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详细]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二O一七年三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1)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1)(一)交通位置 (1)(二)开发概况 (3)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4)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4)(一)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4)(二)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5)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5)一、自然地理 (5)(一)地形地貌 (5)(二)气象及水文 (6)二、地质条件 (6)(一)矿区地层 (7)(二)矿区构造 (8)(三)含煤地层 (8)三、水文地质条件 (10)(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0)(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1)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4)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4)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5)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6)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预测评估) (17)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7)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7)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7)结束语 (2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第一章前言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一)交通位置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整合规模为150Kt/a,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021120055870),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米,矿区面积0.7941千米2,倾向宽约1.2千米(平均),走向长约0.7 千米(平均).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区内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矿区公路距中寨乡0.5千米,距六枝县城70 千米,距水黄公路2.5 千米,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见交通位置图).(二)开发概况区内采煤历史悠久,井田内以小窑为主,主要开采1号、3号、7号煤层,斜井或平硐开拓,开采时以独眼井居多,其开采深度较浅,开采相对深度约在50-80米左右.主要为当地村民季节性开采,以采掘民用煤为主,部分开采后以原煤销售.随着矿业秩序的好转,现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封停,井口被填充,已无法进入调查.老窑主要在井田浅部分布,由于开采时间较早,开挖范围较小,巷道断面不大,并且基本被表土及顶板垮落封填,没有空间存积大量的水.原湘发煤矿老系统编号LY3号,主采1号、3号、7号煤层,1号煤层开采下限标高+1410米,采空区积水在2012年掘进111运输石门时已经采取了探放水措施,排出积水29376米³左右,排水时间约为8个月之久,现在已没有积水威胁;3号煤层回采时顶板随采随落,开采时间已经6年,采空区现已全部垮实,无积水威胁,在掘进111运输石门及1135底板抽放巷探放水施钻时可以证明;7号煤层开采面积较小,仅在风井和主井之间布置了一个采煤工作面,走向长约为60米,倾斜长80米,面积5000㎡,其积水在2010年布置1702专用回风巷掘进时已经探放完,排出积水约4600米³,现还有小量的老窑水涌出,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大气降水.现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均布置在7号煤层底板岩层中,距7号煤层法线距离20米,该三条井筒在+1320米标高用联络巷贯通形成系统.然后在主斜井和副斜井内+1415米标高布置运输石门和轨道石门揭穿最上面的1号可采煤层,同时在回风斜井内的+1450米和1415米标高布置回风石门揭穿1号煤层,最后在各石门揭穿煤层的地方分别布置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该方案的工作面回风巷运料是通过回风巷与轨道石门之间的轨道斜巷完成,在轨道斜巷上口安设调度绞车提升材料.后期开采二采区时,在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井底分别向前掘进石门揭穿7号煤层,然后在7号煤层顶板和3号煤层底板之间布置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大巷到矿区的5号拐点边界后,再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3条下山开拓二采区,该三条下山布置在3号煤层和7号煤层之间.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我矿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14497-19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等规范要求于2017年2月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收集矿山开采的相关资料.现已完成矿区及周边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利用矿井地质地形图及采掘工程平面图,编制完成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一)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1、初步查明该矿浅部已知老窑采区情况,并把采空区边界标注在井巷工程平面图之上.2、对相邻被整合矿井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了收集,并与该矿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统一绘制,为矿井今后确定防水保安煤柱尺寸,确定探防水线及工程布置提供参考.3、收集井下采掘工程中已揭露构造情况等,为分析该井主要充水因素及确定该矿水文地质类型提供依据.(二)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1、2011年徐州长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对我矿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2、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42队编制的《普朗煤田黑拉嘎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精查)》.3、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所编制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湘发煤矿(原二号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区内属云贵高原低中山地形,区内地形为反向坡,西低东高,地形较陡,海拔一般在1400~1700米之间,最高标高1743.5米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1418.2米,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的7拐点附近;区内相对标高差325.3米,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二)气象及水文1、气象区内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日照较少,有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一般1 1月至次年2月多雾及凌冻.年均气温14~16℃,其中7月气温最高(34.3℃),1月气温最低(-5℃);年平均降水量1400米米,区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一般6~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60 米米以上,11月至次年2月平均降水量较小,仅30米米,全年降大至暴雨10~15天,日最大降雨量为140米米.区内年平均蒸发量为1183.2米米.矿区风向主要为北东向,年平均风速2.4米/s.2、水文根据储量核实报告批复,矿区属以基岩裂隙水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二、地质条件区内属云贵高原主高山地形,北西低,南东高,地形陡,海拔一般在1400~1700米之间,最高标高1743.5米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1418.2米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外的平地;区内相对标高约325.3米,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仅发育小溪沟,溪沟水流向东至西,流经矿区中部.矿区内以裂隙水为主,含水层空间不发育,地下水水位、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含煤地层与上覆及下覆含水层间均有较厚的隔水层,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中等.(一)矿区地层本区及邻近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至三叠系下统永镇宁组,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层及灰岩组成.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腕足类、瓣鳃类、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含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煤核等.组内连续沉积,厚度504米,含煤35-38.煤系中灰岩有规律地分布,大多是良好的标志层,对煤层对比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2、三叠系下统(T1)飞仙关组(T1f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等,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鳃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组内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525-630米,平均580米.主要为灰绿色及紫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岩,中夹薄层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紫色、黄灰色粉砂岩及灰色灰岩,中部为灰色粉砂岩,灰几深灰色灰岩,下部为黄绿色薄层粉砂岩和泥岩,间夹厚层状灰岩数层.含克氏哈类动物化石.出露矿区中部.永宁镇组(T1yn)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及泥灰岩,下部为灰色灰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和泥灰岩.厚约240米.出露矿区东部.3、第四系(Q)分布广泛,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积物、沟谷冲积物、粘土等组成,厚度0-20米.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二)矿区构造矿区区域地址构造位于毛口背斜北东翼黑嘎啦井田.矿区内发现F1断层,F1倾向北东,倾角50-70度,断距25-30米,为正断层.矿区地层走向70-80度,倾向南东,倾角18-25度,一般23°;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另外建井过程中新掘出两条新断层F2、F3,落差约5米.(三)含煤地层1、含煤岩系区域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平均厚度504米,含煤22—39层,可采及局部可采15层,煤层平均总厚度39.97米,平均厚19.87米,含煤系数7.9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29.6米含煤系数5.87%.2、可采煤层及煤岩特征矿区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有1、2、3、4、6、7、15、18、19、20、21、22、28、29、30号煤层.湘发煤矿矿区主要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为1、3、7、28号煤层,2、18、19号煤层局部可采.就矿区内主要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属较稳定煤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煤层厚度1.35-1.50米,平均1.40米.顶板岩性泥岩,富含动物化石.强度低.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煤层.细砂岩为钙质胶结,坚硬,局部裂隙较发育.底板:底板含根部植物化石泥岩.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矿区内煤层厚0.67~0.91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为局部可采煤层.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岩,深灰色,结果细腻,常含黑色炭质粉屑,偶尔可以找到个体细小的腕足类动物化石.底板:底板为粉砂岩.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较稳定,矿区内煤层厚度1.62—1.88米,全区可采.顶板:顶板以砂岩为主,偶见腕足类化石.底板:底板以粉砂岩为主,细砂岩及泥岩此之.7号煤层:为区内主要煤层,属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厚度2.40~3.20米,平均2.60米,上部结构均一,下部条带状构造发育.顶板为泥质灰岩,局部为泥岩,以腕足类为主的海相动物化石丰富.底板为粉砂岩,局部为泥岩.18号煤层:黑色,油脂光泽,性脆,内生裂隙较发育,矿区内局部可采,厚度0.26~0.70米.煤层顶板为粉砂岩或泥岩,含植物化石碎片;底板以泥岩为主.矿区内局部可采.19号煤层:黑色,半暗型,多呈片状或薄层状.厚度0.15~2.55米.矿区内局部可采.28号煤层:黑色、褐黑色,半暗型,油脂光泽,细条带结构.矿区内煤层厚度稳定,0.80~1.30米,平均1.00米.煤层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浅灰色泥岩、粘土岩.矿区煤层内较稳定.三、水文地质条件(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区域内岩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碳酸盐岩包括三叠系下统永宁镇组灰岩,二叠系上统飞仙关组中部灰岩,二叠系中统茅口组灰岩,碳酸盐岩分布区基岩裸露及半裸露,地表岩溶洼地,地下局部发育溶洞、暗河,大气降水容易通过地表大量的负地形渗入岩溶裂隙、管道、暗河之中,岩层中赋存着丰富的岩溶水,富水性强,这些岩溶水长途径流,最后集中排泄于当地河谷中.碎屑岩主要包括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二叠系上统龙潭组砂泥岩,碎屑岩靠近地表时风化作用较强烈,风化裂隙较发育,含风化裂隙水;深部发育构造裂隙,以构造裂隙水为主,碎屑岩区地下水运动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控制,富水性总体较弱,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受地势影响,一般为近源补给、就近排泄.区域内岩溶水和碎屑岩裂隙水均以大气降水作为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动态随季节变化明显,一般每年5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开始回升,6~9月为最高值,其间出现2~3次峰值,10~12月份进入平水期,水位、流量开始逐渐递减,到次年三、四月份降为最低值.区域内龙潭组煤矿床上覆的中~强岩溶含水层之间一般具有较好砂、泥岩的隔水层,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较弱,对煤矿床开采影响较小.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P3β)岩性致密,节理、裂隙不发育,含水性及导水性弱差,成为煤矿床深部下煤组煤层与茅口组灰岩强含水层间较厚隔水层.(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区内属云贵高原主高山地形,北西低,南东高,地形陡,海拔一般在1400~1700米之间,最高标高1743.5米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1418.2米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外的平地;区内相对标高约325.3米,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仅发育小溪沟,溪沟水流向东至西,流经矿区中部.矿区内以裂隙水为主,含水层空间不发育,地下水水位、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含煤地层与上覆及下覆含水层间均有较厚的隔水层,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中等.1、矿区地层含水性、隔水性(由新至老)(1)第四系(Q):弱~中等孔隙含水层岩性为砂土、碎石土、粘性土等,含孔隙水,含水性弱~中等,接受降雨补给条件.泉水流量随季节变化大,大多在旱季干涸,多分布于沟谷低缓地带,出露于矿区中部.(2)飞仙关组(T1f):相对隔水层上部岩性主要为紫色、灰紫色、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粉砂岩、细砂岩,中夹1~3层灰岩或泥质灰岩.厚156~198米.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富水性弱,具隔水性.出露矿区南部及东部边界附近.中部岩性主要厚层状灰岩,中夹1~2砂岩或粉砂岩.全层厚45~85米,地表裸露,富水性中等.下部主要为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粉砂岩,细砂岩、夹鲕状灰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以细砂岩为主,中部为钙质粉砂岩,底部为泥岩、粉砂岩,厚150~190米.该段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外,富水性弱.出露于矿区中部.(3)龙潭组(P3l):弱裂隙含水层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层及灰岩组成,全层厚470~520米,平均厚504.63米.该组浅部含风化裂隙水和其夹的灰岩层局部有溶隙水,大部分地带被第四系松散物覆盖,接受第四系孔隙水、裂隙水补给,补给条件良好.该组常年有间歇有水的沟溪经过,煤矿开采时局部地带可能要受河水或沟溪水渗入、灌入等影响,含水性弱.(4)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相对隔水层岩性为玄武岩,深灰色,致密坚硬,含水性弱.为较好的隔水层.出露矿区外.2、断层带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断层规模小,一般不会造成强含水层与煤层的连通,对煤矿床够不成危害.3、小煤矿、老窑水文地质特征矿区内原有生产能力为3万吨/年的生产矿井1个,即原红四井煤矿.主要出水形式为顶板淋水、滴水,底板及两帮渗水.区内老窑较多,开采垂深一般在30米左右,老窑中积水较多,老窑水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4、地表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区内无大的河流、水库、池塘等地表水体,仅发育小溪沟.区内地表水、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影响,含煤岩层直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矿井内冲沟发育,旱季无水,雨季山洪暴发时冲沟中的水,一部分沿地表自然排泄,另一部分渗入龙潭组含水层中.老窑积水因自然排水条件差,硐口多已封闭,在开采中突水的可能性较大,水力联系密切,在开采中应做好探放水工作,注意留设防隔水煤(岩)柱.5、矿井充水通道(1)岩石天然节理裂隙矿区内的含煤地层在接近地表附近,岩石风化节理、裂隙很发育,而深部则发育成岩或构造节理、裂隙,它们是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并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2)人为采矿冒落裂隙由于背斜南翼煤层较陡,煤层开采自然放顶后产生大量的采矿裂隙,这些人为裂隙也会沟通上覆含水层与含煤地层的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活动的良好通道.(3)断层破碎带当井巷穿越地下浅部发育断层时,由于周围岩层的风化节理裂隙较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渗入,井巷可能发生渗水、淋水和涌水现象.(4)老窑采空区区内沿煤层露头线一带分布着大小不一、开采深度或深或浅的老窑,其废弃采面或巷道会成为老窑水、部分地表水进入矿井的通道.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1、原湘发煤矿根据核实报告涌水量:正常涌水量10米³/d,最大涌水量20米³/d.2、原红专四井煤矿据核实报告涌水量:正常涌水量为5米3/d,最大涌水量为10米3/d;3、矿井涌水量预算原湘发煤矿、红四井煤矿3号煤层采空区约为29000米2,矿井正常涌水量为30米3/d,矿井预计正常涌水量为:Q = F×KFQ—矿井涌水量(米3/d), F—预算面积(米2),KF—单位面积含水率(米3/ 米2).因此KF = 1.03×10-3米3/米2矿井预算面积为794100米2,矿井预计正常:Q正常= F×KF=794100米2×1.03×10-3米3/米2=817.9米3/d=34 米3/h矿井预计最大涌水量:Q最大=2.2×F×KF=2.2×817.9米3/d=1799.4 米3/d=75米3/h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1、地表冲沟水冲沟水沿途接受泉水及煤窑水补给,雨季还有较大面积大气降水汇入,水量较大,这些冲沟多位于含煤地层露头地带,冲沟附近的网状、脉状裂隙密集,它们与煤层风化、氧化带直接接触,冲沟水可能沿风化裂隙或采矿裂隙渗入或突入矿井,为矿井浅部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2、第四系孔隙水矿山内覆盖的第四系,含水性弱,加之厚度不大,分布不广,对煤矿开采影响较小.3、龙潭组弱裂隙含水层该组主要为碎屑岩,富水性总体微弱,但在局部岩溶发育地段发现有钻孔漏水现象;在构造断裂及应力破坏影响的地段,含水量相对会较大,矿床开采到这些地段,矿井出水量会比正常出水量增大.该组为煤矿床开采的直接充水水源.根据普郎煤田黑拉戛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顶底板岩层是矿井充水的直接来源,虽然岩层富水性弱、主要是一些裂隙水及数层灰岩岩溶裂隙水,但在局部岩溶发育地段,发现有钻孔漏水现象,今后开采时注意,以防突水.4、小煤矿、老窑采空区积水通过对湘发煤矿(整合)范围内地表和井下的调查,矿井内无大的河流、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区内小煤矿、老窑内存在着一定的积水,是浅部矿井开采的重要充水因素,采空区积水易渗入矿井而成为矿井直接充水水源.主、风井井筒内接近地表区域主要为顶板淋水、滴水;底板及两帮渗水,雨量随季节变化较大.湘发煤矿(整合)矿床属于以基岩裂隙及老空区充水为主、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的煤矿床.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区内煤层赋存于较厚的隔水层中,强含水层如永宁镇组、茅口组等对煤矿开采可能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区内断层较少,据原核实报告及煤矿实际生产所得资料,断层导水性较差.本矿床充水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覆盖在煤层之上的第四系松散物或滑坡中的裂隙水、孔隙水、含煤地层的风化裂隙水及其间夹的灰岩层溶隙水、小煤矿积水溪沟水.综上所述,本矿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预测评估)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1、由于大气降雨直接影响到井下涌水量,故井下排水系统除按设计要求外,还应随着井下揭露面积的不断增大,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或增大排水设备,否者会造成淹井事故.2、因该区浅部老窑采空区范围无法考证,故老窑采空区积水对该矿开采浅部煤层安全威胁较大,如不加强探放水工作,就可能发生井下安全事故.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该矿防治水工程难度不大,因煤层上下岩层不是含水层,均为隔水层,由于浅部和周围的老窑积水是该矿未来开采背斜西翼浅部煤层的主要威胁,在防老窑水方面,详细了解老窑采空区范围方面有一定的难度.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本矿水文地质类型中等,在今后生产中除应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政策法规外,还要根据该矿的实际情况,应重点加强以下防治水工作.一、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遵循以人为本,风险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预防事故发生.二、因该区普查最终地质报告和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不足,井田地质报告提供的涌水量资料可靠程度较低.故今后生产中应加强矿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并作好编录,以便为指导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三、加强老窑采空区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水范围,按要求把探水线标注在井巷工程平面图上.本次虽对浅部老窑采空区进行了调查,但是由于该区煤炭开采历史久远,目前暂无法对全部老窑采空区范围彻底调查清楚.故目前井巷工程平面图上标注的探水范围不是唯一边界,该矿必需根据井下实际揭露情况确定防治水工作.同时仍需进一步继续加强老窑采空区的调查工作,并根据新调查结果及时调整探水范围.四、尽量查清老窑采空区情况,并应严格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第28号令《煤矿防治水规定》中的要求留设防隔水煤(岩)柱.具体尺寸达到:1、巷道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下掘进时,巷道与水体之间最小距离,不得小于巷道高度的10倍.2、在水淹区下或老窑积水区同一煤层中进行开采时,若水淹区或老窑积水区的界线已基本查明,防隔水煤(岩)柱参照下例经。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煤矿水文地质调查报告xx年xx月xx日•引言•煤矿地质概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目录•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参数计算•水资源评价与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1目的和背景23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煤炭资源开采与水文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进行煤矿水文地质调查十分必要。

本次调查旨在查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范围和方法研究范围本次调查范围为某矿区及其周边区域,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收集资料、现场踏勘、钻探、抽水试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其中,钻探是本次调查的主要手段,共完成了3个勘探钻孔,并进行了抽水试验。

地球物理勘探包括电法勘探和地震勘探两种方法,以查明地下水的分布规律和地质构造特征。

02煤矿地质概述该煤矿位于XX省XX市XX县,地处XX山南麓的丘陵地带,距离XX市约XX公里。

煤矿位置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地形最大高差达XX米。

地形地貌煤矿位置和地形区域地质构造背景该区域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内,经历了多期次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该煤矿所在区域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以断裂和褶皱为主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断裂主要有XX断裂和XX断裂,褶皱主要有XX褶皱和XX褶皱。

这些构造对煤层的形成和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煤矿地质构造该区域主要由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组成,其中侏罗系地层中分布着大量的煤层。

该煤矿的煤质以中高灰分、低硫分、低磷分为主,其中烟煤的发热量较高,具有较好的工业利用价值。

同时,该煤矿的煤质受到后期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变化。

含煤地层煤质特征含煤地层和煤质03水文地质条件分析报告应详细描述地下水的类型,如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等,并给出其分布范围。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分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径流路径和排泄方式,阐述其对煤矿开采的影响。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是指对于一个特定地区的地质和水文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其地下水资源分布、区域水文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流域特征和水文动态等重要信息,为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则是对这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综合汇总和详尽介绍,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域概况、地质背景状况、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动态、水资源评价等内容。

调查区域概况是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基础。

在此部分中,通常介绍该区域的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特征和地质构造等基本情况,为后面的分析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

接下来的地质背景状况部分则着重介绍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层组合和构造形态等情况。

在地质背景状况的基础上,水文地质特征部分会更加详细地分析该区域的地下水含量、水质、水位、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动态等情况,以期获得基本的水文信息。

地下水动态是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后续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因此,在这一部分中一般会对区域内不同水层的分布状态、水流方向、水质变化、补给来源以及与地表水和降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最后,水资源评价部分是对本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的最终归纳和评价。

根据调查所得到的不同水层的地下水储量、水质、补给和水利用情况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和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利用潜力及其环境效应。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很好地了解到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特点,对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水文地质调查是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运动和质量特征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次调查旨在对某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将从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质量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地下水的形成与分布地下水是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水文过程的结果,其形成与分布与地质构造、地表地貌、降水量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质构造:研究区位于断陷盆地,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断层。

这些断裂带和断层对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2. 地表地貌:研究区地表地貌以丘陵地形和河谷地貌为主,丘陵地形的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河谷地貌则存在较严重的地下水排泄问题。

3. 降水量:研究区年平均降水量较为充沛,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较少。

这种季节性降水分布对地下水形成和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地下水运动特征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水层中的流动过程。

地下水运动特征的研究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研究区的地下水位观测和水文地质剖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地下水流向:研究区地下水流向主要受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的影响。

在断裂带和断层附近,地下水流向多为垂直或倾斜流动;在丘陵地形中,地下水流向多为水平流动;在河谷地貌中,地下水流向多为沿河流方向流动。

2. 地下水流速:研究区地下水流速较为缓慢,平均流速在0.1-1米/天之间。

地下水流速的慢速特点对地下水的补给和排泄具有一定的影响。

3.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研究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降水和地表径流,排泄方式主要有地表排泄和河谷排泄。

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平衡关系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四、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是指地下水中溶解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状况。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背景和目的水文地质调查是对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了解和评价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背景是为了全面了解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情况,并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范围包括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质量、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等。

采用了以下几种调查方法:地下水水位的测定:通过设置多个地下水水位监测井,使用水位计定期测量地下水位,了解地下水的水位变化情况。

地下水质量的采样和分析:在研究区域内设置水质监测井,定期采集地下水样品,并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通过地面地质剖面观测、有关地质图的研究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地下水水源、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调查。

3. 调查结果3.1 地下水水位经过定期测量,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的数据。

根据数据分析,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整体较稳定,变化范围在正常情况下。

3.2 地下水质量通过水质监测井的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了研究区域内地下水的水质数据。

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等水质,但部分地区存在轻微的水质污染现象,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监控和治理。

3.3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调查,了解到研究区域内地下水主要源于降水和地表径流,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含水层中,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

4. 和建议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得出以下和建议: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位较稳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总体上属于中等水质,但存在轻微的水质污染问题,需要加强监控和治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研究区域内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参考文献1.2.3.以上为本次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调查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补充。

水文地质手写报告范文

水文地质手写报告范文

水文地质手写报告范文尊敬的XX先生:根据您的要求,我对XX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调查。

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报告。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此次调查旨在了解XX地区的水文地质情况,以便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调查采用了野外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调查结果1. 水文情况:调查显示,XX地区水文条件较为丰富。

经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水质良好,适合供水和灌溉等用途。

另外,该地区还有不少河流和湖泊,水量充沛,可以作为工业用水或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

2. 地质情况:经过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岩层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地质构造较为稳定,没有活动断层。

岩层主要为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其中,砂岩是一种较好的地下水储层,对于地下水的储存和运移有较好的条件。

三、调查意见根据调查结果,我们认为XX地区是一个潜力较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

建议在该地区进行以下工作:1. 加大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力度,建设一些抽水井和水库,以满足当地居民、农田和工业用水的需求。

2. 引导当地居民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倡导节约用水,减少浪费水资源的行为。

3. 在农田灌溉方面,建议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避免造成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 在水资源监测方面,建议加强对地下水位、水质和河流水量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水资源变化情况,以便进行合理的水资源管理。

四、结论XX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适合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储量大,水质良好,适合供水和灌溉等用途。

另外,该地区还有不少河流和湖泊,水量充沛,可以作为工业用水或农业灌溉用水的来源。

以上是本次水文地质调查的报告。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与我联系。

谢谢!顺祝商祺!XX水文地质调查团队。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是对某一特定地区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了解地下水资源分布、地下水动态变化以及地质条件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某一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该区域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概况该调查区域位于某省中部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由花岗岩、片麻岩、砂岩等岩石组成。

地下水主要富集在岩层裂隙和孔隙中,地下水补给主要依赖于降雨和河流水源。

该区域地下水埋深较浅,地下水位较高,容易受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水文调查1. 降雨情况通过对该区域历年降雨数据的分析,发现降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有关。

降雨量的减少导致地下水补给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挑战。

2. 河流水文情况该区域有两条主要河流,分别是A河和B河。

通过对河流水位和流量的监测,发现A河的水位和流量呈年际波动,与降雨量的变化有关;而B河的水位和流量则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河道淤积和水污染问题比较突出。

四、地下水情况1. 地下水位通过对该区域地下水位的监测,发现地下水位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降雨量的减少以及地表水污染等因素有关。

地下水位下降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地下水质通过对该区域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发现地下水中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超过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这表明地下水受到了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

地下水质的恶化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风险。

五、水资源管理建议1.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水文地质情况的变化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和污染排放的监管,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资源的节约意识。

鼓励农业和工业部门采取节水技术,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和污染。

3. 加强水环境保护加大对河流和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力度,加强农业和工业活动的环境监管,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水文地质调查报告1. 引言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分布、流动和质量特征的学科,对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探索该区域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

2. 调查区域描述调查区域位于某地区,面积约XXX平方公里。

该区域由XX岩层组成,主要由古生代的砂岩、泥岩和页岩组成,在地壳构造变动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层。

3. 调查方法与过程3.1. 采集地下水数据本次水文地质调查主要采用了地下水位观测、地下水样品采集和地下水流速测量的方法。

通过地下水位观测点的布设与连续监测,获得了该区域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情况。

同时,在地下水样品采集的基础上,通过水质分析获得了地下水的主要离子含量、硬度、PH值等水质指标,为进一步评价地下水的利用潜力提供了依据。

此外,通过流速测量,确定了地下水的流动速率与方向。

3.2. 地下水资源评价通过对采集的地下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地下水位观测结果和地下水样品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层中的地下水位与水质状况。

地下水位的高低与地下水资源丰度有着密切关系,而水质的好坏则影响了地下水的利用潜力。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绘制出地下水位等高线图及水质状况分布图,为合理开发该区域的地下水资源提供指导。

4. 地下水资源利用建议4.1.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根据本次水文地质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潜力。

建议根据地下水位较高、且水质较好的地区,选择适宜的地点进行水源井的建设。

同时,在地下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

对于地下水流速较快的地区,可以考虑建设地下水排水系统,以减少地下水对建筑物和道路的不良影响。

4.2. 地下水保护与治理在地下水资源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工作,避免人类活动和工业排放物的污染对地下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为了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水资源调控、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监测等手段,进行地下水治理与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枝特区湘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水文地质调查报告二O一七年三月目录第一章前言 (1)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 (1)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 (1)(一)交通位置 (1)(二)开发概况 (3)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 (4)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 (4)(一)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 (4)(二)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 (5)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 (5)一、自然地理 (5)(一)地形地貌 (5)(二)气象及水文 (6)二、地质条件 (6)(一)矿区地层 (7)(二)矿区构造 (8)(三)含煤地层 (9)三、水文地质条件 (10)(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10)(二)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1)第三章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15)一、矿井涌水量构成分析 (15)二、矿井开采充水因素分析 (16)三、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分析 (17)第四章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及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预测评估) (17)一、矿井开采受水害影响程度预测 (17)二、防治水工作难易程度 (18)第五章对今后防治水工作的建议 (18)结束语 (20)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第一章前言一、任务由来及目的任务为了深入推进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使煤矿企业能预防和避免矿山水害隐患威胁,我矿开展了井田范围内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本次调查基本查清了湘发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及主要水患情况,并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探放水技术规范》、《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等,编制“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交通位置及开发概况(一)交通位置湘发煤矿为整合矿井,整合规模为150Kt/a,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

湘发煤矿位于六枝特区中寨乡镜内。

根据贵州省国土资源厅颁发的采矿许可证(证号C5200002010021120055870),湘发煤矿开采标高+1470~+1100m,矿区面积0.7941km2,倾向宽约1.2km(平均),走向长约0.7 km(平均)。

矿区范围由以下8个拐点圈定,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见表。

湘发煤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表区内交通目前以公路为主,矿区公路距中寨乡0.5km,距六枝县城70 km,距水黄公路2.5 km,有乡村公路相通,交通较为方便。

(见交通位置图)。

(二)开发概况区内采煤历史悠久,井田内以小窑为主,主要开采1#、3#、7#煤层,斜井或平硐开拓,开采时以独眼井居多,其开采深度较浅,开采相对深度约在50-80米左右。

主要为当地村民季节性开采,以采掘民用煤为主,部分开采后以原煤销售。

随着矿业秩序的好转,现区内所有小煤窑均已关闭、封停,井口被填充,已无法进入调查。

老窑主要在井田浅部分布,由于开采时间较早,开挖范围较小,巷道断面不大,并且基本被表土及顶板垮落封填,没有空间存积大量的水。

原湘发煤矿老系统编号LY3#,主采1#、3#、7#煤层,1#煤层开采下限标高+1410m,采空区积水在2012年掘进111运输石门时已经采取了探放水措施,排出积水29376m³左右,排水时间约为8个月之久,现在已没有积水威胁;3#煤层回采时顶板随采随落,开采时间已经6年,采空区现已全部垮实,无积水威胁,在掘进111运输石门及1135底板抽放巷探放水施钻时可以证明;7#煤层开采面积较小,仅在风井和主井之间布置了一个采煤工作面,走向长约为60m,倾斜长80m,面积5000㎡,其积水在2010年布置1702专用回风巷掘进时已经探放完,排出积水约4600m³,现还有小量的老窑水涌出,主要补给水源来自大气降水。

现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均布置在7号煤层底板岩层中,距7号煤层法线距离20m,该三条井筒在+1320m标高用联络巷贯通形成系统。

然后在主斜井和副斜井内+1415m标高布置运输石门和轨道石门揭穿最上面的1号可采煤层,同时在回风斜井内的+1450m和1415m标高布置回风石门揭穿1号煤层,最后在各石门揭穿煤层的地方分别布置工作面运输巷和回风。

该方案的工作面回风巷运料是通过回风巷与轨道石门之间的轨道斜巷完成,在轨道斜巷上口安设调度绞车提升材料。

后期开采二采区时,在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井底分别向前掘进石门揭穿7号煤层,然后在7号煤层顶板和3号煤层底板之间布置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大巷到矿区的5号拐点边界后,再沿煤层倾斜方向布置3条下山开拓二采区,该三条下山布置在3号煤层和7号煤层之间。

三、工作依据及工作情况我矿组织了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12719-1991)和《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GB/14497-199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等规范要求于2017年2月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和收集矿山开采的相关资料。

现已完成矿区及周边的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利用矿井地质地形图及采掘工程平面图,编制完成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四、本次工作主要内容(一)现场调查了解的资料1、初步查明该矿浅部已知老窑采区情况,并把采空区边界标注在井巷工程平面图之上。

2、对相邻被整合矿井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了收集,并与该矿的采掘工程平面图进行统一绘制,为矿井今后确定防水保安煤柱尺寸,确定探防水线及工程布置提供参考。

3、收集井下采掘工程中已揭露构造情况等,为分析该井主要充水因素及确定该矿水文地质类型提供依据。

(二)本次调查收集利用的成果资料主要有1、2011年徐州长城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对我矿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2、贵州省煤田地质局142队编制的《普朗煤田黑拉嘎勘探区煤矿地质勘探报告(精查)》。

3、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总队所编制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中寨湘发煤矿(原二号井)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概况一、自然地理(一)地形地貌区内属云贵高原低中山地形,区内地形为反向坡,西低东高,地形较陡,海拔一般在1400~1700m之间,最高标高1743.5m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1418.2m,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的7拐点附近;区内相对标高差325.3m,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

(二)气象及水文1、气象区内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日照较少,有冰雹、暴雨等灾害天气。

一般1 1月至次年2月多雾及凌冻。

年均气温14~16℃,其中7月气温最高(34.3℃),1月气温最低(-5℃);年平均降水量1400mm,区内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一般6~9月为雨季,月平均降水量在160 mm以上,11月至次年2月平均降水量较小,仅30mm,全年降大至暴雨10~15天,日最大降雨量为140mm。

区内年平均蒸发量为1183.2mm。

矿区风向主要为北东向,年平均风速2.4m/s。

2、水文根据储量核实报告批复,矿区属以基岩裂隙水充水为主的矿床,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二、地质条件区内属云贵高原主高山地形,北西低,南东高,地形陡,海拔一般在1400~1700m之间,最高标高1743.5m位于矿区东部边界外的山峰,最低标高1418.2m位于矿区北西部边界外的平地;区内相对标高约325.3m,为切割较深的高原侵蚀地貌,冲沟发育,高山与沟谷呈带状分布,植被不发育,岩石风化程度高。

区内无大的地表水系,仅发育小溪沟,溪沟水流向东至西,流经矿区中部。

矿区内以裂隙水为主,含水层空间不发育,地下水水位、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

含煤地层与上覆及下覆含水层间均有较厚的隔水层,区内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一)矿区地层本区及邻近出露的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至三叠系下统永镇宁组,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为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

岩性由灰色、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煤层及灰岩组成。

具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腕足类、瓣鳃类、介形虫等动物化石,含大羽羊齿、鳞木等植物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煤核等。

组内连续沉积,厚度504m,含煤35-38。

煤系中灰岩有规律地分布,大多是良好的标志层,对煤层对比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2、三叠系下统(T1)飞仙关组(T1f )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紫灰色、灰紫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灰岩等,具波状层理、交错层理,含瓣鳃类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组内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厚度525-630m,平均580m。

主要为灰绿色及紫灰色,薄层状粉砂岩、泥岩,中夹薄层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上部为紫色、黄灰色粉砂岩及灰色灰岩,中部为灰色粉砂岩,灰几深灰色灰岩,下部为黄绿色薄层粉砂岩和泥岩,间夹厚层状灰岩数层。

含克氏哈类动物化石。

出露矿区中部。

永宁镇组(T1yn)上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及泥灰岩,下部为灰色灰岩,局部夹鲕状灰岩和泥灰岩。

厚约240米。

出露矿区东部。

3、第四系(Q)分布广泛,主要由松散的崩塌物、坡积物、沟谷冲积物、粘土等组成,厚度0-20米。

主要分布于煤系地层之上。

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矿区构造矿区区域地址构造位于毛口背斜北东翼黑嘎啦井田。

矿区内发现F1断层,F1倾向北东,倾角50-70度,断距25-30m,为正断层。

矿区地层走向70-80度,倾向南东,倾角18-25度,一般23°;矿区构造复杂程度中等。

另外建井过程中新掘出两条新断层F2、F3,落差约5m。

(三)含煤地层1、含煤岩系区域含煤地层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P3l),平均厚度504m,含煤22—39层,可采及局部可采15层,煤层平均总厚度39.97m,平均厚19.87m,含煤系数7.9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平均总厚度29.6m含煤系数5.87%。

2、可采煤层及煤岩特征矿区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有1、2、3、4、6、7、15、18、19、20、21、22、28、29、30号煤层。

湘发煤矿矿区主要可采及大部可采煤层为1、3、7、28号煤层,2、18、19号煤层局部可采。

就矿区内主要煤层由上到下叙述如下:1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属较稳定煤层,为井田内可采煤层。

煤层厚度1.35-1.50m,平均1.40m。

顶板岩性泥岩,富含动物化石。

强度低。

间接顶板为细砂岩、煤层。

细砂岩为钙质胶结,坚硬,局部裂隙较发育。

底板:底板含根部植物化石泥岩。

2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矿区内煤层厚0.67~0.91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为局部可采煤层。

顶板:直接顶板为泥岩或粉砂岩,深灰色,结果细腻,常含黑色炭质粉屑,偶尔可以找到个体细小的腕足类动物化石。

底板:底板为粉砂岩。

3号煤层:位于龙潭组(P3l)上部,较稳定,矿区内煤层厚度1.62—1.88m,全区可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