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石

合集下载

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
歙砚江西婺源县龙尾山所产的砚石。婺源自唐初至宋代中叶,一直属歙州,所产故称“歙砚”。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记载,婺源砚开产于唐开元年间。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记载,歙溪龙尾旧坑,也有卵石,其质地细润如玉,发墨如泛油,磨之无声,久用不损笔毫,并有隐隐白纹,成山水、星斗、云月等图象。歙砚质色、发墨皆优于众砚,与端砚并称,宋代苏轼、蔡襄曾作诗赞赏。著名品种有龙尾砚、罗纹砚、眉子砚等。
歙观,出产于江西省婺源县与安徽省歙县交界的龙尾山一带(罗纹山)。歙砚始采于唐代开元年间(713年—741年),于南唐时期兴盛起来,南唐李后主曾派专门的砚务官制作官砚。歙砚还一度得到欧阳修,苏东坡等人的推崇。
歙砚的石品很多,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眉纹类及金星和金晕类。古代称:“罗纹砚,其纹如罗丝精细,其色青莹,其理坚密。刷丝罗纹砚银色刷丝如发之密”。金星罗纹,是指砚面融有谷粒的结晶物,在光线照耀下犹如天空星斗,金星久研磨而不褪,且越磨越亮,是歙砚中的佳品。眉子砚,“纹若甲痕,如人画眉,遍地成对”。
洮河砚,产于我国甘肃省临潭县境内洮河,故而得名,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洮河砚取材于深水之中,非常难得,是珍贵的砚材之一。洮河石质地细密晶莹,石纹如丝,似浪滚云涌,清丽动人。洮石有绿洮、红洮两种,其中尤以绿洮为贵。洮砚适用于雕刻大面积的图意,雕刻手法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其雕工质朴,清晰感强。
是端砚,歙砚,鲁砚,洮砚。
简介:
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肇庆是古时端州的洽所,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约在唐武德年间问世。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端溪砚史》称端砚的特点是:“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寞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既久,掌纹理,著名品种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等。其样式早先取其实用,自中唐至宋乃至明清,加工日愈花色繁多,除各种砚形样式外,雕饰山水、人物、花鸟各种图纹。端砚逐渐发展成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晶,成为我国“文房四宝”中的至宝。

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18种砚石鉴别图文详解

砚石鉴别1. 端砚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

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

粒径:0.01-0.04mm。

鉴别特征:泥质矽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壹口气即可研墨。

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2.洮砚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

产自甘肃卓尼。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

粒径:0.01-0.02mm。

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壹个月不干,不腐臭。

3.田横砚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4.思砚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

产于贵州岑巩。

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

粒径在0.005-0.025mm。

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5.苴却砚矿物组成:泥岩。

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

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

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6.红丝砚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

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

产自山东青州。

粒径:0.01-0.08mm。

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7.燕子砚含三叶虫化石微晶灰岩,产于山东泰安、莱芜、沂源等地。

鉴别特点:砚石颜色多为深绿色,石质细嫩,但硬度较低发墨较慢,砚石的化石部分微黄,突出石面,似飞动的燕子和蝙蝠。

8.淄砚黑色含粉砂泥灰岩,所含矿物成分为显微晶质状方解石,褐灰色半透明状泥质物,次棱角状以石英为主的粉沙级矿物。

偶含黄铁矿物质,有金星闪烁映日有辉。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

中国十大名砚(附砚台的种类、价格、鉴别方法及砚台保养知识)启明按: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砚台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砚台的种类、砚台的价格、砚台的鉴别方法以及砚台的保养知识。

之所以要整理砚台方面的知识,是因为之前因为自己的需要,整理了关于毛笔牌子以及宣纸牌子的文章,后来又因为有前辈留言让我整理一些关于墨汁的文章资料,所以在十一国庆五台山穿越回来后趁着闲暇,我又对墨汁的一些常识也做了整理,晚上浏览自己的博客时,心想干脆把砚台的一些知识也做个整理,这样文房四宝的基本知识就全了。

虽然自己平时用的就是普通的砚台(当时报书法班的时候老师赠送的圆形的带盖砚台,后来问了才知道他们是在北京砚田书院买的。

),但是今后可能也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全文如下:中国十大名砚——砚台的种类通常我们说起“文房四宝”时脱口而出便是“笔墨纸砚”,砚在这里是排最后的,但是这似乎丝毫不影响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书法以及收藏界的地位。

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

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shè)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táo)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1.广东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端砚的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

中国十大著名砚台赏析.doc

中国十大著名砚台赏析.doc

中国十大著名砚台赏析中国十大名砚赏析1.十大著名砚台和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工具。

由于它们强壮的天性,它们代代相传,不朽,被历代学者所珍视。

除了端石、射石、洮河石、程妮石、红石、砀石、菊花石之外,还有几十种砚石,如玉砚、玉杂砚、瓦砚、漆砂砚、铁砚、瓷砚等。

石砚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但自唐代以来,广东的段、安徽歙县的歙县、甘肃南部的陶、河南洛阳的等被称为“四大名砚”。

然而,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著名砚台是:1.段燕:段曦砚,产于广东肇庆东郊斧山的段曦烂河山。

这种石头细腻、柔软,并且具有可以显影而不损坏画笔和气息的特性。

终端石自然生成的图案形成终端石的“石制品”,如香蕉叶白、鱼脑浆、天青、烫印、猪肝浆、金星斑、冰粒、石眼等。

端砚以其古朴、古朴、精致和自然的工艺而闻名。

它被誉为"世界第一砚"、"世界第一砚"和"文房四宝之宝"。

因其“质轻、质坚、质软、无纤维环而寂寞”,自唐代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青睐。

由于其美丽的质地和多样的名称,其加工技术越来越复杂,地位越来越高。

因此,它已成为中国第一石砚。

2.她砚: 始于唐代,产于古代周舍(今安徽婺源、江西、歙县、黟县、休宁等地)。

婺源的卫龙砚是最好的。

其材料取自江西省婺源县卫龙山周围的溪流,故名卫龙砚。

佘艳石坚硬、湿润、致密,质地美丽。

它像抚摸肌肉一样抚摸皮肤,用锋利的边缘打磨皮肤,在不光滑的水中留下一支笔,并且不抵抗墨水。

这种墨水体积小,容易干燥,洗后会变干净。

敲击时,有清晰的金属声,不耗水,寒冷天气不结冰,呼吸冰冷易磨,墨如油,不伤头发,雕刻精美,古朴典雅。

自唐代以来,它一直保持着著名砚台的地位。

3.闫涛:山西砚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原名江州),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与段、佘、陶享有同等的声誉。

由于不同的原料来源和不同的烧制时间,程妮砚台有不同的颜色。

其中,"红朱砂、黄鳝、青蟹壳、绿豆沙、檀香紫"是最好的颜色,尤其是红朱砂和黄鳝。

中国四大名砚

中国四大名砚

编辑词条中国四大名砚中国四大名砚石前言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

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就已粗见雏形。

刚开始时是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大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

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谈起砚的种类有许多种,从砚的材质可分为:玉砚、银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漆砚等,其中石砚是最为普遍,也最实用的一种砚。

砚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砚是半坡村遗址出土的研磨颜料的研磨器,在1980年,大陆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

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

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年了。

秦汉时期,陶砚、瓦砚、铜砚、漆砚等砚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古今事物考》记载:「自有书契,即有此砚。

盖始于黄帝时也。

一云子路作。

」目前所知,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磨天然或半天然墨了。

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

砚台历经秦汉、魏晋,到了唐宋为辉煌时期,开始采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歙州的歙石以及甘肃临洮的洮河石,至此,中国的砚台历史产生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

至唐代起,各地相继发现适合制砚的石料,开始了以石为主的砚台制作。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歙州次之。

后始重端、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

故史书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

到了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端石 歙石 龙尾石 金星石 罗纹石 越石 青溪石及西石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端石 歙石 龙尾石 金星石 罗纹石 越石 青溪石及西石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端石歙石龙尾石金星石罗纹石越石青溪石及西石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端石歙石龙尾石金星石罗纹石越石青溪石及西石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端石.歙石.龙尾石.金星石.罗纹石.越石.青溪石及西石端的石居中国古代四大知名砚石之首,其余三者为歙石、洮石、红丝石。

该砚石资源原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北郊、西江羚羊峡东侧端溪河畔的烂柯山(又名“斧柯山”)及七星岩至鼎湖山一带的北岭,方圆近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从古至今,端石采坑甚多,其中知名的存有旧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宋坑、梅花坑、蕉园等。

但又以端溪河转化成羚羊峡的汇合口处、烂柯山老坑所产端石为最名贵。

历史上的“端溪名砚”就产自此,迄今仍位居和古端州(今肇庆市高要县)正品名砚的前茅。

据张可尧的研究,端石多为青灰色泥质页岩、含粉沙泥质岩、泥质板岩、硅质铁质页岩、铁质泥质岩等。

主要由水云母类黏土矿物组成(85%—95%),另不含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电气石、绿泥石、锆石等。

由于水云母类黏土矿物颗粒及小,呈圆形隐晶质或细鳞片状,原产光滑,故端石球状、柔和、坚毅、温润、轻盈,可以呵气研磨,搓之无声。

赤铁矿含量约3%—5%,呈圆形尘土状、微粒状、云雾状,粒径0.01—0.04毫米。

从工艺美术性能而论,端石主要呈灰、紫色,其次为青灰稍带紫蓝色和绿色,质地致密细腻,具有多种美丽的花纹。

长期实践证明,端石为理想的制砚石料。

工艺美术家根据花纹的色泽、形态、分布特征等分为石眼、鱼脑冻、猪肝冻、蕉叶白、火捺、金银线、冰纹等品名。

(1)石眼---石眼就是指原产于端石上,外形肢似人的眼睛的天然花纹。

它具备美丽的青绿色或黄绿色,呈圆形球形、椭球形、卵形、扁豆形等外观。

按其内部结构存有实心石眼和空心眼之分后,按女团状况则存有单体实眼和复体石眼之别。

中国十大名砚鉴赏

中国十大名砚鉴赏

中国十大名砚鉴赏中国名砚欣赏一、十大名砚砚台是中国毛笔书法的必备用具,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被历代文人作为珍玩藏品。

砚台的材料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红丝石、砣矶石、菊花石外,还有玉砚、玉杂石砚、瓦砚、漆沙砚、铁砚、瓷砚等几十种。

我国的许多地方都产石砚,但自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属陶)被并称为“四大名砚”,但中国书法界公认的十大名砚是:1.端砚:用端溪砚石制作,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石质细腻、幼嫩,有发墨不损笔毫和呵气即可研墨的特点。

端石天然生成的花纹构成端石的“石品”,如蕉叶白、鱼脑冻、天青、火捺、猪肝冻、金星点、冰纹、石眼等。

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以古雅、朴实、精美、自然闻名于世,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中的宝中之宝”的美誉。

因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自唐代问世以来,便受文人学士青睐。

加上纹理绮丽,各具名目,加工技艺亦愈纷繁,地位越来越高,故而升到我国石砚之首。

2.歙砚:始于唐代,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其料取于江西婺源县龙尾山一带溪涧中,故又称之为龙尾砚。

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抚之如肌,磨之有锋,涩水留笔,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涤之立净。

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

自唐以来,一直保持其名砚地位。

3.陶砚:山西澄泥砚,出产于山西省新绛县(古称绛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

澄泥砚由于原料来源、烧制时间不同而有不同颜色,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

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

澄泥砚使用经过澄洗的细泥作为原料加工烧制而成,因此砚质地细腻,犹如婴儿皮肤一般,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滋润胜水的特点。

歙砚

歙砚
歙砚石色如碧玉,又具有不吸水、不拒墨、不损毫、贮水不涸、易洗涤等特点,享有“孩儿面”、“美人肤” 之称,历代文人和书画家如柳公权、欧阳修、苏东坡、米芾、蔡襄、黄庭坚、唐寅等无不视歙砚为至宝,赞美歙 砚的诗人甚多。大书法家米芾在《砚史》中就盛赞歙砚“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墨水于纸, 鲜艳夺目,数十年后,光泽如初”。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也在《砚谱》中赞誉歙砚“龙尾远出端溪上”,认为歙砚 胜过端砚,宋代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曾盛赞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 肯耍秦人十五城。” 。
歙砚2.制坯:砚坯分为定型坯、自然形坯两大类。定型坯是按计划生产的规格型坯,如正方形、圆形、不规 则形等。自然形坯则是就砚石之自然形状加以修整,锯磨成坯。
3.设计:是制作砚台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关键性工序,要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认真考虑题材、立意、构图、 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大自然赋予砚石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艺,即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不同的 石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歙砚石本身具备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点,合理地加以运用,要用得恰当, 用得协调才能突出美的艺术效果。
金晕:团团奕奕,如晚霞中的金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金晕大小了然不定,给人以一种独特 的朦胧美。品名有玉带金晕、眉纹金晕、金花金晕等。大多分布在水舷坑、金星坑、水蕨坑、碧里坑。
歙砚 罗纹:罗纹的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给人一种晶莹、素雅之美。罗纹或形如春水皱起,荡漾在细美微风 之中;或形如罗裙绮丽,飘散不定。宋米芾《砚史》中记载:“今人以细罗纹无星为上。”赵希鹄在《洞天清禄 集》中写道:“歙砚纹理有罗纹刷丝、金、银刷丝三品。”罗纹的品名有水波罗纹、细雨罗纹、金星罗纹、刷丝 罗纹等。罗纹一般分布在水舷坑、水蕨坑、碧里坑、罗纹坑、罗纹里山等。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贺兰石、洮石、嘉峪石、湘砚石、天坛石及蔡州白石、思州石及织金石、苴却石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贺兰石、洮石、嘉峪石、湘砚石、天坛石及蔡州白石、思州石及织金石、苴却石

宝石玉石系列之砚石——贺兰石、洮石、嘉峪石、湘砚石、天坛石及蔡州白石、思州石及织金石、苴却石13、贺兰石贺兰是以产于宁夏贺兰山而得名。

用它制成的砚台称“贺兰石砚”或“贺兰砚”,为中国名砚之一。

基本特征贺兰石为粉砂质泥质黏板岩,由沉积成因的黏土岩边质而成,主要矿物成分为黏土矿物。

惟其中一部分黏土矿物仍保持着隐晶状,另一部分则已重结晶成绢云母、白云母、伊利石等。

矿物粒径:长轴一般为0.02-0.04毫米,短轴一般为0.005-0.010毫米。

粉砂矿物主要是石英,呈次棱角状,粒径多为0.05毫米,分布均匀,但数量少。

其它矿物还有赤铁矿、电气石等。

砚石具变余粉砂泥质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少数为薄层状构造。

由黏土矿物集合体与细粒石英集合体相间组成的薄层,单层厚0.2-2.0毫米。

工艺美术家称这种“石英砂岩”质的薄层为“杂质”,因为它的硬度相当大,故用刀刻划不动,进而常常影响砚台的加工和制作。

贺石的比重约2.65-2.84,维克压入硬度约71.4KG/CM*。

从工艺美术特征而论,贺石的颜色主要由深此和浅绿二色构成的。

14、洮石洮石又称“洮河石”,以产于甘肃省古洮州之洮河沿岸而得名,为中国四大著名砚石之一。

用它制成的砚台称“洮石砚”或“洮砚”,或“洮河石砚”等。

基本特征现今洮石的具体产地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约8公里的洮河东岸。

其洮石采矿场紧靠洮河,在地貌上为一陡崖,当地称之为喇嘛崖。

洮石为含少量粉砂质的泥板岩,产于距今约3.5亿年前的早石炭世地层下部,夹在青灰色石英砂岩、石英长石砂岩、紫红色砂岩及粉砂质板岩中。

喇嘛崖出产两层可用作砚石的泥板岩:下层泥板岩在喇嘛崖下部的喇嘛洞,岩石为青灰色泥板岩,厚约1米,是生产洮石的上等材料。

组成洮石的矿物主要为水云母,粒度0.01-0.012毫米;粉砂碎屑石英含量约1%,粒度0.01-0.02毫米。

此外,在紫色粉砂岩中所夹的少量紫色泥板岩,原约0.5米,也是生产洮石的良好材料。

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

四大名砚端砚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

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九龙砚》,其长为4.6米,宽3.15米,厚0.45米,重达13.8吨。

被誉为“中华之最”。

现收藏于肇庆市端茗砚雕工艺厂内。

现在,肇庆市生产的端砚,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如端州古邵图大端砚,巧妙地将古端州缩龙成寸,又如仙境立体雕刻大端砚,把端砚雕刻成立体的一条鳄鱼、一只鸣蝉、一堆瓜果、一群仙人,并巧妙地将砚池收藏其中,看似雕塑、古董,但又可磨墨挥毫,令人叹为观止。

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方式导致工匠后继乏人,只有认真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切实保护和延续传统端砚制作技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广东省肇庆市的程文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 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文房四宝︱砚文物欣赏

文房四宝︱砚文物欣赏

文房四宝︱砚文物欣赏菊花石秋潭菊形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菊花石秋潭菊形砚(清乾隆年间)。

砚菊花石制,取材于圆状石料,依形略加斧凿。

砚石茶绿色,圆形砚堂,犹如一潭秋水。

砚堂内外各有白菊纹一朵,注水后,恰似菊花倒映于水中,情趣盎然。

砚堂右上方有一天然孔洞,可作墨池。

此砚因材施艺,造型自然,雕工刀法简练,构思奇巧,意趣天成。

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澄泥乾隆御制赏砚(清乾隆)。

六方砚分别呈圆形、椭圆形、八角形、长方形、风字形、瓦当形。

每方砚之砚背或砚面上方均镌阴文乾隆御题诗一首。

各砚皆装于紫檀木嵌玉珮匣内,匣盖上均刻阴文填金乾隆御制诗一首。

六方砚同装于一楠木盒内。

此种赏砚均成套,其砚型在一套中各不相同,是清代流行的宫内赏赐用品,常用端石、歙石制作,而用澄泥制作的较少,澄泥砚的制作在明代已达到成熟阶段。

端石双龙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端石双龙砚(清乾隆)。

此砚端石制,椭圆形。

砚面上部及砚边雕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正中一龙四旋盘绕,翻腾踊跃。

右侧一游龙突现藏尾露头,昂首仰望,二龙之间,嵌金珠一颗,形成二龙戏珠图。

砚下方为砚堂,金珠煌煌生辉,周围间以飞云、骇浪,有云海相接之意。

艺术家以巧妙的手法,在龙身之下,激流低凹处作暗通的墨池三。

云水四合于砚背,激浪和疾风形成两个急卷的漩涡,前后浑然一体,气势酣畅。

砚石色青紫,纯净无暇,石内隐含“火捺胭脂晕”等纹理。

质地极为细腻,温润,制作精妙,构图新颖,造型典雅,刀法圆润流畅。

为清代砚中佳品。

砚台装一紫檀木盒内,砚盒亦颇为考究。

盒嵌玉佩饰件,盒面有乾隆御制诗,并录苏轼的咏文,盒内雕一龙并显“龙光”二字,盒底外面刻二十八宿图,其图填金“天府永宝”四字。

盒雕线条流畅,华贵富丽。

端石猫蝶砚来源:故宫博物院名称:端石猫蝶砚(清)。

砚端石制,随形。

砚面浮雕一猫扑蝴蝶图案,以端石的黄绿色自然石眼作猫眼及蝴蝶翅膀上的花斑。

猫蝶之下有砚堂。

砚左侧阴识篆书“寿友”二字。

砚背铭阴文“金眼焕彩,粉翅飘香,锡尔纯缎,受福无疆”,下署“丁酉润二月庚寅,并钤韦斋、吴祖谦”,篆书“韦”、“斋”两印。

17.第十七节砚石

17.第十七节砚石

第十七节砚石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

石砚是由砚石雕制而成的研墨工具,而砚石则是指能用于制砚的矿物集合体——岩石。

然而,并非任何岩石都能作砚石,只有具备质地致密滋润、细中有锋、硬度适中、单层厚度较大的沉积岩和变质岩才能用作砚石。

一、砚石的基本性质(一)砚石的物质组成1.矿物组成砚石主要由硬度较低的粘土矿物或方解石组成,还必须含一定比例(5%左右)的硬度较高的次要矿物(石英、黄铁矿、红柱石和赤铁矿等),以利于提高石砚的研磨性能。

不同的砚石其矿物组成截然不同。

泥岩、板岩和千枚岩类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黏土矿物,其次为石英、黄铁矿和红柱石等;灰岩、大理岩类砚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其次为石英、赤铁矿等。

现仅以中国的端、歙、洮、红丝四大名砚石为例,讨论砚石的矿物组成。

端石为含赤铁矿的水云母泥岩或板岩,其中斧柯山端石(即狭义的端石)为水云母泥岩或板岩,质地较柔润;而北岭山端石为含赤铁矿泥岩,质地偏红略燥。

端石由以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为87%~96%)、赤铁矿(质量分数3%一5%)、石英(质量分数1%~2%)、方解石(质量分数1%)及微量电气石、金红石和锆石等矿物组成。

歙石为含绿泥石的云母质板岩至千枚岩,其成分质量分数为:蠕绿泥石35%~40%、多硅白云母25%一30%、石英25%~35%、长石2%~3%及少量电气石、锆石和碳质等。

洮石为富含叶绿泥石的水云母质板岩,主要由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质量分数99%)及少量石英粉砂(质量分数1%)组成。

红丝石为微晶灰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另含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等矿物。

组成砚石的黏土矿物颗粒大小要适中,且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以形成具有铓锷的特殊界面。

从上述砚石的矿物组成可知,大部分砚石中都含有云母类矿物(绢云母、水云母、白云母或多硅白云母等),而云母类矿物内部就具有这样的特殊层状结构,结构单元层之间借助大半径的阳离子紧密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阻止水分子进入其晶格中;结构单元层内部的原子之间联系更为紧密,致使石砚又具有很好的储水功能。

中国砚石大全

中国砚石大全

中国砚石大全砚,石滑也。

研墨也。

即用来磨墨的润滑石头。

砚是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冠,砚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三千多年历史。

文房四宝中,“惟砚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砚之遗留千古而永存。

”砚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研磨颜料的石器,战国时期砚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砚石随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鉴赏和收藏价值,历来为皇家贵族及骚人墨客所喜爱。

苏东坡爱砚成癖,拥砚而眠。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时代,砚的实用价值不大,但砚的鉴赏及收藏价值越来越被人珍爱,砚进入了艺术品收藏行业。

中国地大物博,山石遍布,可以磨墨的润滑石头很多,著名的砚石也很多,“端歙洮澄”是中国四大名砚。

我们先从名砚开始来领略中国砚石大全及砚石文化。

一、广东端砚石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广东肇庆(古代称端州)的端溪,已有1300年历史。

端砚是肇庆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石质坚、滑腻、娇嫩。

其佳品酷暑严冬,砚心水气不干,故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是几亿年前泥经过高温高压后形成的变质岩,含软泥和硬硅,砚石刚中带柔,具有丰富多彩的天然石品花纹,是砚石最佳材质,故为名砚之首,称雄于世,誉满天下,自古以来便是皇家贡品。

端砚石常见的有鱼脑冻、荡青花、蕉叶白、天青、翡翠等,有紫色及绿色两种颜色。

二、安徽歙砚石,又名龙尾砚石歙石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歙砚又称龙尾砚,四大名砚之一。

唐朝时期便在安徽古歙州(现包括歙县、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开采。

歙砚有天然纹理,砚石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故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受到历代书法家称赞。

唐后主李煜视歙砚为“天下之冠”,专门设置砚务官,搜集佳石造砚。

由帝王设置官职督采歙石,这是采石行业破天荒的盛举,也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更是中国砚石文化最辉煌的一页。

歙砚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类一百多个品种。

罗纹的纹理如丝绸般旖旎;眉纹其眉毛粗、细、疏、密,各具神采;金星融结在砚石之中,如秋夜繁星,闪闪发光;金晕团团奕奕,如晚霞中的金云;砚石中有细小黑点,分布均匀密聚,如鱼子状。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

国家标准:18种砚石鉴定图文详解(值得收藏)!依据国家标准公告2014年第11号,经过复杂的汇总分析和多次的研讨评审,在2014年8月,GB/T 30713-2014《砚石显微鉴定方法》正式出台,将砚石分为4类18种,适用范围为砚石的显微鉴定。

示意图如下:下面为以图文的形式,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18种砚石。

端砚矿物组成:水云母为主的黏土矿物,少量赤铁矿、石英、方解石,微量电气石、金红石。

产自广东省肇庆市东郊斧柯山端溪之烂河山。

构造为块状构造、层理构造、条纹状构造等。

粒径:0.01-0.04mm。

顾二娘款洞天一品端砚,清初期,长23.5cm,宽20cm,厚3.6cm(故宫博物院藏)鉴别特征:泥质硅质绢云母板岩和泥质砂质绢云母板岩,特点在于它石质细腻、幼嫩,发墨不损笔毫,呵一口气即可研墨。

石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

洮砚矿物组成:水云母、叶绿泥石等黏土矿物(99%),少量石英粉。

产自甘肃卓尼。

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呈现板理并保留韵律构造。

粒径:0.01-0.02mm。

鉴别特征:水云母泥质板岩,特点是绿如蓝、润似玉,有条条纹理,发墨生光,贮墨一个月不干,不腐臭。

田横砚黑色粉砂质泥岩,产于山东青岛田横岛。

思砚矿物组成:水云母、绢云母和石英粉砂等,少量黄铁矿。

产于贵州岑巩。

具变余粉末泥沙结构。

粒径在0.005-0.025mm。

鉴别特征:含石英砂、黄铁矿、炭质、水云母的黏土岩,特点石质细腻,内含金星,精磨耐用。

苴却砚矿物组成:泥岩。

产于四川省攀枝花市。

鉴别特征:其石色紫黑沉凝,石质致密细腻,莹洁滋润,发墨如油,存墨不腐,石晶绚丽丰富。

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抚之如婴肤娇嫩。

红丝砚矿物组成:方解石为主,少量铁质及微量石英、云母。

丝状弯曲文理构造,即假层理构造。

产自山东青州。

粒径:0.01-0.08mm。

鉴定特征:红色致密块具丝状弯曲文理的薄层微晶灰岩,特点是石质润美,坚而不顽,色花不艳,手拭如膏,发墨如油,与墨相亲,墨色如漆,纹彩多姿。

文化之石——砚石

文化之石——砚石

文化之石——砚石砚台是一种研墨和掭笔的文房器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

我们把用来制作砚台的“石头”称作砚石。

从岩石角度出发,砚石可划分为沉积岩和变质岩两大类。

沉积岩大类砚石又有泥岩类、凝灰岩类和石灰岩类,变质岩大类砚石又有板岩类、千枚岩类和大理岩类砚石之分。

从实用性观点看,能做砚石的岩石以板岩类居多,石灰岩类次之,大理岩类、干枚岩类、凝灰岩类和泥岩类较少。

名扬天下的“四大名砚”中的前三者(端石、歙石、洮河石)主要均为板岩,也有部分端石为泥岩,而部分歙石为千枚岩。

知识点:板岩板岩是具特征的板状构造的浅变质岩石。

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轻微变质作用所形成。

原岩因脱水,硬度增高,但矿物成分基本上没有重结晶或只有部分重结晶,具变余结构和变余构造,外表呈致密隐晶质,矿物颗粒很细,肉眼难以鉴别。

有时在板理面上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等新生矿物,并使板理面略显绢丝光泽。

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1.端砚端砚始于唐朝武德年间,至今已有1300余年,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

用于制作端砚的砚石产于广东肇庆。

端砚石原石属于泥盆纪桂头群,含凝灰粉砂质泥岩、水云母泥质岩、泥质岩、板岩或绢云母干枚岩等,显微鳞片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硬度为3~4,质地细腻,抛光后呈油脂光泽。

端砚石一般呈紫红、紫黑、青绿、青灰、深灰、紫蓝、紫等色,花纹数十种,较著名的有猪肝冻、鱼脑冻、蕉叶白、胭脂晕、青花、火捺、石眼、冰纹、金银线等。

端砚最大的特点是温润,具有发墨效果好、不损伤毛笔的优点。

端砚的主要品种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宣德岩、古塔岩和绿端石等。

端砚石制作的砚台素来有石质优良,细腻嫩滑、滋润,发墨不伤笔头、呵气可研墨的特色。

为此,古人评价端砚: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磨之寂寂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端砚(左)和歙砚(右)2.歙砚歙砚又称“龙尾砚”、“婺源砚”。

四大名砚赏析

四大名砚赏析

四大名砚赏析展开全文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

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

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

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

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

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砚的种类和收藏

砚的种类和收藏

砚的种类和收藏制砚的原料,自汉以来,除了石砚、玉砚、陶现、还有瓷砚,瓦砚、澄泥砚及铜、铁、银等金属砚。

从实用角度来说,实质上只有瓦、石两大类别。

以其制作的不同,瓦砚有澄泥、砖瓦两种;石砚则以其产地的不同,有端砚、歙砚、乌金砚、灵岩石砚、开化石砚、大沽石砚、沉州石砚、溪石砚、洮石砚、紫金石砚、红丝石砚、角石砚、绿石砚、金星石砚等十余种。

兹略分述如下:澄泥砚凡澄结细泥烧炼所成的砚,就叫澄泥砚。

在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未出现,古人作书作画的研墨器具当以泥砚为唯一之物。

因普通的陶器质地稀松,多含砂砾,不适于研墨和贮墨,故必须将泥澄细压坚实,入窑烧炼后,方可适用。

为之甚易,随处都可制造,惟以山西绛县、江苏宝山所制的澄泥砚最为知名。

山西绛县制澄泥砚的方法是:用缝好的绢袋盛放澄过的细泥放在汾水的底下,过了一年之后则泥已坚实,取出晒干再切成各式砚形,入窑烧之即成。

江苏宝山靠海,长江入海处也产佳泥。

所以宝山的澄泥砚也有名。

考澄泥砚的颜色以鳝鱼黄为最上,绿头青者次之,玫瑰紫色者又次之。

其黄土有斑点的称为砂斑点;大者名豆瓣砂,小者叫绿豆砂。

有二砂者尤善落墨。

后人虽有仿造,一是佳泥难得,二是很难掌握火候,所以造出来的澄泥砚粗糙损笔,均不堪用。

且颜色庞杂,浮浅干枯,稍一比较,真伪自明。

秦双砖瓦砚秦汉时一些著名的建筑,其所有砖瓦均系澄泥,特制者其成分完全与澄泥砚相同,且都掺有少许金属在内,故质地细密、体重,声音清越,用之为砚,比降州、宝山的澄泥砚有时还要好。

秦汉砖瓦上每件都刻有年代、瓦名及制造者姓名,平民得之甚难,在当时就颇珍贵。

即使能得上一两块,因系御用,亦不敢使用,所以在秦汉时期,没人用砖瓦来作砚。

其后,天下屡经变乱,秦汉所有著名建筑物不是毁于兵火,就是埋藏地下,唐宋之时,才逐渐由地下挖出,见其质地坚实遂制以为砚。

通过人们实践的结果,如秦的周丰宫瓦、阿房宫瓦、兰池宫瓦、卫字瓦、信宫瓦、鸿台瓦,汉的未央宫瓦、始「汤皿」宫瓦、长安瓦、万岁宫瓦、甘泉宫瓦、延寿观瓦、高安现瓦、平乐观瓦、白鹿观瓦、便殿瓦、上林苑瓦、甘林瓦、八风台瓦、乐府瓦,魏的铜雀台瓦、家瓦;秦的周丰宫砖,汉的竟宁砖、建平砖、永宁砖、永建砖、本初砖、中平砖、万岁砖、蜀师砖、寿孝砖、长乐砖,魏的铜雀宫砖,吴的宝鼎砖、建兴砖、孙氏砖,晋的太康砖等皆可为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 产于现广东肇庆, 因古时隶属端州, 故称端砚; 又因其产于端溪水附近, 也称端溪石砚。端砚问世于初唐, 据清代计楠的《石隐砚谈》记载: “端溪石, 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乃唐高祖李渊年号, 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推算起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由于端砚石质细腻滋润, 石品花纹丰富多彩, 多得文人墨客的推崇, 被列为四大名砚之首。端石属于绢云母泥质板岩, 以紫色为主调, 主要由泥质物质组成, 但含有少量的赤铁矿(3-5%)和石英(10-20%)。端砚中比较名贵的石品花纹有青花、蕉叶白、鱼脑冻、火烙、天青、冰线、翡翠、金银线、金星点等等。端砚的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石品花纹, 是天然生长在砚石上形似眼睛的石质特殊的部分, 因其罕见、形神兼备、艺术寓意深刻而被广为喜爱和重视。正如古人所说: “人惟至灵, 乃生双瞳, 石亦有眼, 巧出天工”。
砚石的主要种类
我们经常能听到所谓的“四大名砚”, 即“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实际上, 除了四大名砚外, 较为著名的砚尚还有近百种, 它们分布于华夏各地, 且每种砚都有其特殊的内在品质(石质)。从地质学的观点来看, 组成砚石的岩石大致为三类, 即泥质岩、板岩—千枚岩及碳酸盐岩。由于地质上的复杂性, 每种砚石的矿物组成都不尽相同, 因而使砚石的石质也有所不同, 并且同一砚石中石质不同的部分往往构成不同的图案(石品花纹)。下面我们就从产地、石质和石品花纹等方面, 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著名砚种的砚石。
天坛岩(盘谷砚) 天坛岩, 又称盘谷石砚, 产于河南济源之盘谷、砚山等地。在清乾隆年的《济源县志》上有盘谷砚的记载, 也有人认为济源历代出土的石砚与现今的砚石产地相同, 如此推算, 天坛岩的历史已逾2000年了。天坛砚石属于粉砂质泥质岩, 其主要的矿物成分为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白云石和黄铁矿等。天坛砚的石品有30余种, 较名贵的有青紫色的“青斑”、嫩绿色的“柳芽黄”、红黄绿共生的“三彩”、以及“瓜籽”和“玄珠”等。
苴却砚 苴却砚名源于却地名, 原属云南永仁县, 现属攀枝花市, 其“苴”字发Zuo(同左)音。苴却砚起于何时已不可考, 但在清咸丰年间就有匠人制砚。在宣统元年(1909年)曾有三方苴却砚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大奖, 使其名噪一时。苴却砚石属于板岩类, 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和绿泥石(含量超过70%)、白云石(25%)及少量其他高硬度矿物。苴却砚石的色泽和石品与端石有惊人的相似性, 如“绿标”、“青花”、“冰纹”、“火烙”、“金星”、“胭脂冻”等诸品, 甚至连石眼也不例外, 只不过苴却砚石的石眼更多更集中。曾有一方尺余长的砚料, 其上的石眼有450余颗, 如按“七珍八宝”的说法, 可谓是无价之宝了。
至于对一方砚的鉴赏, 除了要考虑石质的优劣外, 还要注重砚石的石品花纹、造型、雕刻手法等, 甚至于砚的命名、铭文、钤印和用匣也是要考虑的内容。但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鉴赏石色时用水湿之或沉入水中观察效果会更好, 着重观察的是色调的变化。
石声是通过叩击来表现的。同石色一样, 不同砚种砚石的石声是不尽相同的。如优质端石的石声是“木声”, 还可细分出“湿木之声”和“干木之声”, 声音清越或带铿锵者则是端石的中下品; 但对歙石而言, 叩击砚石如叩击金属则是上品, 若发出木声则反而是中下品了。
歙砚 歙砚石最著名的产地是今江西婺源之龙尾山, 因古时称歙州, 所以叫歙砚, 也叫龙尾砚。在今歙县、祁门和休宁等地仍有出产。传说歙砚是唐代开元年间开始的, 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过去和现在也有称歙砚为四大名砚之首的, 这可能因为歙砚也具有优良的实用价值和特殊的石品花纹, 得到了一些人的偏爱。歙石属于板岩—千枚岩类岩石, 颜色偏青黑。优质的歙石主要含有绢云母70-95%, 粉砂质2-15%, 绿泥石1-5%, 金属硫化物1-2%。古人早已歙石的石品花纹作了总结。《明一统志》载: “其品有五, 一曰眉子, 二曰外山罗纹, 三曰里山罗纹, 四曰金星, 五曰驴坑”。现在看来, 歙石的石品主要分为罗纹类、眉子和眉纹类以及金星和金晕类。这些石品与其岩石的性质有关, 由于板岩—千枚岩属于变质岩石, 在其形成过程中, 会使得其中的片状矿物定向排列, 故形成罗纹和眉子类花纹, 砚石中细粒点状分布的黄铁矿即是所谓的金星, 它们风化后周边可呈锖色晕圈, 这就是金晕。
洮河砚 产于甘肃省卓尼县, 原属洮州, 也是四大名砚之一。史书中对洮河砚出产年代没有记载, 但根据金朝一些文人的题记推断, 洮河砚可能始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 那么它也有近千年历史了, 但那时卓尼等地尚属蛮荒之地, 文化落后, 何以洮河砚能列入四大名砚呢? 这至今仍是个谜。洮河砚石属于典型的泥质岩, 主要由层状硅酸盐矿物如绿泥石等组成。其典型的石品有亮绿色的“鸭头绿”、深绿色的“鹦鹉绿”和“玄璞”、淡绿色的“柳叶青”以及玫瑰红色的“鸊鷉血”等。其中绿色砚石中若带有“黄标”则更加名贵, 如民谣所云“洮砚贵如何, “黄标带绿波”。
一般而言, 作为砚石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 其一是硬度要适中, 一般为摩氏硬度的3~4, 较墨的硬度(2~3左右)稍大, 这样才能研磨出墨来; 其二是组成砚石的矿物颗粒大小要适中,颗粒一般在0.01-0.001毫米左右, 这可保证研磨的墨粒大小符合“发墨如油”的要求; 也可含少量分散分布的高硬度矿物颗粒(如石英、黄铁矿等), 这样既可有一定的研磨性能, 又有一定的下墨速度; 此外, 优质砚石还要求含有大量的片状矿物(如绢云母、绿泥石等), 且其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片状矿物的排列应和砚面有一定的角度, 这可以增加砚石的研磨性能和保水性能, 以保证“贮水不涸”和“下墨如风”。虽然石头的种类繁多, 但可制砚之材却很少, 加之采掘非常困难, 这也是人们视砚为宝的原因之一。
对石质而言, 优良砚石集中体现在石质细腻、滋润, 用其制成的砚在使用时下墨快、发墨佳而又不损毫等方面。
这是石质美的内在因素, 给人的外在感觉是通过砚石的色、声、感等来表现的。
石色就是砚的颜色, 不同砚种的石色往往是不同的, 如端石是紫的色调, 华丽而庄严; 歙石青黑色, 清癯而严肃; 洮河石偏绿色, 活泼和亮丽。虽然这几种颜色不同, 但都是石中佳品。
潭柘砚 产于北京门头沟潭柘寺附近, 砚石呈紫红色, 故也有“潭柘紫石砚”之称。潭柘砚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个砚种, 其历史是很短的, 在80年代中期才大量正式生产的。潭柘砚石有深紫、红紫、以及紫色夹绿色斑点诸品, 属于泥质板岩类砚石的一些天然特性, 我们欣赏砚石的天然美, 可从砚石的石质来入手。
鲁砚 鲁砚是泛指产于山东的砚, 或许因为是孔圣人的故乡, 鲁砚有十数个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砚石有红丝石(淄博)、尼山石(曲阜)和燕子石(泰安)等。这几种砚石虽然颜色各异, 石品花纹也差别较大, 但均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红丝石在唐宋时即负盛誉, 宋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有“青州红丝石第一”的说法。红丝石的色调以红为主, 红黄相间, 其中黄地红丝的石品为最佳。尼山石真正产于圣人之乡的曲阜, 仅清乾隆年间的《曲阜县志》上有记载, 可见其历史并不长。尼山石质坚色黄, 其典型的石品是松花纹, 据笔者研究这是由于锰的氢氧化物扩散所致。以燕子石制砚, 在明清期间就有记载。燕子石不仅局限于泰安, 在费县和莱芜等地也有产出。燕子石以黄色调为主, 其上大小不一的燕子或蝙蝠实际上是三叶虫化石, 是生活在距今3~5亿年间的海洋生物, 制砚时一般把它们处理在砚额附近, 观赏起来别具一格。
澄泥砚 在四大名砚中, 只有澄泥砚是陶砚, 其制作方法类似于烧砖制瓦, 按宋代《文房四谱》中的说法, 大致是取河床下的泥,淘洗并用绢袋盛之,系绳再抛入河中, 继续受水冲洗, 如此二、三年之后, 绢袋中的泥越来越细, 然后入窑烧成砚砖, 再雕凿成砚。但由于要考虑质地和色泽, 故实际工艺要复杂得多。澄泥砚的形成约在晋唐之间的山西绛县一代(古称虢州), 略早于端、歙。其原料的成分以伊利石、石英、长石和方解石为主, 烧结后的坯胎和雕琢后的成品主要是石英、长石和方解石, 以及非晶态的玻璃相(占20-40%)。其著名的花纹有“鳝鱼黄”、“绿砂(又名茶叶末)”、“蟹壳青”和“玫瑰紫”和“虾头红”等。
砚石小谈
什么是砚石
砚是一种研墨和掭笔的文房器具,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物。我们把用来制作砚台的“石头”称作砚石,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需要指出的是, 在中国历史上, 用来制砚的材料种类很多, 除了这里讲的“石头”之外, 还有诸如纸、木、竹、漆、陶甚至一些金属, 对这一类砚台, 其实用价值远逊于其艺术欣赏价值。
石感是用手来感觉砚石的细腻、娇嫩程度。一般用掌心在墨堂抚拭, 优良的砚石给人的感觉是娇嫩、温润, “如抚小儿肌肤”。若抚摸时糙手或干燥吸汗, 则属石质劣品。
上述的鉴赏之法,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验和体会, 其中有些细微的差别, 诸如石色的色调变化、砚石细腻、娇嫩程度等, 都是非方家不可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