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选择题:
1.在宋代跃居粮食产量首位的作物的是()。
A.小麦B.水Biblioteka C.粟D.棉花2.“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A.苏湖地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B.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C.苏湖地区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宋朝时粮食产量非常大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
时间
授课
教师
学习目标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重点: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学习难点:
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自学提纲:
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第二第三子目可以合并为一个部分,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煤的开采,铁、铜等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3.南宋时期,全国第一大港是()。
A.广州B.扬州C.泉州D.刘家港
简答题:
1、和唐代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一下,看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 北师大版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治上国家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东南一隅,民族政权并立,边境上一度弥漫过硝烟,但这种民族间的炮火与征战未能阻止住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的进程。

宋代经济却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而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课程标准规定本节课让学生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课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部分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情况。

因此,让学生明确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经济史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教材头绪多,学生兴趣不足。

由于距学生生活的世界太远,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

教师如何克服这系列的问题是能否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奇奇的旅行”一目,让学生准确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赏析图片资料,提高识图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和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操作多媒体、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深刻认识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并让学生养成动口、动手、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开展瓷器拍卖会,让学生撰写广告词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与感悟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通过让学生为家乡经济发展提建议,引导学生尊重科学、重视人才、注重环保等方面的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爱国爱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案北师大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授课时间
繁荣的史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

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导学生回忆这一过程可分为几个时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北方战乱、南方较为安定;南来的北方避难人口不但补充了南
通过比较中外矿冶业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国两宋时期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介绍。

学生应知道官、哥、定、汝、钧五
阅读“每课一得”,了解纸币产生的基本情况。

《鹤林集》中的材料)
比较古今纸币的异同。

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教案: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概念,掌握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内容1.概念解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

2.原因分析: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理因素、政策调整等。

3.影响分析:经济市场布局、人口流动、资源利用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如:“你们有没有听过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个词?”“你们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引出新课的话题。

2.概念解释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的定义和解释。

3.原因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原因列表。

4.影响分析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完成对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的影响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案例和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整理出影响列表。

5.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典型的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该案例在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上的具体表现,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6.总结课堂内容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表现、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教案 (7)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word教案 (7)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从教材、学情、模式、设计、板书、评价、开发七个环节说课。

一、说教材1、单元结构本单元包括共分七课,四个专题其中政权并立2课时,经济发展1课时,政权统一1课时,科技文化2课时,宋代社会风貌1课时。

政权并立是南方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和元的统一促进了宋元科技文化的发展。

宋朝政治上虽未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单元中以专题形式出现。

2、课程标准与2001版实验版课标相比,2011版课标有细微的变化,对本节内容要求更高。

3、地位作用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也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4、教材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其中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在教材编排中篇幅较多,是学习的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史实,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说学情知识方面:七年级上册第21课,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有了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能力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和表述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历史交流的能力大大增强。

思维方面: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比较灵活、敏捷,但思维仅仅局限于文本表面的知识,缺乏历史的思维能力。

三、说模式我校推行的是3·2·1教学模式。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教案设计要点解析一、选题背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态势各异。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经济的重心不断南移,并出现了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强省的崛起。

本教案旨在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趋势,分析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分析1.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一年级,可以作为政治、地理等课程的拓展教材。

2.教材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我国重心南移的背景和意义、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现状、南方经济区域的特点和潜力、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

三、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趋势,认识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2.掌握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南方各个省市的特色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3.理解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探讨南方经济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4.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教学策略1.知识导入:通过图片、视频、地图等多种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2.走进实地:组织探访南方经济区域的重点地区和企业,让学生亲身感受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魅力和巨大潜力。

3.观察比较:通过对比南方经济区域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南方经济区域的特点和优势。

4.讲解解读:通过课堂讲解,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经济等相关知识,深入分析南方经济区域发展中的面临的问题和机遇,并指导学生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5.研讨讨论:组织学生自主组队研究南方某一省份的产业发展特点和经济增长点,让学生在研讨中锻炼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和创新思维能力。

6.总结归纳: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南方经济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并探究南方经济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教学方法1.图像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呈现南方经济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现代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PPT课件 (12)

课堂总结 拓展提升
时间5分钟
12、 、古这代节经 课注方济 你重法重 学对的心 会学总习 结南了移哪对些今方天法经和济技建巧设?有何启链体务史示接现于鉴现历现功?实史实能,服的
3、动手设计板书。要求:形式不限,体现知识间的
联系。
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三个具体问题引 导学生谈感受,实现高效课 堂中的有效总结。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 设计问题,抓住重难点, 培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难点突破 小组合作 探究交流 教师点拨 “(西汉时)江南
地广,人们刀耕火
1、七年级上
册第21课,南 方经济发展的 原因是什么? 2、对中国经
自然方面(天时) 地理方面(地利) 政治方面(人和)
为经济重心南 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 了解经济 重心南移
融多 经元 济文 高化 度碰 发撞 展交
1 说教材-教材内容
教学目标
手工业的 发展
商业的繁荣
12、 、列理解举宋宋农代代业展的南中发方国农经业济南发、重方展手心经表工南济现业移和的商过业程海的外繁和兴贸盛荣原易 的因史。实。
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
教学重南点移:过通程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南的移史原因实,理解经
济重心的南主移要。内容
比较抽象,学 生难理解,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第重心南移的原因。难点
十 二 课
说设计 说模式
说说学学情情
说教材
流程
重经 心济 南发 移展
说板书 说评价 说开发
2 说学情
知识
能力
思维
七年级上册第 21课,对南方 经济发展的原 因、表现有了 初步的认识。 对经济重心的 南移有了一定 的知识储备。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个人介绍】省份:山东学校:潍坊市奎文区德润国际双语学校姓名:李静从事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工作态度认真、积极。

踊跃参与省市区各级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并多次承担观摩课、公开课的展示,曾获得潍坊市区课堂大赛一等奖,市区优质课一等奖,奎文区历史教学能手称号。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七年级2、学科:历史3、课时:1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

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

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

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多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12课《__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 多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第12课《__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钱塘江怀古 袁枚 江上钱王旧迹多, 我来重唱百年歌, 劝王妙选三千弩, 不射江潮射汴河。
学习目标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识读《耕织图》、《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 标及铜版》、《北宋“交子”纸币铜版印本》 3、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 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 的地区。
一、经济重心南移
区域: 黄河流域 时间: 魏晋南北朝 原因: 社会的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 影响: 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仓
长江流域 南宋
动力,特别是 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 具和技术;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苏湖熟, 天下足”
二、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表现
农业
1
手工业 2
商业 3
海外贸易 4
翻 车
牛 转 翻 车
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吗?
秧 马
兴盛的采煤业
宋朝人的书中记载说:昔汴都(即 北宋都城 东京)数百万家,尽仰(依靠) 石炭(古时称 煤 为石炭),无一家燃薪 ( 柴 )者。
讲的是什么? 石炭是什么?
定窑白瓷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
哥窑鱼耳瓷炉
景德镇青白瓷
纸币的出现
北宋交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金朝纸币
南宋纸币
北宋汴京城
清明上河图
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港出土宋代海船
北宋的战船
秧马 表 铁、铜 达到 纸币的出现 三大港口 现 占城稻 普遍推广 世界最高 (四川、交 市舶司管理 水稻跃居粮 子 ) 水平; 食产量首位 外贸 瓷器畅销世界
人口突破 1亿 煤开采量居 出现大量集 蕃客、蕃坊、 耕作技术提高 世界第一; 市和城镇 蕃市出现
中 心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

北师大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学案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讲学稿【学习目标】掌握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理解南方商业繁荣的条件和表现,【学习重点】唐代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学习难点】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知识梳理】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致从什么时候出现南移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在何时完成的?为什么此时经济重心会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合作探究】1、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什么时候开始?何时完成?为什么经济重心会南移呢?2、一个地方的经济要得到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我国古代自唐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得以持续发展,超过北方,又具备了哪些因素?你觉得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启示?3、阅读材料:“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朝廷故都时,实仰东南赋。

”—南宋诗人陆游请回答:⑴材料中的“苏湖”“故都”分别指今天的哪儿?⑵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史实?这种局面形成于何时?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课堂自测】1、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北宋时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B.北宋时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C.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发展D.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2、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宋代商业的发展B.统治阶级的重视C.宋朝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3、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B.商业活动频繁C.江南经济的发展D.造纸技术成熟4、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种纸币是()A.会子B.关子C.交子D.人民币5、从魏晋以来南方经济开发到南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B.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C. 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D.“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流传11。

初中历史_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2课经济开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经济史内容。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开展的时期。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到达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根底上继续开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局部表达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局部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开展和商业、海外贸易繁荣的情况。

初一学生虽然经过近一年初中历史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历史素养,但是对经济史内容还比拟陌生,相比拟政治史、文化史等也不太感兴趣,因此本课在设计时应尽可能的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多使用启发式并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分析掌握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的根底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通过列举宋代经济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三大学习方式。

2.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开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4.通过视频资料学会考证历史,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课前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历史要论从史出,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辨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互助合作能力、共同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宋代南方经济开展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概念。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第12课经济开展与重心南移〈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多半是一幅: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的柔糜景象。

接着教师来一大转折,提出学术界的不同观点:陈寅恪先生对赵宋的评论,“华夏民族的文明,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说课

说过程 (环节 教法 学法)
存在问题:
• 1)本设计把宋朝经济内容的学习放在第一大部 分,内容较丰富,和学生互动时间较多,可能在 探讨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上时间会不够充分。 • 2)七年级学生知识面尚不够广,很多问题的提 出很有可能因为学生知识准备不足,而让老师唱 独角戏,达不到很好的分享学习的效果。 • 3)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足,缺乏对历史课的深 层次理解。
说目标:
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 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史实。 2、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感受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勤劳而充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慧 的品质 。
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形象思 维及想象力发达,但知识体系尚未能形成,对于 “经济重心”等抽象名词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 在本课教学中更适宜采取形象趣味显浅易懂甚至 是切合他们想像力的教学方法去帮助他们更好的 了解经济方面的内容。
说教材:
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 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本课内容分析: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 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 一政权并立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趋势,主要是通过宋 朝的社会经济体现出来的。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国家 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 东南一耦,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 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本课主 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 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第二部分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 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说思路:
本教学设计以“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分享一节历史 课”为主题思想。通过模拟穿梭时空,引领学生回到 宋代,一起来了解、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 荣的景象,一起来探索发现宋代的农业、手工业以及 商业饶有趣味的内容,从而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从宋代 南方繁荣的经济史实中领悟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的真实性以及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根本 原因。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 去发现本课的知识性以及趣味性,从而体现出教师与 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乐趣的分享。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这一政权并立时期经济继续发展的趋势,主要是通过宋朝的社会经济体现出来的。

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国家没有出现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时更只是偏安东南一耦,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本课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第二部分两目介绍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及海外贸易兴盛的情况。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充满好奇心,形象思维及想象力发达,但知识体系尚未能形成,对于“经济重心”等抽象名词不能很好地理解。

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更适宜采取形象趣味显浅易懂甚至是切合他们想像力的教学方法去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经济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识图能力;2、思考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3、通过模拟穿梭时空的方法,使学生对宋代的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体验探究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三大学习方式;2、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2、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学习中的乐趣,让学生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培养学生谦逊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难移的原因。

教学方法:由宋朝的基本情况导入新课后,展示历代经济中心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认识。

学习方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宋时期,是继隋唐之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尽管宋朝时,政治上并没有出现大一统的局面,特别是南宋更是偏安东南,留给人们的多半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景象,然而在经济上却超越前代,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宋代,感受宋代经济的繁荣。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横沥中学夏玲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2、教材分析全课有经济重心南移、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三个子目组成,重点阐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强调学生论从史出,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和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二、学情分析经济史的内容,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教材头绪多,学生兴趣不足。

由于距学生生活的世界太远,学生也只满足于了解些基本的知识点,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拓展。

教师如何克服这系列的问题是能否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两宋时期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时间是在南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学会从多方面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出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提高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识读宋代经济分布图、《耕获图》等图片,学会从图片、史料中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初步学会论从史出。

通过“汴京一日游”的活动,形成愉悦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品味、探究中享受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经济的繁荣要以稳定为前提。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他人沟通与合作的优良品质。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历史短剧《黄河流域乱如麻,北方人民要搬家》,提问学生:从刚才的短剧中你得到了些什么信息?(学生回答)[学生极易回答搬家,教师引导他们为什么要搬?搬到哪里去?为什么要搬到南方?教师指出,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多次人口南迁大潮,三次大规模的南迁都是为了躲避战乱。

出示北方人口与南方人口对比表。

(过渡)大量人口的南迁,使得南方逐渐得到了开发,经济重心也逐渐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一、经济重心南移1、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师:提问:我国的经济重心从什么时候开始南移?哪些证据可以表明到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生:试着从课本从找出依据来,前后桌讨论。

经济重心南移说课稿

经济重心南移说课稿

经济重心南移说课稿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是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第三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它上承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下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岁月。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繁荣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时一个漫长而必然的过程,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及至宋代已成定局。

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概况。

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运用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的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基本史实,提高运用全面的思维方法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掌握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㈢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使学生清晰掌握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概念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教法构思: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以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导入,问学生:读完这首诗,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宋代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和注意力聚焦点,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尽管两宋时期军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强大,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经济高度繁荣和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引入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

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经济重心南移”介绍了宋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的原因,后两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

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

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

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1)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2)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以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分水岭为界,分成东西南北四方。

(3)自远古至西晋,由于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超过南方。

(4)南移开始于三国时期。

(5)发展于唐代中后期。

(6)稳定于宋朝(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从走向看,是一条不平衡的对称线: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离对称轴线越远,经济则越落后,靠轴线越近,则经济越发展。

这是历史运动的结果。

(7)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

(8)原因:
①人口南移。

②政治中心南移。

③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④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

⑤有了先进生产力。

(9)主要表现:
①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

②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

③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

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

④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第一位。

⑤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占全国的62.9%,北方占37.1%。

⑥海外贸易发展,中国商人与97个亚非国家地区往来。

(10)延续到现今。

关于对宋代经济和社会文明方面的评价,课后“材料阅读”给予了很高评价,此外“每课一得”中关于纸币的产生、发展也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