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么
辛亥革命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疑探

辛亥革命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疑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社会的基本构成有社会物质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的观念结构。
二十世纪初期侧重于政治上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先天不足,而且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民主共和”就成了空中楼阁,“民主共和观念”不可能为时人所接受、理解,更谈不上深入人心。
一、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开始了急剧破坏的过程。
外国资本主义日益深入农村,导致了广大家庭手工业者的破产,太平天国革命浪潮过去后不久,到八十年代土地兼并又加速进行,地主剥削日益加重,使得数千万农民失去了土地;加之连年灾荒,这就把数以千万计的农民驱上饥饿和死亡之路。
在农村,旧的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但并没有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的前程。
在农民的头上,只不过增添了一把帝国主义剥削的新枷锁。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1904年,清廷曾公开承认:“近年以来,民力已极凋敝……”正是在这种背景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艰难地向前发展着。
据统计:“总计1901 年至1911 年间,新设厂矿达386 家,资本额8﹒8348 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使中国民穷财尽、百业萧条。
可见民族工业的基础仍然是十分脆弱:突出表现为资金不足。
不仅使中国的重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且轻工业也是规模小、资本有机构成低下,经不起风浪。
二、认识上的不足1.对西方“民主共和”认识肤浅据方维规的考证,在十九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的“democracy”和“republic”这两个概念在汉语译释中并没有严格区分。
换言之,“民主”一词既可能是“democracy”的汉译,但也经常是译自于“republic”,使得讲西方的“民主”时究竟是指“democracy”或“republic”,在许多情况下是很难断定的。
复兴之路观后感心得7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心得700字复兴之路观后感1该片叙述了从辛亥革命失败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并没有成功,因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列强给予的屈辱,面对处于动乱的社会,中国终于醒悟要向西方学习。
可是当我们发现西方文明破产时,中国人再次迷茫了,就在这时,传来了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这让中国人再次看到了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也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陈独秀和李大钊也在为建立中国共产党而努力。
这一切都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此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其中既有同国民党的抗衡,又有同外来侵略者的对抗。
对于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这也和中共的制度有关,中共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了人民。
在延安时期,中共的先进性最为充分。
在中国全力对抗日本的侵略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出现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止拯救了中国人,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共是伟大的,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的英雄们也是伟大的,没有他们的顽强拼搏,我们就不会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是我们当代人应当遵循的。
复兴之路观后感220__年12月16日是个星期天,尽管雪后天气寒冷,但我们综合教育学院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党支部的组织下,还是依然满怀喜悦来到国家博物馆观看了《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
《复兴之路》展览共分为五个部分,依照时间的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由衰落到昌盛的复兴过程。
从鸦片战争至今已有一百七十多年了,相对于源远流长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不过是一转眼,然而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故。
1840年鸦片战争,将中国人民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
它让中国人民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上节课老师给我们放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让我们对这个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有许多感触。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革命”两个字,真算得中国历史上的家常茶饭,自唐虞三代以到今日,做过皇帝的大大小小不下三四十家,就算是经了三四十回的革命。
好象戏台上一个红脸人鬼混一会,被一个黄脸人打下去了;黑脸人鬼混一会,又被一个花脸人打下去了。
拿历史的眼光看过去,真不知所为何来。
一千多年前的刘邦、曹操、刘渊、石勒是这副嘴脸,一千多年后的赵匡胤、朱元璋、忽必烈、福临也是这副嘴脸。
他所走的路线,完全是“兜圈子”,所以可以说是绝无意义。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辛亥革命为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终于被送进了历史,从此之后,民主共和政体不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或艰难险阻,但中国人的民主信念却从来不曾动摇过,任何试图恢复帝制恢复专制的想法与做法再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没有一丝可能性。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的历史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为国人寻找拯救国家的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对以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我眼中的辛亥革命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辛亥革命, 振兴中华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一场伟大的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浩浩荡荡地展开了;历史永远地记住了这一年---辛亥1911。
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的成功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关系及同时期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打破了帝制政治的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的同时,也对于中国传统以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产生冲击。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的卓越贡献和光辉的业绩,这场革命所产生的伟大而深远的影响,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它所留下来的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它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意义,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
2001 年10 月9 日,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这里,江泽民不仅精辟地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而且指出它“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从本质上将它与以后的民主革命运动紧密地联系起来。
尽管最终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而如此轰轰烈烈大气磅礴的运动无论其兴起如勃然春雷还是败退的如此黯然,它的经验和教训及贯穿其中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都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doc】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新课程研究◆新课标下高巾历史搽究活动设计之罪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曹凯摘要:新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视培养高中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为例,建议尝试把目前史学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历史探究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既要重视精选一些史料,同时又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设汁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深入人心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一位学生对教材提出了质疑:"既然课本上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袁世凯,张勋最后到蒋介石等这些政客都粉墨登场,对专制独裁依依不舍?难道他们缺乏政治头脑,执意无视"人心",逆历史潮流而动,自掘坟墓?"学生的疑问的确有几分道理,如何理解和把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难度,难道说辛亥革命就可以把人们心灵深处的深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思想打扫一空,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思想?女日果说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了,那么陈独秀还有什么必要去发动一场新文化运动呢?"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一结论看似已经深入人心了,不少论着和教材都肯定了这一说法,例如熊月之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一书中指出:"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在高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1996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彻底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c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答案是(A);(2001年广东河南文综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多1O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的重要历史作用在于:A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B阻滞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C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答案是(A).然而并非铁板一块,对此观点,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表达了质疑,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苏全有在《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民主观念之所以未能在当时深入人心,原因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帝制的影响太深了.士绅阶层饱受数千年专制和那些赋予历史实质意义,列举不尽的圣王英雄,帝室功勋,劣主昏君诸般故事的薰陶,所以,其帝制意识并未被新近接触的西方共和模式的知识所取代,只是被压抑下去了.至于一般民众,帝制的声歌,故事根植在他们的文化中,连压仰的情况都不存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而成的皇权心态,辛亥革命并没有革去."';杨鹏程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一文提出这一观点:"辛亥革命首倡民主共和.从此,民主共和观念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笔者在后面设计的探究活动里还会列举一些学者对此观点不同的看法.别说目前的有些学者,估汁连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都很难认可这种观点,孙中山说: "在没有革命以前,多数人的观念只知道有民族主义……在那个时候,他们既是不过细研究,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以对于民权主义固然不明白,对于民生主义更是莫名其妙.革命成功以后,成立民国,采用共和制度,此时大家的思想,对于何以要成立民国,都是不求甚解.就是到现在,真是心悦诚服实行民权,赞成共和的同志,还是很少."'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代文学家鲁讯,他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鲁迅创作了《祝福》,《阿Q正传》和《药》等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向我们生动的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的局限性,中国农村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找不到任何民主共和的语言和行动.我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不可能对这些言论或者作品视而不见.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作为教材编写者更应该敏锐和及时地把握史学的研究动态,在教材中吸收一些新的史学成果,即使对新的研究成果持反对意见,笔者认为还是不应该把有争论的结论大大方方地作为定论出现在教材中(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教材上的结论就是"圣旨",不容置疑,其实教材上有争论的地方并非只有本文提到的这一问题),从而更能体现编者与时俱进,科学求真的精神.对于这种富于争论性的问题,作为编者何不因势利导,设计成探究性的活动交给学生去讨论去思考呢?笔者建议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该首先列出一些学者或者名人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尽可能从多方面多角度精选出一些材料供学生探究,这种设计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探究活动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某种观点或理论,围绕一定的历史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用"再发现"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根据对这一过程的理解,笔者认为在设计探究活动时首先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特别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从而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而且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重要的平台.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句名言:"我之所以比别人站得更高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在理解这句话时,不仅仅要看到牛顿的谦逊之处,而且要看到这是研究者能够取得成就的基本规律:前人的成果是研究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汲取巨人的智慧,最终超越巨人,否则,社会就会止步不—1厶刖.其实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又何尝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究呢:既要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同时也要尽量把有关方面研究的成果"一网打尽",在此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然而不知何故我们平时见到的探究性活动缺乏给学生站立的"肩膀",往往让学生根据几段材料去得出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请问能否告诉学生,当前史学界已经对这些材料研究到什么地步了,能否让学生借助别人的成果去探究呢?应该说我们选择的材料都有代表性,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果我们选的材料不典型,出处偏僻,还没有人去研究,甚至很少有人阅读过,那么让一个高中生去探究显然不太合适.其次笔者认为在选择材料时必须改变传统的"一面之词"的做法,要兼顾多种史学观点,尤其是针对正反两种观点,应该多提供一些矛盾和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具体生动的材料去思考,去感悟,去接受或者去质疑这些观点,甚至允许得出新的看法.就目前而言,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多半用"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种理念去挑选符合"答案"的几段材料,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可以无拘无束的思考,但到头来还是逃不出课本结论的手掌心(目前新课标下的高中四套教材依然充斥着大量的结论),创新从何谈起?用一两段孤立的材料企图让学生得出对某一个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这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探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学生探究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减弱甚至丧失.没有材料无从探究,但是没有充足的材料,同样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然试图要查找到所有与探究问题有关的材料也是幻想, 只能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的去搜集去占有材料.材料的选择应灵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积累,家庭和当地实际状况(如图书馆,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灵活处理.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判断史料,分析史料,获得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像学术研究那样,强调第一手史料,一些史家的论着也可以被筛选拿来使用.¨?对于史学界仍有争议的问题设汁成开放性的历史探究活动,会不会超越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呢?笔者认为这是杞人J陇天了.现在是信息时代,大家得到信息几乎是同步的,并且高中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比初中阶段明显增强.笔者经常和这群孩子在一起聊天,感觉到这群90后的青少年见多识广,思想敏锐,张扬胆大,他们拥有比以前任何时代的同龄人更强的接受能力和更多的批判意识,创新能力.如果能够让他们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了解目前的研究动态,和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同台共舞",那么他们不仅会感受到历史的活力,而且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1人】在要求:看看我们竟然可以和大教授在一起探讨历史问题,多能干啊!同时为了"挑战"权威,他们一定会绞尽脑汁,收集,整理,分析历史资料和寻求理论支持,自然而然地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的整理,鉴别材料,加上一定的推理,分析与综合,最终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探究的过程,发挥主导作用,为探究活动营造民主,和凿,开放的氛围.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小心求证".尤其在学生收集,筛选和运用历史材料这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一环上,必须指导到位.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好学生的"高级助手",适时引导他们思考的方向,逐步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探究历史的方法.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建立开放性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改变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如何建立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如何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面临诸多中学历史探究活动可有可无的尴尬现状下,'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最后,根据对新课标精神的理解,针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这一观12点,笔者设计一道探究题目,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根据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还是逐渐深入人心抑或根本没有深入人心,如果你认为所给材料不充足,那么请你去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等等方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查找到更多的图文材料,从而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心走向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随时把思考的火花写成一篇小论文,题目自拟,1人J容不限,字数不限,注意"沦从史出,史沦结合".观点介绍:1.毛泽东(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辛亥革命其实并不能说完全失败,辛亥革命有它的胜利,它打倒了直接依赖帝国主义的清朝皇帝,民主共和国观念从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2.周恩来(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3.熊月之(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都促使了民主观念深入人心.4.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但从此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后所有复辟帝制的图i某都不能得逞,反动阶级的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就为日后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5.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11年10月lO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6.朱育和(清华大学校长教学顾问,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自晚清以来,袁世凯推《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崇德国式的富国强兵之路,这与孙中山所追求的美,法式的道路截然不同,可以说,袁世凯的胜利是德国派治国思想在中国的胜利,袁世凯能取代孙中山当上总统以至于后来他又胆敢称帝,都与民初国民对这种德国式治国思想比较同情有关.7.高伟(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确实也出现过较大规模的民主思潮,但民主共和观念是否深入人心,特别是是否深入了农民之心,却是一个值得再思考的问题,我认为辛亥革命没有促使也不可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广大农民之心.8.苏全有(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之所以不实,依据在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政坛混乱及民众的冷漠三个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传统的影响,还在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民主宣传浮光掠影,急功冒进.注释:(1)《历史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l5课辛亥革命>》,岳麓书社出版,2008年第3版,第62页.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岳麓版教材,相对应的内容在人教版则表述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上"逐渐"两个字,含义差别很大.不过对此观点,仍有学者提出质疑,如本文提到的朱育和,苏全有等学者. (2)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74页.(3)苏全有:《对辛亥革命影响的冷思考》,《学术论坛》1997年第2期,第97页.(4)杨鹏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历史教学》2001 年第10期,第54页.(5三民主义?民生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编,中华书局l986年4月第1版,第385页.(6)任印录:《历史探究教学研究》,《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7年7月第9卷第4期,第137页.(7)陈志刚:《历史探究教学的特点刍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年第2期,'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l期第49页.(8)朱汉国等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2006年5月第4次印刷,第9页.(9)刘玉广汤瑞华:《实践中的历史探究活动课》,《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3期,第l9页. 主要参考文献:1.高伟:《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农民之心——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2月(下).2.胡海英侯桂芳:《近十年来辛亥革命研究综述》,《学术月刊》2001年第l0期.3.李重华:《辛亥革命成败新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版)2005年5月第58卷第3期.4.马克锋:《辛亥革命与民众动向》,《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5.邱捷:《孙中山与近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8期.6.苏全有:《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34卷第3期.7.王虎:《试论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一辛亥革命的影响》,《内蒙古师大》(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10月第30卷第5期. 8.严昌洪马敏:{20世纪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9.杨燕华:《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意义》,《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4月号. l0.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清华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l期第l7卷.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作者:曹凯广东省肇庆中学高中部)13。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

辛亥革命习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一声声惊世诤言横空出世,一串串落地霹雳轰天炸响;曾经多少腥风血雨人间屈辱,英雄豪杰生命铺就长歌悲壮;一时间千年帝制大厦坍塌,伟大的国家走向共和日出东方。”这最有可能是哪部影视剧的主题曲()正答案:A【解析】通过歌词中“帝制大厦坍塌”“国家走向共和”可以看出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A、《辛亥革命》B、《南昌起义》C、《百团大战》D、《建国大业》2、曾经有这样一首歌:“亚东开化中国早,楫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它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最迫切的追求是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史实,依据材料“楫美追欧”、“五色旗”、“民国荣光”可知这首歌反映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的历史事实,所以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A、独立富强B、民主科学C、救亡图存D、民主共和3、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正答案:D【解析】本题可以从时间上判断解答。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无论从赔款数额还是从危害上,都大大超过了《南京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B、C项符合史实;D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
故选D.A、日本要这么多赔款,中国砸锅卖铁也不够给B、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还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C、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办厂的人日子更难过了D、听说有的青年去了日本,研究日本强大的原因,还成立了同盟会4、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从奴才到公仆的转化体现的是身份角色的转化,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的转变属于政治体制的转变,所以A、C、D三项错误,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即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国民意识增强所以选B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影响A、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B、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C、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D、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共和制5、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发表时间:2013-11-13T14:07:39.4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9月总第97期供稿作者:闫芝芳[导读]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闫芝芳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旧人教版历史课本在谈到辛亥革命的功绩时指出: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新课标岳麓版必修(1)第65页也如此表述。
无疑,辛亥革命确实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观念等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真的能深入人心吗?我认为值得探讨。
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论者当作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
笔者认为,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
正如当时一位同盟会员所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为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流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
中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里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受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
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
”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上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的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是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治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它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
“文化易帜”的任务只能留待后来者、继承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辛亥革命前封建思想未受到彻底批判,仍束缚着民众的头脑。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但它还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批判改良主义的时候,并没有从正面去触动儒学的统治地位。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一场革命。
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还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
第二,辛亥革命是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在政治和思想上获得了一些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国内纷纷成立了很多实业集团,使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壮
大起来了。
局限性: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的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却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失败了。
但辛亥革命同时也证明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走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路子是行不通的。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

关于辛亥革命的看法内容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我国国家体制的一次重大转变,使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是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
关键词:辛亥革命,封建专制,民主革命,武昌起义,临时约法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震撼了全中国、全世界。
它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华夏大地的伟大变革,它就是辛亥革命。
漫漫百余年过去了,如今回望这段历史,几多感叹。
关于对这次革命的看法,我表达一下我自己浅薄的观点吧。
一方面,辛亥革命是胜利的:武昌起义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打开了清王朝统治的缺口。
①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此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再也不能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列宁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②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它出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与此同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旧俗恶习,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有助于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辛亥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辛亥革命的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府,使民主共和的念头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认识:一种是从主客观方面去认识,一种是从具体原因方面去认识。
从主客观来看,一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从具体原因方面来看,可从纲领、农民、政党、军队等四个因素去分析:第一,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
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没 有 认 识 到 农 民 阶 级 的 力
量, 不 可 能 在 农 民 中传 播 民 主 共 和 的 思 想
中 国 自古 以 来 就 是 一 4 -自 给 自 足 的 农 业 大 国 , 农 民是 最 主 要 的 生 产 者 , 辛 亥 革 命 时 期 的 中 国 也 不 例 外 。所 以 , 对 于 当 时 民 主 观 念 是 否 深 入 人 心 这 一
影 响简单 总结 起 来有 以下 几 点 : 辛 亥 革 命 是 近 代 一 次 伟大 的反帝 反 封 建 的 资产 阶级 民主革 命 ; 它 推 翻 了统治 中 国 2 6 0多 年 的 清 王 朝 ; 结 束 了 中 国 两 千 多
起 义 全部有会 党 ( 哥 老会 ) 参加, 并 且 多 数 都 是 主 力
Vo 1 . 1 2 No . 8
Au g . 2 0 1 4
2 0 1 4年 8月
对 辛 亥 革 命 是 否 使 民 主 共 和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的 几 点 思 考
刘 东 , 曹均 学
( 西华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四川 I南 充 6 3 7 O O 9 )
摘 要 : 1 9 l 1年 的 辛 亥 革 命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具 有 里 程 碑 意 义 的 大 事 件 , 对 于“ 辛 亥 革 命 使 民 主 共 和 的
第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0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作者:杨鹏程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10期辛亥革命已经整整90年了,在阐述其历史意义时,诸多论著和教材都沿袭了一种传统的说法,称: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细细推敲,这种表述值得商榷。
辛亥革命的丰功伟绩在于:它不仅敲响了清王朝覆灭的丧钟,而且给整个帝制时代划上了政治终止符。
政权形式首次打破了中世纪的帝国模式,出现了宪法、议会、选举等一系列中国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生事物,民主共和国的旗帜第一次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上空飘扬。
但是,思想观念的布新远比政治上的除旧艰难得多,攻克传统意识的文化堡垒远比攻克军事堡垒复杂得多。
综观革命派的纲领口号和理论宣传,无不把反满民族主义凸现在首要位置。
从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到同盟会,其纲领口号各有差异,但有一条是相同的,即"驱除鞑虏","光复汉族"。
"反满"是从普通百姓到绅士、会党、士兵、华侨、留学生乃至汉族官员都能接受的共同语言,也是各阶级各阶层涌入革命阵营携手合作的基础与前提。
但反满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它虽然磁石般地把仇视满人统治的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吸附于革命旗下,但反满进行曲作为时代的最强音,其音频如此之高,音量如此之强,以至革命党人民权、民生的呐喊被淹没其中,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读邹容的《革命军》,虽然也有诸如"全国无论男女,皆为国民","凡为国人,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分","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以及建立"中华共和国"之类宣传民主共和的话语,但通篇更多的是"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诛绝五百万有奇披毛戴角之满洲种"①这样充斥民族复仇主义情绪的激愤之语。
真正能使读者"虽顽懦之夫,目睹其字,耳闻其语,则罔不面赤耳热,心跳肺张,作拔剑斫地、奋身入海之状"②的恐怕也是这一类反满的语言。
民主共和的思想还须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的思想还须深入人心——写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K10814016 08法学马亚龙今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一百年。
1911年十月十日的夜晚,武昌城内的一声枪响拉开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的序幕,也宣告的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一个世纪过去了,那么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之一的辛亥革命,他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大陆多数史家认为,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意义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这一观点长期以来是主流的观点,听起来也似乎顺理成章。
在中学学习历史时,笔者也对这一观点也没有异议。
可是,上大学后,随着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增长以及对辛亥革命了解的深入,笔者逐渐对“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的说法产生怀疑,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下面笔者将从’民主共和”的内涵、辛亥革命没有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为什么民主共和的观点没有深入人心,以及如何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等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民主共和思想的内涵民主(democrac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demos和kratia,前者意指“人民”,后者指统治,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即“人民的统治”。
原教旨的民主是指人民通过面对面的商议、投票来做出决策或参与社会管理。
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就是这种民主形式的代表。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受到人口、地域以及公民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这种原教旨的民主已经成为一种乌托邦。
此时,代议制民主应运而生。
所谓代议制民主是指全体或一部分人民通过定期选举的方式产生代表或领导人来行使国家权力。
可见,近现代民主的标志在于选举。
那什么是共和呢?英语“共和”(republic)一词,源自拉丁文“respublica”,意为“公共事务”或“公共事业”。
在著名政治学者刘军宁看来,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
他认为,理想型的共和有三条基本准绳:1、公。
共和的根本原则是天下为公。
2、共。
国家权力是公有物,国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业。
个人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个人对辛亥革命的看法
马桂敏:
在我看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同时,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这也就意味着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某一程度,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但是,它没有改变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也没有完成,所以它也不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它的历史功绩虽然卓越,但却是在“欢呼声中失败”了。
许植洋:
成功与否,我认为要从它带来了什么改变来判断。
辛亥革命的确由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成果而终。
但无可否认,它推翻了封建的制度,推进了社会的发展,令人们的思想得到大解放,为后来轰轰烈烈的革命做了坚实的奠基。
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林家财-
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吴伟雄
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而且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篡夺清朝皇室继续保留。
初三历史辛亥革命意义重大但未实现完全民主

初三历史辛亥革命意义重大但未实现完全民主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
它的发生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巨大变革。
然而,尽管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和国家民主意识的觉醒,但由于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制约,完全实现民主理想尚有一段距离。
首先,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意义重大。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中华民国政权。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现政权交替的革命,为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其次,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了思想变革。
百年前的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而辛亥革命则在国人中引发了思想的变革和觉醒。
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权利和自由,逐渐形成了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和追求。
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辛亥革命为中国带来了政治制度的转型和国家民主意识的觉醒,但实现完全民主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首先,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环境复杂。
一方面,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薄弱,大量的农民和工人缺乏教育和政治素养,无法参与到民主政治中来。
另一方面,外国列强的干涉和国内的战乱,导致中国政局动荡不安,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阻碍。
其次,辛亥革命后的中国还存在着残存的封建势力。
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的政治制度,但封建文化和封建观念仍然深入人心。
这些观念对于实现民主政治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思想的惯性。
最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政治机构和制度并不完善。
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并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政治体制和宪政建设进展缓慢。
民主制度和法治观念的建立需要时间和积累,而这一过程并不顺利。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意义重大,但完全实现民主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障碍。
要实现完全民主,我们需要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政治体制的改革等一系列问题。
只有在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多个层面上追求进步,中国才能走向真正的民主与进步。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为实现民主奋斗不止!。
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并未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这首先可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中看出。
民国初年, 社会上存在两股复辟势力, 他们分别聚集在袁世凯与溥仪的周围, 极力与民国为敌。
从清末推翻满洲统治的运动风起云涌之际起, 袁世凯的一些亲信就开始鼓动他帝制自为, 这种鼓动时断时续, 直至1915 年袁世凯采行他们建议为止。
袁世凯称帝说明民主观念并未深入到他及其所代表的北洋系的心中。
保皇党、旧官僚、晚清遗老、宗室成员组成的清室复辟派极力拥戴溥仪复辟。
袁世凯复辟集团与清室复辟派虽然拥戴的对象不同, 但他们的活动却遥相呼应, 使得民初民主共和制度备遭蹂躏, 民主观念自难深入人心。
民主观念在辛亥革命时期并未深入人心的表现之二在于政坛混乱, 所谓民主政体——中华民国, 成了一具躯壳。
由于辛亥革命的超前性所导致的中国宪政制度, 实为一早产儿, 在其初生阶段的混乱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地步。
正如时人所道: “政制虽号称革新, 而固有之行政系统破坏殆尽。
新建者无代兴之实力, 官僚积弊甚于晚清。
”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将总统制改为了内阁制,袁世凯为了称帝有屡次践踏《临时约法》。
袁世凯死后,总统和总理的一直在不停地争斗。
总统制与内阁制二者之间本身都属民主制, 并无什么重大差异, 但民初人们对之则意见分歧, 原因只能是基于权力之争。
政党制度混乱,国会议员政治素质低。
西方民主经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到中国以后, 虽然在知识界赢得了相当的信仰者,一些新型的知识分子对它推崇备至,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只是在洋务运动后才渐渐形成的,但它对中国绝大多数人特别是下层民众来说, 仍是十分陌生的东西, 人们不仅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恐怕也没有这方面的常识。
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的迅速败亡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缺乏说服力。
这两次短命闹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倒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主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起抗争。
当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只是各色军阀和激进的知识分子。
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_辛亥革命的目的

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_辛亥革命的目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爆发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还使得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辛亥革命对思想的影响,欢迎阅读。
目录☆辛亥革命的时间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的10月10日,这是一次震惊中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孙中山为首领,资产积极革命派和广大工农群众一起参与的一次伟大的革命。
这次伟大的革命之所以叫辛亥革命,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而1911年就是辛亥年。
于是历史上就把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叫做辛亥革命。
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侵略的步伐愈发紧张,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投降,对内又横征暴敛,阶级内部矛盾日益激化。
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毕竟这些反抗都是自发组织的,没有人来领导与组织。
于是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吸取了以往的教训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了兴中会,这是第一个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团体,之后华兴会与光复会分别成立于长沙与上海。
不久以后,三会联盟组成中国同盟会。
武昌会议以后,只两个月的时间,就有十四个省宣布独立,清政府渐渐瓦解。
1911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的2月清皇帝宣布退位。
之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孙中山被迫辞去大总统的职位,而袁世凯就位。
袁世凯上位意味着中国依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求生,辛亥革命也就此失败。
虽然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是清王朝被成功推翻,统治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
<<<返回目录☆辛亥革命的英雄辛亥革命的英雄很多,很多都是最后不惧清政府的威逼利诱、严酷刑法,最后英勇就义,可谓是可歌可泣、令人动容。
而且这些英雄其实大部分都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精英知识分子,但是他们为了心中的信仰,毅然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这份勇气和毅力是非常坚定的,这份坚定的信仰在今天都为人所动容。
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

辛亥革命促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了么?
苏全有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34)003
【摘要】辛亥革命导致民主观念深入人心这一观点之所以不实,依据在于民初复辟运动的疯狂、政坛混乱及民众的冷漠三个方面.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传统的影响,还在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民主宣传浮光掠影、急功冒进.一个拥有数千年专制传统的国度要过渡到民主阶段,只有经历若干次甚至比暴力革命更为艰巨的深刻蜕变,民主观念方能深入人心,但这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
【总页数】5页(P340-344)
【作者】苏全有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设计之我见——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观点为例 [J], 曹凯
2.辛亥革命之“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疑探 [J], 李兴成
3.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J], 刘东;曹均学
4.“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评析——辛亥革命影响再思考 [J], 王莹
5.对辛亥革命是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几点思考 [J], 刘东;曹均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辛亥革命的遗憾——辛亥革命真的使民主观念深入人
心么
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上占统治位的思想仍然是封的儒学思想。
让我们看一1913年《时报》上的一则材:“这是江苏第一师范校的一份考卷,应考的300多人,都是中小学生,考中要求考生列举自己拜的人物,统计的结果是崇拜孔子的157人,孟子的61人,孙文的17人颜渊的11人,诸葛亮、范文的8人,岳飞的7,王守仁、黎元洪的6,华盛顿等的4人,程德全3,苏轼等的2人,苏秦、张仪…各一人,此外23人则无崇拜者也”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小学普遍尊崇儒学,对于没有文化知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状况我们便想而知。
由此可见,民主共思想只是开始被民众接。
洪宪帝制和张勋复的迅速败亡,通常被者当作民主共和观深入人心的有力佐证。
笔认为,这两次短命剧的匆匆收场,与其说是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结果,不如归功于部分接受民共和观念的政治精英奋抗争。
正如当时一位同盟会员言:“革命告成之后,全国灵觉之震荡,然大都属于上人士,而氓之蚩依然浑噩相安。
国由专制政治骤跃为共和政治自表面观乏,虽若神速可喜;而自面观之,前后陟断,习惯、根据悉变动,人情未定,党见难齐调和统一,待时尚多。
”“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知也。
”千百年来占人口90%以的普通百姓远离政治,他们关心是柴米油盐,交租纳赋,生儿育女至于统治者是皇帝还总统,是宣统皇帝还是洪皇帝他们并无多大兴趣。
辛亥革命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人扼腕痛惜。
“文化易”的任务只能留待后者、继承人。
五四动前夕,面对甚嚣尘上的尊复辟思潮,《新青年》不怕犯“‘得罪社会’的‘滔天大罪’”大声疾呼“拥护那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庄严宣告:“西洋人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先生,可以救治中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拥护这两位先生,一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果认定辛亥革命就已经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那么五四文化运动揭起民主与科学旗帜岂非无的放矢
为什么会出这种现象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辛亥革命前封思想未受到彻底批判,仍束缚着民的头脑。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中国资产阶级思想同封建主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它使一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但它还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那“离经叛道”的事业。
革派在宣传革命思想批判改良义的时候,并没有从正去触动儒学的统治位。
二是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搞专独裁的政治野心的暴有一个过程,而且洋军阀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继续用封建思想禁人们的头脑,大搞复古尊孔,强迫国各学校“尊孔读经”。
在社会上现了“孔道会”“孔教会”“孔会”等组织,它们利用人对于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失情绪,诋毁民主共和,成了一张封建思想的罗网。
根据以上所述,我认为最确切的说法应该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