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2.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3.能够在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时应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谈论中国诗歌,其中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2.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3.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三、教学过程1. 中国诗歌的历史发展通过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帮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1) 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诗歌与音乐和礼仪相结合,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形式固定、主题简单的雅颂和歌谣。
(2) 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诗人至此,华夏文明之趋于完满,子夜歌声,吾庐翁之声也」(明·陈义觉)为代表,形式和内容都更加丰富多彩。
(3) 近代以来自近代以来,中国诗歌的风格逐渐多样化,并不断向民间文化和现代性发展。
2. 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和技巧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语言技巧,包括韵律、字数、修辞等方面。
(1) 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种基本形式。
五言诗,即每句5个字,取字数和韵律的平衡。
七言诗,则每句7个字,形式比较宽松,更加适合抒情。
(2) 韵律和平仄诗歌中的韵律是指韵母相同的音节排列,而平仄则是指字音的音调高低。
古诗词韵律多样,平仄相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3) 修辞和意境修辞是指词、音、形、意等方面的修饰表达方式,如对仗、反复、比喻、衬托等。
意境则是指诗作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即通过修辞手段抒发出的感情、思想或意境。
3. 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在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和形式后,让学生尝试赏析和创作中国诗歌。
(1) 赏析范例例如“静夜思”、“登高”、“春晓”等这些著名的传统诗歌,让学生分析这些诗歌中的词语、句式和其象征意义。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中国风格的诗歌,让其动手实践所学的技巧和知识。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对于《谈中国诗》这样有一定难度的文章,要想在课堂上轻松、简单讲授实为不易。
为了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要认真思考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策略,笔者打算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确定目标,凸显重点;第二,设计教法、引导学法;第三、搭建平台、设境激趣。
一、确实目标,凸显重点真正沉入文章的世界中,我感受到了丰富的美感,心里生起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的感叹。
可处理为一节课,究竟怎么上呢?这时,我想起了一句话:对于篇幅长、内容丰富的文章,如何取舍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这篇大师之作以开放的眼光,深邃的思想,新颖的章法,个性的语言表达,让人“横看成岭侧成峰”。
要在一个课时里处理好,那就“有所为,有所不为”吧!“割爱”的过程是痛苦的。
在充分考虑教材和学情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解读中国诗歌的素养。
2.理解文中幽默风趣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3.理解作品的基本观点与作家个性表达的关系。
第一个教学目标,我认为要解决得干脆利落。
开篇直入钱先生对中国诗四个特点的把握,带领学生快速梳理文章思路。
然后由此引入对作家观点表达的关注,过渡到对钱先生语言的品析。
我将教学的重心最终放在了钱先生个性语言的品析上,力求在该部分“设置重锤敲打的教学环节”,力求“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激起学生欣赏钱先生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语言,从而获得发现之趣和欣赏之乐。
二、设计教法,引导学法对于论说文而言,观点,是语言表达的观点;语言,是阐发观点的语言。
两者互为表里,又相互依存。
学习任何一篇论说性文章,都不能孤立地只谈观点或语言。
所以,我在开头的十分钟内带领学生将作者的观点、文章的思路梳理了一下,以此作为讨论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接着,我准备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感受和品析钱氏语言的妙处。
相信学生领会了语言的妙处,自然也会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而在个性语言的品读中,学生感受文章幽默风趣的风格是不难的,可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而言,仅仅感受是不够的,想办法引导学生,感而后思,思而后悟,悟而后得。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欣赏能力。
2、帮助学生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中国诗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体会作者的观点。
2、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较深奥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等。
(2)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诗的基本知识和文章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比较法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诗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几首经典的中国诗和外国诗,让学生初步感受两者的差异。
(2)提问:大家觉得中国诗和外国诗有哪些不同之处?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作者钱钟书的生平、文学成就。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初衷。
3、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文本研读(1)中国诗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文中论述中国诗特点的语句,进行归纳总结。
特点包括: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
(2)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差异。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难点突破(1)对于文中较难理解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思考和讨论。
(2)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深层含义。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中国诗,并分析其体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
(2)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诗歌评论作品,加深对中国诗的理解。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中国诗的特点、中西方诗歌的比较等。
教学设计13:第10课 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了解演讲稿和文化随笔的相关知识。
3.熟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4.能够结合文本写作特色及主要观点进行知识的迁移。
5.掌握论说性文章的一般阅读步骤。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整体把握行文思路,抓住重点句段。
2.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
3.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的写法,给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品写随笔。
4.倡导学生个性化阅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比较文学观,体会中国诗的特点。
2.提升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品位。
3.逐渐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从鉴赏诗歌入手,尝试鉴赏戏剧等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1.这篇课文对于高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它谈的问题较大,又是从英文译为中文,语言风格有欧化的痕迹。
2.要真正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理有据。
3.仔细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
【课型】略读课。
【课时安排】1课时。
【课文概述】《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这是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的基础上,安排这个单元的。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
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谈中国诗》的作者是钱钟书,又一位大师级人物。
《谈中国诗》是一篇略读课文,有别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教学要以学生自己的阅读、感悟为主,教师可以就其中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做一些必要的提示;《谈中国诗》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随笔,它是由演讲稿节译而成;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设计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1.2 教学内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作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1.4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等方面第二章:教学实施2.1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诗歌选集、诗歌鉴赏书籍等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准备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欣赏和分析2.2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讲解知识点: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诗歌欣赏与分析: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经典诗歌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总结与反思: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诗歌的价值和意义2.3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反思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反思教学评价:评估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合理,如课堂参与度、诗歌鉴赏能力、学习态度等第三章:教学案例3.1 教学背景课程名称:中国诗歌欣赏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3.2 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设计:按照教案设计进行教学,包括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选取经典诗歌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进行小组讨论等教学实施:按照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3.3 教学反思学生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理解还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但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对中国诗歌的深入了解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但可以更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第四章:教学改进4.1 教学内容拓展增加对中国诗歌的相关知识,如诗歌的韵律、格律、修辞手法等增加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的深入讲解,如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4.2 教学方法改进增加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诗歌朗诵视频或音频素材,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增加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更多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如提问、回答问题、进行诗歌创作等4.3 教学评价改进增加对学生诗歌创作能力的评价,让学生通过创作来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真程度和积极参与程度第五章:教学总结5.1 教学成果学生对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学生对经典诗歌作品有一定的欣赏和解读能力5.2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第六章:教学反馈与调整6.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6.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调整教学进度等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如增加或减少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机会,增加课堂互动环节等第七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7.1 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或诗歌作品的欣赏和解读存在困难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难以理解和掌握7.2 解决策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和举例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对于学生难以欣赏和解读的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学生对于某些诗歌流派的特色和区别不够清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不同流派的诗歌作品,找出其特点和区别第八章:教学延伸与拓展8.1 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流派进行延伸学习,如了解流派的起源、发展历程、代表人物等8.2 教学拓展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相关文化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社会影响进行拓展学习,如了解诗歌在历史上对于社会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总结9.1 教学反思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9.2 教学总结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梳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提出今后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第十章:教学展望与改进10.1 教学展望展望今后的教学,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10.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展望,提出具体的教学改进措施和建议,如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等思考如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动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设定: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可衡量性,并能有效引导整个教学过程。
《谈中 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深入理解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点,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内敛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关于中国诗的见解。
2、难点(1)体会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的巧妙的论证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深入思考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
(三)文本解读1、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作者的论述思路。
2、具体分析(1)中国诗的发展探讨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2)中国诗的特点①篇幅短小通过与外国史诗的对比,说明中国诗在篇幅上相对简短,但却能以小见大,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②韵味悠长分析中国诗在语言运用、意象选择、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如何营造出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
③含蓄内敛举例说明中国诗人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往往不直接抒发,而是借助于象征、隐喻等手法,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
(3)与外国诗的比较从形式、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突出中国诗的独特之处。
(四)论证方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运用的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体会其对观点阐述的有力支撑。
(五)语言特色鉴赏品味文中幽默风趣、机智俏皮的语言,感受钱钟书先生独特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诗应如何传承和发展?2、你认为中国诗对现代社会和个人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七)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诗的特点和价值,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0《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
《谈中国诗》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谈中国诗》一文,使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谈中国诗》的阅读与理解1.2.2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1.2.3 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1.2.4 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等知识点。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谈中国诗》一文,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诗歌的魅力。
1.3.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4 教学准备1.4.1 教材:《谈中国诗》一文1.4.2 参考资料: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资料1.4.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2.1 诗歌起源2.1.1 介绍诗歌的起源:古代民间歌谣、祭祀歌曲等2.1.2 讲解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2.2 诗经与楚辞2.2.1 介绍《诗经》的特点:现实主义、民间色彩等2.2.2 介绍《楚辞》的特点:浪漫主义、豪放派等2.3 唐宋诗词2.3.1 讲解唐诗的繁荣原因及其主要特点2.3.2 讲解宋词的兴起背景及其主要特点2.4 明清诗歌2.4.1 介绍明清诗歌的发展概况2.4.2 讲解明清诗歌的主要特点第三章:中国诗歌的主要特点3.1 形式美3.1.1 讲解诗歌的形式美:韵律、对仗、排比等3.1.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形式美3.2 意境美3.2.1 讲解意境美的概念:景与情的交融、寓意深远等3.2.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意境美3.3 思想内容3.3.1 讲解中国诗歌的思想内容: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等3.3.2 举例分析《谈中国诗》中的思想内容第四章: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4.1 影响东方文学4.1.1 讲解中国诗歌对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文学的影响4.1.2 举例分析中国诗歌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4.2 传入西方世界4.2.1 介绍中国诗歌在19世纪以来的西方世界传播情况4.2.2 讲解中国诗歌对西方文学的影响4.3 跨文化比较4.3.1 讲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形式、意境、主题等4.3.2 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诗歌的价值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价5.1.1 学生对课文《谈中国诗》的理解程度5.1.2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起源、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掌握情况5.1.3 学生对中国诗歌在世界文学中地位的认识5.2 教学方法改进5.2.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讲授、案例分析、讨论等教学方法的运用5.2.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5.3 教学内容拓展5.3.1 探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5.3.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的中国诗歌作品,拓宽视野第六章:诗歌鉴赏技巧的培养6.1 诗歌的语言艺术6.1.1 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含蓄、凝练、富有音乐性6.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语言艺术运用6.2 诗歌的形象思维6.2.1 介绍诗歌的形象思维:比喻、象征、拟人等6.2.2 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思维理解诗歌意境6.3 诗歌的情感表达6.3.1 分析诗歌的情感类型:喜怒哀乐、忧国忧民等6.3.2 讲解如何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人的心境第七章:课堂互动与学生参与7.1 讨论与提问7.1.1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共同探讨诗歌鉴赏问题7.1.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7.2 创意写作7.2.1 布置课后诗歌创作作业,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7.2.2 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7.3 诗歌朗诵比赛7.3.1 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7.3.2 邀请其他老师和同学担任评委,共同评价第八章:诗歌与生活的联系8.1 诗歌与个人生活8.1.1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寻找与自己生活经历相关的元素8.1.2 分享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个人生活感悟8.2 诗歌与社会文化8.2.1 讲解诗歌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反映时代背景、表达民众心声等8.2.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社会文化内涵8.3 诗歌与自然环境8.3.1 介绍诗人如何通过诗歌描绘自然景色,抒发对自然的热爱8.3.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自然之美,提高环保意识第九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解读9.1 比较文学视角9.1.1 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国诗歌与其他国家诗歌的异同9.1.2 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解读诗歌9.2 现代文学观点9.2.1 引入现代文学理论,解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手法9.2.2 分析《谈中国诗》在现代文学背景下的价值9.3 跨学科研究9.3.1 探讨诗歌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等)的联系9.3.2 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诗歌第十章:教学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收获10.1.1 总结学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10.1.2 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总结经验教训10.2 改进措施10.2.1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10.2.2 计划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10.3 展望未来10.3.1 设想未来在中国诗歌教学领域的拓展方向10.3.2 鼓励学生持续关注中国诗歌,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第十一章:诗歌创作与实践11.1 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11.1.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与思想的表达等11.1.2 分析《谈中国诗》中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创作技巧。
《谈中 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提高对中国诗的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比较文学的思维,能够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分析。
3、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热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中国诗的特征,如篇幅短小、韵味悠长、含蓄深沉等。
(2)理解作者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所阐述的观点。
2、难点(1)体会作者对中国诗独到而精妙的见解,并能够形成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在跨文化的视角下,深入思考中国诗的独特价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经典的中国诗歌朗诵音频,如李白的《将进酒》,让学生在感受诗歌韵律美的同时,引发对中国诗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钱钟书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在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为学生理解本文的观点和风格奠定基础。
(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主要论述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论述思路。
(四)文本精读1、中国诗篇幅短小(1)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篇幅短小的语句,如“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通过与外国诗的对比,如荷马史诗等,让学生体会中国诗在篇幅上的特点。
(3)组织学生讨论:篇幅短小是否会影响中国诗的表现力?2、中国诗韵味悠长(1)分析文中关于中国诗韵味的论述,如“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等。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读过的韵味悠长的中国诗,并谈谈感受。
(3)探讨:中国诗韵味悠长的原因是什么?3、中国诗含蓄深沉(1)找出文中体现中国诗含蓄特点的例子,如“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引导学生与直白表达情感的外国诗进行对比,感受中国诗含蓄之美。
(3)思考:含蓄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理解诗歌有怎样的挑战?4、中国诗重暗示(1)解读文中关于中国诗暗示手法的阐述,如“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一种现象。
安徽省肥西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诗海浮沉寻诗意,同工异曲总关情——《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肥西中学【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一篇学者文化随笔,也是一篇略读课文。
其核心是通过中外诗歌的比较,分析中国诗的特点。
尤为重要的还是首次让学生接触比较文学的概念以及比较的方法。
因此,教学中力求调动学生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打开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去探讨“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加深他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熟知中国诗歌特点。
能力目标: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诗,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情操;学习钱钟书尽职、科学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调动平时的阅读体验自己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导入法、点拨引导法、拓展延伸法学法:自主研读法、小组合作法、比较概括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导学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激情导入,设疑铺垫导入后设疑:你对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过渡二、自主学习,感知文本1、课前自学指导2、检查预习:概括特点,梳理结构教学预设:引子:问题→立场比较特点:成熟早(诗史)篇幅短(篇幅)暗示性(韵味)词气和(风格)社交诗(内容)印象:无特别“中国”之处中西相融,共同发展(过渡)三、合作探究,深入品读1、探究特点:钱钟书所谈的中国诗特点,你认同那几点?请结合自己阅读的诗歌的体验谈一谈。
探究指导:抓关键语句,列举诗例。
学生讨论,比较分析,班级交流2、总结学习:比较的方法学生总结:比较角度,异同点比较角度:思想内容(题材、主题)表现形式(体裁、结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文字、标点符号)(过渡:学习此法后,小试牛刀)四、训练提升,学以致用合作训练:结合钱钟书所谈中国诗的特点,比较以下两首中外诗歌,分别概括特点。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来源:能从原文中找相关信息、提炼信息、整合信息。
进程与方式以课堂为阵地,提升学生自主试探、合作交流、探讨拓展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学生学习爱好,标准答题思路。
2. 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提炼信息、找全信息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进程一、课前提问(3分钟)二、作者及作品、字词见学案及幻灯片(4分钟)三、理清文章思路。
参见幻灯片。
(3分钟)四、读《谈中国诗》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中国诗的哪些特点?(分条作答)作者是如何论述的?(30分钟)明确:(1)篇幅短小。
作者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只是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缘故是,“一篇诗里不准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样西洋读者因此为中国诗的特点: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还以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终止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作者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感觉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缘故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繁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关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4)社交诗专门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作者在第7段指出,中国诗除社交诗专门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外,在内容上与西洋诗“无甚不同”。
例如,外国也有“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高中语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师招聘考试经常会选取名家大师的文章,这篇课文节译自1945年12月6日钱钟书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主要介绍了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以及对待中国诗歌以及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既批评中国人自信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又直指了西方人片面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谈中国诗教学设计《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情感的密切”;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则是“文字和情感有密切关系”的典例;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则是站在了中西方比较文学的高度,用幽默睿智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中西方诗的异同。
在学习了前两篇课文之后,《谈中国诗》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生字生词、写作背景、文段划分放给学生课前自己处理,我把课堂的焦点集中在对中国诗特点的把握和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二、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学情体察通过对《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的学习,相信学生对文艺评论和随笔这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初步了解了,但是欧化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且思辨深刻的语句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所以我将这一课的难点放在了精要语句的理解上。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2、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中国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精要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作家有“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的美誉吗?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大师钱钟书,因为钟情于书,所以取名钟书。
钱钟书学贯中西、博学多识,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卓越成绩。
治学融汇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师的《谈中国诗》。
二、自查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1935年与杨绛(初中课文《老王》的作者)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高中语文 10 谈中国诗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整理)
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10 谈中国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10 谈中国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安徽省长丰县高中语文10 谈中国诗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谈中国诗
一、导入新课:
1、读诗的感受、对诗的印象、对诗人的评价等均可作为导入的素材.
2、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课文概述:
本文从写作情况看,它是由演讲稿节译而成,可视为一篇演讲稿;从内容看一般被视为是一篇文化散文或者文化随笔;又因为作者是一位大师级的学者,本文写作风格独特,而被称为学者散文。
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中国诗篇幅短小;中国诗富于暗示性;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但从总体说,“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因而本课教学目标试图兼顾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同时考虑文本的特色。
学情分析:
《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三单元是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
学生经过了小学、初中和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些文学常识。
应该说,到这个阶段,学生在专业知识和艺术体验上,已经有所准备,是能够学好这个单元的。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梳理文章思路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
2.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把握学者散文旁征博引,善于取譬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目标1。
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
提问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从杨绛逝世后她广为流传的名言导入。
【设计意图】因为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从激发兴趣开始,并在此环节完成对作者的简要介绍;同时借导语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整体感知
1.提问:本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明确: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2.“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你们觉得那些美国听众会怎么回答?
预设:中国诗有什么特点?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3.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和美国听众谈中国诗歌的呢?
明确:比较文学的立场
4.提问:本文从哪些方面比较了中外诗歌的异同呢?
预设:
(1)从诗歌的发展来看
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
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
(2)诗歌的篇幅来看
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
(3)从诗歌的暗示性来看
外国:听不见的音乐更美
中国:言有尽而意无穷(同)
(4)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来看
外国: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
中国: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细又静(异)
(5)从诗歌的内容来看
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同)
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5.提问:最后结束语中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从中看出了作者怎样的特质呢?
预设:
文化相通,反对文化本位主义。
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为了完成目标一,突显作为演讲词层次清晰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脉络有整体的把握。
三、重点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