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44页word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44页word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 高鸿业第五版

1. 简述IS—LM模型,结合图形说明。

(P430)答:如果把IS曲线和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这就是IS-LM模型。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息率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值,可以通过求解IS,LM曲线的联立方程而得。

2.经济中的自动稳定器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答:自动稳定器主要有三种:(1)税收的变动。

在经济扩张时有遏制作用,在经济萧条时有缓解的作用。

(2)政府的转移支付。

同税收作用相同。

(3)维持农产品价格政策。

该政策使农场主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定。

3. 西方国民收入有哪几种核算方法?答: 核算GDP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

4、什么是货币需求?人们需要货币的动机有哪些答: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货币的需要,或者说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对执行流通手段(或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按凯恩斯说法,对货币的需求是出于以下几种动机:一是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动机,指家庭或厂商为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它产生于人们收入和支出的非同步性。

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就越大。

二是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它产生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从全社会来看,这一货币需求量也和收入成正比。

三是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动机,它产生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收入而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例如,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时,需要及时买进债券,以便以后卖出时得到收益,这样就产生了对货币的投机需求。

这一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化。

5、什么是滞胀,滞胀是如何形成的(画图说明)凯歌题库,必属精品AD是总需求曲线,AS S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两者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

现在由于出现供给冲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到AS′S,总需求曲线和新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交点E′决定的产量或收入为y′,价格水平为P′,这个产量低于原来的产量,而价格水平却高于原来的价格水平,这种情况表示经济处于滞胀状态,即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的状态。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绪论高鸿业5版本

宏观经济学绪论高鸿业5版本

3、理性预期学派
4、新凯恩斯主义
代表人物:曼丘、萨墨斯、布兰查德、罗泰姆伯格、费尔普斯、斯蒂格利茨、格特勒和伯南克等。 基本观点: 1)厂商只有在调整价格后的利润增量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调整价格。 2)交错调整是成本量小的价格调整方法。 3)劳资双方通过雇佣合同调整工资,所以工资调整也是交替地作出的。 4)信贷市场是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借贷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存在着逆向选择。因此,市场出清的利率与银行最优利率往往不相吻合。
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凯恩斯论萨伊定律 凯恩斯反对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给” ,提出“有效需求”原理。
驳斥利率自由变动确保储蓄等于投资 凯恩斯不赞同古典理论的观点:利率的自由变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他强调人们储蓄和投资有许多原因,而不仅仅只有利率这一唯一因素。储蓄不会自动投资。
加速原理、乘数—加速数模型等许多新的投资理论;
货币偏好、资产选择等新的货币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经济的动态化、长期化的增长模型;
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性等通货膨胀理论;
开放型经济理论;
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5、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三、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
1、货币学派 代表人物:弗里德曼、布伦纳、安德森、罗宾斯、沃尔特斯、莱德勒和帕金等。 基本观点: 1)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起决定作用。 2)在长期中,货币数量不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3)在短期中,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实际变量,如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4)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稳定性,国家干预反而导致宏观经济的严重失衡。
市场不完全竞争:价格、工资刚性
利率不能自动调节投资、储蓄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将IS-LM模型扩展到开放经济中,引入BP线来分析汇率、国际资本 流动等因素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政策搭配与协调
在开放经济下,政府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搭配与协调 ,以实现内外部均衡。
0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策的工具
财政政策的实践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变动税收 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从而 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分析关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贸 易保护主义的利弊。
区域经济一体化
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对成员国经济 的影响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
国际金融市场与汇率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功能和作用,以及国际金融市 场的发展趋势。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 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中央银 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 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调整存款准备 金率来影响银行的信贷能力,以及通 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
货币政策的实践:在实践中,货币政 策通常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中央银 行根据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就业等 宏观经济指标,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可能采取 紧缩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和减少 货币供应,以抑制通货膨胀;而在经 济衰退时,则可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 策,如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以 刺激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因素
包括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技 术进步、制度变迁等,这些因素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时期和 地区而异。
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
平衡增长强调各地区、各部门协调发展,而不平衡增长则主张优 先发展某些地区或部门以带动整体经济增长。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第13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3.1 复习笔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的学说的中心内容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涉及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称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一、均衡产出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和新古典传统经济学的分水岭。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编者注:建议读者结合大萧条的背景来理解凯恩斯学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在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生产和收入取决于总需求的理论。

1.短期分析假设前提(1)经济中存在着生产能力的闲置生产能力的闲置包括两层含义:①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失业;②厂房、机器等资本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即存在着开工率不足。

(2)价格水平固定不变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价格机制是一种僵化的、不易变动的机制,即存在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在劳动力市场,即使存在失业,工资也不会下降;②在产品市场,即使存在生产过剩,物价也不会下降。

(3)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上,总供给是无限的。

反映在图表上,体现为总供给曲线平行于横轴。

其经济含义为:由于存在资源闲置,在固定的价格水平下,要什么有什么,要多少有多少。

(4)由于总供给无限,所以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单方面决定(总需求分析)在短期中,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这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2.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在两部门经济中,即经济中只有居民和企业(暂时不考虑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在后面的章节会引入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总需求由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构成,于是均衡产出可用公式表示为:。

、分别代表计划消费、yc i =+c i 计划投资,而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目录•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应用•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01宏观经济学导论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学采用总量分析方法,即通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总量进行综合考察,来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

特点宏观经济学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综合性体现在它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性体现在它考察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态性体现在它揭示的是经济总体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趋势。

发展脉络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等阶段。

流派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主张政府应减少干预,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则强调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价格粘性的存在,主张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

宏观经济学发展脉络及流派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1 2 3生产法支出法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派认为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需求。

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萧条的原因,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

新古典综合学派将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都是必要的,主张政府在经济中发挥调节作用。

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加速原理03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原因导致的失业。

总需求不足工资刚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物价上涨。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15.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答:(1)先求IS曲线,联立α+e1-β得y=α+βy+e-dr,此时IS曲线将为r=。

dd于是由题意c=100+0.8y,i=150-6r,可得IS曲线为100+1501-0.8 r= 662501即 r=-y 或 y=1 250-30r 630再求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故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得150=0.2y-4r1501即 ry 或 y=750+20r 420(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即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全套课件(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失业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国际经济部门•经济增长与发展•总结与展望目录01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国民收入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

研究方法相似都使用数量分析、均衡分析等方法。

相互补充微观经济学为宏观经济学提供基础,宏观经济学为微观经济学提供背景。

研究整个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以决定国民收入与就业水平。

总量分析均衡分析动态分析模型分析探讨各种市场和经济总体的均衡状态及其实现条件。

引入时间因素,分析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及规律。

运用数学模型描述经济现象,揭示经济变量间的内在联系。

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02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定义GDP核算方法GDP与国民总收入(GNI)的区别与联系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01IS-LM模型0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03乘数效应与加速原理乘数效应指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在经济学中,乘数效应更完整地说是支出/收入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加速原理指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明,在产量或收入增长时,投资支出会增长得更快;在产量或收入减少时,投资支出会下降得更快。

加速原理体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

03失业与通货膨胀摩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其他原因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失业类型及原因分析通货膨胀度量通常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价格指数(度量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现象。

通货膨胀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普遍地上涨。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现象(汇率所致)。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17章高鸿业版word精品文档69页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17章高鸿业版word精品文档69页

课后练习答案详解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P428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P446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

P462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P463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应与总需求相等。

P486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

P487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管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P495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

P500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P517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P518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

P523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546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

P572—576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P612—616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
不同汇率制度的比较
固定汇率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吸引外资,但可能导致国际 收支失衡和汇率高估;浮动汇率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的功能,但可能加剧经济波动和投机攻击;中间汇率制则 试图兼顾两者的优点。
汇率制度的选择因素
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需要考虑经济规模、开放程度、 贸易结构、金融市场发展以及政策目标等因素。
要点三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在长期中,菲利普斯曲线可能并不成 立。这意味着在长期内,政策制定者 可能无法通过权衡通货膨胀和失业来 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相反,他们可 能需要关注更广泛的经济因素,如生 产率、技术创新和全球经济环境等。
0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影响因素
01
02
03
04
劳动力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经 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 增长和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 供给不断增加,促进了经济增 长。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假设经济是一个产品经济,没有货币因素,只包括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此模型中,总供给是既定的,总需求取决 于消费和投资。
IS-LM模型
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说明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决定。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和净出口等因素;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
100%
经济增长
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机制 和趋势,分析经济增长的影响因 素。
80%
经济波动
研究经济短期内的波动现象,如 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失业等。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 (如家庭、企业)的行为,而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系 的运行情况。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15.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答:(1)先求IS曲线,联立错误!得y =α+βy +e -dr ,此时IS 曲线将为r =α+e d -1-βdy 。

于是由题意c =100+0.8y ,i =150-6r ,可得IS 曲线为r =100+1506-1-0.86y 即 r =2506-130y 或 y =1 250-30r 再求LM 曲线,由于货币供给m =150,货币需求L =0.2y -4r ,故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得150=0.2y -4r即 r =-1504+120y 或 y =750+20r (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 和LM 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 和LM 的联立方程得到,即错误!得均衡利率r =10,均衡收入y =950(亿美元)。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之欧阳与创编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之欧阳与创编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1)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2)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3)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GDP的计算:欧阳与创编 2021.03.08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 =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I=S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 Y =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S+T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I+G=S+T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 =C+I+G+X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 =C+S+T+M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出:欧阳与创编 2021.03.08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则 i=s】*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1)G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2)G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3)G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GDP的计算: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C+S→→I=S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 Y=C+I+G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C+S+T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I+G=S+T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则i=s】*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C(Y),C=α+β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则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

MPC=△C/△Y【凯恩斯认为MPC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

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之一。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

APC=C/Y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

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

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C0+b Y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C0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α+βy 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APC与MPC: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

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

0<MPC<1储蓄函数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函数也就确立了。

储蓄函数:储蓄与收入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称为储蓄倾向。

可表示为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储蓄倾向也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以MPS表示。

MPS=△S/△Y从消费函数C=C0+b 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平均消费倾向与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APC+APS=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如下式:MPC+MPS=1均衡收入: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税收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投资函数:i=e-dr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IIS曲线的斜率【公式:】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β↑:意味支出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d↑:投资对利率的影响比较敏感】IS曲线的移动*自发消费(α):α↑→截距↑→IS右移*自发储蓄(-α):(-α)↑→截距↓→IS左移*自发投资(I0):I0↑→截距↑→IS右移政府行为对IS曲线的影响:政府支出(g)增加或者减少△g时,IS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t /(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IS曲线右移;*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IS曲线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2. 凯恩斯的观点:*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利率↑*货币供给(货币的数量)↑→利率↓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1)交易动机目的: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原因: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注: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2)货币的谨慎动机目的:预防意外支出原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注:货币谨慎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以上两种需求之和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并以L1表示;L1=kY3)货币的投机动机目的:获得收益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L2=L2(r)=-hr分析:*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债券:有收益,有风险*货币:无收益,风险低*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无限期债券)*利率高→债券价格↓→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利率低→债券价格↑→抛售债券→货币持有量↑*利率极高→债券价格极低→全部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0*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债券全部抛售→货币持有量→∞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公式:L=L1(y)+L2(r)=ky-hr注:1)这里的货币总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2)用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即:m=M/P或M=pm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1. 货币供给1)层次:M1=M0+活期存款M0=硬币+纸币M2=M1+定期存款M3=M2+货币近似物注:下面讲的主要是指M12)货币供给曲线m=m0………外生变量2.均衡模型:假设收入不变L=m L=L1(Y)+L2(r)=ky-hr均衡利率:3. 均衡变动4. 均衡利率的变动LM曲线【公式:】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注意:1)LM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2)LM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LM右下方的点:L>m ;LM左上方的点:L<mLM曲线的斜率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缓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则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LM曲线的三个区域:LM曲线的移动1. 因素分析如果:L1=kY L2=-hr m=kY-hrLM曲线:影响截距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供给m。

*m↑→m=L1+L2右移→Y↑→LM右移结论:1)L1移动→LM反向移动;L2移动→LM反向移动;m变动→LM同向变动。

*2)货币需求↑→LM左移;货币供给↑→LM右移。

注:由于m=M/P,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变动均可以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LM曲线。

2. 几何推导3. LM曲线右移的距离: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1. 模型*I=S S=-a+(1-b)Y I=e-drL=m L=L1(Y)+L2(r)=kY-hr∴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为*IS曲线:*LM曲线:*Ⅰ:L<M,超额货币供给;i<s有超额产品供给;*Ⅱ:L>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供给;*Ⅲ:L>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Ⅳ:L<M,超额货币供给;i>s有超额产品需求。

3. 均衡的恢复以Ⅲ区域A点为例*S<I,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致使C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表现:IS曲线的移动;LM曲线的移动1. 图示: IS曲线的移动2. 图示: LM曲线的移动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资本决定。

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储蓄函数:s=s(y)*投资函数:i=i(r)*产品市场均衡条件:s=i 或s(y) =i(r)*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货币供给函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一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第二节财政政策效果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者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 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