 生 迷误 。
解 了彭 德怀 写信 的 目的 , 为彭 德 怀 的信 与彭 德 怀 不 认
2 0世纪 6 0年代 初 , 际形 势 发 生 了变 化 。在 国 久 前访 问东 欧 各 国 、 晤赫 鲁 晓夫 有 关 系 , 为 彭 德 国 会 认 左 的名 义 否定 三 面 红 旗 ” I3 。1 8 ̄会议 际形 势 的影 响下 , 毛泽东 和 中共 中 央逐 步 形成 了 阶级 怀 的信是 借 纠 ‘ ’
方 式处理 党内分歧是其根本原 因, 毛泽东的领 导和推 动是社教运动开展 的直接原 因, 社教运动的开展 也有着深 层 次的历史 文化原 因。
关 键 词 :O世 纪 6 2 O年 代 ; 社会 主义 教 育 运 动 ; 泽东 ; 因 毛 原
中 图 分 类 号 : 64 D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03 2 1 )2— 06— 3 10 2 9 (0 1 O 0 6 0
“ 即使是 无产 阶级 执政 党 , 如果 在理 论 上 发 生失 误 , 记 处开 会听 取 华 东 区 汇报 , 论 16 就 讨 9 1年 后 农 村再 次 必 然会 导致指 导思 想 和实 际行 动 的失误 , 然造 成 国 兴起 的“ 产 到 户 ” 必 包 问题 。邓 小 平 、 子恢 、 云 等 同 邓 陈
报》 发表 社论 《 庆祝 匈牙利 人 民的伟 大胜利 》 社 论说 : 们 , 我们 的国家里 , 级 斗争 还 在进 行 着 , , 在 阶 我们 必 须 并且 得 出 “ 牙利 人 民 …… 推 翻 了 背叛 匈 牙 利 人 民 、 叛 匈 牙 用 阶级 斗争 的观点 来观 察 当前 的 种种 现 象 , 匈 背 ”5 利 民族 的纳 吉 反 动 政府 , 败 了反 革命 复 辟 的 阴谋 , 正确 的 结 论 。 [ 这标 志 着 反 右 派 运 动 的正 式 开 始 。 击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

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大教学论》是毛泽东于1961年12月开始写作,1962年4月完成的一部论文集。

这本书分为24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总结”这一章主要总结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目的、经验和教训。

毛泽东强调了通过大规模的教育运动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运动的阶级斗争性质,并指出教育运动必须与实际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

第二章:“大教学中的肃反问题”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在教育运动中如何处理反对派和错误思想的问题。

毛泽东指出,要正确对待反对派和错误思想,既要坚决斗争,又要加以教育改造。

第三章:“防止教育工作脱离实际”这一章主要强调了教育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并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毛泽东指出,教育工作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和革命实践,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章:“开展阶级教育运动”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在教育运动中进行阶级教育。

毛泽东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并提出了要善于发现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阶级矛盾的观点。

第五章:“开展群众教育运动”这一章主要探讨了如何在教育运动中进行群众教育。

毛泽东强调了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使广大群众成为学习、改造和监督的主体。

第六章:“党对教育运动的领导”这一章主要强调了党对教育运动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指出,党必须坚决领导教育运动,提出正确的方针政策,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教育运动的顺利进行。

通过对《大教学论》各章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它强调了教育运动的阶级性质,指出了教育运动必须与实际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了党对教育运动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这本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广东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述论

广东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述论

广东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述论作者:梁向阳来源:《红广角·党史与文献研究》 2017年第1期梁向阳【摘?要】1963年至1966年的广东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中共中央统一部署下开展的,运动历时近4年,从起步到试点,从重点铺开到逐步深入,历经三个阶段后,最终汇入“文化大革命”。

该运动在克服官僚主义、解决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加强经济管理、净化社会风气、改善城乡基层管理等方面值得肯定,但也在局部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左”的偏差。

【关键词】广东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评价【中图分类号】D232;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1-0034-07从1963年至1966年,在我国广大城乡地区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在农村称为“四清”,在城市称为“五反”,后期统称为“四清”运动。

广东省也和全国其他大部分地区一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在部分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本文依托原始档案及其他文献资料,试图对这一运动作出简要的叙述和评价。

一广东省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开展的。

20世纪60年代初期,正值国内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全党上下集中精力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这一时期开展一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党一贯重视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并且已经有了几次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二是“大跃进”后期国内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使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识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回顾历史,早在全国性政权即将建立的时刻,毛泽东就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①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对农民进行教育,“领导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进行自我改造”②。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1956年冬、1957年春,全国一些地区发生“闹社”、“退社”的风潮。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夺权斗争问题的指示——转发天津市委《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务院各部委党委、党组,各人民团体党组,军委总政治部:现将天津市委《关于小站地区夺权斗争的报告》〔1〕 发给你们,请你们转发给县以上各级党委和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队员阅读。

这个报告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好的。

由于小站地区的领导权长期被反革命集团所操纵,又得到天津南郊区委和公社一些领导人的支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是从“四清”入手,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清不出什么来。

后来转入夺权的政治斗争,并处分了区委和公社的一些领导人,才打开了局面,充分发动了群众,首先解决领导权问题,然后再解决经济上的“四不清”问题。

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参考。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当是先搞“四清”,还是先搞对敌斗争,过去各地是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作法的,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应当根据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来解决,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看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当地贫、下中农和多数群众要求先解决什么问题,就先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要被预先规定的一些框框所束缚。

小站地区的敌我矛盾,主要的在形式上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甚至是以党内矛盾出现的,这就迷惑了一些人,并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对党对人民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但是当地的多数群众是清楚的。

只有我们党脱离了当地多数群众的情况下,这些敌人的阴谋才能得逞。

当着我们党同当地多数群众结合起来了,这些敌人就立即被揭露,并且受到了失败。

由此可以看到,当前我们国内的敌我矛盾有一部分在形式上是以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甚至是以党内矛盾出现的。

敌我矛盾同人民内部矛盾、同党内矛盾交织在一起。

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党内矛盾中,包含着一部分很危险的敌我矛盾。

必须把这一部分敌我矛盾清查出来。

当前阶级斗争的复杂性就在这里。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对待,负责干部下去蹲点,注意了当前阶级斗争的这种特点,提高了警惕性,又充分地发动了群众,这一部分隐藏在人民内部和党内的敌我矛盾,是能够清查出来的,并且也不是很难清查出来的。

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毛泽东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性 . 为社 会 主义 国 家 的 资本 主 义 复辟 , 认 并
不 一 定 通 过 反 革 命 政 变 , 不 一 定 通 过 帝 也 国 主义 的武 装 侵 略 , 还 可 以 通 过 社 会 主 它
义 国家 领 导集体 的蜕 化 变质来 实现 。因 此 ,
波及 到两 国关 系 , 论战 也逐 渐公 开化 。l6 92 年 和 16 年 , 党 的 论 战 发 展 到 完全 公 开 93 两 化、 白热 化 的程 度 。在论 战 中 , 们 不 仅 反 我 对 国际 上的 “ 正 主义” 而 且把 国 内的反 修 修 , 任 务也 提 了 出来 。毛泽 东 、 中央 一再强 调 党
活 极端 困难 , 会 秩 序 混乱 等 社会 现 象 . 社 因 此 .人 们 对 中央 决策 的失 误 表现 出一定 的
社全 论坛
I , 8 3 维普资讯 Nhomakorabea文 学 ・ 史 历
不 满 和 责难 。 为克 服 困 难 、 过 难 关 、 复 渡 恢
15 年 中共 八 大 指 出 :我 国无产 阶级 96 “
的、 比较 完 善 的工 业 体 系 和 国 民经 济体 系 。
同资产 阶级 的矛盾 已基 本上 解决 . 千年 来 但 是 , 年 的调 整 时 期 。 左 ” 错 误 在 经 济 几 5 “ 倾
的剥削制 度 的历史 已基 本 上结 束 , 会 主义 工 作 的指 导 思 想 上 并 未 得 到彻 底 纠 正 , 社 而
反修 防修 和 防止 “ 和平演 变” 的必 要性 、 紧迫
和 开 展社 会 主 义教 , 的 原 因 分析 及 思考 又采 中央 毛 泽东发展 国 民经 济育减 少社 会 矛盾 , 运动

山东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述评

山东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述评

就全国而言 ,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即开始 了社
教运 动 的组织 发 动 。 山东 的情 况 有 所不 同 , 全省 性 的组织行 动 是从 16 93年 1月开 始 的 , 此前 的工 作 中 心 主要是 生 产救灾 、 调整工 农业 生 产 。 中共八 届 十 中全 会 后 , 东 省 委 于 16 山 9 2年 1 O 月至 1 , 开 了一 届 十 六 次 全 委 ( 大 ) 议 。 1月 召 扩 会 会议认 为 , 山东 的阶级 斗 争不 仅存 在而且 相 当尖锐 ,
必须全力抓好社会主义教育 , 开展整社 、 整队 、 整顿 企业 工作 。尽 管 如 此 , 委 的工 作 中 心仍 放 在 生 产 省
救灾 方 面 。对此 , 山东省 委在 16 93年 5月的华 东 局 书记处 扩大 会议 上作 过说 明 。省 委第一 书记 谭启 龙
教育 当作一次深刻的群众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来
16 92年底 , 山东 工农 业 生 产衰 退 的局 面初 步扭 转 。16 9 3年 1月 , 委 召 开 扩 大 的 工 作 会议 , 达 省 传
好, 多数地区是 ‘ 割草未除根 ’ 另有少数地 区是‘ , 水 过 地皮湿 ’ 滑过 去 了 。 ” 从 以上可 看 出 , 山东 社教 运动启 动 较缓 , 步子 较
搞, 因此 整个 运动 的 旗 帜不 够 鲜 明 , 势 不 大 , 多 声 许 问题 解决 的不 深不 透 。全省 只有少 数 地 区搞 比较
说 :去年冬季也打算搞运 动 , “ 起草 了一个 ‘ 展生 开 产、 学习 、 整社三大运动 ’ 的文件 , 但是大家有顾 虑, 后来改为冬春工作纲要 , 那时主要是从 消极方面接 受教训 , 敢搞 群众 运动 。 l 不 ”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摘要】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兴起并发展的。

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发起、组织与实施、影响以及体制性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启示不仅在于对人们思想觉悟的提升和意识形态的牢固树立,还在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未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当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一项极具价值的事业,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背景、意义、发起、组织、实施、影响、体制性分析、启示、未来发展、总结。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风云变幻的时代,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教育体制也面临重重挑战。

在国内政治动荡和外部侵略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急需一场彻底的教育改革来提升国民素质、激发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在当时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界开始探索以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和体制。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因此得以迅速兴起并获得政府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教育体制和内容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逐渐融入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2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主义理念的传播和深入人心。

通过教育运动,可以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和信念,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还可以加强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1957年至1962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研究述评_孙东方

1957年至1962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研究述评_孙东方
如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刊载的高化民的对1957年农村两条道路大辩论的历史考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刊载的董小彪的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史学月刊2002年第11期刊载的罗平汉的简论1957年农村两条道路的大辩论2003年第1期刊载的张齐学的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刊载的郑谦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等
一直以来, 党史学界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特指 为 20 世纪 60 年代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后 来 统称为“四清”运动) , 而对“四清”前的农村社会主义 教育运动( 1957—1962) 则涉 及 很 少 。 十 一 届 六 中 全 会 通 过 的《 关 于 建 国 以 来 党 的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 以 及《 若 干 重 大 决 策 与 事 件 的 回 顾 》、 《 中 国 共 产 党 七 十年》等经典著作中 , 对此也未作出具体的梳理和评 价。受此影响, 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领域的专门 研究极为薄弱, 成果很少。随着党史、国史研究的兴 起, 与社教运动相关的一系列史料集、专著和论文相 继出版或发表, 间接地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研 究的开展和深入提供了重要基础。
关于运动的进程。对此, 学界的认识很不统一。 从运动的阶段上看, 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阶段论。如 蒋崇伟认为,“1957 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 内 容 是 两 条 道 路 大 辩 论 的 开 展 ”,“《 农 业 发 展 纲 要 四 十条》的制定与讨论则属于发动农业大跃进的重要 步骤”& "; 二阶段论。高化民、罗平汉认为, 第一阶段是 农村两条道路大辩论, 第二阶段是讨论农业发展纲 要四十条 , 发动“大跃进”’ "; 三 阶 段 论 。 刘 培 元 则 认 为, 运动分为: 大鸣大放、大辩论、讨论农业发展纲要 四十条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及评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在调整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极大影响的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这场运动虽然解决了一些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把性质不同的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或者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因而使不少基层干部受到了打击;特别是运动后期又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走资派”,终于使这场运动走上了完全错误的道路。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党发动和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尽管它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左”的错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57年以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不断发展的结果。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的形势,对我国的阶级、阶级斗争和主要矛盾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正确的估价。

大会认为党和国家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生产力,尽快把农业国建设成为工业国。

但是,中国共产党未能把这些正确观点坚持下来,而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逐步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在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指导下开展起来的,这一运动的开展,是195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阶级、阶级斗争、主要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生严重失误的结果,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产物。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是1958年以后对基层干部缺点错误的性质估计得过于严重的结果.从1958年以后,党在农村领导了时断时续的整风整社运动,这一运动(尤其是1960年冬以前),基本上达到了整顿基层干部作风、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经济管理体制、密切干群关系等预定目的,但在运动中,党对基层干部问题的估计和对产生问题的根源的分析越来越偏颇。

由于整风整社的中心已转移到政治上,对基层干部和基层政权的怀疑在增长,“夺权”斗争的提法开始出现,后来又与所谓“单干风”纠缠在一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尖锐化,终于演成了社教运动的爆发。

1962年前后,有几件大事对开展社教运动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盘踞在台湾的蒋介石反动集团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窜犯大陆;1962年10月后,印度方面挑起了中印边界的军事冲突;1962年5月
间,苏联在新疆伊犁策划了一次反革命暴乱。

这些事件加在一起,被认为是“帝国主义、各国反动派和现代修正主义者,对我们遇到的暂时困难幸灾乐祸,串通一气,掀起了嚣张一时的反华大合唱”。

这种把国际形势与国内问题不适当地联系起来的思路,使得在国内开展一场打退所谓反革命和阶级敌人进攻的群众运动——社教运动便成了历史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正是按照这种思路作出开展社教运动的重大决策的。

这次的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和经济管理等方面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是,把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扩大化,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当成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

特别更加错误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

在这一错误路线的指导下,运动中私立公堂刑讯逼供、打人骂人、变相体罚现象十分严重。

致使全县有260名干部被错误的定为“走资派”,341名干部和群众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受到错误地批判和无情斗争,有48名干部群众致死。

与此同时,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以后,全国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展了过火的、错误的批判斗争。

根据毛泽东1963年12月、1964年6月对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省委开始在文艺界进行整风,对过去演出过的传统剧目进行了清理和批判。

1964年夏季,这种批判在全国扩大到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以后,省内也积极组织力量参加了这些错误的批判运动,致使在意识形态领域和部门也发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左”的偏差。

参考资料:《谢富治在第二届全国人在四次会议上的发言》1964年1月
《中共党史研究》王维佳 1988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