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部分一)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部分一)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全国卷1)阳光的香味林清玄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那时是春未了,一期稻作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得泼在为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楝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涨破土地。
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农夫和我坐在稻埕①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我在农夫家作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谷包的稻子倒出,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埋在里面的谷子全部翻到向阳的一面---这样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我深深得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
”我说他开颜得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埕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得嗅,那时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
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象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
我们做在稻埕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阳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得从童年流泄出。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2006 )8分)(全国卷1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了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御此老殽鯨。
野次小峥蝶,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極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①伯时:宋著名湎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捶:鞭/注][)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答:)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2(“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12.解析:这是•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Iffli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而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湎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农。
“峥嵯”、“绿”、“殽触”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妥注意•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农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耍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盘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联“野次小峥蝶,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窮这幅湎。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洁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衣若-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2006至2011六年上海高考真题之古诗词曲鉴赏专题
2006至2011六年高考真题·古诗词曲鉴赏11年(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
(1分)答案:(1分)古体细解:多年考查近体诗,此次考查古体诗,虽是考查古体诗,也是考查近体诗。
因为,如果学生能识别出什么是古体诗,当然说明其对近体诗的特征也是了解的。
我们确实应对整个诗歌发展史予以关注。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3分)A细解:学生如果熟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会很快选出A来。
这里的“明月何皎皎”,既无“比”,也不是“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只是描写眼前景,作为中心意象,它直接引发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可以看作是“赋”的手法。
这首诗其实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游子诗,一是思妇诗。
命题者显然将之定性为游子诗,即抒情主人公为一游子,这样,“客行虽云乐”就有“以乐衬哀的效果”,B正确。
作者选择夜晚这一特定的时段来表现,写其夜不能寐。
原本安眠的夜晚却夜不能寐,构思上先以时间来谋篇;再写其“出户”、“入房”,以空间转移来布局,C正确。
全诗以叙事为主,自然、浅显、朴素,而又“余味无穷”(“无穷”虽有夸张,但作为套话,也不可太认真),D正确。
如果当作思妇诗,那就麻烦了:“客行虽云乐”作为思妇对客行在外的“他”的想象,就不能说是“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了,因为原本就是想象的,也许并不确实。
如果把这个“乐”看成是“他”对自己“曰”的,那么,“不如早旋归”的劝告里就含有相当的哀怨在里面了,那就不是衬托,而是对比了。
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
20062013年四川高考语文逐题汇编及详解之“诗歌鉴赏”06 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注]筇:此代指竹杖(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解析】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赏析】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深夜归家的情景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列叩击着归客的心扉全诗至此,戛然停笔,然而曲终情在,透过有尽的语言,诗人表现的是一种百感交集、难以诉诸言表的复杂感情:有经过长途奔劳终于顺利抵家的兴奋,有对辛勤操劳的妻子的爱怜,也隐含因自己久出以致家境清寒的歉疚……这首诗除了第一句点题并交代主人公外,后三句移步换形,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倚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步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读来亲切动人07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解析】本大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皇祐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写下这首诗这时的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写出了病中行役又值晚秋夜寒切肤透骨的感觉这首诗是写他在驿站中看到的自然景物,引起乡思和岁时已晚的感觉,从而抒发对国事的感怀开头,“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全联是说,在一个秋天的深夜,天边缺月,暗淡无光旅舍的床边,一盏油灯,半明半暗“漏”,古代计时的仪器,漏未央即夜未尽,夜很深的意思但无论是月色还是灯光,都不是皎洁明亮,而是一片昏惨暗淡,表现出旅舍中的清寂冷落这就为后面的抒情描写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病身最觉风露早,”自己身体有病,最容易感到风露侵人,气候转变的早;“归梦不知山水长”,是虚写,在梦境中回到家乡,就不觉得山高水长在这里,回到家乡只是梦境但是,梦境的恍恍惚惚,一下子在遥远的异乡,一下子又回到家中,不但很合乎梦境的情况,而且这样表现怀乡的感情,比实写收到的艺术效果更好同时用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凄凉和不美好“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是接前一联的意思来说的上句接“风露早”,因为感到岁时已晚而慷慨悲歌;下句接“山水长”,从梦境回到现实,看到天地的景色,是一片苍茫凄凉诗中写的岁时已晚,自然界是一片凄凉,引起作者悲歌慷慨,可见诗中的真正的含义不仅仅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主要还是写国事的艰难最后,又回过来写秋天大自然的声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说蝉声聒噪,使得旅途中的人心烦意乱,但是,鸣蝉所停的梧桐,已是树叶半黄了这里的鸣蝉,是不是另有所指,是否与他政治改革中受到种种阻挠干扰有关?结合他在政治活动中的遭遇来理解,就可体会到他的这些借物寓意的语言,意味是深长的全诗以客行为线索,从乡思到忧时,既贯穿一气,又推转变化前半写景,感觉真切,后半抒情,笔力充沛,一直被认为是王安石七律中的上乘之作08年1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08)[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解析】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要鉴赏诗歌,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答案】(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08延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野夕答孙郎擢①(何逊②)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答案】(1)①(5分)“山中”、“墟上”把“野”具体化了;②“气色满”、“生烟露”则是环绕着“夕”字,将傍晚的景色展现了出来;③写星星从云中钻出,又以昏暗的“杳杳”作背景,更让我们感到了“夕”色;④我们听到鸟雀在“啾啾”地鸣叫,但却不见踪影,因为它们归巢深藏在树林之中,这既为我们描绘出“野”景,又替“野”景抹上了一层“夕”色!(据题干要求,要从前四句中分别分析如何写“野外”、“夕气”,回答包括画面的营造(内容),表达技巧的运用两方面采分点:要结合诗句分析,答出1点1分,两点3分,三点满分)(2)(3分)表现出诗人因“幽居”、“无宾客”而“乏欢趣”的心情诗人末句中用“流水”来比喻对朋友的一种连绵不断的思念之情(第一问要回答心情的依据(据原文);末句的含义要答出“思念”(1分)和该情感的情状(如流水般连绵不断)(1分)采分点: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09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2分)(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解析】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解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思路分析】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赏析】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10年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向子諲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注】向子諲yīn(10851 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答案】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隐含”提示要看景的深层含义,应当结合注释理解11年1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答案】①此联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情景交融(3分)②上句写客中吟咏度日的宁静淡泊,下句写杏花春雨的清丽顺适,表达了诗人的淡泊、闲适之情,意境和谐(2分)【解析】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12年子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答案】“空”字既传神的描绘出贪夫卷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以及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解答这个字,要立足诗歌,从写法角度以及表达效果上回答(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形象的把握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表达他的思乡难归13年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九日和韩魏公①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首联的“晚岁”指晚年,老年;“不才”是自谦的说法,“华发”“萧萧”与“金罍”相映照,不平之气暗含其中颔联用“延东阁”的典故,写自己官卑职微,难以有所作为于是只好借酒浇愁,但却深感“寒无意”,道尽了壮志未酬的幽愤之情(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答案】(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题目已经明确的“表达技巧”为“对比”,降低了试题难度只需要指出有哪些对比,再分析其表达效果(情感、主题)即可颈联有三组对比:“佳”与“愁”,“久”与“偶”,“壮心”与“醉中”其中,第三组对比稍难回答时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说对比的作用,再举例分析,最后总括【赏析】乙巳是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这年重阳节,苏洵参加了韩琦家宴,席间韩琦赋诗,当晚苏洵写了这首和诗,半年后苏洵就病逝了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首联说“晚岁登门”诗人自称“不才”,且冠以“最”字,并以自已的那“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表面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颔联又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着牢骚汉武帝时公孙弘自举贤良,数年而至宰相,“于是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诗人即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下句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颈联“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尾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万紫千红春满园——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回眸
主 要 来 自一 个 影 响 中 国 文 学 史 编 缺 席 ,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可 圈 可 点 不 以 江 西 派 为 主 流 ,而 以 黄 庭 坚 更
定 的 理 论 — — “ 代 有 一 代 之 文 的 诗 人 是 东 晋 的 陶 渊 明 ,唐 代 的 为 宗 匠 ”( 钺 一 缪
黄 , 唐 诗 之 有 李 杜 。元 佑 以 后 , 犹
二 、 家 风光 不再 。 名 巨星 集 体 考 了他 的 《端 居 》。 “ 诗 之 有 苏 宋
前几 年 高考 中 ,古诗 鉴 赏是 诗 人迭 起 , 出苏黄 二家 。”( 不 缪
历 来 就 是 一 个 争 议 很 大 的 话 题 , “ 家 名 篇 为 主 打 ”。而 2 0 名 0 6年 钺 《论 宋 诗 》) 轼 是 宋 代 诗 文 苏 而 这 些 争 议 更 多 的 是 由 于 人 们 对 则 是 名 家 名 篇 风 光 不 再 。 特 别 是 成 就 最 大 的 文 学 家 ,辽 宁 卷 考 了 清 诗 存 在 着 种 种 误 解 。这 些 误 解 唐 代 “ 杜 ”三 大 巨 星 的 集 体 他 的 《东 坡 》。 “ 宋 诗 者 , 得 李 论 不
另 有 一 番 芳 美 , 观 其 气 色 , 佛 名 , 人 并 称 “ 李 杜 ”。 其 中 李 பைடு நூலகம்然 仿 二 小
清 诗 之 所 以 能 在 20 0 6年 的 总 是 濒 于 凋 零 陨 落 ,正 可 认 识 专 商 隐 的 诗 风 与 杜 甫 更 为 接 近 ,
高 考 中 后 来 居 上 , 除 了命 题 者 趋 制 时 代 的 暴 虐 对 人 心 的 摧 残 。 ” “ 人 知 学 老 杜 而 得 其 藩 篱 者 唯 唐
5首 , 代 诗 1首 , 诗 4首 , 六 千 余 家 , 万 七千 余 首 。 当 然 , 期 新 乐 府 运 动 的 积 极 支 持 者 和 推 近 唐 宋 两 诗 4首 , 词 2首 , 曲 2首 , 清 诗 也 不 是 仅 有 量 而 无 质 ,清 朝 动 者 , 韩 愈 的 学 生 , 诗 作 多 反 宋 元 晋 是 其 读 诗 1首 , 词 1首 。所 选 古 诗 从 形 也 涌 现 出 无 数 杰 出 的 诗 人 。 “ 映 当 时 的 社 会 矛 盾 和 民 生 疾 苦 , 元 式 上 看 主 要 以 七 绝 为 主 , 4首 近 清 人 的 诗 , 感 的 负 载 尤 其 沉 重 。 表 现 了 对 劳 动 人 民 的 同 情 。 他 的 1 情
2006年全国高考卷
2006年全国高考卷Ⅰ12诗歌鉴赏题竹石牧牛黄庭坚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问题: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评点】本题是典型“开放探究试题”。
从表面上看,作者议论分为两层意思,而两层之间有递进关系,似乎是“厚于竹而薄于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竹、石同样怜爱,因为竹、石在诗人的心目中都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的象征,无论是牛角磨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对这种田园生活的破坏,都是作者所不愿见到的!竹有节,石坚硬,所以竹、石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目中往往象征着忠贞、坚韧。
因此如有学生说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认为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诗人对品节的珍视,也是可以的。
【赏析】此诗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
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
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
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
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
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
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语言表达)六、(15分)(全国卷1)1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
将答案写在文段下面对应的序号后。
(4分)语言的形式,①能是美的,②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
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③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
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④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⑥二者这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表现的。
①②③④⑤⑥19.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5分)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
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略带忧伤,常用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
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比较高的乐器。
二胡是句子都采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写法,三个句子的内容有内在联系。
(6分)示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答案】:18.之所以;因为;所以;也;尽管;但是这道题是今年高考最有新意的一道题目,可是在当今初中日渐淡化学生语法学习的今天,考生想要得高分极不容易。
文章一共分了四句话,要分割,分割开之后可以得出各个分句的关系,第一句,因果倒装;第二句,因果;第三句,并列;第四句,转折。
了解清楚了这些,关联词就很好填对。
所以答这道题的关键就是分割,别被大句群吓倒。
【答案】:19.答案: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蛇皮)的琴筒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2-03-27 16:53来源:新东方网整理作者:寄远分享到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10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
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
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梦中作①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答:(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06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 【备考意见】鉴赏是语文高考能力的最高级,也是高考 的一个难点。面对一首诗, • 一定要把它读懂,能整体把握其大意,头脑中再现出诗 歌中描绘的画面,体会出诗人的思想 • 感情。首先从审视诗歌标题入手,推敲诗歌意旨。作为 文章眼睛的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 • 时间、地点、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 等,有的含有“怨、愤、哀、哭、喜、 • 思、忆、赠、答、别”等字眼,更是点睛之笔,具有鲜 明的暗示作用。然后捕捉意象,领会 • 诗歌意境。意象是倾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事物,具有相 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
• 他一生注重通经致用,怀抱“帝王之学”,自许霸才,睥 睨天下。1857年,王闿运参加长沙乡试,中举人,以后 数次赴京会试不取。但他才气横溢,文名远播,朝廷重 臣、协办大学士肃顺非常赏识他,聘为家庭教读,并约 为异姓兄弟,“采取言论,密以上陈”,优礼有加。祺 祥政变,肃顺被杀,他避居各地,退而博览诸子,笺注 群经,并撰《祺祥故事》为肃顺辩。此后一直从事讲学 著述,时而作人幕客。他昧于时代潮流,终生不剪长辫, 但反对外来侵略。1916年以84岁高龄无疾而终。 • 王闿运是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国垣作《光宣诗坛 总录》列他为诗坛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王闿运幼 年初学诗时就严守格律,矩步绳趋,不失尺寸,他作诗 强调从拟古着手,五言长诗宗魏晋,七言长诗及近体诗 兼宗盛唐,但并不单纯模拟古人,而是尽法古人之美, 熔铸而出之”,能自成一家风格。
2006、1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 分) • • • • 晓上空泠[líng]峡 王闿(kǎi)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里。②王闿运 (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 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撰著 授徒。
2006各地试卷诗歌鉴赏题集萃_10
(2)参考答案:作者在此取"一"的联想意义:一点点儿梧叶芭蕉之动,都会牵动秋的愁绪,羁旅的惆怅;一声声滴落在芭蕉叶上的嘀嗒雨响,都使得愁思更浓。正是这"一点""一点"、"一声""一声"使得三更梦醒后的作者辗转枕上,绵绵相思、悠悠乡情涌上心头。开头两句诗的数量词叠用不仅巧妙地表现了作者愁肠百结、夜不能寐的心理状态,而且读来让人有抑扬顿挫之感,同时又渲染了孤寂惆怅的气氛,使诗句蕴含更丰富的内容,耐人寻味。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塞上 柳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释: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金的马笼头。
①简析"天静无风声更干"一句的表达作用。(4分)
②本诗在描写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4分)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合理2分。妙处:"夜不能寐"1分,"抑扬顿挫"1分,"渲染气氛"1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答:(1)①"天静无风"交代现时的天气状况,"声更干"形容响箭的鸣声在辽阔宁静的塞外草原上显得格外干脆爽利,格外尖峭响亮。②干湿本是形容物体含水份多少的状态,这里借用来形容声音,比用其他直接形容声音词更耐人寻味。
2011年到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风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
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
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2009年诗词鉴赏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2008年诗词鉴赏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 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 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 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四句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意象表现出画面的生机勃勃,凸显了田园风光的优美。
②使用叠词。
“聒聒”“翩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鸠鸟、布谷的情态;音律和谐,对仗工整。
③色彩渲染,对比鲜明。
“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视觉冲击力强,写出了景物的优美。
④视听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⑤远近高低结合。
勾勒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光图。
【解析】【分析】(1)D项,诗下注释和“更欲临流作钓矶”的“欲”,表明这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真实发生的情景。
故选D。
(2)阅读全诗,精读“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这四句写景的诗句。
首先选取了典型的景物(意象)“碧山”“丹杏”“青草”“黄犊”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写出了田园景物的优美。
“鸣鸠”“布谷”“碧山”“丹杏”“青草”“黄犊”等,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远景近景、高处景低处景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2006-2012广东高考历届诗歌鉴赏试题
2006-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分类汇总(诗词鉴赏)【2006年】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2007年】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2008年】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⑴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2009年】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2010年】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2011年】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集
2006年高考语文试题全集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河南、陕西等地区) (2)2006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内蒙、贵州、云南等地区) (1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18)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25)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3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 (4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48)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福建卷) (55)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62)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 (67)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74)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81)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 (88)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95)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103)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108)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 (11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高三”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试”,都付笑谈中。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广西、河南、陕西等地区)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诗歌鉴赏
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③。
[注]①罗含:东晋人,博学能文,不慕荣利。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③白玉堂:此处暗指朝廷。
8.诗歌一、二句是如何描写菊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9.诗歌后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①五、六两句写菊花不怕露水沾湿,而怕夕阳来临,寄托了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②七、八两句将菊花人格化,写它希望被浸入金杯,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实则表达了诗人期望入朝为官的心志。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台城路·上元(清)纳兰性德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靺鞨①余红,琉璃剩碧,待嘱花归缓缓。
寒轻漏浅。
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
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莫恨流年逝水,恨销残蝶粉②,韶光忒贱。
细语吹香,暗尘笼鬓,都逐晓风零乱。
阑干敲遍。
问帘底纤纤③,甚时重见。
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注】①靺鞨,红玛瑙。
此处是指远望灯市上的红红绿绿的灯火。
②蝶粉:唐人之宫妆。
③纤纤:女子手之柔细。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元”指的是除夕,这一天要举行放鞭炮、舞龙灯、看花灯等庆祝活动。
B.“望中宝钗楼远”一句中的“望”字,点明了抒情主人公孑然一身的处境。
C.“寒轻漏浅”一句说的是夜色初起,轻寒袭人,符合了此刻的时令特点。
D.“陨星如箭”一句描写了腾空的烟花落下,如陨星,如坠箭,生动形象。
E. “月华今夜满”一句说的是月华不解人意,以景结情,含蓄隽永。
9.前人评价本词“真情弥满,委婉动人”,请结合全词,说说这首词抒发了哪些“真情”?答案:DE(A.上元节是元宵节。
B.“望中宝钗楼远”一句中的“望”字,点明了抒情主人公远离宝钗楼(歌舞场所)。
C.“漏浅”,漏壶的水也快要滴完了,夜已深。
)(1)适逢佳节,孑然一身的落寞。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题分类汇编(附答案)100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王安石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
②化用古人诗句。
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
”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
”③东汉末刘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
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沟有埭,名鸡鸣。
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
”⑤场:射雉场。
《南齐书·东昏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
”⑥《元和郡县图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 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了。
C. 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 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
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
③用典。
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势衰落之事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考全套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卷1)题竹石牧牛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
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12.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
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
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全国卷2)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答:(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12.【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D 】【 E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答案】: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6分)(福建卷)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3分)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分)10.【答案】:(6分)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广东卷)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13.【答案】:(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4分)(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4分)【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
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6分) (湖南卷)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苏卷)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
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意思答对即可)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意思答对即可)【鉴赏资料】: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
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
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
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
“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
远,写笛声悠长。
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
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