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古琴被誉为中国音乐的瑰宝,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上。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其富有韵律和和谐的声音被赋予了深远的意义。
演奏古琴需要琴技的熟练以及心境的平和,因此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方式。
古琴曲目多以自然景物、人文情感等为题材,凝练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怀和哲思。
古琴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伴侣,也是其表达情感和追求艺术境界的媒介。
古琴音乐富有浓郁的诗意和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其次,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地位上。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诗词、绘画等艺术领域,成为这些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古琴的形状、构造、装饰等也被广泛运用于中国传统艺术品的制作中,如书画、瓷器、玉器等。
古琴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地位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另外,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古琴文化注重“琴、棋、书、画”的修习,主张以琴修身、以棋修心、以书养性、以画增智,进而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和人文精神。
古琴本身的修习过程也融入了儒家的思想,要求演奏者在追求技巧的同时,更要注重心境的调和和修养的提高。
这种精神内涵被广泛传承和弘扬,形成了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的文化特色。
最后,古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社会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上。
在中国古代,古琴作为一种教育传统受到重视,被视为君子修身的必修项。
古琴被纳入社会教育体系,成为士人的必修课程,以培养仁义道德和优秀人文素质。
同时,古琴也是中国与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其声音温婉动听,已逐渐受到国际乐坛的关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古琴艺术的展示和交流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音乐会、文化交流活动中得到普遍重视和参与,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浅论古琴的文化内涵
浅论古琴的文化内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王维的咏琴绝句《竹里馆》,表达了古人对古琴艺术的一往深情。
就在不久前的2003年,中国的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当中,这不可不说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中国的古琴原是仕族们借以“明志”的工具,故有“士,无故不彻琴”的说法。
在周代,琴是十分“私人化”的东西,它不会用在宴乐之中。
原因之一是琴的发音很轻弱,不足以从朋客们的咀嚼声中送入耳膜,它只是宜于向自己表达理想和情绪的乐器。
周代以前,琴是民间的,从不象古代君王夜宴时的钟、鼓那样因“声音洪亮”而为贵族所重视。
当时,它的号召力是比较差的。
可是到了周代,它成了仕族门的“家乐”。
仕族可以在私人的访谈交流时从琴音中探听出彼此的“心声”!所以,琴也许就这样“重要”起来了。
上古,琴是没有琴谱的,有一种人是职业的“琴师”,他们一辈子往来于仕族子弟之间,教琴、演琴。
那时还出现了世代教琴的琴师家族,如孔子的老师叫师襄,即琴师世家“师”的后代(师的古意就是教琴者的意思)。
在师襄之前,还有因为在教琴时得罪郑卫侯的宠姬被鞭打了三百鞭的师曹,有在晋侯面前反对“靡靡之乐”的师旷。
可以说孔子是受过耳传口授的专业训练的,故而,操琴成了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必学的“六艺”之一,它是文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必备的武器。
中国的文人抚琴,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将音乐呈现出来而已,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
听一个人弹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琴彷佛像一面镜子,将人内心世界映照出来,借着琴音的传达、抚琴的姿态与神韵,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
五千年来,中国的“古琴”除了演奏外,还承继着儒、道两家的修身养性、教化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形成极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
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
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
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乐的理解与研究中。
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
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
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
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
《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
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
“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
古琴.全解
《平沙落雁》歌词 第一段 万里微茫 鸿雁来也楚江空,碧云天净。长空一色,万里动微茫,江涵秋影。 第二段 江涵秋影 江涵秋影,风潇潇,送旅雁南归。只见那一双双封,摆列头着字样儿在天际。数声嘹唳也,
不胜怨,谁知。 第三段 栖宿平沙 楚江秋老,萧疏两岸芦花。和那千树丹枫,一轮明月,的也风波荡漾,吹动雁行斜。又见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 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 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 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 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由于琴没有“品”(柱) 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 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 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 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 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 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 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 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 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 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 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
意境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 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 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种琴谱的解题不一。《古音正宗》中说此曲:“盖取其 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也。……通体节奏凡三起三落。初弹似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 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 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 雄让,亦能品焉。”这段解题对雁性的描写极其深刻生动。全曲委婉流畅,隽永 清新.……
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
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作者:杜保明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05期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据历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
相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的美名。
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
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历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更是其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
古琴虽然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但是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彩性,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的琴体结构本身,文化内涵积淀厚重中国古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就基本固定下来(七弦琴)并一直延续至今。
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由来颇有典故,最早的古琴为何人所制,传说不一,一说为神农所制,一说为伏羲所制。
始为五根弦,名五弦琴,古代典籍有“舜以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的记载。
至周,文王拘羑里七载,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把,青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为鼓舞士气又添弦一根,谓之武玄,从此而成七弦。
古琴依人身凤形而制,独木而成,其结构富有分寸讲究。
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为扁平的狭长体。
琴身要求底用梓木,面用桐木,底平面穹,中空。
底面有两个共鸣孔凤沼、龙池各有所讲,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龙池,龙为变化之物,潜于深池,迹虽隐而声自出。
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象征古代的天圆地方说。
额宽腰窄象征尊卑之别。
古琴在文人笔下的内涵
古琴在文人笔下的内涵
古琴在文人笔下常被描述为儒雅、深邃和高尚的文化象征。
许多文人都喜欢弹奏古琴,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被视为一种精神抚慰的工具,因为它的音乐可以平静人心,帮助人们放松身心。
古琴音乐的内涵也涉及到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佛教思想,例如“静正观心”,表达了唯一的境界,引导人们在日常事物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在文人笔下,古琴也被用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和尊重。
这种尊重反映在他们对古琴音乐的描述上,例如它们的琴曲名称,常以自然景致、山水、花草等来命名。
总之,古琴在文人笔下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和艺术的象征。
它被视为一种引导人们心灵的指南,以及一种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重要象征。
浅谈古琴的文化意蕴
反 映 出儒家 的 礼乐思 想 及 中 国人 所 重视 的 和合性 。像古 琴 这 样 本身 蕴 涵着 这 么丰 富的 中 国古 代 文化 神 韵 . 富有 教 化 人 即
伦 的深 意 , 在古 今 中外 的乐 器 中 , 是绝 无 仅有 的 。
古 琴 的 弹 奏 讲 究 很 多 琴 道 、 德 方 面 的 文 化 素 养 琴
中国古 琴 的形 制 .大 约在 汉 魏 时 期 就基 本 固定 下来 ( 弦琴 ) 一直 延续 至 今 。古 琴 由桐木 和 七 并
梓木所制 , 由来 颇 有 典 故 , 早 的 古 琴 为 何 人 所 制 , 说 不 最 传
一 一
净 身 心而 穿着 宽 松舒 适 的衣 服 。如 《 楼 梦》 红 第八 十六 回 中写 道 :若 必 要 抚 琴 , 须衣 冠整 齐 , 鹤 氅 、 深 衣 , 如 古 人 “ 先 或 或 要
优” 的至 高评 价 , 以刑 场上 弹 奏 《 陵散 》 为 生命 的绝 唱 ; 终 广 作
唐 代 文人 刘 禹锡 在 他 的 名篇 《 室铭 》 为 我 们勾 勒 出 一 个 隔 中 “ 以调 素 琴 , 可 阅金 经 , 丝竹 之 乱 耳 , 案 牍 之 劳形 ” 无 无 的恬 静
古代中国的古琴文化与音乐传承
古代中国的古琴文化与音乐传承中国古代的古琴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既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承载了深厚的哲学思想。
这个古老的乐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持续传承至今,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文化内涵已经深入人心。
古琴起源于中国早期的民间音乐,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演奏古琴的过程中,琴弦的震动产生的音波通过空气传递,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感觉。
古琴的乐曲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技法和奏法展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思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
中国古琴文化的传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
古琴往往被众多文人雅士视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他们借助古琴的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思考。
古人常说“琴者,乐也;德音也”。
在古代的儒家思想中,琴被视为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通过演奏和欣赏古琴的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和个人气质。
古琴文化的传承还与中国古代的山水诗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旋律赋予了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山水诗的想象力和情感表现力。
在古代的山水诗中,古琴常常被用来形容自然风景和情感的内涵。
古琴的丰富音色给古代文人提供了一种更加细腻、深沉的表达方式,从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古琴往往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
许多知名文人学士都钟爱古琴,将其视为自身人格修养的重要标志。
他们常常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来追求心灵的宁静和思考的深度。
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通过练琴之道,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内心素质和修养。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古琴音乐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许多音乐学院和文化机构开设了古琴的教学和研究课程,其中包括一些西方国家的音乐学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古琴产生兴趣,并希望通过学习古琴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当前,古琴传承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
传统的古琴艺术需要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来进行传授,这一过程显得十分艰巨。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关系要论述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古琴说起。
古琴,原名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弹弦乐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宝库。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正如《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一撤琴瑟”,是以古琴艺术一直深受历代主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反映于文人的乐论和琴曲之中。
古琴的历史据文献的记载,古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经已出现。
到了先秦之世,琴乐已然相当盛行,为文人所重视喜爱,更视之为修身养性的必须途径,并赋予琴乐以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的创始人为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
孔子一生执着于人生与人世,极其重视人格的修养,并以“仁”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
儒家思想是一套以“仁”为核心,强调君臣、伦常关系的学说。
儒学经典《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以修己为本,以“济天下”、“安百姓”为目的的思想,也直接感化着历代琴家的心灵,化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刘明澖1997:29﹚。
虽然琴家中少有仕得意者,但他们都时常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并将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寄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琴曲之中,如《离骚》、《屈原》、《骚首问天》等。
儒家的“中庸”之道亦深深影响着古琴的音乐表现。
古琴与中国文化(2)
古琴与中国文化(2)古琴与中国文化这当然不是信史,但从中能看出古人赋予七弦琴的“文化意象”:古琴“非同凡器”,不同于任何其他乐器,它是上古时代的圣王明君所创制的;古琴也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
古琴的形制中也蕴涵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由此可见古人对七弦琴的“尊而重之”,实非一般“民族乐器”而已,古琴中可蕴涵的乃是中国文化儒道诗书的理想,孔子可以藉抚琴而与文王相通,陶渊明也可以藉墙上所挂的无弦之琴而舍得道家与世无争、返朴归真的意趣。
三、太古遗音古琴之所以被中国文化中的“文人”、“道人”所喜爱,除了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关,琴器音声之“古”可能是更为直接的。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
古人听琴有“恍若隔也”的记载,视琴音为“遗世之响”。
笔者初聆琴音,顿为之慑,仿佛回到了百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又恍若置身于原始森林的深山幽谷。
当时非常感动,古人认为古琴的声音是“太古之声”、“太古遗音”,诚不我欺啊!古琴之所以能发出松沉低缓、宁静悠远的声音,是与琴器构造有关的。
七弦琴的构造乃是以丝附木上,中间无器无柱,长弦振动,琴体发音,因此所出的音声低缓而悠长,音量相当小。
音声低缓故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
古琴正是以其“古音”和“静美”的特色的。
因为音量不大,故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藉琴养心。
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琴看来,那是娱人之乐器,而非养心之“道器”了。
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
并且,正因为琴音较小,其精微处必须静下心来细细听、细细品,逼得我们息下躁动的妄心、去体品那清净本来的真心。
故弹琴听琴皆能涵养性灵、提升修养,因此古琴也就成为士君子修养之物了。
晋时嵇康《琴赋》中盛赞“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谓古琴“性洁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中国古典音乐思想内涵系列
中国古典音乐思想内涵系列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反映和传承。
通过音乐,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表达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音乐思想内涵的系列,包括儒家音乐思想、道家音乐思想和佛家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思想儒家音乐思想强调和谐、仁爱和礼节。
儒家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认为音乐可以塑造人的品德和性情。
古代儒家思想家孔子曾说:“乐者,志之所之也。
”这句话意味着音乐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和意志。
儒家音乐注重和谐的美感,强调音乐的调和与均衡。
传统的儒家音乐常常被用于祭祀、庆祝和宴会等场合,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和谐。
二、道家音乐思想道家音乐思想强调自然、虚无和无为。
道家认为音乐是与自然合一的方式,通过音乐可以体验到宇宙的神奇与无限。
道家音乐讲究放松、安静和无拘无束的状态。
道家音乐常使用简单的乐器,如竹笛、琴等,以表达自然之美。
道家追求音乐的宁静和清净,将音乐视为心灵的抚慰和修行的工具。
道家音乐以其深邃的意境和超脱尘俗的情调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佛家音乐思想佛家音乐思想强调超脱红尘、升华心灵。
佛家音乐常用于修行和念佛,以帮助修行者消除杂念、提高专注力。
佛家音乐追求慈悲、平和的氛围,通过音乐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念和慈悲。
佛家音乐中常常运用钟、鼓、磬等乐器,通过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来表达佛法的智慧和喜悦。
佛家音乐通过旋律的律动和节奏的起伏,引领修行者走向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音乐思想内涵丰富多样,各具特色。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和谐、仁爱和礼节;道家音乐思想注重自然、虚无和无为;佛家音乐思想强调超脱红尘、升华心灵。
这些思想与音乐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音乐宝库的瑰宝。
中国古典音乐思想内涵的系列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传承这些宝藏的过程,也是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古典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
古琴历史与文化的美学研究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雅乐之祖”。
在古代,古琴是儒家文化的象征,被视为君子之乐,是文人士大夫们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工具。
因其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备受瞩目。
首先,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瑟琴。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有了以“琴”称为的弹拨乐器。
而在汉代之后,古琴逐渐走向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演奏方式。
在唐代,古琴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宫廷文化和文人雅士的代表性乐器。
从唐宋以后,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奉为尊贵的文化传统。
古琴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音乐、造型和演奏三个方面。
首先是音乐美学方面,古琴音乐以简洁、深沉、内敛而著称,强调音与静的结合,追求奇妙的音韵和灵动的情感表达。
古琴曲调多为南国风光、宫廷雅乐、山水田园等题材,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力。
其次是造型美学方面,古琴的制作工艺精湛,从琴体的选材、结构设计到漆艺雕饰,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匠人的匠心独运。
古琴的琴头、琴颈、琴身等部件均采用传统的木制工艺,展现了古代工匠对于音乐和艺术的极致追求。
最后是演奏美学方面,古琴演奏注重“清心寡欲”,强调音与静的和谐,倡导“商彝之声、淡若秋风”,讲究内心的沉静与情感的细腻。
古琴演奏既注重技巧,更注重表达情感,通过琴声传递文化内涵和精神情感,使人产生共鸣和启迪。
古琴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于古琴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的认识,更有助于探讨古琴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理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传承。
通过对古琴的历史与文化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沉淀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为当代人们提供一种追求内心平静与超凡脱俗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感。
谈谈儒释道三家的琴道境界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
谈谈儒释道三家的琴道境界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文/萝卜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强调现实生活体验的真实情感,中国传统的琴道文化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表明了'琴道'是与中国的历史文明互相融合影响,构成现今所熟知的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
半瓶老人也曾提到:'琴之道在于传承华夏民族之精神'中国人的修身养性之路必然逃不开琴的存在,古琴作为悟道的利器,承载了无数古人的精神文化内涵,融合了圣贤之理,生命哲学以及传统人文情怀。
徐青山《溪山琴况》之'二十四况'就是圆融儒、释、道三家文化精神,切实地表达了古琴的艺术风格,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三大主流,所蕴含了不同的人生哲理和悟道方式,在琴道上三家各有不同境界,正如徐青山所语:'籍琴以明心见性',对于三家各有所异的琴道境界,可以窥探中国传统琴道的精神文化的不同表达方式,于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至上的世界中重新注入一股清流,以古琴的魅力来达到现代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儒、释、道三家的'琴道'境界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乐有乐理,琴有琴道,中国传统的古琴,由一开始的'器',继而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文化,儒释道三家为此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三者都不约而同地把古琴与弹奏者个体的人生哲理融会贯通,将直观的生活世界以古琴为载体抒发出生命的意义,因此'琴'的地位得以提高,呈现'器'——'艺'——'道'的发展路程。
儒释道三家琴道境界的发展是以激发和展现情感为最终目的,它是以一种生活的文化性超越来印证人类生存的诗性特征。
1、儒家琴道境界:以教化为'第一生产力'儒家自汉代起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而备受推广,中国传统的琴道也是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思想,乐教理论正是在孔子的'正乐'思想上丰富发展而来,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指出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需要通过诗和乐的手段得以提升,而以音乐的学习来完善人格,足以可见琴道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古琴理论】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
【古琴理论】古琴美学思想中的儒家思想“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
古琴言禁始自汉《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
“琴者,禁也”突出代表了儒家音乐思想,因为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基于它对音乐基本功能的认识。
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当然被赋予治国、平天下的要义,所以强调古琴经世致用的功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左传》“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心也”、《新语·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等率先对音乐和政治的关系追根溯源,并在古琴领域建立了礼乐思想。
此后,音乐和政治、礼法的关系成为传统琴论所强调的重点问题。
《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
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之风,论近以识远也。
作之上古,施及千岁,而文不灭,况于并世化民乎”。
《淮南子·泰族训》“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杜淫,反其天心。
及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于亡国”。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琴音调而天下治。
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
《新论·琴道》“总会枢要,足以通万物而考治乱也”。
朱长文《琴史》“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
范仲淹《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
《诚一堂琴谈·集论》“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琴学正声·指法精义说》“琴之为器,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系政教之盛衰,关人心之邪正”。
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探微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Q ilu Normal University Vol. 34 No. 3 Jun. 2019第34卷 第3期2019 年 6月古琴在儒家乐教思想中的功能探微孙凤蕾(山东警察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山东济南 250014)摘要:古琴因其制作造型规格和独特的飘洒俊逸感,成为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
一方面,从自我“修道”开始,将琴乐“诚于中”,使君子正心立德以“内圣”;另一方面,又借助琴乐将君子之德“形于外”,教化天下百姓,助推儒家实现“外王”,实现其天下治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古琴;儒家乐教;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 4735(2019)03- 0132 - 05孔子的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宰期间,在城南修建了一座简易琴台。
闲暇之时,宓子贱在这里抚琴而歌,琴声悠扬,歌声动听,单父老百姓纷纷来到台下欣赏聆听,与他一起沉醉在琴歌当中,在音乐中受到熏陶和洗礼。
时间一久,百姓化之:商贩诚信经商,农耕者辛勤劳作,妇女知织守节,名流们自觉遵守礼仪,单父因而大治,奸邪不兴,盗贼不起,百姓安乐。
单父人把琴台视作单县的灵秀所在,而宓子贱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的故事,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为政美谈典故。
宓子贱以一种简约闲逸的社会治理方式,在其管辖区域 “以礼治邦,以乐化民”,描画出一幅“琴和人亦闲”的轻松愉悦社会图景,成为儒家意义上“无为而治”的典范。
这其中,以古琴为载体,行“乐”之教化功能,对治政安民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辅助作用。
一、古琴——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在中国,古琴是历史最久远的丝弦乐器,其优美的弧线造型和独特的飘洒俊逸感,某种程度上符合了历代文人骚客的审美观和心理体验,受到他们的热切喜爱。
儒家至圣先师孔子就是古琴的行家,他不单学琴、弹琴、授琴,在谱写琴曲方面,也是高手,相传《猗兰操》《将归操》《龟山操》《获麟操》等均为孔子所作。
即使在被围于陈蔡时,“不得行,绝粮。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七弦古琴网文/王知正古琴艺术是一种最能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是在高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古琴艺术以精湛的艺术传统而独树一帜,彰显出中国两大精神思想。
古琴与儒家和道家精神儒道精神,一入世一出世,成为中国人处世哲学的两大精神支柱。
亦为中国人精神生命的牵挂。
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必然背负着时代的精神和气质,反映时代的生活和审美追求。
古琴艺术是一种最能提升思想境界的艺术形式,古琴艺术是在高度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古琴艺术以精湛的艺术传统而独树一帜,彰显出中国两大精神思想。
一、古琴艺术与儒家精神儒家是入世的哲学,注重人生的现实问题,儒家看待艺术强调其教化功能和伦理秩序;儒家精神体现出“知天合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精神由孟子而发展成伟大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儒家的艺术精神强调艺术中的善是第一位,美是第二位。
强调“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礼记·乐记》中深刻的表达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从中可以看出儒家对待艺术和人生世界的态度:“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哀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以上儒家对于艺术的审美标准深刻的影响着古琴艺术的思想内容和音乐形式表达。
古琴音乐从其发端就深深地表达着先秦儒家的精神追求和艺术追求。
古琴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乐器之一,亦称为琴、瑶琪、玉琴,现代则称为古琴、七弦琴。
相传流传于周代,定型于汉代。
古琴通常由桐木、松木做面板,用樟木作底板,合为扁长的共鸣箱,板震发声,张弦七条。
古琴的音域由c---d3 其音色典雅而宽和,演奏技巧丰富多变,在中国古典乐器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古琴从它的形制上反映出儒家精神中的伦理道德和上下尊卑。
《神奇秘谱》曰:“琴之为物,圣人制之。
”圣人是谁呢?传说神农伏羲、尧、舜等圣人制造出了古琴,因此古琴从诞生之日起,就表达出一种统治者的造世意识,古琴成为古代文明社会的象征之物,从而宣扬人民应对当世顺从,实现儒家对人民的礼法约束。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琴艺道有何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琴艺道有何影响?古琴在中国那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古文化成果的漫流中,古琴道艺术以其特有的别韵风姿存在于其中,着实不愧为动人心弦的一脉。
而作为古中国最精端文化代表的东方哲学思想如悬日明照、似幽泉润泽,在孕化万般“物态神情”之品种的过程中它既育发了中国特有的古琴艺道,同时它也寄载于这一“琴道”之象摇荡播发着它那心灵宇宙的精博之气。
古中国哲学的两大思想支柱——儒、道二家以其卓然相异的思想倾向诱导着人们的基本思想行为。
前者都倡导着积极入世,以成就着人们的道德生命和社会理想:后者指导着人们遁然出世,以造化人们的自然生命的个体理念。
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潜移默化地牵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的灵魂,它诱发和逼使每个人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无疑这一切必然会在古琴艺道的发展过程中或浓或淡地撩拨出儒、道精神的印痕。
这些无论是在古琴的构制、艺道践行还是人们对古琴道的心理期待、品评言论等方面都已给我们留下自由体悟其中审美哲理的广阔空间。
对此我们特从古琴艺道与儒家哲学思想的关系着眼予以阐发。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社会哲学思想其思想基准则是人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其思想核心则是尚仁爱、美人伦、重教化、善道德,其强调人须积极入世参政、改造社会、完善自我等。
因而,这便导致了在儒家人的眼里艺术的根本是善,美只是占据其次,亦即内容大于形式,故而古有“德咸而上,艺成而下”,“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把审美当成道德的附属物,一切艺术之美都必须经过儒家仁爱的尺标和道德的度量方能过关。
于是乎,儒家的至善、中正、温厚、庄齐等就成了所有艺术必备的乐道内涵,此为典型的儒家道德型的艺术观。
所以,《论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白虎通沖道:“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川,《琴操》有言:“昔伏羲作琴,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这一切都强调的是以道德正人心,以防淫亵人伦,所以,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
儒家思想对古琴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古琴的影响:儒家思想是入世思想,注重人生种种现实的问题,尤其在处理人的关系,所以看待艺术也从其助教化的积极作用着眼,于是就有了“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的观点。
儒家希望利用音乐来成就道德人格并强调音乐必须表现道德和至善境界的风格。
因此在它影响下,有一类琴曲的内容都与“德”、“仁”等有关。
如叙述伯夷叔齐恥食周栗,隐于首阳山採薇而食的《採薇操》;赞许由高风亮节,拒受天子之位的《萁山操》等,其它代表曲目有:《清净经》、《孝顺歌》、《文王思舜》、《文王操》、《禹会涂山》、《虞舜思亲》、《亚圣操》等。
道家思想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在众多古琴曲中,有一类琴曲是写虚幻或超现实的题材――这类写景的琴曲并非写自然中天籁实景而是写种种幻想中的虚境。
以琴曲《莊周梦蝶》为例,《神奇秘谱》中的题解为:“臞仙曰,古有是曲,绝而无传者久矣,毛敏仲继之。
莊子书曰:“莊周昔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不知周也,俄而觉,则遂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为周,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谓物化。
”是以达道之士,小造化于形骸之外,以神驭气,游燕于广漠之虚,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斯乐非庸夫俗子之所能知也,达者得焉。
其它代表曲目有:《列子御风》、《广寒游》、《凌虚吟》、《逍遥游》、《蝶梦游》、《隐士游》、《凤云游》、《士游》、《飞龙游》、《神游六合》、《八极游》、《挟仙游》、《羽化登仙》等。
这类琴曲往往体现出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某些思想:认为完美的“至人”是“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
物物而不能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
”他建立了令人遐想“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的“仙人”形象,他们超越了生命,与天地同存,凝聚着对生的希望,对生的憧憬,表现的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和肉体都自由的境界。
所以琴家在对人生短暂而宇宙长存进行沉思时,会使用这类题材,借着对仙境的赞美和对神人的羡慕来表现对有限人生的感慨。
琴人们希冀把自己置身于虚无的世界中去寻求超然之乐,跨越生死界限,获得永恒。
古琴文化|汉代的琴学思想
古琴文化|汉代的琴学思想从心契入回归本真◆几千年来“琴棋书画”众雅之首的古琴离我们不再遥远,“他”一直在我们嘴边,在我们的意念之间,让我们走近神秘高雅的古琴,学习之余并传播出去,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做些贡献。
◆古琴涵盖了中国优秀的哲学思想,古琴是儒家道家两大中国哲学支柱在琴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修身正行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化身。
◆古琴的音色深沉、浑厚、古朴、淡雅,是一个以静制动的乐器,古琴被称为正音。
◆古琴的意境是“清微淡远,中正平和”八个字。
燥者感之以静,静者感之以和,习琴的同时也在修心。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中国2000余年的儒学正统之先声。
随着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上升,琴也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尊崇。
琴学的正统地位,一方面使得先秦各种活跃的琴学思想逐渐凝固为儒学教条,另一方面,也使两汉时期古琴艺术在理论的总结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比如东汉琴家桓谭所著《新论》中《琴道篇》,蔡邕所著《琴操》等。
汉代琴论中关于礼乐关系,《新论·琴道》记载有“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风俗通义·声音·琴》中有“雅琴者,乐之统也,与八音并行。
然君子虽在穷闾陋巷、深山幽谷犹不失琴。
”《琴操·序首》有“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等。
汉代的琴论继承发展了《左传》中乐论的观点,提高了古琴在八音中的地位。
明确说明音乐的使用要合于礼,强调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琴乐,其目的就在于端正人心,禁止“淫邪”等不合礼的观念和行为。
汉代琴论中的礼乐思想影响了以后的两千余年。
音乐和政治的关系,是汉代琴论突出强调的问题之一,在这一时期的文献有不少记载。
《史记》、《新论》、《淮南子》有大量篇幅加以论述,说明音乐对治国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的琴论中还涉及到音乐和自然的关系,比如《新论·琴道》记载,“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
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
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
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
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
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
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
乐的理解与研究中。
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
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
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
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
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
《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
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
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
“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
“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
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
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
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
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
推崇的“崇圣情结”。
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
《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
《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
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
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
作,乐曲优美流畅而又富有庄重肃穆的色彩,具有宽博深邃的思想内涵。
文王是孔子最推崇的圣贤,也是历代儒家文人最高理想人格的象征。
二、古琴蕴涵的礼乐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礼乐思想,通过对人民的礼乐教化,实施“仁”治,从而实现长治久安。
而礼的实质就是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遵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血统关系的人伦观念和封建等级等级观念;而乐的精神是谐和人心、使人们同心同德,形成人与人之间合理、安定的生活。
首先,从琴制各部分的命名来看,它主要体现了礼的“尊卑有序”、“君臣有别”的观念。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
大弦缓和而隐是君,小弦清廉而不乱是臣。
后来增加的六、七两根弦被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并规定各弦以及各弦发出的音要“皆安其位而不相夺”。
其实这也就是讲究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
其次,从古琴音乐的审美特征来说,它体现了“和”的精神。
儒家主张“入世”的人生态度,注重人为,采取各种方式来维护等级制度。
这就决定了儒家把万物的产生、天下的统一归于“和”。
因此在哲学思想上强调矛盾的统一,而反对矛盾的
对立,认为矛盾统一所产生的“和”才是世界的本源。
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以平和为美,不平和为丑,这是一种符合人性伦理道德的“平和”的审美观。
《乐记"乐化篇》云:“乐极和,礼极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孔子赞赏《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荀子推崇“中和之美”,一方面,他们认为乐曲的情感要合乎“温柔敦厚”的平和之情,另一方面,在乐曲的形式上又要求声音要“正直和雅”、“中正和平”、“无过无不及”,反对“烦手淫声”、“烦声促节”。
徐上赢的《溪山琴况》是我国古代一部划时代的美学论著,
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都集古琴美学之大成,是历代古琴
理论的总结。
而儒家“平和”的审美观也集中体现在其中。
刘承华认为《溪山琴况》的基本精神就是“和”,把“和”看作是全文的纲领和精髓。
徐上瀛把中国儒家美学中体现“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和”,看作是古琴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
既然把“和”作为审美标准,儒家的美学思想就必然排斥郑声和悲乐。
因为郑声作为民间音乐的代表,历来被儒家视为“烦手淫声”而有悖于“中和”、“平和”,而悲乐以悲为美,以不平为美,既不符合“乐者,乐也”的命题,又不符合“平和”的标准,所以它们必为儒家所不耻。
《乐书》说“今夫琴者,君子常御之乐。
盖所以乐心而适情,非为忧愤而作也”。
琴曲《广陵散》由于表现的是怨恨凄恻、悲愤的思想情感,而在表现“怫郁慷慨”之处,又有“雷霆风雨”、“戈矛纵横”的气势,所以历来儒家贬斥此曲“最不和平”,有所谓“臣凌君之象”。
儒家对郑声、悲乐的否定不仅表现在理论层面,也体现在琴人的实践中。
一些琴家就以此作为准则拒收、拒弹某些琴曲。
清庄臻凤曾在《琴学心声谐谱》中说:“鸣琴乃除忧来乐之意,其中谱名不吉,及悲愁怨悼之词,抚之转增惆怅,
又违时字句,悉皆屏去”。
这些都表明古琴与儒家思想之间是一种“器”与“道”的关系,这也决定了古琴在中国音乐历史上不是作为演奏音乐,娱乐人心的乐器而存在,而是把古琴作为儒家思想的化身,负载着重要的伦理教化与政治功能。
三、古琴的社会功能
“文以载道”是儒家对待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价值观。
如荀子在《乐论》中明确指出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他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要求音乐发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的功能,进而指出音乐是“治人之盛者也”。
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在司马迁的《史记"乐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以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
正教者始于音,音正而行正”。
司马迁把音乐的作用提高到正教、正行、治国的高度,同时也谈化了音乐作为艺术的娱乐功能。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乐之统”、“乐之君”,被赋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
内涵和文化属性。
“经世致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语"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率先把古琴和政治的关系联系在一起,认为应该通过古琴音乐来对人民实施教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端正人们的行为,从而不必需要刑和法就可以成就大业,统治天下。
古琴成为了儒家对人民实施仁治、王治的工具。
此后,古琴与修身、治国的关系成为传统琴论所强调的重点问题。
朱长文的《琴史》:“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
范仲淹的《听真上人琴歌》:“将治四海先治琴”。
《诚一堂琴谈"集论》云:“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咸赖琴之正音是资焉”。
以上言论无不把古琴的主要功能锁定在教化、修身和治国上。
既然强调古琴的教化、修身、治国之用,儒家在古琴美学思想中就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而忽视对其自身艺术规律的探索,由此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重道轻欲的结果。
当然,忽视艺术规律的探索并不意味着彻底排斥艺术的审美功能。
为了更好地发挥“古琴”的“载道”功能和“经世致用”的实践功能,儒家文化特别讲究古琴在艺术上的“温柔敦厚”。
儒家主张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来说,需要运用温柔敦厚
审美原则,用礼义对世道人心进行规范。
在古琴的艺术表现上讲究蕴藉含蓄,微宛委曲;内容上深郁厚笃,不浅显直露。
所以,历代琴论在主张温柔敦厚的同时,往往又强调一个“禁”字,禁止人们自由地抒发感情、禁止人们存在不合乎儒家礼法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禁止音乐形式的创新等。
“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故琴之为言禁也,雅之为言正也,言君子守正以自禁也”(《风俗通义"声音"琴》)等等,可以说言琴必“禁”。
其结果是古琴音乐“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溪山琴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