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女性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合集下载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殷文朔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一位年轻的女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帮助女学生唤醒自我意识,寻找自我价值,从而追求解放的故事。

在父权制社会,女性的解放不会一帆风顺,总会受到挫折,但电影中的女教师、女学生们仍然坚持追求自身的解放。

本文从女性逐步获得解放,追求解放的障碍,和女性解放的途径三个方面去分析影片,旨在呼唤女性应独立自强,追求自身的价值和解放。

关键词:《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主义女性解放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取景于1953—1954年的美国卫斯理女子学院,在这里上学的女学生们大多来自中上流社会的家庭。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社会,人们都沉浸在家庭的舒适与欢乐中,女性被再次鼓舞回到家中,做贤妻良母,幸福的家庭主妇。

这所学校的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教育女学生们学习家庭方面的内容便于今后奉献于家庭。

然而,艺术史教师凯瑟琳,拥有自己独立的女性主义自我意识,她认为女性不应该只在家中做家务活,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女性应该在社会工作中寻找自己的价值,摆脱男性的凝视、家庭的束缚去追求女性的解放。

因此,在她的鼓舞,支持和带领下,卫斯理女子学院的女学生们开始追求各自的解放,尽管会遇到障碍,但是她们没有放弃追求的信念。

一.逐步获得解放影片中,在女教师凯瑟琳的启发和鼓舞下,女学生们逐渐的觉醒,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希望获得解放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尽管开始的时候,她们没有意识到应该去追求女性的解放。

但在凯瑟琳老师独特的教育方式下,她们像一群快乐的林中小鸟,不断的去追寻自己的方向。

在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和获得女性话语权的时候,她们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解放。

(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首先是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对自己的存在,本质进行思考后,所形成的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系列认识。

”[1]凯瑟琳是一位充满热情和理想的教师和女权主义者,她在影片中一开始就已经拥有了自我意识。

简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简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简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景淑君来源:《人间》2016年第08期摘要: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以精美的画面,极具启发性的剧情牵动着观众,而其中启蒙者与被启蒙之间的对白,更是女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影像,它启发人们思考“梦娜丽莎的微笑”的含义、以及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如何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的。

关键词:蒙娜丽莎的微笑;沟通;体制运作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207-01一、为什么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品,而当时将人作为重点,从神权中解放出来。

然而,文艺复兴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中,女性获得了教育权,却画地为牢,用物理计算如何更好的烹饪,用论文和知识来辅助丈夫的事业,人们解放了神权,却未能解放“生来注定的角色”,学生们依旧没有获得思考和独立的精神。

影片中的教师凯瑟琳·沃森被称为蒙娜丽莎,一方面在于她的颠覆性,另一方面,她的到来,提供给女性学生们一种看待世界,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不再局限于“与生俱来”的身份,而是塑造自身。

影片最后,贝蒂的离婚正是在于她看到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微笑是开心幸福的标志么?蒙娜丽莎作为一个精神性的质询,最终她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不在展现给世人“开心”的假象,其主体性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清晰的。

凯瑟琳·沃森是想要有所成就(make a difference )来到这里,她想要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她有所成就?影片开始有一个开学典礼的镜头,“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我,一位普通女性”(i am every women)“你在寻求什么?”“通过苦学获得灵魂,将我的一生奉献给知识”“那么欢迎你”“所有和你怀有同样抱负的女性”,故事虽然以凯瑟琳·沃森的到来作为叙述起点,但是这一开学典礼却明显能够看到,女性学生们在程式化、仪式化的开学中,宣读着“获得灵魂,奉献一生给知识”的条例,但是随着影片的开展,却发现,灵魂?知识?不禁让我思考“她们的灵魂呢?真正追求的是知识么?”这正是这学校的悖论所在,宣称获得灵魂,但是却压制了孩子们的人生。

从性别解放到女性独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性别解放到女性独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从性别解放到女性独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主义解读倪超逸 柳美娟 浙江海洋大学摘要: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国,毕业于加州开放大学的年轻女教师凯瑟琳来到了保守的卫斯理学院,与该校陈腐的教学制度作斗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寻求自我的励志故事。

影片折射了当时处于时代变革中的美国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认知定位。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以及对现代女性的角色定位和教育改革的意义。

关键词:女性;性别解放;独立意识;觉醒女性的角色定位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女性追求自由平等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正是带有反叛色彩的自由主义改革者——凯瑟琳(朱丽娅•罗伯茨演)改造卫斯理学校的传统女性角色认知、社会定位的故事。

1953年的美国,刚刚毕业的凯瑟琳孤身一人、意气风发地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抱负前往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大胆地向腐朽的教学制度发起了挑战。

影片一经上映,便收获了如潮的好评,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电影突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女权,女主人公看似是与僵腐的教学制度作斗争,不如说是为女权发声,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今社会女性的角色定位。

一、时代背景影片所设定的背景是20世纪中叶的美国,当时妇女解放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重视其自身的权利,时代正处于转变之中。

这时女性虽然慢慢受到重视,但是上层社会的封建残余依旧强势。

实际上,女性更多地还是被当做一种生育工具而存在,整个国家的大环境正在试图劝说二战中刚从家门走出、步向社会的的女性们重返家庭。

而在卫斯理,他们的教育给学生传播的是“女子应为男子服务”的思想,学校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是让她们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妻子”,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嫁一个好的丈夫而铺路,并把学生今后的婚姻定义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彼时,甘于成为男性玩物的传统教会女子们,正如同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的羔羊,困陷在囚禁她们的樊篱内,卑微而愚昧,总是意图通过嫁给优秀男子,摇身一变成凤凰,她们沉浸在自我美好的香梦之中,她们的世界观里不存在走出樊篱、自我体验这一人生定义。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_93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_93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以女性为核心题材的作品,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兴起女性解放运动的时期,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仍然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女性意识在女性群体中还比较缺乏。

这部影片就是以女性意识、女性主义为题材,讲述女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目标的故事。

后现代女性主义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充分的体现,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一种有效结合,主张男女之间平等,反对惯常思维中认为男性要比女性具有更高价值的观念。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中反映的就是对女性意识、女性价值的诉求,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解读,可以对其中的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有深刻的了解。

一、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概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以女性为核心的经典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53年,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妇女解放运动正在激烈开展着,但是女性的地位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电影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沃森刚毕业,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

她本是一个满怀着改革理想以及先进理念的年轻人,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学校中存在很多陈旧的观念,人们的习惯也比较传统老旧,学生虽然十分聪明,但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可以对各种教学内容倒背如流,在学习中也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观念,这些都让凯瑟琳受不了。

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之间还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即学习不是为了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嫁得更好,对此,凯瑟琳十分震惊。

心中满怀的改革信念也受到了冲击,她开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要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敢于向落后发起攻击,努力去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当时社会中,保守仍然是一种十分强势的力量,她的改革引起学校的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双方开始激战。

但尽管有困难,凯瑟琳也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教育观念去教育学生,去唤醒他们的意识,尤其是女学生的女性意识,让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价值,最终实现自我,实现自己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_93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_936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以女性为核心题材的作品,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美国兴起女性解放运动的时期,在当时的社会中,妇女的地位仍然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女性意识在女性群体中还比较缺乏。

这部影片就是以女性意识、女性主义为题材,讲述女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人生目标的故事。

后现代女性主义在这部影片中有很充分的体现,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一种有效结合,主张男女之间平等,反对惯常思维中认为男性要比女性具有更高价值的观念。

《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影片中反映的就是对女性意识、女性价值的诉求,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解读,可以对其中的女性主义和女性意识有深刻的了解。

一、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概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以女性为核心的经典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53年,当时的美国社会中,妇女解放运动正在激烈开展着,但是女性的地位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电影中的女主角凯瑟琳?沃森刚毕业,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

她本是一个满怀着改革理想以及先进理念的年轻人,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发现学校中存在很多陈旧的观念,人们的习惯也比较传统老旧,学生虽然十分聪明,但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可以对各种教学内容倒背如流,在学习中也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观念,这些都让凯瑟琳受不了。

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之间还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即学习不是为了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嫁得更好,对此,凯瑟琳十分震惊。

心中满怀的改革信念也受到了冲击,她开始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要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敢于向落后发起攻击,努力去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且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是当时社会中,保守仍然是一种十分强势的力量,她的改革引起学校的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双方开始激战。

但尽管有困难,凯瑟琳也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教育观念去教育学生,去唤醒他们的意识,尤其是女学生的女性意识,让他们能够明白自己的价值,最终实现自我,实现自己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1950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

美丽成熟的凯瑟琳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时,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种子碰壁连连。

然而因为风趣、率直、热情、渊博,凯瑟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的几个学生,想同男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琼、活泼好动的丽薇等,也慢慢地展露出真性情。

然而,另一名学生贝蒂要结婚的消息,又将自由浪漫的氛围打破。

剧情介绍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

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

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

以贝蒂(克尔斯滕·邓斯特饰)、琼(朱莉娅·斯泰尔斯饰)和莉薇(玛吉·吉伦哈尔饰)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

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

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这样一位被学校的传统势力视做“异类”的女子能否成功达到她的目的,让她的学生们脱离束缚,找到自我?还是最终等待她的是那些传统观念,传统势力的猛烈“进攻” (1)获奖情况美国金球奖 Golden Globes, USA第61届(2004)提名电影类-最佳原创歌曲埃尔顿·约翰 Elton John (music), Bernie Taupin (lyrics)For the song "The Heart Of Every Girl".。

欧美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简介和职场启示

欧美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简介和职场启示

欧美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简介和职场启示
欧美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简介和职场启示2-11-1516:48:脑筋急转弯:励志电影
《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LisaSmile
剧情简介:
上世纪中叶,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名叫凯瑟琳沃森的艺术史老师,她美丽、成熟、自信,拥有开放的自由思想,立志要把新思想传授给学生们。

但在当时,美国封建保守思想仍非常严重。

威斯理的教育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是把学生今后的婚姻定义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凯瑟琳来到这里后,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该校的传统教学风格,而是大胆地去挑战传统,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想法。

她的做法不仅受到了一些大户人家女儿的挑战,而且受到家长、学校各方的质疑和责难。

但是她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职场启示: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

世界上所有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改变,都是由人促成的。

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就可能看到奇迹的发生。

严格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各种极限。

限于习惯、主观认知等原因,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浪费掉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潜能。

很多时候我
们觉得挺不过去了,其实那并不是真实的状态。

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多数情况我们都能够挺过去,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得要强大得多!只有坚持到底,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我们自己的潜能,才能笑到最后。

励志电影在线观看: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观后感1曾经是最保守的女子学院,帮助宋美龄奠定修养基础的韦斯利女子学院来了个有新头脑的艺术史教师凯瑟琳,她梦想到一个贵族学校教书,因为这些学生会成为未来的领导,如果她能改变这些学生,她的理想就有可能得到贯彻。

五十年代的美国,战争时期的职业女性崛起并没能改变女性的全面解放,女人依然回到家里,忙着相夫教子,这种情况反映在韦斯利学院,依然保持了一切维持建校宗旨的教学方式——为上流社会的男人培养模范太太。

而从加州来到麻省的凯瑟琳,已经目睹了好莱坞的女性主义革命,她认同那些尚得不到认可的新艺术和新思维,希望把这一切都教给自己的学生。

但这些学生却是什么样的都有,有极端保守,维护传统的失败妻子,有专门勾搭有妇之夫的问题少女,有忙着谈恋爱的,还有为自己的未来困惑的。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认同凯瑟琳,她的麻烦不断,而保守的校方也很不赞同她的女权主义教育,认为是在把学生教坏。

就这样,一个夹杂了爱情泡沫的极端女权主义说教片完全展开,凯瑟琳被学生认可固然算是电影的大团圆,但韦斯利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

说到韦斯利,其实可以以五十年代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宋美龄就学的时代,美国有大量暴发户的女儿想得到老欧洲的爵位,于是韦斯利就担负起教化暴发户女儿的任务,把她们教育成文雅的贵族夫人,学会如何操持一个大家庭,管理众多家仆,举办社交活动,相夫教子。

五十年代以后,韦斯利摇身一变,逐渐成了极端女权主义的大本营,臭名昭著。

我曾经见识过那个时代的一位毕业生,那是一个宣扬“做爱也不需要男人”的极端女权主义者,恨不得都视男人为浊物,唯女人至上,难怪现在韦斯利每年招一百个学生,却要给两百个申请者发录取函,白人女孩不乐意去上,于是招了大量韩国女孩。

《蒙娜丽莎的微笑》想必是反映了那个转型时期,当夫人的市场日益萎缩,这些精英女人无法靠丈夫获得她们想要的地位,便自己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咄咄逼人的奋斗下是永远不变的韦斯利女人自以为是的“精英情愫”。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摘要】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人物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对女主角凯瑟琳、教授约翰斯顿、学生贝蒂、校长艾琳等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每个角色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和特点。

文章还探讨了影片中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所采用的手法,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

文章阐述了人物形象对电影情节和主题的影响,以及人物形象成功塑造的重要性。

通过对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部经典电影及其中所传达的信息。

【关键词】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人物形象,凯瑟琳,教授约翰斯顿,学生贝蒂,校长艾琳,形象塑造手法,影响,主题,成功塑造。

1. 引言1.1 介绍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凯瑟琳在电影中的形象是坚韧且有个性的女性,她从不畏缩于传统的束缚,勇敢地挑战校内的保守思想,率领女性学生反抗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这个故事展示了一个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和自主选择的过程,深刻揭示了逆境之下的一份坚毅与智慧。

电影通过凯瑟琳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生存状态,勾勒出一个独立自主的时代轮廓。

1.2 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人物形象在电影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一个成功的电影人物形象能够深刻影响观众对于故事的理解与感受,也能使电影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是故事的核心,通过塑造不同性格和特点的人物,可以展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主题。

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过程直接关系到电影情节的发展和主题的呈现。

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精心设计和细致表现,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使电影更加生动和有趣。

在电影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至关重要,它是电影故事的灵魂,也是观众感受和理解电影的窗口。

2. 正文2.1 女主角凯瑟琳的形象分析女主角凯瑟琳的形象在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张巧云达芬奇的画《蒙娜丽莎》,画像中蒙娜丽莎的微笑给我甜蜜、温馨、宁静的感觉,我想知道在蒙娜丽莎的微笑下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带着些许探索神秘气息的心理,看完了《蒙娜丽莎的微笑》。

电影的一开始给我感觉——这应该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教师。

无论在什么场合,有个性,能推陈出新,总会受到别人的关注,纵然结果会不顺人意。

就像影片中凯瑟琳到卫斯理女子学院的第一课,我能感受到凯瑟琳的极度尴尬,我甚至不能说学生的不对之处,因为她们真的很优秀,能把课本上的内容了解得很透彻。

随着剧情的推移,问题渐渐出现端倪,卫斯理女子学院是一所比较传统的学校,基本上学校的事务都有明文规定,从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都是学校要把你培养成的人,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对于社会,这是一种停滞。

但凯瑟琳是一个比较前卫、有思想、有个性的教师,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她面临着许多困难,不只是校方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警告,还有学生对前卫思想的不接纳,但是凯瑟琳不畏艰难,执著地影响着威斯理的这群女生们,引领她们找回自我,启迪她们大胆选择自己的道路,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那么的令人宁静沁心,但是在微笑下面呢?相信每个人都一样,微笑并不表示生活就没有烦恼,而是因为做自己愿意做的事,顺从自己的内心,所以流露出很自然的表情。

在影片中,凯瑟琳也曾迷惑过,她气愤这样的教育模式,气愤用婚姻禁锢一个女性的未来,她认为并非每段感情都必须走上婚姻的殿堂,人生不是围着婚姻来计划的,结婚不应该成为女性惟一出路。

在这个方面似乎贝蒂的感受要多一些,在上学期间结了婚,按照学校的传统,一边在家里做一个家庭主妇,一边在学校攻读学业。

但是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在经历了不幸的婚姻之后,贝蒂勇敢地选择了离婚,并开始迈向自己的新生活,她选择到纽约去求学,不再活在母亲的影响下。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女性的励志片。

看完蒙娜丽莎的微笑影片的朋友,都写了哪些观后感呢?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篇一尽管看这部影片,我流了好多泪,可心里却是喜悦的,而且是充满了力量的喜悦。

哈哈,我还是喜欢看这种温情的影片。

影片以欧洲五十年代为历史背景,维护女性平等为核心理念,从不同女性角色证明女人需要独立,女人不仅要在家庭中独立,更重要的是思想独立,我想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核心。

颠覆传统女性以结婚(嫁个好男人)为人生目标的陈旧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台词“我不是要培养杰出人才的太太,我要培养的是杰出人才”!这句话拿到现在的中国,同样适用,做一个真人,才能获得尊重!做一个真人,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做一个真人,才配当一名教师!无论世俗用什么眼光看待我们,无论外界有多少压力给我们,无论学生们有多少不理解不情愿甚至是公开挑衅,他们最终会明白,最重要的是成为自己,成为一名受人尊重的人! 坚持真理,永不放弃!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篇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主要讲的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保守的卫斯理女子学院的故事。

那时的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理素质。

思想颇为独特领先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

如春风化雨般,给这个晦涩无味的礼教带来新的生机。

同样的,一场跟传统礼教,固守的成旧思想斗争的战争拉开了帷幕。

一场关于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争论。

就在那个时代,美国女性解放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凯瑟琳作为接受过先进自由改革思想的人,她一直追求的是男女间完全的平等,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落后礼教的束缚,所以她发起了挑战。

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任艺术史教师时,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种子碰壁连连。

经典女性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经典女性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

经典女性励志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美国革命电影工作室于XX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电影。

影片由迈克·内威尔执导,朱莉娅·罗伯茨、克斯汀·邓斯特和朱丽娅·斯蒂尔斯等联袂出演。

影片于XX年12月19日在美国率先上映。

电影讲述1953年的美国,时代正处于转变之中,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可是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却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的故事。

剧情简介1953年,坐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艺术史老师,名叫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她是个美丽成熟的女人,刚刚从ucla(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毕业,在大学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

50年代的美国虽然女性的地位渐渐受到重视,但在上层社会封建思想仍旧非常严重。

在卫斯理这所著名的女子大学,学生们大都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从小接受过优秀的教育。

但学院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教他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知识,也不重视心理教育,而是把学生的成功与否定义为今后的婚姻,她们学习的目的无非是嫁一个好丈夫。

以贝蒂(克尔斯滕·邓斯特饰)、琼(朱莉娅·斯泰尔斯饰)和莉薇(玛吉·吉伦哈尔饰)为代表的几个非常好动的女孩子,喜欢在班上卖弄风情,甚至用各种办法在课堂上向老师发起挑战。

凯瑟琳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学校一贯的教学做法和风格,她不仅挑战学校的一些做法、规矩,而且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大胆去实践她们的想法。

最终她以青春率直的作风,丰富的艺术史知识以及风趣热情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被女学生称为蒙娜丽莎”。

影片评价《蒙娜丽莎的微笑》善于用情节来做暗示,做对比,降低了观众对影片理解的难度。

而片中两派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反对派被老师感化地坚决走自己的道路。

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

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

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刘凯 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一幅肖像画。

这幅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被人审查、研究、演绎。

画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一直是世人探究的对象。

达芬奇在画中描绘了一位端庄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代表了女性权力的独立、自主、不可侵犯,代表了一种开拓的精神,一种不墨守成规的精神。

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引用这幅名画的内在含义,表达了一种勇于破除陈规的思想。

影片描写1953年的美国,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她发现学校的陈规陋习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当时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也在致力于将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们重新劝说回家。

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的执著影响了当时在校的一大批女学生,让她们也包括凯瑟琳自己重新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

影片被誉为《死亡诗社》的女性版,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女性励志片,旨在教育大众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自我,纵使遭遇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

蒙娜丽莎是学生送给凯瑟琳的昵称,如同《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中,凯瑟琳最后被清退。

其中原因都是一样的,像凯瑟琳这样的老师思想过于特立独行,过于奉行思想自由。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老师到底需要独立自由的思想吗?如果老师的思想过于独立自由,难免有点怪异,不合主流。

至少这样的老师不甘心做一个官方思想的传声筒,最后都有被解雇之忧。

但是凯瑟琳不甘于做社会的附庸,她的教育目标在于想唤醒女生的心灵,而不是继续蒙蔽。

在一个男权社会,许多时候,女人的知识只是挤入上流社会的资本,大学文凭,只是嫁个“好丈夫”的门票。

在那个女校中,女生貌似很有艺术修养,懂得很多东西,其实她们的心智和农妇毫无差别——只是想嫁人。

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修改版]

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修改版]

第一篇: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浅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对教育的启示(刘凯2011级课程与教学论)《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一幅肖像画。

这幅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被人审查、研究、演绎。

画中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一直是世人探究的对象。

达芬奇在画中描绘了一位端庄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代表了女性权力的独立、自主、不可侵犯,代表了一种开拓的精神,一种不墨守成规的精神。

而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正是引用这幅名画的内在含义,表达了一种勇于破除陈规的思想。

影片描写1953年的美国,毕业于风气开放的伯克利大学的凯瑟琳前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校教授艺术史,她发现学校的陈规陋习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忍受的地步,而当时整个国家的大环境也在致力于将在二战中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妇女们重新劝说回家。

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凯瑟琳,大胆地向陈腐的教学制度发起挑战,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始终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她的执著影响了当时在校的一大批女学生,让她们也包括凯瑟琳自己重新对艺术、人生和爱情有了新的见解。

影片被誉为《死亡诗社》的女性版,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女性励志片,旨在教育大众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实现自我,纵使遭遇困难,也不要轻言放弃。

蒙娜丽莎是学生送给凯瑟琳的昵称,如同《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中,凯瑟琳最后被清退。

其中原因都是一样的,像凯瑟琳这样的老师思想过于特立独行,过于奉行思想自由。

看到这里,我不禁思考一个问题,老师到底需要独立自由的思想吗?如果老师的思想过于独立自由,难免有点怪异,不合主流。

至少这样的老师不甘心做一个官方思想的传声筒,最后都有被解雇之忧。

但是凯瑟琳不甘于做社会的附庸,她的教育目标在于想唤醒女生的心灵,而不是继续蒙蔽。

在一个男权社会,许多时候,女人的知识只是挤入上流社会的资本,大学文凭,只是嫁个“好丈夫”的门票。

在那个女校中,女生貌似很有艺术修养,懂得很多东西,其实她们的心智和农妇毫无差别——只是想嫁人。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女性自我意识【摘要】该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了一群女大学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通过坚持自我、追求知识和自我实现来挑战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本文从女性教育、性别歧视、自我意识觉醒、家庭与事业的抉择以及自我实现等方面探讨了女性在电影中展现的自我意识。

电影通过展现女性主人公们独立思考、追求梦想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强调了女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并启发观众思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仅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也潜在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女性权益的提升。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为女性自我意识的探索提供了启示,呼吁社会应该给予女性更多的平等机会和尊重。

【关键词】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女性自我意识、女性教育、性别歧视、自我意识的觉醒、家庭与事业的抉择、自我实现、女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电影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启发、社会的潜在改变。

1. 引言1.1 电影简介《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2003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迈克·纳歇隆执导,朱莉娅·罗伯茨、克里斯汀·邓斯特、朱莉娅·斯泰尔斯等人主演。

影片背景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讲述了一群女性大学生在一个传统保守的女子学院里,通过一位开明的教师的引导,尝试挑战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固有成见,追求自我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故事。

电影以一个女性教师在一所传统女子学院里教授艺术史课程为起点,探讨了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面对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随着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学生们开始反思自我,追求独立思考和自我实现的尝试。

这部影片通过描绘女性在一个男权社会中试图挣脱束缚,追求自我价值和尊严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思考和探讨。

结束。

1.2 主题介绍《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探讨女性自我意识的影片,讲述了一群女性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合作教育学院里面对社会和家庭期望的挑战和探索。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女性教育、性别歧视、自我意识的觉醒、家庭与事业的抉择以及自我实现这些主题,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篇1】近日在家一直看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次看都很感动,都有收获在心里。

女主人公是由有好莱坞大嘴美女之称的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我非常喜欢她,一是因为她主演的几部影片都非常出色,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如《诺丁山》、《风月俏佳人》等,还有一个是原因是源自茱莉亚罗伯茨的一个真实故事。

茱莉亚罗伯茨最走红的时候,她的一个在偏远地区当小学老师的同学得知她是好莱坞明星后,就写信问茱莉亚罗伯茨能否到学校与孩子们见面,给偏远小镇的孩子一个惊喜。

接到信后,茱莉亚罗伯茨立马着手安排行程,一个人悄悄地带着礼物不远千里到了那个学校,当时孩子们的惊喜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连给她写信的同学也是惊诧不已,茱莉亚罗伯茨只有一个要求,谢绝一切采访,杜绝一切对外报道,非常的低调。

这部《蒙娜丽莎的微笑》应该说也是一部非常精美和有思想的影片。

该片实地拍摄于美国著名的威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

该校是目前全美排名第一的私立女校,被誉为“没有男子的长青藤”。

学院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参议员希拉里、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都毕业于此学院;中国的著名女作家、诗人冰心和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也是该校早期的毕业生。

《蒙娜丽莎的微笑》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的观念依旧很保守,女子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

在威斯理女子学院,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是把这些女孩子训练成贤妻良母,以便嫁个好丈夫。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从正面描写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优秀影片,它探讨了女性该如何定位的问题,其中包括结婚、离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一系列与女性相关的话题,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回答了“女性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如何有价值地生活?”这一困扰女性多年的问题。

然而,影片并没有叫嚣着让女性从厨房走出来,而是通过主人公之口,温和地表达了女性完全可以家庭与事业并重的看法。

艺术史的力量r——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解读

艺术史的力量r——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解读

艺术史的力量r——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解读刘晓慧【期刊名称】《电影评介》【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4页(P53-56)【作者】刘晓慧【作者单位】广东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部校园题材艺术史电影,英文名Mona Lisa Smile,2003年在美国上映,创造了教育类电影的票房佳绩。

该名称取自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三杰之一的达·芬奇的绘画名作,又在片中指代艺术史女教师凯瑟琳·沃森,因为她被师生称呼为“蒙娜丽莎”,有“一语双关”之妙。

该片由美国革命电影工作室出品,迈克·内威尔执导,朱莉娅·罗伯茨、克斯汀·邓斯特和朱丽娅·斯蒂尔斯等联袂出演,在2004年获得美国金球奖和青少年选择奖提名。

影片采用双线索叙述故事,一条是教学线索,一条是情感线索,以教学之变映衬思想之变,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共同呈现学生们在凯瑟琳老师的影响下,对自己的人生重新认知和定位,从而佐证艺术史课程和教师的双重力量。

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秋美国久负盛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Wellesley College),现在它依然坐落在马萨诸塞州波斯顿城西的小镇威尔斯利。

该所学校由Durant夫妇建立于1875年,是19世纪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产物,至今仍是“没有男生的常青藤学校”,以“为立志改变世界的女性提供一流的教育”为宗旨,而学生们也非常认同学院是为“成熟而又成功的女性”开设的。

许多女性名人从这里走出,如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第一位女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女天文学家安妮·坎农,女航天员帕梅拉·梅尔罗伊等,中国的宋美龄、冰心、叶璇等。

但这所学校并非一开始就如今天一样学风严谨,志存高远,重在培养智慧、独立、有担当的女性,而是经历了对保守思想的一系列改革,才有了现在的面貌。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感1"蒙娜丽莎的微笑",单这个名字就能让观众暇思无限。

数百年来没人知晓,她为何而笑。

笑得很淡定,很安静,甚至还有些诡异。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几次我默然地流泪了。

不是因为感动,而是为女性人生的而奈。

"爱是女人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们默认了要结婚,要相夫教子。

默认了如果家庭需要,我们就要放弃我们的事业。

看看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你可以轻松地在我这里得到一个A,但关键是他(你们的丈夫)给你们的成绩而不是我。

"听到这句话,我感到女性很卑微。

女人是什么?她们从来就没有自我,不被关心她们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社会给她们的唯一身份是某某的妻子。

并让她们象男人一样为了生存去攀爬去费尽心机。

不同的是她们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丈夫更成功,自己进一步地成为婚姻的附庸。

在这部电影中,有一位女性她与众不同,因为她来自未来。

新艺术史老师,美丽成熟女人凯瑟琳·沃森(朱莉娅·罗伯茨饰)却告诉她们:"不,这不是你们想要的,你们可以做得更好,找回自己"在第一节课有着良好的艺术基础和家庭教育的学生们让凯瑟琳倍感羞辱。

第二节,她给学生带来了许多另类的艺术品。

不再有书本会告诉她们这是什么,它用了什么技法,作品的意义在哪里。

这些另类崭新的作品,让这群一直认为什么都有已定的、正确的、标准的答案的学生们,知道有时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观察的,是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

要去看,去想,去体会,独自认识作品及自己。

我说凯瑟琳来自未来。

是因为我比导演悲观。

结局太美好,让我觉得不真实。

我相信有琼这样的女学生,成绩出类拔萃,能力超强,重视家庭,甚至愿为之放弃学业。

解读教育的目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启示

解读教育的目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启示

解读教育的目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启示
李妙芝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1)004
【摘要】教育是经久不息的话题,在不同时代演奏着不同的乐章.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有着指导和规范作用.电影中初来报到的艺术史老师凯瑟琳·沃森曾接受过自由改革思想,对未来的教育充满希望,立志要成为一名杰出的教授,教育工作中遇到困难重重,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学生对人生的看法.
【总页数】2页(P119,121)
【作者】李妙芝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2
【相关文献】
1.艺术史教育的魅力r——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观后 [J], 宋洁
2.“他山之石”何以攻玉——西方电影《死亡诗社》及《蒙娜丽莎的微笑》给基础课程改革的启示 [J], 蓝秋燕
3.论成长电影中的人性假设及其对学校教育变革的启示——以《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例 [J], 王澍;段伯升;姚玉香
4.艺术史的力量r——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解读 [J], 刘晓慧
5.女人不是他者——对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女性主义解读 [J], 楼育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