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断句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八、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 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 源记》
2.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3.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看一看下列语句时不时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
语,表示判断 8、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
见。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一、“……者,……也”这是文言 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 说。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 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五、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 静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
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荀卿,赵人。(《史记· 孟荀列传》)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古文中常见的判断句式
六、“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 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 论》
皆口腹自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都是为了 谋生糊口而役使自己)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司马光《赤壁之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解析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句式解析知识点汇总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很快就要迎来中考了,而中考是人生道路上第一个转折点。
对每个初三学生来说,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从而考上好高中。
想要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自然是要认真复习。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中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中考语文文言文一般句式解析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语法结构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文言文众多的句式中,判断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谓判断句,就是用来断定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
简单来说,就是回答“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的句子。
在文言文里,判断句有着较为明显的特征和形式。
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乃”“为”等。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在这个句子中,“……者,……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标志。
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陈胜是阳城人。
再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这里的“乃”字,就表明了“应当被立为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这一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此句中的“为”字,意思是“是”,告诉我们“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然而,并非所有的文言文判断句都有这些明显的标志词。
有些判断句是通过语义来表达判断的。
比如,“刘备天下枭雄。
”这句话虽然没有“者”“也”“乃”“为”等标志词,但从语义上,我们能清楚地知道这是在说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多样,在理解和翻译的时候,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句子的结构来进行准确的判断。
在学习文言文判断句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的区别。
现代汉语中,我们通常用“是”来表示判断,比如“他是学生”。
而在文言文中,判断的方式则更加丰富和多样。
掌握文言文判断句对于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句子是否为判断句,以及其表达的具体含义,就很容易在理解文章时出现偏差。
比如,在阅读史书时,如果误判了一个判断句,可能就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理解产生错误。
在文学作品中,判断句的运用也能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判断句,能够更加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此外,文言文判断句在考试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无论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还是文言文的翻译,都经常会涉及到判断句的相关知识。
要想熟练掌握文言文判断句,需要我们多读多练。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句式】.doc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句式】文言文令很多中考考生头疼,有很多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需要大家掌握,下面为大家带来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句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从而复习好这些知识点。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吟鞭东指即天涯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也。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有标志词语,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有标志词语,为所。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有标志词语,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学习总结要点:判断句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方柯,天才也。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一、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二、判断句类型1、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动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动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2、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总结: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以上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是已”略等于“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4、复指的情况(1)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文言文判断句的八种类型[1]
判断句的种类一、“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有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必定的判断或讲解。
翻译时不用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因此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可以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xx 官传序》7.今天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望者,专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生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xx 者, xx 良将也。
xx者, xx 也。
吾因此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尔后私仇也。
臣因此去亲戚而事君者,徒xx 之高义也。
强秦之因此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传记》13.缑( 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二.“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类状况不常有。
1.当立者乃公子xx。
《 xx 涉世家》2.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三、“ ,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必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扫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边,或有停留(逗号标点),或无停留(不加标点)。
1.吾不可以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3.赂 xx 而力亏,幻灭之道也。
《六国论》4.此因此学者不可以够不沉思而慎取之也。
此余之所得也。
所谓前洞也。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
中考文言文必考重点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 识别方法:当一个字在句子中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可能是通假字。
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平时的积累来判断其通假的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3. 一词多义。
- 以:- 之:4. 词类活用。
二、虚词。
1. 之。
- 作助词:- 作代词:2. 而。
3. 其。
- 代词:- 语气词:4. 以。
- 介词:- 连词: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四、文言文翻译技巧。
1. 留。
2. 删。
3. 换。
- 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如“虽”换成“虽然”,“吾”换成“我”等。
4. 补。
5. 调。
五、重点篇目重点内容。
- 主要思想: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强调“仁”“礼”“义”等道德观念。
- 重点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了学习方法、交友和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思想。
- 思想内容:孟子主张“仁政”,认为“民贵君轻”。
- 背景:诸葛亮出师北伐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 内容:表达了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对后主的劝诫,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提出了治国的建议。
- 主题: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 重点描写:对桃花源中环境、人物生活的描写,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描写内容:按季节描写了三峡的山高、水急、景色秀丽等特点。
如夏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浩大;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了清幽的景色。
- 主题:借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虚词用法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虚词用法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句式与虚词用法初中文言文常用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例: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蒙后省c对话省:例(此)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急湍甚(于)箭。
(《与朱元思书》)(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的句式判断
文言文中的句式判断(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
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④受制于人。
(……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
(……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小试牛刀
1、下列各句中,哪一句不是判断句
(D)
A、灭六国者六国也。 B、梁父即楚将项燕。 C、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D、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类的一句是 D A.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B. 是时以在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刘备,天下枭雄 D.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文言文阅 读考查知 识点分类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120个) (18个)
文言句式 和用法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判断句
被动句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倒装句
省略句
文言文句式 之判断句
制作人:孙 飞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叫判断句。
判断句的类型:
1、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即 “······者,······也”式。主语后面用 “者”表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 判断。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4)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用“是”作判断动词。古汉语中多 为“这”之意,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1)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者”“也”都不用, 即“······,······”式。
(1)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2)刘备,天下枭雄。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即 “······为···· 1、·人·方”为式刀。俎,我为鱼 肉······ 2、项燕为楚将。
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判断句如何识别
中考文言诗文复习:判断句如何识别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动词“是”来联系,如“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有些表示日子、天气、籍贯的判断句也可不用判断词“是”,如“今天星期五”“明天晴天”“他甘肃人”等。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指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翻译时,主谓之间要加上“是”。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者,……也”。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
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者也”。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 ”。
如:粟者,民之所种。
用“乃”“则”“即”“为”等帮助判断。
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不用“者”“也”。
如:刘备天下枭雄。
用“是”表示判断,是较为晚起的。
如:①问今是何世。
?蛐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学们还应注意如下几种特殊的判断句:其一,表示比喻。
如:曹公,豺虎也。
其二,表达较复杂的内容。
如:夫战,勇气也。
其三,解释原因的判断句。
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语不是动作的发出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样的句子我们称为被动句。
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不管哪种形式的被动句,我们在翻译时,都要在主语后面加“被”字。
“为”表被动。
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为……所”表被动。
如:梅花为寒所勒。
“见”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徒见欺”译为“白白地被欺骗”。
“于”表被动。
如:而君幸于赵王。
今译:而您被赵王宠幸。
“见……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即不借助被动词,但意念上表示被动。
如:帝感其诚。
此句虽没有表被动的介词和结构,但主语“帝”是被动者。
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
今译:天帝被愚公的诚意所打动。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中也可以省略,如主语、谓语的省略。
关于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的讲解
关于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的讲解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不能说是设法生财)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判断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详解——判断句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以及倒装句。
1、判断句:区别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 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看“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B: “......,......也。
”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C:“......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通过语意表示判断。
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王安石《伤仲永》)“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刘备天下枭雄。
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判
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方柯,天才也。
”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
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
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
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
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
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
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
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
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
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
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
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刘豫州王室之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