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看中国古代服饰的翻译技巧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跨文化语境下《红楼梦》服饰翻译策略

跨文化语境下《红楼梦》服饰翻译策略

跨文化语境下《红楼梦》服饰翻译策略■孙秀芬 赵淑彦/河北承德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摘 要:巨著《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人物服饰描写流光溢彩,美轮美奂,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

本文对跨文化语境进行阐释,并根据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先生的两个译本中服饰的翻译,从文化协调的角度出发,对译文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以期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跨文化 红楼梦 服饰翻译一、前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典文化如璀璨的明珠在历史发展中愈发熠熠生辉,让人流连忘返。

《红楼梦》占据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重要位置。

文章中所描绘的服装配饰皆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意蕴。

重新审视《红楼梦》中关于服饰的译本,从文化协调的思想上来分析传统服饰文化的翻译协调观,以协调不同文化中的服饰翻译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以此推动我国服饰文化的外宣发展。

二、跨文化语境阐释翻译是一种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社会环境中,翻译作品在传播和产生时必然会遭受到当前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影响因素相互具有一定关系,从而体现出各自在翻译过程时具备的功能。

与此同时,翻译更是自我调整能力较强的系统,当两种不同文化或多种文化相碰撞时,文化之间将会出现融合、交流、抗拒等现象。

当一个国家中出现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融入,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来相互融合、接纳、汇流,而后逐渐适应当地环境,但适应新环境就意味着需要改变自身,根据当地的环境来调整自身,以符合新环境的需求。

当一种文化中被融入其它文化时,必将被新环境所改造,在自身基础上适应当地民族的理解能力,可置换对应的词语来进行翻译。

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学者就以跨文化方式来看待翻译,将翻译看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但 Snell-Hornby确认为是一种跨文化活动,且认为理论研究学者应抛弃科学主义思想,将民族文化作为真正翻译的对象。

而杨仕章认为,翻译是一件跨文化交流,突破种族之间的沟通障碍,从而实现文化交流。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探讨《红楼梦》文化翻译的直译和意译摘要:总体上来说,《红楼梦》的两种译本,扬宪益夫妇的译本更多采取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本更多采取意译,无论直译还是意译,绝对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就行。

本论文试着探讨比较扬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译本中涉及文化翻译时各自所采用的不同策略,希望为汉英翻译的研究提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红楼梦》直译意译1 导语《红楼梦》的完整译作现有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和英国牛津教授汉学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ins)的译本,由于《红楼梦》帙卷浩繁,翻译难度极大,尤其涉及文化的翻译。

翻译这样的文化巨著,对译者的中英文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大卫·霍克斯和扬宪益在翻译这些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时,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

霍氏更多地考虑译入语读者的需要,多采用意译,也就是翻译理论界的归化法(domestication),将中国传统文化化入英语语言文化中,将不同的历史文化高明地融合在一起。

这样能使《红楼梦》更好地被英语读者接受,使它在世界范围内更广的传播。

但是霍氏意译法,毕竟是一个将源语(即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归化入译入语(即英语)中,有时就会出现翻译地不够准确。

因为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的,某些特有的文化就不可能在译入语英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译语。

彭发胜说:“归化翻译意味着,以译入语文化既有的价值观、信条和再现手段来重组源语文本,以译入语读者可以理解的文本强行取代源语中的文化差异。

”杨宪益夫妇翻译中国特有文化现象时,与霍氏的翻译策略有所不同,他们更多地采用直译,即翻译理论界所说的异化法(forreignization)。

杨氏翻译主要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介绍给译入语读者。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更多外国人想了解中国,尤其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就有必要用直译(异化法)向译入语读者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东西,而不是经过改造的似是而非的东西。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有丰富多彩的服饰描写。

本文将探析《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并进行翻译研究。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是其独特的一部分。

小说中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服饰,从宫廷的华丽服饰,到民间的简朴装束,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风貌与审美观念。

通过研究这些服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服饰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对于美的追求。

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时,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古代服饰与现代的服饰有很大的差异,很多名称和款式在现代已不再使用。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古代服饰的研究,尽可能准确地理解和翻译这些描写。

其次,古代服饰有很多象征意义,不仅仅是为了遮体,更是反映了身份地位、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这些象征意义,并尽可能地传达给读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红楼梦》中的服饰描写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例如,宝钗的服饰往往与金黄色相关,象征着她的高贵和富有;黛玉的服饰往往与黑色相关,象征着她的忧郁和不幸;贾母的服饰则往往与红色相关,象征着她的权威和主导地位。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策略来传达这些象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和修饰词,来传达服饰的色彩和质地。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引用古代文献或注释的方式,解释一些不常见的服饰名称和款式。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人物对服饰的态度和行为来传达象征意义,例如人物的自豪、羞愧或自卑。

通过对《红楼梦》服饰文化的研究和翻译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点。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传达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读者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欣赏,也有助于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因此,对于《红楼梦》服饰文化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使用的解释法

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使用的解释法

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使用的解释法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霍克斯红楼梦译本里用的那个解释法。

你说这《红楼梦》,那可是咱中国文学里的一座璀璨大山啊!里面的人物、情节、文化,那叫一个丰富多彩,深奥复杂。

要把这样的经典翻译成外文,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霍克斯这位译者,那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他用的解释法,就像是给外国读者开了一扇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

比如说,书中那些个诗词,充满了隐喻和象征。

咱中国人读起来,可能心领神会,可外国朋友就容易犯迷糊。

霍克斯这时候就会用解释法,把诗词里隐藏的意思、背后的文化背景给细细说清楚。

这就好比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游,有个贴心的导游,给你把每一处景点的故事和意义都讲得明明白白。

再比如,红楼梦里的各种礼仪规矩。

什么长辈晚辈的见面礼,什么节日的特殊习俗。

这些要是不解释清楚,外国读者能明白吗?肯定不能啊!霍克斯通过解释法,让外国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那种礼仪的庄重和文化的韵味。

这就像你参加一个高级晚宴,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坐,怎么举杯,怎么跟人打招呼,是不是一下子就心里有底了?还有啊,书中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

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种亲戚称谓。

要是不解释,外国朋友估计得晕头转向。

霍克斯用解释法把这些关系梳理得清清楚楚,让外国读者能轻松跟上故事的节奏,就像给他们画了一张详细的人物关系图,一目了然。

你想想,如果没有霍克斯的这种解释法,外国读者能真正领略到《红楼梦》的魅力吗?能理解咱们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吗?恐怕很难吧!所以说啊,霍克斯的这个解释法,在传播咱们中国经典文化的过程中,那可是发挥了大作用。

让更多的外国朋友能够走进《红楼梦》的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不就是文化交流的美妙之处吗?咱们得为这样的努力点赞!。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服饰内容的翻译比较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服饰内容的翻译比较

摘要: 在红楼梦的众多英译本中, 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和霍克思的译本最具影响力。

对两个译本中服饰部分翻译的对比, 从而对作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 通过比较作者得出了哪种策略能更忠实于原文, 更能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从而真正实现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 红楼梦; 归化; 异化; 服饰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其作品结构严谨, 语言优美生动, 善于刻画人物, 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5红楼梦6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 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 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 这主要是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的。

迄今为止,已有多个译本, 其中最为完整、最为成功的译本是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the R edM ansion 和霍克思(H awkes) 与闵福德(M in ford) 合作的The Story of the S tone。

这两个译本的作者无论从语言处理能力方面还是在翻译能力方面都具有很深的造诣, 但是他们在处理文化内容方面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从而对原文内容的传达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杨宪益夫妇翻译5红楼梦6是受外文出版社的委托。

该出版社一直有系统地将中国文学主要作品都翻译成英文( 杨宪益, 2001) 。

同时杨宪益本人认为我国人民应该知道外国的文化遗产, 外国人也应该了解中国有多么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翻译中国文化遗产, 忠实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 杨宪益主张译者应该尽量忠实于原文形象。

因此, 他在翻译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策略。

而霍克思在翻译过程中则倾向于用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形象来代替源语形象, 因此, 他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1 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1)归化翻译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奈达(Nida)曾提出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

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 把目的语读者置于首位, 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

奈达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 即/ 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从翻译补偿视角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论文]

从翻译补偿视角分析《红楼梦》英译本[论文]

从翻译补偿视角分析《红楼梦》英译本摘要:从翻译补偿的角度,对《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进行分析,着重分析了人名、颜色词、典故等通过各种补偿手段或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传达了原文信息。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补偿霍克斯一.引言众所周知,语言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损失。

何为翻译损失?翻译损失是指翻译过程中信息、意义、语用功能、文化因素、审美形式及其功能的丧失。

因此,翻译补偿是减少损失,尽可能完整再现原文的必要手段。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和创作艺术都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巅峰。

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不仅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翻译补偿界定翻译补偿目前尚缺少翻译学科中其他范畴的统一和广泛认可的定义。

很多西方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分别在不同层面给出定义。

哈维(keith harvey)把翻译界补偿界定为“compensation is a technique which involves making up for the loss of a source text effect by recreating a similar effect in the target text through means that are specific 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or text”(补偿是通过使用目的语和/或其文本特有的手段,在目的语文本中再造一种类似的效果,以便对源于文本效果的损失进行弥补的一种技巧)(harvey,1998:37)纽马克(newmark)的定义是:“this is said to occur when loss of meaning, sound effect,metaphor or pragmatic effect in one part of a sentence is compensated in another part, or in a contiguous sentence.”三.翻译补偿在《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体现(一)霍克斯在处理《红楼梦》中繁多人名时,通过形象的意译手法或减译传神地翻译出了人名,而且把原文名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也表达出来了。

《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翻译对比

《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翻译对比

《红楼梦》中服饰文化的翻译对比作者:麻晓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20期摘要:中国文化千姿多彩,其中服饰文化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从目的论的角度,针对杨宪益、戴乃迭与霍克斯对《红楼梦》第三回的英译本,思考《红楼梦》中服饰与时代风尚、人物社会地位、人物个性间的关系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服饰文化目的论《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20-0151-011.引言《红楼梦》完稿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从1830年至今,有许多翻译家对《红楼梦》进行节译或全译。

第三回,书中的重要人物纷纷登场,而其中最引人入胜就是对人物服饰的描写,这部分为后文埋下伏笔的服饰文化,在两位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笔下是如何传达出来的呢?2.《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红楼梦》作为集中国服饰文化大成的经典小说,其中所体现的服饰文化,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

由于曹雪芹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江南织造业五颜六色的生活画面和其锦衣玉食的生活底子,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因此他笔下人物的服饰不仅美轮美奂,还能展示人物身份地位、神情气韵和命运走向,尤其是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等的服饰描写,让人从视觉上感受美的冲击的同时也对人物身份地位和性格命运有一个了解(包惠南,包昂)。

3.从目的论角度看两位译者对第三回中服饰描写的翻译处理下面是是两位译者对宝玉和凤姐的服饰的翻译。

首先是凤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霍译本:“Her dress had a fitted bodice and was made of dark red silk damask with a pattern of flowers and butterflies in raised gold thre ad…”杨译本:“Her close-fitting red satin jacket was embroidered with gold butterflies and flowers…”与原文对照,我们发现杨、霍两位译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漏译。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2019年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2019年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服饰翻译看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摘要】《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服饰描述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服饰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通过杨译和霍译两英译本,对《红楼梦》中的部分服饰词语的翻译进行了探究,从而揭示出文化翻译中存在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引言《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著,其中描写的服饰品种繁多,色彩样式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服饰大观园”。

其间人物的地位、身份、年龄及季节、环境巧夺天工地整合在了一起,使服饰有了生命感,充满了人物的个性、情绪和感情。

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翻译同样是可能的。

但只认识到文化的可译性是不够的,这种可译性在多大程度上又是可接受的呢?换言之,可译性是否存在一个限度的的问题呢?本文拟从《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服饰翻译探讨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1.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文化的可译性限度问题是指双语中同一表达对它们所覆盖的文化蕴含不完全一致,在译语中没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出源语言的文化意义,没能使译语读者感悟到源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这就导致了文化意义的丧失。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 Nida)依据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指出,如果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映基本一致,那么便可认为翻译是成功的。

梅纳德?麦克(Maynard Mack)也曾指出,“当我们通过一篇优秀的英语译文阅读塞万提斯、蒙田、马基雅维利或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们已获得了与西班牙人、法国人、意大利人或俄国人大致相同的感受,而“大致相同”这个词是恰如其分的。

”尤金?奈达和梅纳德?麦克论述中所说的“基本一致”和“大致相同”,其实说的就是翻译中存在着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首先,语际翻译具有可译性,因为人类社会经历的共同性、人类思维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构成了世界上各种语言具有相融性和相似性;其次,语际翻译具有可译性限度,因为各区域、各民族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民族文化差异。

浅析《红楼梦》服饰英译——以杨、霍两译本中贾宝玉服饰翻译为例

浅析《红楼梦》服饰英译——以杨、霍两译本中贾宝玉服饰翻译为例

千宠爱于一身的特殊地位 , 曹雪芹在书中 曾 多次对其服饰进行 生动而具体的描绘。这些
服饰 不仅体 现 了贾宝玉在 贾府 中不寻 常 的 身份 、地位 ,同时也暗中反映 了贾宝玉 内在 的性格特点。本文 以著名翻译家杨 宪益、戴 乃迭和 英国翻译家霍克斯的英译本为例,拟 通过 比较 的方式来 探讨如 何适度 处理汉 英 翻译 中的文 化差异 ,减少翻 译 中的误译 现 象,以促进 《 红楼梦》服饰文化的传播。
2《 红楼梦 》英译本 中部分服饰文化
剖析
前 8 0回中描写到贾宝玉 的服饰共有 1 7 处,分布在第三 回 ( 两处 ) 、第八 回、第 十 四回、第十五回、第十九 回、第二十回、第
内涵。 二十 一回、第二十六回、第 四十五回 、 第四 《 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特色表达原文与译本对照表
Xi a n y i nd a Da i Na i d i e , t h e o he t r i s b y Da v i d Ha wk e s . )I t d i s c u s s e s h o w t o d e a l wi t h t h e c u l t u r a l d i f e r e n c e s i n C h i n e s e — 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p p r o p r i a t e l y i n o r d e r t o r e d u c e
42本文选取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的三个片段对比杨霍所译的两个红楼梦的全译本探索服饰文化翻译过程中应该如何结合文化语境适当的补充一些服饰文化的异域因子从而最大限度的避免因为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社会心理地理历史传统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误译帮助西方读者正确理解中华服饰文化的深刻内涵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

《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探析Introduction《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艺术、音乐、装饰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及其翻译研究。

Body一、《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1、定制之衣《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是独特的,作为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这部小说对于服饰文化的描述既深刻又细致。

书中描述了一些主人公们穿着的華貴、华美、精致的服饰,比如黛玉的“钗黄烟绿,挂在头上,发上特地又梳一簇定窝儿的青丝,用篦子搭了半边,自然垂下,香烟缭绕,盈盈动人”,贾母的“缎绸浑厚华贵,裙摆比老虎尾巴还要长上许多,衣袂下垂直地拖地”,宝玉的“黄佩弦绾着个[金龙束发];妆饰上只拴着金鹊,雀斑黄点雕成,头上戴了一个大金箍子,上垛一百多尺的红罗带子”,林黛玉所穿衣服的确是非常华美、精致、高雅的,但是也或许因此在现实性上失去一部分内核。

2、色彩体系服饰的色彩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中的服饰色彩鲜艳、繁复、高雅,而且很多时候服饰的颜色也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其中,红、绿、蓝、黄是比较常见的色彩。

红色是喜庆和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颜色之一,而在《红楼梦》中,红色也代表着丰富的意义。

蓝色在古代的服饰中比较少见,但是在《红楼梦》中,蓝色的服饰也非常常见。

绿色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颜色,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绿色服饰。

黄色则是贵族阶层特有的色彩。

从服饰颜色的重要性来看,《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模板,同时也为后人研究明清服饰颜色提供了借鉴。

二、《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1、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红楼梦》服饰文化时,译者的文化背景非常重要。

如果译者不了解中华文化的真谛,那么翻译出来的内容只能是肤浅的表面,无法深入文化内核。

因此,翻译《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中华文化知识背景,包括但不限于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多个方面,这些知识将会帮助译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中服饰的含义和象征意义,以便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常璐,王治江【摘要】摘要:《红楼梦》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在国内外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最为著名,David Hawkes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以第三章为例,对这两部英译本中贾宝玉的服饰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

【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关键词】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本;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north-china-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social-edition_thesis/0201225646448.html《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

它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服装饰品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现已有英、法、俄等十几种语种的择译本、节译本和全译本。

其最著名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英国出版的David Hawkes的译本 The Story of the Stone,1978年出版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两个英译本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译者都显露了自己深厚的文学造诣,而本文选择了贾宝玉的服饰翻译这一角度来将这两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且特殊的人物,他是花团锦簇的大观园中唯一的男性。

他的特别,不仅体现在思想言论、行为举止,也体现在独特的的衣冠服饰。

季学源先生在《红楼梦服饰鉴赏》中提到:“宝玉的服饰特色:(一)高度个性化;(二)高度贵族化;(三)高度女性化。

戴维·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

戴维·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

Vol.18No.15引言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和误译现象作为译介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洋洋大观,所涉内容仅粗略划分就有二十多种,包括节庆、风俗、称谓、服饰、饮食、宗教、政治、经济、历史、音乐、建筑;按文体划分,有叙事、描写、对话体、诗体等,其所含文化意象之丰富可想而知。

戴维·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以下简称霍译《红楼梦》)为西方所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对文化意象的传递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译现象。

一、文化意象的概念及表现文化意象概念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象”及西方的image。

西方image最早的提出者是康德,他在《判断力批评》中提出“审美意象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夏之放1993)。

谢天振(2007)提出“文化意象”概念并对其加以界定:“一般来说,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初民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意象各异。

《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一书将文化意象分为植物、动物、数字、颜色、习语、典故等(仇蓓玲2006)。

二、误译现象的概念及分类误译即对原著错误的翻译,是指在文字和思想上都背离了原文。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误译除作为“改错的模版”外,别无其他价值。

而作为译介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误译则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误译可分为无意识的误译和有意识的误译。

前者依据不同情况又可分为三类:因译者翻译时的疏忽大意而造成的误译,因译者的外语语言功力不足造成的误译,因源语国与译语国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

其中有些误译可以看作“创意”,深受读者的认可,有些则是错译、滥译。

三、文化意象的传递与误译现象谢天振(2007)在《译介学导论》中对“文化意象错位”作了如下界定:“不同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象。

《红楼梦》服饰文化英译对比探究

《红楼梦》服饰文化英译对比探究

《红楼梦》服饰文化英译对比探究作者:王成现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9期摘要:本文以《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英译为探讨对象,从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译本中抽取译例,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探讨两种译文的异同。

文章认为,在当今时代,应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体现文化协调观原则,存同求异,和而不同,重视向海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红楼梦》;服饰文化英译;对比;文化协调观一、引言国内译学界对《红楼梦》服饰英译研究的关注度总体上在增加,从文化的视角对服饰英译进行研究是目前国内《红楼梦》服饰英译研究三大热点之一[1]。

本文拟对《红楼梦》中的服饰分衣裳(质料、颜色和款式三要素)和饰物两大部分进行探讨,将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思译本中的相关服饰文化英译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各自的特点及两种英译之间的异同,力求为我国文化“走出去”在翻译策略和方法上提供一定的镜鉴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

二、《红楼梦》服饰文化英译对比分析(一)《红楼梦》衣裳文化英译对比分析1.质料例1.晴雯只穿葱绿院绸小袄,红小衣,红睡鞋。

(《红楼梦》第70回)[2]Qingwen in a leek-green silk bodice,red silk pants and red slippers….(杨译)[3]Sky-bright, wearing only a tunic of leek-green Hangchow silk and a pair of red silk d rawers….(霍译)[4]译析:据《红楼梦》服饰研究专家季学源先生考证,院绸当是浙江省嘉兴县西南30余里处的濮院镇生产的一种绸子,其纺绸“练丝熟净,组织亦工”,大环锦“以头蚕造成,白如雪,形甚韧,他乡所不及也”。

院绸“曾是贡品”[5],《红楼梦》专家郭若愚先生亦说院绸为“宫中使用之物”[5]。

试论杨、霍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共3篇

试论杨、霍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共3篇

试论杨、霍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与策略共3篇试论杨、霍译《红楼梦》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经典长篇小说,非常具有文学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其翻译技巧和策略一直备受关注,而杨、霍译本则是其中备受争议的版本。

首先,我们来分析杨、霍译本的翻译技巧。

该版本采用了流畅自然的翻译风格,力求呈现古代小说的美感和思想情感。

这种风格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口味,尤其是在句子长度和语言表现方面,更加符合当代汉语的审美标准。

其次,杨、霍译本在使用词汇方面也较为灵活,有些新词甚至具有美感和文学气息。

不过,这种自由翻译风格也导致原著的某些特质丧失了。

例如,原著中的人物名称、场景描写、历史背景、音乐戏曲等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然而在杨、霍译本中却既缺少了这些细节,也缺少了一些文化意涵。

这使得整个小说显得相对简化和平易近人,适合于普通读者,但是对于深度阅读和研究却有所欠缺。

其次,我们来分析杨、霍译本中的翻译策略。

该版本的翻译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二是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首先,杨、霍译本在对原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着重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他们以现代汉语为翻译基础,用通俗易懂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让原著的文学思想能够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理解。

其次,在语言美感和表现力上,杨、霍译本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准。

他们在使用词汇和句式上比较灵活,力求保持原著文学特色的同时,让整个翻译版本读起来更加具有文学气息和书卷味。

在总体评价杨、霍译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时,我们必须承认该版本在某些方面具有优点,如翻译语言更加通俗易懂,具有文学表现力;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该版本在其它方面存在的缺点,如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缺失等。

这使得翻译版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失真,而无法完全传递原著的文学气息和思想意涵。

因此,对于杨、霍译本的评价,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该版本好或者不好。

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局限性,每个读者也有自己的需求和阅读体验。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翻译

中的作 用, 为其他 译者提供 中国传统服饰英译 的一 些启发。
在穿着 描写 中, 霍 克斯将“ 袄” 译为“ d r e s s ” , 较 好 的保 留了原 作的美学效果 。而将“ 褂’ , 译为“ j a c k e t ” 则破坏 了译文 的整体和谐 。 根据 《 红楼梦 大辞典》 的解释 , “ 褂” 指的是妇 女在棉袄 和裙子 外穿
宝玉第二次 出场 时, “ 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 旧大袄……厚底 大
红鞋 。”
场 景 的 服饰 翻 译 翔 实 , 但与简洁的原文相 比, 少 了一 些 震 慑 力 。 德 国 功 能 翻 译 理 论 以 目的论 为 主 导 思 想 ,把 翻 译 视 为 一 种 目
译: “ H e h a d c h a n g e d h i s r o b e a n d j a c k e t f o r a r a t h e r 的性的过程, 认 为影 响 翻 译 的决 定 性 因素 是 翻 译 目的 。 霍 克斯 的翻
m o r e w o r n — l o o k i n g r o s e — c o l o u r e d g o w n ,s p r i g g e d wi t h f l o w — e r s …….t h i c k — s o l e d c r i m s o n s l i p p e r s . ’ ’
化的 多元。这样 一部 文学 巨著 能够 为外国读者广 为认知 , 很 大程度 定程度上文化 内涵传达 的缺失 。曹雪芹如此浓 墨重彩的描 写凤姐
上 受 益 于英 文 译 本 的推 广 。本 文 以德 国 功 能翻 译 理 论 为理 论 基 础 , 的首 次 出场 , 正 是 为 了 暗示 其 张 扬 的 个 性 、 奢 华 的 风 格 及 其 在 贾 府

从《红楼梦》霍译本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从《红楼梦》霍译本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策略研究

从《红楼梦》霍译本看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策略研究作者:杨惠莹来源:《大观》2016年第10期[基金项目:河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基金项目——“ 《红楼梦》译介研究”,项目编号:2015SBS015]摘要:中医是中国特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及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语言一般都言简意赅,文化内涵丰富。

要想西方译语读者理解《红楼梦》所写的有关医药方面的内容,实非易事。

霍克思在翻译这部分文化内容时,对有关中医药的内容展开全方位的深入探究,通过细节化的补偿增译等途径,细致地解说其中相关的原理与功效,翻译时不仅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并且将其中蕴含的文化维内涵准确完整地传递给了译语读者,藉此达到译介宣传中国中医药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中医药翻译;《红楼梦》霍译本世界上各国的传统社会文化背景都是独特且不同的,所以源语生态中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很难在译语文化中找到相似的对应文化,中医是中国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重视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根据李良松、郭洪涛(1990:218)的统计,《红楼梦》中涉及医学的描写,共计有291处,约5万余字,近占全书的十八分之一,书中使用的各种医学术语161条,涉及病症114种,方剂45首(含膏丹丸散方),药物127种;提及太医、御医、民间医生等各类医疗人员14人,记有完整地医案13个。

内容非常地丰富庞杂。

而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如何将如此繁杂的文化内容成功译介到译语读者那里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一、《红楼梦》中医药内容翻译策略研究(一)增译原著第十回中提到张先生替秦可卿把脉时,写到他先“调息了至数”。

霍译本的翻译如下:“regulated his own breathing in order to be able to count the rate”(调增了他自己的呼吸以便去数脉搏跳动的速率)。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

《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与翻译
梁书恒
【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一部<红楼梦>,也是一部服饰文化盛宴,杨宪益、霍克思二人在同时成功地全译了这一伟大巨著的同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技巧,而两种译本对其中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传播的结果也就迥然不同.通过对二者服饰文化部分译例的对比可知,杨译主要采用直译,以保留原作的风貌,而霍译多采用意译,尽量以英美文化中能够接受的习惯和说法来代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二者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总页数】4页(P109-111,126)
【作者】梁书恒
【作者单位】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J], 常璐;王治江;
2.翻译目的对《红楼梦》翻译的影响——以《红楼梦》中的文化词翻译为例 [J], 谭淳
3.试析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服饰文化翻译 [J], 周莹;王国英
4.服饰文化与翻译--《红楼梦》杨、霍两译本第三章贾宝玉服饰翻译对比 [J], 常璐;王治江
5.文化语境视角下的《红楼梦》服饰文化汉英翻译探索 [J], 张慧琴;徐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terature Review文献综述On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ostum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by David Hawkes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看中国古代服饰的翻译技巧1.Introduction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nd concepts consider the costumes as one kind of symbol of soci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status. That makes people play their own role seriously, and never overstep the rule. So, in ancient time, costumes are one part of politics, its importance is far beyond the costumes' status in modern society. And what would be termed as"The Encyclopaedia of Chinese culture ",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not only has captured the world's attention about its religious culture, catering culture, classical art and literary merit, but also has the unique artistic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for over 5000 years.As one part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describe characters' costumes which have a great number of varieties, different styles and colorful and amazing collocations, no wonder people call this book" the Grand View Garden of Costumes". So, the research of translations about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ill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and even do little good to the translation of exchanges in Chinese culture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whole world.2.Literature Review2.1. Study in China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appears in the Qing dynasty, Qianlong period(1745), with the form of original manuscripts copied by hand. But it is only about 16 chapters, then other manuscripts appeared latter, such as the one has been found in1761. All of these manuscripts are name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and made comments by "ZhiYan Zhai".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great artistic achievements. For instance, the novel provides a large number of detailed descriptions of everyday life. Cao Xueqin attained many aspects including poetry, drama, art, architecture, costumes and gardens"(Highlights of Chinese Culture, Song Li,2009).What is reason about the emergenc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or what purpose the author write this novel? And with what kind of conditions? These are worth for us thinking about them. Once a famous Redologist named Feng Qiyong (1924) has said the author writes this novel because of the two reasons below: one is the era's ferment of social thoughts which give his too much stimulus, another reason is the decline of his family. The decline of his family compelled him to see the cruel reality, and all of these elements inspired him to writ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he Inside and Outside word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eng Qiyong, 2002).As time goes b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ve spread out broader and broader gradually for more than 200 years, and also thanks to the people who constantly research and analysi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at makes it become the classical novel's writing model. These researchers have a common name -- Redologists. From now on, there are millions of books, papers, reports, speeches and so on which are talking abou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y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the religion,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the architectures, the poems, the translations and so on. However, because of the topic about this paper is about translation techniques, a few examples about these translations' researches by Chinese Redololgists will be introduced after.From the former content, it is a very obvious conclusion that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only has two complete versions written by Yang Hsien-Yi and Hawkes. After these two versions facing the public, a plenty of people begin to do researches in them, one of these researchers is Professor Chen Hongwei(1944), she says," In 19th century, the research abou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ainly talks about 'suoyin' which means doing researches in finding out the connotations hidden in the original text, that makes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e a few chapter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by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lead to many common misconception in the translation. In 1920s, the study of new Redology has a deeper progres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 Hsien-Yiand Hawkes' versions use a large amount of these new research achievements."(the Unforgettable Journey, Chen Hongwei, 2002)2.2. Study AbroadAs a literary scriptur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everlasting fans in foreign countries. Translation makes that comes true, and we all know that translation is one kind of cross-languages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and it is also one kind of cross-cultures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Many people, even the Redologists do not know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 by H.B.Joly very well, but Edward Chalmers Werner expresses his opinion about it in the Chinese Magazine(1927, 4th) named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n this paper, Edward comes up with some very sharp pieces of criticism, he says that, it is not one kind of good translation work when the Chinese structure can be seen from the English version. In 1973, David Hawkes publishe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he English and American magazines use many essays to introduce it, but all of the introduc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novel's content and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y almost ignore the translation version itself. Tao Sanders thinks the publishing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in Penguin Books Ltd is such a kind of milestone of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literature. Hawkes expresses the original novel's value correctly, and because of this trait, the Story of the Stone conquers the readers perfectly.According to the incomplete statistics, th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urope and America has seven kinds of version in English, two kind of versions in French, and one kind of version in Russian, German, Hungarian, Italian, the Dutch, Greek and Latin. There is no space to introduce them all, but the version of Yang Hsien-Yi is worth introducing. In 1994,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publishe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 and Gladys Yang. This is the only version translated by the Chinese translator. Thanks to all of the translators, their hard work for th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akes this novel become international and gain millions of foreign readers.3.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yIn this paper, a deep research about some typical parts of costum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hich translates by David Hawkes will be conducted. Guan Shijie (Guan Shiji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y, 1995) once said that, we can never translate the culture between two places completely, and it either has no possibility to avoid. All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in the world work between this two poles. That means it is very difficult for our language learner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ll of our traditional civilization, art, history, customs etc. The traditional costumes are a member of them which should be payed much attention to work on them. In addition, a plenty of exampl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ill be analysed about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o translates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s.In addition, a plenty of examples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ill be taken to analyse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to translates Chin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In additi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alytical method, comparative method and so on will be used in this essay. At last,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s to work out how to use these techniques in our daily translation work. I hope this paper will have some advantage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ReferencesCheng, Met &Li, Bingbing, Cultural transplan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Metaphor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J], Routledge, V ol5, Issue2, Page227-235,28.Apr.2010Chris, Ryan, The case of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and grand view gardens[J], Beijing,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 ol 48, No 1, Page14-28, 2009Edward, Chalmers Werne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J], Beijing, Chinese Magazine, V ol 4, 1927David, Hawkes translates,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By Cao Xueqin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1973Yang, Xianyi & Glady Yang translate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y Cao Xueqin in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Yuan, Gao, On culture difference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J], Asian Social Science, V ol 5,No 3,2009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陈宏薇,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P],天津,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2002樊永前,翻译技能与技巧[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冯其庸,《红楼梦》的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P],天津,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2002 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姜其煌,欧美红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李希凡、冯其庸[Z],红楼梦大辞典,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宋莉,中国文化概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王环,从杨译本《红楼梦》看服饰翻译及配饰表达的翻译方法[J],济南,科技信息刊,山东省技术开发服务中心,2009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