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机械加工精度
第7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
![第7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https://img.taocdn.com/s3/m/05433009f78a6529647d53bf.png)
二、定位基准的选择
粗基准:毛坯上未加工的表面作定位基 准的为粗基准 。 精基准:经过机械加工的表面作定位基 准的为精基准。 选择顺序:先选择精基准定位把工件加 工到设计要求,然后考虑选择粗基准定 位,把用作精密基准的表面加工出来。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1)对于有不加工表面的工件,为保证 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要求,一般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外圆表面加工方案
1)粗车-半精车-精车 ——软 2)粗车-半精车-粗磨-精磨 ——软、硬 3)粗车-半精车-精车-精细车(金刚车) ——有色金属
孔加工方案
1)钻-(扩)-粗铰-精铰:非旋转体上小孔 2)钻-(扩)-拉 :大批量 3)粗镗-半精镗-精镗 : 箱体上孔 4)粗镗-半精镗-粗磨-精磨:淬硬
3、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
3、机械加工工序卡
五、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与步骤
1.原则 :保质、高效、低耗。 2.步骤: 1)分析零件图和产品装配图。 2)选择毛坯。 3)选择定位基准。 4)拟定工艺路线。 5)确定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
五、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与步骤
1.原则 :保质、高效、低耗。 2.步骤: 6)确定切削用量和工时定额。 7)确定个工序的设备及刀具、夹具、量具 和辅助工具。 8)填写个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9)填写工艺文件。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2)如果要保证某加工表面(相对重要 表面)切除的余量均匀,应选该表面作 粗基准 。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3)为保证各加工表面都有足够的加工 余量,应选择毛坯余量小的表面作粗基 准。
1.粗基准的选择原则
(4)选作粗基准的表面,应尽可能平整, 不能有飞边、浇注系统、冒口或其它缺 陷,以便使工件定位可靠,夹紧方便。 (5)同一尺寸方向上的粗基准表面只能 使用一次。
机械加工质量
![机械加工质量](https://img.taocdn.com/s3/m/4ae177afb7360b4c2e3f64c1.png)
(4)调整误差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进行各种各样 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准确,因此必 然会产生误差,这些误差称为调整误差。
2、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 (1)工艺系统的刚度 机械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在切削力、传动力、惯
性力、夹紧力、重力等外力的作用下,各环节将 产生相应的变形,使刀具和工件间已调整好的正 确位置关系遭到破坏而造成加工误差。例如,在 车床上车削细长轴时,工件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会 发生变形,使加工出的工件出现两头细中间粗的 腰鼓形
第七章 机械加工质量
尺寸精度
机械加工精度
形状精度
加 工 质 量
表面质量
位置精度 表面粗糙度
表面层的物理、力学性能
第一节 概述 一、机械加工精度 1、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所谓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在加工后的几何 参数(尺寸大小、几何形状、表面间的相互位 置)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相符合的程度。符合程 度高,加工精度也高;反之则加工精度低。机 械加工精度包括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位置精 度三项内容,三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3)定尺寸刀具法 用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精度的刀 具进行加工,使加工表面达到要求的形状和尺寸的 加工方法。如用钻头、铰刀、键槽铣刀等刀具的加 工即为定尺寸刀具法。定尺寸刀具法生产率较高, 加工精度较稳定,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生产类型。 4)自动控制法 把测量装置、进给装置和控制机构 组成一个自动加工系统,使加工过程中的尺寸测量、 刀具的补偿和切削加工一系列工作自动完成,从而 自动获得所要求的尺寸精度的加工方法。该方法生 产率高,加工精度稳定,劳动强度低,适应于批量 生产。
原始误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加工前就存 在的工艺系统本身的误差(几何误差),包括加 工原理误差,机床、夹具、刀具的制造误差,工 件的安装误差,工艺系统的调整误差等;另一方 面是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受热变形、 工件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和刀具的磨损等引起的 误差,以及加工后因内应力引起的变形和测量引 起的误差等。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5a485c0090c69ec3d5bb75fe.png)
第7章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习 题7-1 T 形螺杆如图7-1所示。
其工艺过程如下,请分出工序、安装、工位、工步及走刀。
⑴ 在锯床上切断下料Φ35×125;⑵ 在车床上夹一头车端面,打顶尖孔;⑶ 用尾架后顶尖顶住工件后,车Φ30外圆及T20外圆(第一刀车至Φ24,第二刀车至Φ20),车螺纹,倒角;⑷ 在车床上车Φ18外圆及端面;⑸ 在卧式铣床上用两把铣刀同时铣Φ18圆柱上的宽15的两个平面,将工件回转90°(利用转台),铣另两个面,这样作出四方头。
图7-17-2 如图7-2所示套筒零件,加工表面A 时要求保证尺寸10+0.10mm ,若在铣床上采用静调整法加工时以左端端面定位,试标注此工序的工序尺寸。
7-3 如图7-3所示定位套零件,在大批量生产时制定该零件的工艺过程是:先以工件的右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左端端面、外圆及凸肩,保持尺寸5±0.05mm 及将来车右端端面时的加工余量 1.5mm ,然后再以已加工好的左端端面及外圆定位加工右端端面、外圆、凸肩及内孔,保持尺寸60-0.25 mm 。
试标注这两道工序的工序尺寸。
图7-2 图7-32⨯45︒7-4 如图7-4所示为一锻造或铸造的轴套,通常是孔的加工余量较大,外圆的加工余量较小,试选择粗、精基准。
7-5 试提出成批生产如图7-5所示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从工序到工步),并指出各工序的定位基准。
7-6 图7-6所示的轴类零件,在卧式铣床上,采用调整法且用两把铣刀组合在一起同时加工两个槽。
当此工序以大端端面为轴向定位基准时,根据零件图,重新标注工序尺寸A 。
图7-4图7-57-7 某零件的最终尺寸要求如图7-7(a )所示,加工顺序见图7-7(b ),求钻孔工序尺寸F 。
复 习 思 考 题 7-1 什么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设计步骤和内容是什么?工艺规程设计卡片的形式。
7-2 生产类型分为哪几类?零件的生产纲领与哪些因素有关?7-3 什么是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走刀?工序划分在工厂设计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7-4 基准、设计基准、工艺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的概念。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https://img.taocdn.com/s3/m/9285563625c52cc58ad6be5d.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太原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2013-7-19
第七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械制造 技术基础
第七章 机械加工精度
主讲人:张杰 (第三讲)
第七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 械 制 设 造计 技制 术造 基 础
7.2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7.2.3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
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不但影响工件的加工精度,而且还影响表面 质量,限制切削用量和生产率的提高。
变形的叠加:刀刃相对机床主轴的总位移Y,包括刀台对于小 刀架的位移Y4、小刀架对大刀架的位移Y3、大刀架对溜板的位 移Y2和溜板对床身的位移Yl的迭加。
第七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 械 制 设 造计 技制 术造 基 础
7.2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由于机床部件刚度的复杂性,很难用理论公式计算,刚度计算 主要通过实验测定。
即:
K系统
FY Y系统
第七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 械 制 设 造计 技制 术造 基 础
7.2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7.2.3.1 工艺系统刚度
2 工艺系统的刚度
根据工艺系统刚度的定义,有
Y系统
FY K系统
而工艺系统各部件的变形为:
Y机床
FY K 机床
Y夹具
FY K 夹具
Y刀具
FY K刀具
Y工件
第七章 机械加工精度
机 械 制 设 造计 技制 术造 基 础
7.2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2)机床部件的刚度 机床的结构形状复杂,组成的零部件数量也多,各部件受力变 形各不相同,变形对工件加工精度的影响也不同。
机床部件的受力变形过程,首先是消除零件间间隙,挤掉油膜 层的变形;接着是部件中薄弱零件变形;最后是组成零件本身 的弹性变形和相互接触面的接触变形。
《机械加工实训》教案
![《机械加工实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09fd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0.png)
《机械加工实训》全套教案第一章:机械加工概述1.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1.2 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2)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3)了解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制定。
1.3 教学内容1.3.1 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1.3.2 机械加工的类型和特点1.3.3 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则1.3.4 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1.3.5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制定1.4 教学重点与难点1.4.1 教学重点: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1.4.2 教学难点: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选择和工艺方案制定。
1.5 教学方法与手段1.5.1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1.5.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教学模具。
第二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2.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切削液的作用。
2.2 教学目标(1)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过程;(2)了解切削力的产生、测量和计算方法;(3)掌握切削温度的产生、测量和控制方法;(4)了解切削液的作用、选择和应用。
2.3 教学内容2.3.1 金属切削过程2.3.2 切削力的产生、测量和计算方法2.3.3 切削温度的产生、测量和控制方法2.3.4 切削液的作用、选择和应用2.4 教学重点与难点2.4.1 教学重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过程,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切削液的作用。
2.4.2 教学难点:切削力的计算方法,切削温度的测量和控制方法,切削液的选择和应用。
2.5 教学方法与手段2.5.1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
2.5.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教学模具、实验设备。
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3.1 课程简介本章主要介绍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包括工艺路线的制定、工艺参数的选择和工艺文件的编制。
机械制造基础第七章习题及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第七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e2a3954b73f242326c5f59.png)
第七章习题及答案7-1试述生产过程、工序、工步、走刀、安装、工位的概念。
答:制造机械产品时,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称为生产过程。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或一台机床,对同一个或同时对几个工件进行加工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工艺过程。
工步是指在一个工序中,当加工表面不变、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在一个工步内,如果被加工表面需切去的金属层很厚,一次切削无法完成,则应分几次切削,每进行一次切削就是一次走刀。
安装是指工件在加工之前,在机床或夹具上占据正确的位置(即为定位),然后加以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
工件经过一次装夹完成的工序称为安装。
工件在机床上所占据的每一个待加工位置称为工位。
7-2什么是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什么是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答: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简称工艺规程)是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各项内容写成文件,用来指导生产、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技术文件。
工艺过程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毛坯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材料性能,使其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
7-3试指明下列工艺过程中的工序、安装、工位及工步。
坯料为棒料,零件图如图题7-3所示。
1)卧式车床上车左端面,钻中心孔。
答:车左端面、钻中心孔分别为工步。
2)在卧式车床上夹右端,顶左端中心孔,粗车左端台阶。
答:夹右端,顶左端中心孔为装夹,粗车左端台阶为工步。
3)调头,在卧式车床上车右端面,钻中心孔。
答:车右端面、钻中心孔分别为工序。
4)在卧式车床上夹左端,顶右端中心孔,粗车右端台阶。
答:夹左端,顶右端中心孔为装夹。
车右端台阶为工步。
5)在卧式车床上用两顶尖,精车各台阶。
答:两顶尖定位为装夹,精车左、右端台阶为工步。
图题7-37-4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原则与步骤有哪些?工艺规程的作用和制定原则各有哪些?答:制定工艺规程的原则是优质、高产和低成本,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最好的经济效益。
制定工艺规程的步骤:1)分析研究部件或总成装配图样和零件图样;2)选择毛坯;3)拟定工艺路线;4)确定各工序的加工余量,计算工序尺寸及公差;5)确定各工序所采用的设备及工艺装备;6)确定各工序的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7)确定各主要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8)填写工艺文件。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https://img.taocdn.com/s3/m/30b1f31e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f4.png)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一章:机械概述1.1 机械的定义与分类1.了解机械的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掌握机械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1.2 机械的基本参数1.熟悉机械的基本参数及其表示方法。
2.学习如何计算机械的基本参数。
第二章:机械传动2.1 齿轮传动1.了解齿轮传动的基本原理。
2.掌握齿轮的主要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2.2 带传动1.了解带传动的工作原理。
2.学习带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2.3 链传动1.了解链传动的特点及其应用。
2.掌握链传动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章:机械联接3.1 螺纹联接1.熟悉螺纹联接的原理及其特点。
2.学习螺纹联接的设计计算方法。
3.2 键联接1.了解键联接的工作原理。
2.掌握键联接的设计计算方法。
3.3 销联接1.了解销联接的应用及其特点。
2.学习销联接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四章:轴承与润滑4.1 轴承概述1.了解轴承的作用及其分类。
2.掌握轴承的主要参数及其计算方法。
4.2 轴承的维护与润滑1.学习轴承的维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了解轴承润滑的方法及其选择。
第五章:机械精度5.1 机械加工精度1.了解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机械加工精度的计算方法。
5.2 测量技术与方法1.熟悉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2.学习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机械基础教案(中职)第六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6.1 金属材料的分类与性能1.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
6.2 热处理技术1.了解热处理的概念及其目的。
2.学习热处理的方法及其工艺参数。
第七章:金属切削加工基础7.1 金属切削原理1.了解金属切削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计算方法。
7.2 常用金属切削工具1.熟悉金属切削工具的分类及其特点。
2.学习金属切削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八章:金属切削机床与设备8.1 金属切削机床概述1.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主要参数。
8.2 常见金属切削机床与设备1.熟悉常见金属切削机床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9a479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f.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课程简介介绍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和课程目标。
强调机械制造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1.2 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制造的概念和过程。
讨论机械制造的分类和不同类型的制造过程。
1.3 机械制造的流程和步骤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解释设计和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1.4 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探讨机械制造技术在不同工程领域的应用。
强调机械制造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章:机械设计基础2.1 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解释机械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2.2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选材讨论机械零件的设计要求和考虑因素。
介绍选材的原则和常用材料的特点。
2.3 机械结构的设计和分析解释机械结构的设计要求和步骤。
探讨机械结构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2.4 机械设计的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如齿轮传动系统和联轴器。
强调机械设计的实际应用和重要性。
第三章:机械加工基础3.1 机械加工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机械加工的概念和过程。
讨论机械加工的分类和不同类型的加工方法。
3.2 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介绍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和工具。
讨论机械加工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3.3 机械加工工艺和参数选择解释机械加工工艺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加工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方法。
3.4 机械加工质量和精度控制讨论机械加工质量和精度的重要性。
介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精度测量工具。
第四章:金属切削加工4.1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解释金属切削加工的定义和过程。
讨论金属切削加工的分类和特点。
4.2 金属切削刀具和机床介绍常用的金属切削刀具和机床。
讨论刀具的选择和使用注意事项。
4.3 金属切削加工参数的选择解释金属切削加工参数的概念和重要性。
探讨加工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方法。
4.4 金属切削加工质量和精度控制讨论金属切削加工质量和精度的重要性。
介绍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和精度测量工具。
第五章:机械装配基础5.1 机械装配的定义和目的解释机械装配的概念和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第7章-机加工练习题-答案
![机械制造基础-第7章-机加工练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db46759fe4733687e21aac7.png)
机械加工练习一、填空1. 在切削加工中,刀具与工件间的相对运动称为切削运动,包括主运动和供给运动。
一般消耗功率最大的是主运动。
2.最常用刀具材料是高速钢和硬质合金,形状复杂的整体刀具应采用高速钢。
3. 周铣平面时,有两种铣削方式:顺铣和逆铣。
生产中,普通铣床多采用逆铣。
4.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的选用:YG类硬质合金主要用于加工铸铁和有色金属;YT类硬质合金用于加工塑性材料。
5.齿轮齿形的加工方法主要有滚齿、插齿和铣齿;加工双联齿轮、内齿轮、齿条应采用插齿,加工斜齿圆柱齿轮应采用滚齿。
6.加工铸铁件通常选用YG类硬质合金,加工钢件通常选用YT类硬质合金。
7.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进给量、背吃刀量,是影响工件加工质量、刀具磨损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应合理选择。
其选择的一般原则是粗加工时,选择较大背吃刀量、进给量,适当的切削速度;精加工时选择较小的背吃刀量、进给量,尽可能提高切削速度。
8.车刀的5个角度主要是前角、后角、刃倾角、主偏角、副偏角。
9.根据形态特征,切屑可分为带状、粒状、节状、崩碎切屑四种。
其中,切削过程平稳的是带状切屑,但需要采取断屑措施。
10.切削加工过程中,积屑瘤对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护刀具,增大前角,增大切削厚度、影响尺寸精度,加速刀具磨损、影响已加工表面等方面。
因此,在精(粗,精)加工时应避免积屑瘤的产生。
11.切削液在切削加工生产中普遍采用,其主要作用是降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
12.机床常用机械传动副有带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齿轮齿条传动,丝杠螺母传动五种。
13.普通机床的变速机构常由塔轮变速机构、滑动齿轮变速机构、离合器变速机构三种基本机构组成。
1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工序、安装、工位、工步、进给等组成。
15.完全定位是指工件6个自由度全部被限制的定位;不完全定位是指工件6个自由度没有被全部限制的定位。
16.基准重合指的是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基准统一指的是多个加工工序采用东一个定位基准。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件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件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1bfaa2fc5901020206409c1d.png)
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 精密、超精密磨削和磨料加工
超精密磨削和磨料加工是利用细粒度的磨粒和微 粉主要对黑色金属、硬脆材料等进行加工,可分为固 结磨料和游离磨料两大类加工方式。
固结磨料加工主要有:超精密砂轮磨削和超硬材 料微粉砂轮磨削、超精密砂带磨削、ELID 磨削、双 端面精密磨削以及电泳磨削等。
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7.1 概述
现代制造业持续不断地致力于提高加工精度和加
工表面质量,主要目标是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
,改善零件的互换性,提高装配效率。超精密加工技术
是精加工的重要手段,在提高机电产品的性能、质量和
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该技
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游离磨料类加工是指在加工时磨粒或微粉成游离状态,如研磨时的研磨 剂、抛光时的抛光液,其中的磨粒或微粉在加工时不是固结在一起的。 游离磨料加工的典型方法是超精密研磨与抛光加工。
① 超精密研磨技术
研磨是在被加工表面和研具之间置以游离磨料和润滑液,使被加工表面
和研具产生相对运动并加压,磨料产生切削、挤压作用,从而去除表面
7
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② 超精密砂带磨削技术 随着砂带制作质量的迅速提高,砂带上砂粒的等高性和 微刃性较好,并采用带有一定弹性的接触轮材料,使砂 带磨削具有磨削、研磨和抛光的多重作用,从而可以达 到高精度和低表面粗糙度值。
砂带磨削机构示意图
8
第7章 精密、超精密及微细加工工艺
③ ELID(电解在线修整)超精密镜面磨削技术
术是衡量一个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学技能大赛机械加工技术教案
![教学技能大赛机械加工技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94f06e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fa.png)
教学技能大赛-机械加工技术教案第一章:机械加工技术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加工技术的定义、分类和应用领域。
掌握机械加工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和工艺。
1.2 教学内容机械加工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机械加工过程中常用的加工方法(如车削、铣削、磨削等)。
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和流程。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加工技术的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机械加工过程和工艺。
1.4 教学评估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机械加工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常用加工方法的记忆和理解。
第二章:车削加工技术2.1 教学目标了解车削加工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掌握车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2.2 教学内容车削加工的原理和特点。
车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如转速、进给量等)。
车削加工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2.3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车削加工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车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2.4 教学评估进行车削加工操作演示,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程度。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车削加工参数选择和调整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铣削加工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铣削加工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掌握铣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3.2 教学内容铣削加工的原理和特点。
铣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如转速、进给量等)。
铣削加工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3.3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铣削加工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铣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3.4 教学评估进行铣削加工操作演示,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解程度。
进行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铣削加工参数选择和调整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磨削加工技术4.1 教学目标了解磨削加工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掌握磨削加工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4.2 教学内容磨削加工的原理和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0f12b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a1.png)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案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流程。
掌握机械制造的主要工艺方法及其应用。
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定义和分类。
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设计、加工、装配、检验。
常见机械制造工艺方法:铸造、锻造、焊接、切削、磨削等。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精密制造、自动化制造、绿色制造。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工艺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工艺方法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机械制造的流程和实例。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个简单的机械零件图。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类型。
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的磨损和更换。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的定义和过程。
切削力的计算和影响因素。
切削参数的选择: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
刀具的磨损和更换:磨损类型、磨损规律、更换时机。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参数选择。
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切削过程中刀具的磨损情况。
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金属切削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切削参数的选择。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切削过程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3.1 教学目标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和内容。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能够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合理的工艺规程。
3.2 教学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和内容。
工艺规程的设计方法:工序设计、工艺路线设计、工艺参数设计。
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分析零件加工要求、确定加工方法、设计工艺规程、验证工艺规程。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工艺规程的作用和设计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工艺规程设计的步骤。
利用计算机软件,辅助学生进行工艺规程设计。
机械行业智能化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与制造方案
![机械行业智能化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与制造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26955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61.png)
机械行业智能化机械零件的精密加工与制造方案第一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概述 (2)1.1 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的意义 (2)1.2 智能化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精密加工技术基础 (3)2.1 精密加工的定义及分类 (3)2.2 精密加工的关键技术 (3)2.3 精密加工技术的应用领域 (4)第三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工艺 (4)3.1 智能化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 (4)3.2 智能化加工工艺的设计方法 (4)3.3 智能化加工工艺的优化策略 (5)第四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设备 (5)4.1 智能化加工设备的选型 (5)4.2 智能化加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 (5)4.3 智能化加工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6)第五章精密测量技术 (6)5.1 精密测量技术的原理 (6)5.2 精密测量技术的应用 (7)5.3 精密测量技术的误差分析 (7)第六章智能化控制系统 (7)6.1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组成 (7)6.1.1 控制器 (7)6.1.2 传感器 (8)6.1.3 执行器 (8)6.1.4 通信网络 (8)6.2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8)6.2.1 系统架构设计 (8)6.2.2 控制策略设计 (8)6.2.3 传感器和执行器选型 (8)6.2.4 通信网络设计 (8)6.3 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调试与优化 (9)6.3.1 系统调试 (9)6.3.2 功能优化 (9)6.3.3 故障诊断与处理 (9)第七章精密加工中的材料选择与处理 (9)7.1 精密加工材料的选择 (9)7.2 精密加工材料的预处理 (10)7.3 精密加工材料的后处理 (10)第八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0)8.1 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10)8.2 质量控制的方法与工具 (11)8.3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11)第九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的环境与安全 (11)9.1 加工环境的要求与改善 (11)9.2 安全生产的基本原则 (12)9.3 安全的预防与处理 (12)第十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的未来展望 (13)10.1 智能化加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13)10.2 智能化加工技术的市场前景 (13)10.3 智能化加工技术的挑战与对策 (14)第一章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概述1.1 智能化机械零件加工的意义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加工精度形考作业一、概念1、机械加工精度:答:机械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在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
2、加工误差:答:加工误差是经加工后的零件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的几何参数偏离程度。
3、原始误差:答:工艺系统中的误差是产生零件加工误差的根源,因此把工艺系统的误差叫做原始误差。
4、加工原理误差答:加工原理误差是在加工中采用近似的成形运动或近似的刀刃轮廓进行加工而产生的误差。
5、机床误差答:机床误差包括机床本身各部件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其中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的是机床本身的制造误差,包括主轴回转运动误差、机床导轨误差和机床传动链传动误差。
6、主轴回转误差:答:实际的加工过程中,主轴回转轴心线的位置,在每一个瞬时都是变动着的,即存在运动误差。
主轴回转轴心线运动误差表现为三种形式:径向圆跳动、端面圆跳动和角度摆动。
7、内应力:答:所谓内应力,是指当外部载荷去掉以后,仍残留在工件内部的应力。
8、调整误差答:在机械加工中,由于“机床——夹具——工件——刀具”工艺系统没有调整到正确的位置,而产生的加工误差。
9、误差补偿法:答:误差补偿的方法就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误差去抵消工艺系统中出现的关键性的原始误差。
力求使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10、均分误差法:答:将上道工序的尺寸按误差大小分为n组,使每组工件的误差缩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调整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位置,或采用适当的定位元件以减少上道工序加工误差对本工序加工精度的影响的方法,称为均分误差法。
11、误差复映现象:答:车削一个有圆度误差的毛坯,将刀尖调整到要求的尺寸,在工件每一转过程中,背吃刀量发生变化,当车刀切至毛坯椭圆长轴时为最大背吃刀量ap1,切至椭圆端轴时为最小背吃刀量ap2,其余在椭圆长短轴之间切削,被吃刀量介于ap1与ap2之间。
因此切削力Fy也随背吃刀量ap的变化而变化,由Fymax变到Fymin,引起工艺系统中机床的相应变形为y1和y2,这样就使毛坯的圆度误差复映到加工后的工件表面。
这种现象称“误差复映”。
二、填空1、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工艺系统在切削力、夹紧力、重力、传动力、惯性力等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变形,使已经调整好的刀具与工件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使工件产生几何形状和尺寸误差。
2、车细长轴时,工件在切削力的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而出现“让刀”现象,加工后使工件产生鼓形的形状误差。
3、在内圆磨床上用横向切入法磨内孔时,由于内圆磨头主轴的弯曲变形,而使工件孔呈锥形。
4、工艺系统在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位移变形,其大小取决于外力的大小和系统抵抗外力的能力。
5、系统抵抗变形的能力称为刚度。
工艺系统的刚度是垂直作用于工件加工表面(加工误差敏感方向)的径向切削分力F y与工艺系统在该方向上的变形y之比6、工艺系统由机床、夹具、刀具及工件组成,因此工艺系统受力变形总位移是各组成部分变形位移的叠加7、当知道工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刚度后,就可求出整个工艺系统的刚度。
8、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夹具、刀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性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其最大变形量可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估算。
9、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
10、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
刀杆变形也可按材料力学有关公式估算。
11、因夹具一般总是固定在机床上使用,故夹具可视为机床的一部分,不再单独计算受力变形导致工件加工误差。
12、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
13、一台车床刀架部件的实测刚度曲线,实验中历经三次加载、卸载过程。
14、分析实验曲线可知,机床部件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
15、机床部件的实际刚度远比我们按实体估算的要小。
16、一般情况下,表面愈粗糙,表面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愈大,实际接触面积愈小,接触刚度愈小。
17、材料硬度高,屈服极限也高,塑性变形就小,接触刚度就大。
18、机床部件在经过多次加载卸载之后,卸载曲线回到了加载曲线的起点D,残留变形不再产生,但此时加载曲线与卸载曲线仍不重合。
其原因在于机床部件受力变形过程中有摩擦力的作用。
19、加载时摩擦力阻止其变形的增加,卸载时摩擦力阻止其变形的减小。
摩擦力总是阻止其变形的变化,这就是机床部件的变形滞后现象。
20、机床部件的变形滞后现象与摩擦力、结构阻尼因素的作用有关。
21、在机床部件中,个别薄弱零件对刚度的影响很大。
内圆磨头的轴就是内圆磨头部件刚度的薄弱环节。
22、机床部件在受力作用时,首先消除零件在受力方向上的间隙。
23、在被加工工件和刀具的刚度很大时,工艺系统的刚度主要取决于机床刚度。
24、工艺系统的刚度在沿工件轴箱的各个位置是不同的,所以加工后工件各个横截面上的直径尺寸也不相同,造成了加工后工件的形状误差(锥形、鼓形、鞍形等)。
25、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件毛坯加工余量或材料硬度的变化,引起切削力和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变化,因而产生工件的尺寸误差和形状误差。
26、在数控机床上,通过测量装置、数控装置和伺服驱动机构,控制刀具相对于工件的位置,从而保证工件的尺寸精度。
27、“误差复映系数”ε定量地反映了毛坯误差经过加工后减少的程度。
28、工艺系统的刚度越高,误差复映系数ε越小,即复映到工件上的误差越小。
29、经过几次进给后,误差复映系数ε降到很小数值,加工误差也就降到允许范围以内了。
30、工件在装夹过程中,如果工件刚度较低或夹紧力方向和施力点选择不当,将引起工件变形。
31、薄壁套筒装在三爪卡盘上镗孔,夹紧后筒孔产生弹性变形,虽然镗出的孔成正圆形,但松开三爪自定卡盘后,薄壁套筒弹性恢复,使孔呈三角棱圆形。
如果加一个开口过渡环,使夹紧力在薄壁套筒外均匀分布,从而减少了工件的夹紧变形。
32、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的途径:一是提高系统刚度,二是减小载荷及其变化,提高工艺系统中薄弱环节的刚度是最重要的措施。
33、在设计工艺装备时,应尽量减少连接面数目,并注意刚度的匹配,防止有局部低刚度环节出现。
在设计基础件、支承件时,应合理选择零件结构、截面。
34、一般地说,截面积相等时,空心截形比实心截形的刚度高,封闭的截形又比开口的截形好。
35、一般部件的刚度都是接触刚度低于实体零件的刚度,所以提高接触刚度是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关键。
常用的方法是改善工艺系统主要零件接触面的配合精度,如机床导轨副、锥体与锥孔、顶尖与顶尖孔等配合面采用刮研、研磨,以提高配合表面的形状精度、减少表面粗糙度,使实际接触面增加,从而有效提高接触刚度。
36、提高接触刚度的一个措施是使接触面预加载荷,这样可消除配合面的间隙,增加接触面积,减少受力后的变形量。
此措施常用在各类轴承的调整中。
37、加工细长轴时,如改为反向走刀(从床头向尾座方向进给),使工件从原来的轴向受压变为轴向受拉,可提高工件的刚度。
38、增加辅助支承是提高工件刚度的常用方法。
例如,加工细长轴时采用中心架或跟刀架。
39、将毛坯分组,使一次调整中加工的毛坯余量比较均匀,就能减少切削力的变化,使复映误差减少。
40、由于工艺系统热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以及各环节结构和材料的不同,使工艺系统各部分所产生的热变形即复杂又不均匀,从而破坏了刀具与工件之间正确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对运动关系。
41、工艺系统热变形对精加工影响较大。
据统计,在精加工中,由于热变形引起的加工误差占总加工误差的40%~70%;在大型零件加工中,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在自动化加工中,热变形导致加工精度不断变化。
42、内部热源主要包括:来自切削过程的切削热,它以不同的比例传给工件、刀具、切屑及周围的介质。
另一种是摩擦热,它来自机床中各运动副和动力源,如高速运动导轨副、齿轮副、丝杠螺母副、蜗轮蜗杆副、摩擦离合器、电动机等。
43、外部热源主要来自外部环境,如气温、阳光、取暖设备、灯光、人体等。
44、工件的热变形,是由切削热引起的,热变形的情况与加工方法和受热是否均匀有关,在车、磨外圆时工件均匀受热而产生热伸长。
45、当工件能够自由伸长时,工件的热变形主要影响尺寸精度,否则工件还会产生圆柱度误差。
加工螺纹时产生螺距误差。
46、当工件进行铣、刨、磨等平面的加工时,工件单侧受热,上下表面温升不等,从而导致工件向上凸起,中间切去的材料较多,冷却后被加工表面呈凹形。
因此必须减小温差,减少切削热的传入。
47、使刀具产生热变形的热源主要是切削热。
加工大型零件,刀具热变形往往造成几何形状误差。
如车削长轴时,可能由于刀具热伸长而产生锥体。
48、减少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的措施有:减小刀具伸出长度;改善散热条件;改进刀具角度减小切削热;合理选用切削用量以及加工时加冷却液使刀具得到充分冷却等。
49、磨床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较大,一般外圆磨床的主要热源是砂轮主轴的摩擦热及液压系统的发热;而车、铣、钻、镗等机床的主要热源则是主轴箱。
主轴向轴承的摩擦热以及主轴箱中油的发热导致主轴箱及与它相连部分的床身温度升高。
50、机床运转一定时间后,各部件达到热平衡状态,变形趋于稳定。
但在此之前机床的几何精度变化不定,因此,精密加工应在机床处于热平衡状态之后进行。
51、一般车床、磨床的热平衡约需4—6小时。
为了缩短这一时间,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让机床高速空运转,使其迅速达到热平衡;二是在机床上设置可控制的热源,来给机床局部加热,使其较快达到热平衡状态,并保持机床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热平衡状态稳定。
此外,控制环境温度、改进机床结构等方法,也是控制机床热变形的有效途径。
52、在冷、热加工中,金属内部相邻的宏观或微观的组织发生了不均匀的体积变化而产生内应力。
具有内应力的零件,其内部组织有强烈的倾向要恢复到一个稳定的没有内应力的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工件的形状逐渐变化(如翘曲变形),从而丧失其原有精度。
53、在铸、锻、焊及热处理等毛坯热加工中由于毛坯各部分受热不均匀或冷却速度不等,以及金相组织的转变都会引起金属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从而在其内部产生较大的内应力。
54、工件经冷校直后内部产生残余应力,处于不稳定状态,若再进行切削加工,工件将重新产生弯曲变形。
55、在切削加工形成的力和热的作用下,使被加工表面产生塑性变形,也能引起内应力,并在加工后引起工件变形。
56、对于铸、锻、焊接件,常进行退火、正火或人工时效处理,以后再进行机械加工。
对重要零件,在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后还要进行相应热处理使消除力,以消除毛坯制造及加工中的内应力。
57、对精密零件粗精加工应分开;大型零件,由于粗、精加工一般安排在一个工序内进行,故粗加工后先将工件松开,使其自由变形,再以较小夹紧力夹紧工件进行精加工。
58、在半自动、自动机床和自动线上,广泛应用行程挡块、靠模及凸轮等机构来保证加工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