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民俗
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
![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https://img.taocdn.com/s3/m/85b09862011ca300a6c39088.png)
繁衍 生 息 。洪 荒 时 代 , 文 先 祖 大 禹在 柳 林 “ 蛟 人 凿
龙壁 , 改堵 为疏 ” 使 “ , 黄河 归 道 , 天下 水 患平 息 ” 柳 ,
个月 时 间 , 由大 大d t 十几 个 节 日组 成 的传 统 大年 ,J ,
“ 国边 邑” 赵 。公 元 59年 的北周 大 象 元年 , 林 一 7 柳
带 曾设 “ 湖郡 ” 置 “ 湖 县 ” 成 为 黄河 中游 跨 河 定 , 定 ,
宵节期 间 , 当地老 百姓都 要 围绕 堪 称 “ 夏一 绝 ” 华 的
柳林 盘 子 , 举行 一 系 列 丰 富多 彩 的 年俗 活 动 。这 里
关 键 词 : 子 会 ; 林 ; 俗 文 化 盘 柳 年
中 图分 类 号 :K 9 . 8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 8— 8 4 2 1 ) 1— 0 9— 4 10 73 ( 0 0 0 00 0
“ 竹声 中一 岁 除 , 爆 春风 送 暖 入屠 苏 , 门万 户 千
建 制 的政治 、 济 、 化 中心 , 延 70余年 。 经 文 绵 0
悠 久 的人文历 史必 然孕 育厚 重 的地 域文 化 。千
民间欢度 春节 的氛 围 , 众 多 中外 民俗 专 家评 价 为 被
“ 方 的狂 欢节 ” 东 。
百 年来 , 在柳 林这 块饱 浸 中华 文 脉 的神 奇土地 上 , 人 文荟 萃 , 彩 星驰 , 俊 以黄 河 文化 , 土风 情 为 主 要特 黄 征, 遍及 城 乡 的秧 歌 、 则 、 唱 、 纸 、 曲 、 会 弹 剪 九 面塑 、
柳林简介
![柳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89329d076eeaeaad1f33077.png)
柳林县简介柳林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西麓,东邻离石,西靠黄河,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总面积1288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
邮编:033300,代码:141125,区号:0358,拼音:LiulinXian。
柳林县基本概况柳林县地处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隔黄河与陕西省吴堡、绥德、清涧等县相望,全县国土面积1288平方公里,耕地36.2万亩。
柳林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县境东北部的王老婆山海拔最高为1522米,西南部三交镇下塔村的黄河滩海拔最低为607米,相对高程为915米。
县境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472.3毫米,平均气温10.5℃,无霜期199天。
县境有黄河、三川河、屈产河三大河系,其中黄河境内流长56.7公里,三川河境内流长66.7公里,屈产河境内流长12.8公里。
三川河进入县境上青龙、寨东村后,注入含硫量大的柳林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18℃?D20℃之间,故十冬腊月四十里地内不结冰凌,热气蒸腾,白雾缭绕,被誉为“四十里抖气河”,为柳林的一大景观。
柳林县组建于1971年,由原离石、中阳二县各划部分公社组成。
2001年撤并乡镇前,辖6镇19乡573个行政村,2001年撤并乡镇后,下辖8镇7乡257个行政村,总人口30.12万,其中农业人口24.5万。
2005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38亿元,比“十五”初的8.99亿元增加了4.8倍,年均递增19.8%;人均GDP达到14000元,超过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从1.44亿元增加到8.58亿元,净增7.14亿元,年均增幅达42.9%;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24%、17.5%,达到1980元、6809元。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市)的排名中,由2001年的1245位提升到目前的476位,进步了769位,全省排名由27位前移到12位。
柳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
吕梁风俗作文
![吕梁风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e2e3f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6.png)
吕梁民间文化介绍:中阳剪纸:是山西省中阳县的一种民间剪纸艺术。
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血肉相连,它以中阳当地民俗信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其中既有以鱼、蛙、蛇、兔为主题的装饰纹样,也有配合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的民俗剪纸,还有以民间神话为题材的剪纸作品。
中阳剪纸多以红纸剪成,体现着喜庆、热烈的民俗气氛,有时也根据风俗习惯,运用紫、黑、黄、绿、蓝等彩色纸剪制作品。
岚县面塑:是用面做的各种面制品,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旧城内即岚城北街有一传统的古庙会即“贡会”。
其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摆贡,用面塑这种形式体现出民间大众追求真、善、美的一种礼祭活动。
2009年被列为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林盘子: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元宵节活动独具特色,当地群众围绕一个叫“盘子”的特殊物品,举行一系列富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一活动被称为“柳林盘子”,由于它集建筑、雕刻、绘画等艺术于一体,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浓缩的庙宇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柳林盘子大都分布在县城周边十公里左右的城乡周围,据统计,全县共有盘子200多个,现存最古老的盘子在距县城两公里的穆村镇沙曲村雷家前头,据考证,大概出自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随几经战乱后运动,但盘子仍然保存完好。
2008年,柳林盘子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明龙灯:是流传于山西省的地方传统龙舞。
龙是中华民族所敬奉的图腾,是吉祥雄伟的象征。
作为山西省岚县春节社火活动的一种。
上明镇元宵社火中的龙灯十分著名,清初传入境内已流行300多年,1986年曾被确定为山西省重点文化科研项目。
孝义皮影:是一门古老的地方传统艺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之一。
据史料记载,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有班规、雕簇者存在,说明孝义皮影在宋金时代已发展成熟。
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起于战国,是种国最早的皮影发源地之一。
山西柳林碗托的做法
![山西柳林碗托的做法](https://img.taocdn.com/s3/m/167d7532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2.png)
山西柳林碗托的做法山西柳林碗托是山西柳林地区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精美,具有独特的工艺技巧和艺术价值。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山西柳林碗托的制作过程。
制作山西柳林碗托需要准备一些原材料和工具。
原材料主要包括竹子、木材、漆等;而工具则包括锯子、刨子、刀子、打磨机等。
这些原材料和工具都是制作山西柳林碗托不可或缺的。
制作山西柳林碗托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竹子或木材,并进行切割和打磨。
一般来说,竹子和木材的选择要求质地坚实、纹理清晰,这样才能保证制作出来的碗托质量好、耐用。
切割和打磨的目的是将竹子或木材打磨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使其更加美观。
接下来,对切割和打磨好的竹子或木材进行雕刻。
雕刻是制作山西柳林碗托的关键步骤之一,它决定了碗托的外观和纹样。
雕刻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创意,选择不同的图案和纹样进行刻画。
一般常见的图案有花卉、动物、山水等。
雕刻时需要手握刀具,用力均匀、准确地进行刻划,以保证雕刻出来的图案清晰可见、美观大方。
雕刻完成后,接下来是对碗托进行上色和涂漆。
上色可以使碗托更加生动有趣,增加其艺术魅力;而涂漆则可以保护碗托的表面,使其更加光滑、耐用。
在上色和涂漆时,需要选用适当的颜料和漆料,并使用刷子或喷枪均匀地涂抹在碗托表面上,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制作山西柳林碗托的最后一步是烘干和抛光。
烘干是将碗托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地方,让其自然晾干;而抛光则是使用打磨机或砂纸等工具对已干燥的碗托进行打磨,使其表面更加光滑细腻。
烘干和抛光是为了保证碗托的质量和观赏性,使其更加精致、美观。
通过以上的步骤,一个山西柳林碗托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山西柳林碗托需要经过精细的工艺和耐心的操作,因此制作出来的碗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它不仅可以作为实用工艺品使用,还可以作为装饰品摆放在家中或办公室,增添一份自然和文化的气息。
山西柳林碗托的制作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只有经过这些步骤,才能制作出精美的碗托。
制作山西柳林碗托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更需要对传统手工艺品的热爱和执着。
我家乡柳林的盘子文化
![我家乡柳林的盘子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31f99a0da6c30c2259019ef7.png)
家乡柳林的盘子文化我来自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一个位于吕梁山麓,黄河东岸历史悠久的小县城。
在这里每年的元宵佳节都会以一种叫“盘子”的特殊物品为中心展开一系列的民俗祭祀活动。
这一系列活动统称为“柳林盘子”。
柳林的盘子文化核心必然是“盘子”了,对于其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五种说法:其一,取“盘”、“盼”谐音,“盼子’’即为“盘子”;其二,古建筑砖与木结构之间有一支撑物称为“盘子”,“盘子”可能移植于此;其三,与盘瓠有关,因为盘瓠是主管人类繁衍的生殖神,“盘子会”又称“小子会”,所以“盘子”是祈求子嗣的一种特定的名称;其四,“盘子”这种立体艺术形式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型的盘子,里面摆放祭神的所有供品。
供品尤如摆放于一个木盘。
五、古代祭神时,摆放香裱供品用一长方形“木盘子”,祭毕,带回。
后摆放供桌,搭上布棚,成为固定祭;祀场所,逐渐变为现在型状,其名称源于古代祭祀用的“木盘子”。
外在表象上“盘子”集建筑、雕刻、绘画、宗教于一体,被形象地称为"浓缩的庙宇,扩大的神龛"。
据考证盘子起源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搭神棚”的祭祀活动活动。
到明朝中期,随着柳林地区经济的发展,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活卯活鞘,易装易拆易保存。
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一般高约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单层或双层,内分几个神龛,供奉天官、财神、观音等神像,凡是常见的庙宇神灵,几乎全部供于一座阁楼之中。
盘子的绘画主要分布在内装板上,主要以各种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神话传说为主。
如四大金刚、十八罗汉、麒麟送子、观音菩萨、二十四孝图等。
因此,它实质是一座不分佛道的浓缩性寺庙。
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很受民众欢迎。
到明末清初,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盘子会。
“盘子”的建筑材料多采用质地细密而又硬实的上等木料制作而成。
柳林盘子会在几月份: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
![柳林盘子会在几月份: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https://img.taocdn.com/s3/m/c38ecb87aeaad1f346933fc3.png)
柳林盘子会在几月份: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位于山西省西部的柳林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曾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此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而今日的县城所在地柳林镇,在明清时期手工业兴盛,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一时更有“小北京”之美誉。
今天的民俗节日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在钟灵毓秀的柳林至今流传的民俗文化节日庆典——柳林盘子会,一起来了解柳林盘子会在几月份。
问:柳林盘子会在几月份?时间是什么时候?答:柳林盘子会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二十六之间举办。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盛大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以元宵节和填仓节为高潮。
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表达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柳林盘子会的“盘子”是“盘子会”的核心和主要载体。
“盘子”是古代“祭盘”的俗称,它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也被人们称为“放大的神阁子”,是庙宇的高度浓缩,由精雕柱廊、彩绘木板等组合而成,规模大小不等。
“盘子”的分类按材料有木刻、铁制、铁木组合、水泥盘子四种;按活动区域有社家盘子、家族盘子、家庭盘子三种;按规模分有一步行踩、二步行踩、三步行踩三种。
制作往往古朴苍劲,宏伟壮观,构思奇巧,梁栋、椽柱、斗拱、兽脊、飞檐、挑角、铜铃、铁马、玻璃、纱窗、莲花锤、盈联等雕工精细,装钸富丽。
“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
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适应汉族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盘”,将汉族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彩绘,活卯活鞘,易装易拆易保存。
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的庙宇造价低,一般高约三到四米,有四角或六角,有单层。
柳林文化
![柳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94ac21e10a6f524ccbf85a2.png)
7000万婚礼的究竟?
邢利斌是山西省柳林县留誉镇人,今年45岁, 199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目前是山西联盛集团董 事局主席。 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说: 网上很多信息是不实的,你们是第一个来实 地采访的媒体。坦率地说,我不后悔,我没有做 错什么事。我反对浪费,但我也不要做个守财奴。 财富二次分配没什么不好,最终都归于社会。但 我还是在家里自我封闭了3天,我感到忧虑。
粉色的即为所谓的“小鸟”
2.九曲阵
“转九曲”是灯节时人人参与的一项活动,又叫 “转灯”,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上面 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九曲”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 其回廓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 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 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转九曲,消灾驱病, 人活九十九”。因此,转九曲男女老少,人人不误。 参加转九曲的人往往很多。有很多是求财的、求官 的、求吉祥的、求平安的。
柳林文化
碗 团 文 化
红 枣 文 化
芝 麻 饼
九 曲 文 化
剪 纸 文 化
盘 子 文 化
民俗文化
1.盘子会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 ,是流行与柳林县 一代的盛大民俗文化活动,“盘子”是一种制作精美的组合 型阁楼式仿古建筑模型,被人们称为“放大的神阁子”。 “盘子”在民间有许多说法,最主要的中心活动是求 子,不生育或生了女儿想要儿子的夫妇们都要到盘子上去偷 供献的面塑。有的偷一对“小鸟”,如果心愿的偿,他们就 会用几倍几十倍的供品来还愿,于是,“盘子”的周围就挂 了许多大大小小的红灯笼,上面写的最多、最大的就是“有 求必应”。 “盘子”活动期间周围张灯结彩,高撘彩盘,配以秧 歌、弹唱以来年祈求风调雨顺。
文化柳林
山西吕梁柳林简介
![山西吕梁柳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541509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4.png)
山西吕梁柳林简介山西吕梁柳林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
柳林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柳林地处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
柳林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脉、河流等。
柳林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0%,是中国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
这里有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如白鹤、杜鹃花、野生石榴等。
在柳林的山水之间,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除了自然风光,柳林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柳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柳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如关帝庙、乾隆行宫、老君洞等。
这些古迹见证了柳林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荣。
柳林还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
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如柳林大鼓、柳林杂技等。
这些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柳林的民俗文化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之一。
柳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柳林拥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如酒店、餐厅、旅游交通等。
这些设施和服务为游客提供了便利和舒适的旅行条件。
柳林的旅游业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柳林是一个拥有壮丽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
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柳林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你想体验大自然的魅力和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柳林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柳林民俗
![柳林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a4421d69561252d380eb6eab.png)
柳林民俗一、春节柳林民间称除夕夜到正月初一(俗称大年)为过年,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者即是。
广义的过年包括整个“新正寿月”,届时家家灯烛,户户红联,老者欣喜,儿童雀跃,共同沐浴着普天同庆的欢乐。
除夕俗称年除。
早饭习吃油炸糕,以庆祝一年终结。
晚上合家团聚,调凉菜、喝烧酒,称“年宴”。
宴毕点燃院中炭垒火炉称“点旺火”(城区沿川一带称塔塔火)。
睡前给旺火炉及家中灶膛里填放柏叶、柏木片或柏柴香,使香烟燎绕。
除夕夜大人小孩故意迟睡或彻夜不眠,俗称“熬年”,也叫“守岁”。
50年代前,除夕夜有接神仪式,阖家男子老少提灯笼,捧礼盘,盘内摆放香表、酒器、供献,从居室到大门内外诸神位前上香、焚帛跪拜,尔后燃放爆竹。
大年早上,又行醮纸仪式。
开门先放炮,然后点神灯。
屋内供南海观音、灶君、财神、夫子爷(孔丘)、馗星爷(钟馗)。
大小门口贴像供俸门神。
院内供天地爷、土地爷、牛王菩萨、马王老爷等,诸神位前,敬礼如仪。
此时,大门外灯笼高悬,满院中香烟缭绕,灯火通明,爆竹声声,此起彼伏。
除夕下午大小门前、诸“神”位前均贴大红对联。
“守孝”之家头年贴黄联,次年贴蓝色,第三年恢复红色。
大小门外两侧摆放“拦门炭”各一块,上贴红签,或红绿纸条束腰点缀。
或书“黑汉在此,百无禁忌”字样。
大年早饭吃猪肉哨子(肉片汤菜)挂面汤(或长豆面条汤)。
午餐主食羊肉水饺。
饭前烧黄二酒以凉菜、炒菜为押品。
大年早饭后,儿子、儿媳携幼抱雏,手执酒具,登居处给父母敬斟喜酒,行跪拜礼,祝福老人延年益寿。
平辈年幼者给兄嫂拜年,行拱手作揖礼。
拜年礼成,受礼者馈赠行礼者压岁钱。
初三、初四日,上年成亲的新婚夫妻须携酒、肉、粉、点四色水礼给岳父母、舅、姑、姨、姐等近亲拜年。
拜年礼在40年代前被认为“正伦”大事,不能苟且。
60年代后渐被废止,但散发压岁钱一直沿袭不衰。
80年代后,有的视交往关系分赠多寡,或有求于人时带有行贿色彩。
二、破五农历正月初五日古称破五,意在破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柳林民俗文化总结
![柳林民俗文化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8485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4.png)
柳林民俗文化总结引言柳林是一个位于中国江苏省的小县城,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民俗文化。
在柳林,人们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和风俗,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为外来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柳林的窗口。
本文将总结柳林民俗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活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地方。
柳林的民俗特点柳林的民俗文化深受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的影响,独具特色。
以下是柳林民俗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1. 宗族文化的传承在柳林,宗族文化被视为重要的血脉纽带。
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祠堂和族谱,世世代代的人们通过祭祀和祈福来维系族群的凝聚力。
这些祭祀活动包括祭祖、祈福和家族聚会等,是柳林民俗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农耕文化的传统柳林是一个农耕社会,农耕文化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示。
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的传统节日在柳林被庆祝和纪念,人们会举办农耕文化展览和农具展示,以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3. 神话传说的流传柳林地区有许多美丽的民间神话和传说,这些故事通常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有关。
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这些神话和传说在世世代代之间广为流传,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传统节日的盛大庆祝柳林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的习俗和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烟花和赏月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柳林的重要民俗活动柳林不仅有独特的民俗特点,还有一系列重要的民俗活动,以下是其中几个值得一提的活动:1. 歌仔戏演出歌仔戏是一种流行于柳林地区的戏曲形式,被誉为“中国西洋歌舞剧”和“东方歌剧”。
每年,柳林都会举办大规模的歌仔戏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
演出的剧目通常是传统故事和历史事件,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表达。
2. 舞狮表演舞狮是柳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俗表演,通常在春节期间举行。
表演者身穿狮子头和身体的服装,以模仿狮子的动作表演。
舞狮表演具有独特的节奏和动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具有驱邪、祈福和庆祝的意义。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
![柳林民间剪纸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6c41ad285901020207409c88.png)
作者简介 : 白
航 (9 5一) 男 , 14 , 山西柳林 人 , 原政协柳林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l 3
期 就 已萌 芽 。从 丰 富的考 古学 、 民族学 、 民俗 学及古
寺 ” 南 山寺 ) 寺 内大雄 宝 殿为 仿唐 建筑 , ( , 内部 结 构 为 清代建 筑 。柳林 县城 郊 的杨 家 坪 村 , 曾出土 过 汉 代 画像石 刻 , 尚有 始建 于 唐 代 的 “ 严 寺 ” 结 构 为 香 , 金、 元代建 筑 , 大殿 内四周墙底 台砌有 数 十块 金代砖 雕 , 龙城 山腰有 明代修 建 的 “ 虚宫 ” 青 玉 。这 些 古 老 的建 筑见证 着 黄河文 化 的灿烂 历史 。 唐宋 以后 , 由于 地 处偏 僻 山区 , 陆交 通 闭塞 , 水 加之 日益严 重 的水 土 流失 , 十年九旱 , 使这个 地 区逐 渐荒 芜贫瘠 , 因而这一 带 较 少受 到 封 建社 会 没 落 时
河文化 —— 民间剪 纸 的模 式 , 庸 置 疑 亦 是 中华 民 毋 族 剪纸 艺术 的根 源。 追 溯 民间剪 纸产 生 、 成 、 展 和演 变 的渊 源 , 形 发
花剪 纸 。而在古 代 文献 里 所 知 最早 、 明确 可 靠 的 最
记载 , 则是唐代大诗人杜 甫的诗句“ 暖汤濯我足, 剪 纸招 我魂 。 它不 仅 明确 了 剪纸 的实质 , 是 唐 代 剪 ” 更
纸 招魂 民俗 风情 的实 录 。至 今 , 这类 剪 纸 仍 流 行 于
丝 绸之 路 的陕甘一 带 。在 山西襄 汾 陶寺 遗址 出土 的
三 千多 年 前 陶 盆 上 的 盘 龙 ( ) 样 , 征 阴 阳相 蛇 纹 象
合, 体现 着万 物生 生不息 的生命 哲 学 内涵 , 至今 仍在 黄 河流域 乡村 广泛 流传 , 作为 吉祥符 号 , 常用 于婚俗
吕梁风俗文化
![吕梁风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252cd5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3.png)
柳林盘子会
•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 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 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 的盛大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搭 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 至十六日,以元宵节为高潮。
柳林盘子会——风俗
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 非常精美的组合型0 式仿古建筑模型,民间庙宇的高度浓 缩。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 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 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 彩绘,易装易拆易保存。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 的庙宇造价低廉,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 有单层或双层等多种形式,内分多个神龛,供奉天官、 财神、观音等众神像,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 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盘子的外观可以用“缩小的庙 宇,放大的神龛”来形容。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 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 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 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岚县面塑——传说
相传它可追溯至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当地有一位媳妇很 孝敬公婆,为了给得病的婆婆治病,她历尽艰险,最终成 了一名惠泽乡里的神医,得到乡亲们的尊敬,为了纪念她 的功绩,乡亲们设立了这个贡会活动。故事流传久远,虽 然无据可靠,但却蕴含了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岚县面塑——风俗
山西岚县岚城北街面塑供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相传它可追 溯至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淳朴的民风将其保留至今。它完整地 保留了中国传统信仰,集中反映了民间对真善美崇高追求。与传 统的面塑相比,其摆供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形式之独特、 供品制作技艺之精美堪称一绝。每年农历2月19日,集艺术性、 观赏性于一体的面塑艺术竞技盛会在这里展示。 岚城整条北街, 长1000余米的长龙式供台上陈列满由农家集中参展的祭祀面塑 品,供品琳琅满目、场面蔚为壮观。
礼生唱祭文习俗
![礼生唱祭文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3462435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d.png)
礼生唱祭文习俗
礼生唱祭文习俗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北孟门镇、王家沟乡、成家庄一带的民间礼俗。
当地老人在去世后,子女为其送丧,要聘请当地有学问、有威望的人充当礼生,俗称礼教先生,并由礼教先生主持悼念仪式,编、唱祭文。
祭文紧密结合逝者的生平,声情并茂,押韵上口,有着很强的劝世功能。
丧事请礼生唱挽歌的习俗起源于周代。
后来,周公旦修订周礼,形成了“婚、丧、冠、祭”的基本礼仪。
据《永宁州志》记载,永宁州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都要在大成殿举行祭孔仪式,所行之礼及礼生唱赞的仪式载于其中,与今流传于柳林县孟门镇、王家沟乡、成家庄镇一带的丧事唱赞的仪式基本相同。
赞礼所请礼生,一般为四人,分别承担统赞、引赞、唱赞、礼赞四项事务,主持整个祭奠活动。
祭文一般有三大类,即祭神文、主祭文、客祭文。
祭文分序和唱两部分,序采用《诗经》文风,四字一句,押韵成篇,用以兴起下文。
唱为主祭文,曲调多为哀婉的古典曲牌,如“苦伶仃”等。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风俗逐渐淡化,唱祭文习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柳林,我美丽的家乡
![柳林,我美丽的家乡](https://img.taocdn.com/s3/m/1926f3451eb91a37f1115c8b.png)
柳林,我美丽的家乡作者:来源:《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2017年第06期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巍巍吕梁山,滔滔黄河水,养育了勤劳善良的柳林人。
”柳林位于吕梁山西麓,群山环抱,物产丰富,风光旖旎,是西部发展中蓄势待发的宝地。
走进柳林,你首先看到的是柳林的青山绿水、秀丽风光。
这里有一条神奇的河,河水清澈见底,犹如一条银色的纽带穿城而过,蜿蜒流经四十里,即使在寒风凛冽的冬天,河面不但不结冰,反而冒着袅袅的热气。
一群群鸳鸯在河面上游来游去,三五成群的人们在岸边忙着洗衣服,清河也因此远近闻名,被人們称作“四十里斗气河”。
在县城的北边,苍松翠柏中掩映着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香严寺。
寺庙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古色古香,庄严神圣。
柳林在历史上是连接秦晋的一个重镇,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尤为鼎盛,有“小北京”之美誉。
所以在县城里至今仍有一条街道,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展示了柳林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柳林,你会喜欢上盘子会、转九曲、扭秧歌等民俗文化。
每当正月十五,每隔几十米或几百米,你就会看到一个形似旧式建筑的木制阁楼,有一层的,也有两层或三层的。
雕梁画栋、飞檐碧瓦、工艺精湛,柳林人称之为“盘子”。
盘子内贡着许多用面蒸成的栩栩如生的贡品,点着蜡烛,插着香火,装点着彩灯。
盘子前还一定会有一个用炭堆成的火炉,熊熊燃烧的炉火预示着人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在一些特别大的盘子后面,还有着方方正正的九曲黄河阵。
你走到里面,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迷宫之中,不论你怎么走,你走的路线始终都不会重复,这就叫“转九曲”。
转完了,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干啥事,都会一帆风顺。
在盘子附近,总会有一群扭秧歌的人。
有鼓子秧歌、有伞头秧歌、有水船秧歌……人们把脸画成十分夸张的样子,穿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道具,依据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舞动胳膊,扭动身体,脸上洋溢着笑容,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走进柳林,你会吃到碗团、芝麻饼、大红枣等美味的小吃和土特产。
柳林方言与当地社会民俗文化
![柳林方言与当地社会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50fd52a192e45361066f534.png)
也 有 着 密切 的 关 系 。 本 文通 过 柳 林 县 的 亲 属称 谓 文 化 和 岁 时 节 日民俗 文 化 , 索柳 林 方 言 与 社会 民俗 文化 的关 系。 探
关键 词 : 林 方 言 : 会 民俗 文 化 柳 社
围 一 般 有 两 种 : 种 是 把 社 会 组 织 民俗 、 会 制 度 民 一 社 俗 、 岁 时 节 日 民俗 和 民 间 娱 乐 民俗 包 括 在 社 会 民俗 的 范 围之 内 , 种 是 把 家 族 、 族 的 民 俗 、 里 社 会 一 亲 乡 的 民俗 和 人 生 仪 礼 包 括 在 社 会 民俗 之 中 。 本 文 通 过
称 为 “爷 爷 i 3 i 3 ” “大 爷 爷 t 3 a 3 a 3 、 a 3a 3 或 05 i 3 i 3 ”
“二 爷 爷 i 3 i 3 ” 并 不 明 确 表 示 亲 疏 差 别 。 如 果 a 3a 3 ,
别 人 进 一 步 询 问确 切 的亲 属 关 系 , 林 人 则 会 称“ 柳 祖
产 生 种 种 影 响 。”t i 鼬方 言 是 全 民 语 言 的 地 域 分 支 , 3 < 和 一 定 地 域 的 民俗 文 化 有 着 密 切 的关 系 。 方 言 是 民 俗 得 以 延 续 的 载 体 , 俗 是 方 言 表 现 的 重 要 内容 。 民 社 会 民 俗 的 内容 比较 宽 泛 , 划 定 社 会 民俗 的 范
会 规 范 ,。P ,x 【
, 属 称 谓 的 使 用 规 则 与 一 个 地 方 的 亲
社 会 文 化 有 着 密 切 关 系 。 据 亲 属 关 系 的 不 同 , 以 根 可 将亲 属称 为分 为两 大类— — 血亲称 谓和 姻亲称 谓 。
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
![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2ae6c5d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4.png)
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
山西柳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
风俗习惯。
柳林人民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尤其是在节日和喜
庆的日子里,他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柳林,人们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
每逢重要
节日,柳林人都会回家与父母团聚,表达对父母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柳林人还有着讲究礼仪的习惯,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
社交场合,都会遵循着一定的礼节,尊重他人,让人感受到他们的
亲切和友善。
柳林的传统节日也是其独特的风俗之一。
比如春节期间,家家
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热闹非凡;清明节时,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端午节则是吃粽子、赛龙舟,庆祝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
习俗不仅丰富了柳林人的生活,也传承了悠久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柳林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民俗风情。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让人感受到
柳林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亲切友善,也让人更加了解这个古老而美丽
的地方。
愿柳林的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传承,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
机和活力。
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
![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92447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a.png)
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
山西柳林,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吕梁山区,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民俗风情独特而丰富。
下面是一篇描述山西柳林风俗的作文:
标题:《柳林风土人情的独特魅力》
在那黄土高原与黄河水脉交融的地方,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山西柳林。
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而又鲜活的民俗文化,为华夏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逢农历新年,柳林的大年习俗便热闹非凡。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红联高挂,寓意吉祥如意,辞旧迎新。
人们守夜至五更,燃放鞭炮以驱邪避灾,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正月初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全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饺子,共享天伦之乐。
此外,柳林民间还保留着“补大年”的传统,在初七这天,人们会像对待大年初一那样精心准备饮食,并举行各种祈福活动。
元宵节期间,各式各样的社火表演如舞龙、耍狮、旱船等轮番上演,街头巷尾洋溢着欢声笑语和节日的喜庆气氛。
而在日常生活中,柳林的婚嫁、寿诞等庆典也独具特色。
比如婚礼上,新娘出嫁时要佩戴精美的银饰,举办隆重的宴席,且遵循古朴的礼仪程序;而老人过生日时,三代同堂,子孙齐聚,通过虔诚的祭祖仪式表达对长辈的敬仰和祝福。
柳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丰富多彩,诸如剪纸艺术、面塑技艺、地方戏曲等都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总的来说,柳林的风俗习惯犹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魅力。
这些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如同璀璨繁星,照亮了这片黄土地上的悠悠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林民俗
我的故乡在山西柳林,经常会被故乡独特的地域风情所沉醉!柳林是一个极具地域民族特色的地方,说到地域特色其民俗风情,它是丰富多彩而有独一无二的。
特别是地方所特有的关于孩子出生、结婚习俗、丧葬礼以及柳林盘子文化等一系列民俗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柳林人民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民俗。
一、丧葬礼
丧葬礼也称丧礼或葬礼,是人们按照“生自所养,死有所葬”、“慎终追远,敬天法则”的原则,对人死后的处理方式,也是由亲朋友好进行哀掉、纪念、评价或殓殡祭奠的仪式。
丧葬礼一般包括以下程序:
1.停尸:即把尸体以棺木盛装,放于规定的地方。
停尸具体的说是老人在临终的时候要召集子孙见最后一面,等老人“走”了之后,家人要给老人擦洗身体、把生前准备好的老衣穿好,还要给老人移动铺位,一般要放到靠窗户的地方,用“七星板”停放。
另外最重要的就是死者的五代以内的子孙要为其穿戴孝服。
老人死后,要在大门品悬挂告天纸塔,大门贴白纸。
告天纸塔一岁一层,外加天地两层。
告天纸塔挂好之后,儿侄辈身穿孝服,手拿“哭丧棒”向亲戚报丧。
老人死后即要设灵堂,左右各挂铭旌一块,男的用紫色或黑色,女的用红色,用金箔银粉写上死者的出生年月日及死期。
入殓又称“成涵”,即由儿女把尸体放入棺内。
一般在当天或死后一二天进行。
成涵后把棺材移放灵堂,棺材放法:大头朝后,小头在前,设香案、香炉、水灯,孝子们不断烧香祭奠。
2. 吊丧:吊丧又叫“吊孝”、“开吊”,是丧礼的正式公开。
吊丧过程中主要是要请阴阳、打墓、接娘家(死者不论男女,孝子舅家即为娘家人)、哭明祷烧夜纸、开吊。
开吊之日,全村关系较好者均前来帮忙,杂办、采购、接客、端牌、打桌、端盘上饭等事,无论分配干啥均不推辞。
3.出殡:出殡的时间当地为早晨太阳未出宫以前。
指路即孝子轮流烧纸,然后女孝子每人手持香柱向墓地方向导引三回,并且每一回都比前一回远几步。
出丧以后就是下葬,之后清理丧场、谢土。
4.其他习俗:下葬后要复三、过斋七、周年。
生前未婚死后无偶人,晚辈人给遗骨找一未婚死亡女骨相配合葬;男人客死他乡找不到尸骨者,妻子死亡埋葬
时,束一干草人代身,置放棺材内埋葬;订婚未结婚女方死娘家的,由娘家寄埋,到未婚夫死时,移棺埋到婿家配葬。
年轻人死亡,多不入老坟,礼仪从简,随便找一合适地方掩埋,不待客,只有至亲致哀。
二、古老的结婚民俗
婚礼风俗历史古老,约在母系社会之后形成。
婚礼延变之巨大则在中华人民共国成立前后。
1.婚龄:农村结婚较早,一般是男二十,女子十八就到婚龄;城镇一带结婚较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男女多在二十四五至三十岁左右始行婚礼。
2.媒人:近代结婚取男女双方自愿,父母之命退居次要地位——只要征得同意即可。
但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一村一姓(同姓不结婚);城市公共活动场所不多,青年男女接触机会相对减少等因,居于“媒妁”地位的“介绍人”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介绍人介绍,使不同村居、单位的适龄青年互相了解,获得第一印象,从而开展互相间进一步了解,以至建立感情,确定关系。
3.订婚:男女双方经介绍人介绍认识之后,通过一段互相了解,双方互表满意,就到了订婚“火候”。
订婚时先期约个日子,届时介绍人引女方及其父母去男方家中举行订婚仪式。
席间,新婚女应向未来的公公、婆婆斟酒,口呼爹、冯,双手敬之,这就叫认亲。
席后,男方向女方赠送订婚礼物,一般包括单衣一身及鞋袜之类。
同时公婆要给儿媳满盅钱百拾元。
隔日,(或由女方任选一日通知男方)举行回礼仪式。
届时,介绍人引女婿上门认岳父母,同样送礼,斟酒,送满盅钱。
订婚礼一过,双方就算确定了关系。
4.送大客:女方送女的人称大客,受男家优礼厚待。
吃饭时乐队要专门给大客“送戏”。
饭后,鼓乐前导,男家送大客于村中热闹、平坦路口,由新郎向大客满拦路盅行送别礼:路口摆木桌一支,上摆“闲座’’碟一个,酒具一套,筷子二双。
大客居上,新郎在下侧。
5.见大小:新娘由伴娘拖引,新郎执酒满盅,安著(双盅双筷,中摆闲坐碟子)分别拜见男方族、舅、盟、邻诸亲属。
仪前先拟好见大小名单,推举司仪二人,依次拜见。
被拜者要给新人送礼。
三、婴儿出生民俗
孩子出生,对于孩子的母亲来说叫“坐月子”。
孩子出生后用红纸剪成图案,
贴在所有的门口:如大门小门神门厕所都得贴上以示生下小孩。
男女的分别,生男孩贴葫芦状、生女孩贴正方形。
生下的孩子第三天必须沐浴,给孩子洗身上的胎水,浴水必须洒在十字路口,以示把一生的灾难都洒出去了.
满月:孩子生下来后一个月内一般人都不去不满月的地方,为了叫人知道生下孩子已超过一个月就得过满月。
过满月必须吃一顿糕。
把邻家和近亲都请来共同吃。
来人都必须给孩子带件衣服,有的给一块布,布大都以三尺为准,另外还得拿一升或几升米。
满月来客,首先有爷爷,奶奶,伯伯,叔叔,婶子。
家人必须有孩子外公,外婆,舅舅,妗子等人。
还得有孩子的姨姨等主要亲亲。
有钱人家还要大摆酒席不等,过后人们都不忌月了。
过生:就是过生日。
过生就是孩子出生后一个整年。
生日分大生小生,12岁以前过得都是小生,来的客人范围较小。
12岁叫大生,来人范围也就相应地扩大,大喜大庆。
四、柳林的盘子文化
柳林的“盘子会”是当地与元宵节活动紧密联系的特色文化,“盘子会”是随着元宵节的发展而发展的。
每年正月十五,彩盘布满大街小巷,各种民俗活动丰富多彩,诸如张灯、赏灯、从正月十三到十六举办秧歌、龙灯、狮舞、旱船、弹唱等各种文艺活动,男女老少都心情放松,在灯火辉煌的世界里,走街串巷,尽情的享受节日的气氛。
“盘子会”有三个特点,其一,盘子活动反映群众对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向往。
其二,盘子活动反映人们强烈的生命意识。
其三,盘子活动既有佛教的色彩,又有道教的成分。
盘子会,经过长期时间的发展演变,成了柳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柳林的传统民俗是历史长期积累的结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以上的介绍的一些民俗已经成为了柳林人民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区域文化的重要成分。
柳林民俗不仅是当文化的核心,而且对山西省乃至是全国民族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